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十一

作者: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地理。成年后放弃科举,专注于游历考察,足迹遍及中国16个省区。

年代: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全书共60余万字,记录了徐霞客30余年的旅行见闻,内容涵盖地理、地貌、水文、风俗等。他以科学的态度考察山川河流,尤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该书不仅是地理学经典,也是文学佳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十一-原文

二十七日雨色已止,而浓云稍开。

亟饭,逾马蹄石岭,三里,抵玉琯岩之南,觅所期刘姓瑶人,欲为三分石之行。

而其人以云雾未尽,未可远行,已往他所矣。

复期以明日。

其人虽不在,而同居一人于山中甚熟,惜患疮不能为导,为余言:玉琯乃何侯故居,古舜祠所在,其东南山上为炼丹观故址。

《志》言在舜庙北箫韶、杞林之间,中有石臼,松穿臼而生,枝柯拳曲如龙。

余遍询莫知其处,想郑舜卿所云访郑安期之铁臼,岂即此耶?

然宋时已不可征矣。

《志》又引《太平广记》,鲁妙典为九疑女冠,麓林道士授《太洞黄庭经》,入山十年,白日升天,而山中亦无知者。

九疑洞之西,地名有鲁观,亦无余迹。

舜卿碑所云玉妙,想岂即其人耶?

舜卿《永福碑》又云:“访成武丁于名楼。”楼亦无征矣。

飞龙洞又名仙楼岩,岂即石楼之谓耶?

不然,何以又有此镌也?

由此东行五十里,有三石参天,水分三处,俗呼为舜公石,即三分石也。〔路已湮。〕

由此南行三十里,有孤崖如髻,盘突山顶,欲呼为舜婆石。〔有径可达。〕

其下有蒲江,过岭为麻江,由麻江口搭筒橹舡可达锦田其人以所摘新茗为献。

乃仍返斜岩。

中道过永福故址,见其南溪甚急,虽西下潇江,而东北南三而皆予所经,未睹来处,乃溯流寻之。

则故址之左,石崖倒悬,水由下出,崖不及水者三尺,而其下甚深,不能入也。

过马蹄石,见岭北水北流,忆昨过圣殿西岭,见岭南水南流,疑其水俱会而东去,因东趋箫韶北麓,见其水又西注者,始知此坞四面之水俱无从出,而杨梅下洞之流为烂泥河者,即此众水之沁地而入者也。

两岭之间,中有釜底凹向,名山潭,有石穴在桑坞中,僚人耕者以大石塞其穴,水终不蓄。

桑园叶树千株,蚕者各赴采,乃天生而无禁者。

是日仍观瀑炙薪于岩中,而云气渐开,神为之爽。

因念余于此洞有缘,一停数日,而此中所历诸洞,亦不可无殿最顺序,因按列书之为永南洞目。

月岩第一,道州;紫霞洞第二,九疑;莲花洞第三,江华;狮岩第四,江华;朝阳岩第五,永州;澹岩第六,永州,大佛岭侧岩第七,江华;玉琯岩第八,九疑;华岩第九,道州;月岩南岭水洞第十,道州;飞龙岩第十一,九疑;麻拐岩第十二,江华。

