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一

作者: 徐霞客(1587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出身于江苏江阴的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尤好地理。成年后放弃科举,专注于游历考察,足迹遍及中国16个省区。

年代:明代(17世纪)。

内容简要:全书共60余万字,记录了徐霞客30余年的旅行见闻,内容涵盖地理、地貌、水文、风俗等。他以科学的态度考察山川河流,尤其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该书不仅是地理学经典,也是文学佳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一-原文

丁丑(公元1637年)正月十一日是日立春,天色开霁。

亟饭,托静闻随行李从舟顺流至衡州,期十七日会于衡之草桥塔下,命顾仆以轻装从陆探茶陵、攸县之山。

及出门,雨霏霏下。

渡溪南涯,随流西行。

已而溪折西北,逾一冈,共三里,复与溪遇,是为高陇。

于是仍逾溪北,再越两冈,共五里,至盘龙庵。

有小溪北自龙头山来,越溪西去,是为巫江,乃茶陵大道;随山顺流转南去,是为小江口,乃云嵝山道。

二道分于盘龙庵前。〔小江口即蟠龙、巫江二溪北自龙头至此,南入黄雩大溪者。〕

云嵝山者,在茶陵东五十里沙江之上,其山深峭。

神庙初,孤舟大师开山建刹,遂成丛林。

今孤舟物故,两年前虎从寺侧攫jué抓取一僧去,于是僧徒星散,豺虎昼行,山田尽芜,佛宇空寂,人无入者。

每从人问津,俱戒通“诫”莫入。〔且雨雾沉霾,莫为引导。〕

余不为阻,从盘龙小路,〔南沿小溪二里,复与大溪遇。〕

南渡小溪入山,雨沉沉益甚。

从山夹小路西南二里,有大溪自北来,直逼山下,〔盘曲山峡,两旁石崖,水啮成矶。〕

沿之二里,是为沙江,即云端溪入大溪处。

途遇一人持伞将远〔出〕,见余问道,辄曰:“此路非多人不可入,余当返家为君前驱。”

余感其意,因随至其家。

其人为余觅三人,各持械赍jī携带火,冒雨入山。

初随溪口东入〔一里〕,望〔一小溪自〕西峡〔透隙出〕,石崖层亘,外束如门。

导者曰:“此虎窟山。从来烧采之夫俱不敢入。”

