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地理。成年后放弃科举,专注于游历考察,足迹遍及中国16个省区。
年代: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全书共60余万字,记录了徐霞客30余年的旅行见闻,内容涵盖地理、地貌、水文、风俗等。他以科学的态度考察山川河流,尤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该书不仅是地理学经典,也是文学佳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十二-原文
四月初一日五鼓,雨大作,平明冒雨行。
即从路亭岐而东北,随萧韶溪西岸行。
三里,西望掩口东两山峡,已出其下平畴矣。
于是东山渐豁,溪转而东,路亦随之。
又五里,溪两旁石盘错如斗,水奔束其中,隘处如门,即架木其上以渡。
既渡,循溪南岸行,又二里而抵下观。
巨室鳞次,大聚落也。
大姓李氏居之。
自路亭来,名五里,实十里而遥,雨深泥泞,俱行田畦小径间,乃市酒于肆而行。
下观之西,有溪自南绕下观而东,有石梁锁其下流,水由桥下出,东与箫韶水合。
其西一溪,又自应龙桥来会,三水合而胜舟,〔北可二十里至宁远。〕
过下观,始与萧韶水别,路转东南向。
南望下观之后,千峰耸翠,〔亭亭若竹竿玉立,〕其中有最高而锐者,名吴尖山。
山下有岩,窈窕如斜岩云,其内有尤村洞,其外有东角潭,皆此中绝胜处。
盖峰尽干羽之遗,石俱率舞之兽,游九疑而不经此,几失其真形矣。
〔恨未滞杖履意即停留、游览其中,搜剔奇閟也。〕
东南二里,有大溪南自尤村洞来,桥亭横跨其上,是为应龙桥,又名通济〔桥〕。
过桥,遂南入乱峰中。
即吴尖山东来余派也。
二里上地宝坪坳,于是四旁皆奇峰宛转,穿瑶房而披锦幛,转一隙复攒一峒,透一窍更露一奇,至狮象龙蛇夹路而起,与人争道,恍惚梦中曾从三岛即传说中海上三仙山经行,非复人世所遘gòu相遇也。
共六里,饭于山口峒。
由山口南逾一岭,共三里,有两峰夹道,争奇竞怪。
峰下有小溪南向,架桥亭于其上。
贪奇久憩,遇一儒冠者,家尤村之内,欲挽余还其处,为吴尖主人,余期以异日,问其姓名,为曰王璇峰云。
过峡而南,始有容土负块之山。
又五里,逾一岭,为大吉墅,石峰复夹道起。
路东一峰,嵌空玲珑,〔逆悬欹裂,蜃云不足喻其巧,〕余望之神往,亟披荆入,旨窦隙透漏,或盘空而上,或穿腋而转,莫可穷诘,惜不能诛茅引级,以极穷尽幽玄之妙也。
其西峰悬削亦然。
路出其间,透隘而南,始豁然天开地旷,是为露园下。
于是石峰戢jí影匿迹,西俱崇峦峻岭,东皆回冈盘坂。
南二里,遂出大路,在藕塘、界头二铺之间。
又南五里,宿于界头铺,是为宁远、蓝山之界。
其西之大山曰满云山,当是紫金原之背,其支东北行,界遂因之,再南为天柱山,即《志》所称石柱岩洞之奇者。
余既幸身经山口一带奇峰,又近瞻吴尖、尤村众岫,而所慕石柱,又不出二里之外,神为跃然。
但足为草履所蚀,即以鞋行犹艰,而是地向来多雨,畦水溢道,鞋复不便。
自永州至此,无处不苦旱,即近而路亭、下观,亦复嗷嗷;而山口以南,遂充畦浸壑,岂“满云”之验耶!
