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七

作者: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地理。成年后放弃科举,专注于游历考察,足迹遍及中国16个省区。

年代: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全书共60余万字,记录了徐霞客30余年的旅行见闻,内容涵盖地理、地貌、水文、风俗等。他以科学的态度考察山川河流,尤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该书不仅是地理学经典,也是文学佳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七-原文

三月初一日桂王临朝,命承奉刘及王承奉之侄设斋桃花冲施僧。

静闻往投斋,唔王承奉之侄,始知前投揭议助之意,内司不爽。

盖此助非余本意,今既得金物,更少贷于刘,便可西去。

静闻见王意如此,不能无望。

余乃议先往道州,游九疑,留静闻候助于此,余仍还后与同去,庶彼得坐俟,余得行游,为两便云。

初二日,乃促得金祥甫银,仍封置金寓,以少资随身。

刘许为转借,期以今日,复不能得。

予往别,且坐候之,遂不及下舟。

初三日,早出柴埠门登舟。

刘明宇先以钱二千并绢布付静闻,更以糕果追予于南关外。

时余舟尚泊柴埠未解维,刘沿流还觅,始与余遇,复订期而别。

是日风雨复作,舟子迁延,晚移南门埠而泊。

初四日,平明行,风暂止,夙雨霏霏。

下午过汊江,抵云集潭,去予昔日被难处不远,而云集则艾行可沉汨之所也。

风雨凄其,光景顿别,欲为《楚辞》招之,黯不成声。

是晚泊于云集潭之西岸,共行六十余里。

初五日,雷雨大至。

平明发舟,而风颇利。

十里,过前日畏途,沉舟犹在也。

四里,过香炉山,其上有滩颇高。

又二十五里,午过桂阳河口,桂阳河自南岸入湘。

〔舂水出道州舂陵山,岿水出宁远九疑山,经桂阳西境,合流至此入湘,为常宁县界。

由河口入,抵桂阳尚三百里。〕

又七里,北岸有聚落村落名松北。

又四里,泊于瓦洲夹。

共行五十里。

初六日,昧爽行,雨止风息。

二十里,过白坊驿,聚落在江之西岸,至此已入常宁县界矣。

又西南三十里,为常宁水口,其水从东岸入湘,亦如桂阳之口,而其水较小,盖常宁县治犹在江之东南也。

又西十五里,泊于粮船埠,有数家在东岸,不成村落。

是日共行六十五里。

初七日,西南行十五里,河洲驿。

日色影现,山冈开伏。

盖自衡阳来,湘江两岸虽冈陀缭绕,而云母之外,尚无崇山杰嶂。

至此地,湘之东岸为常宁界,湘江西岸为永之祁阳界,皆平陵扩然,冈阜远叠也。

又三十里,过大铺,于是两岸俱祁阳属矣。

上九州滩,又三十里,泊归阳驿。

初八日,饭后余骤疾急病,呻吟不已。

六十里,至白水驿。

初拟登访戴宇完,谢其遇劫时解衣救冻之惠,至是竟不能登。

是晚,舟人乘风顺,又暮行十五里,泊于石坝里,盖白水之上流也。

是日共行七十五里。

按《志》:白水山在祁阳东南二百余里,山下有泉如白练。(缺)去祁阳九十余里,又在东北。是耶,非耶?

初九日,昧爽,舟人放舟,余病犹甚。

五十余里,下午抵祁阳,遂泊焉,而余不能登。

先隔晚将至白水驿,余力疾起望西天,横山如列屏,至是舟溯流而西,又转而北,已出是山之阳矣,盖即祁山也。

山在湘江北,县在湘江西,祁水南,相距十五里。

其上流则湘自南来,循城东,抵山南转,县治实在山阳、水西。

而县东临江之市颇盛,南北连峙,而西向入城尚一里。

其城北则祁水西自邵阳来,东入于湘,遂同曲而东南去。

初十日,余念浯溪之胜,不可不一登,病亦稍差chài病愈,而舟人以候客未发,乃力疾起。

沿江市而南,五里,渡江而东,已在浯溪下矣。

第所谓狮子袱者,在县南滨江二里,乃所经行地,而问之,已不可得。

岂沙积流移,石亦不免沧桑耶?

浯溪由东而西入于湘,其流甚细。

溪北三崖骈峙,西临湘江,而中崖最高,颜鲁公所书《中兴颂》高镌崖壁,其侧则石镜嵌焉。

石长二尺,阔尺五,一面光黑如漆,以水喷之,近而崖边亭石,远而隔江村树,历历俱照彻其间。

不知从何处来,从何时置,此岂亦元次山所遗,遂与颜书媲胜耶!

宋陈衍云:“元氏始命之意,因水以为浯溪,因山以为峿山,作室以为廡亭,三吾之称,我所自也。

制字从水、从山、从广,我所命也。

三者之目,皆自吾焉,我所擅而有也。”

崖前有亭,下临湘水,崖巅石巉簇〔立〕,如芙蓉丛萼。

其北亦有亭焉,今置伏魔大帝像。

崖之东麓为元颜祠,祠空而隘。

前有室三楹,为驻游之所,而无守者。

越浯溪而东,有寺北向,是为中宫寺,即漫宅旧址也,倾颓已甚,不胜吊古之感。

时余病怯行,卧崖边石上,待舟久之,恨磨崖碑拓架未彻通撤而无拓者,为之怅怅!

