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十

作者: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地理。成年后放弃科举,专注于游历考察,足迹遍及中国16个省区。

年代: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全书共60余万字,记录了徐霞客30余年的旅行见闻,内容涵盖地理、地貌、水文、风俗等。他以科学的态度考察山川河流,尤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该书不仅是地理学经典,也是文学佳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十-原文

二十四日雨止而云气蒙密。

平明,由路亭西行,五里为太平营,而九疑司亦在焉。

由此西北入山,多乱峰环岫,盖掩口之东峰,如排衙列戟,而此处之诸岫,如攒队合围,俱石峰森罗。

〔中环成洞,穿一隙入,如另辟城垣。山不甚高,而〕窈窕回合,真所谓别有天地也。

途中宛转之洞,卓立之峰,玲拢之石,喷雪惊涛之初涨。

潆烟沐雨之新绿,如是十里而至圣殿。

圣殿者,即舜陵也。

余初从路岐望之,见颓垣一二楹,而路复荒没,以为非是,遂从其东逾岭而北。

二里,遇耕者而问之,已过圣殿而抵斜岩矣。

遂西面登山,则穹岩东向高张,势甚宏敞。

洞门有石峰中峙,界门为两,飞泉倾坠其上,若水帘然。

岩之右,垂石纵横,岩底有泉悬空而下,有从垂石之端直注者,有从石窦斜喷者,众隙交乱,流亦纵横交射于一处,更一奇也。

其下复开一岩,深下亦复宏峻,然不能远入也。

岩后上层复开一岩,圆整高朗,若楼阁然,正对洞门中峙之峰,〔两瀑悬帘其前,为外岩最丽处。〕

其下有池,潴水一方,不见所出之处,而水不盈。

池之左复开一门,即岩后之下层也。

由其内坠级而下,即深入之道矣。

余既至外岩,即炊米为饭,为深入计。

僧明宗也,曰:“此间胜迹,近则有书字岩、飞龙岩,远则有三分石。三分石不可到,二岩君当先了之,还以余晷剩余时间入洞,为秉烛游,不妨深夜也。”

余颔之。

而按《志》求所谓紫虚洞,则兹洞有碑称为紫霞,俗又称为斜岩,斜岩则唐薛伯高已名之,其即紫虚无疑矣。

求所谓碧虚洞、玉琯岩、高士岩、天湖诸胜,俱云无之。

乃随明宗为导,先探二岩。

出斜岩北行,下马蹄石,其阴两旁巉石嵯峨,叠云耸翠,其内乱峰复环回成峒山洞。

盖圣殿之后,即峙为萧韶峰,萧韶之西即起为斜岩。

山有岭界其间。

岭北之水,西北流经宁远城,而下入于潇江,即舜源水也。

岭南之水,西北流经车头,下会舜源水而出青口,即潇水也。

萧韶、斜岩之南北,俱乱峰环峒,独此二峰之间,则峡而不峒,盖有岭过脊于中,北为宁远县治之脉也。

马蹄石南,其峒宽整,问其名,为九疑洞。

余疑圣殿、舜陵俱在岭北,而峒在岭南,益疑之。

已过永福寺故址,础石犹伟,已犁为田。

又南过一溪,即潇水之上流也。

转而西共三里,入书字岩。

岩不甚深,后有垂石夭矫,如龙翔凤翥zhù飞举。

岩外镌“玉琯岩”三隶字,为宋人李挺祖笔。

岩右镌“九疑山”又名苍梧山三大字,为宋嘉定六年知道州军事莆田方信孺笔。

其侧又隶刻汉蔡中郎《九疑山铭》,为宋淳祐六年郡守潼川李袭之属郡人李挺祖书。

盖袭之既新其宫,因镌其铭于侧以存古迹。

后人以崖有巨书,遂以“书字”名,而竟失其实。

始知书字岩之即为玉琯,而此为九疑山之中也。

始知在箫韶南者为舜陵,在玉琯岩之北者,为古舜祠。

后人合祠于陵,亦如九疑司之退于太平营,沧桑之变如此。

土人云:永福(寺)昔时甚盛,中有千余僧常住,田数千亩,是云永福即舜陵。

称小陵云:义以玉琯、舜祠相迫,钦癸绎扰,疏请合祠于陵。

令舜陵左碑,俱从永福移出。

后玉琯古祠既废,意寺中得以专享,不久,寺竟芜没,可为废古之鉴。

余坐玉琯中久之,因求土人导往三分石者。

土人言:“去此甚远,俱瑶窟中,须得瑶人为导。然中无宿处,须携火露宿乃可。”

