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五十七

作者: 毕沅(1730年—1797年),清代史学家、官员,主持编撰《续资治通鉴》。他以博学多才著称,致力于史学研究和文献整理。

年代:编撰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续资治通鉴》共220卷,是司马光《资治通鉴》的续作,记载了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至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按编年体例编写,内容详实,是研究宋、元历史的重要文献。它对后世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五十七-原文

起强圉作噩八月,尽屠维大渊献三月,凡一年有奇。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嘉祐二年(辽清宁三年)

八月,乙巳朔,知襄州、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贾黯,降知郢州。黯请解官就养,不报,乃弃官去,为御史吴中复所劾,故降。

诏编集枢密院机要文字,枢密副使程戡提举,从枢密使韩琦言也。

丁未,琦又言:“天下见行《编敕》,自庆历四年以后,距今十五年,续降四千三百馀件,前后多抵牾,请加删定。”乃诏宰臣富弼等及参知政事曾公亮同提点详定《编敕》。

戊申,兗国公主出降。己酉,驸马都尉李玮入谢,宴于禁中。

辛亥,辽主作《君臣同志华夷同风诗》,后亦属和,并进于太后。

丁卯,建广惠仓。初,韩琦请罢鬻诸路户绝田,募人承佃,以夏秋所输之课给在城老幼贫乏不能自存者。即建仓,乃诏逐路提点刑狱司专领之,岁终,具所支纳上三司。

戊辰,知谏院陈旭言:“比日内降营求恩赏者甚多,请令中书、枢密院推劾,以正干请之罪。”从之,仍榜御史台、閤门。

是月,翰林学士欧阳修奏疏言:“陛下向未有皇嗣,尚有公主之爱,上慰圣颜。今既出降,渐疏左右,则陛下万几之暇,处深宫之中,谁可与语言,谁可承颜色!臣愚亦谓宜因此时,出自圣意,于宗室中选材贤可喜者录以为皇子,使其出入左右,问安视膳,以慰圣情。”

翰林侍读学士兼侍讲学士、吏部郎中王洙、病逾月,帝遣使问。九月,甲戌朔,洙卒,赐谥曰文,御史吴中复言洙官不应谥,乃止。

庚辰,诏内臣为钤辖、都监者,逐路止置一员。

乙酉,枢密院言:“自今举使臣,须本路安抚、转运使、提点刑狱、知州、通判方为举主。其在京文臣非知杂御史、武臣非观察使以上所举,毋得施行。”从之。

庚子,辽主幸中会川。

辽遣枢密使萧扈等来请御容。冬,十月,巳酉,以翰林学士胡宿为回谢使,使于辽,礼宾使李绶副之,且许以御容,约贺正使置衣箧中交致焉。

辽主谒祖陵。庚申,谒让国皇帝及世宗庙。辛酉,奠酎于玉殿。

辛未,赠太尉兼侍中刘平谥曰壮武。

初,三司言:“商旅于榷货务入见钱算东南盐,岁课四百万缗,诸路般运不足而课益亏,请选官置司以主之。”十一月,癸西朔,置江、淮南、荆湖制置司句当运盐公事一员。

丙子,辽以左伊勒希巴玛噜为契丹行宫都部署。

丁丑,以礼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马遵为吏部员外郎、直龙图阁,以疾自请也。遵寻卒,录其子侄二人。遵性乐易,言时政得失,不为激讦,故多见推行,杜衍、范仲淹皆称道之。

己卯,以河北提举便籴粮草薛向提点河北刑狱,仍兼提举便籴粮草。当河北大水,民乏食,诏辍太仓米六十万斛以赈之;向以为北人不便食粳,且漕路回远不时至,请出本司米四十万石以代之。

丙申,诏三司使、副,体量在省判官才否以闻,从知谏院陈旭言也。

戊戌,以昭德军节度使、知并州庞籍为观文殿大学士、户部侍郎、知青州。初,司马光建议筑堡,籍檄麟州如光议。及郭恩等败殁,诏侍御史张伯玉按鞫,籍匿光初所陈事,故光得以去官免责。而籍为御史劾奏,罢节度使,光不自安,三上书乞独坐其罪,不报。

己亥,殿中丞、国子监直讲孙复,治《春秋》,著闻于时。既疾,韩琦言:“请选书吏给纸札,命其门人祖无择即家录之。”书藏秘阁,特官其子。复卒,又赐钱十万。复恶胡瑷为人,在太学常相避。瑷治经不如复,而教养诸生过之。

庚子,高丽贡于辽。

先是王洙侍迩英阁,讲《周礼》至三年大比,帝曰:“古者选士如此,今率四五岁一下诏,故士有抑而不进者。为今之计,孰若裁其数而屡举也!”下有司议,咸请易以间岁之法,则无滞才之叹;荐举数既减半,主司易以详较,得士必精。十二月,戊申,诏:“自今间岁贡举,进士、诸科,悉解旧额之半;又别置明经科;旧置说书举,今罢之。其不还乡里而寓户它州以应选者,严其法。每秋试,自县令、佐察行义,保任之,上于州;州长、贰复审察得实,然后上本道使者类试。已保任而后有缺行,则州、县皆坐罪;若省试而文纰缪,坐元考官。”又用孙抃奏,诸州解试额多而中程少者,不必足额。

庚戌,辽禁职官于部内假贷贸易。

辛亥,立内降关白二府法。

癸丑,诏:“大臣所举馆职,自今令中书籍记姓名,候在官员数稍少,即选文行为众所推者与试,其考校无得假借等第。”从知谏院陈旭言也。

戊辰,辽以太皇太后不豫,曲赦行在五百里内囚。己巳,太皇太后殂,谥钦哀。钦哀自听政,弑其嫡后,为国人所不服。既废而复迎,以不得颛政,猜忌兴宗,然犹干预政事。郡王特布家奴济哩节告其主,言涉怨望,鞫之无验,当反坐,以钦哀言,竟不加罪,亦不断付其主,仅籍没焉。宁远军节度使萧白掠乌库德寽勒都详兗迪噜之女,强为妻,亦因钦哀言,仅杖而夺其官。兴宗末年,政刑废弛,亦多由钦哀使然。时钦哀诸弟惟孝友尚存,先以柴册恩遥授洛京留守,致仕,至是进封丰国王。

是岁,夏改元奲都。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嘉祐三年(辽清宁四年)

春,正月,壬申朔,辽主如鸭

子河。

己卯,以福州进士陈烈为安州司户参军。

烈笃于孝友,从学者数百人。天章阁待制曹颖叔知福州,荐之,授本州州学教授。于是翰林学士欧阳修又荐之,故有是命。烈皆辞不受。

甲申,封江夏民妻张氏为旌德县君,表其墓曰“烈女”。初,里中恶少谢师乞过其家,持刀逼张,欲与为乱,张大骂;至以刃断其喉,犹能走禽师乞以告邻人。事闻,特褒异之。

丁亥,辽知易州事耶律普德秩满,部民请留,许之。

二月,癸卯,辽遣林牙萧福延来告丧,帝为发哀于内东门幄殿,辍视朝七日。

先是太常博士吴及既除丧,擢秘阁校理。乙巳,改右正言、谏院供职,复上疏请择宗室子以备储副。既又言:“开宝诏书,内侍年三十,听养一子为嗣,并以名上宣徽院,违者抵死。比年此禁益弛,夭绝人理,阴累圣嗣,愿诏大臣明示旧制,上顺天意,以绥福祐。”帝嘉纳之。

丙午,辽诏伊勒希巴诸路鞫死罪,狱虽具,仍令别州县覆案,无冤然后决之,称冤者即具奏。

庚戌,辽主如鱼儿泺。

三月,辛未朔,命翰林学士欧阳修兼侍读学士,修以侍读多冗员,固辞不拜。

甲戌,诏礼部贡举。

戊寅,辽募天德、镇武、东胜诸处之勇健者,籍之为军。

己卯,以起居舍人范镇知制诰。镇自罢言职,每因事未尝不以储嗣为言。及知制诰,正谢,又面论曰:“陛下许臣复三年矣,愿早定大计。”

甲午,辽肆赦。

丙申,诏三司编天下《驿券则例》,从枢密使韩琦请也。

夏,四月,甲辰,辽主谒庆陵。

甲子,资政殿大学士吴育卒,赠吏部尚书,谥正肃。

乙丑,罢修睦亲宅祖宗神御殿,初从欧阳修言也。

五月,癸酉,右正言吴及言:“太宗朝尝给三司判官御前印纸历子,令批书课绩。今其书虽存,而无考校之法。请自今,岁终案功过而升黜之。”诏以及所言录示三司使张方平。

辽葬钦哀太后于庆陵。

初,盐铁副使郭申锡,受诏视河,与河北都转运使李参论议不相中,讼参遣小吏高守忠赍《河图》属宰相文彦博;御史张伯玉,亦奏参朋邪,结托有状。以事连宰相,乃诏天章阁待制卢士宗、右司谏吴中复推劾,而申锡、伯玉皆不实。伯玉以风闻免劾;乙酉,降申锡知滁州,寻改知濠州。