时雨势渐盛,遂溯大溪入,宛转二里,〔溪底石峙如平台,中剖一道,水由石间下,甚为丽观。〕

于是上山,转山嘴而下,得平畴一壑,名为和尚园。〔四面重峰环合。平畴尽,〕

约一里,复逾一小山,循前溪上流宛转峡中,又一里而云嵝寺在焉。

山深雾黑,寂无一人,殿上金仙云冷,厨中丹灶烟空。

徘徊久之,雨愈催行,遂同导者出。

出溪口,导者望见一舟,亟呼而附焉。

顺流飞桨,舟行甚疾即急。

余衣履沾湿、气寒砭肌,惟炙衣之不暇,无暇问两旁崖石也。

山谿纡曲,下午登舟,约四十里而暮,舟人夜行三十里,泊于东江口。

十二日,晓寒甚。

舟人由江口挽舟入酃,遂循茶陵城过东城,泊于南关。

入关,抵州前,将出大西门,寻紫云、云阳之胜。

闻灵岩在南关外十五里,乃饮于市,复出南门,渡酃水。

时微雨飘扬,朔风寒甚。

东南行,陂陀高下五里,得平畴,是曰欧江。

有溪自东南来,遂溯之行,雾中望见其东山石突兀,心觉其异。

又五里,抵山嘴溪上,是曰沙陂,以溪中有陂也。〔溪源在东四十里百丈潭。〕

陂之上,其山最高者,曰会仙寨,其内穹崖裂洞,曰学堂岩。

再东,山峡盘亘,中曰石梁岩,即在沙陂之上,余不知也。

又东一里,乃北入峡中。

一里,得碧泉岩、对狮岩,俱南向。

又东逾岭而下,转而北,则灵岩在焉。

以东向,曾守名才汉又名为月到岩云。

自会仙岩而东,其山皆不甚高,俱石崖盘亘,堆环成壑,或三面回环如玦者,或两对叠如门者,或高峙成岩,或中空如洞者,每每而是。

但石质粗而色赤,无透漏润泽之观,而石梁横跨,而下穹然,此中八景,当为第一。

灵岩者,其洞东向,前有亘崖,南北回环,其深数十丈,高数丈余,中有金仙,外列门户而不至于顶,洞形固不为洞揜yǎn即掩也,为唐陈光问读书处。

陈居严塘,在洞北二十里。

其后裔犹有读书岩中者。

观音现像,伏狮峰之东,回崖上万石迹成像,赭黄其色。

对狮岩者,一名小灵岩,在灵岩南岭之外。

南对狮峰,上下两层,上层大而高穹,下层小而双峙。

碧泉岩者,在对狮之西,亦南向,洞深三丈,高一丈余。

内有泉一缕,自洞壁半崖滴下,下有石盘承之,清冽异常,亦小洞间一名泉也。

伏虎岩,在清泉之后。

石梁岩,在沙陂会仙寨东谷。

其谷乱崖分亘,攒列成坞,两转而东西横亘,下开一窦,中穹若梁,由梁下北望,别有天地,透梁而入,梁上复开崖一层,由东陂而上,直造梁中而止,登之如践层楼矣。

会仙寨,下临沙溪,上亘圆顶,如叠磨然,独出众山,罗洪山罗名其纶,琼司理。

结净蓝于下,即六空上人所栖也。

其师号涵虔。

学堂岩,在会仙之北,高崖间迸开一窦,云仙人授学之处。

此灵岩八景也。

余至灵岩,风雨不收。

先过碧泉、对狮二岩,而后入灵岩,晓霞留饭,已下午矣。

适有一僧至,询为前山净侣六空也。

时晓霞方理诸俗务,结茅、喂猪。

饭罢,即托六空为导。

回途至狮峰而睹观音现像,抵沙陂而入游石梁,入其庵,而乘暮登会仙,探学堂,八景惟伏虎未至。

是日雨仍空濛,而竟不妨游,六空之力也。

晚即宿其方丈。

十三日,晨餐后寒甚,阴翳如故。

别六空,仍旧路西北行。

三里至欧江,北入山,为茶陵向来道;南沿沙陂江西去,又一道也。

过欧江,溪胜小舟,西北过二小岭,仍渡茶陵南关外,沿城溯江,经大西门,〔寻紫云、云阳诸胜。〕

西行三里,过桥开陇,始见大江自东北来。

于是越黄土坳,又三里,过新桥,雾中始露云阳半面。

又三里,抵紫云山麓,是为沙江铺,大江至此直逼山下。

由沙江铺西行,为攸县、安仁大道。

南登山,是为紫云仙。

上一里,至山半为真武殿,上有观音庵,俱东北瞰来水。

观音庵松岩,老僧也。

予询云阳

道,松岩曰:“云阳山者,在紫云西十里。其顶为老君岩;云阳仙在其东峰之胁,去顶三里;赤松坛又在云阳仙之麓,去云阳仙三里。

盖紫云为云阳尽处,而赤松为云阳正东之麓。

由紫云之下,北顺江岸西行三里,为洪山庙,乃登顶之北道;由紫云之下,南循山麓西行四里,为赤松坛,乃登顶之东道;去顶各十里而近。

二道之中有罗汉洞,在紫云之西,即由观音庵侧小径横过一里,可达其庵。由庵登顶,亦有间道可达,不必下紫云也。”

余从之。遂由真武殿侧,西北度两小坳,一涧从西北来,则紫云与肯莲庵即罗汉仙。后山夹而成者。〔水北入大江,紫云为所界断。〕

渡涧即青莲庵,东向而出,地幽而庵净。僧号六涧,亦依依近人,坚留余饭,余亟于登岭,遂从庵后西问登山。

其时浓雾犹翳山半,余不顾,攀跻直上三里,逾峰脊二重,足之所上,雾亦旋开。

又上二里,则峰脊冰块满枝,寒气所结,大者如拳,小者如蛋,依枝而成,遇风而坠,俱堆积满地。

其时本峰雾气全消,山之南东二面,历历可睹,而北西二面,犹半为霾掩,〔酃江自东南,黄雩江自西北,盘曲甚远。〕

始知云阳之峰,俱自西南走东北,排叠数重:紫云,其北面第一重也;青莲庵之后,余所由跻者,第二重也;云阳仙,第三重也;老君岩在其上,是为绝顶,所谓七十一峰之主也。

云峰在南,余所登峰在北,两峰横列,脉从云阳仙之下度坳而起,峙为余所登第二重之顶,东走而下,由青莲庵而东,结为茶陵州治。

余现登第二重绝顶,径路迷绝,西南望云峰绝顶,中隔一坞,而绝顶尚霾夙雾中。

俯瞰过脊处,在峰下里许。其上隔山竹树一壑,两乳回环掩映,若天开洞府,即云阳仙无疑也。

虽无路,亟直坠而下,度脊而上,共二里,逾一小坳,入云阳仙。

其庵北向,登顶之路,由左上五里而至老君岩;下山之路,由右三里而至赤松坛。

庵后有大石飞累,驾空透隙,竹树悬缀,极为倩叠,石间有止水一泓,澄碧迥异,名曰五雷池,雩祝甚灵;层岩上突,无可攀踄,其上则黑雾密翳矣。

盖第二重之顶,当风无树,故冰止随枝堆积。而庵中山环峰夹,竹树蒙茸,萦雾成冰,玲珑满树,如琼花瑶谷,朔风摇之,如步摇玉珮。声叶金石。偶振坠地,如玉山之颓,有积高二三尺者,途为之阻。

