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地理。成年后放弃科举,专注于游历考察,足迹遍及中国16个省区。
年代: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全书共60余万字,记录了徐霞客30余年的旅行见闻,内容涵盖地理、地貌、水文、风俗等。他以科学的态度考察山川河流,尤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该书不仅是地理学经典,也是文学佳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七-原文
初九日,写十二诗付崑即昆石上人,已上午矣。
即从草塘左循崖南下,路甚微削,伏深草中,或隐或现。
直下三里,则溪自箫曲之后直从东南,与外层巨山夹而成者。
盖此山即闽界,其东北度而为箫曲,西北度而为应感峰、会仙峰,两腋溪流夹而西去,犹属新城也。
箫曲南溪之上,有居民数家,燕通“艺”,种植山种姜芋茶竹为业,地名坂铺。
由此溪渡,东南上岭一里,则平转山腰。
又南二里,复直上山顶。
又二里,南下而东上,至应感岩。
其岩西向,巨壑矗峭,环成一窝,置室于中,自下望之,真凭虚缀壁也。
石崖之顶尚高一里,崖僧留饭后,即从崖侧蹑蹬而登,以为诸峰莫高于此;既登而后知会仙之更高于众也。
应感二峰连起,东属于大山,其属处过脊甚峭。
北流之水出于坂铺,南流之水即从会仙峰北向而去,自应感、会仙西流之水止此。
余盖从应感南下三里,过此一水复南上,则会仙北属大山之脊也。
脊东之水西出会仙之南,其南又有大山,东北而属于应感后之大山,夹此水西去,其中坞落为九坊,乃新城之五十一都也。
对会仙之山名迷阳洞,南即为邵武之建宁,其大山东南为泰宁,其西南为建昌之广昌,则会仙南之大山,乃南龙北来东转之处也。
自过脊至会仙,〔望之甚近,而连逾四峰皆峭刻。〕
其下乱壑纵横,汇水成潭,疑所云金龟湖即此水也。
〔四下四上,又四里而登会仙绝顶,则东界大山俱出其下,无论箫曲、应感矣。
自会仙西至南丰百里,东南抵建宁县亦百里。
其侧有数家斜界迷阳洞南,为大山寥绝处。〕
初十日,由会仙峰西下,十里过溪,即应感西南来溪也。
又五里为官公坳。
又五里,下埔。
应感溪自东而西,会仙南溪自南而北,俱会于下埔而北去。
〔自下埔而上,悬崖瀑布,随处而是,亦俱会于下埔。〕
路由下埔南而西,逾一岭,五里为黄舍。
又西南逾二岭,五里至章村,山始大开,始有聚落阛闠。
〔有水自南而北,源自建宁县邱家岭,去章村南十五里,又五十五里始抵建宁云。〕
西五里至容田,又西三里过长江岭。
又三里,乌石。
有卷石桥。
又二里,上坪。
随溪西南四里,有大溪自西南向东北,复溯之。
西三里,过木桥,溯北来小溪,渡小石桥,北上岭。
三里,为茶坞坳。
又西三里,为何木岭。
越岭,西南二里,宿梅源。
十一日,东方乍白,自梅源溯小流西上一岭。
路应度谷梅源至黄婆三十里,黄婆至县三十里。
而西,因歇店主人言,竟从北直上岭。
三里,逾岭北,天渐明,问之途人,始知其误。
乃从岭侧径道转而南,越岭两重,共四里得一村坞,询之,曰:“此岭即南丰界也。
岭北水下新城,岭南下永丰此处‘永丰’恐为‘南丰’之误,因为永丰离此地甚远,但随小水南行一里,可得大道。”
从之,至漈jì指水边,闽方言称瀑布亦为漈上坞始与梅源大道合。
其处平畴一环,四山绕壑,以为下土矣。
已而流忽下坠,捣级而下,最下遂成一瀑,乃知五泄、麻姑之名,以幸而独著也。
是名漈山灶,去梅源始五里,余迂作十里行矣。
水上人家为“漈上”,水下人家为“漈下”。
又五里,夏家桥,又五里,尼姑坳,途中有两小水自北来合。
又五里,乾昌桥,已胜筏。
又五里,沧浪桥。
又五里,黄婆桥。
有一溪自北来,桥梁北溪上,水自桥南出,与漈上之水合,共下南山去;而陆路由北岭入山,迂回岭上。
北行五里,曰藏石岭。
又三里,又过一小溪,亦自北而南。
越而西,二里,为思久铺。
铺有小桥,桥下细流始西向行,路复随之。
五里,西至来陂桥。
又一溪颇大,自北来会,同过桥下;而漈上大溪亦自南来会,遂同注而北。