辽主如永安山清暑。

六月,丙午,吏部尚书、平章事文彦博,罢为河阳三城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河南府。郭申锡、张伯玉攻彦博虽不胜,彦博亦不自安,数求退,帝许之。

以枢密使、工部尚书韩琦依前官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枢密使、山南东道节度使、同平章事贾昌朝罢为镇东节度使、右仆射兼侍中、景灵宫使。

文彦博始求退,谏官陈旭等恐昌朝代之,乃疏昌朝交通女谒,建大第,别为客位以待宦官;又,宦官有矫制者,枢密院释弗治。昌朝由此罢。初,温成皇后乳母贾氏,宫中谓之贾婆婆,昌朝以姑事之;谏官劾昌朝交通女谒,指贾氏也。

以观文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宋庠、枢密副使、礼部侍郎田况,并为枢密使。帝初欲用王尧臣为枢密使,当制学士胡宿固抑之,乃止。

以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张昪为枢密副使。

庚戌,以权知开封府包拯为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拯言:“东宫虚位,群臣数有言者,未审圣意何久不决?”帝曰:“卿欲谁立?”拯曰:“臣为宗庙万世计耳,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行年七十,且无子,非邀后福者。”帝喜曰:“徐当议之。”拯又言:“近年内臣禄秩、权任,优崇稍过,惟陛下裁抑。”又言:“累年以来,制敕才下,未逾月而辄更,奏语方行,又随时而追改。民知命令之不足信,则赏罚何以沮劝!欲乞今后臣僚上言利害,并请先下两制集议,如可经久,方许颁行,不可数有更易。”又陈教养宗室之法,请条责诸路监司及御史府自举属官,谏官、御史不避二府荐举者,听两制得至执政私第,事多施行。

以翰林学士欧阳修权知开封府。修承包拯威严之后,一切循理,不事风采。或以为言,修曰:“人各有短长,不能舍所长强所短也。”

甲寅,诏学士院编录国初以来所撰制诰,从欧阳修请也。

乙丑,辽以北院枢密使萧革为南院枢密使,徙封楚王,以南院枢密使吴王耶律仁先为北院枢密使。革先以奸佞得幸于兴宗,旋奉遗诏立辽主,辽主宠礼不衰。仁先尝为东京留守,通山开道,控制女真以安边民,甚有威望,辽主待之不如革。

丁卯,交趾贡异兽二物,本国称贡麟,状如水牛,身被肉甲,鼻端有角,食生刍果瓜,必先以杖击然后食。知虔州杜植奏:“广州尝有番商辨之曰:‘此乃山犀也。’谨按《符瑞图》,麟,仁兽也,麇身、牛尾、一角,角端有肉。今交趾所献不类麇身而有甲,必知非麟,但不能识其名,请宣谕交趾进奉人及回降诏书,但云得所进异兽,不言麒麟,足使殊俗不能我欺,又不失朝廷怀远之意。”乃诏止称异兽云。

是月,提点荆湖北路刑狱、司勋员外郎潘夙权本路转运使。时蛮反邵州,杀队将及其部兵,故委夙经制蛮事。夙驻兵赀木寨,亲督兵援所遣将,破团峒九十馀。夙,美之从曾孙也。

秋,七月,癸酉,以福州进士周希孟为国子监四门助教、本州州学教授,以知州蔡襄荐也。往时闽人专用赋以应举,襄得希孟,专

以经术传授。襄亲至学舍,执经讲问,为诸生光;延见处士陈烈,尊以师礼。州人陈襄、郑穆,学行著称,襄皆折节待之。闽俗治丧尚浮屠,务丰侈,往往破家,襄下令禁止。至于巫觋主病、蛊毒杀人之类,皆痛断绝之。闽俗以变。

辛巳,辽制:“诸掌内藏库官盗两贯以上者,许奴婢告。”

壬午,辽主猎于黑岭。先是伊实部人萧岩寿,刚直尚气,重熙末始仕,无所知名。及辽主即位,太后屡称其贤,由是进用。辽主出猎,命岩寿典其事,未尝高下于心,辽主益重之,旋历文班太保、同知枢密院事。

丙戌,诏:“广济河溢,原武县河决,遣官行视民田,赈恤被水害者。”

丁亥,命权御史中丞包拯领转运使、提点刑狱考课院。

壬辰,复以度支员外郎范祥制置解盐,从张方平、包拯言也。

权御史中丞包拯言:“右正言吴及,立身有守,遇事敢言,缘与枢密副使张昪妻是亲,奏乞外郡;然昪妻亡已久,理不当避,乞令依旧供职。”许之。

权知开封府欧阳修言:“近依谏官陈旭所请,幸求内降之人,委二府劾奏其罪。臣自权知开封府未及两月,十次承准内降,本府具奏,至于再三,而内降不已。乞根究因缘干求之人,奏摄下府勘劾,重行责罚。”

八月,己亥朔,日有食之。

甲辰,诏礼部贡院,宗室婿不许锁厅应举。

丁未,诏三司:“京师比岁旱,屡蠲民租,其以缗钱十万下本路助籴军储。”

辛亥,以度支副使周湛为辽太后生辰使。淇辞不行,乃命权盐铁副使王鼎代往。

己未,参知政事王尧臣卒,辍视朝一日,赠左仆射,谥文安。

庚申,卞溪蛮彭仕羲率众降,归连岁所掠甲仗士卒,诏辰州还其孥及铜柱;自是复通中国,然桀骜益甚。

辛酉,封左屯卫大将军、秀州团练使从信为荣国公。吴懿王德昭孙,舒国公惟忠子也。

知浑州刘敞言:“昔周公作《无逸》以戒成王,其言曰:‘商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文王皆以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是以膺无疆之福,子孙蕃昌。’此圣人之至言也。陛下临政三十七年矣,百姓赖陛下之德,养老慈幼,人遂其性。愿陛下日谨一日,与天无极。比闻车驾数临苑圃,置酒观乐;圣心自有常节,而议者谓其太频。臣恐近习苟于承意而不能谏,大臣限以礼貌而不得言,传闻四方,未副圣德。外之则嫌怠于政事,有游观之好;内之则疑酣于酒德,违摄生之理。愿陛下玩心神明,养以清净,听止于中声,毋以烦耳,味止于实气,毋以爽口,则自天祐之,吉无不利矣。”

初,官既榷茶,民私蓄贩皆有禁,腊茶之禁尤严,犯者其罚倍,凡告捕私茶皆有赏。然约束愈密而冒禁愈蕃,岁报刑辟,不可胜数。园户困于征取,官司旁缘侵扰,因而陷于罪戾,以至破产、逃匿者,岁比有之。官茶所在陈积,县官获利无几,论者皆谓宜弛禁便。景祐中,叶清臣尝上疏乞弛禁,三司议皆以为不可。至是著作佐郎何鬲、三班奉职王嘉麟又皆上书,请罢给茶本钱,纵园户贸易,而官收其租钱,与所在征算归榷货物,以偿边籴之费,可以疏利源而宽民力。嘉麟为《登平致颂书》十卷,《隆衍视成策》二卷,上之。淮南转运副使沈立,亦集《茶法利害》为十卷,陈通商之利。宰相富弼、韩琦、曾公亮等决意向之,力言于帝。九月,癸酉,命翰林学士韩绛、知谏院陈旭及知杂御史吕景初即三司置局议之。

丙子,以屯田员外郎李师中提点广南西路刑狱。师中建言:“岭南自古不利戍兵,乞置土丁,募敢勇,家丁至四五则籍一人。总为五番,上州教阅,不及五百人为四番。利器械,农隙训之,禁一切它役。上番则给粮免税,校长免二丁税。”于是一路得四万馀人。又请通盐商以便民,复邕州和市场以实边,事多施行。

桂州兴安县有灵渠,北通江、湖,南入海,自秦、汉通舟楫,皆石底浅狭,十八里内置三十六斗门,一舟所载不过百斛,乘涨水则可行。师中积薪焚其石,募工凿之,废斗门二十六,役三旬而成,舟楫以通。

