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毕沅(1730年—1797年),清代史学家、官员,主持编撰《续资治通鉴》。他以博学多才著称,致力于史学研究和文献整理。
年代:编撰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续资治通鉴》共220卷,是司马光《资治通鉴》的续作,记载了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至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按编年体例编写,内容详实,是研究宋、元历史的重要文献。它对后世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二十-原文
起著雍阉茂正月,尽屠维大渊献五月,凡一年有奇。
帝名恒,太宗第三子也,母曰元德皇后李氏。后梦以裾承日有娠,开宝元年十二月二日,生帝于开封府第,赤光照空,左足指有文,成“大”字。幼而聪睿,与诸王戏,好作战阵之状,自称元帅。太祖爱之,抚而问曰:“天子好作否?”对曰:“由天命耳。”初名德昌,太平兴国八年,授检校太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韩王,改名元休;端拱元年,封襄王,改元侃;淳化五年九月,进封寿王,加检校太傅、开封尹;至道元年八月,立为皇太子,改今名,仍判府事。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咸平元年(辽统和十六年)
春,正月,辛酉朔,改元。
癸亥,赐近臣岁节宴于宰相吕端第。自是遂以为例。
乙丑,辽主如长泺。
丙寅,有司上皇太后李氏谥曰元德。
翰林学士杨砺等受诏知贡举,请对,帝召坐,语之曰:“贡举当选擢寒俊,精求艺实,以副朕心。”
壬申,昭宣使王延德上《太宗皇帝南宫事迹》三卷,命送实录院。
癸酉,始令诸王府记室、翊善、侍读等官分兼南北宅教授。时又有伴读,然无定员。
甲戌,诏:“诸路场务逋欠官物,令主典备偿者,监临官非同为欺隐,勿令填纳。”
初,李至判国子监,校定诸经音疏,荐“国子博士杜镐、直讲孙奭、崔颐正,皆苦心强学,博贯《九经》,问义质疑,有所依据。望令重加刊正,除去舛谬。”太宗从之。镐,无锡人;颐正,封丘人。丁丑,帝访群臣通经义者,至复以颐正对,即召颐正至后苑,讲《尚书·大禹谟》,赐五品服。它日,谓辅臣曰:“颐正讲诵甚精,卿等更于班行中选经明行修之士,具以名闻。”自是,日令颐正赴御书院待对,讲《尚书》至十卷。
戊寅,帝御崇政殿,召御龙直二百七十馀人,阅试武艺,迁擢者二十六人。
庚辰,监察御史韩见素表求致仕,时年四十八。帝问辅臣曰:“见素齿发尚少,遽求致仕,何也?”吕端曰:“见素性恬退,喜修炼。”帝难之。李至曰:“近世朝行中,躁进者多,知止者少,若允其请,亦足激劝薄俗。”帝默然,乃授刑部员外郎,致仕。见素,凤翔人,退居华山,年八十馀乃卒。
甲申,有慧出营室北,光芒尺馀。
二月,壬辰,帝召辅臣曰:“慧出甚异,奈何?”吕端等言:“变在齐、鲁之分。”帝曰:“朕以天下为忧,岂独一方邪?”李至曰:“陛下此言,可以却妖星矣。”甲午,诏百官极言得失,避正殿,减常膳。
丙午,辽以监门卫上将军耶律伊啰为中台省左相。
乙未,虑囚,老幼、疾病流以下听赎,杖以下释之。诏诸州长吏平决狱讼,申理冤滥。
吏部郎中、直集贤院田锡出知泰州,未之任,会星变,锡上疏言:“李继迁不合与夏州,又不合呼之为赵保吉。以臣愚蒙,料彼变诈,必不肯久奉朝命,永保塞垣。是时事舛误之大者。”又言:“密院公事,宰相不得与闻,中书政事,枢密使不得与议,致兵谋不精,国计未善。去年灵州之役,关西民无辜而死者十五万馀,咎将谁执?此政化堙郁之大者也。”疏奏,即日召对移晷。将行,又贡封事,复召对,谓曰:“卿第去,不半岁,召卿归矣。事当面论者,听乘传赴阙。”再遣中使赐与甚厚。
丁酉,彗灭。
戊戌,诏以久停贡举,颇滞时才,令礼部据合格人内进士放五十人,诸科百五十人,来岁不得为例。
三月,壬申,赐进士汝阳孙仅等宴琼林。仅,何弟也。
先是吏部铨拟官,告身悉书其过犯,癸酉,诏自今勿复书。
初,宗正少卿赵安易言:“别庙祭飨,懿德皇后在淑德皇后之上,臣未测升降之由,请改正之。”太宗不许。及议合食,有司咸请以懿德升配。安易又言:“序以后先,当用淑德配食。”诏尚书省集议及礼官同详定。上议曰:“淑德皇后,生无位号,殁始追崇,况在初潜,早已薨谢。懿德皇后,享封大国,作配先朝,虽不及临御之期,已夙彰贤懿之美。请奉懿德皇后神主升配太宗室。”诏从之,其淑德皇后仍旧别庙祭飨。
辛巳,以赵保吉归顺,遣使谕陕西,纵绥、银流民还乡,家给米一石。
是月,女真遣使贡于辽。
夏,四月,己丑朔,诏诸州长吏洁除牢狱,疏理淹系,有疾病及贫乏者疗治资给之。
壬寅,赵保吉遣弟继瑗入谢。
癸卯,辽以崇德宫所隶州县被水,赈之。
帝谓宰相曰:“诸路逋欠,先朝每有赦宥,皆令蠲放,而有司尚更理督,颇闻细民愁叹。”己丑,遣使乘传按百姓逋欠,悉除之。用判理欠司王钦若之言也。除逋欠凡一千馀万,释系囚三千馀人。帝由是眷钦若益厚。
丁未,辽罢民输官俸,出内帑给之。
己酉,祈雨。
乙卯,辽主如木叶山。
五月,戊午朔,日有食之。
