作者: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地理。成年后放弃科举,专注于游历考察,足迹遍及中国16个省区。
年代: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全书共60余万字,记录了徐霞客30余年的旅行见闻,内容涵盖地理、地貌、水文、风俗等。他以科学的态度考察山川河流,尤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该书不仅是地理学经典,也是文学佳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二-原文
二十一日早起,寒甚,雨气渐收,众峰俱出,惟寺东南绝顶尚有云气。
与贯心晨餐毕,即出方丈中庭,指点诸胜。
盖正南而独高者为寨顶,顶又有石如鹦嘴,又名鹦嘴峰,今又名为老人峰。
〔上特出一圆顶,从下望之,如老僧南向,袈裟宛然,名为“老人”者以此。
上振衣台平视,则其峰渐分为二;由双剑下窥,则顶若一叶缀起。〕
其北下之脊,一起而为罗汉,再起而为鹦哥,三起而为净瓶,〔为北下最高脊,〕四起而为观音,〔亦峭。〕
此为中支,北与展旗为对者也,〔楠木殿因之。从南顶〕而西,最峭削者为龟峰、双剑峰。
龟峰三石攒起,兀立峰头,与双剑并列,而高顶有叠石,如龟三叠,为一山之主名。
〔峰下裂隙分南北者为一线天,东西者为摩尼洞,其后即为四声谷。
从其侧一呼,则声传宛转凡四,盖以峰东水帘谷石崖回环其上故也。
峰东最高者即寨顶,西之最近者为含龟峰,其下即寨顶、含龟分脊处,而龟峰、双剑峭插于上,为含龟所掩,故其隙或显或合;合则并成一障,时亦陡露空明,昨遂疑为白云耳。〕
双剑亦与龟峰并立,龟峰三剖其下而上合,双剑两岐其顶而本根基连。
其南有大书“壁立万仞”者,指寨顶而言也。款已剥落,云是朱晦庵。
此〔二峰〕为西南过脊之中,东北与香盒峰为对者也,而旧寺之向因之。
从西而北,联屏障于左者,一为含龟峰,其下即为振衣台,〔平石中悬屏下,乃道登摩尼、一线天者也。〕
二为明星峰,〔北接双鳌,南联含龟,在正西峰为最高。〕其上有窍若星。
三为双鳌峰,〔峰北下插澄潭,即入谷所经放生池南崖也。〕
此〔三峰〕环峙于谷西,而寨顶之脉西北尽于此。
从南顶而东,最回环者为城垛峰、围屏峰,此为东南层绕之后,西北与双鳌峰为对者也。
从东而北,列磷峋于右者,覆者为轿顶峰,尖者为象牙峰,踞者为狮子峰。
此联翩于谷东,而寨顶之脉东北转于此,又从北而骈立为案焉。
平而突者为香盒峰也。幻而起者灵芝峰也,〔即方丈静室所向。〕
斜而张者展旗峰也,〔东昂西下,南北壁立,南插澄潭,即入谷之凿栈于下者。〕
此〔三峰〕排拱于谷北,而寨顶之脉西南尽于此。此俱谷之内者也。
若谷之外,展旗之北为天柱峰,〔即昨遥望开岐如圭者,旁〕又为狗儿峰。
狮子之南为卓笔峰。围屏峰之南,深壑中有棋盘石。
寨顶之南又有朝帽峰。〔峰独高,孤立寨顶后,余从弋阳东舟中遥见者即此,近为诸峰所掩。
又寨顶、朝帽间,则为〕接引峰。
寨顶之西有画笔峰,〔盖寨顶北下者,既为罗汉诸峰,其南回西绕,列成屏嶂,反出龟峰之后者,此是也。
岩上有泉,是名〕水帘洞。此俱谷之外者也。
其谷四面峰攒,独成洞窟。惟西向一峡,两崖壁立,水从中出,路亦从之。
其南从龟峰之下,西从狮子峰之侧,北从香盒、天柱之间,皆逾峰跻隙而后得度,真霄壤天地间一灵胜矣。
其中观音峰一枝,自寨顶北坠,分为二谷:西则方丈静室所托,最后为振衣台、摩尼洞之路;东则榛莽深翳。
余曳杖披棘而入,直抵围屏峰、城垛峰之下,仰视“饿虎赶羊”诸石,何酷肖也。
使芟夷深莽,叠级置梯,必有灵关再辟,奥胜莫殚竭尽者。
惜石乱棘深,无能再入。
