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九

作者: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地理。成年后放弃科举,专注于游历考察,足迹遍及中国16个省区。

年代: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全书共60余万字,记录了徐霞客30余年的旅行见闻,内容涵盖地理、地貌、水文、风俗等。他以科学的态度考察山川河流,尤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该书不仅是地理学经典,也是文学佳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九-原文

十八日,别调御诸君。

十五里,午至麻姑坛。

又西二里,坞穷。

循南山上,又二里转出五老西南,是为五老坳。

于是循北山上,又二里为篾竹岭,越岭二里为丹霞洞,又西上一里为王仙岭,越岭又西一里为张村,皆前所历之道也。

于是又西平行山半,四里,逾朱君岭,复沿山半行。

深竹密树,弥山绘谷,〔红叶朱英,缀映沉绿中,曰鞋山。〕

五里,石坪。

山环一谷,随水峡而入,中甚圆整,万山之上,得此一龛,亦隐居之所,惜为行道踏破云帏耳。

居民数十家,以造纸为业。

自石坪复登岭,岭峻而长,共五里始达岭头,即芙蓉东过之脊也。

脊二重,俱狭若堵墙,东西连属。

脊南为南城属,下有龙潭古刹〔在深坑中,道小不及下。〕

脊北为临川属。

度脊而西即芙蓉山,自南而北高亘于众山之上。

其山之东则临川、南城之界。

西则宜黄属矣。

循山之东北又上里许,山开一箝东北向,是为芙蓉庵,昔祠三仙,其今僧西庵葺为佛宇,遂宿其中。

十九日,从庵侧左登,皆小径,直跻一里,出峰上。

又平行峰顶,北最高处为三仙石。

登其上,东眺黄仙峰,已不能比肩;南眺军峰,直欲竞峻;芙蓉之南,有陈峰山在十里内,高杀于芙蓉,而削峭形似,盖芙蓉之来脉也。

凭眺久之,从峰北小径西下里许,与石坪西来之大道合。

又下五里,忽路分南北。

始欲从南,既念大路在北,宜从北行,遂转而北,始有高篁丛木。

又西下一里,始有壑居塍垅,名曰烂泥田。

复逾岭西下一里,更循岭而登二里,直蹑峰头,名曰揭烛尖。

又名避暑营。

从尖西南下二里,是为南坑。

有涧自东南来,四山环绕,中开一壑,水口紧束,湾环北去。

有潘、吴二姓绾控扼水口而居,独一高门背水朝尖,雄撮一坞之胜。

随水出其后,数转而出,一里,有水自北而来,二水合而南,路随之。

一里,转而西,共八里,西逼高峰,有水自南来会,合而北去,有桥跨之,曰港口桥。

循左麓而北,又转西行,北渡溪,共五里,得大坞,曰上坪。

过上坪石梁,水注而北,路西折登山,迤逦而上,五里至杉木岭。

逾岭下二里,山坞紧逼,有故家宅,其中曰君山,皆黄氏也。

饭而出隘,五岭上矮岭。

逾岭共五里,出杨坊,南行为坑阴,乃宜邑钜同“巨”聚。

西行七里,宿车上。

二十日,鸡再鸣,自车上载月西行,即与大溪遇。〔想即墟上之溪,自南而北者,发源军峰,经坑阴至此。〕

已而溪直南下,路西入山。

又五里,登岭。