甲子,以旱,幸大相国寺祈雨,升殿而雨。
丁卯,辽主祀木叶山,告来岁南伐。
庚辰,铁骊贡于辽。
乙酉,辽主还上京。太后命妇人年九十者赐以物。
六月,戊子朔,辽主祭祖、怀二陵。
庚寅,密州发解官鞠傅,坐荐送非其人,当赎金,特诏停任。帝谓辅臣曰:“凡所举官,多闻谬滥。宜选择举主,以类求人。今外官要切惟转运使,卿等可先择人,后令举之。”辛卯,诏于常参官内举材堪转运使
者,不限人数。
诏议太祖庙称号。先是判太常礼院李宗讷请改僖祖以下称号,下尚书省集议。时张齐贤言:“为人后者为之子,安得宗庙中有伯氏之称?”诏礼官详定。礼官引《春秋》闵、僖同为一代及晋惠、怀、唐中、睿故事,请太祖、太宗昭穆同位。诏都省复集议,议同齐贤;又诏礼官再讨典故。礼官言:“按太宗飨祀太祖二十有二年,称曰孝弟,此不易之制。唐玄宗谓中宗为皇伯考,德宗谓中宗为高伯祖。伯氏之称,复何不可!臣等参议,自今合祭日,太祖、太宗依典仪,同位异坐,太祖位仍旧称孝子。”奏可。宗讷,昉子也。
秋,七月,丁巳朔,辽主录囚听政。
广西转运使陈尧叟上言:“所部诸州,土风本异,地少蚕桑,其民除耕水田外,惟种麻苎,周岁三收。布出之时,每端只售百钱,盖织者众而市者少故也。今臣以国家军须所急,布帛为先,因劝谕部民广植麻苎,以钱盐折变收市之,未及二年,已得三十七万馀匹。望自今许以所种麻苎顷亩折桑枣之数,诸县令佐依例书历为课,民以布赴官卖者,免其算税。如此,则布帛上供,泉货下流,公私交济,其利甚博。”诏从之。
八月,丁亥朔,诏三司“经度茶、盐、酒税以充岁用,勿得增加赋敛,重困黎元,诸色费用并宜节约,并条析未尽事件以闻。”
辛卯,京西转运使合肥姚铉上言:“诸路官吏或强明莅事、惠爱及民者,则必立教条,除其烦扰。然所更之弊,事多不便于狡胥,俟其罢官,悉藏记籍。害公蠹政,莫甚于兹。应知州、府、军、监、通判、幕职、州县官,于所在有经画利济,事可经久者,岁终书历,替日录付新官,俾之尊守,不得妄信下吏,辄有改更。若灼然不便,州以上闻,幕职以下闻于长吏,俟报改正。《语》曰:‘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此实圣人之格言,国家之急务也。”从之。
乙巳,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钱若水等上《太宗实录》八十卷。帝览书流涕,赐诏褒谕。时若水判集贤,因用院印,史馆无所预,才九月而华。初,太宗有畜犬甚驯,常在乘舆左右,及驾崩,犬辄号叫不食,因送永熙寝宫。李至尝作歌纪其事以遗若水,其断章云:“白麟硃雁且勿书,劝君书此惩浮俗。”若水不为载。吕端虽为监修,未尝莅局,书成不署端名,至抉其事以为专美。若水称诏旨专修,不隶史局,又援唐朝故事以折之,时议不能夺。
癸丑,诏:“监仓京朝官,无得以羡馀为课。”
九月,丁巳朔,辽主驻得胜口。
己未,秦国延寿保圣夫人刘氏卒,发哀苑中,辍朝三日,给卤簿以葬。
先是太宗命张洎重修《太祖实录》,未成而卒。己巳,诏宰相吕端、集贤院学士钱若水同领其事。若水恳辞,帝曰:“卿新修《太宗实录》甚周备,太祖时多缺漏,故再命卿,毋多让也。”
豹林谷隐士种放母死,贫不克葬,遣僮奴告于翰林学士宋湜等。湜与钱若水、王禹偁同上言:“先帝尝加召命,今无以葬母,欲行私觌,恐掠朝廷之美。”壬申,优诏赐放粟帛缗钱。
令绫锦院改织绢。甲申,始以新织绢进御。
旧制,国子监、开封府举人有与发解官亲戚者,止两司更互考试,帝虑涉私徇,是秋,特选官别试。
冬,十月,丙戌朔,日有食之。
宰相吕端久病,诏免朝谒,就中书视事,累疏求解,戊子,罢为太子太保。初,李惟清自知枢院左迁御史中丞,意端抑己,及端免朝谒,乃弹奏常参官有疾告逾年受俸者,又教人讼堂吏过失,欲以累端。端曰:“吾直道而行,无所愧,风波之言,不足虑也。”
加张齐贤兵部尚书,与参知政事李沆并平章事。参知政事李至,罢为武胜节度使。至以目疾解机务,及授旄钺,入见恳辞,帝曰:“此唐朝故事,废久矣,特命振举,示优贤也。”又赐御制诗宠其行。
己丑,参知政事温仲舒,罢为礼部尚书;枢密副使夏侯峤,罢为户部侍郎。以枢密副使向敏中为兵部侍郎、参知政事;翰林学士杨砺为工部侍郎,宋湜为给事中,并为枢密副使。
先是有攀附居近职者,乘宠放恣,民家子既定婚,强娶之,其家诣开封诉焉。知府事毕士安即请对,白其事,卒得民家子还其父母,使成婚。攀附者日夜诉士安于帝前,士安因求解府事,帝许之,复入翰林为学士。翰林学士承旨宋白,尝献《拟陆贽榜子集》,帝察其意欲干事任,乃命白权知开封府。既而白倦于听断,不半岁,亦丐罢云。
庚寅,帝谓辅臣曰:“群臣中有谤言达于朕听者,询之似得其实。然人谁无过,能迁革则善矣,朕固不以一眚废终身之用也。”
乙未,宰相张齐贤、李沆入对,帝谕之曰:“先朝皆有成宪,但与卿等遵守,期致和平耳。”时戚里有分财不均者更相讼,又入宫自诉,齐贤请自治之,乃坐相府,召而问曰:“汝非以彼所分财多,汝所分少乎?”曰:“然。”命具款。乃召两吏令甲家入乙舍,乙家入甲舍,货财无得动,分书则交易之。明日,奏闻,帝大悦,曰:“朕固知非卿莫能定也。”
初,张齐贤为户部尚书,诏同监察御史王济编次、删定制敕。旧条,持杖行劫,不计有赃无赃,悉抵死,齐贤议贷不得财者。济曰:“以死惧之尚不畏,可缓其死乎?”与齐贤廷诤数四,词气甚厉,手疏言齐贤腐儒,不知时要。帝问辅臣:“孰可从者?