初二日余欲为石柱游。
平明,雨复连绵,且足痛不胜履,遂少停逆旅。
上午雨止,乃东南行。
途中问所谓五柱山岩之胜,而所遇皆行道之人,莫知所在。
已而雨止路滑,四顾土人不可得,乃徘徊其间,庶几一遇。
久之,遇樵者,又遇耕者,问石柱、天柱,皆以无有对。
共五里,过一岭,山势大豁,是为总管庙。
亟投庙中问道者,终不能知。
又东南行,遥望正东有耸尖卓立,不辨其为树为石。
又五里,抵颜家桥,始辨其为石峰,而非树影也。
颜家桥下小水东北流去。
过桥,又东南逾一小岭,遂从间道折而东向临武道。
蓝山大道南行十五里至城。
共四里过宝林寺,读寺前《护龙桥碑》,始知宝林山脉由北柱来,乃悟向所望若树之峰正在寺北,亦在县北,寺去县十五里,此峰在寺后恰二十里,《志》所称石柱,即碑所称北柱无疑矣。
又东过护龙桥,桥下水南流汹涌,即颜家桥之曲而至者。
随溪东行,于是北瞻石柱,其峰倩削〔如碧玉簪〕,而旁有石崖,亦兀突露奇,然较之尤村山口之峰,直得其一体,不啻微矣。
又二里至下湾田,有大树峙路隅,上枝分耸,而其下盘曲堆突,大六七围,其旋窝错节之间,俱受水若洗头盆,亦树妖也。
又东,路出卧石间,溪始折而南向蓝山路。
乃东入冈陇二里,有路自西南横贯东北,想即蓝山趋桂阳之道矣。
又东沿白帝岭行。
盖界头铺山脉自满云山东北环转,峙而东起为白帝岭。
故界头之南,其水俱南转蓝山,而山自界头西峙巨峰,即九疑东隔,屏立南绕,东起高岭即白帝,北列夹坞成坪,中环中央,西即蓝山县治。
而路循白帝山南行,屡截支岭,五里,路转南向,又五里为雷家岭,则白帝之东南尽处也。
饭于雷家岭。
日未下午,而前途路沓无人,行旅俱宿,遂偕止焉。
既止行,乃大霁。
是日止行三十里,以足裂而早雨,前无宿处也。
初三日中夜起,明星皎然,以为此后久晴可知。
比晓,饭未毕,雨仍下矣。
躞蹀xièdié小步走泥淖中,大溪亦自蓝山曲而东至,遂循溪东行。
已而溪折而南,路折而东。
逾一岭,共五里,大溪复自南来,是为许家渡。
渡溪东行一里,溪北向入峡,路南向入山。
五里为杨梅原,一二家倚山椒,为盗焚破,零落可怜。
至是雨止。
又南十里,为田心铺。
田心之南,径道开辟,有小溪北向去,盖自朱禾铺来者。
自此路西大山,自蓝山之南南向排列,而澄溪带之;路东石峰耸秀,亦南向排列,而乔松荫之。
取道于中,三里一亭,可卧可憩,不知行役之苦也。
共二十里,饭于朱禾铺,是为蓝山、临武分界。
更一里,过永济桥,其水东流,过东山之麓,折而北以入岿水
者。又南四里为江山岭,则南大龙之脊,而水分楚、粤矣。
〔岭西十五里曰水头,《志》谓武水出西山下鸬鹚lúcí石,当即其处。〕
过脊即循水东南,四里为东村。
水由峡中南去,路东南逾岭,直上一里而遥,始及岭头,盖江山岭平而为分水之脊,此岭高而无关过脉也。
下岭,路益开整,路旁乔松合抱夹立。
三里,始行坞中。
其坞开洋成峒指山间平地,而四围山不甚高,东北惟东山最巍峻,西南则西山之分支南下,言抵苍梧,分粤之东西者也。
三里,径坞出两石山之口,又复开洋成峒。
又三里,复出两山口。
又一里,乃达垫江铺而止宿焉。
南去临武尚十里。
是日行六十里,既止而余体小恙。
初四日予以夜卧发热,平明乃起。
问知由垫江而东北十里,有龙洞甚奇,余所慕而至者,而不意即在此也。
乃寄行囊于旅店,逐由小径东北行。
四里,出大道,则临武北向桂阳州路也。
遵行一里,有溪自北而南,益发于东山之下者。
名斜江。
渡桥,即上捱冈岭。