又一里,溪之东有狮山,西有象山,狮山石独突兀,而象山半为斧斤所凿。
二山紧束水口,架石梁其中,曰石家桥,溪自桥下俱北去,路自桥上西向府。
渡桥一里,又有小溪自南而北,亦有石梁跨其上。
又三里,上艾家岭。
又十里至南丰,入城东门。
三里,出西门,则盱江自西南抵西门,绕南门而北转,经东门而北下,想与漈上之水会于城北之下流也。
西门外濒溪岸,则石突溪崖,凿道其间,架佛阁于上。
濒江带城,甚可眺望,以行急不及登。
又西五里,一溪自北来,渡其桥;又一溪自西来,即溯之行。
有数家在溪上,曰三江口,想即二溪与盱江合,故名也。
十二日,东方甫白,从三江西渡溪,循左路行,路渐微。
六七里,日出,入山口,居舍一二家,去路颇遥。
先是,有言三江再进十里,有山口可宿者,余既讶其近,又疑其居者之寡。
连逾二岭,三里,遇来人询之,曰:“错矣!正道在南,从三江渡溪已误也。”
指余南循小路转。
盖其岭西北为吴坑,东南为东坑,去三江已十里矣。
乃从南转下一坑,得居民复指上岭,共五里,至后阿大山。
从其西北小路直上二里,则一小庙当路岐。
从庙西北平循山半阴崖而行,又二里而至一山过脊处,南北俱有路,而西向登岭一路独仄,遂蹑之行。
既登一峰,即转入山峡。
其峡有溪在下,自西而东,东口破壁而下;绾口一峰,西南半壁,直倾至底,石骨如削铁;路在其对崖。
循峡阴西人,〔自过脊登岭至此,〕共三里。
一石飞突南崖,瞰溪撑日,日光溪影,俱为浮动。
溪中大石矗立,其西两崖逼竖如门,水从崖中坠壁而下,〔潆回大石而出,盖军峰东溪源也。〕
崖下
新架一桥。
渡而北,又登岭半里,山回水聚,得岐路入一庵,名龙塘庵。
有道人曰:“西有龙潭,路棘不可入。”
得茗,食点数枚。
出庵,从左渡小溪,遂复直上岭。
二里,复循山北阴崖而行,屡有飞涧从山巅坠下,路横越涧上〔流者五、六次,〕下复成溪。
又三里,得横木栈崖。
又二里,直转军峰之北,仰望峰顶犹刺天也,有石涧自峰顶悬凹而下,盖北溪之源矣。
渡溪〔二百步,〕复上一岭,始与北来大路合,遂高南向峰顶,而上无重峰之隔矣。
自东北路口西上一里,至北岭度脊处,有空屋三间,中有绳床土灶而无人居,其西下〔为〕宜黄之道,东即所从来大道也。
自此南上,凿蹬叠级,次第间出,蹈空而上,道甚修广,则进贤金父母所助而成者。
金名廷璧,自此愈上愈高,风气寒厉,与会仙异矣。
〔自分道处至绝顶,悉直上无曲坠,共四千三百步,抵军峰巅。〕
登顶下望,五六尖峰自西南片片成队而来,乃闽中来脉也。
至绝顶之南,圆亘为着棋峰,亭亭峭削,非他峰所及。
〔盖自南丰来,从车盘岭南面上,不及北道之辟;然经着棋峰栈石转崖,度西峡中,蹑蹬攀隙,路甚奇险。余从北道望见之,恨不亲历。〕
北起为绝顶,则石屋中浮,丘、王、郭三仙像共列焉。
其北度之脉,则空室处。
其北又起一峰,直走而为王仙峰,东下而为麻姑,东北下而为云盖,以结建昌者也。
自着棋峰夹中望,下有洞穹然,攀箐挂石而下,日尚下午,至洞已渐落虞渊天色黄昏,亟仍攀蹑而上,观落日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七-译文
初九日,写了十二首诗交给崑石上人,已经是上午了。
然后从草塘左边沿着崖壁向南走,路很窄,藏在深草中,时隐时现。
直下三里,溪水从箫曲后面直向东南流去,与外层的巨山夹在一起形成。
这座山就是福建的边界,它的东北方向是箫曲,西北方向是应感峰、会仙峰,两边的溪流夹着向西流去,仍然属于新城。
箫曲南溪的上游,有几户人家,以种植姜、芋、茶、竹为业,地名叫坂铺。
从这里渡过溪水,向东南上岭一里,就到了山腰。
再向南走二里,又直上山顶。
再走二里,向南下坡再向东上坡,到了应感岩。
这座岩石朝西,巨大的沟壑陡峭,环绕成一个窝,中间建了房子,从下面看,真的像是悬空挂在崖壁上。
石崖的顶部还有一里高,崖上的僧人留我们吃饭后,就从崖侧的小路攀登,以为没有比这更高的山峰了;登上去后才知道会仙峰比这更高。
应感两座山峰连在一起,东边连着大山,连接处非常陡峭。
北流的溪水从坂铺流出,南流的溪水从会仙峰向北流去,应感、会仙西流的溪水到这里为止。
我从应感向南下坡三里,过了这条溪水再向南上坡,就到了会仙北边连着大山的山脊。