吕端请诏百官集议,并劾济。未几,齐贤入相。丁酉,齐贤奏:臣今在中书,不欲与庶僚争较曲直,愿收前诏。
帝嘉其容物,遂罢集议,济得免劾。刑名卒如齐贤之请,而犯盗者岁亦不增。
己酉,崇政殿视事,至午而罢。帝自即位,每旦御前殿,中书、枢密院、三司、开封府、审刑院及请对官以次奏事,至辰后还宫进食;少时复出,御后殿视诸司事,或校阅军士武艺,日中而罢;夜则召儒臣询问得失,或至夜分还宫,率以为常。
癸丑,命钱若水等覆考开封府得解进士试卷。故事,京府解十人已上,谓之等甲,非文业优赡有名称者不取。时以高辅尧为首,钱易次之。易不平,遂上书指陈发解官所试《朽索驭六马赋》及诗、论、策题,意涉讥讪。又进士数百辈诣府讼荐送不当。辅尧亦投牒逊避,请以易为首。开封府以闻,故有是命。时翰林学士承旨宋白深右易,考官度支员外郎冯拯奏易与白交结状,帝大怒,遣中使下拯御史狱。拯力言易无行,不可冠多士,帝亦以士流纷竞,不可启其端,且欲镇浮俗,乃诏释拯,罢两制议及覆考,止令若水等擢文行兼著者一人为首。乃以孙暨为第一,辅尧第二,易第三,馀并如旧。暨,开封人也。
十一月,丙辰朔,河西军右厢副使、归德将军折逋游龙钵来朝。河西军,即西凉府也。龙钵四世受朝命为酋长,虽贡方物,未尝自行,今始至,献马二千馀匹。加龙钵安远大将军。
戊午,帝谓辅臣曰:“国家所谨,俭约为先,节用爱人,民俗自化。”张齐贤曰:“《书》称大禹克俭于家。老氏三宝,俭居其一。上之所好,下必从之,上好俭则国有馀财,下不僭则家有馀资,自然廉让兴行,盗贼鲜少。”
三司上经费之数,帝曰:“先帝以财赋国之大本,莫不求诸中道而为永制。”辅臣曰:“先帝非止爱人啬费,至于节损服用,御浣濯之衣,盖前古哲王莫能偕也。”帝初命三司具中外钱谷大数以闻,盐铁使陈恕久不进,帝命辅臣诘之,恕曰:“天子富于春秋,若知府库充羡,恐生侈心,故不敢进。”帝闻而善之。
甲子,诏葺历代帝王陵庙。
是月,置估马司,估蕃部及进贡马价。凡市马之处,河东府州、岢岚军,陕西秦、渭、泾、原诸州,川峡益、黎等州,皆置务,岁得五千馀匹,以布帛茶它物准其直。
辽遣使册王诵为高丽国王。
十二月,丙戌朔,辽裕悦宋国王耶律休格薨,辍朝五日。休格有公辅器,及膺边塞重任,知略宏远,料敌如神。每战胜,让功诸将,故士卒乐为用。身更百战,未尝戮一无辜。高梁河之捷,尤为南军所畏,白沟以南欲止儿啼,辄曰:“裕悦至矣!”休格以燕民疲弊,省赋税,恤孤寡,戒戍兵无犯宋境,虽马牛逸于北者,悉还之,边境以宁。辽主诏立祠南京。
辽进封皇弟恒王隆庆为梁国王,南京留守;郑王隆祐为吴国王。
丙午,给事中柴成务奏上《新定编敕》共八百五十六条,请镂板颁下,与《律令格式》、《刑统》同行;优诏褒答。
甲寅,知制诰王禹偁,坐修《太祖实录》以意轻重其间,落职知黄州。
是岁,以如京使柳开知代州,至,葺城垒,修战具,诸将多沮议不协。开谓其从子曰:“吾观昴星有光,云多从北来犯,境上寇将至矣。吾闻师克在和,今诸将怨我,一旦寇至,我其危哉!”因上言请徙它州。寻改知忻州。
辽放进士杨文立等二人。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咸平二年(辽统和十七年)
春,正月,乙卯朔,辽主如长春宫。
甲子,诏:“尚书丞、郎、给、舍,举升朝官可守大州者各一人,俟使三任有政绩,当议奖其善举;有赃私罪,亦连坐之。”
乙丑,命礼部尚书温仲舒知贡举,御史中丞张咏、刑部郎中、知制诰师颃同知贡举,仍当日入贡院。始封印卷首。颃,内黄人。
礼部侍郎杨徽之,以衰疾求解职,甲戌,授兵部侍郎,依前兼秘书监。及占谢,便殿命坐,劳问久之,且曰:“图书之府,清净无事,可以养性也。”徽之纯厚清介,尤疾非道干进者,尝言:“温仲舒、寇准用搏击取贵仕,使后辈务习趋竞,礼俗浸薄。”世谓其知言。
二月,丙申,以赵普配飨太祖庙庭。
辛丑,太常丞、判三司催欠司王钦若,表述帝登位以来,放天下逋欠钱物千馀万,释系囚三千馀人,请付史馆。帝谓近臣曰:“兹事先帝方欲行之,朕奉成先志耳。”因命学士院召试钦若。及览所试文,谓辅臣曰:“钦若非独敏于吏事,兼富文词;今西掖阙官,可特任之。”即拜右正言,知制诰。
己酉,帝谓宰相曰:“闻朝廷中有结交朋党、互扇虚誉、速求进用者。浮薄之风,诚不可长。”乃命降诏申警,御史台纠察之。
秘书监杨徽之荐著作佐郎、通判泰州戚纶,文学纯谨,宜在儒馆。三月,甲寅朔,以纶为秘阁校理。纶父同文,隐居教授,学者不远千里而至,登科者五十六人,门人追号曰坚素先生。
丙辰,命度支郎中裴庄等分诣江南、两浙,发廪粟赈饥民,除其田租。