已而重购得一人,乃平地瑶刘姓者,期以明日晴爽乃行。

不然,姑须之斜岩中。

乃自玉琯还,过马蹄石之东,入飞龙岩。

岩从山半陷下,内亦宽广,〔如斜岩外层之南岩,〕有石坡中悬,而无宛转之纹。

岩外镌“飞龙岩”三字,岩内镌“仙楼岩”三字,俱宋人笔。

出洞,复逾马蹄石,复共三里而返斜岩。

明宗乃出火炬七枚,与顾仆分携之,仍爇炬前导。

始由岩左之下层捱隙历蹬而下,水从岩左飞出,注水流与人争级,级尽路竟,水亦无有。

东向而入,洞忽平广。

既而石田鳞次,水满其中,遂塍上行,下遂坠成深壑。

石田之右,上有石池,由池涉水,乃杨梅洞道也。

舍〔之〕,仍东下洞底。

既而涉一溪,其水自西而东,向洞内流。

截流之后,循洞右行,路复平旷,洞愈宏阔。

有大柱端立中央,直近洞顶,若人端拱者,名曰“石先生”。

其东复有一小石竖立其侧,名曰“石学生”,是为教学堂。

又东为吊空石,一柱自顶下垂,半空而止,其端反卷而大。

又东有石莲花、擎天柱,皆不甚雄壮。

于是过烂泥河,即前所涉之下流也。

其处河底泥泞,深陷及膝,少缓,足陷不能拔。

于是循洞左行,左壁崖片楞楞下垂,有上飞而为盖者,有下庋而为台者,有中凹而为床、为龛者,种种各有名称,然俚不足纪也。

南眺中央有一方柱,自洞底屏立而上,若巨笏hù竹片然。

其东有一柱,亦自洞底上穹,与之并起,更高而巨。

其端有一石旁坐石莲上,是为观音座。

由此西下,可北绕观音座后。

前烂泥河水亦绕观音座下西来,至此南折而去。

洞亦转而南,愈宏崇,游者至此辄止,以水深难渡也。

余强明宗渡水,水深逾膝,〔然无烂泥河泞甚。〕

既渡,南向行,水流于东,路循其西,四顾石柱参差高下,白如羊脂,是为雪洞。

以其色名也。

又前为风洞,以其洞转风多也。

既而又当南下渡河,明宗以从来导游,每岁不下百次,曾无至此者。

故前遇观音座,辄抽炬竹插路为

志记号,以便归途。时余草履已坏,跣一足行,〔先令顾仆携一緉liǎng双备坏者,以渡河水深,竟私置大士座下,〕不能前而返。约所入已三里余矣。

〔闻其水潜出广东连州,恐亦臆论,大抵入潇之流,然所进周通,正无底也。〕

还过教学堂,渡一重河,上石田,遂北入杨梅洞。

先由石田涉石池,池两崖石峡如门,池水满浸其中,涉者水亦逾膝,然其下皆石底平整,四旁俱无寸土。

入峡门,有大石横其隘。透隘入,复得平洞,宽平广博。

其北有飞石平铺,若楼阁然,有隙下窥,则石薄如板,其下复穹然成洞,水从下层奔注而入,即前烂泥诸河之上流也。

洞中产石,圆如弹丸,而凹面有蝟同“猬”纹,“杨梅”之名以此。

然其色本黄白,说者谓自洞中水底视,皆殷紫,此附会也。

〔此洞所入水,即岩外四山,洼注地中者。此坞东为箫韶峰,西即斜岩,南为圣殿西岭,北为马蹄石,皆廓高里降,有同釜底,四面水俱潜注,第不见所入隙耳。〕

出洞,已薄暮,烧枝炙衣,炊粥而食,遂卧岩中。

终夜瀑声、雨声,杂不能辨,诘朝起视,则阴雨霏霏也。

此岩之瀑,非若他处悬崖泻峡而下,俱从覆石之底,悬穿窦下注,若漏卮漏斗然。

其悬于北岩上洞之前者,二瀑皆然而最大;