闻其上登踄更难。时日过下午,闻赤松坛尚在下,而庵僧〔楚〕音,误为“石洞”。

余意欲登顶右后。遂从顶北下山,恐失石洞之奇,且谓稍迟可冀希望晴朗也。

索饭于庵僧镜然,遂东下山。路侧涧流泻石间,僧指为“子房炼丹池”、“捣药槽”、“仙人指迹”诸胜,乃从赤松神话中之仙人,为道教所信奉而附会留侯也。

直下三里抵赤松坛,始知赤松之非石洞也。遂宿庵中。殿颇古,中为赤松,左黄石,而右子房即张良。殿前有古树松一株,无他胜也。僧葛民亦近人。

十四日,晨起寒甚,而浓雾复合。

先是,晚至赤松,即嘿默祷黄石、子房神位,求假半日晴霁,为登顶之胜。

至是望顶浓霾,零雨四洒,遂无复登顶之望。

饭后,遂别葛民下山。循山麓北行,逾小涧二重,共四里,过紫云之麓,江从东北来,从此入峡,路亦随之。

绕出云阳北麓,又二里,为洪山庙。风雨交至,遂停庙中,市薪炙衣,煨榾柮者竟日。

庙后有大道南登绝顶。时庙下江旁停舟数只,俱以石尤石头太多横甚,不能顺流下,屡招予为明日行,余犹不能恝淡忘不以为意于云阳之顶也。

十五日,晨起,泊舟将放,招余速下舟;予见四山雾霁,遂饭而决策登山。

路由庙后南向而登,三里,复有高峰北峙,〔道分两岐:〕一岐从峰南,一岐从峰西南。

余初由东南行,疑为前上罗汉峡中旧道,乃向云阳仙,非迳造老君岩者,乃复转从西南道。

不一里,行高峰西峡,顾仆南望峡顶有石梁飞驾,余瞻眺不及。

及西上岭侧,见大江已环其西,大路乃西北下,遂望岭头南跻而上。

时岭头冰叶纷披,虽无径路,余意即使路讹错误,可得石梁胜,亦不以为恨,及至岭上遍觅,无有飞驾之石,第见是岭之脊,东南横属高顶,其为登顶之路无疑。

遂东南度脊,仰首直上,又一里,再逾一脊,则下瞰脊南,云阳仙已在下方矣。

盖是岭东西横亘,西为绝顶北尽处,东即属于前所登云阳东第二层之岭也。

于是始得路,更南向登顶,其上冰雪层积,身若从玉树中行。

又一里,连过两峰,始陟最高顶。

是时虽旭日藏辉,而沉霾屏伏,远近诸峰尽露真形,惟西北远峰尚存雾痕一抹。

乃从峰脊南下,又一里,复过两峰,有微路“十”字界峰坳间:南上复登山顶,东由半山直上,西由山半横下。

然脊北之顶虽高,而纯土无石;脊南之峰较下,而东面石崖高穹,峰笋离立。

乃与顾仆置行李坳中,从南岭之东,攀崖隙而踞石笋,下瞰坞中,有茅一龛,意即老君岩之静室,所云老主庵者。

窃计直坠将及一里,下而复上,其路既遥,况既踞石崖之顶,仰瞩俯瞰,胜亦无殊,不若逾脊从西路下,便则为秦人洞之游,不便即北去江浒觅舟,顺流亦易。

乃遂从西路行。山阴冰雪拥塞,茅棘交萦,举步渐艰。

二里,路绝,四顾皆茅茨为冰冻所胶结,上不能举首,下无从投足,兼茅中自时有堰宕延误耽搁,疑为虎穴,而山中浓雾四起,瞰眺莫见,计难再下。

乃复望山崩而上,冰滑草拥,随跻随坠。念岭峻

草被,可脱虎口,益鼓勇直上。

二里,复得登顶,北望前西下之脊,又隔二峰矣。

其处岭东茅棘尽焚,岭西茅棘蔽山,皆以岭头路痕为限,若有分界者。

是时岭西黑雾弥漫,岭东日影宣朗,雾欲腾冲而东,风辄驱逐而西,亦若以岭为界者。

又南一里,再下二峰,岭忽乱石森列,片片若攒刃交戟,雾西攫其尖,风东捣其膊,人从其中溜足直下,强攀崖踞坐,益觉自豪。

念前有路而忽无,既雾而复雾,欲下而转上,皆山灵未献此奇,故使浪游之踪,迂回其辙耳。

既下石峰,坳中又得“十”字路,于是复西向下岭,俱从浓雾中行矣。

始二里,冰霾而草中有路,又二里,路微而石树蒙翳;又二里,则石悬树密而路绝,盖前路之逾岭而西,皆茶陵人自东而来,烧山为炭,至此辄返。

过此,崖穷树益深,上者不能下,下者不复上。

余念所下既遥,再下三四里当及山麓,岂能复从前还跻?