辛巳,天平节度使、宣徽南院使张尧佐卒,赠太师。尧佐持身谨畏,颇通吏治。晚节以戚里进,遽至崇显,恋嫪恩宠,为世所鄙。

冬,十月,乙巳,出内藏库绢十万,下河东转运司助籴军储。

癸亥,除河北坊郭客户乾食盐钱。

甲子,以提点江南东路刑狱王安石为度支判官。

安石献书万言,极陈当世之务,其略曰:“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故也。法先王之政者,当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乎先王之政矣。”又曰:“方天下之人才,未尝不自人主陶冶而成之。所谓陶冶而成之者,亦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已。今之教者非特不能成人之才,又从而困苦毁坏之,使不得成才。”又曰:“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又曰:“在位之人才既不足矣,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非特行先王之政而不得也,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臣愿陛下鉴汉、唐、五代之所以乱亡,惩晋武苟且因循之祸,明诏大臣,思所以陶成天下人才,虑之以谋,计之以

元放灯,从之。壬寅,赐在京诸军班特支钱,因赈恤而兼及于诸军也。

三司使张方平上所编《驿券则例》三卷,赐名曰《嘉祐驿令》。

甲辰,翰林学士胡宿权知贡举。

太子中允、天章阁侍讲、管句太学胡瑗,病不能朝,戊申,授太常博士,致仕,归海陵,诸生与朝士祖饯东门外,时以为荣。及卒,诏赙其家。集贤校理钱公辅,率太学诸生百馀人即佛舍为位哭,又自陈师丧,给假二日。

始命韩绛、陈旭、吕景初即三司置局议弛茶禁。三司言:“宜约至和后一岁之数,以所得息钱均赋茶民,恣其买卖,所在收算。请遣官询察利害以闻。”诏遣司封员外郎王靖等分行六路,及还,皆言如三司议便。二月,己巳,下诏弛茶禁。初,所遣官既议弛禁,因以三司岁课均赋茶户,凡为缗钱六十八万有奇,使岁输县官,比喻茶时,其出几倍。朝廷难之,为损其半。岁输缗钱三十三万八千有奇,谓之租钱,与诸路本钱悉储以待边籴。自是惟腊茶禁如旧,馀茶肆行天下矣。

乙亥,诏三司:“以天下广惠仓隶司农寺,逐州选幕职、曹官各一人专监之。每岁十月,别差官检视,老弱病不能自给之人,籍定姓名,自次月一日给米一升,幼者半升;每三日一给,至明年二月止;有馀,即量县大小而均给之。”

丁丑,置馆阁编定书籍官,以秘阁校理蔡抗、陈襄、集贤校理苏颂、馆阁校勘陈绎分昭文、史馆、集贤院、秘阁书而编定之。抗,挺之兄;颂,绅之子;绎,开封人也。

初,秘阁校理吴及言:“近年用内臣监馆阁书库,借出书籍,亡失已多。又,简编脱略,书吏补写不精,非国家崇尚儒学之意。请选馆职三两人,分馆阁人吏编写书籍,其私借出与借之者,并以法坐之,仍请求访所遗之书。”乃命抗等仍不兼它局,二年一代,别用黄纸印写元本,以防蠹败。

庚寅,诏礼部贡院:“进士曾经御试五举、诸科六举,进士省试六举、诸科七举,年五十以上者,具名以闻。”癸巳,御崇政殿,试礼部奏名进士及明经、诸科及特奏名进士、诸科。

交趾寇钦州。

三月,戊戌,命翰林学士韩绛、权知开封府陈旭、天章阁待制唐介与三司减定民间科率以闻。

己亥,以三司使张方平为端明殿学士、知陈州。先是京城富民刘保衡开酒场,负官麹钱百馀万,三司遣吏督之,保衡卖产以偿。方平因买其邸舍,保衡得钱即输官,不复人家。会保衡姑讼保衡非刘氏子,坏刘氏产,下吏案验,具对以实。御史中丞包拯,遂劾方平乘势贱买所监临富民邸舍,不可处大位。故命出守,寻改知应天府。以端明殿学士宋祁为三司使。

丁未,赐进士铅山刘辉第一百三十一人及第,三十二人同出身;诸科一百七十六人及第、同出身;特奏名进士、诸科六十五人同出身及诸州文学长史;授官如三年闰十二月扼诏书。

己未,以三司使宋祁为端明殿学士、知郑州,权御史中丞包拯为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

先是右司谏吴及言祁在定州不治,纵家人贷公使钱数千缗,及在蜀奢侈过度;而拯亦言祁在益部多游宴,且其兄庠方执政,不可任三司,论之不已。庠因乞除祁外官,故命祁出守而拯代居其位。翰林学士欧阳修言:“近除包拯为三司使,命下之日,外议喧然,以为朝廷贪拯之材而不为拯惜名节。然犹冀拯能坚让以避嫌疑,而数日之间,拯已受命,是可惜也!拯天资峭直,然素少学问,朝廷事体,或有不思。至如逐其人而代其位,嫌疑之迹,常人皆知,拯岂独不思哉?拯在台日,尝指陈前三司使张方平过失,方平由此罢去,以宋祁代之。又闻拯弹祁过失,祁亦因此罢,而拯遂代其任。此所谓蹊田夺牛,岂得谓无过?而整冠纳履,当避嫌疑者也。”疏奏,拯即家避命,不许;久之,乃就职。

初,王禹偁奏:“天下僧尼,日增月益,不可卒去,宜诏天下州军,凡僧百人得岁度弟子一人,久而自消之势也。”诏从之。至和初,陈执中执政,因乾元节,听僧五十人度弟子一人;既而言者以为不可,复行旧制。贾昌朝在北京,奏:“京师僧寺多招纳亡赖游民为弟子,乞皆取乡贯保任,方听收纳。”诏从之,京师尼僧大以为患。至是有中旨,复令五十僧度一弟子,及京师僧寺弟子不复更取保任,僧徒大喜,争为道场以答上恩。

有上封者论:“河北义勇,有事则集于战阵,无事散归田里,以时讲习,无待储廪,得古寓兵于农之意;惜其束于列郡,止以为城守之备。诚能于邢、冀二州分东西两路,命二郡守臣分领,寇至,即两路义勇之师,翔进赴援,傍出掩击,使其腹背受敌,则河北二十馀所常伏锐兵矣。”议下河北路帅臣等。

时大名府李昭亮、定州庞籍、真定府钱明逸、高阳关王贽等上议曰:“唐泽潞留后李抱真籍户丁男,三选其一,农隙则分曹角射,岁终都试,以示赏罚,三年,皆善射,举部内得劲卒二万。既无廪费,府库益实,乃缮甲兵为战具,遂雄视山东。是时天下称昭义步兵冠于诸军,此近代之显效。而或者谓民兵只可城守,难备战阵,诚非通论。但当无事时,便分两路,置官统领,以张用兵之势,外使敌人疑而生谋,内亦摇动众心,非计之得。姑令在所点集训练,三二年间,武艺稍精,渐习行阵,遇有警,得将臣如抱真者统驭,制其阵队,示以赏罚,何战之不可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五十七-译文

从强圉作噩八月开始,到屠维大渊献三月结束,总共一年多一点的时间。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嘉祐二年(辽清宁三年)

八月,乙巳朔日,知襄州、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贾黯被降职为知郢州。贾黯请求辞官回家奉养父母,没有得到批准,于是弃官而去,被御史吴中复弹劾,因此被降职。

皇帝下诏编集枢密院的机要文件,枢密副使程戡负责此事,这是听从了枢密使韩琦的建议。

丁未日,韩琦又上奏说:“现在全国实行的《编敕》,自庆历四年以后,至今已有十五年,陆续颁布了四千三百多条法令,前后多有矛盾,请加以删定。”于是皇帝下诏让宰臣富弼等人及参知政事曾公亮一同负责详定《编敕》。

戊申日,兗国公主出嫁。己酉日,驸马都尉李玮入宫谢恩,皇帝在宫中设宴款待。

辛亥日,辽国皇帝作《君臣同志华夷同风诗》,皇后也附和了一首,并进献给太后。

丁卯日,建立广惠仓。起初,韩琦请求停止出售各地的无主田地,招募人耕种,用夏秋两季的税收来救济城中的老幼贫苦无法自存的人。于是建立了广惠仓,皇帝下诏让各路提点刑狱司专门负责此事,年终时,将收支情况上报三司。