出,循狮子峰之北,逾岭南转,所谓轿顶、象牙诸峰,从其外西向视之,又俱夹叠而起。
中悬一峰,恍若卓笔,有咄咄表示惊讶书空之状,名之曰卓笔峰,不虚也,不经此不见也。
峰之下俱石冈高亘。
其东又有石峰一支,自寨顶环而北,西与轿顶、象牙诸峰,又环成一谷。
余从石冈直南披其底,复以石乱棘深而出。
因西逾象牙、狮子之间,其脊欹削,几无容足,回瞰内谷,真别有天地矣。
此东外谷之第一层也。
复循外岭东行,南转二里,直披寨顶之后,是为棋盘石。
一大石穹立谷中,上平如砥,镌其四旁,可踞可憩。
想其地昔有考槃,今成关莽,未必神仙之遗也。
其西南为朝帽峰,西北为寨顶,盖即围屏峰之后也。
其外峰一支,自朝帽峰下复环而北,又成一谷,但其山俱参差环立,不复如内二支俱石骨削成者矣。
此东外谷之第二层也。
寨顶、朝帽之间,峰脊度处,一石南向而立,高数十丈,孤悬峰头,俨若翁仲,或称为接引峰,或称为石人峰。
从棋盘石望之不觉神飞,疑从此可跻绝顶,遂披棘直穷岭下,则悬崖削石,无可攀跻也。
仍从旧路至狮峰,过香盒峰,登灵芝峰,望天柱、狗儿二峰,直立北谷中。
盖展旗与其北一峰又环成一谷,此北外谷也。
既而从展旗之西南,直东上其巅。
东南眺朝帽峰之东,又分立一石,亦如接引,而接引则隐不可见;
南眺叠龟、双剑,俱若一壁回环,无复寸隙也。
下峰,从夹栈西山,循潭外南行,出双鳌、明星、含龟之后,东视三峰,其背俱垂土可上。
舍而更南,东入即水帘之径,逾叠龟、双剑,即下振衣谷中之道也。
更舍而南,见有道东上,知为寨顶无疑矣。
贾勇而登,二里,西视叠龟、双剑〔已在足下,始知已出水帘上。
下视谷中,三面回环如玦jué环形古玉器,一面有开口,惟北面正对龟峰、双剑,〕
其西有隙可通,然掩映不见所从。
此南外谷之第一层也。
循崖端再上,已而舍左从右,则见东南冈上,乱石涌起,有若双芝骈立,盘大茎小,下复并蒂,中有穿孔,其上飞舞成形,应接不暇。
又上一
里,既登一顶,复舍右从左,穿石隙而上,转而东南行,其顶更穹然也。
其北复另起一顶,两顶夹而成峡,东南始于过脊,西北溢于水帘,山遂剖为两界,而过脊之度其东南者,一石如梁,横两顶之间,梁尽而轰崖削起,决无登理。
踞脊上回瞰南谷,崩隤直下,不见其底,但见东西对崖,悬岚倒翠,不知从何而入。此南外谷之第二层也。
久之,觅路欲返,忽见峡北之顶,有石如凿级自峡中直上者,因详视峡南石上,亦复有级如之,始知其路不从脊而从峡也。
盖其寨为昔人盘踞之处,故梯险凿空,今路为草没,而石迹未泐lè裂开。
遂循级北下峡中,复自峡攀级北上,一里,复东登再高处,极其东南,则恍与接引比肩,朝帽觌相见面矣。
惟朝帽东离立之石,自隐不见,而朝帽则四面孤悬,必无可登。
而接引之界于其中者,已立悬脊之上,两旁俱轰石错块,不特不仅仅是下不能上,即上亦不能下。
其北下之谷即棋盘,其南下之谷即朝帽南来之脉所环而成者,亦不知其从何而入。此南外谷之第三层也。
〔独西无外谷。乃绝顶之北,东分为围屏、城垛,西分为鹦口;然其异,下仰则穹然见奇,上瞰反窅绝难尽也。〕
时日色已暮,从绝顶四里下山。东向入至双剑、叠龟之下,见有路可入水帘洞,第昏黑莫辨,亟逾岭入方丈焉。
二十二日晨起,为贯心书《五缘诗》及《龟峰》五言二首、《赠别》七言一首。
晨餐后,复逾振衣台,上至叠龟峰之下,再穿一线而东,复北过四声谷。
盖四声谷之壁,有一隙东南向,内皆大石叠架,若累级悬梯,便成楼阁,可通西北。
而出其西北为摩尼洞,正下临方丈,平挹yì观音、净瓶、狮子诸峰。
遂下岭,西南循外谷入水帘洞。
其处三面环崖,回亘自天,而北与龟、剑二峰为对,泉从崖东飘坠,飞珠卷雪,为此中绝胜。
〔盖龟峰峦嶂之奇,雁宕所无,但只有诎曲水观耳。此谷独飞珠卷雪,在深谷尤异。但其洞虽与泉对,而洼伏崖末为恨。顾其危崖四合,已可名洞,不必以一窟标举也。时朔风舞泉,游漾乘空,声影俱异。霁色忽开,日采丽崖光水,〕
