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二十七

作者: 毕沅(1730年—1797年),清代史学家、官员,主持编撰《续资治通鉴》。他以博学多才著称,致力于史学研究和文献整理。

年代:编撰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续资治通鉴》共220卷,是司马光《资治通鉴》的续作,记载了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至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按编年体例编写,内容详实,是研究宋、元历史的重要文献。它对后世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二十七-原文

巽、王曾、龙图阁待制陈彭年同知贡举。始命礼部封印卷首。

己酉,辽赈饶州饥民。

庚戌,同判太常礼院孙奭言:“伏睹来年正月一日享先农,九日上辛祈谷,祀昊天上帝。案《春秋传》,启蛰而郊,郊而后耕。《月令》云:‘天子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亲载耒耜,躬耕帝籍。’先儒皆云,元日即上辛,郊天地,元辰谓郊后吉亥,享先农而耕籍也。《六典》、《礼阁新仪》,并先云上辛礼昊天,次云吉亥享先农。伏望改用上辛祀昊天,后亥日享先农。仍即著令。”诏太常寺与崇文院检讨官详定。既而判寺李宗谔言:“《宋书》、《后魏书》所载,并以上辛后日享先农。请如奭奏。”从之。

诏:“诸路所上军储之数,自今先下枢密院籍记送中书。”盖凡遣戍兵,必预度所在资廪丰约故也。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大中祥符元年(辽统和二十六年)

春,正月,乙丑,帝召宰臣王旦、知枢密院事王钦若等对于崇政殿之西序。帝曰:“朕寝殿中,帟幕皆青絁为之,旦暮间非张烛莫能辨色。去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夜将半,朕方就寝,忽一室明朗,惊视之,俄见神人星寇绛袍,告朕曰:‘来月三日,宜于正殿建黄箓道场一月,当降天书《大中祥符》三篇,勿泄天机!’朕悚然起对,忽已不见,命笔讠志之。十二月,朔,即蔬食斋戒,于朝元殿建道场,结采坛九级,又雕木为舆,饰以金宝,恭伫神贶,虽越月,未敢罢去。适睹皇城司奏,左承天门屋之南角,有黄帛曳于鸱吻之上,朕潜令中使往视,回奏云:‘其帛长二丈许,缄一物如书卷,缠以青缕三周,封处隐隐有字。’朕细思之,盖神人所谓天降之书也。”旦等曰:“陛下以至诚事天地,仁孝奉祖宗,恭已爱人,夙夜求治,以至珠邻修睦,犷俗请吏,干戈偃戢,年谷屡丰,皆陛下兢兢业业、日谨一日所致也。臣等尝谓天道不远,必有昭报;今者神告先期,灵文果降,实彰上穹佑德之应。”皆再拜称万岁。又言:“启封之际,宜屏左右。”帝曰:“天若谪示阙政,固宜与卿等祗畏改悔;若诫告朕躬,朕亦当侧身自修,岂宜隐之而使众不知也?”

帝即步至承天门,焚香望拜,命内侍周怀政、皇甫继明升屋对捧以降。王旦跪奉进,帝再拜受书,置舆上,复与日等步导,却伞盖,撤警跸,至道场,授知枢密院陈尧叟启封,上有文曰:“赵受命,兴于宋,付于冲。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既去帛启缄,命尧叟读之。其书黄字三幅,词类《尚书·洪范》、《老子道德经》,始言帝能以至孝至道绍世,次谕以清净简俭,终述世祚延永之意。读讫,藏以金匮。旦等称贺于殿之北庑。是夕,命旦宿斋中书,晚诣道场,旦趋往而帝已先至。

丙寅,群臣入贺于崇政殿,赐宴,帝与辅臣皆蔬食。遣吏部尚书张齐贤等奏告天地、宗庙、社稷及京城祠庙。

丁卯,设黄麾仗于殿前,陈宫悬、登歌,文武官、辽使陪列,酌献三清天书。礼毕,帝步导入内,行避黄道。司天监奏:“三日五日有紫云护宫殿,乞付史馆。”从之。

戊辰,大赦,改元,文武官并加恩,改左承天门为左承天祥符门。诏东京赐酺五日,以二月一日为始。

壬申,边臣言:“赵德明邀留回鹘贡物,又令张浦率骑数千侵扰回鹘。今岁夏州讥馑,此衰败之势也。”帝曰:“朕知其旱歉,已令榷场勿禁西蕃市粒食者。盖抚御夷狄,当务含容;不然,须至杀伐,害及生灵矣。”

赵德明尝以民饥,上表乞粮数百万。帝出其奏示辅臣,众皆怒曰:“德明方纳款而敢渝誓约,妄有乞请,乞降诏责之。”王旦请敕三司,在京积粟百万,令德明自来取之;帝从其言。既而德明受诏,望阙再拜,曰:“朝廷有人!”乃止。

太仆少卿钱惟演献《祥符颂》,甲申,擢司封郎中,知制诰。

天书降之翼日,翰林学士李宗谔上皇帝奉迎酌献乐章,优诏答之。时学士晁迥知贡举,杨亿被病,参知政事赵安仁实草诏云。

辽主如长泺。

二月,壬辰朔,帝御乾元门观酺。

丁酉,分遣中使六人锡边臣宴。

戊戌,帝语辅臣曰:“京师士庶渐事奢侈,衣服器玩多镕金为饰,工人炼金为箔,其徒日繁,计所费岁不下十万两,浸以成风,良可戒也。”丙午,诏:“三司使丁谓申明旧制,募告者赏之。自今乘舆服御涂金、绣金之类亦不须用。”

三月,甲戌,兗州父老吕良等千二百八十七人诣阙请封禅,对于崇道殿。帝令引进使曹利用宣劳而谕之曰:“封禅历代罕行,难徇所请。”良等进而言曰:“国家受命五十年,已致太平,今天降祥符,宜告成岱岳,以报天地。”帝复曰:“此大事,不可轻议。”良等又曰:“岁时丰稔,华夏安泰,愿上答灵贶,早行盛礼。”诏赐缗帛遣之。知州邵华又率官属抗表以请,亦不允。

己卯,兗州并诸路进士孔谓等八百四十人诣阙请封禅。

壬午,宰相王旦等率文武百官、诸军将校、州县官吏、蕃夷、僧道、耆寿二万四千三百七十人诣东上閤门,凡五上表,请封禅。

夏,四月,辛卯朔,天书又降于大内之功德阁。

甲午,诏以今年十月有事于泰山,遂遣官告天地、宗庙、岳渎诸祠。乙未,以知枢密院事王钦若、参知政事赵安仁并为封禅经度制置使。初,议封禅未决,帝

以经费问权三司使丁谓,谓曰:“大计固有馀矣。”议乃决。

即诏谓计度泰山路粮草,引进使曹利用、宣政使李神福相度行营道路,翰林学士晁迥、李宗谔、杨亿、龙图直学士杜镐、待制陈彭年与太常礼院祥定仪注。

王旦请依郊禋故事面命五使,帝曰:“升中大礼五使之职,当于中书、枢密院以班次领之。”

丙申,命王旦为大礼使,王钦若为礼仪使,冯拯为仪仗使,陈尧叟为卤簿使,赵安仁为桥道顿递使,其礼仪、桥道顿递使事,令拯、尧叟分掌之。

饮若、安仁并判兗州,仍更迭往乾封县,禁于泰山樵采者,山下工役无得调发丁夫,止用兗、郓州兵。

行宫除前后殿外,馀悉张幄幕。

金帛、刍粮委三司规度,收市或转输供用它所须物,悉自京辇致,无得辄有科率。

发陕西上供木,由黄河浮筏郓州,给置顿之费。

诏东封缘路禁采捕。

修建行宫,无得侵占民田,扈驾步骑辄蹂践苗稼者,御史纠之。

壬寅,帝御崇政殿,亲试进士,仍录题解,摹印以示之。

初于殿廊设幔,列坐席,标其姓名,又揭榜表其次序,令视讫就坐。

命翰林学士李宗谔等八人为考官。

帝遍至幄次,谕宗谔等务极精详,勿遗贤俊。

翼日,宗谔等上所定进士文卷,诏宰相覆考讫,乃临轩赐进士郑人姚晔等及第、出身有差。

先是谢恩始令释褐,是日特赐绿袍、靴、笏,即命以职。

丙午,诏作昭应宫以奉天书。

时上封事者言:“两汉举贤良,多因兵荒灾变,所以询访阙政。今国家受瑞建封,不当复设此例。”于是悉罢吏部科目。

丙辰,诏:“太祖、太宗朝诸路所献祥禽、异兽皆在苑囿,可上其数,俟封禅礼毕纵之。”