山脊东边的溪水向西流出会仙的南边,南边又有大山,东北方向连着应感后面的大山,夹着这条溪水向西流去,中间的坞落叫九坊,是新城的五十一都。
对着会仙的山叫迷阳洞,南边就是邵武的建宁,大山的东南是泰宁,西南是建昌的广昌,会仙南边的大山,是南龙从北来向东转的地方。
从山脊到会仙,看起来很近,但连续越过四座山峰都很陡峭。
下面乱壑纵横,汇水成潭,怀疑所说的金龟湖就是这里的水。
四下四上,又走了四里登上会仙的绝顶,东边的大山都在脚下,箫曲、应感都不在话下。
从会仙向西到南丰有百里,东南到建宁县也有百里。
旁边有几户人家斜对着迷阳洞的南边,是大山最荒凉的地方。
初十日,从会仙峰向西下坡,走了十里过溪,就是应感西南来的溪水。
再走五里是官公坳。
再走五里,到了下埔。
应感溪从东向西流,会仙南溪从南向北流,都在下埔汇合后向北流去。
从下埔往上,悬崖瀑布随处可见,也都汇合在下埔。
路从下埔向南再向西,越过一座岭,走了五里到了黄舍。
再向西南越过两座岭,走了五里到了章村,山势开始开阔,有了村落。
有溪水从南向北流,源头在建宁县的邱家岭,离章村南边十五里,再走五十五里才到建宁。
向西走五里到了容田,再向西走三里过了长江岭。
再走三里,到了乌石。
有一座卷石桥。
再走二里,到了上坪。
沿着溪水向西南走四里,有一条大溪从西南向东北流,再逆流而上。
向西走三里,过了木桥,逆着北来的小溪,渡过小石桥,向北上岭。
走了三里,到了茶坞坳。
再向西走三里,到了何木岭。
越过岭,向西南走二里,住在梅源。
十一日,东方刚亮,从梅源逆着小溪向西上岭。
路应该经过谷梅源到黄婆三十里,黄婆到县城三十里。
但听了歇店主人的话,竟然从北边直上岭。
走了三里,越过岭北,天渐渐亮了,问了路人,才知道走错了。
于是从岭侧的小路转向南,越过两重岭,共走了四里到了一个村坞,问了一下,说:“这岭就是南丰的边界。
岭北的水流向新城,岭南的水流向永丰(这里‘永丰’可能是‘南丰’的误写,因为永丰离这里很远),但沿着小水向南走一里,可以到大路。”
按照他们说的,到了漈上坞,才和梅源的大路汇合。
这里是一片平畴,四周是山环绕,以为是低地了。
不久水流突然下坠,像捣级一样往下流,最下面形成了一道瀑布,才知道五泄、麻姑的名字,是因为有幸而独享盛名。
这里叫漈山灶,离梅源只有五里,我却绕了十里。
水上的人家叫“漈上”,水下的人家叫“漈下”。
再走五里,到了夏家桥,再走五里,到了尼姑坳,途中有两条小水从北边汇合。
再走五里,到了乾昌桥,已经可以撑筏子了。
再走五里,到了沧浪桥。
再走五里,到了黄婆桥。
有一条溪水从北边流来,桥横跨在北溪上,水从桥南流出,和漈上的水汇合,一起向南流去;而陆路从北岭进山,迂回在岭上。
向北走五里,叫藏石岭。
再走三里,又过了一条小溪,也是从北向南流。
越过小溪向西走二里,到了思久铺。
铺上有座小桥,桥下的细流开始向西流,路也跟着它走。
走了五里,向西到了来陂桥。
又有一条大溪从北边流来汇合,一起从桥下流过;漈上的大溪也从南边流来汇合,一起向北流去。
再走一里,溪的东边有狮山,西边有象山,狮山的石头特别突兀,而象山的一半被斧头凿过。
两座山紧紧夹住水口,中间架了一座石桥,叫石家桥,溪水从桥下向北流去,路从桥上向西去府城。
过桥走了一里,又有一条小溪从南向北流,也有石桥横跨在上面。
再走三里,上了艾家岭。
再走十里到了南丰,进了城东门。
走了三里,出了西门,盱江从西南流到西门,绕南门向北转,经过东门向北流去,想必和漈上的水在城北的下游汇合。
西门外靠近溪岸,石头突出在溪崖上,凿了路在中间,上面架了佛阁。
靠近江边,带着城,很适合眺望,但因为急着赶路没来得及登上去。
再向西走五里,一条溪水从北边流来,过了桥;又一条溪水从西边流来,就逆着它走。
有几户人家在溪上,叫三江口,想必是两条溪水和盱江汇合的地方,所以叫这个名字。
十二日,东方刚亮,从三江向西渡过溪水,沿着左边的路走,路渐渐变窄。
走了六七里,太阳出来了,进了山口,有一两户人家,离路很远。
之前有人说三江再往前走十里,有个山口可以住宿,我既惊讶它这么近,又怀疑那里住户太少。
连续越过两座岭,走了三里,遇到来人问了一下,说:“走错了!正道在南边,从三江渡溪已经错了。”
指给我向南沿着小路转。
原来这岭的西北是吴坑,东南是东坑,离三江已经十里了。