徘徊不能去离开。
久之,再饭于寺,别贯心行。
仍从崖栈西出,十里,排前。五里,过状元桥北之分路亭,其南路乃由桥而至黄源窑者,从其西行十五里至留口,暮涉其溪。
溪西即为贵溪界,其溪自黄源来,至此入大溪,而市肆俱在溪西,乃投宿焉。
自排前至留口,回望龟峰,只见朝帽峰俨若一羊角插天,此西向之望也,与弋阳东面之望不殊纤毫,第此处转见一石人亭亭在旁更为异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二-译文
二十一日早晨起床,天气非常寒冷,雨气逐渐消散,众多山峰都显现出来,只有寺庙东南方的最高峰还有云气。
与贯心吃完早饭后,便走出方丈的中庭,指点着周围的胜景。
正南方向最高的是寨顶,山顶上有一块像鹦鹉嘴的石头,因此又叫鹦嘴峰,现在又被称为老人峰。
〔山顶上特别突出的一个圆顶,从下面看,像一位面向南方的老僧,袈裟清晰可见,因此得名“老人”。
站在振衣台上平视,这座山峰逐渐分为两部分;从双剑峰往下看,山顶像一片叶子悬挂着。〕
它北面的山脊,第一座是罗汉峰,第二座是鹦哥峰,第三座是净瓶峰,〔这是北面最高的山脊,〕第四座是观音峰,〔也很陡峭。〕
这是中间的山脉,北面与展旗峰相对,〔楠木殿因此得名。从南顶〕往西,最陡峭的是龟峰和双剑峰。
龟峰由三块石头堆叠而成,矗立在山顶,与双剑峰并列,山顶上有叠石,像龟壳一样叠了三层,因此得名。
〔峰下的裂缝南北方向的是“一线天”,东西方向的是摩尼洞,后面就是四声谷。
在它旁边喊一声,声音会回荡四次,这是因为峰东的水帘谷石崖环绕在上面的缘故。
峰东最高的是寨顶,西面最近的是含龟峰,下面是寨顶和含龟峰的分脊处,龟峰和双剑峰陡峭地插在上面,被含龟峰遮挡,因此缝隙时隐时现;合起来时就像一堵墙,有时也会突然露出空明,昨天我还以为是白云。〕
双剑峰也与龟峰并列,龟峰下面分成三部分,上面合在一起,双剑峰顶部分为两叉,但根基相连。
南面有“壁立万仞”四个大字,指的是寨顶。题字已经剥落,据说是朱熹所写。
这两座山峰是西南山脉的中段,东北与香盒峰相对,旧寺的朝向也因此而定。
从西往北,左边排列的屏障,第一座是含龟峰,下面是振衣台,〔平石悬在屏风下,是通往摩尼洞和一线天的路。〕
第二座是明星峰,〔北接双鳌峰,南连含龟峰,是正西方向最高的山峰。〕山顶上有像星星一样的孔洞。
第三座是双鳌峰,〔峰北下插入澄潭,就是进入山谷时经过的放生池南崖。〕
这三座山峰环绕在谷的西面,寨顶的山脉在这里结束。
从南顶往东,最曲折的是城垛峰和围屏峰,这是东南方向层层环绕的山峰,西北与双鳌峰相对。
从东往北,右边排列的山峰,覆盖着的是轿顶峰,尖的是象牙峰,蹲着的是狮子峰。
这些山峰连绵在谷的东面,寨顶的山脉在这里转向东北,又从北面并列而立。
平坦而突出的是香盒峰。变幻而起的是灵芝峰,〔即方丈静室所朝向的山峰。〕
斜着展开的是展旗峰,〔东高西低,南北壁立,南面插入澄潭,就是进入山谷时凿栈道的地方。〕
这三座山峰排列在谷的北面,寨顶的山脉在这里结束。这些都是山谷内的山峰。
至于山谷外,展旗峰北面是天柱峰,〔就是昨天远远望去像圭一样分开的山峰,旁边〕还有狗儿峰。
狮子峰南面是卓笔峰。围屏峰南面,深谷中有棋盘石。
寨顶南面还有朝帽峰。〔这座山峰特别高,孤立在寨顶后面,我从弋阳东边的船上远远看到的就是它,现在被其他山峰遮挡。
寨顶和朝帽峰之间,是接引峰。
寨顶西面有画笔峰,〔寨顶北面下来的山脉,先是罗汉峰等山峰,南面回绕向西,排列成屏风,反出龟峰后面的就是这座山峰。
岩壁上有泉水,因此得名水帘洞。这些都是山谷外的山峰。
这个山谷四面山峰环绕,形成一个独立的洞窟。只有西面有一个峡谷,两边的崖壁陡峭,水从中间流出,路也沿着这里。
南面从龟峰下,西面从狮子峰旁,北面从香盒峰和天柱峰之间,都需要翻越山峰、穿过缝隙才能通过,真是天地间的一处灵胜之地。