遣使驰诣岳州采三脊茅三十束,备藉神缩酒之用。

有老人董皓识之,授皓州助教,赐束帛。

戊午,诏东巡,取郓州临巂阝路赴泰山;礼毕,幸兗州,取中都路还京。

先是监察御史阴城张士逊为贡院监门官,时贡举初用糊名之法,士逊白主司,有亲戚在进士中,明日当引试,愿出以避嫌,主司不听,乃自言引去。

帝是之,记名于御屏,遂诏:“自今举人与试官有亲嫌者,皆移试别头。”

是月,江南转运使阙,中书进拟人,数见却,帝乃自除士逊为之。

士逊谒宰相王旦于政事堂,自言“骤领使职,愿闻善教。”

旦从容曰:“朝廷榷利至矣。”

士逊起谢。

士逊后徙广西、河北,每思旦言,不敢妄有兴建云。

五月,庚申朔,辽主还上京。

壬戌,王钦若言泰山下醴泉出,锡山苍龙见。

河北转运使李士衡奏罢内帑所助钱八万缗,于是又请辇本路金帛刍粟四十九万赴京东以助祀事。

帝曰:“士衡临事有心力。”

遂赐褒诏,因留士衡于澶州,管句东封事。

有司详定仪注,请于泰山上置圜坛,径五丈,高九尺。

圜坛东南置燎坛,高一丈二尺,方一丈。

山下封祀坛如圜丘制,社首坛如方丘制。

又为瘗塪于壬地,及天地玉牒、玉册、石感、金玉匮、受命宝之制甚备。

诏悉从之。

丙寅,命王旦、冯拯、赵安仁等分撰玉牒、玉册文。

初,有司请依唐故事,皇帝告庙出京,至泰山、社首山,并用法驾。

帝以前诏惟祀事丰洁,馀从简约,于是改用小驾仪仗;寻改小驾名曰鸾驾。

辛未,赵安仁奏:“得太仆寺状,金玉辂合先赴泰山,辂高二丈三尺,阔一丈三尺,所经州县城门桥道有狭隘,请令修拆。”

帝曰:“若此,则劳人矣。可于城外过,于坟墓处避之。”

三司假内藏库银十万两,从之。

辽主驻怀州。

甲申,放后宫一百二十人,厚资遣之。

六月,壬辰,详定所上封禅仪注,帝览之,曰:“此仪久废,非典礼具备,岂为尽美?”

即手札疑互凡十九事,令五使参议厘正而行之。

命都官员外郎孙奭至辽境上,告以将有事于泰山。

先是五月丙子,帝复言梦见向者神人,言来月上旬复当赐天书于泰山,密告王钦若。

于是钦若奏:“是月甲午,木工董祚于醴泉亭北见黄素书曳林木之上,有字不能识,言于皇城使王居正,居正见其上有御名,驰告钦若,钦若等就取得之。

遂建道场,明日,跪授中使捧诣阙。”

奏至,帝亟召王旦等谕其事,欲自出奉迎,即命旦为导卫使,具仪仗,奉迎天书,安于含芳园之正殿。

帝再拜受,授陈尧叟启封,其文曰:“汝崇孝奉,育民广福。锡尔嘉瑞,黎庶咸知。祕守斯言,善解吾意。国祚廷永,寿历遐岁。”

读讫,召百官示之。

左右奏苑中有云五色,读天书次,黄云如风驻殿上。

赐文武百官泰山醴泉。

庚戌,曲赦兗州系囚流罪以下。

辛亥,群臣上尊号曰崇文广武仪天尊道宝应章感圣明仁孝皇帝。

秋,七月,辽加太祖谥曰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太宗谥曰孝武皇帝,让国皇帝更谥曰文献皇帝,世宗加谥曰孝和庄宪皇帝,仍谥皇太弟鲁呼曰钦顺皇帝。

八月,己丑朔,上太祖尊谥曰启运立极英武圣文神德元功大孝皇帝,太宗曰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大明广孝皇帝。

命详定仪注官晁迥以下习泰山圜台封祀仪于都亭驿。

乙已,令天下禁屠宰一月,自十月始。

己酉,王钦若来朝,献芝草八千本。

九月,戊午朔,令有司勿奏大辟案。

己未,诏告太庙,以芝草、嘉禾、瑞木列于天书辇前,及陈于六室。

庚申,命兵部侍郎向敏中权东京留守。

皇城使刘承珪诣崇政殿上新制天书法物。

言有鹤十四来翔,天书扶持使丁谓奏双鹤度天书辇,飞舞良久。

翼日,帝顾谓曰:“昨所睹鹤,但于辇上飞度,若云飞舞良久,恐不为实,卿当易此奏也。”

谓再拜曰:“陛下以至诚奏天,以不欺临物,正此数字,所系尤深。望付中书载于《时政记》。”

帝俯首许之。

癸亥,奉天书于朝元殿。

甲子,扶持使等奉天书升玉辂,赴太庙南城门内幄殿。

有顷,车驾至,诣幄殿酌献讫,奠告六室,至太祖、太宗室,告以严配之意,帝涕泗交下。

群臣言:祀次,白云如龙凤仙人,正在庙室上,有鹤十四来翔。

庚辰,赵安仁献五色金玉丹,紫芝八千七百馀本。

乙酉,帝亲习封禅仪于崇德殿。

初,礼官言帝王无亲习之文,帝曰:“朕以达寅恭之意,岂惮劳乎!”

是月,京东、西、河北、河东、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路皆大稔,米斗钱七文。

冬,十月,戊子朔,辽主如中京。

庚寅,诏:“所经州县,采访民间不便事并市物之价,车服、权衡、度量不如法者,举仪制禁之。有奇才异行隐沦不仕者,与所属长吏论荐。鳏寡茕独不能自存者,量加赈恤。官吏政迹尤异,民受其惠,及不守廉隅,昧于政理者,孝子顺孙、义夫节妇为乡里所称者,并条析以闻。官吏知民间利病者,亦为录奏。”

司天言五星顺行同色。

辛卯,驾发京师,奏侍使奉天书先导。

辛丑,次郓州;壬辰,驻跸。

知制诰硃巽言奉玉册、玉牒至翔銮驿,有神光起昊天玉册上;亟遣翰林学士李宗谔驻往致谢。

丙午,次翔銮驿。

丁未,法驾入乾封县奉高宫,帝即诣昊天玉册前,焚香再拜,以谢神光之贶。

占城、大食诸蕃国使以方物迎献道左。

大食蕃客李麻勿献玉圭,长尺二寸,自言五代祖得自西天屈长者,云:“谨守此,俟中国圣君行封禅礼,即驰贡之。”

戊申,帝斋于穆清殿。

王钦若等献紫芝草三万八千馀本。

己酉,群臣奏五色云起岳顶。

帝与近臣登后亭望之,名亭曰瑞云。

知制造硃巽奉玉册牒,及圜台行事官并先升山上,以回马岭至天门,路险绝,人给横板各二,两首施采帛,巽亲从卒推引而上。

庚戌,昼漏未上五刻,帝服通天冠、绛纱袍,乘金辂,备法驾,至山门,改服靴袍,乘步辇以登,卤簿仗卫列于山下,黄麾仗卫士、亲从卒自山址盘道至太平顶,凡两步一人,采绣相间,供奉马止于中路御帐。

