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四

作者: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地理。成年后放弃科举,专注于游历考察,足迹遍及中国16个省区。

年代: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全书共60余万字,记录了徐霞客30余年的旅行见闻,内容涵盖地理、地貌、水文、风俗等。他以科学的态度考察山川河流,尤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该书不仅是地理学经典,也是文学佳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四-原文

二月初一日,早饭于绿竹庵,以城市泥泞,不若山行。

遂东南逾一小岭,至湘江之上。

共一里,溯江至蒸水入湘处。

隔江即石鼓合江亭。

渡江登东岸,东南行,其地陂陀高下,四里,过把膝庵,又二里,逾把膝岭。

岭南平畴扩然,望耒水自东南来,直抵湖东寺门,转而北去。

湖东寺者,在把膝岭东南三里平畴中,门对耒水,万历末无怀禅师所建,后憨山亦来同栖,有静室在其间。

余至,适桂府供斋,为二内官强斋而去。

乃西行五里,过木子、石子二小岭,从丁家渡渡江,已在衡城南门外。

登崖上回雁峰,峰不甚高,东临湘水,北瞰衡城,俱在足下,雁峰寺笼罩峰上无余隙焉,然多就圯者。

又饭于僧之千手观音殿。

乃北下街衢,淖泥没胫小腿,一里,入南门,经四牌坊,城中阛闠与城东河市并盛。

又一里,经桂府王城东,又一里,至郡衙西,又一里,出北门,遂北登石鼓山。

山在临蒸驿之后,武侯庙之东,湘江在其南,蒸江在其北,山由其间度脉,东突成峰,前为禹碑享,大禹《七十二字碑》在焉。

其刻较前所摹望日亭碑差古,而漶漫模糊殊甚,字形与译文亦颇有异者。

其后为崇业堂,再上,宣圣殿中峙焉。

殿后高阁甚畅,下名回澜堂,上名大观楼。

西瞰度脊,平临衡城,与回雁南北相对,蒸、湘夹其左右,近出窗槛之下,惟东面合流处则在其后,不能全括。

然三面所凭掔同牵,近而万家烟市,三水帆墙,湘江自南,蒸江自西,耒江自东南。

远而岳云岭树,披映层叠,虽书院之宏伟,不及〔吉安〕白鹭大观,地则名贤乐育之区,而兼滕王、黄鹤滕王阁、黄鹤楼之胜,韩文公、朱晦庵、张南轩讲学之所。

非白鹭之所得侔矣。

楼后为七贤祠,祠后为生生阁。

阁东向,下瞰二江蒸、湘。

合流于前,耒水北入于二里外,与大观楼东西易向。

盖大观踞山顶,收南北西三面之奇,而此则东尽二水同流之胜者也。

又东为合江亭,其址较下而临流愈近。

亭南崖侧,一隙高五尺,如合掌东向,侧肩入,中容二人,是为朱陵涧后门。

求所谓“六尺鼓”不可得,亭下濒水有二石如竖婢碑,岂即遇乱辄鸣者耶?