遂与顾仆挂石投崖,悬藤倒柯树干、树枝,坠空者数层,渐闻水声遥遥,而终不知去人世远近。

已而雾影忽闪,露出眉峰峡谷,树色深沉。

再一闪影,又见谷口两重外,有平坞可瞩。

乃益揆kuí度量丛历级,若邓艾之下阴平,坠壑滚崖,技无不殚,然皆赤手,无从裹毡也。

既而忽下一悬崖,忽得枯涧,遂得践石而行。

盖前之攀枝悬坠者藉树,而兜衣挂履亦树,得涧而树梢为开。

既而涧复生草,草复翳涧,靡草之下,不辨其孰为石,孰为水,既难着足。

或草尽石出,又棘刺勾芒,兜衣挂履如故。

如是三里,下一瀑崖,微见路影在草间,然时隐时现。

又一里,涧从崖间破峡而出,两崖轰峙,而北尤危峭,始见路从南崖逾岭出。

又一里,得北来大道,始有村居,询其处,为窑里,盖云阳之西坞也。

其地东北转洪山庙五里而遥,南至东岭十里而遥,东岭而南更五里,即秦人洞矣。

时雾影渐开,遂南循山峡行。

逾一小岭,五里,上枣核岭,〔岭俱云阳西向度而北转成峡者。〕

下一里,渡涧,〔涧乃南自龙头岭下,出上清洞。〕

傍西麓溯涧南上半里,为络丝潭,深碧无底,两崖多叠石。

又半里,复度涧,傍东麓登山。

是处东为云阳之南峰,西为大岭之东嶂。〔大岭高并云阳,龙头岭其过脊也,其东南尽西岭,东北抵麻叶洞,西北峙五凤楼,西南为古爽冲。〕

一溪自大岭之东北来者,乃洪碧山之水;一溪自龙头岭北下者,乃大岭、云阳过脊处之水。

二水合而北出把七铺名。

龙头岭水分南北,其南下之水,由东岭坞合秦人洞水出大罗埠。

共二里,越岭得平畴,是为东岭坞。

坞内水田平衍连绵铺开,村居稠密,东为云阳,西为大岭,北即龙头岭过脊,南为东岭回环。

余始至以为平地,即下东岭,而后知犹众山之上也。

循坞东又一里,宿于新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一-译文

丁丑年(公元1637年)正月十一日,这一天是立春,天气晴朗。

我匆忙吃完饭,托付静闻带着行李乘船顺流而下到衡州,约定十七日在衡州的草桥塔下会合,命令顾仆轻装从陆路去探访茶陵、攸县的山。

刚出门,雨就纷纷扬扬地下起来了。

渡过溪水南岸,顺着溪流向西走。

不久溪流转向西北,翻过一座山冈,走了三里,又遇到溪流,这里叫高陇。

于是再次渡过溪流北岸,再翻过两座山冈,走了五里,到达盘龙庵。

有一条小溪从北边的龙头山流来,越过溪流向西流去,这是巫江,是通往茶陵的大道;顺着山势向南流去的是小江口,是通往云嵝山的道路。

两条道路在盘龙庵前分开。〔小江口就是蟠龙、巫江两条溪流从北边的龙头山流到这里,向南汇入黄雩大溪的地方。〕

云嵝山位于茶陵东五十里的沙江之上,山势险峻。

神庙初年,孤舟大师在这里开山建寺,逐渐形成了一片丛林。

如今孤舟大师已经去世,两年前老虎从寺庙旁边抓走了一个僧人,于是僧人们四散逃离,豺狼虎豹白天出没,山田荒芜,佛寺空寂,没有人敢进去。

每次向人问路,大家都告诫我不要进去。〔而且雨雾弥漫,没有人愿意带路。〕

我没有被劝阻,从盘龙庵的小路出发,〔向南沿着小溪走了二里,又与大溪相遇。〕

向南渡过小溪进入山中,雨下得越来越大。

从山间的小路向西南走了二里,有一条大溪从北边流来,直逼山下,〔溪流在山峡中盘旋,两旁是石崖,水流冲刷形成了石矶。〕

沿着溪流走了二里,这里是沙江,是云端溪汇入大溪的地方。

路上遇到一个拿着伞准备远行的人,看到我问路,便说:“这条路没有很多人一起走是不行的,我应该回家为你带路。”

我感激他的好意,于是跟着他到了他家。

他为我找了三个人,各自拿着武器和火把,冒着雨进山。

起初顺着溪口向东走了一里,看到一条小溪从西边的峡谷中穿过石缝流出,石崖层层叠叠,外面像门一样狭窄。

带路的人说:“这是虎窟山。从来采药和烧炭的人都不敢进去。”