其悬于右岩洼洞之上者,一瀑而有数窍,较之左瀑虽小,内有出自悬石之端者一,出于石底之窦而斜喷者二,此又最奇也。

二十五日静坐岩中,寒甚。闲则观瀑,寒则煨枝,饥则炊粥,以是为竟日程。

二十六日雨仍不止。下午,持盖往圣殿,仍由来路北逾岭,稍东,转出箫韶峰之北。

盖箫韶自南而北,屏峙于斜岩之前,上分两歧,北尽即为舜陵矣。

陵前数峰环绕,正中者上岐而为三,稍左者顶有石独耸。

庙中僧指上岐者娥皇峰,独耸者为女英峰,恐未必然。

盖此中古祠今殿,峰岫不一,不止于九,而九峰之名,土人亦莫能辨之矣。

陵有二大树夹道,若为双阙然,其大俱四人围,庙僧呼为“珠树”,而不识其字云。

结子大如指,去壳可食,谓其既枯而复荣,未必然也。

两旁桫本甚巨,中亦有大四围者,寻丈而上,即分岐高耸。

由二珠树中入,有屋三楹,再上一楹。

上楹额云“舞干遗化”,有虞帝牌位。

下三楹额云“虞帝寝殿”,列五六碑,俱世庙、神庙二朝之间者,无古迹也。

二室俱敝而隘,殊为不称。

问窆biǎn宫落葬之地何在?帝原与何侯飞升而去,向无其处也。

因遍观其碑,乃诗与祝词,惟慈谿颜鲸。

嘉靖间学道。一碑已断,言此地即古三苗地,帝之南巡苍梧,此心即“舞干羽”之心。

若谓地在四岳之外,帝以髦期之年,不当有此远游,是不知大圣至公无间之心者也。

盖中国诸侯,悉就四岳朝见,而南蛮荒远,故不惮以身过化。其说似为可取。

李中溪元阳引《山海经》,谓帝舜炼丹于紫霞洞,白日上升。

《三洞录》谓帝舜禅位后,炼丹于此。

后儒者不欲有其事,谓帝崩于苍梧之野;而道者谓其在九疑中峰。

夫圣人之初,原无三赦之名,圣而至于神,上天下地,乃其余事。

及执儒者,三见而辨其事,不亦固哉。

后其侄李恒颜宰宁远,跋其后,引《艺文志》载蔡邕谓舜在九疑解体而升。

书曰:“陟方乃死。”韩愈曰:“陟,升也,谓升天也。”

《零陵郡忠》载道家书,谓帝厌治天下,修道九疑,后遂仙云。

宁远野史《何侯记》载,负元君家九疑,修炼丹药功成,帝舜狩止其家。

帝既升遐,负元君亦于七月七日升去。

是兹地乃舜鼎湖,非陵寝也。

且言苍梧在九疑南二百里,即崩苍梧,葬九疑亦无可疑者。

唐元次山之说似未必然,其说种种姑存之。

惟寝殿前除露立一碑甚钜,余意此必古碑,冒雨趋视之,乃此山昔为瑶人所据,当道剿而招抚之者。

其右即为官廨,亦颓敝将倾,内有一碑已碎,而用木匡其四旁。

亟读之,乃道州九疑山《永福禅寺记》,淳熙七年庚子公元1180年道州司法参军长乐郑舜卿撰,知湖、梧州军州事河内向子廓书。

书乃八分体,遒逸殊甚。

即圣殿古碑,从永福移出者,然与陵殿无与,不过好事者惜其字画之妙,而移存之耳。

然此廨将圮,不几为永福之续耶?