又三里,逶迤至岭隘,有屋跨其间,曰黄岭。

下岭二里,大溪复自南来。

渡溪,天始明,山始大开。

随溪西北行五里,有塔立溪口小山上,塔之西北即宜黄城也。

又有一大溪西南自东壁巡司来,直抵城东,有长木桥之;水遂北与东溪合,有大石桥架其上,曰贯虹;再北,则一小溪循城西北而东入大溪,亦有桥跨其上,曰丰乐。

是日抵宜黄东门贯虹桥之旅肄,觅得静闻,始出,亟呼饭饭静闻,与之北过丰乐桥,上狮子岩。

岩回盘两层,兀立三溪会合之北冲,大溪由此北下抚州者也。

已而西经城北,至新城北门。

北一里,过黄备桥。

又西北一里,北入山,得仙岩。

岩高峙若列锦层,上穹下逼,其西垂忽透壁为门,穿石而入,则众山内閟bì闭,若另一世界。

而是岩甚薄,不特南面壁立,而北面穹覆更奇,其穿透之隙,正如度之通天岩,亦景之最奇者也。

三里,仍入城之北门。

盖是城东濒溪为旧城,而西城新辟,一城附其外,缭绕诸峰,因之高下。

经城三里,出南门。

循东壁南来之溪西南行,五里,过四应山之东麓。

又十五里,有小峰兀立溪上作狰狞之状,其内有谭襄敏此人曾与戚继光大破倭寇墓焉。

又二里,过玉泉山下,山屏立路右若负扆,仰瞻峭拔,有小庐架崖半。

欲从之,时膝以早行,忽肿痛不能升。

又随大溪南行三里,有小溪自西来注,即石蛩即拱之下流也,始舍大溪溯小溪,折而西入三里而得石蛩寺。

寺新创,颇宏整。

寺北有矗崖立溪上,半自山顶平剖而下,其南突兀之峰犹多,与之对峙为门,而石蛩之岭正中悬其间,而寺倚其东麓。

仰望之,只见峰顶立石轰然,不知其中空也。

是晚宿寺中,以足痛不及登蛩。

二十一日,晨餐后,亟登蛩。

是峰东西横跨,若飞梁天半,较贵溪之仙桥,高与大俱倍之,而从此西眺,只得其端。

从寺北转入峡中,是为万人缘。

谭襄敏初得此寺,欲废为墓,感奇梦而止。

今谭墓在玉泉山东北,宅基诸坊一时俱倒,后嗣亦不振。

寺始为僧赎而兴复焉。

僧以其地胜,故以为万人巨冢,甃石甚壮。

地在寺北,左则崖,右则寺也。

由万人缘南向而登,仰见〔竹影浮飏,〕一峰中〔穿〕高迥。〔透石入,〕南瞰乱峰兀突,〔溪声山色,另作光响,非复人世。〕

于是出桥南,还眺飞梁之上,石痕横叠,有缀庐嵌室,无路可登。

徘徊久之,〔一山鹤冲飞而去,响传疏竹间,〕令人不能去。

盖是桥之南,其内石原裂两层,自下而上,不离不合,隙俱尺许。

由隙攀跻而上,可达其上层,而隙夹逼仄,转身不能伸曲,手足无可攀蹑,且以足痛未痊,怅怅还寺。

问道寺僧,僧云:“从桥内裂隙而登蹑甚难。必去衣脱履,止可及其上层,而从上垂绠,始可引入中层。”

僧言如此,余实不能从也,乃于石蛩饭而行。

五里,由小路抵玉泉山下,遂历级直登。

其山甚峻,屏立溪之西北

上半俱穹崖削壁,僧守原叠级凿崖,架庐峰侧一悬峰上。

三面凭空,后复离大山石崖者丈许,下隔深崖峡。

时庐新构,三面俱半壁,而寂不见人。

余方赏其虚圆无碍,凭半壁而看后崖。

久之,一人运土至,询之,曰:“僧以后壁未全,将甃而塞之也。”

问僧何在,曰:“业从山下跻级登矣!”

因坐候其至,为之画即划、策划之意曰:“汝虑北风吹神像,何不以木为龛坐,护置室中,而空其后壁,正可透引山色。

造物之悬设此峰,与尔之绾架此屋,皆此意也。

必甃而塞之,失此初心矣。”