自登大观楼,正对落照,见黑云衔日,复有雨兆。

下楼,践泥泞冒黑过青草桥,东北二里入绿竹庵。

晚餐既毕,飓风怒号,达旦甫止,雨复潇潇下矣。

衡州城东面濒湘,通四门,余北西南三面鼎峙,而北为蒸水所夹。

其城甚狭,盖南舒而北削云。

北城外,则青草桥跨蒸水上,此桥又谓之韩桥,谓昌黎公过而始建者。

然文献无征,今人但有草桥之称而已。

而石鼓山界其间焉。

盖城之南,回雁当其上,泻城之北,石鼓砥其下流,而潇、湘循其东面,自城南抵城北,于是一合蒸,始东转西南来,再合耒焉。

蒸水者,由湘之西岸入,其发源于邵阳县耶姜山,东北流经衡阳北界,会唐夫、衡西三洞诸水,又东流抵望日坳为黄沙湾,出青草桥而合于石鼓东。

一名草江,以青草桥故。

一名沙江,以黄沙湾故。

谓之蒸者,以水气加蒸也。

舟由青草桥入,百里而达水福,又八十里而抵长乐。

耒水者,由湘之东岸入,其源发于郴州之耒山,西北流经永兴、耒阳界。

又有郴江发源于郴之黄岑山,白豹水发源于永兴之白豹山,资兴水发源于钴鉧泉,俱与耒水会。

又西抵湖东寺,至耒口而合于回雁塔之南。

舟向郴州、宜章者,俱由此入,过岭,下武水,入广之浈江。

来雁塔者,衡州下流第二重水口山也。

石鼓从州城东北特起垂江,为第一重;雁塔又峙于蒸水之东、耒水之北,为第二重。

其来脉自岣嵝转大海岭,度青山坳,下望日坳,东南为桃花冲,即绿竹、华严诸庵所附丽高下者。

又南濒江,即为雁塔,与石鼓夹峙蒸江之左右焉。

衡州之脉,南自回雁峰而北尽于石鼓,盖邵阳、常宁之间迤逦而来,东南界于湘,西北界于蒸,南岳岣嵝诸峰,乃其下流回环之脉,非同条共贯者。

徐灵期谓南岳周回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遂以回雁为七十二峰之一,是盖未经孟公坳,不知衡山之起于双髻也。

