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三

作者: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地理。成年后放弃科举,专注于游历考察,足迹遍及中国16个省区。

年代: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全书共60余万字,记录了徐霞客30余年的旅行见闻,内容涵盖地理、地貌、水文、风俗等。他以科学的态度考察山川河流,尤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该书不仅是地理学经典,也是文学佳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三-原文

二十三日晨起,渡大溪之北,复西向行,八里,将至贵溪城,忽见溪南一桥门架空,以为城门与卷梁皆无此高跨之理。

执途人而问之,知为仙人桥,乃石架两山间,非砖砌所成也。

大异之,即欲渡,无梁。

亟趋二里,入贵溪东关,二里至玉井头,觅静闻于逆旅,犹未晨餐也。

亟索饭,同出西南门,渡溪而南即建昌道矣。

为定车一辆,期明晨早发,即东向欲赴仙桥。

逆旅主人舒龙山曰:“此中南山之胜非一。由正南门而过中坊渡一里,即为象山,又名挂榜山,乃陆象山宋代著名理学家之遗迹也,仰止亭在焉。

其西南二里为五面峰,上有佛宇,峰下有一线天,亦此中之最胜也。

其南一里为西华山,则环亘而上,俱仙庐之所托矣。

其北二里为小隐岩,即旧名打虎岩者也。

出小隐二里为仙桥,乃悬空架壑而成者。

此溪南诸胜之概也。

然五面峰之西,即有溪自南而北入大溪,此中无渡舟,必仍北渡而再渡中坊。”

予时已勃勃兴趣勃勃,兴不可转,遂令龙山归而问道于路隅。

于是南经张真人墓。

碑乃元时敕赵松雪撰而书者,刳山为壁,环碑于中。

又一里,越一小桥,由旁岐东向溪,溪流直逼五面峰下。

盖此溪发源于江湖山,自花桥而下即通舟楫船只,六十里,西北至罗塘,又二十里至此,人溪为通闽间道,其所北转皆纸炭之类也。

适有两舟舣yǐ停靠溪畔,而无舟人;旋有一人至,呼之渡,辄为刺舟用力划船。

过溪而东一里,由峰西北入其隘中,始知其山皆石崖盘峙,中剖而开,并夹而起,远近不一,离立同形。

随路抵穹岩之下,拾级而上,得一台,缀两崖如掌。

其南下之级,直垂涧底;其西上之级,直绕山巅。

余意南下者为一线天,西上者为五面峰也。

先跻峰,攀磴里许而至绝顶,则南瞰西华,东瞰夹壁,西瞰南溪,北瞰城邑,皆在指顾。

然山雨忽来,僧人留点,踉跄下山。

复从前磴南下一线天,则两崖并夹而上,直南即从峰顶下剖者,是为直峡。

路至夹中忽转而东,穿坠石之隙,复得横峡。

俱上下壁立,曲直线分,抵东而复出一坞,若非复人世矣。

由坞而南,望两崖穹岩盘窦,往往到处而是。

最南抵西华,以已从五面峰瞰视,遂不复登。

仍转出一线天,北逾一岭,二里,转而东,入小隐岩。

岩亦一山东西环转,南连北豁,皆上穹下逊,裂成平窍,〔可庐而憩。〕

岩后有宋人洪驹父书云:“宣和某年由徐岩而上,二里,复得射虎岩。”

余忆徐岩之名,前由弋阳舟中已知其为余家物,而至此忽忘不及觉,壁间书若为提撕提醒者,亟出岩询之,无一能知其处。

已而再闻有称峨嵋,在小隐东南三里者,余意其为徐岩之更名也,亟从之。

遂由罗塘之大道,过一岭,始北转入山,竹树深蒨,岩石高穹;但为释人佛教徒,僧尼架屋叠墙,无复本来面目,且知其非徐岩也。

甫欲下,雨复大至,时已过午,遂饭岩中。

既饭,雨止。

问仙桥之道,适有一知者曰:“此有间道。循山而东,穿坞北去,四里可至”。

从之。

路甚荒僻,或隐或现,或岐而东西无定,几成迷津。

久之逾一山,忽见蛩通“拱”然高驾者,甚近也。

及下谷而趋,复茫不可得,盖望之虽近,而隔崖分坞,转盼易向,猝不易遇矣。

既而直抵其下,盖一石高跨峰凹,上环如卷,中辟成门,两端石盘下柱,梁面平整如台,正如砌造而成。

梁之东,可循崖而登其上;梁之西,有一石相去三丈余,轰踞其旁,若人之坐守者然。

余先至桥下,仰视其顶,高穹圆整不啻数十丈;及登步其上,修广平直,驾虹役鹊之巧,恐不迨至此也。

从其西二里,将抵象山,问所云徐岩,终不可得。

后遇一老翁曰:“余舍后南入即是。旧名徐岩,今为朝真宫,乃鬼谷即鬼谷子修道处,今荒没矣。非明晨不可觅,今已暮,姑过而问象山可也。”