癸亥,诏:“今岁举人颇众,若依去年人数取合格者,虑有所遗落。进士可增及七十人,诸科增及一百八十人。”礼部寻以孙暨二百五十人名闻,内诸科一举者六人,特黜去之,馀并赐及第。
京西转运副使、太常博士、直史馆眉山硃台符
要害。
今听公私贸市,则人马交度,深非便宜。
若然,则寨、铺为虚设矣。
帝纳其言,即停前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二十-译文
从著雍阉茂年正月开始,到屠维大渊献年五月结束,共一年零几个月。
皇帝名叫恒,是太宗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元德皇后李氏。皇后梦见用衣襟接住太阳而怀孕,开宝元年十二月二日,皇帝在开封府邸出生,红光映照天空,左脚趾上有“大”字形的纹路。皇帝自幼聪明睿智,与诸王玩耍时,喜欢摆出作战的阵势,自称元帅。太祖非常喜爱他,抚摸着问他:“你想当天子吗?”他回答说:“这是天命。”皇帝最初名叫德昌,太平兴国八年,被授予检校太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为韩王,改名元休;端拱元年,封为襄王,改名元侃;淳化五年九月,进封为寿王,加授检校太傅、开封尹;至道元年八月,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恒,仍兼任开封府事。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咸平元年(辽统和十六年)
春天,正月,辛酉日初一,改年号为咸平。
癸亥日,皇帝在宰相吕端的府邸赐宴给近臣,庆祝岁节。从此成为惯例。
乙丑日,辽国皇帝前往长泺。
丙寅日,有关部门上奏,追谥皇太后李氏为元德皇后。
翰林学士杨砺等人受命主持贡举考试,请求面见皇帝,皇帝召见他们并让他们坐下,对他们说:“贡举考试应当选拔寒门才俊,精心考察他们的才学,以符合我的心意。”
壬申日,昭宣使王延德进献《太宗皇帝南宫事迹》三卷,皇帝命令将其送到实录院。
癸酉日,皇帝下令让诸王府的记室、翊善、侍读等官员兼任南北宅的教授。当时还有伴读官,但没有固定的名额。
甲戌日,皇帝下诏:“各路的场务拖欠官府的财物,责令主管官员赔偿,但如果监临官没有参与欺瞒,就不必让他们填补。”
起初,李至担任国子监判官,校定诸经的音义疏解,推荐说:“国子博士杜镐、直讲孙奭、崔颐正,都是刻苦学习、博通《九经》的人,能够解答疑难问题,有根有据。希望让他们重新校订经典,去除错误。”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杜镐是无锡人;崔颐正是封丘人。丁丑日,皇帝询问群臣中谁精通经义,李至再次推荐崔颐正,皇帝随即召崔颐正到后苑,讲解《尚书·大禹谟》,并赐给他五品官服。后来,皇帝对辅臣说:“崔颐正讲解得非常精辟,你们再从朝臣中选拔一些精通经义、品行端正的人,把他们的名字报上来。”从此,皇帝每天让崔颐正到御书院待命,讲解《尚书》直到第十卷。
戊寅日,皇帝在崇政殿召见御龙直二百七十多人,检阅他们的武艺,提拔了二十六人。
庚辰日,监察御史韩见素上表请求退休,当时他四十八岁。皇帝问辅臣:“韩见素年纪尚轻,为何突然请求退休?”吕端回答说:“韩见素性情淡泊,喜欢修炼。”皇帝对此感到为难。李至说:“近年来朝中官员中,急于进取的人多,知足而退的人少,如果批准他的请求,也能激励那些浮躁的风气。”皇帝默然,最终任命韩见素为刑部员外郎,准予退休。韩见素是凤翔人,退休后隐居华山,八十多岁才去世。
甲申日,有一颗彗星出现在营室北,光芒长达一尺多。
二月,壬辰日,皇帝召见辅臣说:“彗星出现,非常异常,该怎么办?”吕端等人说:“这预示着齐、鲁地区将有变故。”皇帝说:“我忧心的是天下,岂止是一方?”李至说:“陛下这番话,足以驱散妖星了。”甲午日,皇帝下诏让百官直言朝政得失,并避居偏殿,减少日常膳食。
丙午日,辽国任命监门卫上将军耶律伊啰为中台省左相。
乙未日,皇帝下令审查囚犯,年老、年幼、患病以及流放以下的犯人允许赎罪,杖刑以下的犯人释放。皇帝还下诏让各州长官公正审理案件,平反冤屈。
吏部郎中、直集贤院田锡被任命为泰州知州,还未上任,适逢星象异常,田锡上疏说:“李继迁不应占据夏州,也不应被称为赵保吉。以臣愚见,料定他诡计多端,必定不会长久服从朝廷的命令,永远守卫边疆。这是当前最大的失误。”他还说:“枢密院的公事,宰相不得参与;中书省的政事,枢密使不得商议,导致军事谋划不精,国家大计不善。去年灵州之战,关西无辜死亡的百姓多达十五万,这责任该由谁来承担?这是朝政混乱的最大表现。”奏疏呈上后,皇帝当天召见他,谈话持续了很久。田锡即将赴任时,又上奏密事,皇帝再次召见他,对他说:“你尽管去,不到半年,我就会召你回来。如果有需要当面讨论的事情,你可以乘驿车回京。”皇帝还派中使赐给他丰厚的礼物。