舜卿碑中有云:“余去年秋从山间谒虞帝祠,求何侯之丹井、郑安期之铁臼,访成武丁于石楼,张正礼于娥皇,与萼绿华之妙想之故迹,乃了无所寄目,留永福寺齐云阁二日,桂林、万岁诸峰四顾如指,主僧意超方大兴工作,余命其堂曰彻堂。”

廨后有室三楹,中置西方圣人,两头各一僧栖焉,亦荒落之甚。

乃冒雨返斜岩,濯足炙衣,晚餐而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十-译文

二十四日,雨停了,但云气依然浓密。

天亮时,我从路亭向西走,走了五里到达太平营,九疑司也在这里。

从这里向西北进入山中,有许多杂乱的山峰环绕,掩口东边的山峰像排列的衙役和戟,而这里的山峰则像围成一圈的队伍,都是石峰林立。

〔中间形成一个洞,穿过一个缝隙进入,像是开辟了另一个城墙。山并不高,但〕曲折回环,真是所谓的别有天地。

途中经过曲折的洞穴,高耸的山峰,玲珑的石头,喷雪般的惊涛初涨。

烟雾缭绕,雨水滋润的新绿,走了十里到达圣殿。

圣殿就是舜陵。

我最初从岔路望去,看到一两间破败的房屋,路也荒废了,以为不是这里,于是从东边翻过山岭向北走。

走了二里,遇到一个耕田的人询问,才知道已经过了圣殿,到达斜岩了。

于是向西登山,看到高耸的岩石向东张开,气势非常宏伟。

洞口有一座石峰矗立,将洞口分成两半,飞泉从上面倾泻而下,像水帘一样。

岩石的右边,垂石纵横交错,岩底有泉水悬空而下,有的从垂石顶端直泻而下,有的从石缝中斜喷而出,水流交错,形成奇观。

下面又有一个洞穴,深而宽敞,但无法深入。

岩后的上层又有一个洞穴,圆整高朗,像楼阁一样,正对洞口中间的石峰,〔两道瀑布像帘子一样悬挂在前面,是外岩最美的地方。〕

下面有一个水池,蓄着一方水,看不到水源,但水不满。

水池的左边又有一个洞口,是岩后的下层。

从里面沿着台阶下去,就是深入洞穴的路了。

我到了外岩后,就煮米做饭,准备深入洞穴。

僧人明宗说:“这里的胜迹,近处有书字岩、飞龙岩,远处有三分石。三分石无法到达,你应该先去探访这两处岩洞,剩下的时间再进洞,可以秉烛夜游,不妨深夜。”

我点头同意。

根据《志》书寻找所谓的紫虚洞,发现这个洞有碑文称为紫霞,俗称斜岩,斜岩是唐代薛伯高命名的,应该就是紫虚洞无疑了。

寻找碧虚洞、玉琯岩、高士岩、天湖等胜迹,都说没有。

于是跟随明宗为向导,先去探访这两处岩洞。

从斜岩向北走,下到马蹄石,两边峭壁高耸,云雾缭绕,翠绿的山峰环绕成峒山洞。

圣殿后面就是萧韶峰,萧韶峰的西边就是斜岩。

山岭将两峰分隔开来。

岭北的水向西北流经宁远城,最后流入潇江,这就是舜源水。

岭南的水向西北流经车头,与舜源水汇合后从青口流出,这就是潇水。

萧韶峰和斜岩的南北都是杂乱的山峰环绕,唯独这两峰之间是峡谷而不是峒洞,因为有山岭从中穿过,北边是宁远县治的脉络。

马蹄石的南边,峒洞宽敞整齐,询问名字,得知是九疑洞。

我怀疑圣殿和舜陵都在岭北,而峒洞在岭南,更加疑惑。

已经过了永福寺的旧址,基石依然雄伟,但已经被犁为田地。

又向南过了一条溪流,就是潇水的上游。

转向西走了三里,进入书字岩。

岩洞不深,后面有垂石蜿蜒,像龙飞凤舞。

岩外刻着“玉琯岩”三个隶书字,是宋代李挺祖的笔迹。

岩右刻着“九疑山”又名苍梧山三个大字,是宋嘉定六年知道州军事莆田方信孺的笔迹。

旁边还刻有汉代蔡中郎的《九疑山铭》,是宋淳祐六年郡守潼川李袭之命郡人李挺祖书写的。

李袭之重修了宫殿,因此将铭文刻在旁边以保存古迹。

后人因为崖上有巨大的字迹,便以“书字”命名,结果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才知道书字岩就是玉琯岩,而这里是九疑山的中心。

