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三

作者: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地理。成年后放弃科举,专注于游历考察,足迹遍及中国16个省区。

年代: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全书共60余万字,记录了徐霞客30余年的旅行见闻,内容涵盖地理、地貌、水文、风俗等。他以科学的态度考察山川河流,尤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该书不仅是地理学经典,也是文学佳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三-原文

二十二日,〔力疾急速登山。由岳庙西度将军桥,岳庙东西皆涧。北入山一里,为紫云洞,亦无洞,山前一冈当户环成耳。

由此上岭一里,大石后度一脊,里许,路南有铁佛寺。寺后跻级一里,路两旁俱细竹蒙茸。

上岭,得丹霞寺。复从寺侧北上,由络丝潭北下一岭,又循络丝上流之涧一里,为宝善堂。

其处涧从东西两壑来,堂前有大石如劈,西涧环石下,出玉板桥,与东涧合而南。

宝善界两涧中,去岳庙已五里。堂后复蹑蹬一里,又循西涧岭东平行二里,为半云庵。

庵后渡涧西,蹑级直上二里,上一峰,为茶庵。又直上三里,逾一峰,得半山庵,路甚峻。

由半山庵丹霞侧北上,竹树交映,青翠滴衣。竹中闻泉声淙淙。

自半云逾涧,全不与水遇,以为山高无水,至是闻之殊快。

时欲登顶,过诸寺俱不入。由丹霞上三里,为湘南寺,又二里,〕南天门。

平行东向二里,分路。南一里,飞来船、讲经台。转至旧路,又东下半里,北度脊,西北上三里,上封寺。

上封东有虎跑泉,西有卓锡泉。

二十三日,上封。

二十四日,上封。

二十五日,上封。

二十六日,晴。呈观音崖,再上祝融会仙桥,由不语崖西下。八里,分路。南茅坪。北二里,九龙坪,仍转路口。

南一里,茅坪。东南由山半行,四里渡乱涧,至大坪分路。东南上南天门。西南小路直上四里,为老龙池,有水一池在岭坳,不甚澄清澈,其净室多在岭外。

西南侧刀之西,雷祖之东分路。东二里,上侧刀峰。平行顶上二里,下山顶,度脊甚狭。

行赤帝峰北一里,绕其东,分路。乃南由坳中东行,一里,转出天柱东,遂南下。五里,过狮子山与大路合,遂由岐路西入福严寺,殿已倾,僧佛鼎谋新之。宿明道山房。

二十七日,早闻雨,餐后行少止。由寺西循天柱南一里,又西上二里,越南分之脊,转而北,循天柱西一里,上西来之脊,遂由脊上西南行,于是循华盖之东矣。

一里,转华盖南,西行三里,循华盖西而北下。风雨大至,自是持盖行。

北过一小坪,复上岭,共一里,转而西行岭脊上。连度三脊,或循岭北,或循岭南,共三里而复上岭。

于是直上二里,是为观音峰矣。由峰北树中行三里,雨始止,而沉霾殊甚。

又西南下一里,得观音庵,始知路不迷。又下一里,为罗汉台。〔有路自北坞至者,即南沟来道。〕

于是复南上二里,连度二脊,丛木亦尽,峰皆茅矣。既逾高顶,南下一里,得丛木一丘,是为云雾堂。

中有老僧,号东窗,年九十八,犹能与客同拜起。时雾稍开,又南下一里半,得东来大路,遂转西下,又一里半至涧,渡桥而西,即方广寺。

寺正殿崇祯初被灾,三佛俱雨中。盖大岭之南,石廪峰分支四下,〔为莲花诸峰;〕大岭之北,云雾顶分支西下,〔为泉室、天台诸峰。〕

夹而成坞,寺在其中,寺始于梁天监中。水口西去,环锁甚隘,亦胜地也。宋晦庵、南轩诸迹,没俱于火。

寺西有洗衲池,补衣石在涧旁。渡水口桥,即北上山,西北登一里半,又平行一里半,得天台寺。

寺有僧全撰,名僧也。适他出,其徒中立以芽茶馈。〔盖泉室峰又西起高顶,突为天台峰。西垂一支,环转而南,若大尾之掉,几东接其南下之支。

南面水仅成峡,内环一坞如玦,在高原之上,与方广可称上下二奇。〕返宿方广庆禅、宁禅房。

先是,余欲由南沟趋罗汉台至方广;比登古龙池,乃东上侧刀峰,误出天柱东;及宿福严,适佛鼎师通道取木,遂复辟罗汉台路。

余乃得循之西行,且自天柱、华盖、观音、云雾至大坳,皆衡山来脉之脊,得一览无遗,实意中之事也。

由南沟趋罗(汉)台亦迂,不若径登天台,然后南岳之胜乃尽。

二十八日,早起,风雨不收。宁禅、庆禅二僧固坚持留,余强别之。庆禅送至补衲台而别。

遂沿涧西行,南北两界,山俱茅秃。五里,始有石树萦溪,崖影溪声,上下交映。

又二里,〔隔溪前山,有峡自东南来,与方广水合流西去。〕北向登崖,崖下石树愈密,涧在深壑,其中有黑、白、黄三龙潭,两崖峭削,故路折而上,〔闻声而已,不能见也。〕

已而平行山半,共三里,过鹅公嘴,得龙潭寺。寺在天台西峰之下,南为双髻峰。

盖天台、双髻夹而西来,以成龙潭之流;潭北上即为寺,寺西为狮子峰,尖削特立,天台以西之峰,至此而尽;其南隔溪即双髻西峰,而莲花以西之峰,亦至此而尽;

过九龙,犹平行山半,五里,自狮子峰南绕其西,下山又五里,为马迹桥,而衡山西面之山始尽。〔桥东去龙潭十里,西去湘乡界四十里,西北去白高三十里,南至衡阳界孟公坳五里。〕