其中观音峰的一支,从寨顶北面坠下,分成两个山谷:西面是方丈静室所在,最后是通往振衣台和摩尼洞的路;东面则是茂密的荆棘。
我拄着拐杖,披荆斩棘进入,一直走到围屏峰和城垛峰下,仰视“饿虎赶羊”等石头,真是栩栩如生。
如果能清除荆棘,修建台阶和梯子,必定能再次开辟灵关,发现无尽的胜景。
可惜石头杂乱,荆棘太深,无法再深入。
出来后,沿着狮子峰北面,翻过山岭向南转,所谓的轿顶峰、象牙峰等山峰,从外面向西看,又都是层层叠叠地耸立。
中间悬着一座山峰,仿佛一支卓立的笔,形状像在惊讶地书写天空,因此得名卓笔峰,真是名不虚传,不经过这里就看不到。
山峰下面都是高高的石冈。
东面又有一支石峰,从寨顶环绕向北,西面与轿顶峰、象牙峰等山峰,又环绕成一个山谷。
我从石冈一直向南穿过谷底,又因为石头杂乱、荆棘太深而退出。
于是向西翻越象牙峰和狮子峰之间,山脊倾斜陡峭,几乎没有落脚的地方,回头看内谷,真是别有天地。
这是东外谷的第一层。
再沿着外岭向东走,向南转两里,直接穿过寨顶后面,就是棋盘石。
一块大石头矗立在谷中,上面平坦如砥,四周刻有文字,可以坐下休息。
想象这里曾经有人隐居,如今却荒草丛生,未必是神仙留下的遗迹。
西南是朝帽峰,西北是寨顶,就是围屏峰的后面。
外面的山峰一支,从朝帽峰下又环绕向北,又形成一个山谷,但这里的山峰都是参差不齐地环绕而立,不像内谷的两支山脉那样由石骨削成。
这是东外谷的第二层。
寨顶和朝帽峰之间,山脊过渡处,一块石头面向南而立,高数十丈,孤悬在山顶,像一尊石像,有人称它为接引峰,也有人称它为石人峰。
从棋盘石望去,不禁心驰神往,以为可以从这里登上绝顶,于是披荆斩棘直走到岭下,却发现悬崖陡峭,无法攀登。
只好从原路返回狮子峰,经过香盒峰,登上灵芝峰,眺望天柱峰和狗儿峰,它们直立在北面的山谷中。
展旗峰和它北面的一座山峰又环绕成一个山谷,这是北外谷。
接着从展旗峰的西南方向,直接向东登上山顶。
向东南眺望朝帽峰的东面,又有一座独立的石头,也像接引峰,但接引峰却隐没不见;
向南眺望叠龟峰和双剑峰,都像一堵墙环绕着,没有一丝缝隙。
下山后,从夹栈的西面山岭,沿着潭外向南走,经过双鳌峰、明星峰、含龟峰后面,向东看这三座山峰,背面都有土坡可以攀登。
放弃这里继续向南,向东进入就是通往水帘洞的路,翻过叠龟峰和双剑峰,就是下到振衣谷中的路。
再放弃这里向南,看到有路向东上,知道肯定是通往寨顶的路。
鼓起勇气攀登,走了两里,向西看叠龟峰和双剑峰〔已经在脚下,才知道已经过了水帘洞。
向下看谷中,三面环绕如玦形古玉器,一面有开口,只有北面正对龟峰和双剑峰,〕
西面有缝隙可以通过,但被遮挡看不清楚从哪里走。
这是南外谷的第一层。
沿着崖顶再往上走,然后放弃左边走右边,看到东南的山冈上,乱石涌起,像两株灵芝并列而立,盘大茎小,下面并蒂,中间有穿孔,上面飞舞成形,应接不暇。
再往上走
我们登上一座山顶后,又放弃右边,选择左边,穿过石缝向上攀登,然后转向东南方向行走,山顶更加高耸。
北面又有一座山峰,两座山峰夹成峡谷,东南方向开始于山脊,西北方向延伸到水帘,山体因此被分割成两界,而山脊的东南部分,有一块石头像桥梁一样横跨在两座山峰之间,桥梁尽头是陡峭的悬崖,根本无法攀登。
站在山脊上回望南面的山谷,山体崩塌直下,看不到谷底,只能看到东西两侧的悬崖,云雾缭绕,翠绿倒映,不知道从哪里进入。这是南外谷的第二层。
过了很久,寻找回去的路,突然看到峡谷北面的山顶,有石头像凿出的台阶从峡谷中直上,于是仔细观察峡谷南面的石头,也有类似的台阶,这才知道路不是从山脊走,而是从峡谷走。
原来这里曾是古人盘踞的地方,所以凿出险峻的台阶,如今路被草淹没,但石头的痕迹还没有完全消失。