僧颔之,引余观所谓玉泉者。

有停泓一穴,在庐侧石灶之畔,云三仙卓锡而出者,而不知仙之不杖锡也。

下玉泉,三里,出襄敏墓前。

又随溪一里,由小路从山北行,盖绕出玉泉山之东北也。

最北又有马头山,突兀独甚,在路左。

过白沙岭,望西峰尖亘特甚,折而东之,是为北华山。

山顶佛宇被灾,有僧募饭至,索而食之。

下山二里,入南门,北登凤凰山。

其山兀立城之东北,城即因之,北而峭削,不烦雉堞也。

下山,出北水关,抵逆旅已昏黑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九-译文

十八日,告别了调御等诸位朋友。

走了十五里,中午到达麻姑坛。

再向西走二里,山谷到了尽头。

沿着南山向上走,又走了二里,转出五老峰的西南方向,这里是五老坳。

于是沿着北山向上走,又走了二里到达篾竹岭,越过岭再走二里是丹霞洞,再向西走一里是王仙岭,越过岭再向西走一里是张村,这些都是之前走过的路。

于是又向西沿着山腰平行行走,走了四里,越过朱君岭,再沿着山腰行走。

深竹密树,遍布山间,红叶朱花点缀在深绿之中,这里叫做鞋山。

走了五里,到达石坪。

山环绕着一个山谷,随着水峡进入,中间非常圆整,万山之上,有这样一个地方,也是隐居的好地方,可惜被行路的人踏破了云帏。

这里有几十户居民,以造纸为业。

从石坪再次登上山岭,山岭陡峭而长,共走了五里才到达岭头,这里是芙蓉山东边的山脊。

山脊有两重,都狭窄得像堵墙,东西相连。

山脊南边是南城属地,下面有龙潭古刹(在深坑中,道路狭窄无法下去)。

山脊北边是临川属地。

越过山脊向西就是芙蓉山,自南向北高耸于众山之上。

这座山的东边是临川和南城的边界。

西边则是宜黄属地。

沿着山的东北方向再向上走一里多,山开了一个缺口向东北方向,这里是芙蓉庵,过去供奉三仙,现在僧人将西庵修葺为佛寺,于是就在这里住宿。

十九日,从庵的左侧向上攀登,都是小径,直接攀登一里,到达峰顶。

又沿着峰顶平行行走,北边最高处是三仙石。

登上三仙石,向东眺望黄仙峰,已经不能与之比肩;向南眺望军峰,简直想要与之争高;芙蓉山的南边,有陈峰山在十里之内,高度不及芙蓉山,但形状陡峭相似,大概是芙蓉山的来脉。

眺望了很久,从峰北的小径向西下走一里多,与石坪西来的大道汇合。

又下走五里,忽然路分南北。

起初想走南边,后来想到大路在北边,应该走北边,于是转向北走,开始有高大的竹林和丛生的树木。

又向西下走一里,开始有山谷和田野,名叫烂泥田。

再越过山岭向西下走一里,再沿着山岭向上攀登二里,直接登上峰头,名叫揭烛尖。

又叫避暑营。

从揭烛尖向西南下走二里,这里是南坑。

有涧水从东南方向流来,四山环绕,中间开了一个山谷,水口紧束,湾环向北流去。

有潘、吴两姓人家控制着水口居住,只有一户高门背水朝尖,雄踞一坞的胜景。

随着水流走出其后,转了几次,走了一里,有水从北边流来,两水汇合向南流去,路也随之。

走了一里,转向西,共走了八里,西边逼近高峰,有水从南边流来汇合,合流后向北流去,有桥横跨其上,名叫港口桥。

沿着左麓向北走,又转向西行,北渡溪水,共走了五里,到达一个大坞,名叫上坪。

走过上坪的石梁,水向北流去,路向西折登山,曲折向上,走了五里到达杉木岭。

越过山岭下走二里,山坞紧逼,有一个旧宅,名叫君山,都是黄氏家族。

吃完饭走出隘口,五岭上矮岭。

越过山岭共走了五里,出杨坊,向南行走是坑阴,是宜邑的巨聚。

向西行走七里,宿在车上。

二十日,鸡叫第二遍时,从车上载着月亮向西行走,就遇到了大溪。(想必是墟上的溪水,自南向北流,发源于军峰,经过坑阴到这里。)

不久溪水直向南流,路向西进入山中。

又走了五里,登上山岭。

又走了三里,曲折到达岭隘,有房屋横跨其间,名叫黄岭。

下岭走了二里,大溪又从南边流来。

渡过溪水,天才亮,山才大开。

随着溪水向西北行走五里,有塔立在溪口的小山上,塔的西北方向就是宜黄城。

又有一条大溪从西南方向的东壁巡司流来,直抵城东,有长木桥横跨其上;水于是向北与东溪汇合,有大石桥架在其上,名叫贯虹;再向北,则有一条小溪沿着城西北向东流入大溪,也有桥横跨其上,名叫丰乐。