自马迹桥南渡一涧,〔润即方广九龙水去白高者。〕即东南行,四里至田心。又越一小桥,一里,上一低坳,不知其为界头也。

过坳又五里,有水自东北山间悬崖而下,其高数十仞,是为小响水塘,盖亦衡山之余波也。

又二里,有水自北山悬崖而下,是为大响水塘。〔阔大过前崖,而水分两级,转下峡间,初见上级,后见下级,故觉其不及前崖飞流直下也。〕

前即宁水桥,问水从何处,始知其南由唐夫沙河而下衡州草桥。

盖自马迹南五里孟公坳分衡阳、衡山界处,其水北下者,即由白高下一殒江,南下者,即由沙河下草桥,是孟公坳不特两县分界,而实衡山西来过脉也。

第其坳甚平,其西来山即不

甚高,故不之觉耳。

始悟衡山来脉非自南来,乃由此坳东峙双髻,又东为莲花峰后山,又东起为石廪峰,始分南北二支,南为岣嵝gǒulǒu白石诸峰,北为云雾、观音以峙天柱。

使不由西路,必谓岣嵝、白石乃其来脉矣。

由宁水桥饭而南,五里,过国清亭,逾一小岭,为穆家洞。

其洞回环圆整,〔水〕自东南绕至东北,〔乃石廪峰西南峡中水;〕山亦如之,而东附于衡山之西。

径洞二里,复南逾一岭,一里,是为陶朱下洞,其洞甚狭,水直西去。

路又南入峡,二里,复逾一岭,为陶朱中洞,其水亦西去。

又南二里,上一岭,其坳甚隘,为陶朱三洞,其洞较宽于前二洞,而不及穆洞之回环也。

二里,又逾一岭,为界江,其水由东南向西北去。

界江之西为大海岭。

溯水南行一里,上一坳,亦甚平,乃衡之脉又西度为大海岭者。

其坳北之水,即西北下唐夫;其坳南之水,即东南下横口者也。

逾坳共一里,为傍塘,即随水东南行。

五里,为黑山,又五里,水口,两山逼凑,水由其内破壁而入,路逾其上。

一里,水始出峡,路亦就夷平。

又一里,是为横口。

傍塘、〔黑〕山之水南下,岣嵝之水西南来,至此而合。

其地北望岣嵝、白石诸峰甚近,南去衡州尚五十里,遂止宿旅店。

是日共行六十里。

二十九日,早起,雨如注,乃踯躅泥途中。

沿溪南行,逾一小岭,是为上梨坪。

又逾一小岭,五里,是为下梨坪,复与溪遇。

又循溪东南下,十里,为杨梅滩,有石梁南北跨溪上,溪由梁下东去,路越梁东南行。

五里入排冲,又行排中五里,南逾青山坳,排冲者,冈自谭碧岭东南至青山,分为两支,俱西北转,两冈排闼tà门,夹成长坞,缭绕为田,路由之入,至青山而坞穷。

乃逾坳而南,陂陀高下,滑泞几不留足,而衣絮沾透,亦疲而不觉其寒。

十里,下望日坳,为黄沙湾,则蒸江自西南沿山而来,路遂随江东南下,又五里为草桥,即衡州府矣。

觅静闻,暮得之绿竹庵天母殿瑞光师处。

亟投之,就火炙衣,而衡山古太坪僧融止已在焉。

先是,予过古太坪,上古龙池,于山半问路静室,而融止及其师兄应庵双瞽。

苦留余。

余急辞去,至是已先会静闻,知余踪迹。

盖融止扶应庵将南返桂林七星岩,故道出于此,而复与之遇,亦一缘也。