越岭,路转纯北正北,复从小径西北入山,共五里而抵石门蒋氏。
有山兀立,蒋氏居后洞,在山半翠微隐约青翠之山色间。
洞门东南向,一入即见百柱千门,悬列其中,俯洼而下,则洞之外层也。
从其左而上,穿列柱而入,众柱分列,复回环成洞,玲珑宛转,如曲房邃阁,列户分窗,无不透明聚隙,八窗掩映。
从来所历诸洞,有此屈折者,无此明爽,有此宏丽者,无此玲珑,即此已足压倒众奇矣。
时蒋氏导者还取火炬,余独探奇先至,意炬而入处,当在下洞外层之后,故不趋彼而先趋此。
及炬至,导者从左洞之后穿隙而入。
连入石门数重,已转在外洞之后,下层之上矣,乃北逾石限门槛穿隘而入,即下石池中。
其水澄澈不流,两崖俱穹壁列柱,而石脚汇水不漏,池中水深三四尺。
中有石埂中卧水底,水浮其上仅尺许,践埂而行,寨qiān裳可涉。
十步之外,卧埂又横若限,限外池益大,水益深,水底白石龙一条,首顶横脊而尾拖池之中,鳞甲宛然。
挨崖侧又前两三步,有圆石大如斗,萼è插水中,不出水者亦尺许,是为宝珠,紧傍龙侧,真睡龙颔下物也。
珠之旁,又有一圆石大倍于珠,而中凹如臼,面与水平,色与珠共,是为珠盘。
〔然与珠并列,未尝盛珠也。〕
由此而前,水深五六尺,无埂,不可涉矣。
西望水洞宏广,若五亩之池,四旁石崖巑岏参错,而下不泄水,真异境也。
其西北似有隙更深,恨无仙槎一叶航之耳!
还从旧路出,经左洞下,至洞回望洼洞外层,氤氲窈窕。
乃令顾仆先随导者下山觅酒,而独下洞底,环洞四旁,转出列柱之后。
其洞果不深避,而芝田莲幄,琼窝宝柱,上下层列,崆峒杳渺,即无内二洞之奇,亦自成一天也。
〔此洞品第,固当在月岩上。〕
探索久之,下山,而仆竟无觅酒处。
遂遵山路十里,还至垫江,炊饭而行,日已下舂。
五里,过五里排,已望见临武矣。
又五里,入北门,其城上四围俱列屋如楼。
入门即循城西行,过西门,门外有溪自北来,即江山岭之流与水头合而下注者也。
又循城南转而东过县前,又东入徐公生祠而宿。
徐名开禧,昆山人。
祠尚未完,守祠二上人曰大愿、善岩。
是晚,予病寒未痊,乃减晚餐,市酒磨锭药饮之。
初五日早,令顾仆炊姜汤一大碗,重被袭衣覆之,汗大注,久之乃起,觉开爽矣。
乃晨餐,出南门,渡石桥,桥下溪即从西门环至者。
城外居民颇盛。
南一里,过邝氏居,又南二里,过迎榜桥。
桥下水自西山来,北与南门溪合,过桥即为挂榜山,余初过之不觉也。
从其南东上岭,逶迤而上者二里,下过一亭,又五里过深井坪,始见人家。
又南二里,从路右下,是为凤头岩,〔即宋王淮锡称秀岩者。〕
洞门东北向,渡桥以入。
出洞,下底,抵石溪,溪流自桥即伏石间,复透隙潆崖,破洞东入。
此洞即王记所云“下渡溪水,其入无穷”处也。
〔第王从上洞而下,此则水更由外崖人。〕
余抵水洞口,深不能渡。
〔闻随水入洞二丈,即见天光,五丈,即透壁出山之东Ⅱ山如天生桥,水达其下仅三五丈,往连州大道正度其上,但高广,度者不觉耳。予登巅东瞰,深壑下环,峡流东注。近俱峭石森立,灌莽翳之,不特不能下,〕
亦不能窥,所云“其入无穷”,殆臆说主观论断耳。
还十里,下挂榜山南岭,仰见岭侧,洞口岈然,问樵者,曰:“洞入可通隔山。”
急披襟东上,洞门圆亘,高五尺,直透而入者五丈,无曲折黑暗之苦,其底南伏而下,则卑而下洼,不能入矣。
仍出,渡迎榜桥,回瞻挂榜处,石壁一帏,其色黄白杂而成章花纹,若剖峰而平列者,但不方整,不似榜文耳。
此山一枝俱石,自东北横亘西南,两头各起一峰,东北为挂榜,西南为岭头,而洞门介其中,为临武南案。