丁酉日,彗星消失。
戊戌日,皇帝下诏说:“由于长期停止贡举考试,导致许多人才被埋没,现命令礼部从合格的人中录取五十名进士、一百五十名诸科考生,明年不得以此为例。”
三月,壬申日,皇帝赐宴琼林苑,款待进士汝阳孙仅等人。孙仅是孙何的弟弟。
此前,吏部在拟定官员任命时,告身上都会写明他们的过失,癸酉日,皇帝下诏从此不再书写。
起初,宗正少卿赵安易上奏说:“在别庙祭祀时,懿德皇后的位置在淑德皇后之上,臣不明白这样安排的依据,请求改正。”太宗没有同意。等到讨论合祭时,有关部门都建议将懿德皇后升格配享。赵安易又说:“按照先后顺序,应当用淑德皇后配享。”皇帝下诏让尚书省召集礼官共同商议。最终上奏说:“淑德皇后生前没有位号,死后才追封,况且她在太宗即位前就已去世。懿德皇后生前被封为大国夫人,作为先朝的皇后,虽然没有临朝听政,但早已彰显了她的贤德。请求将懿德皇后的神主升格配享太宗庙。”皇帝采纳了这一建议,淑德皇后仍然在别庙祭祀。
辛巳日,因赵保吉归顺朝廷,皇帝派使者前往陕西,允许绥州、银州的流民回乡,每家赐给一石米。
这个月,女真派使者向辽国进贡。
夏天,四月,己丑日初一,皇帝下诏让各州长官清理监狱,疏理积压的案件,对患病和贫困的犯人给予治疗和资助。
壬寅日,赵保吉派弟弟继瑗入朝谢恩。
癸卯日,辽国因崇德宫所辖州县遭受水灾,下令赈济。
皇帝对宰相说:“各路的欠税,先朝每次赦免时,都下令免除,但有关部门仍然追缴,听说百姓为此愁苦叹息。”己丑日,皇帝派使者乘驿车前往各地,免除百姓的欠税。这是采纳了判理欠司王钦若的建议。共免除欠税一千多万,释放囚犯三千多人。皇帝因此更加器重王钦若。
丁未日,辽国停止让百姓缴纳官俸,改由国库支付。
己酉日,皇帝祈雨。
乙卯日,辽国皇帝前往木叶山。
五月,戊午日初一,发生日食。
甲子日,因旱灾,皇帝前往大相国寺祈雨,刚登上大殿就下雨了。
丁卯日,辽国皇帝在木叶山祭祀,宣告明年将南征。
庚辰日,铁骊向辽国进贡。
乙酉日,辽国皇帝返回上京。太后下令赏赐九十岁以上的妇女。
六月,戊子日初一,辽国皇帝祭祀祖陵和怀陵。
庚寅日,密州发解官鞠傅因推荐不当,应当赎金,皇帝特诏免去他的职务。皇帝对辅臣说:“凡是推荐的官员,大多听说有误。应当选择推荐人,按类别选拔人才。现在地方官中最重要的是转运使,你们可以先选择合适的人,再让他们推荐。”辛卯日,皇帝下诏在常参官中选拔能够胜任转运使的人。
参与讨论的人,不限人数。
皇帝下诏讨论太祖庙的称号。在此之前,判太常礼院李宗讷请求更改僖祖以下的称号,皇帝将此提议下发给尚书省进行集体讨论。当时张齐贤说:“作为后人的应该作为儿子,怎么能在宗庙中有伯氏的称呼呢?”皇帝下诏让礼官详细讨论。礼官引用《春秋》中闵公、僖公同为一世以及晋惠帝、怀帝、唐中宗、睿宗的故事,请求让太祖、太宗在宗庙中同位。皇帝下诏让都省再次集体讨论,讨论结果与张齐贤一致;皇帝又下诏让礼官再次讨论典故。礼官说:“按照太宗祭祀太祖二十二年的情况,称太宗为孝弟,这是不可更改的制度。唐玄宗称中宗为皇伯考,德宗称中宗为高伯祖。伯氏的称呼,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臣等讨论后认为,从今以后在合祭日,太祖、太宗按照典仪,同位但不同坐,太祖的位置仍然称为孝子。”皇帝批准了这一提议。李宗讷是李昉的儿子。
秋天,七月,丁巳朔日,辽主审问囚犯并处理政务。
广西转运使陈尧叟上奏说:“我所管辖的各州,风俗本来不同,土地少蚕桑,百姓除了耕种水田外,只种植麻苎,一年可以收获三次。布匹上市时,每端只卖一百钱,这是因为织布的人多而买布的人少。现在臣因为国家军需紧急,布帛是首要物资,因此劝告百姓广泛种植麻苎,用钱和盐折价收购,不到两年,已经得到了三十七万多匹。希望从今以后允许用种植麻苎的亩数折抵桑枣的数目,各县的县令和佐官按照惯例记录为考核,百姓将布匹卖给官府时,免除他们的算税。这样,布帛可以上供,钱币可以流通,公私都能受益,利益非常广泛。”皇帝批准了这一提议。
八月,丁亥朔日,皇帝下诏给三司:“规划茶、盐、酒税以充当年用度,不得增加赋税,加重百姓负担,各种费用都应节约,并将未尽事项详细报告。”