若岳麓诸峰磅礴处,其支委固远矣。

初二日,早起,欲入城,并游城南花药山。

雨势不止,遂返天母庵。

庵在修竹中,有乔松一株当户,其外层冈回绕,竹树森郁,俱在窗槛之下,前池浸绿,仰色垂痕,后坂帏红,桃花吐艳。

原名桃花冲。

风雨中春光忽逗,而泥屐未周,不能无开云之望。

下午,滂沱弥甚,乃拥炉瀹煮茗,兀坐竟日。

初三日,寒甚,而地泞天阴,顾仆病作,仍拥炉庵中,作《上封寺募文》。

中夜风声复作,达旦仍(未)止雨。

初四日,雨,拥炉庵中,作完初上人《白石山精舍引》。

初五日,峭寒,酿雨。

令顾仆往河街城东濒湘之街,市肆所集。

觅永州船,余拥炉书《上封疏》、《精舍引》,作《书怀诗》呈瑞光。

初六日,雨止,泞甚。

入城拜乡人金祥甫,因出河街。

抵暮返,雨复霏霏。

金乃江城金斗垣子,随桂府分封至此。

其弟以荆溪壶开肆东华门府墙下。

初七日上午开霁。

静闻同顾仆复往河街更定永州舡。

余先循庵东入桂花园。

乃桂府新构〔庆桂堂地〕,为赏桂之所。

〔前列丹桂三株,皆耸干参天,接荫蔽日。

其北宝珠茶五株,虽不及桂之高大,亦郁森殊匹。〕

又东为桃花源。

〔西自华严、天母二庵来,南北俱高岗夹峙,中层叠为池,池

两旁依冈分坞,皆梵宫绀宇佛寺之别称,诸藩阉宦官亭榭,错出其间。

桃花源之上即桃花冲,乃岭坳也。

其南之最高处新结两亭,一曰停云,又曰望江,一曰望湖,在无忧庵后修竹间。

时登眺已久,乃还饭绿竹庵。

复与完初再上停云,从其北逾桃花冲坳,其东冈夹成池,越池而上,即来雁塔矣。

塔前为双练堂,西对石鼓,返眺蒸、湘交会,亦甚胜也。

塔之南,下临湘江,有巨楼可凭眺,惜已倾圮。

楼之东即为耒江北入之口,时日光已晶朗,岳云江树,尽献真形。

乃趣催促完初觅守塔僧,开扃开门而登塔,历五层。

四眺诸峰,北惟衡岳最高,其次则西之雨母山,又次则西北之大海岭,其余皆冈陇高下,无甚峥嵘,而东南二方,固豁然无际矣。

湘水自回雁北注城东,至石鼓合蒸,遂东转,经塔下。

东合耒水北去,三水曲折,不及长江一望无尽,而纡回殊足恋也。

眺望久之,恐静闻觅舟已还,遂归询之,则舟之行尚在二日后也。

是日颇见日影山光,入更复雨。

按雨母山在府城西一百里,乃回雁与衡城来脉,兹望之若四五十里外者,岂非雨母,乃伊山耶?

恐伊山又无此峻耳。

《志》曰:“伊山在府西三十五里,乃桓伊读书处。”

而雨母则大舜巡狩所经,亦云云阜。

余苦久雨,望之不胜曲水之想。

初八日,晨起雨歇,抵午有日光,遂入城,经桂府前。

府在城之中,圆亘城半,朱垣碧瓦,新丽殊甚。

前坊标曰“夹辅亲潢”,正门曰“端礼”。

前峙二狮,其色纯白,云来自耒河内百里。

其地初无此石,建府时忽开得二石笋,俱高丈五,莹白如一,遂以为狮云。

仍出南门,一里,由回雁之麓又西一里,入花药山。

山不甚高,即回雁之西转回环而下府城者。

诸峰如展翅舒翼,四拱成坞,寺当其中,若在围城之内,弘敞宽阔为一方之冠。

盖城北之桃花冲,俱静室星联,而城南之花药山,则丛林独峙者也。

寺名报恩光孝禅寺。

寺后悬级直上,山顶为紫云宫,则道院也。

其地高耸,可以四眺。

还寺,遇锡僧觉空,兴道人。

其来后余,而先至此。

因少憩方丈,观宋徽宗弟表文。

其弟法名琼俊,弃玉牒指皇权而游云水。

时知府卢景魁之子移酌入寺,为琼俊所辱,卢收之狱中,潜书此表,令狱卒王祐入奏,徽宗为之斩景魁而官封官王祐。

其表文与徽宗之御札如此,寺僧以为宗门一盛事。

然表中称衡州为邢州,御札斩景魁,即改邢为衡,且以王祐为衡守。

其说甚俚鄙俗,恐寺中捏造而成,非当时之实迹也。

出寺,由城西过大西门、小西门,城外俱巨塘环饶,阛闠连络。

共七里,东北过草桥,又二里,入绿竹庵,已薄暮矣。

是日雨已霁,迨中夜,雨声复作潺潺,达旦而不止。

初九日,雨势不止,促静闻与顾仆移行李舟中,而余坐待庵中。

将午,雨中别瑞光,过草桥,循城东过瞻岳、潇湘、柴埠三门,入舟。

候同舟者,因复入城,市鱼肉笋米诸物。

大鱼每二三月水至衡山县放子,土人俱于城东江岸以布兜围其沫,养为雨苗,以大艑贩至各省,皆其地所产也。

过午出城,则舟以下客移他所矣。

与顾仆携物匍匐雨中,循江而上,过铁楼及回雁峰下,泊舟已尽而竟不得舟。

乃觅小舟,顺流复觅而下,得之于铁楼外,盖静闻先守视于舟,舟移既不为阻,舟泊复不为觇chān观测,听我辈之呼棹而过,杂众舟中竟不一应,遂致往返也,是日雨不止,舟亦泊不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四-译文