余以明晨将发,遂强静闻南望一山峡而入。

始犹有路,渐入渐灭,两崖甚深。

不顾莽刺,直穷其底,则石夹尽处,隘不容足。

时渐昏黑,踯躅荆刺中,出谷已不辨路矣,盖此乃象山东之第三坞也。

望其西又有一坞,入之不得路;时闻人声高呼,既久,知路在西,乃得入。

则谷左高崖盘亘,一入即有深岩,外垂飞瀑。

二僧俱新至托宿,问之,亦不知其为徐岩与否,当即所称朝真宫矣。

此乃象山东之第二层也。

从暗中出,复西而南寻象山,其地虽暗而路可循,两崖前突,中坞不深而峻,当其中有坊峙焉。

其内有堂两重,祠位在前而室圮,后则未圮而中空。

穿而入,闻崖间人语声,亟蹑级寻之,有户依岩窦间,一人持火出,乃守祠杨姓者,引余从崖右登仰止亭。

亭高悬崖际,嵌空环映,仰高峰而俯幽壑,令人徙倚留连忘返。

杨姓者以昏黑既久,街鼓已动,恐舟渡无人,暗中扶即陪伴余二里,送至中坊渡头。

为余言,其父年已八十有八,尚健啖dàn吃而善饭,盖孝而有礼者云。

呼隔溪渡舟,渡入南关,里余,抵舒肆而宿。

是游也,从壁间而得徐岩之名,从昏黑而遍三谷之迹,溪南诸胜一览无余,而仙桥、一线二奇,又可以冠生平者,不独为此中之最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三-译文

二十三日早晨起床,渡过北边的大溪,再向西行走八里,快到贵溪城时,忽然看见溪南有一座桥门悬空而建,觉得城门和拱桥都不可能有这么高的跨度。

向路人询问,得知这是仙人桥,是石头架在两山之间,不是用砖砌成的。

对此感到非常惊奇,想立刻过桥,但没有桥可走。

急忙走了二里路,进入贵溪东关,再走二里到玉井头,在旅店找到静闻,他还没吃早饭。

赶紧要了饭,一起从西南门出去,渡过溪水向南就是通往建昌的道路。

预定了一辆车,约定明早出发,打算向东去仙人桥。

旅店主人舒龙山说:“这里的南山景色非常丰富。从正南门经过中坊渡走一里,就是象山,也叫挂榜山,是宋代著名理学家陆象山的遗迹,仰止亭就在那里。

向西南走二里是五面峰,山上有佛寺,峰下有一线天,也是这里最著名的景点。

向南走一里是西华山,山势环绕而上,都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向北走二里是小隐岩,也就是以前叫打虎岩的地方。

从小隐岩走二里就是仙人桥,是悬空架在山谷之间的。

这就是溪南的主要景点。

不过五面峰的西边有一条溪水从南向北流入大溪,这里没有渡船,必须再向北渡过中坊。”

我当时兴致勃勃,无法改变主意,于是让舒龙山回去,自己在路边打听。

于是向南经过张真人墓。

墓碑是元朝时皇帝命令赵松雪撰写并书写的,山壁被凿开,墓碑环绕其中。

再走一里,跨过一座小桥,从岔路向东走,溪水直逼五面峰下。

这条溪水发源于江湖山,从花桥往下就可以通船,六十里到罗塘,再走二十里到这里,溪水向北转,运的都是纸炭之类的东西。

正好有两艘船停在溪边,但没有船夫;不久有一个人来了,叫他渡船,他就用力划船。

渡过溪水向东走一里,从山峰西北进入山谷,才发现这里的山都是石崖盘踞,中间裂开,两边夹起,远近不一,形状相似。

沿着路走到高耸的岩石下,拾级而上,看到一个平台,像手掌一样连接两崖。

向南下的台阶直通涧底;向西上的台阶直通山顶。

我猜向南下的是“一线天”,向西上的是五面峰。

先登上五面峰,攀爬石阶大约一里到达山顶,向南俯瞰西华山,向东俯瞰夹壁,向西俯瞰南溪,向北俯瞰城邑,一切尽收眼底。

但突然下起了山雨,僧人留我喝茶,匆忙下山。

再从之前的石阶向南下到“一线天”,两崖夹起,直通南边,是从峰顶裂开的,形成直峡。

路到中间突然转向东,穿过坠石的缝隙,又进入横峡。

两边都是陡峭的崖壁,曲直分明,向东走又进入一个山谷,仿佛不在人间。

从山谷向南走,看到两崖高耸,岩石盘绕,到处都是这样的景象。

最南边到达西华山,因为已经从五面峰俯瞰过,就不再登上去。

再转回“一线天”,向北翻过一座山岭,走二里,转向东,进入小隐岩。

小隐岩也是一座山,东西环绕,南边连接,北边开阔,上面高耸,下面低矮,裂成平洞,可以居住休息。

岩后有宋代洪驹父的题字:“宣和某年从徐岩上来,走二里,又到射虎岩。”