才知道在箫韶峰南边的是舜陵,在玉琯岩北边的是古舜祠。

后人将祠庙合并在陵墓旁,就像九疑司退到太平营一样,沧桑变化如此。

当地人说:永福寺过去非常兴盛,有千余名僧人常住,田产数千亩,据说永福寺就是舜陵。

称小陵说:因为玉琯岩和舜祠相邻,钦癸绎扰,疏请将祠庙合并在陵墓旁。

舜陵左边的碑文都是从永福寺移出来的。

后来玉琯古祠废弃了,寺中得以专享,不久后寺庙也荒废了,可以作为废弃古迹的鉴戒。

我在玉琯岩中坐了很久,于是请求当地人带我去三分石。

当地人说:“那里很远,都在瑶族的洞穴中,需要瑶族人带路。而且那里没有住宿的地方,必须带火露宿才行。”

后来高价雇了一个人,是平地瑶族的刘姓人,约定明天天气晴朗时出发。

如果不行,就暂时在斜岩中等待。

于是我从玉琯岩返回,经过马蹄石的东边,进入飞龙岩。

岩洞从山腰陷下,内部也很宽敞,〔像斜岩外层的南岩,〕有石坡悬在中间,但没有曲折的纹路。

岩外刻着“飞龙岩”三个字,岩内刻着“仙楼岩”三个字,都是宋代人的笔迹。

出洞后,再次翻过马蹄石,走了三里回到斜岩。

明宗拿出七支火炬,与顾仆分别携带,点燃火炬继续前行。

从岩洞左边的下层穿过缝隙,沿着台阶下去,水从岩洞左边飞溅而出,水流与人争抢台阶,台阶尽头路也断了,水也没有了。

向东进入,洞穴忽然变得宽敞。

接着看到石田像鱼鳞一样排列,水满其中,于是沿着田埂走,下面则变成了深壑。

石田的右边,上面有一个石池,从池中涉水而过,就是通往杨梅洞的路。

放弃这条路,继续向东下到洞底。

接着涉过一条溪流,水从西向东流入洞内。

截断水流后,沿着洞的右边走,路又变得平坦宽敞,洞穴更加宏伟。

有一根大柱子矗立在中央,直通洞顶,像人端坐的样子,名叫“石先生”。

它的东边还有一根小石柱竖在旁边,名叫“石学生”,这就是教学堂。

再往东是吊空石,一根柱子从顶上垂下,悬在半空,顶端反卷而大。

再往东有石莲花、擎天柱,都不太雄伟。

接着经过烂泥河,就是之前涉过的下游。

这里河底泥泞,深陷到膝盖,稍一停留,脚就会陷进去拔不出来。

于是沿着洞的左边走,左边的崖壁像片片下垂,有的向上飞起像盖子,有的向下像台子,有的中间凹陷像床或龛,各有名称,但俗气不值得记录。

向南望去,中央有一根方柱,从洞底直立而上,像巨大的竹片。

它的东边也有一根柱子,从洞底向上隆起,与之并立,更高更大。

顶端有一块石头坐在石莲上,这就是观音座。

从这里向西下去,可以绕到观音座后面。

前面的烂泥河水也绕到观音座下向西流去,到这里向南折返。

洞穴也转向南,更加宏伟,游客到这里就停下了,因为水深难以渡过。

我坚持让明宗渡水,水深超过膝盖,〔但没有烂泥河那么泥泞。〕

渡过水后,向南走,水向东流,路沿着西边走,四周石柱参差不齐,白如羊脂,这就是雪洞。

因为颜色而得名。

再往前是风洞,因为洞穴转弯多风。

接着又要向南渡河,明宗说他每年带游客不下百次,从未到过这里。

所以之前遇到观音座时,就抽出火炬竹插在路上作为标记。

记下标志,以便返回时辨认。当时我的草鞋已经坏了,光着一只脚走路,〔之前让仆人带了一双备用的鞋子,因为要渡过深水,结果他私自把鞋子放在了大士座下,〕导致我无法继续前行而返回。大约已经走了三里多路。