二月初一,我在绿竹庵吃了早饭,因为城里泥泞不堪,不如走山路。

于是向东南方向翻过一座小山,来到湘江边。

总共走了一里路,沿着江边逆流而上,到了蒸水汇入湘江的地方。

江对面就是石鼓合江亭。

渡过江登上东岸,向东南方向走,地势高低不平,走了四里路,经过把膝庵,再走二里,翻过把膝岭。

岭南是一片广阔的平地,看到耒水从东南方向流来,直抵湖东寺门前,然后转向北流去。

湖东寺位于把膝岭东南三里的平地上,寺门正对耒水,是万历末年无怀禅师所建,后来憨山禅师也来这里居住,寺内有静室。

我到达时,正好桂府在供斋,被两位内官强行拉去吃了斋饭。

然后向西走了五里,经过木子岭和石子岭,从丁家渡过江,已经到了衡城南门外。

登上回雁峰,山峰不高,东临湘水,北望衡城,都在脚下,雁峰寺覆盖了整个山峰,没有多余的空地,但很多地方已经破败。

又在寺里的千手观音殿吃了饭。

然后向北走下街道,泥泞没过了小腿,走了一里路,进入南门,经过四牌坊,城中的市场和城东的河市都很繁华。

又走了一里,经过桂府王城的东面,再走一里,到了郡衙的西面,再走一里,出了北门,然后向北登上石鼓山。

石鼓山位于临蒸驿的后面,武侯庙的东面,湘江在南,蒸江在北,山从中间穿过,向东突起成峰,前面是禹碑亭,里面有大禹的《七十二字碑》。

碑文比之前看到的望日亭碑更古老,但已经模糊不清,字形和译文也有些不同。

后面是崇业堂,再往上,是宣圣殿。

殿后有一座高阁,非常宽敞,下面叫回澜堂,上面叫大观楼。

向西望去,可以看到衡城的脊背,与回雁峰南北相对,蒸江和湘江夹在左右,近在窗下,只有东面的合流处被挡住了,无法完全看到。

但三面所见的景色都很壮观,近处是万家烟火,三江的帆船,湘江从南来,蒸江从西来,耒江从东南来。

远处是岳云岭树,层层叠叠,虽然书院的宏伟比不上吉安的白鹭大观,但这里是名贤乐育之地,兼有滕王阁和黄鹤楼的胜景,是韩文公、朱晦庵、张南轩讲学的地方。

白鹭大观无法与之相比。

楼后是七贤祠,祠后是生生阁。

阁朝东,俯瞰蒸江和湘江。

两江在前面合流,耒水在二里外向北流入,与大观楼东西相对。

大观楼位于山顶,收揽了南北西三面的奇景,而这里则展现了东面两江合流的胜景。

再往东是合江亭,位置较低,离江更近。

亭南的崖壁上,有一条五尺高的缝隙,像合掌一样向东,侧身进去,里面可以容纳两个人,这是朱陵涧的后门。

想找所谓的“六尺鼓”但没有找到,亭下靠近水边有两块像竖立的石碑的石头,难道就是传说中遇乱就会响的鼓吗?