这时雨势越来越大,于是我们逆着大溪进入山中,蜿蜒走了二里,〔溪底的石头像平台一样矗立,中间有一条水道,水从石头间流下,景色非常美丽。〕

于是我们上山,转过山嘴向下走,看到一片平坦的田地,名叫和尚园。〔四面被山峰环绕。田地尽头,〕

大约走了一里,又翻过一座小山,顺着前溪的上游在峡谷中蜿蜒前行,又走了一里,云嵝寺就在眼前了。

山中雾气浓重,寂静无人,殿上的佛像冷冷清清,厨房里的灶台空无烟火。

我徘徊了很久,雨越下越大,催促我们继续前行,于是我和带路的人一起离开了。

出了溪口,带路的人看到一条船,急忙呼喊并上了船。

顺流而下,船桨飞快,船行得非常快。

我的衣服和鞋子都湿透了,寒气刺骨,只顾着烤衣服,没有时间欣赏两旁的崖石。

山间溪流曲折,下午登船,大约走了四十里天就黑了,船夫夜里又行进了三十里,停泊在东江口。

十二日,早晨非常寒冷。

船夫从江口拉船进入酃县,于是沿着茶陵城经过东城,停泊在南关。

进入南关,到达州衙前,准备从大西门出去,寻找紫云山和云阳山的胜景。

听说灵岩在南关外十五里,于是在市集上喝了点酒,又出了南门,渡过酃水。

这时微雨飘扬,北风非常寒冷。

向东南走,经过高低起伏的山坡五里,看到一片平坦的田地,这里叫欧江。

有一条溪流从东南方向流来,于是我们逆流而上,在雾中看到东边的山石突兀,心里觉得有些奇异。

又走了五里,到达山嘴的溪流上,这里叫沙陂,因为溪中有个水陂。〔溪流的源头在东边四十里的百丈潭。〕

水陂的上方,最高的山叫会仙寨,山内有高耸的崖壁和裂开的洞穴,叫学堂岩。

再往东,山峡盘旋,中间叫石梁岩,就在沙陂的上方,我之前并不知道。

又往东走了一里,向北进入峡谷中。

走了一里,看到了碧泉岩和对狮岩,都朝南。

再往东翻过山岭向下走,转向北,灵岩就在那里。

朝东的方向,曾守名叫才汉,又称这里为月到岩。

从会仙岩往东,山都不太高,都是石崖盘旋,堆叠成壑谷,有的三面环绕像玉玦,有的两两相对像门,有的高耸成岩,有的中空如洞,到处都是这样的景象。

但石质粗糙,颜色发红,没有透漏润泽的美感,而石梁横跨,下面穹然,这里的八景中,石梁岩当属第一。

灵岩的洞口朝东,前面有高耸的崖壁,南北环绕,深数十丈,高数丈多,里面有金仙像,外面有门户但没有到顶,洞的形状并不被洞所掩盖,是唐代陈光问读书的地方。

陈光问住在严塘,在洞北二十里。

他的后代还有人在这里的岩洞中读书。

观音现像在伏狮峰的东边,回崖上有许多石迹形成的像,颜色赭黄。

对狮岩又叫小灵岩,位于灵岩南岭的外面。

南边对着狮峰,上下两层,上层大而高耸,下层小而双峙。

碧泉岩位于对狮岩的西边,也朝南,洞深三丈,高一丈多。

洞内有一缕泉水,从洞壁半崖滴下,下面有石盘承接,泉水非常清冽,也是小洞中的一处名泉。

伏虎岩在清泉岩的后面。

石梁岩位于沙陂会仙寨的东谷。

谷中乱崖分列,聚集成一个坞,两转后东西横亘,下面开了一个洞口,中间像梁一样高耸,从梁下向北望去,别有天地,穿过梁进入,梁上又开了一层崖壁,从东边的山坡上去,直通梁中而止,登上去就像踩在层层楼阁上。

会仙寨下临沙溪,上面是高耸的圆顶,像叠磨一样,独立于众山之中,罗洪山的罗名其纶,琼司理。

在下面结净蓝,就是六空上人居住的地方。

他的师父叫涵虔。

学堂岩在会仙寨的北边,高崖间裂开一个洞口,传说是仙人授学的地方。

这就是灵岩的八景。

我到达灵岩时,风雨未停。

先经过碧泉岩和对狮岩,然后进入灵岩,晓霞留我吃饭,已经是下午了。

正好有一个僧人到来,询问得知是前山的净侣六空。

当时晓霞正在处理一些俗务,结茅、喂猪。

吃完饭,就托付六空带路。

回程时经过狮峰,看到了观音现像,到达沙陂后进入石梁岩游览,进入庵中,乘着暮色登上会仙寨,探访学堂岩,八景中只有伏虎岩没有去。

这一天雨依然蒙蒙,但并没有妨碍游览,多亏了六空的帮助。

晚上就住在灵岩的方丈中。

十三日,早餐后非常寒冷,阴云依旧。

告别六空,沿着原路向西北走。

走了三里到欧江,向北进山,是茶陵的旧路;向南沿着沙陂江西去,是另一条路。

过了欧江,溪水胜过小船,向西北翻过两座小岭,仍然渡过茶陵南关外,沿着城墙溯江而上,经过大西门,〔寻找紫云山和云阳山的胜景。〕

向西走了三里,过桥开陇,才看到大江从东北方向流来。

于是越过黄土坳,又走了三里,过了新桥,雾中才露出云阳山的半面。

又走了三里,到达紫云山麓,这里是沙江铺,大江到这里直逼山下。

从沙江铺向西走,是通往攸县、安仁的大道。

向南登山,这里是紫云仙。

走了一里,到山腰的真武殿,上面有观音庵,都朝东北俯瞰来水。

观音庵的松岩是一位老僧。

我询问云阳山的情况。

松岩说:“云阳山位于紫云山西边十里处。山顶是老君岩;云阳仙在东峰的侧面,距离山顶三里;赤松坛又在云阳仙的山脚下,距离云阳仙三里。

紫云是云阳山的尽头,而赤松是云阳山正东的山脚。

从紫云山下,向北沿着江岸向西走三里,是洪山庙,这是登顶的北道;从紫云山下,向南沿着山脚向西走四里,是赤松坛,这是登顶的东道;两条路距离山顶都差不多十里。

两条路中间有个罗汉洞,位于紫云西边,从观音庵旁边的小路横穿一里就能到达。从庵里登顶,也有小路可以走,不必再下到紫云。”

我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从真武殿旁边,向西北方向穿过两个小山坳,一条小溪从西北方向流来,紫云和肯莲庵(即罗汉仙)被后山夹住形成。〔溪水向北流入大江,紫云被溪水隔断。〕

渡过小溪就是青莲庵,庵门朝东,环境幽静,庵内干净整洁。庵里的僧人叫六涧,待人亲切,坚持留我吃饭,但我急着登山,于是从庵后向西询问登山的路。

当时浓雾还笼罩着半山腰,我不顾这些,直接向上攀登了三里,翻过两道山脊,脚下所到之处,雾气也随之散开。

又向上走了二里,山脊上的树枝上挂满了冰块,寒气凝结,大的像拳头,小的像鸡蛋,依附在树枝上,遇到风就坠落下来,堆积满地。

这时本峰的雾气已经完全消散,山的南面和东面清晰可见,而北面和西面仍然被雾气笼罩,〔酃江从东南方向流来,黄雩江从西北方向流来,蜿蜒曲折,流得很远。〕

这时我才知道云阳山的山峰都是从西南向东北延伸,排列成几重:紫云是北面的第一重;青莲庵后面,我所攀登的是第二重;云阳仙是第三重;老君岩在山顶,是最高峰,被称为七十一峰的主峰。