西山支流经其下,北与南门水合,而绕挂榜北麓,东向而去。
返过南门,见肆有戌肉即狗肉,乃沽而餐焉。
晚宿生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十二-译文
四月初一的五更时分,雨下得很大,天亮时我冒雨出发。
从路亭的岔路向东北方向走,沿着萧韶溪的西岸前行。
走了三里,向西望去,掩口东的两座山峡已经在脚下的平地上。
这时东边的山逐渐开阔,溪流转而向东,路也随之转向东。
又走了五里,溪水两旁的石块交错如斗,水流在其中奔涌,狭窄处像门一样,于是架了木头在上面渡过去。
渡过溪水后,沿着溪水的南岸走,又走了二里到达下观。
这里房屋鳞次栉比,是一个大村落。
大姓李氏居住在这里。
从路亭到这里,名义上是五里,实际上有十里多,雨大泥泞,都是走在田间小径上,于是在店铺买了酒继续前行。
下观的西边,有一条溪水从南边绕过来,向东流去,有一座石桥锁住了它的下游,水从桥下流出,向东与箫韶水汇合。
西边还有一条溪水,从应龙桥流过来汇合,三条溪水汇合后可以行船,向北大约二十里可以到宁远。
过了下观,开始与萧韶水分开,路转向东南方向。
向南望去,下观后面千峰耸立,翠绿如竹竿玉立,其中最高而尖锐的是吴尖山。
山下有一个岩洞,幽深如斜岩,里面有尤村洞,外面有东角潭,都是这里的绝佳景点。
这些山峰都是干羽的遗迹,石头都是率舞的兽形,游览九疑山而不经过这里,几乎会错过它的真面目。
可惜没有停留下来,深入游览其中,探寻奇妙的景色。
向东南走二里,有一条大溪从南边的尤村洞流过来,桥亭横跨其上,这就是应龙桥,也叫通济桥。
过了桥,就向南进入乱峰之中。
这些山峰是吴尖山东来的余脉。
走了二里,上了地宝坪坳,四周都是奇峰环绕,穿过瑶房,披着锦幛,转过一个缝隙又聚集一个峒,穿过一个洞穴又露出一个奇景,直到狮象龙蛇夹道而起,与人争道,恍惚中仿佛曾在梦中从三岛(传说中的海上三仙山)经过,不再是人间所见。
共走了六里,在山口峒吃饭。
从山口向南翻过一座岭,共走了三里,有两座山峰夹道而立,争奇竞怪。
峰下有一条小溪向南流去,桥上架有桥亭。
因为贪恋奇景,停留了很久,遇到一个戴儒冠的人,家住尤村内,想请我回去,做吴尖山的主人,我答应改日再去,问他的名字,他说叫王璇峰。
过了峡谷向南,开始有容土负块的山。
又走了五里,翻过一座岭,到了大吉墅,石峰再次夹道而立。
路东边的一座山峰,嵌空玲珑,逆悬欹裂,蜃云不足以形容它的巧妙,我望着它心驰神往,急忙披荆斩棘进去,洞穴缝隙透漏,或盘旋而上,或穿腋而转,无法穷尽,可惜不能砍茅草引路,以极尽幽玄的妙处。
西边的山峰也悬削如斯。
路从中间穿过,穿过狭窄处向南,豁然天开地阔,这就是露园下。
这时石峰隐匿,西边是崇峦峻岭,东边是回冈盘坂。
向南走了二里,出了大路,在藕塘、界头二铺之间。
又向南走了五里,住在界头铺,这里是宁远、蓝山的交界。
西边的大山叫满云山,应该是紫金原的背面,它的支脉向东北延伸,边界因此而定,再向南是天柱山,就是《志》中所说的石柱岩洞的奇景。
我既幸运地经过了山口一带的奇峰,又近观了吴尖、尤村的众山,而所向往的石柱,又不出二里之外,心情非常激动。
但脚被草鞋磨破了,即使穿鞋行走也很艰难,而这里向来多雨,田间水溢满道路,鞋子又不方便。
从永州到这里,无处不苦于干旱,即使是近处的路亭、下观,也都在叫苦;而山口以南,田间水满溢,难道这是“满云”的验证吗?