亚献宁王无偓,终献舒王元偁。

卤簿使陈尧叟从登,言有黄云覆辇上,道经险峻,必降辇步进,有司议益扶卫,皆却之。

导从者或至疲顿,而帝辞气益壮。

至御幄,召近臣观玉女泉及唐高宗、明皇二碑。

前一夕,山上大风,裂帟幕,迟明未已。

及帝至,天气温和,奉祀官点检习仪于圜台。

是夕,山下罢警场。

辛亥,享昊天上帝于圜台,以太祖,太宗配;命群官享五方帝诸神于封祀坛。

仪卫使奉天书于上帝之左,帝衮冕奠献,侍从导卫悉减去茀翟,止于遗门,笼烛前导亦撤之。

摄中书侍郎周起读玉册、玉牒文。

帝饮福,摄中书令王旦跪称曰:“天赐皇帝太一神册,周而复始,永绥兆人。”

三献毕,封金玉匮。

摄太尉王旦奉玉匮置于石感,摄太慰冯拯奉金匮以降,将作监领徒封感。

帝登台阅视讫,还御幄。

司天监奏庆云绕坛,月有黄煇氛。

宰臣率从官称贺,山下传呼万岁,振动山谷。

帝即日还奉高宫,百官奉迎于谷口。

壬子,禅祭皇地祗于社首山,如封祀之仪。

前夕阴而风,及行事,风顿止。

悉纵四方所献珍禽奇兽于山下。

法驾还奉高宫,左右言日重轮,五色云见。

诏以奉高宫为会真宫。

癸亥,有司设仗卫、宫县于朝觐坛下,坛在奉高宫之南。

帝服衮冕,御坛上之寿昌殿,受朝贺,大赦天下,常赦所不原者咸除之。

文武官并进秩加恩。

赐天下酺三日。

改乾封县为奉符县。

泰山下七里内禁樵采。

大宴穆清殿,又宴近臣及泰山父老于殿门,赐父老时服、茶帛。

甲寅,车驾发奉符县,次太平驿。

是日,始复常膳。

帝劳王旦等以久食蔬,旦等皆再拜。

马知节独言:“蔬食唯陛下一人,臣等在道,未尝不私食肉。”

帝顾旦等曰:“知节言是否?”

旦再拜曰:“诚如知节言。”

丙辰,次兗州,以州为大都督府。

十一月,戊午朔,帝服靴袍诣文宣王庙,酌献,孔氏家属陪列。

有司定议止肃揖,帝特再拜。

又幸叔梁纥堂。

命刑部尚书温仲舒等分奠七十二子、先儒暨叔梁纥、颜氏,帝制赞刻石庙中。

复幸孔陵,以树木拥道,降舆乘马,至文宣王墓,再拜,诏加谥曰玄圣文宣王,仍修葺祠宇,给近便十户奉茔庙。

翌日,又遣吏部尚书张齐贤等以太牢致祭,赐其家钱三十万,帛三百匹。

以四十六世孙同学究出身圣佑为奉礼郎,近属授官及赐出身者六人。

又追封叔梁纥为鲁国公,颜氏为鲁国太夫人,伯鱼母并官氏为浑国太夫人。

又追封齐太公曰昭烈武成王,令青州立庙;周文公曰文宪王,曲阜县立庙。

己未,帝御回銮,覃庆楼观酺,凡三日。

壬戌,发兗州。

丁卯,次范县。

赐曲阜县玄圣文宣王庙《九经》、《三史》,令兗州选儒生讲说。

又赐太宗御制、御书,又以经史赐兗州。

丙子,发陈桥,次含芳园。

时近辅、淮甸、京东、河朔之民自泰山迎候车驾者道路不绝。

丁丑,车驾至自泰山。

扶持使丁谓奉天书归大内。

赐百官休假三日,中

书枢密院一日。

诏以正月三日天书降日为天庆节。丁谓请以祥瑞编次撰赞,绘画于昭应宫,从之。

甲申,命王旦摄太尉,奉上太祖、太宗谥册。礼毕,亲享六室。

乙酉,大宴含光殿,劳旋也。

十二月,辛卯,御朝元殿,受册尊号。

命丁谓、李宗谔等编修《封禅记》,从陈彭年之请也。

丁酉,内出泰山封祀上尊酒及玉女白龙王母池水新醴泉赐辅臣。诏东京留守司及在京掌事内臣不该赐物者,特给之。

诏:“江淮发运司部内,各留三年之储以备水旱。”先是江、淮米运送京师,至是司天监言扬、楚之分当为水旱沴,防患故也。

庚戌,置京新城外八厢。帝以都门之外,民居颇多,旧例惟赤县尉主其事,至是特置厢吏,命京府统之。

辛亥,命户部尚书寇准知天雄军兼驻泊都部署。辽使尝过大名,谓准曰:“相公望重,何故不在中书?”准曰:“主上以朝廷无事,北门锁钥,非准不可耳。”

甲寅,以南衙为锡庆院。

先是酺宴则集于尚书省或都亭驿,诞节斋会则就相国寺。帝以佛舍中烹饪优笑,有亏恭洁,乃令内臣度馆于显敞者易之。南衙即太宗尹京时底邸,秦王、许王继居焉,厥后虚其位,故以为院。

诏:“进奏院不得非时供报朝廷事,宜令进奏官五人为保,犯者科违制之罪。”

辽招讨使萧托云奏讨甘州回鹘,降其王伊啰勒,抚慰而还。

是岁,辽放进士史克忠等十三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二十七-译文

巽、王曾、龙图阁待制陈彭年一同主持贡举考试。开始命令礼部在试卷的卷首加盖封印。

己酉日,辽国赈济饶州的饥民。

庚戌日,同判太常礼院孙奭上奏说:“我看到来年正月初一祭祀先农,初九上辛日祈谷,祭祀昊天上帝。根据《春秋传》,启蛰之后举行郊祭,郊祭之后开始耕种。《月令》说:‘天子在元日向上帝祈谷,然后选择吉日,亲自带着农具,亲自耕种帝籍田。’先儒都说,元日就是上辛日,祭祀天地,元辰是指郊祭后的吉亥日,祭祀先农并耕种帝籍田。《六典》、《礼阁新仪》都先说上辛日祭祀昊天,然后说吉亥日祭祀先农。我希望改用上辛日祭祀昊天,后亥日祭祀先农。并立即制定法令。”皇帝下诏让太常寺与崇文院检讨官详细讨论。后来判寺李宗谔说:“《宋书》、《后魏书》所记载的,都是在上辛日之后祭祀先农。请按照孙奭的奏请执行。”皇帝同意了。

皇帝下诏:“各路所上报的军储数量,从今以后先送到枢密院登记,然后送到中书省。”这是因为凡是派遣戍兵,必须预先估计所在地方的物资储备是否充足。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大中祥符元年(辽统和二十六年)

春天,正月,乙丑日,皇帝召见宰相王旦、知枢密院事王钦若等人在崇政殿的西序议事。皇帝说:“我的寝殿中,帷幕都是用青色的丝绸做的,早晚间如果不点蜡烛就无法分辨颜色。去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半夜时分,我刚要睡觉,忽然整个房间变得明亮,我惊讶地看去,不久看到一个神人,穿着星冠绛袍,告诉我说:‘下个月三日,应该在正殿建黄箓道场一个月,天书《大中祥符》三篇将会降临,不要泄露天机!’我惊恐地起身回应,忽然神人就不见了,我立刻用笔记下这件事。十二月初一,我开始素食斋戒,在朝元殿建道场,搭建了九级彩坛,又雕刻了木舆,用金宝装饰,恭敬地等待神赐,虽然已经过了一个月,但我不敢停止。正好看到皇城司的奏报,左承天门屋的南角,有黄帛挂在鸱吻上,我暗中命令中使前去查看,中使回来说:‘那帛长约两丈,包裹着一个像书卷的东西,用青线缠绕了三圈,封口处隐隐有字。’我仔细思考,这应该是神人所说的天降之书。”王旦等人说:“陛下以至诚之心事奉天地,以仁孝之心奉祀祖宗,恭敬自己,爱护人民,日夜追求治理,以至于与邻国修好,教化蛮夷,平息战争,年年丰收,这都是陛下兢兢业业、日复一日谨慎行事的结果。我们常说天道不远,必有昭报;如今神人提前告知,灵文果然降临,这确实是上天保佑德行的应验。”大家都再拜称万岁。又说:“启封的时候,应该屏退左右。”皇帝说:“如果天书是责备朝政的缺失,当然应该与你们一起敬畏改悔;如果是告诫我本人,我也应当自我反省,怎么能隐瞒不让大家知道呢?”