这一天到达宜黄东门贯虹桥的旅店,找到了静闻,才出来,急忙叫饭给静闻吃,与他一起向北走过丰乐桥,登上狮子岩。

狮子岩回旋两层,兀立在三溪汇合的北冲,大溪由此向北流去抚州。

不久向西经过城北,到达新城北门。

向北走一里,过黄备桥。

又向西北走一里,向北进入山中,找到仙岩。

仙岩高耸像列锦层,上面穹隆下面逼仄,其西垂忽然透壁为门,穿石而入,则众山内闭,像另一个世界。

而这仙岩非常薄,不仅南面壁立,而且北面穹覆更奇,其穿透的缝隙,正如度之通天岩,也是景色中最奇特的。

走了三里,仍然进入城的北门。

原来这座城东濒溪是旧城,而西城是新开辟的,一城附在其外,缭绕诸峰,因此高低起伏。

经过城三里,出南门。

沿着东壁南来的溪水向西南行走,走了五里,经过四应山的东麓。

又走了十五里,有小峰兀立在溪上,形状狰狞,其内有谭襄敏(此人曾与戚继光大破倭寇)的墓。

又走了二里,经过玉泉山下,山像屏风一样立在路右,像背负着扆,仰瞻峭拔,有小庐架在崖半。

想要上去,但膝盖因为早行,忽然肿痛不能攀登。

又随着大溪向南行走三里,有小溪从西边流来汇入,即石蛩(即拱)的下流,于是舍弃大溪溯小溪,转向西进入三里到达石蛩寺。

石蛩寺是新创建的,颇为宏整。

寺北有矗崖立在溪上,半自山顶平剖而下,其南突兀的峰还有很多,与之对峙为门,而石蛩的岭正中悬在其间,而寺倚其东麓。

仰望之,只见峰顶立石轰然,不知其中空也。

这一晚宿在寺中,因为脚痛没有登上石蛩。

二十一日,早餐后,急忙登上石蛩。

这座峰东西横跨,像飞梁在天半,比贵溪的仙桥,高度和宽度都加倍,而从这向西眺望,只能看到其端。

从寺北转入峡中,这里是万人缘。

谭襄敏最初得到这座寺,想要废弃为墓,因为奇梦而停止。

现在谭墓在玉泉山东北,宅基诸坊一时俱倒,后嗣也不振。

寺开始被僧人赎回而兴复。

僧人因为其地胜,所以作为万人巨冢,甃石非常壮丽。

地在寺北,左边是崖,右边是寺。

由万人缘向南攀登,仰见竹影浮飏,一峰中穿高迥。透石入,南瞰乱峰兀突,溪声山色,另作光响,非复人世。

于是出桥南,还眺飞梁之上,石痕横叠,有缀庐嵌室,无路可登。

徘徊了很久,一山鹤冲飞而去,响传疏竹间,令人不能去。

原来这桥的南边,其内石原裂两层,自下而上,不离不合,缝隙都有一尺多。

由缝隙攀跻而上,可达其上层,但缝隙夹逼仄,转身不能伸曲,手足无可攀蹑,且因为脚痛未愈,怅怅还寺。

问寺僧,僧人说:“从桥内裂隙而登蹑非常难。必须去衣脱履,只能到达上层,而从上垂绠,才能引入中层。”

僧人这样说,我实在不能从,于是在石蛩吃饭后离开。

走了五里,由小路到达玉泉山下,于是逐级直登。

这座山非常峻峭,像屏风一样立在溪的西北。

上半部分都是高耸的悬崖和陡峭的岩壁,僧人守护着原有的阶梯,凿开崖壁,在峰侧的一座悬峰上搭建了小屋。

小屋三面悬空,后面离大山石崖约有一丈远,下面隔着深谷。

当时小屋刚建好,三面都是半壁,却寂静无人。

我正欣赏它虚空圆融、毫无阻碍,靠着半壁看着后面的崖壁。

过了很久,一个人运土过来,我问他,他说:“僧人因为后壁还没完全建好,准备用砖石砌起来堵上。”

我问僧人在哪里,他说:“已经从山下登着阶梯上来了!”