戊辰日,知谏院陈旭上奏说:“近来有很多人通过内降请求恩赏,请下令中书、枢密院审查,以正干请之罪。”皇帝同意了,并在御史台、閤门张贴告示。

这个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奏说:“陛下以前没有皇子,尚有公主的关爱,可以安慰圣心。如今公主已经出嫁,陛下渐渐疏远左右,那么在处理万机之余,身处深宫之中,谁能与您交谈,谁能承欢膝下!臣愚以为应该趁此时机,由陛下亲自决定,从宗室中选拔贤能可爱的人立为皇子,让他出入左右,问安视膳,以慰圣情。”

翰林侍读学士兼侍讲学士、吏部郎中王洙病了一个多月,皇帝派人去慰问。九月,甲戌朔日,王洙去世,皇帝赐谥号为“文”,御史吴中复说王洙的官职不应赐谥,于是作罢。

庚辰日,皇帝下诏,内臣担任钤辖、都监的,每路只设一人。

乙酉日,枢密院上奏说:“今后举荐使臣,必须由本路的安抚使、转运使、提点刑狱、知州、通判作为举主。在京的文臣除非是知杂御史、武臣除非是观察使以上所举荐的,不得施行。”皇帝同意了。

庚子日,辽国皇帝前往中会川。

辽国派遣枢密使萧扈等人来请求御容。冬,十月,巳酉日,皇帝任命翰林学士胡宿为回谢使,出使辽国,礼宾使李绶为副使,并且答应将御容交给他们,约定在贺正使的衣箱中交换。

辽国皇帝拜谒祖陵。庚申日,拜谒让国皇帝及世宗庙。辛酉日,在玉殿举行奠酎仪式。

辛未日,追赠太尉兼侍中刘平谥号为“壮武”。

起初,三司上奏说:“商人通过榷货务缴纳现钱购买东南盐,每年税收四百万缗,但各地运输不足,税收日益亏损,请选派官员设立机构来管理此事。”十一月,癸西朔日,设立江、淮南、荆湖制置司,任命一员官员负责运盐事务。

丙子日,辽国任命左伊勒希巴玛噜为契丹行宫都部署。

丁丑日,任命礼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马遵为吏部员外郎、直龙图阁,这是因为他因病自请的缘故。马遵不久去世,皇帝录用了他的两个子侄。马遵性格随和,谈论时政得失时不激烈,因此他的建议多被采纳,杜衍、范仲淹都称赞他。

己卯日,任命河北提举便籴粮草薛向为提点河北刑狱,仍兼任提举便籴粮草。当时河北发生大水,百姓缺粮,皇帝下诏调拨太仓米六十万斛赈灾;薛向认为北方人不习惯吃粳米,而且漕运路途遥远,不能及时到达,请求调拨本司的米四十万石来代替。

丙申日,皇帝下诏让三司使、副使,考察省判官的才能并上报,这是听从了知谏院陈旭的建议。

戊戌日,任命昭德军节度使、知并州庞籍为观文殿大学士、户部侍郎、知青州。起初,司马光建议修筑堡垒,庞籍按照司马光的建议下令麟州执行。后来郭恩等人战败身亡,皇帝下诏让侍御史张伯玉审查,庞籍隐瞒了司马光最初的建议,因此司马光得以免官免责。而庞籍被御史弹劾,罢免了节度使的职务,司马光心中不安,三次上书请求独自承担罪责,但未得到回复。

己亥日,殿中丞、国子监直讲孙复,研究《春秋》,在当时很有名望。他生病后,韩琦上奏说:“请选派书吏给他纸笔,让他的门人祖无择到他家中记录他的著作。”书成后藏于秘阁,并特别授予他的儿子官职。孙复去世后,皇帝又赐钱十万。孙复厌恶胡瑷的为人,在太学时常常避开他。胡瑷研究经学不如孙复,但在教育学生方面胜过他。

庚子日,高丽向辽国进贡。

此前,王洙在迩英阁讲《周礼》,讲到三年大比时,皇帝说:“古代选士是这样,现在每四五年才下一次诏,所以有些士人被压制而无法晋升。为今之计,不如减少人数而多次举荐!”于是下令有关部门讨论,大家都建议改为隔年一次,这样就不会有滞才的感叹;荐举人数减半,主考官容易详细考察,选拔的人才必定精良。十二月,戊申日,皇帝下诏:“从今以后,隔年举行贡举,进士、诸科的名额都减半;另外设立明经科;以前设立的说书举,现在废除。那些不回乡而寄居他州参加考试的人,要严加管理。每秋试时,由县令、佐察考察品行,保举他们,上报到州;州长、副官复审属实后,再上报本道使者进行类试。已经保举而后有品行不端的,州、县官员都要连坐;如果在省试时文章有纰缪,原考官也要连坐。”又采纳了孙抃的建议,各州解试名额多而合格者少的,不必满额。

庚戌日,辽国禁止官员在辖区内借贷贸易。

辛亥日,设立内降关白二府法。

癸丑日,皇帝下诏:“大臣所举荐的馆职,从今以后让中书省记录姓名,等到官员数量稍少时,就选拔文行出众的人参加考试,考试时不得假借等第。”这是听从了知谏院陈旭的建议。

戊辰日,辽国因为太皇太后生病,特赦行在五百里内的囚犯。己巳日,太皇太后去世,谥号为钦哀。钦哀自从听政以来,杀害了嫡后,国人不服。被废后又重新迎回,因不能专权,猜忌兴宗,但仍然干预政事。郡王特布的家奴济哩节告发他的主人,言辞涉及怨望,审问后没有证据,应当反坐,但因为钦哀的话,最终没有加罪,也没有将家奴交还给主人,只是没收了他的财产。宁远军节度使萧白抢掠乌库德寽勒都详兗迪噜的女儿,强行娶为妻,也因为钦哀的话,仅杖责并剥夺了他的官职。兴宗末年,政刑废弛,也多是由于钦哀的缘故。当时钦哀的弟弟中只有孝友还活着,之前因为柴册恩被遥授为洛京留守,退休后,此时被封为丰国王。

这一年,西夏改元为奲都。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嘉祐三年(辽清宁四年)

春,正月,壬申朔日,辽国皇帝前往鸭

子河。

己卯日,任命福州进士陈烈为安州司户参军。

陈烈以孝顺友爱著称,跟随他学习的有数百人。天章阁待制曹颖叔担任福州知州时,推荐他,授予他本州州学教授的职位。后来翰林学士欧阳修也推荐他,因此有了这个任命。陈烈都推辞不接受。

甲申日,封江夏百姓的妻子张氏为旌德县君,并在她的墓上刻“烈女”二字。起初,村里的恶少谢师乞经过她家,持刀逼迫张氏,想要与她发生不正当关系,张氏大骂;直到被刀割断喉咙,她还能跑去抓住谢师乞并告诉邻居。事情传开后,朝廷特别褒奖她。

丁亥日,辽国易州知事耶律普德任期届满,当地百姓请求他留任,朝廷同意了。

二月,癸卯日,辽国派遣林牙萧福延来报告丧事,皇帝在内东门幄殿举行哀悼仪式,停止上朝七天。

此前,太常博士吴及服丧期满,被提拔为秘阁校理。乙巳日,改任右正言、谏院供职,再次上疏请求选择宗室子弟作为储君。他还说:“开宝年间的诏书规定,内侍年满三十岁,可以收养一个儿子作为继承人,并将名字上报宣徽院,违者处死。近年来这一禁令逐渐松弛,违背人伦,影响皇嗣,希望陛下诏令大臣明确旧制,顺应天意,以保福佑。”皇帝赞赏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丙午日,辽国下诏伊勒希巴各路审理死罪案件,即使案件已经审结,仍要令其他州县复核,确认没有冤情后再执行,若有冤情则立即上奏。

庚戌日,辽国皇帝前往鱼儿泺。

三月,辛未日初一,任命翰林学士欧阳修兼任侍读学士,欧阳修认为侍读学士职位冗员过多,坚决推辞不接受。

甲戌日,下诏礼部举行科举考试。

戊寅日,辽国招募天德、镇武、东胜等地的勇健者,编入军队。

己卯日,任命起居舍人范镇为知制诰。范镇自从辞去言官职务后,每次遇到事情都会提到储君问题。等到他担任知制诰时,正式谢恩时又当面进言:“陛下答应臣已经三年了,希望早日决定大计。”

甲午日,辽国大赦天下。

丙申日,下诏三司编撰天下《驿券则例》,这是根据枢密使韩琦的请求。

夏季,四月,甲辰日,辽国皇帝拜谒庆陵。

甲子日,资政殿大学士吴育去世,追赠吏部尚书,谥号正肃。

乙丑日,停止修建睦亲宅的祖宗神御殿,这是最初听从欧阳修的建议。

五月,癸酉日,右正言吴及上言:“太宗朝曾给三司判官御前印纸历子,让他们记录政绩。如今这些记录虽然还在,但没有考核的办法。请从今以后,每年年底根据功过进行升降。”皇帝下诏将吴及的建议交给三司使张方平。