皇帝随即步行到承天门,焚香望拜,命令内侍周怀政、皇甫继明上屋顶对捧天书下来。王旦跪着奉上,皇帝再拜接受天书,放在木舆上,然后与王旦等人步行引导,撤去伞盖和警戒,到达道场,交给知枢密院陈尧叟启封,上面写着:“赵受命,兴于宋,付于冲。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去掉帛布后,命令陈尧叟宣读。天书有三幅黄字,内容类似《尚书·洪范》和《老子道德经》,开头说皇帝能以极孝和至道继承世业,接着教导清净简俭,最后表达世祚延永的意思。宣读完毕后,天书被收藏在金匮中。王旦等人在殿的北庑称贺。当晚,皇帝命令王旦在中书省斋戒,晚上到道场,王旦赶到时皇帝已经先到了。

丙寅日,群臣在崇政殿入贺,皇帝赐宴,皇帝与辅臣都吃素食。派遣吏部尚书张齐贤等人奏告天地、宗庙、社稷及京城的祠庙。

丁卯日,在殿前设黄麾仗,陈列宫悬、登歌,文武官员、辽国使节陪列,酌献三清天书。礼毕后,皇帝步行进入内殿,避开黄道。司天监上奏:“三日五日有紫云护佑宫殿,请求将此事记录在史馆。”皇帝同意了。

戊辰日,大赦天下,改年号,文武官员都加恩,改左承天门为左承天祥符门。下诏东京赐酺五日,从二月一日开始。

壬申日,边臣上奏:“赵德明扣留回鹘的贡物,又命令张浦率领数千骑兵侵扰回鹘。今年夏州饥荒,这是衰败的迹象。”皇帝说:“我知道他们旱灾歉收,已经命令榷场不要禁止西蕃购买粮食。因为安抚夷狄,应当以包容为主;否则,必然导致杀伐,伤害生灵。”

赵德明曾经因为百姓饥荒,上表请求数百万粮食。皇帝把他的奏章给辅臣看,大家都愤怒地说:“赵德明刚刚归顺就敢违背誓约,妄自请求,请求下诏责备他。”王旦请求敕令三司,在京中积攒百万粮食,让赵德明自己来取;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后来赵德明接到诏书,望阙再拜,说:“朝廷有人!”于是停止了请求。

太仆少卿钱惟演献上《祥符颂》,甲申日,被提拔为司封郎中,知制诰。

天书降临的第二天,翰林学士李宗谔上奏皇帝奉迎酌献的乐章,皇帝优诏答复。当时学士晁迥主持贡举,杨亿生病,参知政事赵安仁起草诏书。

辽国君主前往长泺。

二月,壬辰日初一,皇帝在乾元门观看赐酺。

丁酉日,分派六名中使赐宴给边臣。

戊戌日,皇帝对辅臣说:“京师的士庶逐渐奢侈,衣服器玩多用熔金装饰,工匠炼金为箔,这些人越来越多,每年花费不下十万两,逐渐形成风气,实在应该警惕。”丙午日,下诏:“三司使丁谓申明旧制,招募告发者并给予赏赐。从今以后,乘舆服御涂金、绣金之类也不必使用。”

三月,甲戌日,兗州父老吕良等一千二百八十七人到朝廷请求封禅,在崇道殿面见皇帝。皇帝命令引进使曹利用宣慰并告诉他们:“封禅历代很少举行,难以满足你们的请求。”吕良等人进言说:“国家受命五十年,已经达到太平,如今上天降下祥符,应该到岱岳告成,以报答天地。”皇帝又说:“这是大事,不能轻易决定。”吕良等人又说:“年年丰收,华夏安泰,希望皇上回应神灵的赐福,早日举行盛大的封禅典礼。”皇帝下诏赐给他们缗帛并遣返。知州邵华又率领官属上表请求,皇帝也没有同意。

己卯日,兗州及诸路进士孔谓等八百四十人到朝廷请求封禅。

壬午日,宰相王旦等人率领文武百官、诸军将校、州县官吏、蕃夷、僧道、耆寿二万四千三百七十人到东上閤门,共上表五次,请求封禅。

夏天,四月,辛卯日初一,天书又降于大内的功德阁。

甲午日,下诏今年十月在泰山举行封禅,于是派遣官员告祭天地、宗庙、岳渎诸祠。乙未日,任命知枢密院事王钦若、参知政事赵安仁为封禅经度制置使。最初,讨论封禅未决,皇帝

皇帝询问三司使丁谓关于经费的问题,丁谓回答说:“大计已经足够了。”于是决定进行封禅。

随即下诏令丁谓计算泰山路的粮草,引进使曹利用、宣政使李神福负责勘察行营道路,翰林学士晁迥、李宗谔、杨亿、龙图直学士杜镐、待制陈彭年与太常礼院一起制定仪注。

王旦请求按照郊祀的惯例任命五使,皇帝说:“升中大礼五使的职责,应当由中书、枢密院按照班次来担任。”

丙申日,任命王旦为大礼使,王钦若为礼仪使,冯拯为仪仗使,陈尧叟为卤簿使,赵安仁为桥道顿递使,礼仪和桥道顿递使的事务由冯拯和陈尧叟分别掌管。

王钦若和赵安仁同时兼任兗州判官,轮流前往乾封县,禁止在泰山砍柴,山下的工程不得征调民夫,只能使用兗州和郓州的士兵。

行宫除了前后殿外,其余地方都用幔幕覆盖。

金帛和粮草由三司负责规划,收购或转运所需的物资,全部从京城运送,不得随意征调。

从陕西调运上供的木材,通过黄河浮筏运到郓州,用于置顿的费用。

下诏东封沿途禁止采捕。

修建行宫时,不得侵占民田,扈驾的步骑如果践踏庄稼,御史将予以纠察。

壬寅日,皇帝亲临崇政殿,亲自考试进士,并录下题解,摹印后展示给考生。

最初在殿廊设幔,排列座位,标明姓名,并张贴榜单显示次序,让考生看完后入座。

任命翰林学士李宗谔等八人为考官。

皇帝逐一巡视幄次,告诉李宗谔等人务必极其精细,不要遗漏贤才。

第二天,李宗谔等人上呈所定的进士文卷,皇帝下诏让宰相复核后,亲自赐予进士郑人姚晔等人及第、出身等不同等级。

此前谢恩时才允许脱去布衣,这天特别赐予绿袍、靴、笏,并立即任命官职。

丙午日,下诏建造昭应宫以供奉天书。

当时有人上书说:“两汉时期举荐贤良,多是因为兵荒灾变,所以需要询问政事的缺失。如今国家受瑞建封,不应再设此例。”于是取消了吏部的科目。

丙辰日,下诏:“太祖、太宗朝各路所献的祥禽、异兽都在苑囿中,可以上报数量,等到封禅礼结束后放生。”

派遣使者前往岳州采集三脊茅三十束,准备用于祭祀时缩酒。

有一位老人董皓认识这种茅草,授予他州助教的职位,并赐予束帛。

戊午日,下诏东巡,取道郓州临巂阝路前往泰山;礼毕后,前往兗州,取道中都路返回京城。

此前监察御史阴城张士逊担任贡院监门官,当时贡举刚开始使用糊名法,张士逊告诉主考官,有亲戚在进士中,第二天要参加考试,希望退出以避嫌,主考官不同意,于是张士逊自行引退。