于是沿着台阶向北下到峡谷中,再从峡谷攀爬台阶向北上行,走了一里路,又向东登上更高的地方,走到东南尽头,仿佛与接引峰并肩而立,朝帽峰也清晰可见。
只是朝帽峰东面独立的石头,隐没不见,而朝帽峰四面孤悬,根本无法攀登。
而接引峰位于其中,已经立在悬脊之上,两旁都是陡峭的石头,不仅从下面无法上去,即使从上面也无法下来。
北面的山谷是棋盘谷,南面的山谷是朝帽峰南来的山脉环绕而成,也不知道从哪里进入。这是南外谷的第三层。
〔只有西面没有外谷。在绝顶的北面,东面分为围屏、城垛,西面分为鹦口;然而它的奇特之处在于,从下仰望显得高耸奇特,从上俯瞰却难以尽览。〕
这时天色已晚,我们从绝顶下山走了四里路。向东走到双剑峰、叠龟峰下,看到有路可以进入水帘洞,但因为天黑无法辨认,急忙翻过山岭进入方丈。
二十二日早晨起来,为贯心写了《五缘诗》和《龟峰》五言诗两首、《赠别》七言诗一首。
早餐后,又翻过振衣台,上到叠龟峰下,再穿过一线天向东走,又向北经过四声谷。
四声谷的崖壁上,有一个东南方向的缝隙,里面都是大石头叠架,像悬梯一样,形成楼阁,可以通向西北方向。
从西北方向出去是摩尼洞,正下方是方丈,平视可以看到观音峰、净瓶峰、狮子峰等山峰。
于是下山,向西南沿着外谷进入水帘洞。
这里三面环崖,回旋自天,北面与龟峰、剑峰相对,泉水从东面崖壁飘落,飞珠卷雪,是这里的绝美景色。
〔龟峰的山峦奇景,雁宕山所没有,只是缺少曲折的水景。这个山谷却有飞珠卷雪,在深谷中尤为奇特。虽然洞与泉水相对,但洞低洼,崖壁末端有些遗憾。不过,四面危崖环绕,已经可以称为洞,不必以一个窟窿来标榜。此时北风舞动泉水,泉水在空中飘荡,声音和影子都显得奇异。天色忽然放晴,阳光照耀崖壁和水面,〕
我徘徊不愿离开。
过了很久,再次在寺中吃饭,告别贯心后离开。
仍然从崖栈向西走,走了十里路,到达排前。再走五里,经过状元桥北面的分路亭,南路是从桥到黄源窑的路,我们从西面走十五里到留口,傍晚涉过溪流。
溪西就是贵溪界,溪水从黄源流来,到这里汇入大溪,市集都在溪西,于是投宿在那里。
从排前到留口,回望龟峰,只见朝帽峰像一只羊角插向天空,这是西面的景象,与弋阳东面的景象毫无差别,只是这里多了一块亭亭玉立的石人,显得更加奇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二-注解
寨顶:位于寺庙正南方向,是周围山峰中最高的一座,因其顶部有一块形似鹦嘴的石头,故又名鹦嘴峰。后来因其形状像一位面向南方的老僧,袈裟宛然,故又被称为老人峰。
鹦嘴峰:寨顶的别称,因山顶有一块形似鹦嘴的石头而得名。
老人峰:寨顶的另一个别称,因从下望去,山顶形状像一位面向南方的老僧,袈裟宛然,故得名。
罗汉:寨顶北下之脊的第一座山峰,形状似罗汉。
鹦哥:寨顶北下之脊的第二座山峰,形状似鹦哥。
净瓶:寨顶北下之脊的第三座山峰,形状似净瓶。
观音:寨顶北下之脊的第四座山峰,形状似观音。
龟峰:位于寨顶西侧,三块石头攒起,兀立峰头,形状似龟,故得名。
双剑峰:与龟峰并列,两座山峰形状似双剑,故得名。
一线天:龟峰下的裂隙,南北方向,形似一线天。
摩尼洞:洞穴的名称,可能与佛教或道教有关。
四声谷:山谷的名称,可能因其回声而得名。
含龟峰:位于寨顶西侧,形状似含龟,故得名。
振衣台:山峰或高台,可能为古人登高望远之处。
明星峰:位于含龟峰北侧,峰顶有窍若星,故得名。
双鳌峰:位于明星峰北侧,峰北下插澄潭,形状似双鳌,故得名。
城垛峰:位于寨顶东侧,形状似城垛,故得名。
围屏峰:位于寨顶东侧,形状似围屏,故得名。
轿顶峰:位于寨顶东北侧,形状似轿顶,故得名。
象牙峰:位于寨顶东北侧,形状似象牙,故得名。
狮子峰:位于寨顶东北侧,形状似狮子,故得名。
香盒峰:位于寨顶北侧,形状似香盒,故得名。
灵芝峰:位于寨顶北侧,形状似灵芝,故得名。