辛卯日,京西转运使合肥姚铉上奏说:“各路官吏中有的强明能干、惠爱百姓的,就一定会制定教条,消除烦扰。然而所更改的弊端,很多对狡猾的胥吏不利,等到他们罢官后,全部记录在案。损害公事、蛀蚀政事,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应该让知州、府、军、监、通判、幕职、州县官,在任上有经画利济、可以长久施行的事情,年终时记录在案,交接时交给新官,让他们遵守,不得轻信下吏,随意更改。如果确实不便,州以上报告朝廷,幕职以下报告长吏,等待批复后改正。《论语》说:‘旧令尹的政事,一定要告诉新令尹。’这确实是圣人的格言,国家的急务。”皇帝批准了这一提议。
乙巳日,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钱若水等人上呈《太宗实录》八十卷。皇帝阅读后流泪,赐诏褒奖。当时钱若水判集贤院,因此使用院印,史馆没有参与,仅用了九个月就完成了。起初,太宗有一只非常驯服的狗,常在皇帝车驾左右,等到太宗驾崩,狗就号叫不食,因此被送到永熙寝宫。李至曾作歌记录此事并送给钱若水,歌的最后一句是:“白麟硃雁且勿书,劝君书此惩浮俗。”钱若水没有记载此事。吕端虽然是监修,但从未到局,书成后没有署吕端的名字,李至抓住此事认为钱若水专美。钱若水称诏旨专修,不隶属史局,又引用唐朝的故事来反驳,当时的议论不能改变他的决定。
癸丑日,皇帝下诏:“监仓的京朝官,不得以羡馀为考核标准。”
九月,丁巳朔日,辽主驻扎在得胜口。
己未日,秦国延寿保圣夫人刘氏去世,皇帝在苑中发哀,停止朝会三天,赐给卤簿以安葬。
在此之前,太宗命令张洎重修《太祖实录》,未完成就去世了。己巳日,皇帝下诏让宰相吕端、集贤院学士钱若水共同负责此事。钱若水恳切推辞,皇帝说:“你新修的《太宗实录》非常周备,太祖时期多有缺漏,所以再次任命你,不要多推辞了。”
豹林谷隐士种放的母亲去世,因贫困无法安葬,派遣僮奴向翰林学士宋湜等人求助。宋湜与钱若水、王禹偁一同上奏说:“先帝曾召见过他,现在他无法安葬母亲,想要私下求助,恐怕有损朝廷的美名。”壬申日,皇帝下诏赐给种放粟帛和钱。
命令绫锦院改织绢。甲申日,首次将新织的绢进献给皇帝。
旧制规定,国子监、开封府的举人中有与发解官是亲戚的,只能由两司互相考试,皇帝担心涉及私情,这年秋天,特别选派官员另行考试。
冬天,十月,丙戌朔日,发生了日食。
宰相吕端长期患病,皇帝下诏免去他的朝谒,让他在中书省处理事务,他多次上疏请求解职,戊子日,被罢免为太子太保。起初,李惟清从知枢院降为御史中丞,认为是吕端压制自己,等到吕端免去朝谒,就弹劾常参官中有病假超过一年仍领俸禄的人,又教人控告堂吏的过失,想要以此牵连吕端。吕端说:“我直道而行,无所愧疚,风波之言,不足为虑。”
加封张齐贤为兵部尚书,与参知政事李沆并列为平章事。参知政事李至,被罢免为武胜节度使。李至因眼疾解除机务,等到授予节度使的职位,入见时恳切推辞,皇帝说:“这是唐朝的旧例,已经废弃很久了,特命重新启用,以示优待贤才。”又赐御制诗以宠其行。
己丑日,参知政事温仲舒,被罢免为礼部尚书;枢密副使夏侯峤,被罢免为户部侍郎。任命枢密副使向敏中为兵部侍郎、参知政事;翰林学士杨砺为工部侍郎,宋湜为给事中,并担任枢密副使。
在此之前,有攀附权贵的人,乘宠放纵,民家子已经订婚,强行娶走,其家人到开封府控告。知府事毕士安立即请求面见皇帝,报告此事,最终将民家子归还其父母,让他们成婚。攀附者日夜在皇帝面前控告毕士安,毕士安因此请求解除府事,皇帝批准,他再次进入翰林院担任学士。翰林学士承旨宋白,曾献上《拟陆贽榜子集》,皇帝察觉他想要担任实职,于是任命他暂时担任开封府知府。不久,宋白厌倦于听断案件,不到半年,也请求罢免。
庚寅日,皇帝对辅臣说:“群臣中有诽谤之言传到朕耳中的,询问后似乎属实。然而人谁无过,能改正就是好的,朕自然不会因为一次过失就废掉他一生的任用。”
乙未日,宰相张齐贤、李沆入对,皇帝对他们说:“先朝都有成宪,只要与你们遵守,期望达到和平。”当时戚里中有分财不均的人互相诉讼,又入宫自诉,张齐贤请求自己处理,于是坐在相府,召来他们问道:“你们是不是因为对方分得多,自己分得少?”回答说:“是的。”命令他们写下诉状。于是召来两名吏员,让甲家进入乙舍,乙家进入甲舍,财物不得移动,分书则交换。第二天,上奏皇帝,皇帝非常高兴,说:“朕早就知道非你莫能定。”
起初,张齐贤担任户部尚书,皇帝下诏让他与监察御史王济编次、删定制敕。旧条规定,持杖行劫,不论是否有赃物,一律处死,张齐贤提议宽恕没有得财的人。王济说:“用死来恐吓他们尚且不怕,可以缓和他们死刑吗?”与张齐贤在朝廷上争论多次,言辞激烈,手疏说张齐贤是腐儒,不知时务。皇帝问辅臣:“谁的意见可以采纳?