登上大观楼时,正好看到夕阳,黑云遮住了太阳,似乎又要下雨了。

下楼后,踩着泥泞,冒着黑暗过了青草桥,向东北走了二里,回到绿竹庵。

吃完晚饭后,飓风怒吼,直到天亮才停,雨又开始下个不停。

衡州城东面濒临湘江,有四座城门,北、西、南三面鼎立,北面被蒸水夹住。

城很狭窄,南面宽阔,北面狭窄。

北城外,青草桥横跨蒸水,这座桥又叫韩桥,据说是韩愈经过时开始修建的。

但没有文献记载,现在人们只叫它草桥。

石鼓山位于城中间。

城南是回雁峰,城北是石鼓山,潇江和湘江沿着东面,从城南流到城北,然后与蒸水合流,再转向西南,与耒水合流。

蒸水从湘江西岸流入,发源于邵阳县的耶姜山,向东北流经衡阳北界,汇合了唐夫、衡西三洞的水,再向东流到望日坳的黄沙湾,出青草桥后与石鼓山东面的水合流。

蒸水又叫草江,因为青草桥的缘故。

也叫沙江,因为黄沙湾的缘故。

之所以叫蒸水,是因为水气蒸腾。

船从青草桥进入,走一百里到水福,再走八十里到长乐。

耒水从湘江东岸流入,发源于郴州的耒山,向西北流经永兴、耒阳界。

还有郴江发源于郴州的黄岑山,白豹水发源于永兴的白豹山,资兴水发源于钴鉧泉,都与耒水汇合。

再向西流到湖东寺,到耒口与回雁塔南面的水合流。

去郴州、宜章的船都从这里进入,过岭后,下武水,进入广东的浈江。

来雁塔是衡州下游的第二重水口山。

石鼓山从州城东北突起,垂向江中,是第一重;雁塔位于蒸水东面、耒水北面,是第二重。

它的来脉从岣嵝山转向大海岭,经过青山坳,下到望日坳,东南是桃花冲,绿竹庵和华严庵都依附在这里。

再往南靠近江边,就是雁塔,与石鼓山夹峙在蒸江左右。

衡州的脉络,南从回雁峰开始,北到石鼓山结束,从邵阳、常宁之间蜿蜒而来,东南以湘江为界,西北以蒸水为界,南岳岣嵝诸峰是它的下游回环的脉络,不是同一条脉络。

徐灵期说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峰是头,岳麓山是脚,所以把回雁峰列为七十二峰之一,这是因为没有经过孟公坳,不知道衡山是从双髻山开始的。