此外尚有经而不胜书,胜而不及到者,不罄附于此。

二十八日五鼓,饭而候明。

仍过玉琯南觅导者。

其人始起炊饭,已乃肩火具前行。

即从东上杨子岭,二里登岭,上即有石,人立而起,兽蹲而龙蝘yǎn同“偃”,即仰面而卧,其上皆盘突。

从岭上东南行坳中,地名茅窝。

三里,皆奇石也。

下深窝,有石崖嵌削,青玉千丈,四面交流,捣入岩洞,坠巨石而下,深不可测,是名九龟进岩,以窝中九山如龟,其水皆向岩而趋也。

其岩西向,疑永福旁透崖而出者,即此水也。

又东南二里,越一岭,为蟠龙峒水口。

峒进东尚深,内俱高山瑶。

又登岭一里,为清水潭。

岭侧有潭,水甚澄澈。〔其东下岭,韭菜原道也。〕

又东南二里,渡牛头江。

江水东自紫金原来,江两崖路俱峭削,上下攀援甚艰,时以流贼出没,必假道于此,土人伐巨枝横截崖道,上下俱从树枝,或伏而穿其胯,或骑而逾其脊。

渡江即东南上半边山,其东北高山为紫金原,山外即蓝山县治矣。

其西南高山为空寮原,再南为香炉山。

空寮原山上有白石痕一幅,上自山巅,下至山麓,若悬帛然,土人谓之“白绵”。

香炉山在玉琯岩南三十里,三分石西北二十里,高亚于三分石,顶有澄潭,广二三亩,其中石笋两枝,亭亭出水面三丈余,疑即《志》所称天湖也。

第《志》谓在九疑麓,而此在山顶为异,若山麓则无之。

由〔半边〕山上行五里,稍下为狗矢窝。

于是复上,屡度山脊,狭若板筑,屡踄山顶,下少上多,共东南五里而出鳌头山。

先是积雾不开,即半边、鳌头诸山,近望不及,而身至辄现。

至是南眺三分石,不知所在。

顷之而浓云忽开,瞥然闪影于高峰之顶,〔与江山县江郎山相似。一为浙源,一为潇源,但江郎高矗山半,此悬万峰绝顶为异耳。〕

半边、鳌头二山,其东北与紫金夹而为牛头江,西南与空寮〔香炉〕夹而为潇源江,即三分石水。

此乃两水中之脊也。

二水合于玉琯东南,西下鲁观与蒲江合,始胜如叶之舟而出大洋焉。

由鳌头东沿岭半行,二里始下。

三里下至烂泥河,始得水而炊,已下午矣。

由烂泥河东五里逾岭,岭侧小路为冷水坳,盗之内薮也。

下岭三里为高梁原,乃蓝山西境,亦盗之内薮也。

此岭乃蓝山、宁远分界,在三分石之东,水亦随之。〔余往三分石,下烂泥河,〕

于是与高梁原分道。

折而西南行,又上一岭,山花红紫斗色,自鳌头山始见山鹃蓝花。

至是又有紫花二种,一种大,花如山茶;一种小,花如山鹃,而艳色可爱。

又枯树间蕈黄白色,厚大如盘。

余摘袖中,夜至三分石,以箐穿而烘之,香正如香蕈。

山木干霄。

此中山木甚大,有独木最贵,而楠木次之。

又有寿木,叶扁如侧柏,亦柏之类也。

巨者围四、五人,高数十丈。

潇源水侧渡河处倒横一楠,大齐人眉,长三十步不止。

闻二十年前,有采木之命,此岂其遗材耶!

上下共五里而抵潇源水。

其水东南从三分石来,至此西去,而经香炉山之东北以出鲁观者。

乃绝流南渡,即上三分岭麓。

其岭峻削不容足,细径伏

深箐细竹中,俯首穿箐而上,即两手挽之以移足。

其时箐因夙雾淋漓,既不能矫首其上,又不能平行其下,惟资之为垂空之繘练汲水之竹绳,则甚有功焉。

如是八里,始渐平。

又南行岭上二里。

时夙雾仍翳,望顶莫辨,而晚色渐合,遂除箐依松,得地如掌。

山高无水,有火难炊。

命导者砍大木积而焚之,因箐为茵,为火为帏,为度宵计。

既瞑,吼风大作,卷火星飞舞空中,火焰游移,倏而奔突数丈,始以为奇观。

既而雾随风阵,忽仰明星,忽成零雨,拥伞不能,拥被渐湿,幸火威猛烈,足以敌之。

五鼓雨甚,亦不免淋漓焉。

二十九日天渐明,雨亦渐霁。

仰见三分石,露影在指顾间,辄忍饥冲湿箐而南。

又下山二里,始知尚隔一峰也。

度坳中小脊,复南上三里,始有巨石盘崖;