既午舟至,又行二十里,过媳妇娘塘,江北岸有石娉婷立岩端,矫首作西望状。

其下有鱼曰竹鱼,小而甚肥,八九月重一二斤,他处所无也。

时余卧病舱中,与媳妇觌dī当面面而过。

又十里,泊舟滴水崖而后知之,矫首东望,已隔江云几曲矣。

滴水崖在江南岸,危岩亘空,江流寂然,荒村无几,不知舟人何以泊此?

是日共行三十五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七-译文

三月初一,桂王上朝,命令承奉刘和承奉王的侄子去桃花冲设斋施舍僧人。

静闻去投斋,见到承奉王的侄子,才知道之前投递的请求援助的提议,内司并没有爽约。

其实这种援助并不是我的本意,现在既然得到了金钱和物品,再向刘借一些,就可以向西去了。

静闻看到王的意思如此,不能没有期望。

我于是提议先去道州,游览九疑山,留下静闻在这里等待援助,我回来后和他一起去,这样他可以安心等待,我可以自由游览,两全其美。

初二,我催促得到了金祥甫的银子,仍然封存在金的住处,只带少量资金随身。

刘答应为我转借,约定今天,但最终还是没能得到。

我去告别,并且坐着等待,结果没能下船。

初三,早上从柴埠门登船。

刘明宇先给了静闻两千钱和绢布,又用糕果在南关外追我。

当时我的船还停在柴埠没有解缆,刘沿河寻找,终于和我相遇,再次约定日期后告别。

当天风雨又起,船夫拖延,晚上移到南门埠停泊。

初四,天亮出发,风暂时停了,细雨绵绵。

下午经过汊江,到达云集潭,离我昔日遇难的地方不远,而云集潭是艾行可沉没的地方。

风雨凄凉,景色顿时不同,我想用《楚辞》来招魂,却黯然无声。

当晚停泊在云集潭的西岸,共行了六十多里。

初五,雷雨大作。

天亮出发,风很顺利。

十里,经过前天的险路,沉船还在那里。

四里,经过香炉山,山上有个很高的滩。

又二十五里,中午经过桂阳河口,桂阳河从南岸流入湘江。

〔舂水从道州舂陵山流出,岿水从宁远九疑山流出,经过桂阳西境,合流到这里流入湘江,是常宁县的边界。

从河口进入,到桂阳还有三百里。〕

又七里,北岸有个叫松北的村落。

又四里,停泊在瓦洲夹。

共行了五十里。

初六,天刚亮出发,雨停风息。

二十里,经过白坊驿,聚落在江的西岸,到这里已经进入常宁县界了。

又西南三十里,是常宁水口,水从东岸流入湘江,也像桂阳河口一样,但水较小,因为常宁县城还在江的东南。

又西十五里,停泊在粮船埠,东岸有几户人家,不成村落。

当天共行了六十五里。

初七,西南行十五里,到达河洲驿。

阳光出现,山冈起伏。

从衡阳来,湘江两岸虽然山冈环绕,但除了云母山外,还没有高山峻岭。

到这里,湘江东岸是常宁界,湘江西岸是永州的祁阳界,都是平缓的丘陵,山冈远叠。

又三十里,经过大铺,这时两岸都属于祁阳了。

上九州滩,又三十里,停泊在归阳驿。

初八,饭后我突然生病,呻吟不止。

六十里,到达白水驿。

原本打算去拜访戴宇完,感谢他在我遇劫时解衣救冻的恩惠,但这时竟然不能登岸。

当晚,船夫乘风顺行,又夜行十五里,停泊在石坝里,是白水的上游。

当天共行了七十五里。

按《志》记载:白水山在祁阳东南二百多里,山下有泉水像白练。(缺)离祁阳九十多里,又在东北。是这样吗,还是不是?

初九,天刚亮,船夫开船,我的病还很严重。

五十多里,下午到达祁阳,于是停泊,但我不能登岸。

前一天晚上快到白水驿时,我勉强起来望西天,横山像屏风一样排列,这时船逆流而上,又转向北,已经出了这座山的南面,这就是祁山。

山在湘江北,县城在湘江西,祁水南,相距十五里。

上游湘江从南来,沿城东流,到山南转,县城实际上在山南、水西。

而县城东临江的市场很繁华,南北相连,而西向进城还有一里。

城北祁水从邵阳来,东流入湘江,然后一起曲流向东南。

初十,我想到浯溪的胜景,不能不登一次,病也稍好,但船夫因为等客人没有出发,于是我勉强起来。

沿江市向南,五里,渡江向东,已经到了浯溪下。

但所谓的狮子袱,在县城南滨江二里,是我们经过的地方,但问起来,已经找不到了。

难道是沙积流移,石头也免不了沧桑变化吗?