〔听说这里的水是从广东连州流出来的,恐怕也是猜测,大概流入潇水,但水流四通八达,似乎没有尽头。〕

返回时经过教学堂,渡过一条河,走上石田,然后向北进入杨梅洞。

先从石田涉水过石池,池的两岸石壁像门一样,池水满溢其中,涉水时水也淹过了膝盖,但池底都是平整的石头,四周没有一寸泥土。

进入峡门,有一块大石头横在狭窄处。穿过狭窄处,又进入一个平坦的洞穴,宽敞而广阔。

洞穴的北面有一块飞石平铺,像楼阁一样,从缝隙往下看,石头薄得像木板,下面又形成了一个穹顶状的洞穴,水从下层奔涌而入,这就是之前烂泥河的上游。

洞中产出的石头,圆得像弹丸,表面有像刺猬一样的纹路,“杨梅”这个名字就是由此而来。

不过石头的颜色本来是黄白色的,有人说从洞中的水底看,石头都是深紫色的,这可能是附会的说法。

〔这个洞穴的水,是从岩外的四座山流入地下的。这个山谷东面是箫韶峰,西面是斜岩,南面是圣殿西岭,北面是马蹄石,四周高中间低,像锅底一样,四面水都潜流注入,只是看不到水流入的缝隙。〕

出洞时,天已经快黑了,烧树枝烤衣服,煮粥吃,然后在岩洞中睡觉。

整夜瀑布声和雨声混杂在一起,无法分辨,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外面阴雨绵绵。

这个岩洞的瀑布,不像其他地方那样从悬崖上倾泻而下,而是从覆盖的石头底部,穿过缝隙流下,像漏斗一样。

悬挂在北岩上洞前的瀑布,两条瀑布都是这样,而且最大;