昨升降处皆峻土,无块石,为导者误。

出其南,又一里,东眺矗顶,已可扪而摩之,但为雾霾,不见真形,进穷磴绝。

忽山雨大注,顶踵无不沾濡,乃返。

过巨石崖,见其侧有线路伏深箐中,雨巨不可上,上亦不得有所见。

遂从故道下,至夜来依火处,拟从直北旧路下,就溪炊米。

而火为雨灭,止存余星,急觅干烬引之,荷而下山。

乃误从其西,竟不得路。

久之得微涧,遂炊涧中,已当午矣。

踯躅莽箐中,久之,乃得抵涧,则五涧纵横,交会一处,盖皆三分石西南北三面之水,而向所渡东来一溪在其最北。

乃舍其一,渡其三,而留最北者未渡。

循其南涯滩流而东,一里,至来时所渡处,始涉而北。

从旧道至烂泥,至鳌头偶坐。

闻兰香甚,览之即在坐隅,乃携之行。

至半边山,下至牛头河,暝色已合,幸已过险,命导者从间道趋韭菜原。

盖以此处有高山瑶居上。

自此而南,绝无一寮,直抵高梁原而后有瑶居也。

初升犹土山,既入而东下,但闻水声潺潺在深壑。

暗扪危级而下,又一里,过两独木桥,则见火光荧荧。

亟就之,见其伏畦旁,亦不敢问。

已而有茅寮一二重,呼之,一人辄秉炬出,迎归托宿焉。

问其畦间诸火,则取乖者,盖瑶人以蛙为乖也。

问其姓为邓,其人年及二十,谈山中事甚熟。

余感其深夜迎宿,始知瑶犹存古人之厚也。

亟烧枝炙衣,炊粥就枕焉。

三十日以隔宿不寐,平明乃呼童起炊。

晨餐后行,始见所谓韭菜原,在高山之底,亦若釜焉。

第不知夜来所闻水声潺潺,果入洞,抑出峡也。

洼中有澄潭一,甚深碧,为龙潭云。

西越一山,共二里过清水潭,又一里半,过蟠龙溪口。

又一里半,逾一岭,过九龟进岩。

遂上岭,过茅窝,下杨子岭,共五里,抵导者家。

又三里,还饭于斜洞,乃少憩洞中,以所携兰花九头花,共七枝,但叶不长耸,不如建耳。

栽洞中当门小峰间石台上以供佛。

下午始行,北过圣殿西岭,乃西出娥皇、女英二峰间,已转而东北行,共十里,过太平营。

又北五里,宿于路亭。

是夕始睹落照。

九疑洞东南为玉琯岩,乃重四围中起小石峰,岩在其下,西向。

有卦山在其西,正当洞门。

形如茭也,又似儒巾,亦群山中特起者。

其中平央,南北通达,是为古祠基,所称何侯上升处也。

由此南三十里为香炉山,东南五十余里为三分石,西三十里为舜母石,又西十里为界头分九,则江华之东界矣。

三分石,俱称其下水一出广东,一出广西,一下九疑为潇水,出湖广。

至其下,乃知为石分三岐耳。

其下水东北者为潇源,合北、西诸水即五涧交会者,出大洋,为潇水之源。

直东者自高梁原为白田江,东十五里经临江所,又东二十里至蓝山县治,为岿水之源。

东南者自高梁原东南十五里之大桥下锦田,西至江华县,为沲水之源。

其不出两广者,以南有锦田水横流为楚、粤界也。

锦田东有石鱼岭,为广东连州界,其水始东南流,入东粤耳。

若广西,则上武堡之南为贺县界也。

高梁原,为宁远南界、蓝山西界,而地属于蓝,亦高山瑶也,为盗贼渊薮。

二月间,出永州杀东安县捕官,及杀掠冷水湾、博野桥诸处,皆此辈也。

出入皆由牛头江,必假宿于韭菜原、蟠龙洞,而经九疑峒焉。

其党约七八十人,有马二三十匹,创锐罗帜甚备,内有才蓄发者数人,僧两三人,即冷水坳岭上庙中僧。