浯溪从东向西流入湘江,水流很细。

溪北三座崖壁并列,西临湘江,中间的山崖最高,颜鲁公所写的《中兴颂》高刻在崖壁上,旁边嵌着石镜。

石镜长二尺,宽一尺五,一面光滑黑如漆,用水喷上去,近处的崖边亭石,远处的隔江村树,都清晰可见。

不知道从哪里来,什么时候放置的,这难道也是元次山留下的,和颜鲁公的字媲美吗!

宋陈衍说:“元氏最初命名的意思,因水而叫浯溪,因山而叫峿山,建室而叫廡亭,三吾的称呼,是我自己取的。

造字从水、从山、从广,是我自己命名的。

这三者的名称,都是我自己取的,是我独有的。”

崖前有亭,下临湘水,崖顶石头簇立,像芙蓉花丛。

北面也有亭,现在放着伏魔大帝像。

崖的东麓是元颜祠,祠里空而狭窄。

前面有三间房,是供游客休息的地方,但没有看守的人。

过了浯溪向东,有座北向的寺庙,是中宫寺,是漫宅的旧址,已经非常破败,不禁让人感慨古时的辉煌。

当时我因病不敢多走,躺在崖边的石头上,等了很久的船,遗憾磨崖碑拓架没有完全撤掉而没有拓本,感到非常遗憾!

中午船到了,又行了二十里,经过媳妇娘塘,江北岸有块石头婷婷立在岩端,抬头作西望状。

下面有种鱼叫竹鱼,小而肥,八九月重一二斤,其他地方没有。

当时我卧病在船舱中,和媳妇娘塘的石头面对面而过。

又十里,停泊在滴水崖后才知道,抬头东望,已经隔着江云几曲了。

滴水崖在江南岸,危岩横空,江流寂静,荒村无几,不知道船夫为什么停在这里?

当天共行了三十五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七-注解

桂王:明朝末年的藩王,封地在广西,名朱由榔,是南明永历帝。

承奉:官职名,明代王府中的属官,负责王府的日常事务。

设斋:佛教仪式,为僧人提供食物和供养,以求功德。

桃花冲:地名,位于广西桂林附近,风景秀丽。

静闻:人名,可能是作者的随行僧人。

道州:古代地名,今湖南道县,以九疑山闻名。

九疑:九疑山,位于湖南道县,相传为舜帝葬地,风景秀丽。

金祥甫:人名,可能是当地的富商或官员。

柴埠门:地名,位于桂林,古代为水路交通要道。

汊江:湘江的支流,位于湖南境内。

云集潭:地名,位于湖南境内,湘江沿岸。

桂阳河:湘江的支流,位于湖南桂阳县。

常宁县:古代地名,今湖南常宁市。

祁阳:古代地名,今湖南祁阳县。

浯溪:地名,位于湖南祁阳县,以浯溪碑林闻名。

颜鲁公:颜真卿,唐代著名书法家,曾任鲁郡开国公,故称颜鲁公。

中兴颂:颜真卿所书的碑文,内容为歌颂唐朝中兴。

元次山:元结,唐代文学家,曾任道州刺史,号次山。

中宫寺:位于浯溪附近的寺庙,传为元结故居。

滴水崖:地名,位于湘江南岸,风景秀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七-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记录了他在广西、湖南一带的旅行经历。文章以日记形式展开,详细描述了旅途中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以及作者的个人感受。徐霞客的游记不仅具有极高的地理学价值,还展现了明代社会的风貌和作者对自然与历史的热爱。

文章开篇提到桂王临朝,设斋施僧,反映了明代藩王与佛教的密切关系。佛教在明代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藩王通过设斋施僧来积累功德,同时也借此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静闻作为随行僧人,参与了这一活动,体现了僧人在当时社会中的角色。

徐霞客的旅行充满了艰辛与不确定性。他在旅途中多次遇到资金短缺的问题,依赖当地富商或官员的资助。这种依赖反映了明代社会中士人与商人、官员之间的复杂关系。徐霞客虽然是一位士人,但在旅行中不得不与商人、官员打交道,以求获得必要的支持。

文章中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极为细腻,尤其是对湘江沿岸的山水描写,充满了诗意。徐霞客不仅关注地理环境,还对历史遗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在浯溪停留,详细描述了浯溪碑林和中宫寺的现状,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敬仰与怀念。

徐霞客的游记不仅是地理学的记录,更是对明代社会、文化、历史的深刻反映。他通过个人的旅行经历,展现了明代社会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文章中的自然描写与历史叙述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有文学的抒情性。

此外,徐霞客在旅途中多次提到自己的疾病,反映了长途旅行的艰辛。尽管如此,他依然坚持前行,表现出对探索未知的执着与热爱。这种精神不仅体现了徐霞客个人的品格,也反映了明代士人对知识与真理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徐霞客的旅行经历,还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分析,展现了明代社会的风貌与作者的个人情感。徐霞客的游记是中国古代旅行文学的杰作,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七》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887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