初二日,我想去游览石柱。
天亮时,雨又连绵不断,而且脚痛得无法穿鞋,于是在旅店稍作停留。
上午雨停了,于是向东南走。
途中询问所谓的五柱山岩的胜景,但遇到的都是行路的人,没有人知道在哪里。
不久雨停了,路滑,四处寻找当地人却找不到,于是在那里徘徊,希望能遇到。
等了很久,遇到一个樵夫,又遇到一个耕田的人,问他们石柱、天柱,都说没有。
共走了五里,翻过一座岭,山势大开,这就是总管庙。
急忙到庙中问道者,最终还是不知道。
又向东南走,远远望见正东有一座耸立的尖峰,分不清是树还是石头。
又走了五里,到了颜家桥,才分辨出那是石峰,而不是树影。
颜家桥下的小水向东北流去。
过了桥,又向东南翻过一座小岭,于是从小路转向东,走向临武道。
蓝山大道向南走十五里到城。
共走了四里,过了宝林寺,读了寺前的《护龙桥碑》,才知道宝林山脉从北柱来,这才明白之前望见像树的峰就在寺北,也在县北,寺离县十五里,这座峰在寺后正好二十里,《志》中所说的石柱,就是碑中所说的北柱无疑了。
又向东过了护龙桥,桥下的水向南流汹涌,就是颜家桥的曲水。
沿着溪水向东走,这时向北望去,石柱峰倩削如碧玉簪,旁边有石崖,也突兀露奇,但与尤村山口的山峰相比,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微不足道。
又走了二里,到了下湾田,有一棵大树矗立在路旁,上枝分耸,下枝盘曲堆突,大六七围,旋窝错节之间,都像洗头盆一样盛水,也是树妖。
又向东走,路从卧石间穿过,溪水开始转向南,流向蓝山路。
于是向东进入冈陇二里,有一条路从西南横贯东北,想必是蓝山通往桂阳的路。
又向东沿着白帝岭走。
界头铺的山脉从满云山东北环转,耸立而起为白帝岭。
所以界头以南,水都向南转流向蓝山,而山从界头西边耸立起巨峰,就是九疑山的东隔,屏立南绕,东起高岭就是白帝,北列夹坞成坪,中环中央,西边就是蓝山县治。
路沿着白帝山南行,多次截断支岭,走了五里,路转向南,又走了五里到了雷家岭,这就是白帝的东南尽头。
在雷家岭吃饭。
太阳还没下山,但前面的路沓无人迹,行旅都住下了,于是我也住下了。
停下后,天突然放晴。
这天只走了三十里,因为脚裂了,而且早上下雨,前面没有住宿的地方。
初三日半夜起来,明星皎洁,以为以后会久晴。
天亮时,饭还没吃完,雨又下了。
小步走在泥泞中,大溪也从蓝山曲曲折折向东流来,于是沿着溪水向东走。
不久溪水转向南,路转向东。
翻过一座岭,共走了五里,大溪又从南边流来,这就是许家渡。
渡过溪水向东走一里,溪水向北流入峡谷,路向南进入山中。
走了五里到了杨梅原,一两户人家依山而居,被强盗烧毁,零落可怜。
这时雨停了。
又向南走了十里,到了田心铺。
田心以南,道路开辟,有一条小溪向北流去,是从朱禾铺流来的。
从这里向西是大山,从蓝山向南排列,澄溪环绕;路东石峰耸秀,也向南排列,乔松荫蔽。
走在中间,三里一亭,可以躺下休息,不再感到行役的辛苦。
共走了二十里,在朱禾铺吃饭,这里是蓝山、临武的分界。
又走了一里,过了永济桥,桥下的水向东流,经过东山的山麓,转向北流入岿水。