绿竹庵在衡北门外华严、松萝诸庵之间。

八庵连络,俱幽静明洁,呗bài呗即梵,佛教徒念经诵之声相闻,乃藩府焚修焚香修道之地。

盖桂王以亲藩乐善,故孜孜于禅教云。

三十日,游城外河街,泞甚。

暮,返宿天母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三-译文

二十二日,我带着病痛急速登山。从岳庙西边经过将军桥,岳庙的东西两侧都是山涧。向北进入山中一里,到达紫云洞,其实并没有洞,只是山前有一道山冈环绕形成门户。

从这里上山一里,经过一块大石头后越过一道山脊,大约一里,路的南边有铁佛寺。从寺后攀登一里,路两旁都是细密的竹子。

继续上山,到达丹霞寺。再从寺的北侧上山,经过络丝潭向北下岭,再沿着络丝潭上游的山涧走一里,到达宝善堂。

这里山涧从东西两条山谷流来,堂前有一块像被劈开的大石头,西涧环绕石头下方流出,经过玉板桥,与东涧汇合后向南流去。

宝善堂位于两条山涧之间,距离岳庙已有五里。从堂后继续攀登一里,再沿着西涧的东侧山岭平行走二里,到达半云庵。

从庵后渡过山涧向西,攀登台阶直上二里,到达一座山峰,名为茶庵。再直上三里,越过一座山峰,到达半山庵,路非常陡峭。

从半山庵的丹霞寺侧北上,竹树交错,青翠欲滴。竹林中听到泉水淙淙的声音。

自从半云庵渡过山涧后,一直没有遇到水,以为山高无水,现在听到水声感到非常愉快。

当时想登顶,经过各个寺庙都没有进去。从丹霞寺上山三里,到达湘南寺,再走二里,到达南天门。

向东平行走二里,分路。向南走一里,经过飞来船、讲经台。转回旧路,再向东下走半里,向北越过山脊,向西北上走三里,到达上封寺。

上封寺东边有虎跑泉,西边有卓锡泉。

二十三日,继续在上封寺。

二十四日,继续在上封寺。

二十五日,继续在上封寺。

二十六日,天气晴朗。经过观音崖,再上祝融会仙桥,从不语崖西下。走了八里,分路。向南走一里,到达茅坪。向北走二里,到达九龙坪,再转回路口。

向南走一里,到达茅坪。从东南方向沿着山腰行走四里,渡过乱涧,到达大坪分路。向东南上南天门。向西南小路直上四里,到达老龙池,池水在岭坳中,不太清澈,净室多在岭外。

向西南走,侧刀峰的西边,雷祖峰的东边分路。向东走二里,登上侧刀峰。在峰顶平行走二里,下山顶,山脊非常狭窄。

在赤帝峰北走一里,绕到东边,分路。然后向南从山坳中向东走一里,转出天柱峰东,再向南下走五里,经过狮子山与大路汇合,然后从岔路向西进入福严寺,殿已倒塌,僧人佛鼎计划重修。晚上住在明道山房。

二十七日,早上听到雨声,早餐后雨稍停。从寺西沿着天柱峰南走一里,再向西上走二里,越过南分的山脊,转向北,沿着天柱峰西走一里,登上西来的山脊,然后沿着山脊向西南行走,这时沿着华盖峰的东侧行走。