辽国将钦哀太后安葬在庆陵。

起初,盐铁副使郭申锡受命视察黄河,与河北都转运使李参意见不合,郭申锡控告李参派遣小吏高守忠携带《河图》交给宰相文彦博;御史张伯玉也上奏李参结党营私,有证据。由于此事涉及宰相,皇帝下诏天章阁待制卢士宗、右司谏吴中复调查,结果发现郭申锡和张伯玉的指控都不属实。张伯玉因传闻免于弹劾;乙酉日,将郭申锡降职为滁州知州,不久又改任濠州知州。

辽国皇帝前往永安山避暑。

六月,丙午日,吏部尚书、平章事文彦博被罢免,改任河阳三城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河南府。郭申锡、张伯玉攻击文彦博虽然没有成功,但文彦博也感到不安,多次请求辞职,皇帝同意了。

任命枢密使、工部尚书韩琦为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枢密使、山南东道节度使、同平章事贾昌朝被罢免,改任镇东节度使、右仆射兼侍中、景灵宫使。

文彦博最初请求辞职时,谏官陈旭等人担心贾昌朝会接替他,于是上疏弹劾贾昌朝与宫中女官勾结,建造豪宅,专门为宦官准备客位;此外,宦官有伪造诏令的,枢密院却不予追究。贾昌朝因此被罢免。起初,温成皇后的乳母贾氏,宫中称她为贾婆婆,贾昌朝以姑母之礼侍奉她;谏官弹劾贾昌朝与女官勾结,指的就是贾氏。

任命观文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宋庠和枢密副使、礼部侍郎田况为枢密使。皇帝最初想任命王尧臣为枢密使,但负责起草诏书的学士胡宿坚决反对,于是作罢。

任命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张昪为枢密副使。

庚戌日,任命权知开封府包拯为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包拯进言:“东宫空缺,群臣多次进言,不知陛下为何迟迟不决?”皇帝问:“你想立谁?”包拯回答:“臣是为宗庙万世考虑,陛下问臣想立谁,是在怀疑臣。臣已经七十岁,且无子嗣,并非为了谋求后福。”皇帝高兴地说:“慢慢再商议。”包拯又说:“近年来内臣的俸禄和权力过于优厚,希望陛下加以节制。”他还说:“多年来,诏令刚下,不到一个月就更改,奏章刚执行,又随时追改。百姓知道命令不可信,赏罚如何起到劝诫作用!请今后臣僚上奏利害,先交给两制集议,如果可行且能长久,才允许颁布,不可频繁更改。”他还陈述了教养宗室的方法,请求责成各路监司和御史府自行举荐属官,谏官、御史不避二府荐举的,允许两制官员到执政私第,许多建议都被采纳。

任命翰林学士欧阳修为权知开封府。欧阳修接替包拯的威严之后,一切按规矩办事,不追求个人风采。有人对此有议论,欧阳修说:“人各有长短,不能舍弃长处去勉强短处。”

甲寅日,下诏学士院编录国初以来所撰写的诏令,这是根据欧阳修的请求。

乙丑日,辽国任命北院枢密使萧革为南院枢密使,改封楚王,任命南院枢密使吴王耶律仁先为北院枢密使。萧革因奸佞得到兴宗的宠信,随后奉遗诏立辽主,辽主对他的宠信不减。耶律仁先曾担任东京留守,开山修路,控制女真以安定边民,威望很高,但辽主对他的待遇不如萧革。

丁卯日,交趾进贡了两只异兽,本国称之为麒麟,形状像水牛,身上有肉甲,鼻端有角,吃生草和瓜果,必须先用杖击打才肯吃。知虔州杜植上奏:“广州曾有番商辨认说:‘这是山犀。’根据《符瑞图》,麒麟是仁兽,麇身、牛尾、一角,角端有肉。如今交趾所献的动物不像麇身且有甲,肯定不是麒麟,但不知道它的名字,请宣谕交趾进奉人及回降诏书时,只说得到异兽,不提麒麟,这样既不让外族欺骗我们,又不失朝廷怀柔远方的意思。”于是下诏只称异兽。

这个月,提点荆湖北路刑狱、司勋员外郎潘夙被任命为本路转运使。当时蛮族在邵州叛乱,杀害了队将及其部下,因此委派潘夙处理蛮族事务。潘夙驻兵赀木寨,亲自督战支援所派遣的将领,攻破了九十多个团峒。潘夙是潘美的曾孙。

秋季,七月,癸酉日,任命福州进士周希孟为国子监四门助教、本州州学教授,这是根据知州蔡襄的推荐。以往闽人只用赋来应举,蔡襄得到周希孟后,专

通过经学传授知识。襄亲自到学校,拿着经书讲解提问,为学生们增光;邀请隐士陈烈,以师礼相待。州人陈襄、郑穆,以学问和品行著称,襄都屈尊接待他们。闽地习俗治丧崇尚佛教,追求奢华,往往导致家庭破产,襄下令禁止。至于巫师治病、蛊毒杀人等行为,都坚决杜绝。闽地风俗因此改变。

辛巳日,辽国规定:“掌管内藏库的官员盗窃两贯钱以上的,允许奴婢告发。”

壬午日,辽国君主在黑岭打猎。之前伊实部人萧岩寿,刚直重义气,重熙末年才开始做官,没有什么名气。等到辽国君主即位,太后多次称赞他的贤能,因此被提拔任用。辽国君主出猎,命令岩寿负责此事,他从不偏袒,辽国君主更加器重他,很快升任文班太保、同知枢密院事。

丙戌日,下诏:“广济河泛滥,原武县河堤决口,派遣官员视察民田,赈济受灾的百姓。”

丁亥日,任命权御史中丞包拯兼任转运使、提点刑狱考课院。

壬辰日,再次任命度支员外郎范祥负责解盐事务,这是听从张方平、包拯的建议。

权御史中丞包拯说:“右正言吴及,立身有操守,遇事敢言,因为与枢密副使张昪的妻子是亲戚,请求调任外郡;但张昪的妻子已经去世很久,按理不应回避,请求让他继续担任原职。”皇帝同意了。

权知开封府欧阳修说:“最近按照谏官陈旭的请求,查办那些通过内降求情的人,交给二府弹劾他们的罪行。我自担任权知开封府不到两个月,已经接到十次内降,本府多次上奏,但内降仍然不断。请求彻底查清那些通过关系求情的人,奏请将他们交给府衙审讯,严加责罚。”

八月,己亥日初一,发生日食。

甲辰日,下诏礼部贡院,宗室的女婿不允许参加锁厅考试。

丁未日,下诏三司:“京城连年干旱,多次减免百姓的租税,现在拨出十万缗钱给本路,用于购买军粮储备。”

辛亥日,任命度支副使周湛为辽国太后生辰使。周湛推辞不去,于是任命权盐铁副使王鼎代替前往。

己未日,参知政事王尧臣去世,停止朝会一天,追赠左仆射,谥号文安。

庚申日,卞溪蛮彭仕羲率领部众投降,归还多年来掠夺的兵器和士兵,下诏辰州归还他们的家属和铜柱;从此再次与中原通好,但更加桀骜不驯。

辛酉日,封左屯卫大将军、秀州团练使从信为荣国公。他是吴懿王德昭的孙子,舒国公惟忠的儿子。

知浑州刘敞说:“从前周公作《无逸》来告诫成王,他说:‘商王中宗、高宗、祖甲和文王都不沉迷于观赏、逸乐、游玩和打猎,因此获得了无尽的福气,子孙繁盛。’这是圣人的至理名言。陛下执政三十七年了,百姓依赖陛下的恩德,养老慈幼,人们得以实现自己的本性。希望陛下一天比一天谨慎,与天同寿。最近听说陛下多次到苑圃游玩,设宴观乐;陛下的心意自有节制,但议论者认为太频繁了。我担心近臣们只顾迎合陛下的心意而不能进谏,大臣们因为礼节限制而不敢直言,传闻四方,有损陛下的圣德。外界会认为陛下怠于政事,有游玩的爱好;内部则会怀疑陛下沉迷于酒德,违背养生的道理。希望陛下保养心神,清净自守,听音乐只限于中正之声,不要烦扰耳朵,饮食只限于实在的味道,不要贪图口腹之欲,那么上天自然会保佑您,吉祥无不利。”