岳麓诸峰的磅礴气势,其支脉延伸得很远。

初二日,早起,想进城,顺便游览城南的花药山。

雨一直下,只好返回天母庵。

庵在竹林里,门前有一棵高大的松树,外面是层层山冈环绕,竹树茂密,都在窗下,前面的池塘水色碧绿,倒映着天空,后面的山坡上桃花盛开。

这里原名桃花冲。

风雨中春光乍现,但泥泞的路让我无法走遍,只能期待天晴。

下午,雨下得更大,只好围着炉子煮茶,坐了一整天。

初三日,天气很冷,地上泥泞,天空阴沉,仆人病了,我继续在庵里围着炉子,写《上封寺募文》。

半夜风声又起,天亮时雨还没停。

初四日,下雨,继续在庵里围着炉子,写完初上人的《白石山精舍引》。

初五日,天气寒冷,似乎要下雨。

让仆人去河街(城东濒湘的街道,市集所在)找永州的船,我继续围着炉子写《上封疏》和《精舍引》,并写了一首《书怀诗》送给瑞光。

初六日,雨停了,但地上很泥泞。

进城拜访同乡金祥甫,顺便去了河街。

傍晚回来时,雨又开始下。

金祥甫是江城金斗垣的儿子,随桂府分封到这里。

他的弟弟在东华门府墙下开了一家荆溪壶的店。

初七日上午,天气放晴。

静闻和仆人再次去河街确定永州的船。

我先沿着庵东进入桂花园。

这是桂府新建的庆桂堂,是赏桂的地方。

前面有三株丹桂,树干高耸入云,树荫遮天蔽日。

北面有五株宝珠茶,虽然不如桂树高大,但也非常茂盛。

再往东是桃花源。

西面从华严庵和天母庵来,南北都是高岗夹峙,中间层叠为池,池

两旁依山分谷,都是佛寺的别称,各藩王宦官的亭台楼阁,错落其间。

桃花源之上就是桃花冲,是山岭的坳口。

其南的最高处新建了两座亭子,一座叫停云,又叫望江,另一座叫望湖,位于无忧庵后的竹林间。

当时登高远眺已久,于是回到绿竹庵吃饭。

又与完初再次登上停云亭,从其北越过桃花冲坳,其东的山冈夹成池塘,越过池塘而上,就是来雁塔了。

塔前是双练堂,西对石鼓,回望蒸水、湘水交汇,景色非常壮丽。

塔的南面,下临湘江,有一座高楼可以凭栏远眺,可惜已经倒塌。

楼的东面就是耒江北入的河口,当时阳光明媚,岳云江树,尽显真形。

于是催促完初寻找守塔的僧人,开门登塔,共五层。

四面眺望诸峰,北面只有衡岳最高,其次是西面的雨母山,再次是西北的大海岭,其余都是高低起伏的山冈,没有特别险峻的,而东南两方,则豁然无际。

湘水从回雁峰北流注入城东,到石鼓与蒸水汇合,然后东转,经过塔下。

东与耒水汇合北去,三水曲折,不及长江一望无际,但迂回曲折,令人留恋。

眺望了很久,担心静闻已经找船回来,于是回去询问,结果船的行期还在两天后。

这一天阳光山色颇为明显,入夜后又下起了雨。

按:雨母山在府城西一百里,是回雁峰与衡城的来脉,现在看起来像在四五十里外,难道不是雨母山,而是伊山吗?

恐怕伊山又没有这么高峻。

《志》说:“伊山在府西三十五里,是桓伊读书的地方。”

而雨母山则是大舜巡狩所经过的地方,也叫云阜。

我苦于久雨,望着它不禁想起曲水。

初八日,早晨雨停了,到中午有阳光,于是进城,经过桂府前。

府在城的中心,占据了半个城,红墙碧瓦,非常华丽。

前面的牌坊上写着“夹辅亲潢”,正门叫“端礼”。

门前立着两只狮子,颜色纯白,据说来自耒河内百里。

那里原本没有这种石头,建府时忽然挖出两根石笋,都高一丈五尺,晶莹洁白,于是用来做狮子。

仍然出南门,走一里,从回雁峰的山麓又向西走一里,进入花药山。

山不高,就是回雁峰向西转回环而下到府城的地方。

诸峰像展翅舒翼,四面环绕成谷,寺庙在其中,像在围城之内,宽敞宽阔为一方之冠。

城北的桃花冲,都是静室星罗棋布,而城南的花药山,则是丛林独峙。

寺名叫报恩光孝禅寺。

寺后悬级直上,山顶是紫云宫,是道院。

那里高耸,可以四面眺望。

回到寺中,遇到锡僧觉空,兴道人。

他们比我晚来,却先到这里。

于是在方丈稍作休息,观看宋徽宗弟弟的表文。

他的弟弟法名琼俊,放弃皇权而游云水。

当时知府卢景魁的儿子移酌入寺,被琼俊侮辱,卢将他收押狱中,暗中写下这份表文,令狱卒王祐入奏,徽宗因此斩了景魁并封王祐为官。

表文与徽宗的御札如此,寺僧认为是宗门的一大盛事。

然而表中称衡州为邢州,御札斩景魁,即改邢为衡,且以王祐为衡守。

这种说法非常粗俗,恐怕是寺中捏造的,并非当时的实迹。

出寺,由城西经过大西门、小西门,城外都是大塘环绕,市集连绵。

共走七里,东北过草桥,又走二里,进入绿竹庵,已是傍晚。

这一天雨已停,到半夜,雨声又起,直到天亮不停。

初九日,雨势不止,催促静闻与顾仆将行李搬到船上,而我坐在庵中等待。

快到中午,雨中告别瑞光,过草桥,沿城东经过瞻岳、潇湘、柴埠三门,上船。

等待同船的人,于是又进城,买了鱼肉笋米等物。

大鱼每二三月水至衡山县产卵,当地人都在城东江岸用布兜围住鱼沫,养为雨苗,用大船贩到各省,都是当地的特产。

过午出城,船已经载客移往别处。

与顾仆携物在雨中匍匐前行,沿江而上,经过铁楼及回雁峰下,泊船已尽却找不到船。

于是找小船,顺流再找下去,终于在铁楼外找到,原来静闻先守在船上,船移动时没有阻拦,船停泊时也没有观察,听我们呼船而过,混杂在众船中竟没有回应,导致往返,这一天雨不停,船也停泊不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四-注解