展旗峰:位于寨顶北侧,形状似展旗,故得名。
天柱峰:位于展旗峰北侧,形状似天柱,故得名。
狗儿峰:位于天柱峰旁,形状似狗儿,故得名。
卓笔峰:位于狮子峰南侧,形状似卓笔,故得名。
棋盘石:位于围屏峰南侧的深壑中,形状似棋盘,故得名。
朝帽峰:位于寨顶南侧,形状似朝帽,故得名。
接引峰:位于寨顶与朝帽峰之间,形状似接引,故得名。
画笔峰:位于寨顶西侧,形状似画笔,故得名。
水帘洞:一处以瀑布为特色的洞穴。
顶:指山峰的顶部,通常为山体的最高点。
石隙:岩石之间的裂缝或狭窄通道。
峡:两山之间的狭窄通道或山谷。
水帘:形容水流从高处落下,形成如帘幕般的瀑布。
过脊:指山脊的通道或路径。
轰崖:形容陡峭的悬崖,气势雄伟。
崩隤:形容山体崩塌或陡峭的地形。
悬岚倒翠:形容山间云雾缭绕,绿意盎然的景象。
梯险凿空:指古人为了通行而在险峻的山崖上开凿阶梯。
棋盘:此处指山谷的地形如棋盘般规整。
朝帽:山峰的名称,形似古代官员的帽子。
接引:山峰的名称,可能因其形状或位置而得名。
双剑、叠龟:山峰的名称,形容其形状如双剑或叠龟。
方丈:寺庙中的住持居所,此处指寺庙。
五缘诗:一种诗歌形式,可能与佛教或道教有关。
观音、净瓶、狮子诸峰:山峰的名称,可能与佛教中的观音菩萨、净瓶、狮子等形象有关。
飞珠卷雪:形容瀑布水流飞溅,如珠玉般晶莹,如雪花般飘散。
朔风:北风,通常指寒冷的风。
霁色:雨后天晴的景象。
状元桥:桥梁的名称,可能与科举考试中的状元有关。
黄源窑:地名,可能与陶瓷制作有关。
留口:地名,可能为交通要道或关口。
贵溪:地名,位于江西省。
弋阳:地名,位于江西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二-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明代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描述了他游览江西龟峰山的所见所感。徐霞客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龟峰山的奇峰异石和壮丽景色。
首先,徐霞客对山峰的命名充满了想象力,如‘老人峰’、‘鹦嘴峰’、‘龟峰’、‘双剑峰’等,这些名字不仅形象地描绘了山峰的形状,还赋予了它们深厚的文化内涵。例如,‘老人峰’因其形状像一位面向南方的老僧,袈裟宛然,故得名,这不仅展现了山峰的自然形态,还融入了佛教文化的元素。
其次,徐霞客对山峰的描写极具层次感。他不仅描述了山峰的外观,还详细描绘了山峰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他提到‘寨顶北下之脊,一起而为罗汉,再起而为鹦哥,三起而为净瓶,四起而为观音’,这种层层递进的描写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山峰的连绵起伏和壮丽气势。
此外,徐霞客还通过对山峰的细致观察,揭示了自然景观的独特魅力。例如,他提到‘四声谷’因峰东水帘谷石崖回环其上,声音在此回响四次,故得名。这种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和描述,不仅展现了徐霞客的科学精神,还赋予了自然景观以神秘和诗意。