吕端请求皇帝召集百官讨论,并弹劾济。不久,齐贤成为宰相。丁酉日,齐贤上奏说:我现在在中书省,不想与普通官员争论是非,希望收回之前的诏令。
皇帝赞赏他的宽容,于是取消了集议,济得以免于弹劾。刑法最终按照齐贤的建议执行,而盗窃案件也没有增加。
己酉日,皇帝在崇政殿处理政务,直到中午才结束。自从即位以来,皇帝每天早晨在前殿处理政务,中书省、枢密院、三司、开封府、审刑院及请对官依次奏事,到辰时后回宫进食;稍后再次出来,在后殿处理各司事务,或校阅军士的武艺,到中午结束;晚上则召见儒臣询问得失,有时直到深夜才回宫,这已成为常态。
癸丑日,皇帝命令钱若水等人重新审查开封府得解进士的试卷。按照惯例,京府解送十人以上,称为等甲,非文才出众有名声者不取。当时以高辅尧为首,钱易次之。钱易不满,于是上书指出发解官所试的《朽索驭六马赋》及诗、论、策题,有讥讽之意。又有数百名进士到府衙投诉推荐不当。辅尧也递交文书谦让,请求以钱易为首。开封府将此事上报,因此有了这个命令。当时翰林学士承旨宋白非常支持钱易,考官度支员外郎冯拯上奏钱易与宋白勾结的情况,皇帝大怒,派中使将冯拯下御史狱。冯拯极力说钱易品行不端,不能成为众多士人的领袖,皇帝也认为士人纷争不可开启先例,且想镇压浮夸风气,于是下诏释放冯拯,取消两制议及覆考,只让钱若水等人选拔文才品行兼优者一人为首。于是以孙暨为第一,辅尧第二,钱易第三,其余照旧。孙暨是开封人。
十一月,丙辰朔日,河西军右厢副使、归德将军折逋游龙钵来朝。河西军即西凉府。龙钵四世受朝命为酋长,虽然进贡方物,但从未亲自前来,这次才到,献马二千余匹。皇帝加封龙钵为安远大将军。
戊午日,皇帝对辅臣说:“国家所重视的,以节俭为先,节约用度爱护人民,民俗自然就会变好。”张齐贤说:“《书经》称大禹在家节俭。老子的三宝,节俭是其中之一。上位者所喜好的,下位者必定跟随,上位者喜好节俭则国家有馀财,下位者不僭越则家庭有馀资,自然廉让之风盛行,盗贼稀少。”
三司上报经费的数目,皇帝说:“先帝以财赋为国家的大本,无不追求中庸之道以成为永久的制度。”辅臣说:“先帝不仅爱护人民节约费用,甚至节减服用,穿洗过的衣服,这是前古贤王所不能及的。”皇帝最初命令三司详细报告中外钱谷的大数以闻,盐铁使陈恕迟迟不上报,皇帝命令辅臣责问他,陈恕说:“天子年轻,如果知道府库充盈,恐怕会产生奢侈之心,所以不敢上报。”皇帝听后认为他说得对。
甲子日,皇帝下诏修缮历代帝王的陵庙。
这个月,设立估马司,评估蕃部及进贡马匹的价格。凡市马的地方,河东府州、岢岚军,陕西秦、渭、泾、原诸州,川峡益、黎等州,都设立机构,每年得到五千余匹,以布帛茶等物折算其价值。
辽国派遣使者册封王诵为高丽国王。
十二月,丙戌朔日,辽国的裕悦宋国王耶律休格去世,朝廷停止朝会五天。休格有公辅之才,担任边塞重任,智略宏远,料敌如神。每次战胜,都将功劳让给诸将,因此士卒乐于为他效力。身经百战,从未杀害一个无辜之人。高梁河之战,尤其令南军畏惧,白沟以南的人想止住孩子的哭声,就说:“裕悦来了!”休格因为燕民疲弊,减免赋税,抚恤孤寡,告诫戍兵不要侵犯宋境,即使马牛跑到北方,也全部归还,边境因此安宁。辽主下诏在南京立祠纪念他。
辽国进封皇弟恒王隆庆为梁国王,南京留守;郑王隆祐为吴国王。
丙午日,给事中柴成务上奏《新定编敕》共八百五十六条,请求刻板颁布,与《律令格式》、《刑统》一同施行;皇帝下诏褒奖答复。
甲寅日,知制诰王禹偁因为修《太祖实录》时有意偏颇,被贬职知黄州。
这一年,任命如京使柳开知代州,到任后,修缮城垒,修整战具,诸将多有反对意见不合作。柳开对他的侄子说:“我观察到昴星有光,云多从北方来犯,边境上的敌人将要来了。我听说军队的胜利在于和谐,现在诸将怨恨我,一旦敌人到来,我就危险了!”因此上书请求调任他州。不久改任知忻州。
辽国放榜进士杨文立等二人。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咸平二年(辽统和十七年)
春,正月,乙卯朔日,辽主前往长春宫。
甲子日,皇帝下诏:“尚书丞、郎、给、舍,各举荐一名可以担任大州职务的升朝官,待其任职三任有政绩后,将讨论奖励其善举;若有赃私罪,也将连坐。”
乙丑日,任命礼部尚书温仲舒为知贡举,御史中丞张咏、刑部郎中、知制诰师颃同知贡举,并当日进入贡院。开始封印卷首。师颃是内黄人。
礼部侍郎杨徽之因年老多病请求解职,甲戌日,授予兵部侍郎,依旧兼任秘书监。到谢恩时,皇帝在便殿命他坐下,慰问良久,并说:“图书之府,清净无事,可以养性。”杨徽之为人纯厚清介,尤其厌恶非正道求进的人,曾说:“温仲舒、寇准用搏击手段取得高官,使后辈务求趋竞,礼俗逐渐淡薄。”世人认为他说得对。