走一里,转向华盖峰南,向西走三里,沿着华盖峰西侧向北下走。风雨大作,从此打着伞行走。

向北经过一小片平地,再上山岭,共走一里,转向西行走在山脊上。连续越过三道山脊,有时沿着山脊北侧,有时沿着山脊南侧,共走三里再上山岭。

然后直上二里,到达观音峰。从峰北的树林中行走三里,雨才停,但雾气非常浓。

再向西南下走一里,到达观音庵,才知道路没有走错。再下走一里,到达罗汉台。〔有路从北边的山谷来,就是南沟来的路。〕

然后再次向南上走二里,连续越过两道山脊,丛林也消失了,山峰都变成了茅草。越过高峰后,向南下走一里,看到一片丛林,名为云雾堂。

里面有一位老僧,名叫东窗,已经九十八岁,还能与客人一起行礼。这时雾气稍散,再向南下走一里半,到达东来的大路,然后转向西下走,再走一里半到山涧,渡过桥向西,就是方广寺。

寺的正殿在崇祯初年被火灾烧毁,三尊佛像都在雨中。大岭的南边,石廪峰分支向四下延伸,〔形成莲花诸峰;〕大岭的北边,云雾顶分支向西下,〔形成泉室、天台诸峰。〕

夹在山谷中,寺在其中,寺始建于梁天监年间。水口向西流去,环绕锁住山谷,非常狭窄,也是一处胜地。宋代的晦庵、南轩等人的遗迹,都被火灾烧毁。

寺西有洗衲池,补衣石在山涧旁。渡过水口桥,向北上山,向西北攀登一里半,再平行走一里半,到达天台寺。

寺里有位名叫全撰的僧人,是位名僧。正好他外出,他的徒弟中立以芽茶招待。〔泉室峰又向西突起形成高顶,突为天台峰。西边垂下一支,环绕转向南,像大尾巴一样,几乎东接其南下的支脉。

南面的水形成峡谷,内环一坞像玉玦,位于高原之上,与方广寺可以称为上下两奇。〕返回方广寺,住在庆禅、宁禅的禅房。

之前,我想从南沟前往罗汉台再到方广寺;但登上古龙池后,却向东上了侧刀峰,误出天柱峰东;等到住在福严寺时,正好佛鼎师开辟通道取木,于是重新开辟了罗汉台的路。

我得以沿着这条路向西行走,并且从天柱、华盖、观音、云雾到大坳,都是衡山的来脉山脊,一览无遗,实在是意料之中的事。

从南沟前往罗汉台也绕了远路,不如直接登天台,然后南岳的胜景才能尽收眼底。

二十八日,早起,风雨未停。宁禅、庆禅两位僧人坚持挽留,我勉强告别。庆禅送我到补衲台后告别。

然后沿着山涧向西行走,南北两边的山都是茅草秃山。走了五里,才开始有石树环绕溪流,崖影溪声,上下交映。

再走二里,〔隔着溪流的前山,有一条峡谷从东南来,与方广寺的水合流向西流去。〕向北攀登山崖,崖下的石树更加密集,山涧在深谷中,其中有黑、白、黄三龙潭,两崖峭削,所以路曲折而上,〔只能听到水声,看不到潭水。〕

然后平行行走在山腰,共走三里,经过鹅公嘴,到达龙潭寺。寺在天台西峰之下,南边是双髻峰。

天台、双髻两峰夹着向西延伸,形成龙潭的溪流;潭北就是寺,寺西是狮子峰,尖削特立,天台以西的山峰,到此为止;南边隔着溪流就是双髻西峰,而莲花以西的山峰,也到此为止;

经过九龙,仍然平行行走在山腰,五里,从狮子峰南绕到西边,下山又五里,到达马迹桥,衡山西面的山到此为止。〔桥东距离龙潭十里,西距离湘乡界四十里,西北距离白高三十里,南到衡阳界孟公坳五里。〕