于是从南边转下一个坑,找到居民又指给我上岭,共走了五里,到了后阿大山。
从它的西北小路直上二里,有一座小庙在岔路口。
从庙的西北沿着山半阴崖走,又走了二里到了一座山的过脊处,南北都有路,而向西登岭的路特别窄,就沿着它走。
登上一座峰后,就转入了山峡。
山峡里有溪水在下面,从西向东流,东口破壁而下;绾口有一座峰,西南半壁直倾到谷底,石骨像削铁一样;路在对面的崖上。
沿着山峡的阴面向西走,从过脊登岭到这里,共走了三里。
一块石头飞突在南崖上,俯瞰溪水撑起太阳,日光和溪影都在浮动。
溪中有大石矗立,西边的两崖像门一样逼竖,水从崖中坠壁而下,潆回在大石上流出,大概是军峰东溪的源头。
崖下
新建了一座桥。
过了桥向北走,又登上了半里高的山岭,山势回转,水流汇聚,找到一条岔路进入一座庵,名叫龙塘庵。
有位道士说:“西边有龙潭,但路很难走,无法进入。”
得到了一些茶,吃了几个点心。
离开庵后,从左边渡过一条小溪,然后又直接上山岭。
走了二里路,又沿着山北的阴崖行走,多次有飞涧从山顶坠落下来,路横跨在涧上(流了五六次),下面又形成了溪流。
又走了三里,看到横木栈道在崖边。
又走了二里,直接转到军峰的北面,仰望峰顶仿佛刺破天空,有一条石涧从峰顶悬凹而下,大概是北溪的源头。
渡过溪流(走了二百步),又上了一座山岭,终于与北来的大路汇合,于是向南朝峰顶走去,上面没有重峰阻隔了。
从东北路口向西走了一里,到了北岭的脊梁处,有三间空屋,里面有绳床和土灶,但没有人居住,西边下去是通往宜黄的路,东边则是我们来的大道。
从这里向南上山,凿了台阶,层层叠叠,依次出现,踏空而上,道路非常宽阔,是进贤的金父母资助修建的。
金名叫廷璧,从这里越往上走越高,风气寒冷,与会仙山不同。
(从分道处到绝顶,都是直上直下,没有曲折,共走了四千三百步,到达军峰巅。)
登上山顶往下看,五六座尖峰从西南方向一片片成队而来,是闽中的山脉。
到了绝顶的南面,圆亘的是着棋峰,亭亭峭削,其他山峰无法相比。
(从南丰来,从车盘岭南面上,不如北道开阔;但经过着棋峰栈石转崖,穿过西峡中,踏着台阶攀爬缝隙,路非常奇险。我从北道望见,遗憾没有亲自经历。)
北面是绝顶,石屋中浮着丘、王、郭三仙的像。
北面的山脉,则是空室所在。
北面又有一座山峰,直走是王仙峰,东下是麻姑,东北下是云盖,最终结在建昌。
从着棋峰的夹缝中望去,下面有一个洞窟,攀着竹箐挂着石头下去,太阳还在下午,到了洞窟时天色已渐黄昏,急忙又攀爬上去,观看落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七-注解
崑即昆石上人:崑即昆石上人,指的是崑石上人,可能是一位佛教僧人,崑石可能是其法号或地名。
箫曲:箫曲,地名,位于福建与江西交界处,是文中所描述的山脉的一部分。
应感峰、会仙峰:应感峰、会仙峰,均为文中所描述的山峰名称,位于福建与江西交界处,具有重要的地理和文化意义。
坂铺:坂铺,地名,位于箫曲南溪之上,居民以种植山种姜芋茶竹为业。
应感岩:应感岩,文中所描述的岩石地貌,位于应感峰附近,具有独特的地理特征。
九坊:九坊,地名,位于新城之五十一都,是文中所描述的坞落之一。
迷阳洞:迷阳洞,地名,位于会仙峰南侧,可能是文中所描述的山洞或地貌特征。
邵武之建宁:邵武之建宁,地名,位于福建省邵武市,是文中所描述的建宁县。
泰宁:泰宁,地名,位于福建省,是文中所描述的大山东南方向的地名。
建昌之广昌:建昌之广昌,地名,位于江西省,是文中所描述的大山西南方向的地名。
金龟湖:金龟湖,文中所描述的湖泊,位于会仙峰附近,可能是当地的一个著名景点。
漈山灶:漈山灶,地名,位于梅源附近,是文中所描述的瀑布所在地。
漈上、漈下:漈上、漈下,地名,分别指瀑布上方和下方的居民区。
狮山、象山:狮山、象山,文中所描述的两座山,位于溪流两侧,具有独特的地貌特征。
石家桥:石家桥,文中所描述的桥梁,位于狮山和象山之间,是当地的重要交通设施。
盱江:盱江,文中所描述的河流,流经南丰县城,是当地的重要水系。
三江口:三江口,地名,位于南丰县西门外,是盱江与两条小溪汇合的地方。
龙塘庵:位于山中的一座庵堂,可能因附近有龙潭而得名。庵堂是佛教或道教的修行场所,通常较为幽静,适合修行者居住。