最后,徐霞客的游记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他在文中提到‘使芟夷深莽,叠级置梯,必有灵关再辟,奥胜莫殚竭尽者’,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敬畏和对人类开发自然的谨慎态度。这种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展现了徐霞客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为我们提供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让我们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这段古文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川画卷,展现了作者在登山过程中所见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遗迹。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山势的险峻、峡谷的幽深、瀑布的壮丽以及山峰的奇特形状,充满了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与赞美。
首先,作者通过‘顶’、‘石隙’、‘峡’等词语,生动地描绘了山体的复杂地形。‘顶’象征着山的高峻与雄伟,‘石隙’则暗示了山路的险峻与艰难,‘峡’则展现了山谷的深邃与幽静。这些词语不仅描绘了山体的形态,也反映了古人在登山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冒险精神。
其次,作者通过对‘水帘’、‘轰崖’、‘崩隤’等词语的运用,进一步突出了山势的险峻与壮丽。‘水帘’形容瀑布如帘幕般垂落,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轰崖’则描绘了陡峭的悬崖,气势磅礴;‘崩隤’则暗示了山体的崩塌与陡峭,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
此外,作者还通过对‘悬岚倒翠’、‘梯险凿空’等词语的运用,描绘了山间的云雾缭绕与绿意盎然的景象。‘悬岚倒翠’形容山间云雾缭绕,绿意盎然,给人以宁静与祥和之感;‘梯险凿空’则反映了古人在险峻的山崖上开凿阶梯的智慧与勇气。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山间的美景,也反映了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
最后,作者通过对‘棋盘’、‘朝帽’、‘接引’等山峰名称的描写,进一步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这些山峰的名称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观察与想象,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义。例如,‘朝帽’山峰形似古代官员的帽子,可能象征着权力与地位;‘接引’山峰则可能与佛教中的接引菩萨有关,象征着慈悲与救渡。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山川景观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同时也反映了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与勇气。文章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