起初,官府对茶叶实行专卖,民间私自储存和贩卖都被禁止,腊茶的禁令尤其严格,违者加倍处罚,凡是告发和抓捕私茶的人都有赏。然而禁令越严,违禁的人越多,每年上报的刑罚案件,不可胜数。茶农因征税而困苦,官府趁机侵扰,导致他们犯罪,以至于破产、逃匿的情况,每年都有。官茶堆积如山,官府获利甚微,议论者都认为应该放宽禁令。景祐年间,叶清臣曾上疏请求放宽禁令,三司讨论后都认为不可行。现在著作佐郎何鬲、三班奉职王嘉麟又上书,请求停止发放茶本钱,允许茶农自由贸易,官府收取租钱,与各地的税收一起归入专卖货物,用来弥补边境购粮的费用,这样可以疏通财源,减轻百姓负担。嘉麟写了《登平致颂书》十卷,《隆衍视成策》二卷,上呈皇帝。淮南转运副使沈立,也编撰了《茶法利害》十卷,陈述通商的好处。宰相富弼、韩琦、曾公亮等决定支持,极力向皇帝进言。九月,癸酉日,命令翰林学士韩绛、知谏院陈旭及知杂御史吕景初在三司设立机构讨论此事。

丙子日,任命屯田员外郎李师中为广南西路刑狱提点。师中建议:“岭南自古以来不利于驻军,请求设置土丁,招募勇敢的人,家中有四五个壮丁的则登记一人。总共分为五班,上州进行训练,不到五百人的分为四班。配备精良的武器,农闲时训练,禁止一切其他劳役。上番时提供粮食并免税,校长免二丁税。”于是整个路得到了四万多人。又请求通盐商以便民,恢复邕州和市场以充实边境,许多事情都得以实施。

桂州兴安县有灵渠,北通江、湖,南入海,自秦、汉以来通航,但河底都是石头,河道狭窄,十八里内设有三十六道斗门,一艘船最多只能载一百斛,涨水时才能通行。师中堆积柴火烧石头,招募工人开凿,废除了二十六道斗门,用了三十天完成,船只得以通行。

辛巳日,天平节度使、宣徽南院使张尧佐去世,追赠太师。尧佐为人谨慎,精通吏治。晚年因外戚身份被提拔,迅速升至高位,贪恋恩宠,被世人鄙视。

冬,十月,乙巳日,从内藏库拨出十万匹绢,交给河东转运司用于购买军粮储备。

癸亥日,免除河北坊郭客户的乾食盐钱。

甲子日,任命提点江南东路刑狱王安石为度支判官。

王安石上书万言,极力陈述当前的事务,大致说:“如今天下的财力日益困穷,风俗日益败坏,问题在于不知道法度。效法先王的政令,应当效法其精神。效法其精神,那么我们所做的改革,不至于让天下人感到震惊,引起非议,而实际上已经符合先王的政令了。”又说:“天下的人才,未尝不是由君主培养而成的。所谓培养而成,就是教育、培养、选拔、任用有方法。如今的教育者不仅不能培养人才,反而困苦毁坏他们,使他们无法成才。”又说:“依靠天下的力量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取天下的财富来供应天下的费用,自古以来治理国家,从未以财富不足为公患,问题在于治理财富没有方法。”又说:“在位的官员才能不足,而民间也缺乏可用的人才。不仅无法推行先王的政令,社稷的托付,边疆的守卫,陛下能长久依赖天幸而没有一旦的忧虑吗!臣希望陛下借鉴汉、唐、五代之所以乱亡,警惕晋武帝苟且因循的祸患,明确诏令大臣,思考如何培养天下的人才,谋划策略,计算得失。”

元放灯,跟随他。壬寅日,赐给在京各军班特支钱,因为赈恤而兼及于各军。

三司使张方平上呈所编的《驿券则例》三卷,赐名为《嘉祐驿令》。

甲辰日,翰林学士胡宿权知贡举。

太子中允、天章阁侍讲、管句太学胡瑗,因病不能上朝,戊申日,授予太常博士,退休,回到海陵,诸生与朝士在东门外为他送行,当时以为荣耀。到他去世时,诏令赐予他家财物。集贤校理钱公辅,率领太学诸生百馀人在佛舍设位哭泣,又自陈师丧,给予两天的假期。

开始命令韩绛、陈旭、吕景初在三司设立局讨论放松茶禁。三司说:“应该约定至和年后一年的数目,以所得的息钱均赋给茶民,让他们自由买卖,所在地方收取税款。请派遣官员询问考察利害后报告。”诏令派遣司封员外郎王靖等分赴六路,回来后,都说按照三司的提议方便。二月,己巳日,下诏放松茶禁。起初,所派遣的官员已经讨论放松禁令,因此将三司每年的税收均赋给茶户,总共为六十八万缗钱有馀,让他们每年输送给县官,比喻茶时,其出几倍。朝廷觉得困难,减少了一半。每年输送三十三万八千缗钱有馀,称为租钱,与各路的本钱都储存起来以备边境购买粮食。从此只有腊茶禁令如旧,其他茶肆行天下。

乙亥日,诏令三司:“将天下的广惠仓隶属于司农寺,逐州选择幕职、曹官各一人专门监督。每年十月,另外派遣官员检查,老弱病不能自给的人,登记姓名,从次月一日开始给米一升,幼者半升;每三天给一次,到明年二月停止;有馀,即根据县的大小而均给。”

丁丑日,设立馆阁编定书籍官,以秘阁校理蔡抗、陈襄、集贤校理苏颂、馆阁校勘陈绎分别编定昭文、史馆、集贤院、秘阁的书籍。抗,是挺的兄长;颂,是绅的儿子;绎,是开封人。

起初,秘阁校理吴及说:“近年来用内臣监督馆阁书库,借出书籍,已经丢失很多。又,简编脱略,书吏补写不精,不是国家崇尚儒学的意思。请选择馆职三两人,分馆阁人吏编写书籍,私自借出与借的人,都以法律处罚,仍请求访求所遗失的书籍。”于是命令抗等仍不兼其他局,两年一代,另外用黄纸印写元本,以防虫蛀。

庚寅日,诏令礼部贡院:“进士曾经御试五举、诸科六举,进士省试六举、诸科七举,年五十以上的人,具名报告。”癸巳日,在崇政殿,试礼部奏名进士及明经、诸科及特奏名进士、诸科。

交趾侵犯钦州。

三月,戊戌日,命令翰林学士韩绛、权知开封府陈旭、天章阁待制唐介与三司减定民间的科率后报告。

己亥日,以三司使张方平为端明殿学士、知陈州。之前京城富民刘保衡开酒场,欠官麹钱百馀万,三司派遣官吏督促他,保衡卖产以偿还。方平因此买他的邸舍,保衡得钱即输送给官府,不再回家。适逢保衡的姑母控告保衡不是刘氏的儿子,破坏刘氏的产业,下吏案验,具对以实。御史中丞包拯,于是弹劾方平乘势贱买所监临的富民邸舍,不可处大位。所以命令他出守,不久改知应天府。以端明殿学士宋祁为三司使。

丁未日,赐进士铅山刘辉第一百三十一人及第,三十二人同出身;诸科一百七十六人及第、同出身;特奏名进士、诸科六十五人同出身及诸州文学长史;授官如三年闰十二月的诏书。

己未日,以三司使宋祁为端明殿学士、知郑州,权御史中丞包拯为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

之前右司谏吴及说祁在定州不治,纵容家人借公使钱数千缗,及在蜀奢侈过度;而拯也说祁在益部多游宴,且其兄庠正在执政,不可任三司,论之不已。庠因此请求除祁外官,所以命令祁出守而拯代居其位。翰林学士欧阳修说:“近来任命包拯为三司使,命令下达之日,外议喧然,以为朝廷贪拯的材而不为拯惜名节。然而还希望拯能坚决推让以避嫌疑,而数日之间,拯已受命,是可惜也!拯天资峭直,然而素少学问,朝廷事体,或有不思。至于逐其人而代其位,嫌疑之迹,常人皆知,拯岂独不思哉?拯在台日,曾经指陈前三司使张方平的过失,方平由此罢去,以宋祁代之。又听说拯弹劾祁的过失,祁也因此罢,而拯遂代其任。此所谓蹊田夺牛,岂得谓无过?而整冠纳履,当避嫌疑者也。”疏奏,拯即家避命,不许;久之,乃就职。

起初,王禹偁奏:“天下僧尼,日增月益,不可卒去,应该诏令天下州军,凡僧百人得岁度弟子一人,久而自消之势也。”诏令听从。至和初,陈执中执政,因乾元节,听僧五十人度弟子一人;既而言者以为不可,复行旧制。贾昌朝在北京,奏:“京师僧寺多招纳亡赖游民为弟子,请求都取乡贯保任,才听收纳。”诏令听从,京师尼僧大以为患。至是有中旨,复令五十僧度一弟子,及京师僧寺弟子不再取保任,僧徒大喜,争为道场以答上恩。