龙潭:山中的深潭,常被赋予神秘色彩,可能与龙有关,象征着水源或灵性之地。
茗:指茶,古代文人常以茶会友,茶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军峰:山峰名,可能因其形状或地理位置而得名,常与军事或战略要地相关。
绳床土灶:绳床是一种简易的床铺,土灶则是用泥土搭建的炉灶,反映了山中简陋的生活条件。
进贤金父母:指进贤县的金廷璧,可能是当地的一位官员或富商,资助修建了山路。
着棋峰:山峰名,因其形状似棋盘而得名,可能因其独特的地形而成为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
浮丘、王、郭三仙:道教中的三位仙人,浮丘公、王乔和郭璞,常被供奉在山中的庙宇中,象征着道教的神仙信仰。
麻姑:道教中的女仙,常与长寿和仙术相关,象征着女性的智慧和灵性。
云盖:山峰名,可能因其形状如云盖而得名,象征着高耸入云的山峰。
建昌:古代地名,今江西省南城县,历史上曾是重要的行政中心。
虞渊:古代神话中的日落之地,象征着黄昏时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七-评注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游记体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福建与江西交界处的山水风光,展现了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文章以时间为线索,详细记录了作者从初九日至十二日的行程,沿途经过的山峰、溪流、村落等地貌特征,均被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文章开篇即点明时间与地点,初九日,作者在崑石上人处写诗,随后开始南下,沿途经过草塘、箫曲、应感峰、会仙峰等地。作者对这些地名的描述不仅具有地理意义,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背景。例如,箫曲、应感峰、会仙峰等地名,反映了当地的山川地貌特征,同时也暗示了这些地方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在描写自然景观时,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使得山川河流仿佛有了生命。例如,描写应感岩时,作者写道:“其岩西向,巨壑矗峭,环成一窝,置室于中,自下望之,真凭虚缀壁也。”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岩石的险峻,还赋予了它一种神秘的美感。再如,描写会仙峰时,作者写道:“四下四上,又四里而登会仙绝顶,则东界大山俱出其下,无论箫曲、应感矣。”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山峰的高耸,还表达了作者登顶后的豁达心境。
文章中还多次提到溪流和瀑布,如“应感溪自东而西,会仙南溪自南而北,俱会于下埔而北去”,“自下埔而上,悬崖瀑布,随处而是”,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当地的水系特征,还赋予了这些自然景观以动态的美感。特别是描写漈山灶的瀑布时,作者写道:“已而流忽下坠,捣级而下,最下遂成一瀑,乃知五泄、麻姑之名,以幸而独著也。”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瀑布的壮丽,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奇观的赞叹。