皇帝赞同他的做法,将他的名字记在御屏上,并下诏:“从今以后,举人与试官有亲属关系的,都要移到别头考试。”

这个月,江南转运使职位空缺,中书推荐了几个人,都被皇帝否决,皇帝亲自任命张士逊担任此职。

张士逊在政事堂拜见宰相王旦,自称“突然担任使职,希望听到好的教诲。”

王旦从容地说:“朝廷的榷利已经达到了极致。”

张士逊起身道谢。

张士逊后来调任广西、河北,每次想到王旦的话,都不敢随意兴建工程。

五月,庚申朔日,辽主返回上京。

壬戌日,王钦若报告泰山下出现醴泉,锡山有苍龙出现。

河北转运使李士衡上奏请求停止内帑资助的八万缗钱,并请求运送本路的金帛粮草四十九万到京东以助祭祀。

皇帝说:“李士衡处理事务很有心力。”

于是赐予褒奖诏书,并将李士衡留在澶州,负责东封事务。

有关部门详细制定了仪注,请求在泰山上设置圜坛,直径五丈,高九尺。

圜坛东南设置燎坛,高一丈二尺,方一丈。

山下封祀坛按照圜丘的规格,社首坛按照方丘的规格。

又在壬地设置瘗塪,以及天地玉牒、玉册、石感、金玉匮、受命宝等制度非常完备。

皇帝下诏全部采纳。

丙寅日,命令王旦、冯拯、赵安仁等人分别撰写玉牒、玉册文。

最初,有关部门请求按照唐朝的惯例,皇帝告庙出京,到泰山、社首山时,都使用法驾。

皇帝因为之前的诏书只要求祭祀事务丰洁,其余从简,于是改用小驾仪仗;不久将小驾改名为鸾驾。

辛未日,赵安仁上奏:“得太仆寺的报告,金玉辂应该先赴泰山,辂高二丈三尺,宽一丈三尺,所经州县城门桥道有狭窄的地方,请求下令修拆。”

皇帝说:“如果这样,就会劳民伤财。可以在城外通过,避开坟墓。”

三司借内藏库银十万两,皇帝同意了。

辽主驻扎在怀州。

甲申日,释放后宫一百二十人,给予丰厚的资财遣送回家。

六月,壬辰日,详定所上呈封禅仪注,皇帝看后说:“这个仪式已经废弃很久了,如果不是典礼完备,怎么能算是尽善尽美?”

随即手写疑点共十九处,命令五使参议修改后执行。

命令都官员外郎孙奭到辽境上,告知将要在泰山举行封禅。

此前五月丙子日,皇帝再次说梦见之前的神人,说下月上旬将再次在泰山赐予天书,秘密告诉王钦若。

于是王钦若上奏:“这个月甲午日,木工董祚在醴泉亭北看到黄素书挂在林木上,有字不认识,告诉皇城使王居正,王居正看到上面有御名,急忙报告王钦若,王钦若等人前去取得。

于是建立道场,第二天,跪着交给中使捧到朝廷。”

奏章到达后,皇帝立即召见王旦等人告知此事,想要亲自出迎,随即任命王旦为导卫使,准备仪仗,奉迎天书,安放在含芳园的正殿。

皇帝再拜接受,交给陈尧叟启封,上面写着:“你崇孝奉,育民广福。赐予你嘉瑞,黎民百姓都知道。秘密守护这些话,善解我的意思。国祚长久,寿命久远。”

读完后,召见百官展示。

左右报告苑中有五色云,读天书时,黄云如风停在殿上。

赐予文武百官泰山醴泉。

庚戌日,特赦兗州关押的流罪以下囚犯。

辛亥日,群臣上尊号为崇文广武仪天尊道宝应章感圣明仁孝皇帝。

秋,七月,辽国加太祖谥号为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太宗谥号为孝武皇帝,让国皇帝改谥号为文献皇帝,世宗加谥号为孝和庄宪皇帝,皇太弟鲁呼谥号为钦顺皇帝。

八月,己丑朔日,上太祖尊谥号为启运立极英武圣文神德元功大孝皇帝,太宗尊谥号为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大明广孝皇帝。

命令详定仪注官晁迥以下在都亭驿练习泰山圜台封祀仪。

乙已日,下令天下禁止屠宰一个月,从十月开始。

己酉日,王钦若来朝,献上芝草八千本。

九月,戊午朔日,命令有关部门不要上奏死刑案件。

己未日,下诏告太庙,将芝草、嘉禾、瑞木陈列在天书辇前,并陈列在六室。

庚申日,任命兵部侍郎向敏中为东京留守。

皇城使刘承珪到崇政殿上呈新制的天书法物。

据说有十四只鹤飞来,天书扶持使丁谓上奏说双鹤飞过天书车,飞舞了很久。

第二天,皇帝对丁谓说:“昨天看到的鹤,只是在车上方飞过,如果说它们飞舞了很久,恐怕不真实,你应该修改这个奏章。”

丁谓再次拜谢说:“陛下以最真诚的态度上奏天意,以不欺骗的态度对待万物,这几个字尤其重要。希望将其交给中书省记录在《时政记》中。”

皇帝低头同意了。

癸亥日,将天书供奉在朝元殿。

甲子日,扶持使等人将天书抬上玉辂,前往太庙南城门内的幄殿。

不久,皇帝的车驾到达,前往幄殿进行祭献,然后向六室奠告,到了太祖、太宗室,表达了严配的意愿,皇帝泪流满面。

群臣说:祭祀时,白云像龙凤仙人一样,正好在庙室上方,有十四只鹤飞来。

庚辰日,赵安仁献上了五色金玉丹和八千七百多本紫芝。

乙酉日,皇帝亲自在崇德殿练习封禅仪式。

起初,礼官说帝王没有亲自练习的记载,皇帝说:“我为了表达对天地的敬意,怎么会怕劳累呢!”

这个月,京东、西、河北、河东、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路都大丰收,一斗米只卖七文钱。

冬,十月,戊子朔日,辽国君主前往中京。

庚寅日,皇帝下诏:“所经过的州县,要调查民间的不便之事和市场价格,车服、权衡、度量不合法的,要举出仪制加以禁止。有奇才异行却隐居不仕的,要与当地长官讨论推荐。鳏寡孤独无法自立的,要适当加以救济。官吏政绩特别突出的,百姓受益的,以及不守廉洁、不懂政理的,孝子顺孙、义夫节妇被乡里称赞的,都要详细报告。官吏了解民间疾苦的,也要记录下来上奏。”

司天监报告说五星顺行且颜色相同。

辛卯日,皇帝从京师出发,奏侍使奉天书先行。

辛丑日,到达郓州;壬辰日,驻跸。

知制诰硃巽说奉玉册、玉牒到翔銮驿时,有神光从昊天玉册上出现;立即派翰林学士李宗谔前往致谢。

丙午日,到达翔銮驿。

丁未日,法驾进入乾封县奉高宫,皇帝立即前往昊天玉册前,焚香再拜,以感谢神光的恩赐。

占城、大食等国的使者带着贡品在路边迎接。

大食的蕃客李麻勿献上了一块长一尺二寸的玉圭,自称是五代祖从西天屈长者那里得到的,说:“我一直小心保管,等待中国圣君行封禅礼时,立即献上。”

戊申日,皇帝在穆清殿斋戒。

王钦若等人献上了三万八千多本紫芝草。

己酉日,群臣上奏说五色云从山顶升起。

皇帝与近臣登上后亭观看,将亭子命名为瑞云。

知制造硃巽奉玉册牒,以及圜台行事官一起先上山,从回马岭到天门,路非常险峻,每人给两块横板,两端系上彩帛,硃巽亲自带领士兵推拉上山。

庚戌日,天还没亮,皇帝戴上通天冠、穿上绛纱袍,乘坐金辂,备好法驾,到达山门,换上靴袍,乘坐步辇登山,卤簿仗卫排列在山下,黄麾仗卫士、亲从卒从山脚盘道到太平顶,每两步一人,彩绣相间,供奉马停在中路御帐。