有上封者论:“河北义勇,有事则集于战阵,无事散归田里,以时讲习,无待储廪,得古寓兵于农之意;可惜其束于列郡,止以为城守之备。诚能于邢、冀二州分东西两路,命二郡守臣分领,寇至,即两路义勇之师,翔进赴援,傍出掩击,使其腹背受敌,则河北二十馀所常伏锐兵矣。”议下河北路帅臣等。

当时大名府李昭亮、定州庞籍、真定府钱明逸、高阳关王贽等上议说:“唐泽潞留后李抱真籍户丁男,三选其一,农隙则分曹角射,岁终都试,以示赏罚,三年,皆善射,举部内得劲卒二万。既无廪费,府库益实,乃缮甲兵为战具,遂雄视山东。是时天下称昭义步兵冠于诸军,此近代之显效。而或者谓民兵只可城守,难备战阵,诚非通论。但当无事时,便分两路,置官统领,以张用兵之势,外使敌人疑而生谋,内亦摇动众心,非计之得。姑令在所点集训练,三二年间,武艺稍精,渐习行阵,遇有警,得将臣如抱真者统驭,制其阵队,示以赏罚,何战之不可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五十七-注解

强圉作噩:古代天文学中的术语,指特定的年份。强圉是岁阳之一,作噩是岁阴之一,两者结合表示特定的年份。

屠维大渊献:古代天文学中的术语,指特定的年份。屠维是岁阳之一,大渊献是岁阴之一,两者结合表示特定的年份。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宋仁宗的尊号,体现其作为皇帝的德行和功绩。

嘉祐:宋仁宗的另一个年号,时间为1056年至1063年。

辽清宁:辽道宗的年号,表示特定的历史时期。

贾黯:北宋时期的官员,曾任知襄州、兵部员外郎、知制诰等职。

郢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

枢密院:宋代中央军事机构,负责军事事务。

程戡:北宋时期的官员,曾任枢密副使。

韩琦: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曾任枢密使。

富弼: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曾任宰相。

曾公亮:北宋时期的官员,曾任参知政事。

兗国公主:宋仁宗的女儿,封号为兗国公主。

李玮:北宋时期的驸马都尉,娶兗国公主为妻。

辽主:指辽朝的皇帝,辽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

广惠仓:宋代设立的粮仓,用于赈济灾民和贫困人口。

陈旭:北宋时期的官员,曾任知谏院。

欧阳修: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曾任开封府知府,主张改革。

王洙:北宋时期的官员,曾任翰林侍读学士兼侍讲学士、吏部郎中。

萧扈:辽朝的官员,曾任枢密使。

胡宿:北宋时期的官员,曾任翰林学士。

李绶:北宋时期的官员,曾任礼宾使。

刘平:北宋时期的官员,曾任太尉兼侍中。

薛向:北宋时期的官员,曾任河北提举便籴粮草。

庞籍:宋代的一个官员,曾任并州知州,因轻动寡谋而被贬。

司马光: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史学家,著有《资治通鉴》。

孙复:北宋时期的学者,以研究《春秋》著称。

胡瑷:北宋时期的学者,与孙复同时代,以经学闻名。

高丽:指朝鲜半岛上的高丽王朝。

钦哀:辽朝的太皇太后,谥号钦哀。

兴宗:指辽兴宗,辽朝的皇帝。

夏:指西夏,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政权。

奲都:西夏的年号,表示特定的历史时期。

陈烈:福州进士,以孝友著称,从学者众多。因天章阁待制曹颖叔和翰林学士欧阳修的推荐,被任命为安州司户参军和福州州学教授,但皆辞不受。

旌德县君:宋代对妇女的封号,用以表彰其贞烈行为。此处指江夏民妻张氏因抵抗恶少谢师乞的侵犯而被封为旌德县君。

辽知易州事耶律普德:辽国官员,易州知州,因其政绩卓著,部民请求留任,得到允许。

吴及:太常博士,除丧后被擢升为秘阁校理,后改任右正言、谏院供职,上疏请择宗室子以备储副,并提出恢复内侍养子旧制的建议。

范镇:起居舍人,知制诰,多次因事提及储嗣问题,主张早定大计。

包拯:宋代著名清官,曾任权知开封府、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等职,以刚正不阿、廉洁奉公著称。

交趾贡异兽:交趾(今越南北部)向宋朝进贡的异兽,本国称为麒麟,但经辨认实为山犀。

浮屠:佛教的别称,源自梵语“Buddha”的音译,意为“觉者”。在中国古代,浮屠常指佛教寺庙或佛塔。

巫觋:古代从事占卜、祭祀、驱邪等活动的男女巫师,觋指男巫,巫指女巫。

蛊毒:古代一种通过施放毒虫或毒药来害人的巫术,常与巫术、迷信相关。

内藏库:古代朝廷的财政机构,负责管理皇室的金银财宝和贵重物品。

锁厅应举:指宗室成员参加科举考试时,需在特定的场所(锁厅)进行考试,以示与普通考生区别。

无逸:《尚书》中的一篇,周公用来告诫周成王不要沉迷于享乐,应勤于政事。

榷茶:古代政府对茶叶的专卖制度,旨在通过垄断茶叶贸易来增加财政收入。

土丁:古代地方武装力量,由当地百姓组成,负责地方治安和防御。

灵渠:位于广西桂林的一条古代运河,始建于秦朝,连接湘江和漓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

内藏库绢:内藏库中的一种丝织品,绢指质地较粗的绢布,常用于赏赐或赈灾。

再生礼:辽国的一种重要宗教仪式,象征着重生和更新,通常在皇帝即位或其他重大庆典时举行。

柴册礼:辽国的一种册封仪式,用于正式确认皇帝或重要官员的地位和权力。

黄川:辽国的一个地名,被认为是一个适合举行重大仪式的地方。

中京:辽国的首都之一,位于今天的辽宁省境内,是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木叶山:辽国的一座圣山,被认为是祖先的居所,常在此举行祭祀活动。

玉器:在中国古代,玉器不仅是装饰品,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常用于宗教仪式和皇室礼仪。

汴舟:指在汴河(今河南省境内)上航行的船只,主要用于运输粮食和其他物资。

转般仓:古代用于储存和转运粮食的仓库,通常位于交通要道上。

发运使:宋代负责粮食运输的官员,权力较大,负责协调各地的粮食运输工作。

皇祐:宋仁宗的一个年号,时间为1049年至1054年。

制科:宋代的一种科举考试,选拔高级官员,考试内容较为广泛,包括文学、历史、法律等。

大理评事:宋代的一个官职,主要负责司法审判工作。

两使幕职官:宋代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地方行政和军事事务。

通判:宋代的一个官职,主要负责监督地方行政事务。

馆职:宋代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文化教育事务。

锁厅人:宋代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监狱管理和司法审判工作。

正旦: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古代中国的重要节日。

日食:古代中国认为日食是不祥之兆,通常会引起皇帝的重视,采取避灾措施。

社:古代中国祭祀土地神的地方,也是社区的中心。

伐鼓于社:古代中国在日食时举行的一种仪式,通过击鼓来驱赶邪恶力量。

上公:古代中国对高级官员的尊称,通常指三公(太师、太傅、太保)。

群阴:古代中国对邪恶力量的统称,通常与“阳”相对。

并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境内。

孙沔:宋代的一个官员,曾任并州知州,因苛暴不法而被废。

元放灯:指元宵节放灯的传统习俗,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放灯象征着光明和希望。

特支钱:宋代的一种财政支出,用于特定目的,如赈灾、赏赐等。

驿券则例:宋代关于驿站管理的法规,规定了驿站的使用和管理细则。

嘉祐驿令:宋代嘉祐年间颁布的关于驿站管理的法令。

权知贡举:临时负责科举考试的官员,贡举是科举考试的一种。

太常博士:宋代官名,负责礼仪、祭祀等事务。

致仕:古代官员退休的称谓。

祖饯:古代送别时举行的仪式,表示对离任官员的尊重和祝福。

赙:古代对死者家属的抚恤金。

茶禁:宋代对茶叶贸易的限制政策,旨在控制茶叶的流通和税收。

馆阁编定书籍官:宋代负责整理和编纂书籍的官员。

御试: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通常指科举考试的最高级别。

交趾:古代对越南的称呼。

科率:宋代对民间征收的赋税。

端明殿学士:宋代的高级文官职位,负责皇帝的文书工作。

枢密直学士:宋代的高级武官职位,负责军事事务。

僧尼:佛教中的出家人,僧指男性,尼指女性。

义勇:指自愿参军的士兵,通常是为了保卫家乡或国家而自发组织的军事力量。

河北:指中国历史上的河北地区,大致包括今天的河北省及周边地区。在古代,河北地区常与北方游牧民族接壤,是边防重地。

州县: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州是较大的行政单位,县是较小的行政单位。

案阅:指对军队或士兵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训练,以确保其战斗力和纪律性。

春州: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辽朝的一个州或行宫所在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五十七-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北宋仁宗嘉祐二年至三年间的重要历史事件,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首先,文中提到贾黯因请解官就养未获批准而弃官去,反映了当时官员的进退之道和朝廷对官员的管理。其次,韩琦建议删定《编敕》,体现了宋代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对法律条文的严谨态度。