除了自然景观,文章中还多次提到当地的村落和居民,如坂铺、九坊、漈上、漈下等地。这些地名的出现,不仅展现了当地的人文风貌,还反映了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例如,坂铺的居民以种植山种姜芋茶竹为业,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当地的经济特征,还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文章的最后部分,作者详细记录了从梅源到南丰的行程,沿途经过的山岭、溪流、桥梁等地貌特征,均被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特别是描写狮山和象山时,作者写道:“狮山石独突兀,而象山半为斧斤所凿。”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山石的独特形态,还暗示了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是一篇游记,更是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的细腻描写,展现了福建与江西交界处的独特魅力。文章语言优美,结构严谨,既有地理学的严谨性,又有文学的艺术性,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这段文字出自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描述了他攀登军峰的经历。徐霞客以其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生动的笔触,展现了山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
首先,文中对山路的描写极为细致,如‘凿蹬叠级,次第间出,蹈空而上’,生动地表现了山路的陡峭和险峻。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山路的艰难,也反映了徐霞客对自然景观的深刻观察和体验。
其次,文中对山峰的描写充满了诗意,如‘五六尖峰自西南片片成队而来’,将山峰比作队伍,形象地描绘了山峰的连绵起伏。这种比喻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也体现了徐霞客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
再次,文中对道教文化的描写也颇为丰富,如‘石屋中浮,丘、王、郭三仙像共列焉’,反映了道教在山中的深厚影响。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山中的宗教氛围,也体现了徐霞客对道教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最后,文中对时间的描写也颇为巧妙,如‘日尚下午,至洞已渐落虞渊天色黄昏’,通过时间的流逝,展现了山中景色的变化。这种描写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也体现了徐霞客对时间流逝的敏锐感知。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展现了山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也体现了徐霞客对自然和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感悟。通过细致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徐霞客将山中的景色和氛围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山中的壮丽和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