从马迹桥向南渡过一条山涧,〔涧水就是方广寺九龙水流向白高的。〕然后向东南行走,四里到达田心。再越过一座小桥,一里,上一低坳,不知道这里是界头。

过坳后又走五里,有水从东北山间悬崖而下,高数十仞,名为小响水塘,也是衡山的余波。

再走二里,有水从北山悬崖而下,名为大响水塘。〔比前崖更宽阔,水分两级,转下峡谷,先看到上级,后看到下级,所以觉得不如前崖飞流直下壮观。〕

前面就是宁水桥,问水从何处来,才知道它南边由唐夫沙河流向衡州草桥。

从马迹桥向南五里,孟公坳是衡阳、衡山的分界处,水向北流的,由白高流向殒江,向南流的,由沙河流向草桥,孟公坳不仅是两县的分界,也是衡山西来的过脉。

只是这个坳非常平缓,西来的山就不

山势很高,所以没有察觉到。

才明白衡山的山脉不是从南边来的,而是从这个山坳向东延伸,形成双髻山,再向东是莲花峰的后山,再向东是石廪峰,从这里开始分为南北两支,南边是岣嵝山和白石山等山峰,北边是云雾山和观音山,支撑着天柱山。

如果不从西路走,一定会认为岣嵝山和白石山是衡山的来脉。

从宁水桥向南走五里,经过国清亭,翻过一座小山岭,就到了穆家洞。

这个洞回环圆整,水从东南绕到东北,是石廪峰西南峡谷中的水;山势也是如此,向东依附在衡山的西侧。

穿过洞走二里,再向南翻过一座山岭,走一里,就到了陶朱下洞,这个洞很狭窄,水直接向西流去。

路又向南进入峡谷,走二里,再翻过一座山岭,就到了陶朱中洞,水也是向西流去。

再向南走二里,翻上一座山岭,山坳非常狭窄,是陶朱三洞,这个洞比前两个洞宽一些,但不如穆家洞那样回环。

走二里,再翻过一座山岭,就到了界江,水从东南向西北流去。

界江的西边是大海岭。

沿着水向南走一里,翻上一个山坳,也很平坦,这是衡山的山脉又向西延伸到大海岭的地方。

山坳北边的水向西北流到唐夫,山坳南边的水向东南流到横口。

翻过山坳走一里,就到了傍塘,然后沿着水向东南走。

走五里,到了黑山,再走五里,到了水口,两座山紧靠在一起,水从中间穿过,路从上面翻过。

走一里,水才流出峡谷,路也变得平坦。

再走一里,就到了横口。

傍塘和黑山的水向南流,岣嵝山的水向西南流,在这里汇合。

这里向北看岣嵝山和白石山等山峰很近,向南到衡州还有五十里,于是就在旅店住下。

这一天一共走了六十里。

二十九日,早上起来,雨下得很大,只好在泥泞的路上艰难前行。

沿着溪流向南走,翻过一座小山岭,就到了上梨坪。

再翻过一座小山岭,走五里,就到了下梨坪,又遇到了溪流。

再沿着溪流向东南走十里,到了杨梅滩,有一座石桥横跨在溪流上,溪水从桥下向东流去,路从桥上向东南走。

走五里进入排冲,再在排冲中走五里,向南翻过青山坳,排冲是从谭碧岭向东南延伸到青山,分为两支,都向西北转,两座山冈像门一样排列,夹成一个长长的山谷,环绕着田地,路从这里进入,到了青山山谷就到了尽头。

于是翻过山坳向南走,地势高低不平,泥泞得几乎站不住脚,衣服也被雨水浸透,虽然疲惫但不觉得寒冷。

走十里,下到望日坳,到了黄沙湾,蒸江从西南沿着山流过来,路就沿着江向东南走,再走五里到了草桥,就是衡州府了。

寻找静闻,傍晚在绿竹庵天母殿瑞光师那里找到了他。

赶紧过去,靠近火烤衣服,衡山古太坪的僧人融止也在那里。

之前,我经过古太坪,上到古龙池,在半山腰问路时,融止和他的师兄应庵都是盲人。

他们苦苦挽留我。

我急着离开,现在他们已经先见到了静闻,知道了我的行踪。

原来融止扶着应庵要南返桂林七星岩,所以路过这里,又遇到了我,这也是一种缘分。

绿竹庵在衡州北门外华严庵和松萝庵等庵之间。

八座庵连在一起,都很幽静整洁,佛教徒念经诵佛的声音此起彼伏,是藩王府焚香修道的地方。

因为桂王作为亲王乐善好施,所以对禅教非常热衷。

三十日,游览城外的河街,路上非常泥泞。

傍晚,回到天母殿住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三-注解

岳庙:岳庙通常指供奉岳神的庙宇,岳神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指五岳之神,分别代表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紫云洞:紫云洞可能是指一个以紫色岩石或云雾缭绕而闻名的洞穴,常与道教或佛教的修行地相关联。