云峰在南边,我所攀登的山峰在北边,两座山峰横列,山脉从云阳仙下面穿过山坳而起,形成我所攀登的第二重山顶,向东延伸,经过青莲庵,最终结为茶陵州的治所。

我现在登上了第二重山顶,路径已经完全迷失,向西南望去,云峰的最高峰被一个山谷隔开,而最高峰仍然被雾气笼罩。

俯瞰山脊的过处,距离山峰大约一里。山脊上方隔着山竹和树木,形成一个山谷,两座山峰环绕掩映,仿佛是天开的洞府,这就是云阳仙无疑了。

虽然没有路,但我还是直接向下坠落,穿过山脊再向上攀登,总共走了二里,翻过一个小山坳,进入了云阳仙。

云阳仙的庵门朝北,登顶的路从左边向上走五里到达老君岩;下山的路从右边走三里到达赤松坛。

庵后有大石头飞累,悬空透隙,竹树悬挂,非常美丽,石头间有一池静水,清澈碧绿,名叫五雷池,祈雨非常灵验;层层岩石向上突起,无法攀登,上方则是黑雾密布。

第二重山顶因为迎风,没有树木,所以冰块只能依附在树枝上堆积。而庵中山峰环绕,竹树茂密,雾气凝结成冰,玲珑剔透,像琼花瑶谷,北风吹动,像步摇玉珮,声音如金石相击。偶尔冰块坠落,像玉山崩塌,有的堆积高达二三尺,挡住了去路。

听说再往上攀登更加困难。时间已经过了下午,听说赤松坛还在下面,而庵里的僧人用楚地方言,误把“赤松”说成了“石洞”。

我打算从山顶右侧下山,担心错过石洞的奇景,并且希望稍后天气能放晴。

向庵里的僧人镜然要了饭,然后向东下山。路边溪水流过石头,僧人指着说是“子房炼丹池”、“捣药槽”、“仙人指迹”等名胜,这些都是从赤松神话中的仙人附会到道教所信奉的留侯(张良)身上的。

直接下山三里到达赤松坛,才知道赤松并不是石洞。于是住在庵中。庵殿很古老,中间供奉赤松,左边是黄石,右边是子房(即张良)。殿前有一棵古松树,没有其他特别之处。僧人葛民也很亲切。

十四日,早晨起来非常寒冷,浓雾再次笼罩。

前一天晚上到赤松坛时,我默默向黄石、子房的神位祈祷,希望能有半天的晴天,以便登顶观赏美景。

但此时山顶仍然被浓雾笼罩,细雨飘洒,登顶的希望破灭了。

饭后,我告别葛民下山。沿着山脚向北走,穿过两条小溪,总共走了四里,经过紫云山脚,江水从东北方向流来,从这里进入峡谷,路也随着江水延伸。

绕过云阳北麓,又走了二里,到达洪山庙。风雨交加,于是停在庙中,买了柴火烤衣服,整天都在煨榾柮。

庙后有一条大道可以向南登顶。当时庙下江边停着几只船,因为石头太多,无法顺流而下,船夫们多次邀请我第二天一起走,但我仍然无法忘记云阳山顶的景色。

十五日,早晨起来,船即将启航,船夫们催促我赶快上船;我看到四周山上的雾气已经消散,于是吃完饭决定登山。

从庙后向南登山,走了三里,又有一座高峰耸立在北边,〔路分两条:〕一条从峰南走,一条从峰西南走。

我最初从东南方向走,怀疑是之前上罗汉峡的旧路,通向云阳仙,而不是直接通往老君岩的路,于是又转向西南方向。

走了不到一里,经过高峰西边的峡谷,顾仆向南望见峡谷顶上有一座石桥飞架,我来不及细看。

等向西登上岭侧,看到大江已经环绕在西边,大路向西北方向延伸,于是向岭头南边攀登。

当时岭头上冰叶纷飞,虽然没有明显的路,我想即使走错了路,能看到石桥的胜景,也不遗憾,但到了岭上四处寻找,并没有飞架的石桥,只看到这条山脊向东南延伸,通向高顶,这无疑是登顶的路。

于是向东南方向穿过山脊,仰头直上,又走了一里,再翻过一道山脊,向下俯瞰山脊南边,云阳仙已经在下方了。

这条山脊东西横亘,西边是绝顶的北尽头,东边则属于我之前攀登的云阳东第二重山岭。

这时终于找到了路,继续向南登顶,山顶上冰雪堆积,仿佛在玉树中行走。

又走了一里,连续翻过两座山峰,终于登上了最高峰。

这时虽然太阳被云层遮住,但雾气已经消散,远近的群峰都露出了真容,只有西北方向的远峰还残留着一抹雾气。

于是从峰脊向南下山,又走了一里,再次翻过两座山峰,有一条小路在峰坳间形成“十”字形:向南可以再次登顶,向东可以从半山直上,向西可以从山腰横下。

山脊北边的峰顶虽然高,但全是土,没有石头;山脊南边的山峰较低,但东面有高耸的石崖,峰笋林立。

于是我和顾仆把行李放在山坳中,从南岭的东边,攀爬石崖缝隙,坐在石笋上,俯瞰山谷中有一座茅草屋,估计是老君岩的静室,也就是所谓的老主庵。

我暗自计算,直接下坠大约要走一里,下去再上来,路程太远,况且我已经坐在石崖顶上,俯瞰和仰视的景色没有太大区别,不如穿过山脊从西边下山,方便的话就去秦人洞游玩,不方便的话就向北去江边找船,顺流而下也容易。