于是我坐着等他来,给他出主意说:“你担心北风吹坏神像,为什么不做一个木龛,把神像放在里面,保护在室内,而后壁空着,正好可以透进山色。

造物主悬设这座山峰,和你搭建这座小屋,都是这个意思。

如果一定要用砖石堵上,就失去了最初的用意了。”

僧人点头同意,带我去看所谓的玉泉。

有一处静止的水潭,在小屋旁边的石灶旁,传说是三位仙人用锡杖点出来的,却不知道仙人其实不用锡杖。

从玉泉下来,走了三里,到了襄敏墓前。

又沿着溪流走了一里,从小路往山北走,大概是绕到玉泉山的东北方向。

最北边还有一座马头山,特别突兀,在路的左边。

过了白沙岭,看到西边的山峰尖耸特别突出,转而向东,那就是北华山。

山顶的佛寺遭遇了灾祸,有个僧人募饭过来,我讨了些来吃。

下山走了二里,进了南门,往北登上凤凰山。

这座山孤零零地立在城的东北角,城就是依山而建,北面陡峭,不需要城墙。

下山后,出了北水关,回到旅馆时天已经黑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九-注解

麻姑坛:麻姑是中国道教中的一位仙女,坛指祭祀的场所。麻姑坛是祭祀麻姑的地方,具有浓厚的道教文化背景。

五老坳:五老指的是五老峰,坳指山间的低洼地。五老坳是五老峰之间的一个低洼地带,具有地理和文化的双重意义。

篾竹岭:篾竹是一种细长的竹子,岭指山岭。篾竹岭是以竹子命名的山岭,反映了当地的植被特征。

丹霞洞:丹霞指红色的岩石,洞指山洞。丹霞洞是以红色岩石为特征的山洞,具有地质和文化的双重意义。

王仙岭:王仙可能是当地传说中的仙人,岭指山岭。王仙岭是以仙人命名的山岭,反映了当地的民间信仰。

朱君岭:朱君可能是当地的历史人物或传说中的仙人,岭指山岭。朱君岭是以人名命名的山岭,具有历史和文化意义。

芙蓉庵:芙蓉是一种花卉,庵指小寺庙。芙蓉庵是以芙蓉花命名的小寺庙,具有宗教和文化意义。

三仙石:三仙指的是三位仙人,石指岩石。三仙石是祭祀三位仙人的岩石,具有道教文化背景。

黄仙峰:黄仙可能是当地传说中的仙人,峰指山峰。黄仙峰是以仙人命名的山峰,反映了当地的民间信仰。

军峰:军峰可能是当地的地名,峰指山峰。军峰是以军事或历史事件命名的山峰,具有历史意义。

陈峰山:陈峰可能是当地的地名或人名,山指山峰。陈峰山是以地名或人名命名的山峰,具有地理和文化意义。

揭烛尖:揭烛可能是当地的地名或传说中的仙人,尖指山峰的尖顶。揭烛尖是以地名或仙人命名的山峰尖顶,具有地理和文化意义。

避暑营:避暑指避暑胜地,营指营地。避暑营是避暑的营地,反映了当地的气候和地理特征。

南坑:南指南方,坑指山间的低洼地。南坑是位于南方的山间低洼地,具有地理意义。

港口桥:港口指河流的入口,桥指桥梁。港口桥是位于河流入口处的桥梁,具有地理和交通意义。

上坪:上指上方,坪指平坦的地方。上坪是位于上方的平坦地带,具有地理意义。

杉木岭:杉木是一种树木,岭指山岭。杉木岭是以杉木命名的山岭,反映了当地的植被特征。

君山:君山可能是当地的地名或人名,山指山峰。君山是以地名或人名命名的山峰,具有地理和文化意义。

杨坊:杨坊可能是当地的地名,坊指街区。杨坊是以地名命名的街区,具有地理和文化意义。

坑阴:坑指山间的低洼地,阴指阴面。坑阴是位于山间低洼地阴面的地方,具有地理意义。

宜黄城:宜黄是地名,城指城市。宜黄城是宜黄地区的城市,具有地理和历史意义。

贯虹桥:贯虹指横跨河流的桥梁,桥指桥梁。贯虹桥是横跨河流的桥梁,具有地理和交通意义。

丰乐桥:丰乐可能是当地的地名或寓意,桥指桥梁。丰乐桥是以地名或寓意命名的桥梁,具有地理和文化意义。

狮子岩:狮子是一种动物,岩指岩石。狮子岩是以狮子命名的岩石,具有地理和文化意义。

仙岩:仙指仙人,岩指岩石。仙岩是祭祀仙人的岩石,具有道教文化背景。

玉泉山:玉泉指清澈的泉水,山指山峰。玉泉山是以泉水命名的山峰,具有地理和文化意义。

石蛩寺:石蛩可能是当地的地名或传说中的仙人,寺指寺庙。石蛩寺是以地名或仙人命名的寺庙,具有宗教和文化意义。

万人缘:万人指众多的人,缘指缘分。万人缘是众多人聚集的地方,具有宗教和文化意义。

谭襄敏:谭襄敏是历史人物,曾与戚继光大破倭寇。谭襄敏墓是谭襄敏的墓地,具有历史和文化意义。

穹崖削壁:形容山崖高耸陡峭,如同被削成的一般。

僧守原:指僧人守护着原地的意思,这里可能指僧人在此修行。

叠级凿崖:指在山崖上凿出阶梯,以便攀登。

架庐峰侧:在峰侧搭建小屋,庐指简陋的房屋。

悬峰:指高耸孤立的山峰。

甃而塞之:甃指用砖石砌筑,塞之指封闭,这里指用砖石砌筑封闭后壁。

玉泉:指清澈如玉的泉水,常与仙迹或灵异事件相关联。

三仙卓锡而出者:传说中三位仙人曾在此地留下足迹,卓锡指仙人留下的足迹。

襄敏墓:指某位名为襄敏的人的墓地,具体历史背景不详。