又有做木方客亦在焉。

韭菜原中人人能言之,而余导者亦云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十一-译文

二十七日,雨已经停了,但浓云仍然没有完全散去。

我急忙吃完饭,越过马蹄石岭,走了三里路,到达玉琯岩的南边,寻找之前约定的刘姓瑶族人,打算一起去三分石。

然而,那人因为云雾还未散尽,认为不适合远行,已经去了别的地方。

于是我们重新约定明天再去。

虽然那人不在,但他的一个同住的人对山中非常熟悉,可惜他患有疮病,不能做向导。他告诉我:玉琯岩是何侯的故居,也是古舜祠的所在地,东南山上则是炼丹观的旧址。

《志》中记载,舜庙北边的箫韶、杞林之间,有一个石臼,松树穿过石臼生长,树枝弯曲如龙。

我四处询问,却没有人知道这个地方,猜想郑舜卿所说的郑安期的铁臼,难道就是这个吗?

然而,宋代时已经无法考证了。

《志》中还引用了《太平广记》的记载,鲁妙典是九疑山的女道士,麓林道士传授她《太洞黄庭经》,她入山十年后,白日升天,但山中也没有人知道她的踪迹。

九疑洞的西边,有一个叫鲁观的地方,也没有留下任何遗迹。

舜卿碑上提到的玉妙,难道就是她吗?

舜卿的《永福碑》还提到:“访成武丁于名楼。”但这座楼也没有任何痕迹。

飞龙洞又叫仙楼岩,难道就是所谓的石楼吗?

如果不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刻字呢?

从这里向东走五十里,有三块巨石直插云霄,水分三处,当地人称之为舜公石,也就是三分石。〔路已经湮没了。〕

从这里向南走三十里,有一座孤崖像发髻一样盘踞在山顶,当地人称之为舜婆石。〔有路可以到达。〕

山下有蒲江,翻过山岭就是麻江,从麻江口可以搭乘筒橹船到达锦田,那人还献上了新摘的茶叶。

于是我又返回斜岩。

途中经过永福旧址,看到南边的溪流非常湍急,虽然向西流入潇江,但东北南三面都是我经过的地方,却没有看到水的来源,于是逆流而上寻找。

发现旧址的左边,石崖倒悬,水从下面流出,石崖离水面不到三尺,但下面非常深,无法进入。

经过马蹄石,看到岭北的水向北流,想起昨天经过圣殿西岭时,看到岭南的水向南流,怀疑这些水最终会汇合向东流去,于是向东走到箫韶北麓,发现水又向西流,这才知道这个山谷四面都没有出口,而杨梅下洞的烂泥河,就是这些水渗入地下的结果。

两座山岭之间,有一个像锅底一样凹陷的地方,名叫山潭,桑坞中有一个石穴,当地的僚族人用大石头堵住了石穴,水始终无法积蓄。

桑园里有上千株桑树,养蚕的人各自前来采摘,这些桑树是自然生长的,没有人禁止采摘。

这一天,我仍然在岩中观看瀑布,烤火取暖,云气逐渐散开,精神也为之清爽。

想到我与这个洞有缘,在这里停留了几天,而在这里所经历的各个洞穴,也应该有个顺序,于是按照顺序记录下来,作为永南洞的目录。

月岩第一,道州;紫霞洞第二,九疑;莲花洞第三,江华;狮岩第四,江华;朝阳岩第五,永州;澹岩第六,永州,大佛岭侧岩第七,江华;玉琯岩第八,九疑;华岩第九,道州;月岩南岭水洞第十,道州;飞龙岩第十一,九疑;麻拐岩第十二,江华。