再往南走四里是江山岭,这是南大龙山脉的脊梁,水流从这里分开,分别流向楚地和粤地。
〔岭西十五里有个地方叫水头,《志》书上说武水发源于西山下鸬鹚石,应该就是这里。〕
过了山脊就沿着水往东南走,四里后到达东村。
水从峡谷中向南流去,路向东南翻越山岭,直上一里多,才到达岭头,因为江山岭平缓,是分水的脊梁,而这座山岭高耸,却没有重要的山脉经过。
下山后,路更加开阔平整,路旁高大的松树合抱而立。
走了三里,开始进入山坞。
这个山坞开阔平坦,四周的山不高,只有东北的东山最为巍峨,西南则是西山的支脉向南延伸,据说一直延伸到苍梧,分开了粤地的东部和西部。
走了三里,穿过山坞,出了两座石山的山口,又进入一个开阔的山坞。
又走了三里,再次穿过两座山的山口。
再走一里,就到了垫江铺,在这里停下来过夜。
往南距离临武还有十里。
今天走了六十里,停下来后我身体有些不适。
初四日,我因为夜里睡觉时发热,天亮才起床。
听说从垫江往东北走十里,有一个非常奇特的龙洞,我一直向往的地方,没想到就在这里。
于是我把行李寄存在旅店,沿着小路往东北走。
走了四里,上了大路,这是临武通往桂阳州的路。
沿着路走了一里,有一条溪流从北向南流,发源于东山之下。
这条溪叫斜江。
过了桥,就上了捱冈岭。
翻过山岭,路转向正北,再从小路往西北进入山中,总共走了五里,到达石门蒋氏。
有一座山突兀而立,蒋氏住在后洞,位于山腰隐约可见的青翠山色中。
洞门朝东南,一进去就看到百柱千门,悬挂在其中,俯身往下看,是洞的外层。
从左边上去,穿过排列的柱子进入,柱子分列,回环成洞,玲珑婉转,像曲折的房间和深邃的阁楼,门户分明,窗户透光,八窗掩映。
我从未见过如此曲折的洞穴,也没有如此明亮爽朗的洞穴,虽然有些洞穴宏伟壮丽,但没有如此玲珑剔透的,这个洞穴足以压倒其他奇观。
当时蒋氏的向导回去取火把,我独自先探奇,认为火把进入的地方应该在下洞外层之后,所以没有去那边,而是先到这里。
等到火把来了,向导从左洞后面穿过缝隙进入。
连续穿过几重石门,已经转到了外洞的后面,下层之上,于是向北越过石门槛,穿过狭窄的通道进入,就到了下面的石池中。
池水清澈不流动,两边的崖壁都是穹顶和排列的柱子,石脚汇聚水而不漏,池中水深三四尺。
池中有一条石埂横卧在水底,水面上只有一尺多深,踩着石埂走,可以涉水而过。
走了十步之外,石埂又横着像门槛一样,门槛外的池子更大,水更深,水底有一条白石龙,龙头顶着横脊,龙尾拖在池中,鳞甲清晰可见。
靠近崖壁又向前走了两三步,有一块斗大的圆石,像花萼一样插在水中,露出水面的部分也有一尺多,这是宝珠,紧挨着龙身,真像是睡龙颔下的宝物。
宝珠旁边,还有一块比宝珠大一倍的圆石,中间凹陷像臼,表面与水面平齐,颜色与宝珠相同,这是珠盘。
〔虽然与宝珠并列,但并没有盛放宝珠。〕
从这里再往前走,水深五六尺,没有石埂,无法涉水了。
向西望去,水洞广阔,像五亩大的池塘,四周石崖参差错落,水却不外泄,真是奇异的景象。
西北方向似乎有更深的缝隙,可惜没有仙船可以航行!