马头山:山名,因其形状似马头而得名。

白沙岭:地名,因岭上白沙而得名。

北华山:山名,位于北方,与华山相对。

佛宇被灾:指寺庙遭受灾害,如火灾等。

凤凰山:山名,常与吉祥、重生等象征意义相关联。

雉堞:古代城墙上的防御工事,形似雉鸟的羽毛。

北水关:古代城市的水门,用于控制水流和防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九-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作者在江西宜黄地区的旅行经历,展现了当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文中提到的地名、山峰、寺庙等都具有浓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例如,麻姑坛、芙蓉庵、三仙石等地名反映了当地的道教文化和民间信仰;朱君岭、王仙岭等地名则可能与当地的历史人物或传说有关。

文中对自然景观的描写非常细腻,如“深竹密树,弥山绘谷”、“红叶朱英,缀映沉绿中”等,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刻感受。同时,文中也提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如“居民数十家,以造纸为业”,反映了当地的经济活动和文化传统。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作者的个人旅行经历,还反映了明代江西地区的地理、文化和宗教状况。例如,文中提到的谭襄敏墓、石蛩寺等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是研究明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语言简练,描写生动,既有对自然景观的细腻刻画,也有对人文景观的深刻描绘。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神秘和美丽的世界。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通过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描写,作者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同时也反映了明代江西地区的文化和社会状况。

这段古文描绘了一幅僧人修行之地的景象,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文中提到的‘穹崖削壁’、‘叠级凿崖’等词语,不仅描绘了山崖的险峻,也反映了僧人修行的艰辛和对自然的敬畏。

文中‘架庐峰侧一悬峰上’的描写,展现了僧人选择修行地点的智慧,他们选择在高耸孤立的山峰上搭建小屋,既是为了远离尘嚣,也是为了更好地与自然融为一体。这种选择体现了佛教中追求心灵净化和超脱世俗的理念。

‘玉泉’的提及,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隐含了仙迹和灵异事件的传说,增添了文本的神秘色彩。‘三仙卓锡而出者’的传说,更是将自然景观与神话传说相结合,赋予了这片土地以神圣的意义。

文中对僧人修行的描写,如‘僧以后壁未全,将甃而塞之也’,反映了僧人对于修行环境的细致考虑和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作者通过与僧人的对话,提出了对修行环境的改进建议,体现了对自然和谐共存的深刻理解。

最后,文中对‘凤凰山’的描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隐含了吉祥和重生的象征意义。‘凤凰山’的兀立和峭削,象征着坚韧和不屈,与僧人的修行精神相呼应。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和对僧人修行的深刻理解,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以及佛教追求心灵净化和超脱世俗的理念。文本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九》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890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