此外还有一些经过但没有详细记录,或者值得一看但没有来得及去的地方,无法一一列举。

二十八日五更时分,我吃完饭等待天亮。

再次经过玉琯岩南边寻找向导。

那人刚刚起床做饭,随后便带着火具出发了。

我们从东边登上杨子岭,走了二里路登上山顶,山顶上有石头,有的像人站立,有的像野兽蹲伏,有的像龙仰卧,上面都盘踞着突起的石头。

从岭上向东南方向行走,经过一个叫茅窝的地方。

走了三里路,到处都是奇石。

下到深窝中,有一块石崖嵌在峭壁上,青玉般的石壁高达千丈,四面水流交汇,冲入岩洞,巨石坠落,深不可测,这个地方叫九龟进岩,因为窝中有九座山像龟一样,水都向岩洞流去。

这个岩洞朝西,我怀疑永福旁边的水是从这个岩洞流出的。

又向东南走了二里,翻过一座山岭,到达蟠龙峒的水口。

峒的东边还很深,里面住着高山瑶族人。

又登上一座山岭,走了一里路,到达清水潭。

山岭旁边有一个潭,水非常清澈。〔东边下岭的路是通往韭菜原的。〕

又向东南走了二里,渡过牛头江。

江水从东边的紫金原流来,江两岸的路都非常陡峭,上下攀爬非常艰难,因为常有流寇出没,当地人砍下大树枝横截在崖道上,上下都要从树枝上经过,有时要伏身穿过树枝,有时要骑在树枝上越过。

渡过江后,向东南方向登上半边山,东北边的高山是紫金原,山外就是蓝山县的治所。

西南边的高山是空寮原,再往南是香炉山。

空寮原山上有一道白石痕迹,从山顶一直延伸到山脚,像悬挂的帛布一样,当地人称之为“白绵”。

香炉山位于玉琯岩南边三十里,三分石西北二十里,高度仅次于三分石,山顶有一个澄澈的潭,面积约二三亩,潭中有两根石笋,高出水面三丈多,我怀疑这就是《志》中所说的天湖。

只是《志》中说天湖在九疑山麓,而这个潭在山顶,有些不同,山麓并没有这样的潭。

从半边山向上走五里,稍微下坡就到了狗矢窝。

然后又继续上山,多次翻越山脊,山脊狭窄得像木板铺成的路,多次登上山顶,下坡少,上坡多,总共向东南走了五里,到达鳌头山。

之前积雾不散,半边山、鳌头山等山,近处都看不清,但一旦走到山前,山就显现出来了。

这时向南眺望三分石,却不知道它在哪里。

突然浓云散开,三分石的影子在高山顶上闪现,〔和江山县的江郎山相似。一个是浙源,一个是潇源,但江郎山高耸在山腰,而三分石则悬在万峰绝顶,显得格外不同。〕

半边山和鳌头山,东北与紫金原夹着牛头江,西南与空寮原夹着潇源江,也就是三分石的水。

这里是两条水之间的山脊。

两条水在玉琯岩东南汇合,向西流经鲁观与蒲江汇合,最终形成像树叶一样的小船,驶向大洋。

从鳌头山向东沿着山腰行走,走了二里路开始下坡。

走了三里路下到烂泥河,终于找到水源做饭,这时已经是下午了。

从烂泥河向东走五里,翻过一座山岭,山岭旁边的小路是冷水坳,是盗贼的聚集地。

下岭三里到达高梁原,这里是蓝山县的西境,也是盗贼的聚集地。

这座山岭是蓝山和宁远的分界线,位于三分石的东边,水也随着山岭流向东边。〔我前往三分石,经过烂泥河,〕

于是与高梁原分道扬镳。

转向西南方向行走,又翻过一座山岭,山上的花红紫相间,从鳌头山开始看到山鹃蓝花。

到了这里,又看到两种紫花,一种花大如山茶,一种花小如山鹃,颜色艳丽可爱。

在枯树间还发现了黄白色的蕈,厚大如盘。

我摘了一些放在袖子里,晚上到达三分石,用竹签穿起来烤,香味和香蕈一样。

山中的树木高耸入云。

这里的树木非常高大,有一种独木最为珍贵,楠木次之。

还有一种寿木,叶子扁平如侧柏,也是柏树的一种。

最大的树围需要四五个人合抱,高达数十丈。

在潇源水边渡河的地方,横倒着一棵楠木,树干粗到齐人眉,长度超过三十步。

听说二十年前,朝廷曾下令采伐木材,这难道是当时遗留下来的木材吗?