文中还提到兗国公主出降和辽主作《君臣同志华夷同风诗》,反映了当时皇室婚姻的政治意义和辽宋之间的文化交流。广惠仓的建立则体现了宋代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赈济政策的实施。

欧阳修奏疏中提到皇嗣问题,反映了当时皇室继承问题的敏感性和重要性。王洙的去世和谥号的争议,则体现了宋代对官员的评价体系和谥法制度的重视。

此外,文中还提到辽朝的太皇太后钦哀的政治影响和辽兴宗晚年的政刑废弛,反映了辽朝内部的政治斗争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最后,西夏改元奲都,则体现了西夏政权的独立性和对自身历史的重视。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具体的历史事件,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法律等多个方面的特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和辽朝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文化风貌。

这段古文记载了宋代一系列政治、文化和社会事件,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政治动态。首先,陈烈的故事展示了宋代对孝道的重视,以及学者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陈烈因孝友被推荐为官,但他辞不受,体现了当时士人对名节的看重。

张氏被封为旌德县君,反映了宋代对妇女贞烈行为的表彰,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治安问题。张氏在危急时刻的勇敢行为,不仅保护了自己,也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和官方的褒奖。

吴及的上疏内容涉及宗室继承和内侍养子制度,反映了宋代政治中的继承问题和官僚制度的复杂性。吴及的建议体现了对传统制度的尊重和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欧阳修和范镇的故事展示了宋代文人在政治中的重要作用。欧阳修以文学才能和政治智慧著称,他的辞官行为体现了对官职的淡泊和对个人原则的坚持。范镇则多次提及储嗣问题,反映了当时政治中的不稳定因素和对未来的担忧。

包拯的言论和行为展示了宋代清官的形象。他直言不讳地提出东宫虚位的问题,并建议裁抑内臣的权任,体现了对政治清明和社会公正的追求。

交趾贡异兽的事件反映了宋代与周边国家的交往和文化交流。尽管交趾所献的异兽被误认为麒麟,但朝廷的处理方式体现了对外交礼仪的尊重和对事实的严谨态度。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一系列具体事件,展示了宋代社会的多个方面,包括孝道、贞烈、政治继承、官僚制度、文人政治、清官形象以及外交礼仪等,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这段古文记载了北宋时期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面貌。首先,文中提到陈襄禁止闽地浮屠治丧的习俗,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佛教习俗的排斥,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奢侈浪费的批判。陈襄的这一举措,不仅是对地方风俗的改革,也是对儒家礼教的维护。

文中还提到包拯、欧阳修等名臣的言行,展现了他们在政治上的正直与责任感。包拯请求吴及继续供职,体现了其对人才的重视;欧阳修则对频繁的内降表示不满,呼吁追究干求之人,反映了其对朝廷腐败现象的担忧。这些记载不仅展示了北宋官员的廉洁与担当,也揭示了当时政治体制中的一些问题。

此外,文中还涉及了茶法改革、地方水利工程的建设等经济措施。茶法的改革反映了当时政府对财政收入的重视,同时也暴露了专卖制度对百姓的压迫。李师中在岭南的改革,特别是对灵渠的疏通,展示了古代中国在水利工程上的智慧与成就,这些措施不仅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加强了边疆的防御。

最后,王安石的上书则是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他指出财力困穷、风俗衰坏的根源在于法度的缺失,并提出了改革的主张。王安石的思想具有前瞻性,他主张通过法先王之政来改革现状,强调教育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这些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北宋时期的具体历史事件,还通过这些人物的言行,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风貌。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北宋时期的社会矛盾与变革,以及儒家思想在政治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宋代和辽国的一些政治、宗教和社会事件,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文化背景。首先,文中提到了辽国的再生礼和柴册礼,这些仪式不仅是宗教活动,也是政治权力的象征,体现了辽国独特的文化和政治制度。再生礼象征着皇帝的重生和更新,柴册礼则是确认皇帝地位的重要仪式,这些仪式在辽国的政治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其次,文中还提到了宋代的一些政治改革和官员任免情况。例如,宋仁宗时期的发运使许元提出了改革粮纲法的建议,旨在解决粮食运输中的问题。这一改革虽然未能完全实施,但反映了宋代政府对粮食运输和管理的重视。此外,文中还提到了科举制度的变化,制科考试的设立和官员任免制度的调整,显示了宋代政府在选拔人才和管理官员方面的努力。

再次,文中还涉及了一些社会问题和自然灾害。例如,宋仁宗时期因雨雪不止导致民饥寒死道路甚众,政府采取了赈恤措施。这些记载反映了宋代社会的不稳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同时,文中还提到了日食等自然现象,古代中国认为这些现象是不祥之兆,通常会引发皇帝的重视和避灾措施,体现了古代中国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对天命的信仰。

最后,文中还提到了一些官员的任免和处罚情况,如孙沔和庞籍的贬谪,反映了宋代政府对官员行为的严格要求和法律制度的执行。这些记载不仅展示了宋代的政治生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记载宋代和辽国的政治、宗教和社会事件,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文化背景。这些记载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运作、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这段古文记载了宋代嘉祐年间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个方面。首先,文中提到的元放灯和特支钱,体现了宋代政府对民间习俗的尊重和对民生的关注。元放灯作为元宵节的传统活动,不仅是一种文化表达,也是社会和谐的象征。特支钱的发放则显示了政府对灾民和军队的关怀,体现了宋代财政政策的灵活性和人道主义精神。

其次,文中提到的《嘉祐驿令》和馆阁编定书籍官,反映了宋代对法律和文化建设的重视。《嘉祐驿令》的颁布,规范了驿站的管理,提高了行政效率。馆阁编定书籍官的设立,则体现了宋代对文化传承的重视,通过整理和编纂书籍,保护和传播了古代文化。

再次,文中提到的茶禁和广惠仓,反映了宋代的经济政策和社会福利制度。茶禁的放松,促进了茶叶贸易的发展,增加了国家税收。广惠仓的设立,则为贫困人口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体现了宋代政府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文中提到的御试和义勇,反映了宋代的教育和军事制度。御试作为科举考试的最高级别,选拔了大量的人才,为国家的治理提供了智力支持。义勇作为地方民兵组织,增强了国家的防御能力,体现了宋代军事制度的灵活性和实效性。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宋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件,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个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宋代政府在治理国家方面的智慧和远见。

这段古文反映了中国古代边疆地区的军事管理和防御策略。文中提到的河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与北方游牧民族接壤的边疆地带,因此这里的军事防御尤为重要。文中提到的‘义勇’是指自愿参军的士兵,这种军事组织形式在边疆地区尤为常见,因为边疆地区常常面临外敌的威胁,需要更多的军事力量来保卫。

文中提到的‘州县以时案阅’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军队的严格管理和定期检查制度。这种制度确保了军队的战斗力和纪律性,是古代中国军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定期的案阅,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军队中的问题,确保军队随时处于备战状态。

文中提到的‘诏如所议,岁阅,以新旧籍并阙数闻’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府对军事管理的重视。通过每年对军队的检查和统计,政府可以及时了解军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这种制度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政府对军事管理的重视,也反映了古代中国政府对边疆地区的关注和重视。

最后,文中提到的‘是春,辽主如春州’则反映了辽朝皇帝的活动。辽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由契丹族建立,其统治范围包括今天的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辽主如春州可能是辽朝皇帝的一次巡游或视察活动,反映了辽朝皇帝对边疆地区的关注和重视。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反映了古代中国边疆地区的军事管理和防御策略,以及古代中国政府对军事管理的重视。通过对这段古文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军事管理制度和边疆防御策略,以及古代中国政府对边疆地区的关注和重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五十七》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877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