绿竹庵:位于衡州城东,是一处佛教寺庙,以周围绿竹环绕而得名。

湘江:中国湖南省的主要河流,流经衡州,是长江的重要支流之一。

蒸水:湘江的支流,发源于邵阳县耶姜山,流经衡阳北界,最终汇入湘江。

石鼓合江亭:位于湘江与蒸水交汇处的一座亭子,因附近有石鼓山而得名。

把膝庵:位于把膝岭附近的一座佛教寺庙,具体历史不详。

耒水:湘江的支流,发源于郴州耒山,流经永兴、耒阳,最终汇入湘江。

湖东寺:位于把膝岭东南三里处的一座佛教寺庙,由无怀禅师于万历末年所建。

回雁峰:衡州城南的一座山峰,因传说大雁南飞至此而回而得名。

石鼓山:位于衡州城北的一座山,因山形似鼓而得名,是衡州的重要地标之一。

禹碑:位于石鼓山上的一块石碑,传说是大禹治水时所立,碑文记载了治水的功绩。

崇业堂:位于石鼓山上的一座建筑,具体用途不详。

宣圣殿:位于石鼓山上的一座殿堂,供奉孔子,是儒家文化的重要象征。

大观楼:位于石鼓山顶的一座楼阁,登楼可俯瞰衡州城及湘江、蒸江、耒江三水交汇的壮丽景色。

七贤祠:位于石鼓山上的一座祠堂,供奉七位古代贤人,具体人物不详。

生生阁:位于石鼓山上的一座阁楼,具体用途不详。

合江亭:位于石鼓山下的一座亭子,因位于湘江与蒸水交汇处而得名。

朱陵涧:位于合江亭南崖侧的一处山洞,传说与道教神仙朱陵有关。

青草桥:位于衡州城北的一座桥梁,跨蒸水而建,因桥旁青草丛生而得名。

韩桥:青草桥的别称,传说唐代文学家韩愈曾经过此桥并参与修建。

来雁塔:佛教塔的名称,寓意雁群飞来。

花药山:位于湖南省衡阳市的一座山,因山上多产药材而得名。

天母庵:位于衡州城东的一座佛教寺庙,周围修竹环绕,环境清幽。

桂花园:位于衡州城东的一处园林,以种植桂花而得名,是桂府新构的赏桂之所。

桃花源:源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象征理想中的世外桃源。

梵宫绀宇:梵宫指佛教寺庙,绀宇指寺庙的建筑,常用来形容佛教寺庙的庄严和美丽。

藩阉:藩指封建时代的诸侯国,阉指宦官,这里指诸侯国的宦官。

停云:停云亭,寓意停留观赏云景。

望江:望江亭,寓意观赏江景。

望湖:望湖亭,寓意观赏湖景。

无忧庵:佛教寺庙的名称,寓意无忧无虑。

双练堂:佛教寺庙的建筑名称,寓意双练(指佛教修行中的两种修行方法)。

石鼓:石鼓山,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因山上有石鼓而得名。

蒸、湘:蒸水和湘江,湖南省的两条重要河流。

耒江:湖南省的一条河流,流经衡阳市。

衡岳:衡山,五岳之一,位于湖南省。

雨母山:位于湖南省衡阳市的一座山,传说与大舜巡狩有关。

大海岭:位于湖南省的一座山岭。

回雁:回雁峰,位于湖南省衡阳市的一座山峰。

报恩光孝禅寺:佛教寺庙的名称,寓意报恩和光孝。

紫云宫:道教宫观的名称,寓意紫云缭绕。

宋徽宗:北宋皇帝,名赵佶,以艺术才华著称。

琼俊:宋徽宗的弟弟,法名琼俊,弃皇权出家为僧。

卢景魁:衡州知府,因与琼俊发生冲突而被宋徽宗处斩。

王祐:狱卒,因帮助琼俊传递表文而被宋徽宗封官。

草桥:位于湖南省衡阳市的一座桥。

瞻岳、潇湘、柴埠:衡阳市的三个城门名称。

铁楼:位于湖南省衡阳市的一座建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四-评注

这段古文选自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记录了他在衡州(今湖南衡阳)的游历经历。文章以时间为线索,详细描述了徐霞客在衡州城及其周边的行程,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的深刻观察与感悟。

文章开篇描述了徐霞客从绿竹庵出发,经过湘江、蒸水、石鼓山等地,最终抵达衡州城的行程。通过对沿途景物的描写,如湘江的壮阔、石鼓山的险峻、回雁峰的高耸等,作者展现了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力。同时,文中提到的湖东寺、回雁峰寺等佛教寺庙,反映了衡州地区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

在描写石鼓山时,作者特别提到了禹碑、崇业堂、宣圣殿、大观楼等建筑,这些建筑不仅是衡州城的重要地标,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禹碑作为大禹治水的象征,体现了古代中国对水利工程的重视;宣圣殿则反映了儒家文化在衡州地区的深远影响。大观楼作为石鼓山的制高点,登楼可俯瞰衡州城及三水交汇的壮丽景色,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深刻感悟。