悬挂在右岩洼洞上的瀑布,一条瀑布有好几个出口,虽然比左边的瀑布小,但其中有一个是从悬石顶端流出的,另外两个是从石底的缝隙斜喷出来的,这又是最奇特的。

二十五日,我在岩洞中静坐,天气非常寒冷。闲暇时看瀑布,冷了就烤树枝,饿了就煮粥,就这样度过了一整天。

二十六日,雨仍然没有停。下午,我撑着伞去圣殿,还是从原路向北翻过山岭,稍微向东,转出箫韶峰的北面。

箫韶峰从南向北延伸,像屏风一样矗立在斜岩前,上面分成两岔,北面尽头就是舜陵了。

舜陵前有几座山峰环绕,正中间的山峰分成三岔,稍微左边的山峰顶上有一块石头独自耸立。

庙里的僧人指着分岔的山峰说是娥皇峰,独自耸立的石头说是女英峰,恐怕未必如此。

因为这里的古祠和现在的庙宇,山峰众多,不止九座,而九峰的名字,当地人也无法分辨清楚。

舜陵前有两棵大树夹道而立,像双阙一样,树干粗得需要四个人才能合抱,庙里的僧人称之为“珠树”,但不知道它的学名。

树上结的果实像手指一样大,去掉壳可以吃,有人说它枯死后还能复活,恐怕未必如此。

两旁的桫椤树非常巨大,中间也有树干粗达四围的,高达一丈以上,然后分岔高耸。

从两棵珠树中间进去,有三间屋子,再往上一间。

上面那间屋子的匾额上写着“舞干遗化”,里面有虞帝的牌位。

下面三间屋子的匾额上写着“虞帝寝殿”,陈列着五六块碑,都是世庙、神庙两朝之间的,没有古迹。

这两间屋子都很破旧狭窄,与舜陵的地位很不相称。

我问舜帝的陵墓在哪里?舜帝原本是与何侯一起飞升而去的,没有具体的陵墓。

于是我仔细看了那些碑文,发现都是诗和祝词,只有慈谿颜鲸的碑文。

嘉靖年间学道。有一块碑已经断了,上面写着这里就是古代三苗的地盘,舜帝南巡苍梧时,他的心意就是“舞干羽”的心意。

如果说这里在四岳之外,舜帝在年老时不应该有如此远游,这是不了解大圣至公无间之心的人的说法。

因为中国的诸侯,都是在四岳朝见舜帝,而南蛮荒远,所以舜帝不辞辛劳亲自去教化他们。这种说法似乎可取。

李中溪元阳引用《山海经》,说舜帝在紫霞洞炼丹,白日飞升。

《三洞录》说舜帝禅位后,在这里炼丹。

后来的儒者不愿意承认这件事,说舜帝死在苍梧之野;而道家说他在九疑中峰。

圣人的最初,本来没有三赦的名号,圣人到了神的境界,上天下地,只是小事。

而那些执着的儒者,三次见到这种事还要争辩,岂不是太固执了?

后来他的侄子李恒颜在宁远做官,在后面写了跋,引用《艺文志》中蔡邕的话,说舜帝在九疑解体飞升。

书上说:“陟方乃死。”韩愈说:“陟,升也,谓升天也。”

《零陵郡忠》记载道家书,说舜帝厌倦了治理天下,在九疑修道,后来成仙。

宁远野史《何侯记》记载,负元君家在九疑,修炼丹药成功后,舜帝打猎时住在他家。

舜帝飞升后,负元君也在七月七日飞升。

所以这里应该是舜帝的鼎湖,而不是陵墓。

而且说苍梧在九疑南面二百里,即使舜帝死在苍梧,葬在九疑也没有疑问。

唐元次山的说法似乎未必正确,这些说法暂且保留。

只有寝殿前露天立着一块巨大的碑,我猜想这一定是古碑,冒雨跑过去看,原来是这座山曾经被瑶人占据,官府剿灭后招抚他们的记录。

碑的右边就是官署,也已经破败不堪,里面有一块碑已经碎了,用木头框住四边。

我赶紧读碑文,原来是道州九疑山《永福禅寺记》,淳熙七年庚子公元1180年道州司法参军长乐郑舜卿撰写,知湖、梧州军州事河内向子廓书写。

书法是八分体,非常遒劲飘逸。

这块碑是从永福寺移出来的,与舜陵无关,只是好事者因为字画精美而移过来保存的。

但这官署快要倒塌了,难道不会成为永福寺的续集吗?

郑舜卿的碑文中说:“我去年秋天从山间拜谒虞帝祠,寻找何侯的丹井、郑安期的铁臼,访问成武丁于石楼,张正礼于娥皇,与萼绿华的妙想之故迹,结果一无所获,在永福寺齐云阁住了两天,桂林、万岁诸峰四顾如指,主僧意超正在大兴土木,我给他的堂取名彻堂。”

官署后面有三间屋子,中间供奉着西方圣人,两头各有一个僧人居住,也非常荒凉。

于是我冒雨返回斜岩,洗脚烤衣服,吃完晚饭后睡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十-注解

九疑司:九疑司是古代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位于今天的湖南省宁远县一带,因九疑山而得名。九疑山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舜帝陵墓所在地。