总共走了五里路,到达潇源水。

这条水从东南方向的三分石流来,到这里向西流去,经过香炉山的东北,最终流出鲁观。

于是我们渡过水流,向南登上三分岭的山麓。

这座山岭陡峭得几乎无法立足,小路蜿蜒

在茂密的竹林中,低头穿过竹林向上攀爬,用双手抓住竹子来移动脚步。

当时竹林因为晨雾而湿漉漉的,既不能抬头看上面,也不能平视下面,只能依靠垂下的竹绳来汲水,这非常有用。

这样走了八里路,地势才逐渐平坦。

又向南在山岭上走了二里。

当时晨雾仍然笼罩,无法看清山顶,而天色渐暗,于是离开竹林,依靠松树,找到一块像手掌大小的平地。

山高无水,有火也难以做饭。

命令向导砍下大树堆积起来焚烧,用竹林作为床铺,用火作为帷幕,准备过夜。

天黑后,狂风大作,火星在空中飞舞,火焰四处游移,突然窜出数丈高,起初觉得这是奇观。

接着雾气随风飘动,时而看到星星,时而下起小雨,撑伞也无济于事,被子渐渐湿了,幸好火势猛烈,足以抵挡寒冷。

五更时分雨下得很大,也不免被淋湿。

二十九日天渐渐亮了,雨也渐渐停了。

抬头看见三分石,影子在眼前晃动,于是忍着饥饿穿过湿漉漉的竹林向南走。

又下山走了二里,才知道还隔着一座山峰。

穿过山坳中的小脊,再向南上三里,才看到巨石盘踞在崖边;