亚献由宁王无偓主持,终献由舒王元偁主持。

卤簿使陈尧叟跟随登山,说有黄云覆盖在车辇上,经过险峻路段时,皇帝一定要下车步行前进,有司建议增加护卫,都被拒绝了。

随从的人有的已经疲惫不堪,但皇帝的精神却更加旺盛。

到达御幄后,皇帝召近臣观看玉女泉及唐高宗、明皇二碑。

前一天晚上,山上刮大风,撕裂了帷幕,天亮时风还没停。

等到皇帝到达时,天气变得温和,奉祀官在圜台检查练习仪式。

当晚,山下撤去了警场。

辛亥日,在圜台祭祀昊天上帝,以太祖、太宗配享;命令群官在封祀坛祭祀五方帝诸神。

仪卫使将天书放在上帝的左侧,皇帝穿着衮冕进行奠献,侍从导卫都去掉了茀翟,停在遗门,笼烛前导也撤去了。

摄中书侍郎周起宣读玉册、玉牒文。

皇帝饮福,摄中书令王旦跪下说:“天赐皇帝太一神册,周而复始,永远保佑万民。”

三献结束后,封存金玉匮。

摄太尉王旦将玉匮放在石感上,摄太慰冯拯将金匮降下,将作监带领工匠封感。

皇帝登上台查看完毕后,回到御幄。

司天监报告说庆云环绕祭坛,月亮有黄色光辉。

宰臣率领从官祝贺,山下传来万岁的呼声,震动山谷。

皇帝当天回到奉高宫,百官在谷口迎接。

壬子日,在社首山祭祀皇地祗,仪式与封祀相同。

前一天晚上阴天且有风,等到仪式开始时,风突然停了。

将四方献上的珍禽奇兽全部放生在山下。

法驾回到奉高宫,左右报告说太阳有重轮,五色云出现。

皇帝下诏将奉高宫改为会真宫。

癸亥日,有司在朝觐坛下设置仗卫、宫县,坛在奉高宫南面。

皇帝穿着衮冕,登上坛上的寿昌殿,接受朝贺,大赦天下,平常赦免不了的也都赦免了。

文武官员都晋升了官阶并得到恩赐。

赐天下百姓酺宴三天。

将乾封县改为奉符县。

泰山下七里内禁止砍柴。

在穆清殿举行大宴,又在殿门宴请近臣及泰山父老,赐给父老时服、茶帛。

甲寅日,皇帝从奉符县出发,到达太平驿。

当天,皇帝恢复了正常饮食。

皇帝慰劳王旦等人长期吃素,王旦等人都再次拜谢。

马知节独自说:“吃素的只有陛下一人,我们在路上,从未停止私下吃肉。”

皇帝看着王旦等人说:“知节说的是真的吗?”

王旦再次拜谢说:“确实如知节所说。”

丙辰日,到达兗州,将兗州设为大都督府。

十一月,戊午朔日,皇帝穿着靴袍前往文宣王庙,进行祭献,孔氏家属陪同。

有司决定只行肃揖礼,皇帝特别再次拜谢。

又前往叔梁纥堂。

命令刑部尚书温仲舒等人分别祭祀七十二子、先儒以及叔梁纥、颜氏,皇帝亲自撰写赞文并刻在庙中石碑上。

又前往孔陵,因为树木挡住了道路,皇帝下车骑马,到达文宣王墓前,再次拜谢,下诏加谥号为玄圣文宣王,并修缮祠宇,赐给附近十户人家负责守护陵庙。

第二天,又派吏部尚书张齐贤等人用太牢祭祀,赐给孔家三十万钱,三百匹帛。

任命四十六世孙同学究出身的圣佑为奉礼郎,近属六人授官并赐出身。

又追封叔梁纥为鲁国公,颜氏为鲁国太夫人,伯鱼母并官氏为浑国太夫人。

又追封齐太公为昭烈武成王,命令青州立庙;周文公为文宪王,曲阜县立庙。

己未日,皇帝御驾回銮,在覃庆楼观看酺宴,共三天。

壬戌日,从兗州出发。

丁卯日,到达范县。

赐给曲阜县玄圣文宣王庙《九经》、《三史》,命令兗州选儒生讲解。

又赐给太宗御制、御书,还将经史赐给兗州。

丙子日,从陈桥出发,到达含芳园。

当时,近辅、淮甸、京东、河朔的百姓从泰山迎接皇帝的车驾,路上络绎不绝。

丁丑日,皇帝从泰山返回。

扶持使丁谓将天书送回大内。

赐给百官三天假期,中

记录枢密院的一天。

皇帝下诏,将正月三日天书降临的日子定为天庆节。丁谓请求将祥瑞之事编撰成赞文,并在昭应宫绘画,皇帝同意了。

甲申日,任命王旦代理太尉,奉上太祖、太宗的谥册。礼仪结束后,皇帝亲自祭祀六室。

乙酉日,在含光殿举行盛大宴会,慰劳凯旋的将士。

十二月,辛卯日,皇帝在朝元殿接受册封尊号。

命令丁谓、李宗谔等人编修《封禅记》,这是应陈彭年的请求。

丁酉日,皇帝从内库中取出泰山封祀用的上等酒和玉女白龙王母池的新醴泉,赐给辅政大臣。并下诏给东京留守司及在京掌事的内臣,即使不该赐物的,也特别给予。

皇帝下诏:“江淮发运司的辖区内,各自保留三年的储备,以防备水旱灾害。”此前,江、淮的米粮运送到京师,此时司天监报告说扬、楚地区将有水旱灾害,因此采取预防措施。

庚戌日,在京新城外设置八厢。皇帝认为都门之外居民众多,旧例只有赤县尉负责管理,现在特别设置厢吏,由京府统一管理。

辛亥日,任命户部尚书寇准为天雄军知军兼驻泊都部署。辽国使者曾经过大名,对寇准说:“相公声望很高,为什么不在中书省任职?”寇准回答:“皇上认为朝廷无事,北门的钥匙,非我不可。”

甲寅日,将南衙改为锡庆院。

以前,酺宴通常在尚书省或都亭驿举行,诞节斋会则在相国寺。皇帝认为在佛舍中烹饪和嬉笑有损恭敬和洁净,于是命令内臣在显敞的地方选择馆舍替代。南衙是太宗在京城时的府邸,秦王、许王相继居住,后来空置,因此改为院。

皇帝下诏:“进奏院不得在非规定时间报告朝廷事务,应命令进奏官五人互相担保,违反者按违制罪处罚。”

辽国招讨使萧托云奏报讨伐甘州回鹘,降服其王伊啰勒,安抚后返回。

这一年,辽国录取进士史克忠等十三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二十七-注解

强圉协洽:古代纪年法中的一种,用于表示年份。强圉指地支中的‘酉’,协洽指天干中的‘丁’,合起来表示丁酉年。

著雍涒滩:古代纪年法中的一种,用于表示年份。著雍指地支中的‘戌’,涒滩指天干中的‘戊’,合起来表示戊戌年。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宋真宗的尊号,反映了他的统治理念和功绩。