于是决定从西边下山。山阴处冰雪堵塞,茅草和荆棘交错,走路越来越困难。

走了二里,路断了,四周都是被冰冻住的茅草,抬头看不到路,脚下也无处落脚,加上茅草中时不时有堰宕耽搁,怀疑是虎穴,而山中浓雾四起,看不清方向,估计很难再下山。

于是又向山崩处攀登,冰滑草密,一边攀登一边坠落。想到山岭险峻

草丛覆盖,可以脱离危险,更加鼓起勇气直上。

走了二里路,再次登顶,向北望去,前方西下的山脊,又隔着两座山峰了。

这里岭东的茅草和荆棘都被烧尽,岭西的茅草和荆棘遮蔽了山,都以岭头的路痕为界限,仿佛有分界线。

此时岭西黑雾弥漫,岭东阳光明媚,雾气想要向东腾冲,风却将其向西驱逐,也仿佛以岭为界。

又向南走了一里,再下两座山峰,岭上忽然乱石林立,片片如刀刃交错,雾气从西抓住其尖,风从东击打其侧,人从其中滑足直下,勉强攀崖坐下,更加感到自豪。

想到前方有路却忽然消失,雾气刚散又起,想要下山却转而上山,都是山灵未展现这奇景,所以让游踪迂回曲折。

下了石峰,坳中又找到“十”字路,于是再次向西下岭,都在浓雾中行走。

起初二里,冰霾中草中有路,又二里,路微而石树遮蔽;又二里,则石悬树密而路绝,原来前路越过岭向西,都是茶陵人从东而来,烧山为炭,到这里就返回。

过了这里,崖穷树更深,上者不能下,下者不再上。

我想已经下了很远,再下三四里应该到山脚,怎么能再从前路返回?

于是与顾仆挂石投崖,悬藤倒柯树干、树枝,坠空数层,渐渐听到水声遥远,却始终不知离人世多远。

不久雾影忽闪,露出眉峰峡谷,树色深沉。

再一闪影,又见谷口两重外,有平坞可望。

于是更加揆度丛历级,像邓艾下阴平,坠壑滚崖,技巧无不尽,然而都是赤手,无从裹毡。

不久忽然下一悬崖,忽然得枯涧,于是得以踏石而行。

原来之前攀枝悬坠者借树,而兜衣挂履也借树,得涧而树梢为开。

不久涧又生草,草又遮蔽涧,靡草之下,分不清是石还是水,难以落脚。

有时草尽石出,又棘刺勾芒,兜衣挂履如故。

这样走了三里,下一瀑崖,微见路影在草间,但时隐时现。

又一里,涧从崖间破峡而出,两崖轰峙,而北尤危峭,始见路从南崖逾岭出。

又一里,得北来大道,始有村居,询问其处,为窑里,是云阳的西坞。

其地东北转洪山庙五里而遥,南至东岭十里而遥,东岭而南更五里,即秦人洞。

此时雾影渐开,于是向南沿山峡行走。

越过一小岭,五里,上枣核岭,〔岭都是云阳西向度而北转成峡的。〕

下一里,渡涧,〔涧乃南自龙头岭下,出上清洞。〕

傍西麓溯涧南上半里,为络丝潭,深碧无底,两崖多叠石。

又半里,复度涧,傍东麓登山。

这里东为云阳的南峰,西为大岭的东嶂。〔大岭高并云阳,龙头岭其过脊也,其东南尽西岭,东北抵麻叶洞,西北峙五凤楼,西南为古爽冲。〕

一溪自大岭的东北来,是洪碧山的水;一溪自龙头岭北下,是大岭、云阳过脊处的水。

二水合而北出把七铺名。

龙头岭水分南北,其南下之水,由东岭坞合秦人洞水出大罗埠。

共二里,越岭得平畴,是为东岭坞。

坞内水田平衍连绵铺开,村居稠密,东为云阳,西为大岭,北即龙头岭过脊,南为东岭回环。

我初到以为平地,即下东岭,而后知犹众山之上。

沿坞东又一里,宿于新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一-注解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春天的开始,通常在每年的2月3日至5日之间。