昨天上下山的地方都是陡峭的土坡,没有大石头,是向导带错了路。

走出南边,又走了一里,向东眺望山顶,已经可以触摸到,但因为雾霾,看不清真面目,继续攀登直到无路可走。

突然山雨倾盆,从头到脚都被淋湿,于是返回。

经过巨石崖,看到旁边有一条小路隐藏在深竹林中,雨太大无法上去,上去也看不到什么。

于是从原路返回,到昨晚依靠火堆的地方,打算从直北的旧路下山,到溪边煮饭。

但火被雨浇灭了,只剩下余烬,急忙找干柴引火,背着行李下山。

结果误从西边走,竟然找不到路。

走了很久才找到一条小溪,于是在溪边煮饭,已经是中午了。

在茂密的竹林中徘徊了很久,终于到达溪边,发现五条溪流纵横交错,汇聚在一起,原来都是三分石西南北三面的水流,而之前渡过的东来溪在最北边。

于是舍弃其中一条,渡过三条,留下最北边的一条未渡。

沿着南岸的溪流向东走,一里,到达之前渡溪的地方,开始涉水向北。

从旧路走到烂泥地,到鳌头时偶然坐下休息。

闻到兰花的香味,发现就在座位旁边,于是带着它继续走。

到半边山,下到牛头河,天色已暗,幸好已经过了险地,命令向导从小路赶往韭菜原。

因为那里有高山瑶族人居住。

从这里向南,完全没有一间小屋,直到高梁原才有瑶族人居住。

起初还是土山,进入后向东下坡,只听到水声在深谷中潺潺作响。

摸索着危险的台阶下山,又走了一里,过了两座独木桥,看到微弱的火光。

急忙走过去,看到有人蹲在田边,也不敢问。

不久看到一两间茅屋,呼唤后,一个人拿着火把出来,迎接我们并安排住宿。

问起田边的火光,原来是抓青蛙的,瑶族人把青蛙称为“乖”。

问他姓什么,他说姓邓,年纪大约二十岁,对山中的事情非常熟悉。

我感激他深夜迎接我们住宿,才知道瑶族人还保留着古人的淳朴。

急忙烧树枝烤衣服,煮粥后睡觉。

三十日因为昨晚没睡好,天亮后才叫童子起来做饭。

早餐后出发,终于看到所谓的韭菜原,在高山脚下,形状像锅底。

只是不知道昨晚听到的水声,到底是流入山洞,还是流出峡谷。

洼地中有一个清澈的深潭,非常碧绿,被称为龙潭。

向西翻过一座山,共走了二里,经过清水潭,又走了一里半,经过蟠龙溪口。

又走了一里半,翻过一座山岭,经过九龟进岩。

然后上岭,经过茅窝,下到杨子岭,共走了五里,到达向导的家。

又走了三里,回到斜洞吃饭,然后在洞中稍作休息,把带来的九头兰花,共七枝,种在洞门口的小峰间的石台上,用来供佛。

下午才出发,向北经过圣殿西岭,然后向西穿过娥皇、女英两峰之间,转向东北走,共走了十里,经过太平营。

又向北走了五里,在路亭过夜。

这天晚上终于看到了落日。

九疑洞的东南是玉琯岩,四周环绕着小石峰,岩洞在下面,朝西。

有座卦山在西边,正对着洞门。

形状像茭白,又像儒生的头巾,也是群山中特别突出的。

其中平坦开阔,南北通达,是古祠的遗址,据说是何侯升天的地方。

从这里向南三十里是香炉山,东南五十余里是三分石,西三十里是舜母石,再向西十里是界头分九,就是江华的东界了。

三分石,据说它的水一条流向广东,一条流向广西,一条流向九疑山成为潇水,流向湖广。

到了山下,才知道是石头分成三支。

流向东北的是潇源,汇合北、西各条溪流即五涧交汇的地方,流出大洋,是潇水的源头。

直向东的是从高梁原流出的白田江,向东十五里经过临江所,再向东二十里到蓝山县治,是岿水的源头。

东南方向的是从高梁原东南十五里的大桥下流出的锦田水,向西流到江华县,是沲水的源头。

它不流向两广的原因,是因为南边有锦田水横流,成为楚、粤的边界。

锦田东边有石鱼岭,是广东连州的边界,水从这里开始向东南流,流入东粤。

如果是广西,上武堡的南边就是贺县的边界。

高梁原,是宁远的南界、蓝山的西界,但地属于蓝山,也是高山瑶族人的居住地,是盗贼聚集的地方。

二月间,从永州出来杀了东安县的捕官,还抢劫了冷水湾、博野桥等地,都是这些人干的。

他们出入都经过牛头江,必定在韭菜原、蟠龙洞过夜,经过九疑峒。

他们的团伙大约有七八十人,有二三十匹马,装备精良,其中有几个人刚蓄发,还有两三个僧人,就是冷水坳岭上庙里的僧人。

还有做木方生意的人也在其中。

韭菜原中的人都能说出这些事,我的向导也这么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十一-注解

玉琯岩:玉琯岩是古代舜帝的祭祀地之一,位于九嶷山,传说是舜帝的故居。玉琯岩不仅是舜文化的象征,也是道教炼丹观的重要遗址。

三分石:三分石,指九疑山中的一块巨石,传说其下水分为三股,分别流向广东、广西和湖南。

九嶷山:九嶷山位于湖南省,是中国古代舜帝的陵墓所在地,也是道教和佛教的重要圣地。九嶷山以其丰富的文化遗迹和自然景观闻名。

炼丹观:炼丹观是道教修炼丹术的场所,通常位于深山之中,象征着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的理想。

鲁妙典:鲁妙典是唐代著名的女道士,传说她在九嶷山修炼《太洞黄庭经》,最终白日升天,成为道教中的传奇人物。

潇江:潇江是湖南省的一条重要河流,流经九嶷山,与舜文化和道教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杨梅下洞:杨梅下洞是九嶷山的一处洞穴,传说中有烂泥河,象征着自然的神秘和道教修炼的隐秘性。