我回忆起徐岩的名字,之前在弋阳的船上就知道这是我家祖上的地方,但到这里突然忘了,壁上的字像是提醒我,赶紧出岩询问,没人知道这个地方。

后来又听说有个叫峨嵋的地方,在小隐岩东南三里,我猜是徐岩改名了,赶紧去找。

于是从罗塘的大道走,翻过一座山岭,向北转入山中,竹树茂密,岩石高耸;但被佛教徒占据,僧尼建屋叠墙,失去了本来面目,知道这不是徐岩。

刚想下山,雨又下大了,已经过了中午,就在岩中吃饭。

吃完饭,雨停了。

询问去仙人桥的路,正好有个人说:“这里有条小路。沿着山向东走,穿过山谷向北,四里就到了。”

于是跟着走。

路非常荒僻,时隐时现,岔路很多,几乎迷路。

走了很久,翻过一座山,忽然看到一座高耸的桥,似乎很近。

但下到山谷后,又找不到路了,虽然看起来近,但隔着山崖和山谷,方向一变,很难找到。

最后终于到了桥下,发现是一座石头桥,横跨山峰凹陷处,上面环绕如拱,中间开成门,两端石盘支撑,桥面平整如台,像是人工砌成的。

桥的东边可以沿着崖壁爬上去;桥的西边有一块石头,相距三丈多,像人坐在那里守护。

我先到桥下,仰视桥顶,高耸圆整,至少有几十丈高;登上桥面,宽阔平整,像是彩虹和鹊桥的巧妙结合,恐怕没有比这更精巧的了。

从桥西走二里,快到象山时,询问徐岩,始终找不到。

后来遇到一位老人说:“我家后面向南走就是。以前叫徐岩,现在是朝真宫,是鬼谷子修道的地方,现在已经荒废了。明天早上才能找到,现在天黑了,不如先去象山。”

我因为明早要出发,就强行带着静闻向南进入一个山峡。

开始还有路,越走越窄,两崖很深。

不顾荆棘,直走到谷底,发现石缝尽头,狭窄得无法立足。

天色渐黑,在荆棘中徘徊,出谷时已经找不到路了,这是象山东边的第三个山谷。

看到西边还有一个山谷,进去后找不到路;听到有人高声呼喊,才知道路在西边,于是进去。

山谷左边是高耸的崖壁,一进去就有深岩,外面挂着瀑布。

两个僧人刚到这里借宿,问他们,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徐岩,可能就是所谓的朝真宫。

这是象山东边的第二层。

从黑暗中出来,再向西向南寻找象山,虽然天黑但路还能辨认,两崖前突,中间的山谷不深但陡峭,中间有一座牌坊。

里面有两重堂屋,前面的祠堂已经倒塌,后面的还没倒塌但中间空了。

穿过去,听到崖间有人说话,赶紧爬上去寻找,发现一户人家依岩洞而居,一个人拿着火把出来,是守祠的杨姓人,带我登上仰止亭。

亭子高悬在崖边,嵌在空中,仰望高峰,俯瞰深谷,令人流连忘返。

杨姓人因为天已经黑了很久,街上的鼓声已经响起,担心渡船没人,暗中陪我走了二里,送到中坊渡口。

他告诉我,他父亲已经八十八岁,还很能吃,是个孝顺有礼的人。

叫来渡船,渡过溪水进入南关,走了一里多,到舒家旅店住宿。

这次旅行,从壁上的字得知徐岩的名字,从黑暗中走遍三个山谷,溪南的景点一览无余,而仙人桥和“一线天”这两处奇景,可以说是生平所见之最,不仅是这里的精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三-注解

贵溪城:位于中国江西省的一个古城,历史上因其地理位置重要而成为交通要道。

仙人桥:一种自然形成的石桥,通常位于两山之间,因其形态奇特而被赋予神话色彩。

陆象山:宋代著名理学家,其学说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仰止亭:位于象山上的亭子,用以纪念陆象山,象征对其学问的敬仰。

五面峰:山峰名,因其形态独特,有五个明显的面而得名。

西华山:山名,以其环亘而上的地形和仙庐的传说而著名。

小隐岩:岩石名,原名打虎岩,后因文人墨客的隐居而改名。

张真人墓:道教重要人物的墓地,碑文由元代著名书法家赵松雪撰写。

鬼谷子:战国时期著名的道家人物,以智谋和策略著称。

朝真宫:原为徐岩,后改为朝真宫,是鬼谷子修道的地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三-评注

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详细记录了自己在贵溪城及其周边地区的游览经历。文章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壮丽,还融入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如陆象山的遗迹、张真人墓等,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章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叙述。作者通过对仙人桥、五面峰、西华山等自然景观的描述,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时,通过对历史遗迹的介绍,如仰止亭、张真人墓等,增加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

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不仅记录了作者个人的旅行经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通过对贵溪城及其周边地区的描述,可以窥见宋代至元代时期江西地区的地理环境、交通状况以及文化发展。

此外,文章还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作者在游览过程中,不仅欣赏自然风光,还积极探寻历史遗迹,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总的来说,本文是一篇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个人情感于一体的游记佳作,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研究宋代至元代江西地区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890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