铁佛寺:铁佛寺是指供奉铁制佛像的寺庙,铁佛在中国佛教中较为罕见,常被视为珍贵的宗教艺术品。

丹霞寺:丹霞寺可能位于丹霞地貌区域,丹霞地貌以其红色砂岩和独特的地形著称,寺庙常建在这样的自然景观中。

宝善堂:宝善堂可能是一个以慈善或修行闻名的场所,常与佛教或道教的修行活动相关。

半云庵:半云庵可能是一个位于山腰或云雾中的小庵,常为修行者提供清静的修行环境。

茶庵:茶庵是指提供茶饮的小庵,常为行旅者提供休息和饮茶的场所。

半山庵:半山庵通常位于山腰,为修行者或游客提供休息和修行的场所。

湘南寺:湘南寺可能是指位于湖南南部的寺庙,湘南地区以其丰富的佛教文化闻名。

南天门:南天门通常指山中的一处重要关口或象征性的入口,常与神话或宗教故事相关。

上封寺:上封寺可能是指位于山顶的寺庙,封在这里可能指山顶或高处。

虎跑泉:虎跑泉是指传说中由虎跑出的泉水,常被视为神圣的水源。

卓锡泉:卓锡泉可能是指由僧人卓锡(一种佛教用具)点化的泉水,具有宗教意义。

观音崖:观音崖是指供奉观音菩萨的崖壁或山洞,观音在佛教中是慈悲的象征。

祝融会仙桥:祝融会仙桥可能是指与祝融(火神)相关的桥梁,常与神话或宗教仪式相关。

不语崖:不语崖可能是指一个静默修行的场所,常与佛教或道教的修行相关。

老龙池:老龙池可能是指一个与龙相关的池塘,龙在中国文化中是神圣的象征。

侧刀峰:侧刀峰可能是指形状像侧刀的山峰,常以其独特的地形而闻名。

赤帝峰:赤帝峰可能是指与赤帝(南方之神)相关的山峰,常与神话或宗教故事相关。

福严寺:福严寺可能是指以严格修行和祈福闻名的寺庙,常与佛教的修行活动相关。

方广寺:方广寺可能是指规模较大的寺庙,方广在佛教中常指广大的修行场所。

洗衲池:洗衲池可能是指僧人洗涤衣物的池塘,常与佛教的日常生活相关。

补衣石:补衣石可能是指僧人修补衣物的石头,常与佛教的简朴生活相关。

天台寺:天台寺可能是指位于山顶的寺庙,天台在佛教中常指修行的最高境界。

云雾堂:云雾堂可能是指位于云雾中的修行场所,常与道教或佛教的修行相关。

罗汉台:罗汉台可能是指供奉罗汉的台座或场所,罗汉在佛教中是修行成就的象征。

龙潭寺:龙潭寺可能是指位于龙潭附近的寺庙,龙潭常被视为神圣的水源。

双髻峰:双髻峰可能是指形状像双髻的山峰,常以其独特的地形而闻名。

狮子峰:狮子峰可能是指形状像狮子的山峰,狮子在佛教中是护法的象征。

马迹桥:马迹桥可能是指与马相关的桥梁,常与历史传说或神话相关。

小响水塘:小响水塘可能是指水流声较大的小池塘,常以其自然景观而闻名。

大响水塘:大响水塘可能是指水流声较大的大池塘,常以其壮观的景观而闻名。

宁水桥:宁水桥可能是指与宁静水流相关的桥梁,常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而闻名。

唐夫沙河:唐夫沙河可能是指一条以沙质河床闻名的河流,常与当地的自然景观相关。

草桥:衡山附近的一个地方,位于衡州府附近。

孟公坳:孟公坳可能是指一个以孟公(可能为历史人物或神话人物)命名的山坳,常与历史或神话故事相关。

白高:白高可能是指一个以白色岩石或高耸地形闻名的地点,常与自然景观相关。

殒江:殒江可能是指一条以急流或险峻闻名的河流,常与自然景观或历史事件相关。

衡山:中国五岳之一,位于湖南省中部,是道教和佛教的圣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山脉。