永福故址:永福故址是九嶷山的一处历史遗迹,可能与舜帝的祭祀活动有关,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飞龙洞:飞龙洞是九嶷山的一处洞穴,传说中有仙楼岩,象征着道教修炼的神秘和超凡脱俗的境界。

香炉山:香炉山是九嶷山的一部分,山顶有澄潭,传说中有天湖,象征着道教修炼的纯净和神圣。

箐:深箐,指深山中的竹林或密林。箐字原指竹子的嫩芽,引申为竹林或密林。

繘:繘练,指用竹子编织的绳索,常用于汲水或攀爬。繘字原指绳索,引申为竹绳。

瑶:瑶族,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广东等地。瑶族以山地农耕为主,文化独特。

韭菜原:韭菜原,指九疑山中的一片高地,因盛产韭菜而得名。韭菜原地势较高,气候凉爽,适合韭菜生长。

高梁原:高梁原,指九疑山中的一片高地,地势险峻,为瑶族聚居地。高梁原因其地势高而得名。

九疑山:九疑山,位于湖南省宁远县,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名山之一,因舜帝南巡至此而得名。九疑山以其险峻的山势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著称。

潇水:潇水,湖南省的一条重要河流,发源于九疑山,流经永州、衡阳等地,最终汇入湘江。潇水因其清澈见底而得名。

舜母石:舜母石,九疑山中的一块巨石,传说为舜帝的母亲所化。舜母石因其形状奇特而得名。

何侯:何侯,传说中的古代人物,据说是九疑山古祠的创建者。何侯上升处指九疑山中的一处古祠遗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十一-评注

这段古文描绘了作者在九嶷山的探险经历,充满了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和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九嶷山作为舜帝的陵墓所在地,承载着丰富的舜文化和道教文化。作者在文中提到的玉琯岩、三分石、炼丹观等地,都是九嶷山的重要文化符号,象征着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

文中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极具艺术性,如‘三石参天,水分三处’、‘孤崖如髻,盘突山顶’等,生动地展现了九嶷山的壮丽景色。这些描写不仅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山水的审美情趣。

作者在探险过程中,不断追寻历史遗迹,如‘玉琯乃何侯故居,古舜祠所在’、‘访成武丁于名楼’等,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探索精神。这些历史遗迹不仅是九嶷山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见证。

文中还提到了鲁妙典的传说,反映了道教修炼的神秘性和超凡脱俗的理想。鲁妙典的故事不仅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女性追求自我超越的象征。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九嶷山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自然景观的壮丽之美。作者在探险过程中,不仅追寻历史遗迹,还深入思考了道教修炼的意义,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和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特审美。

这段古文选自《徐霞客游记》,记录了徐霞客在九疑山中的探险经历。九疑山作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名山之一,以其险峻的山势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著称。徐霞客的游记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更是对当时社会、文化、宗教等多方面的记录。

文中提到的‘三分石’、‘舜母石’等,都是九疑山中的重要文化符号。三分石传说其下水分为三股,分别流向广东、广西和湖南,象征着九疑山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影响。舜母石则与舜帝的传说相关,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圣贤的崇拜和对自然的敬畏。

徐霞客在游记中详细描述了九疑山的地形地貌,如‘深箐细竹’、‘巨石盘崖’等,展现了九疑山的险峻和壮美。同时,他也记录了当地瑶族的生活习俗,如‘瑶人以蛙为乖’、‘韭菜原中人人能言之’等,反映了瑶族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此外,徐霞客还提到了九疑山中的古祠遗址,如何侯上升处,这些遗址不仅是古代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通过对这些遗址的描写,徐霞客为我们展示了九疑山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对九疑山自然景观的描写,更是对当时社会、文化、宗教等多方面的记录。徐霞客的游记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十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888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