景德四年:宋真宗的年号,表示公元1007年。

辽统和二十五年:辽圣宗的年号,表示公元1007年。

文宣王庙:即孔子庙,文宣王是孔子的封号。

左藏库:古代国库之一,主要负责储存金银财宝。

太祖旧《实录》:指宋太祖赵匡胤的官方历史记录。

宜州:古代地名,今广西宜州市。

象州:古代地名,今广西象州县。

准布:古代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内藏库:古代国家财政机构,负责管理国库。

封禅:古代帝王为了显示其统治的合法性和神圣性,会在泰山举行封禅仪式,向上天报告自己的功绩,祈求国泰民安。

河图、洛书:古代传说中的神秘图案和书籍,被认为是天命的象征。

承天节:辽国的节日,用于庆祝皇帝的生日。

巽:巽是八卦之一,象征风,代表顺从、温和。在古文中常用来形容人的性格或行为。

王曾:王曾是北宋时期的官员,曾任龙图阁待制,参与贡举考试的管理。

龙图阁待制:龙图阁是宋代的一个官署名,待制是其官职,主要负责文书的起草和管理。

陈彭年:北宋时期的待制,参与制定礼仪。

贡举:贡举是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礼部: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主要负责礼仪、祭祀、科举等事务。

封印:封印是指对文书、卷宗等进行封存,以防止篡改或泄露。

辽: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由契丹族建立,与北宋并存。

饶州:饶州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西省。

饥民:饥民指因饥荒而生活困难的百姓。

太常礼院:太常礼院是古代负责礼仪、祭祀等事务的机构。

孙奭:孙奭是北宋时期的官员,曾任同判太常礼院,负责礼仪事务。

先农:先农是古代祭祀的对象之一,象征农业的始祖。

上辛:上辛是古代祭祀昊天上帝的日子,通常在每年的正月。

祈谷:祈谷是古代祈求丰收的祭祀仪式。

昊天上帝:昊天上帝是古代祭祀的最高神祇,象征天。

启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春天的开始。

郊:郊是古代祭祀天地的一种仪式,通常在郊外举行。

元日: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元辰:元辰指吉日,通常用于祭祀或重要活动。

耒耜:耒耜是古代农具,象征农耕。

帝籍:帝籍指皇帝的籍田,象征皇帝亲自参与农耕。

六典:六典是古代的一部礼制典籍,记载了礼仪制度。

礼阁新仪:礼阁新仪是宋代的一部礼制典籍,记载了新的礼仪制度。

崇文院:崇文院是宋代的一个官署名,负责文书的编纂和管理。

李宗谔:北宋时期的翰林学士,参与制定礼仪。

宋书:宋书是南朝宋时期的一部史书,记载了宋代的史事。

后魏书:后魏书是北魏时期的一部史书,记载了北魏的史事。

枢密院:枢密院是古代的一个官署名,主要负责军事事务。

中书:中书是古代的一个官署名,主要负责文书的起草和管理。

资廪:资廪指军队的粮草供应。

真宗:真宗是北宋的皇帝,名赵恒,庙号真宗。

膺符:膺符指皇帝接受天命,象征皇权的合法性。

稽古:稽古指研究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神功:神功指皇帝的功绩,象征其神圣的统治。

让德:让德指皇帝的德行,象征其仁德之治。

文明:文明指社会的文化发展,象征国家的繁荣。

武定:武定指皇帝的武功,象征其军事成就。

章圣:章圣指皇帝的圣明,象征其英明的统治。

元孝皇帝:元孝皇帝是真宗的谥号,象征其孝道之德。

大中祥符:大中祥符是北宋真宗时期的年号,象征国家的祥瑞。

辽统和:辽统和是辽代的年号,象征辽国的和平与统一。

崇政殿:北宋时期的宫殿名称,用于举行重要仪式。

帟幕:帟幕是古代宫殿中的帷幕,用于分隔空间。

青絁:青絁是一种青色的丝织品,常用于宫廷装饰。

黄箓道场:黄箓道场是道教的一种仪式,用于祈求神灵的庇佑。

天书:古代帝王为了显示其统治的合法性,常常会宣称得到上天的启示或命令,这些启示或命令被称为“天书”。在这里,天书象征着皇帝的权威和天命。

皇城司:皇城司是宋代的一个官署名,负责皇宫的安全和事务。

左承天门:左承天门是北宋皇宫中的一个门,象征皇权的威严。

黄帛:黄帛是一种黄色的丝织品,常用于祭祀或重要仪式。

青缕:青缕是一种青色的丝线,常用于装饰或封印。

崇文院检讨官:崇文院检讨官是宋代的一个官职,负责文书的审查和修订。

崇政殿之西序:崇政殿之西序是崇政殿的西侧,皇帝在此接见大臣。

宰臣:宰臣是古代的高级官员,负责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王旦:北宋时期的宰相,担任大礼使。

知枢密院事:知枢密院事是宋代的一个高级官职,负责军事事务。

王钦若:北宋时期的官员,担任礼仪使。

丁谓:北宋政治家,曾任三司使,负责国家财政。

泰山:中国五岳之首,位于山东省,历史上是帝王封禅的重要地点。

晁迥:北宋时期的翰林学士,参与制定礼仪。

杨亿:北宋时期的翰林学士,参与制定礼仪。

杜镐:北宋时期的龙图直学士,参与制定礼仪。

冯拯:北宋时期的官员,担任仪仗使。

陈尧叟:北宋时期的官员,担任卤簿使。

赵安仁:北宋时期的官员,担任桥道顿递使。

昭应宫:宋代皇宫中的一处重要建筑,用于举行各种宗教和政治仪式,反映了宋代皇权与宗教的紧密结合。

糊名之法:科举考试中为防止作弊而采取的措施,考生姓名被糊住。

圜坛:古代祭祀用的圆形祭坛。

燎坛:古代祭祀用的祭坛,用于焚烧祭品。

瘗塪:古代祭祀中用于埋藏祭品的地方。

玉牒:古代帝王祭祀时使用的玉制文书。

玉册:古代帝王祭祀时使用的玉制文书。

石感:古代祭祀中使用的石制器物。

金玉匮:古代祭祀中用于存放玉牒、玉册的金玉制箱子。

受命宝:古代帝王祭祀时使用的象征天命的神器。

鸾驾:古代帝王出行时使用的仪仗名称。

金玉辂:古代帝王出行时使用的豪华车驾。

怀州: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沁阳市。

都亭驿:古代驿站名称,用于接待官员和传递文书。

含芳园:北宋时期的皇家园林,用于举行重要仪式。

醴泉:古代传说中的神泉,象征祥瑞。

芝草:古代传说中的神草,象征祥瑞。

嘉禾:古代传说中的神禾,象征祥瑞。

瑞木:古代传说中的神木,象征祥瑞。

玉辂:古代帝王乘坐的豪华车辆,通常用于重要的仪式或出行,象征着皇权的尊贵和威严。

太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场所,是国家祭祀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对祖先的尊崇和对传统的继承。

五色金玉丹:古代传说中的仙丹,象征着长生不老和神仙境界,常与道教文化相关。

紫芝:传说中的仙草,象征着吉祥和长寿,常与道教文化相关。

昊天玉册:古代帝王在封禅仪式中使用的重要礼器,象征着与上天的沟通和皇帝的权威。

卤簿:古代帝王出行时的仪仗队伍,象征着皇权的威严和国家的秩序。

圜台:古代封禅仪式中的重要场所,象征着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文宣王:即孔子,古代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被封为文宣王,体现了对儒家文化的尊崇。

天庆节:宋代设立的节日,用以纪念天书降临的日子,体现了宋代皇帝对天命的重视和对祥瑞的追求。

太尉:古代中国的高级官职,负责军事事务,此处王旦摄太尉,显示了其在朝廷中的重要地位。

谥册:记录皇帝谥号的册子,谥号是对皇帝一生功过的总结和评价,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含光殿:宋代皇宫中的一处重要建筑,用于举行大型宴会和庆典,体现了皇家的奢华和威严。

封禅记:记录封禅大典的书籍,封禅是古代皇帝祭祀天地的重要仪式,具有极高的政治和文化意义。

泰山封祀:在泰山举行的封禅仪式,泰山被视为五岳之首,封禅泰山是皇帝展示天命和权威的重要方式。

京新城外八厢:宋代京城外的行政区划,厢是宋代城市管理的基本单位,反映了宋代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和制度化。