从原路返回,经过左洞下面,回到洞口,回望洼洞的外层,氤氲朦胧。
于是让顾仆先随向导下山找酒,我独自下到洞底,绕着洞的四周,转到排列的柱子后面。
这个洞果然不深,但芝田莲幄,琼窝宝柱,上下层列,深邃幽远,虽然没有内二洞的奇特,但也自成一片天地。
〔这个洞的品级,应该排在月岩之上。〕
探索了很久,下山后,顾仆竟然没有找到酒。
于是沿着山路走了十里,回到垫江,做饭后继续前行,太阳已经西斜。
走了五里,过了五里排,已经能看到临武了。
又走了五里,进入北门,城墙上四周都建有房屋,像楼一样。
进了城门就沿着城墙往西走,过了西门,门外有一条溪流从北而来,这是江山岭的溪流与水头汇合后流下来的。
又沿着城南转向东,经过县衙前,再往东进入徐公生祠过夜。
徐公名叫开禧,是昆山人。
祠堂还没有完工,守祠的两位僧人大愿和善岩。
当晚,我的风寒还没有痊愈,于是减少了晚餐,买了酒和磨锭药喝下。
初五日早上,让顾仆煮了一大碗姜汤,盖上厚厚的被子,出了很多汗,很久才起来,感觉清爽了许多。
于是吃了早饭,出了南门,过了石桥,桥下的溪流是从西门绕过来的。
城外的居民很多。
往南走了一里,经过邝氏的住处,又往南走了二里,过了迎榜桥。
桥下的水从西山流来,北边与南门的溪流汇合,过了桥就是挂榜山,我一开始经过时没有注意到。
从山的南边向东上岭,蜿蜒而上走了二里,下坡经过一个亭子,又走了五里,过了深井坪,才看到人家。
又往南走了二里,从路的右边下去,这是凤头岩,〔也就是宋王淮锡所说的秀岩。〕
洞门朝东北,过了桥进入。
出洞后,下到底部,到达石溪,溪流从桥下流入石缝中,再穿过缝隙绕崖壁,破洞向东流去。
这个洞就是王记所说的“下渡溪水,其入无穷”的地方。
〔只是王记是从上洞下来,这里的水则是从外崖流入。〕
我到达水洞口,水深无法渡过。
〔听说随水进入洞中二丈,就能看到天光,五丈就能穿过石壁到山的东边Ⅱ山像天生桥,水从下面流过只有三五丈,通往连州的大道正好从上面经过,但因为高而宽,过路的人感觉不到。我登上山顶向东俯瞰,深壑环绕,峡流东注。近处都是峭石林立,灌木丛生,不仅无法下去,〕
也无法窥探,所说的“其入无穷”,大概是主观臆断罢了。
返回十里,下了挂榜山的南岭,抬头看到岭侧,洞口大开,问樵夫,他说:“洞可以通到对面的山。”
急忙披衣向东上洞,洞门圆而高五尺,直通进去有五丈,没有曲折黑暗的困扰,洞底向南伏下,低洼无法进入。
出来后,过了迎榜桥,回望挂榜处,石壁像一幅帷幕,黄白相间形成花纹,像剖开的山峰平列,但不方整,不像榜文。
这座山全是石头,从东北横亘到西南,两头各有一座山峰,东北是挂榜,西南是岭头,洞门位于中间,是临武的南案。
西山的支流从山下流过,北边与南门的水汇合,绕过挂榜山的北麓,向东流去。
返回经过南门,看到街上有狗肉,于是买来吃了。
晚上住在生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十二-注解
五鼓:古代夜间报时的一种方式,指第五更,大约在凌晨三点到五点之间。
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萧韶溪:溪流名称,位于文中所述的地理位置。
下观:地名,文中提到的聚落。
吴尖山:山名,位于文中所述的地理位置,以其高而锐的山峰著称。
尤村洞:洞穴名称,位于吴尖山下,是当地的著名景点。
应龙桥:桥梁名称,又名通济桥,位于文中所述的地理位置。
地宝坪坳:地名,位于文中所述的地理位置。
大吉墅:地名,位于文中所述的地理位置。
露园下:地名,位于文中所述的地理位置。
满云山:山名,位于文中所述的地理位置。
天柱山:山名,位于文中所述的地理位置,以其石柱岩洞著称。
宝林寺:寺庙名称,位于文中所述的地理位置。
护龙桥:桥梁名称,位于文中所述的地理位置。
白帝岭:山岭名称,位于文中所述的地理位置。
雷家岭:地名,位于文中所述的地理位置。
许家渡:渡口名称,位于文中所述的地理位置。
杨梅原:地名,位于文中所述的地理位置。
田心铺:地名,位于文中所述的地理位置。
朱禾铺:地名,位于文中所述的地理位置。
永济桥:桥梁名称,位于文中所述的地理位置。
江山岭:位于中国湖南省与广东省交界处的一座山岭,是南大龙山脉的一部分,也是楚、粤两地的分水岭。
武水:指江山岭西侧的一条河流,发源于西山下鸬鹚石,是当地的重要水源。
东村:位于江山岭东南方向的一个村庄,因地理位置而得名。
垫江铺:位于江山岭南侧的一个驿站或村落,是古代交通要道上的重要节点。
临武:位于湖南省南部的一个县,历史上是重要的军事和交通要地。
龙洞:位于垫江东北方向的一个天然溶洞,以其奇特的石柱和石洞结构闻名。
斜江:一条自北向南流的溪流,发源于东山之下,是当地的重要水系。
石门蒋氏:指居住在石门附近的蒋氏家族,石门是一处天然石洞,蒋氏家族在此居住。
挂榜山:位于临武县南侧的一座山,因山形似挂榜而得名,是当地的重要地标。
凤头岩:位于挂榜山南侧的一处岩洞,因形似凤头而得名,是宋王淮锡所称的“秀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十二-评注