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详细描述了衡州城的地理格局,特别是湘江、蒸水、耒水三水的交汇,以及回雁峰、石鼓山、来雁塔等地标的位置关系。通过对这些地理特征的描写,作者不仅展现了衡州城的独特风貌,也揭示了其在交通、军事等方面的重要性。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衡州城的街市、桥梁、寺庙等建筑,如青草桥、韩桥、天母庵等,这些建筑不仅是衡州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青草桥的传说与唐代文学家韩愈有关,体现了衡州城在历史上的文化地位;天母庵则以其清幽的环境和修竹环绕的景致,展现了衡州城作为佛教文化中心的一面。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衡州城及其周边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的深刻理解与感悟。文章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研究明代衡州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描绘了作者在湖南省衡阳市的游历经历,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建筑的描写,展现了衡阳地区的山水之美和文化底蕴。文中提到的桃花源、停云亭、望江亭、望湖亭等地名,不仅具有地理意义,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桃花源象征着理想中的世外桃源,而停云、望江、望湖等亭台则体现了古人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向往。

文中提到的来雁塔、双练堂、石鼓等建筑,不仅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是衡阳地区历史文化的见证。来雁塔寓意雁群飞来,象征着佛教的传播和兴盛;双练堂则寓意佛教修行中的两种修行方法,体现了佛教文化的深邃和博大。石鼓山因山上有石鼓而得名,是衡阳地区的重要地理标志。

文中还提到了衡山、雨母山、大海岭等山峰,这些山峰不仅是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阳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衡山作为五岳之一,象征着中国古代的山岳崇拜和文化传承;雨母山则与大舜巡狩的传说有关,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传统。

文中提到的报恩光孝禅寺、紫云宫等宗教建筑,不仅是佛教和道教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是衡阳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报恩光孝禅寺寓意报恩和光孝,体现了佛教文化的慈悲和孝道精神;紫云宫则寓意紫云缭绕,象征着道教文化的神秘和崇高。

文中还提到了宋徽宗、琼俊、卢景魁、王祐等历史人物,这些人物不仅是历史事件的重要参与者,也是衡阳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宋徽宗作为北宋皇帝,以艺术才华著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辉煌;琼俊作为宋徽宗的弟弟,弃皇权出家为僧,体现了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卢景魁和王祐的故事则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复杂和多元。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建筑的描写,展现了衡阳地区的山水之美和文化底蕴,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通过对这些地名、建筑、人物的描写,作者不仅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向往,也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四》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889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