岣嵝:衡山的一个山峰,以其独特的地貌和历史文化价值著称。

白石:衡山的一个山峰,以其白色的岩石和美丽的自然景观闻名。

穆家洞:位于衡山的一个洞穴,以其回环圆整的地形和自然美景著称。

陶朱下洞:衡山的一个洞穴,以其狭窄的地形和直西流去的水流为特色。

陶朱中洞:衡山的另一个洞穴,水流同样向西流去,地形较为狭窄。

陶朱三洞:衡山的一个洞穴,较前两个洞穴宽,但不及穆家洞的回环。

界江:衡山附近的一条河流,水流由东南向西北方向流去。

大海岭:衡山附近的一个山岭,是衡山山脉的一部分。

傍塘:衡山附近的一个地方,位于水流的东南方向。

黑山:衡山附近的一个山峰,以其黑色的岩石和陡峭的地形著称。

横口:衡山附近的一个地方,是两条河流的汇合处。

上梨坪:衡山附近的一个地方,位于溪流的南侧。

下梨坪:衡山附近的一个地方,位于溪流的南侧,与上梨坪相对。

杨梅滩:衡山附近的一个地方,以其石梁和溪流的美景著称。

排冲:衡山附近的一个地方,位于两座山冈之间,形成长坞。

青山坳:衡山附近的一个山坳,地形较为陡峭。

黄沙湾:衡山附近的一个地方,位于蒸江的西南侧。

绿竹庵:位于衡山北门外的一个佛教寺庙,以其幽静明洁的环境和佛教文化著称。

天母殿:位于绿竹庵内的一个佛教殿堂,是佛教徒修行和焚香的地方。

桂王:明朝的一位藩王,以其对佛教的虔诚和对禅教的热爱著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三-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作者在衡山一带的游历经历,展现了衡山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文中提到的岳庙、紫云洞、铁佛寺、丹霞寺等地,不仅是自然景观的象征,更是宗教文化的载体。通过这些地点的描述,作者不仅展现了衡山的壮丽景色,还揭示了其作为佛教和道教修行圣地的历史地位。

文中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极为细腻,如‘竹树交映,青翠滴衣’、‘竹中闻泉声淙淙’等句,生动地描绘了山中的清新与宁静。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山水之美的独特感悟。

此外,文中多次提到寺庙和庵堂,如‘上封寺’、‘福严寺’、‘方广寺’等,这些地方不仅是修行的场所,也是文化交流的中心。通过这些寺庙的描述,作者揭示了衡山作为宗教圣地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

文中还提到了一些与神话和传说相关的地点,如‘虎跑泉’、‘卓锡泉’、‘老龙池’等,这些地点不仅具有自然景观的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这些地点的描述,作者展现了衡山作为神话传说发源地的独特魅力。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衡山自然景观和宗教文化的详细描述,展现了衡山作为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圣地的独特魅力。作者通过对山水、寺庙、神话传说的描写,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也揭示了衡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段古文描述了作者在衡山地区的旅行经历,通过对地理环境的详细描写,展现了衡山山脉的壮丽景色和复杂地形。作者从衡山的来脉开始,详细描述了各个山峰、洞穴、河流和道路的位置和特征,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衡山的地理风貌。

文中提到的岣嵝、白石、穆家洞、陶朱下洞、陶朱中洞、陶朱三洞等地名,不仅具有地理意义,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地方不仅是自然景观的代表,也是道教和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例如,岣嵝和白石作为衡山的重要山峰,不仅是登山者的目的地,也是修行者寻求灵感的圣地。

作者在描述这些地方时,不仅注重地理特征的描写,还通过水流的方向、山岭的起伏、洞穴的形态等细节,展现了衡山地区的自然美和神秘感。例如,穆家洞的回环圆整、陶朱下洞的狭窄、陶朱三洞的宽阔,都体现了衡山地区地形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绿竹庵和天母殿等佛教寺庙,这些地方不仅是佛教徒修行的场所,也是桂王等贵族焚香修道的地方。通过对这些寺庙的描写,作者展现了衡山地区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和宗教氛围。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衡山地区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的详细描写,不仅展现了衡山的自然美和神秘感,还揭示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细节,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衡山的壮丽景色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887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