衡州:古代地名,今湖南省衡阳市一带。

茶陵:古代地名,今湖南省茶陵县。

攸县:古代地名,今湖南省攸县。

盘龙庵:位于茶陵县的一座古庵,因地形似盘龙而得名。

巫江:茶陵县的一条河流,因流经巫山而得名。

云嵝山:位于茶陵县东五十里的一座山,因山势深峭而得名。

孤舟大师:明代高僧,曾在云嵝山开山建刹。

沙江:茶陵县的一条河流,因流经沙地而得名。

灵岩:位于茶陵县的一座岩洞,因洞内有灵异现象而得名。

会仙寨:位于茶陵县的一座山峰,因传说有仙人聚会而得名。

学堂岩:位于茶陵县的一座岩洞,因传说有仙人授学而得名。

观音现像:位于茶陵县的一座山峰,因山石形似观音而得名。

对狮岩:位于茶陵县的一座岩洞,因洞口有两座形似狮子的山峰而得名。

碧泉岩:位于茶陵县的一座岩洞,因洞内有清泉而得名。

伏虎岩:位于茶陵县的一座岩洞,因洞口形似伏虎而得名。

石梁岩:位于茶陵县的一座岩洞,因洞内有石梁而得名。

紫云山:位于茶陵县的一座山峰,因山上有紫云而得名。

真武殿:位于紫云山上的一座道观,供奉真武大帝。

观音庵:位于紫云山上的一座庵堂,供奉观音菩萨。

云阳山:位于紫云山西十里,山顶有老君岩,是道教的重要圣地之一。

老君岩:位于云阳山顶,是道教中老子的象征,常被视为道教的圣地。

云阳仙:位于云阳山东峰之胁,是道教修炼的场所,象征着道教中的仙境。

赤松坛:位于云阳仙之麓,是道教祭祀赤松子的地方,赤松子是道教中的重要仙人。

紫云:云阳山的尽处,象征着道教中的紫气东来,是吉祥的象征。

洪山庙: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南省。

罗汉洞:位于紫云之西,是佛教与道教交融的象征,洞内有观音庵。

青莲庵:位于紫云与肯莲庵之间,是佛教的修行场所,象征着清净与宁静。

五雷池:位于云阳仙庵后,是道教中的灵池,象征着五雷轰顶的力量。

赤松:道教中的仙人,常与黄石公、张良并称,象征着道教中的长生不老。

黄石:道教中的仙人,常与赤松子、张良并称,象征着道教中的智慧与长寿。

子房:即张良,道教中的重要人物,象征着智慧与谋略。

草被:指草木覆盖的地面,这里形容山岭上的植被茂密。

虎口:比喻危险的地方或困境。

茶陵人:指居住在茶陵地区的人,茶陵位于今湖南省株洲市。

邓艾之下阴平:邓艾是三国时期魏国名将,阴平是地名,这里比喻艰险的行军路线。

裹毡:古代行军时,士兵用毡子包裹身体以御寒,这里指没有防护措施。

云阳: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南省。

秦人洞: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南省,因秦人居住而得名。

东岭: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南省。

龙头岭: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南省。

大岭: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南省。

麻叶洞: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南省。

五凤楼: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南省。

古爽冲: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南省。

把七铺: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南省。

大罗埠: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南省。

新庵: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南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一-评注

本文是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游记《徐霞客游记》中的一段,记录了他在1637年正月十一日至十三日的旅行经历。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茶陵县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敬畏。

文章开篇即点明时间——立春之日,天气晴朗,作者急于启程,安排随行人员分头行动,自己则轻装简从,探访茶陵、攸县的山川。然而,天公不作美,出门时下起了雨,但这并未阻挡作者的脚步。他渡过溪流,穿越山冈,最终到达盘龙庵。这一段的描写生动展现了作者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在盘龙庵前,作者详细描述了巫江和小江口的分流情况,并提到云嵝山的深峭和孤舟大师的开山建刹。然而,随着孤舟大师的去世,寺庙逐渐荒废,僧徒四散,山田荒芜,佛宇空寂。这一段描写不仅展现了云嵝山的历史变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佛教的衰落。

作者在雨中继续前行,沿小溪进入深山,途中遇到一位热心人,为他引路。这一细节体现了当地人的淳朴和热情。作者在雨中艰难跋涉,最终到达云嵝寺,但寺庙已无人烟,殿上金仙冷寂,厨中丹灶空无。这一段描写充满了凄凉之感,反映了作者对历史遗迹的惋惜和对佛教衰落的感慨。

接下来的行程中,作者探访了灵岩、会仙寨、学堂岩、观音现像、对狮岩、碧泉岩、伏虎岩、石梁岩等景点。这些景点各具特色,有的以山石形似观音、狮子而得名,有的以洞内清泉、石梁而闻名。作者对这些景点的描写细致入微,展现了茶陵县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章的最后,作者在紫云山上探访了真武殿和观音庵,与老僧交谈,询问云阳的情况。这一段描写不仅展现了作者对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也反映了他对佛教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茶陵县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敬畏。文章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后人研究明代地理、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描绘了作者在云阳山的登山经历,通过对山势、道路、庙宇、庵堂等的详细描述,展现了云阳山的壮丽景色和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云阳山作为道教的重要圣地,其山顶的老君岩、云阳仙、赤松坛等地,不仅是道教修炼的场所,也是道教文化的重要象征。

文中提到的紫云、青莲庵、罗汉洞等地,象征着道教与佛教的交融,反映了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紫云象征着吉祥,青莲庵象征着清净,罗汉洞则象征着佛教与道教的和谐共存。

作者在登山过程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云阳山的壮丽与神秘。如文中描述的冰块满枝、寒气所结的景象,不仅展现了山中的严寒气候,也象征着道教修炼的艰辛与不易。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五雷池、赤松、黄石、子房等道教中的重要象征,进一步加深了文本的宗教文化内涵。五雷池象征着五雷轰顶的力量,赤松、黄石、子房则象征着道教中的长生不老、智慧与谋略。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云阳山的详细描写,不仅展现了其壮丽的自然景观,也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丰富内涵。文本中的每一个地名、每一个象征,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这段古文选自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描述了他穿越湖南山区的艰险旅程。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岭的险峻、雾气的变幻、植被的茂密以及行路的艰难,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深刻观察和独特感受。

首先,文章通过对比岭东和岭西的景象,展现了自然界的奇异变化。岭东的茅棘被焚烧殆尽,而岭西的茅棘却遮蔽了山岭,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景象不仅反映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暗示了自然界的神秘和不可预测性。

其次,作者通过对雾气和风的描写,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戏剧性。雾气在岭西弥漫,试图向东腾冲,却被风驱逐回西,仿佛自然界的力量在岭头划定了界限。这种描写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视觉效果,也暗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

再次,作者通过对行路艰难的描写,展现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面对乱石森列、雾气和风的阻挠,作者依然坚持前行,甚至通过攀爬悬崖、悬藤倒柯等方式克服困难。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作者的勇气和毅力,也反映了古代旅行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征服。

最后,文章通过对沿途地名的详细记录,展现了作者对地理知识的深厚积累。这些地名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具体的地理坐标,也反映了古代地理学的发展水平。同时,这些地名的记录也为后人研究古代地理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和对行路艰难的生动叙述,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受。文章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研究古代地理和自然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887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