舜陵:舜帝的陵墓,位于湖南省九疑山。

斜岩:斜岩是九疑山中的一个著名景点,以其独特的岩石形态和飞泉景观而闻名。斜岩的名称可能来源于其倾斜的岩石结构。

紫虚洞:紫虚洞是九疑山中的一个洞穴,因其内部空间广阔、光线幽暗而得名。紫虚洞在历史上曾被视为道教修炼的圣地。

玉琯岩:玉琯岩是九疑山中的一个著名景点,以其岩石形态如玉琯(古代乐器)而得名。玉琯岩在宋代已有记载,是九疑山中的重要文化遗迹。

三分石:三分石是九疑山中的一个著名景点,因其岩石分为三部分而得名。三分石在历史上被视为九疑山的象征之一。

飞龙岩:飞龙岩是九疑山中的一个洞穴,以其岩石形态如飞龙而得名。飞龙岩在宋代已有记载,是九疑山中的重要文化遗迹。

永福寺:永福寺是九疑山中的一座古寺,历史上曾是佛教的重要场所。永福寺在宋代曾盛极一时,后因战乱等原因逐渐衰落。

草履:古代用草编织的鞋子,常用于平民或旅行者。

跣:赤脚,不穿鞋。

緉:古代计量单位,用于成对的东西,如鞋子。

大士:佛教中对菩萨的尊称,此处可能指观音菩萨。

潇:指潇水,湖南省的一条河流。

教学堂:古代的教育场所,类似于现代的学校。

杨梅洞:地名,位于湖南省,以产杨梅而得名。

箫韶峰:山峰名,位于湖南省,与舜帝的传说有关。

娥皇峰:山峰名,传说中舜帝的妃子娥皇的象征。

女英峰:山峰名,传说中舜帝的妃子女英的象征。

珠树:传说中的神树,结子大如指,去壳可食。

舞干遗化:指舜帝的舞蹈和教化,干指盾牌,羽指羽毛,象征和平与教化。

虞帝:即舜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

窆宫:古代帝王的陵墓。

何侯:传说中的人物,与舜帝的飞升有关。

紫霞洞:传说中舜帝炼丹的地方。

九疑:九疑山,位于湖南省,与舜帝的传说密切相关。

陟方乃死:出自《尚书》,意为舜帝升天而逝。

永福禅寺:位于九疑山的佛教寺庙。

八分体:一种书法字体,介于隶书和楷书之间。

西方圣人:指佛教中的佛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十-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记载了他在九疑山的游历经历。九疑山作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舜帝陵墓所在地,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徐霞客的游记不仅记录了九疑山的自然景观,还详细描述了其文化遗迹,如舜陵、斜岩、紫虚洞、玉琯岩等,展现了九疑山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圣地的重要地位。

从艺术特色来看,徐霞客的描写细腻生动,尤其是对斜岩的描写,如‘飞泉倾坠其上,若水帘然’,形象地描绘了斜岩的飞泉景观,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此外,他对玉琯岩、飞龙岩等景点的描写也极具画面感,如‘岩外镌‘玉琯岩’三隶字,为宋人李挺祖笔’,不仅记录了景点的名称,还提到了其历史渊源,增添了文化深度。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游记不仅是对九疑山自然景观的记录,更是对九疑山文化遗迹的考证。徐霞客通过对舜陵、斜岩、紫虚洞等景点的详细描述,揭示了九疑山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圣地的重要地位。此外,他还提到了永福寺的兴衰,反映了九疑山在历史上的变迁,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展现了九疑山的自然美景,还揭示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徐霞客的游记不仅是对九疑山的记录,更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这段文字出自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记录了他在湖南省九疑山的探险经历。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九疑山的地貌、水文和传说,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深刻观察和对历史传说的浓厚兴趣。

首先,文章通过对杨梅洞的描写,展现了九疑山独特的地质特征。洞中石头的形状和颜色,以及水流的走向,都被作者细致地记录下来。这些描写不仅具有科学价值,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审美情趣。

其次,文章通过对舜陵和娥皇峰、女英峰的描述,展现了九疑山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舜帝作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王,其陵墓和传说在九疑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作者通过对这些传说的考证和质疑,展现了他对历史真相的追求和对传统观念的反思。

此外,文章还通过对永福禅寺和碑文的描写,展现了九疑山的宗教文化。寺庙的建筑和碑文的内容,反映了佛教在当地的传播和影响。作者对这些文化遗迹的关注,体现了他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是一篇精彩的游记,也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历史文献。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历史传说的描写,作者展现了他对自然和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这些描写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科学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十》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888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