这段古文选自《徐霞客游记》,是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游记作品。文中详细描述了作者在四月初一日的旅行经历,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力。
首先,文中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极为细腻。作者通过‘雨大作,平明冒雨行’等语句,生动地描绘了雨中的旅行场景,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同时,作者对山川地貌的描写也十分精准,如‘溪两旁石盘错如斗,水奔束其中,隘处如门’,形象地展现了溪流的险峻与壮美。
其次,文中融入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作者在旅行过程中,不仅关注自然景观,还对沿途的地名、桥梁、寺庙等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如‘下观之西,有溪自南绕下观而东,有石梁锁其下流’,不仅描述了地理环境,还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
此外,文中还体现了作者对旅行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作者在旅行中,不仅关注景物的外在美,还深入探究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如‘游九疑而不经此,几失其真形矣’,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深刻理解和敬畏之情。
最后,文中还展现了作者的人文关怀。作者在旅行中,不仅关注自然景观,还对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观察和记录。如‘一二家倚山椒,为盗焚破,零落可怜’,反映了作者对当地居民生活困境的同情和关怀。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游记作品,更是一幅生动的自然与人文画卷。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和对历史文化的深入探究,作者成功地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
这段文字出自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描述了他游历湖南、广东交界处的江山岭及周边地区的所见所闻。徐霞客以其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这一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
首先,江山岭作为楚、粤两地的分水岭,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徐霞客通过对其地形、水系的描述,展现了这一地区的自然分界特征。江山岭不仅是地理上的分界线,也是文化上的分界点,体现了古代中国南北文化的交融与差异。
其次,徐霞客对龙洞的描写尤为精彩。他详细描述了洞内的石柱、石洞结构,以及洞中的水池、石龙等景观,展现了这一天然溶洞的奇特与壮丽。龙洞的“百柱千门”、“玲珑宛转”等特征,体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时也反映了徐霞客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和审美情趣。
此外,徐霞客在游记中还提到了当地的村落、驿站、桥梁等人文景观。例如,垫江铺作为交通要道上的重要节点,反映了古代交通网络的发达与重要性。挂榜山、凤头岩等地名和景观,则体现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风貌。
徐霞客的游记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记录,更是对历史、文化、地理等多方面的综合考察。他通过对江山岭及周边地区的描写,展现了这一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特色,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地理学价值,也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徐霞客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的自然与人文画卷,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江山岭及周边地区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