天雄军:宋代的一支重要军队,驻守在北方的战略要地,体现了宋代对北方边疆的重视。

锡庆院:宋代皇宫中的一处建筑,用于举行各种庆典和宴会,反映了皇家的奢华和礼仪的繁复。

进奏院:宋代朝廷中的一个机构,负责接收和处理各地的奏章,是朝廷与地方联系的重要纽带。

辽招讨使:辽国的高级官职,负责军事征讨和边疆防御,体现了辽国对边疆地区的重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二十七-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的一系列政治、军事和文化事件,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皇帝的治国理念。首先,文中提到张舒因修孔子庙而被民众诉讼,皇帝下诏要求州县文宣王庙的修缮费用由官府承担,不得向民众征收。这一举措体现了宋真宗对儒家文化的重视,同时也显示了他对民生的关怀。

其次,文中提到皇帝对近臣的赏赐态度,强调节俭和实用。宋真宗认为朝廷的赏赐不应过于奢侈,体现了他的节俭治国理念。此外,他还下令文武官员的月俸应以实钱支付,进一步体现了对官员待遇的重视。

在军事方面,文中提到曹利用等人平定宜州叛乱,辽国箫托云讨伐准布等事件,反映了当时边疆的动荡局势和朝廷的应对措施。宋真宗在处理边疆问题时,注重安抚军民,体现了他的仁政思想。

文中还提到陈彭年撰写的《内藏库记》,记录了内藏库的用途和管理情况。宋真宗通过这一举措,强调了财政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节用的理念,以应对国家的财政压力。

在文化方面,文中提到晁迥等人上《考试进士新格》,反映了科举制度的改革。宋真宗通过改革科举制度,选拔人才,进一步巩固了朝廷的统治基础。

最后,文中提到宋真宗与王钦若讨论封禅之事,反映了皇帝对天命的重视和对国家长治久安的追求。封禅作为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象征着皇帝的天命和国家的安定。宋真宗通过封禅,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记载宋真宗景德四年的一系列事件,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皇帝的治国理念。宋真宗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举措,体现了他对儒家文化的重视、对民生的关怀、对财政管理的重视以及对国家长治久安的追求。这些举措不仅巩固了朝廷的统治基础,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这段古文记载了北宋真宗时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涉及礼仪、祭祀、军事、政治等多个方面。首先,文中提到巽、王曾、陈彭年等人同知贡举,并命礼部封印卷首,这表明当时科举制度的严谨性和对人才的重视。接着,辽国赈济饶州饥民,反映了当时辽宋两国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孙奭关于祭祀先农和昊天上帝的建议,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农业和天命的重视。他引用《春秋传》和《月令》中的记载,强调了祭祀的时机和顺序,反映了古代礼仪制度的复杂性和对传统的尊重。李宗谔的建议被采纳,进一步说明了当时礼仪制度的灵活性和对历史文献的重视。

真宗在崇政殿召见宰臣王旦、王钦若等人,描述了他在寝殿中见到神人的情景,并决定在正殿建黄箓道场,祈求天书降临。这一事件反映了真宗对天命的信仰和对神灵的敬畏,同时也展示了当时道教在宫廷中的重要地位。天书的降临被视为天命的象征,进一步巩固了真宗的统治合法性。

文中还提到真宗对边事的处理,如赵德明邀留回鹘贡物和侵扰回鹘的事件,真宗采取了宽容的态度,体现了其对外交政策的谨慎和对和平的追求。此外,真宗对京师士庶奢侈之风的批评,反映了他对节俭的重视和对社会风气的关注。

最后,兗州父老和进士们请求封禅的事件,展示了当时社会对皇帝的崇拜和对国家繁荣的期望。封禅作为古代皇帝祭祀天地的重要仪式,象征着国家的安定和皇帝的功绩。真宗虽然表示封禅是大事,不可轻议,但这一请求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皇帝的信任和对国家未来的期待。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北宋真宗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还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礼仪制度、宗教信仰、外交政策和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描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北宋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

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北宋时期的一次重要封禅仪式,展现了当时朝廷对礼仪的重视和对天命的尊崇。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重要仪式,象征着帝王受命于天,统治天下的合法性。文中提到的泰山封禅,是历代帝王最为重视的祭祀活动之一。

文中提到的丁谓、晁迥、李宗谔、杨亿、杜镐、陈彭年等人,都是当时朝廷中的重要官员,他们参与了封禅仪式的筹备和制定。王旦、王钦若、冯拯、陈尧叟、赵安仁等人则分别担任了大礼使、礼仪使、仪仗使、卤簿使、桥道顿递使等职务,负责具体的仪式执行。这些官员的分工明确,职责清晰,体现了北宋朝廷在礼仪制度上的严谨和细致。

文中还提到了昭应宫的修建,这是为了奉天书而建的宫殿,显示了朝廷对天命的尊崇和对祥瑞的重视。天书在古代被视为天命的象征,帝王通过接受天书来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文中提到的天书内容,充满了对帝王的赞美和对国家繁荣的祝愿,反映了当时朝廷对天命和祥瑞的信仰。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科举考试中的糊名之法,这是为了防止作弊而采取的措施,显示了北宋朝廷对科举制度的重视和对公平公正的追求。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糊名之法的实施,体现了朝廷对科举考试的严格管理和对人才的重视。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详细记载了北宋时期的一次重要封禅仪式,还展现了当时朝廷在礼仪制度、科举制度等方面的严谨和细致。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北宋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感受到当时朝廷对天命和祥瑞的信仰,以及对礼仪和制度的重视。这段古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是研究北宋时期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宋真宗时期的封禅仪式,展现了古代帝王通过宗教仪式来巩固其统治合法性的过程。封禅仪式不仅是政治行为,更是文化象征,体现了古代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通过封禅,皇帝不仅向上天报告自己的功绩,还祈求国泰民安,显示了皇帝作为“天子”的神圣地位。

文中提到的“天书”、“玉辂”、“太庙”等元素,都是古代帝王权威的象征。天书象征着皇帝与上天的直接沟通,玉辂和太庙则体现了皇权的尊贵和对祖先的尊崇。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象征体系,强化了皇帝的合法性和神圣性。

封禅仪式中的细节描写,如“黄云覆辇上”、“庆云绕坛”等,不仅增添了神秘色彩,还进一步强化了皇帝的神圣地位。这些自然现象的描写,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天象的重视,认为天象的变化与人间的事务密切相关。

文中还提到了对儒家文化的尊崇,如对孔子的追封和对文宣王庙的修葺。这些行为不仅体现了皇帝对儒家文化的重视,还通过文化手段进一步巩固了其统治的合法性。儒家文化作为古代中国的正统思想,其地位在封禅仪式中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和强化。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对民间疾苦的关注和对官吏的考核,显示了皇帝对民生的重视和对吏治的关注。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巩固皇帝的统治,还体现了古代中国“仁政”思想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详细记载了封禅仪式的过程,还通过丰富的象征和细节描写,展现了古代中国帝王通过宗教和文化手段来巩固其统治合法性的复杂过程。这段文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宗教思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记载了宋代朝廷的一系列重要活动和决策,反映了宋代政治、宗教、军事和文化的多个方面。首先,设立天庆节和编撰《封禅记》显示了宋代皇帝对天命和祥瑞的重视,这是宋代皇权合法性和权威的重要体现。其次,王旦摄太尉和寇准知天雄军的任命,反映了宋代朝廷对军事事务的重视和对边疆防御的关注。

此外,文中提到的泰山封祀和锡庆院的设立,展示了宋代皇家的奢华和礼仪的繁复,这些都是宋代皇权展示其权威和尊严的重要方式。同时,进奏院的设立和对其管理的严格规定,反映了宋代朝廷对信息流通的控制和对地方管理的重视。

最后,辽国招讨使萧托云的奏报和辽国进士的放榜,显示了辽国的军事和文化成就,这是宋代与辽国关系的一个重要侧面。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宋代朝廷的重要活动和决策,也反映了宋代政治、宗教、军事和文化的多个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二十七》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876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