二月,丙申日,以赵普配飨太祖庙庭。
辛丑日,太常丞、判三司催欠司王钦若,上表陈述皇帝登位以来,免除天下拖欠钱物千余万,释放囚犯三千余人,请求交付史馆。皇帝对近臣说:“这些事先帝正要实行,我只是继承先志而已。”于是命令学士院召试王钦若。皇帝看了他的试文后,对辅臣说:“王钦若不仅敏于吏事,还富有文才;现在西掖缺官,可以特别任命他。”即任命为右正言,知制诰。
己酉日,皇帝对宰相说:“听说朝廷中有结交朋党、互相吹捧、急于求进的人。浮薄之风,确实不可助长。”于是命令下诏申警,御史台纠察。
秘书监杨徽之推荐著作佐郎、通判泰州戚纶,文学纯谨,适合在儒馆任职。三月,甲寅朔日,任命戚纶为秘阁校理。戚纶的父亲同文,隐居教授,学者不远千里而来,登科者五十六人,门人追号他为坚素先生。
丙辰日,命令度支郎中裴庄等人分别前往江南、两浙,发放粮仓粮食赈济饥民,免除他们的田租。
癸亥日,皇帝下诏:“今年举人众多,如果按照去年的人数录取合格者,恐怕有所遗漏。进士可增加到七十人,诸科增加到一百八十人。”礼部随后上报孙暨等二百五十人,其中诸科一举者六人,特别黜落,其余都赐及第。
京西转运副使、太常博士、直史馆眉山硃台符
关键问题在于。
现在如果允许公私贸易,那么人马往来频繁,非常不方便。
如果这样,那么寨、铺就形同虚设了。
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立即停止了之前的诏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二十-注解
起著雍阉茂正月:指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正月,’著雍阉茂’是干支纪年法中的一种表述,’著雍’对应戊,’阉茂’对应戌,合起来即戊戌年。
屠维大渊献五月:指宋真宗咸平元年五月,’屠维’对应己,’大渊献’对应亥,合起来即己亥年。
帝名恒:宋真宗赵恒,宋太宗赵炅的第三子。
元德皇后李氏:宋真宗的生母,宋太宗的皇后。
开宝元年:宋太祖赵匡胤的年号,开宝元年为968年。
太平兴国八年:宋太宗的年号,太平兴国八年为983年。
端拱元年:宋太宗的年号,端拱元年为988年。
淳化五年:宋太宗的年号,淳化五年为994年。
至道元年:宋太宗的年号,至道元年为995年。
咸平元年:宋真宗的年号,咸平元年为998年。
辽统和十六年:辽圣宗的年号,统和十六年为998年。
吕端:北宋政治家,曾任宰相,以稳重著称。
长泺:辽国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杨砺:北宋官员,曾任翰林学士。
王延德:北宋官员,曾任昭宣使。
杜镐:北宋学者,曾任国子博士。
孙奭:北宋学者,曾任直讲。
崔颐正:北宋学者,曾任直讲。
韩见素:北宋官员,曾任监察御史。
李继迁:西夏开国皇帝,原名赵保吉。
赵保吉:西夏开国皇帝李继迁的别名。
田锡:北宋官员,曾任吏部郎中、直集贤院。
王钦若:北宋官员,曾任太常丞,以文学才能和清廉著称。
木叶山:辽国地名,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铁骊:古代东北少数民族,曾向辽国进贡。
太祖庙:指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庙宇,用于祭祀和纪念。
昭穆:古代宗庙中祖先排列的次序,左为昭,右为穆,表示尊卑长幼的顺序。
春秋:中国古代史书,记载了鲁国的历史,是儒家经典之一。
晋惠、怀、唐中、睿:分别指晋惠帝、晋怀帝、唐中宗、唐睿宗,均为历史上的皇帝。
孝弟: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德。
唐玄宗:唐朝皇帝,名李隆基,开创了开元盛世。
德宗:唐朝皇帝,名李适,唐玄宗的孙子。
麻苎:一种植物,其纤维可用于纺织。
茶、盐、酒税:古代中国对茶、盐、酒等商品征收的税种。
太宗实录:记载宋太宗赵光义生平事迹的官方史书。
国子监: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
开封府:北宋时期的京畿地区行政机构,负责首都及其周边地区的行政事务。
张齐贤:北宋政治家,曾任宰相,以节俭和治国才能闻名。
李沆: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曾任参知政事。
齐贤:即张齐贤,北宋政治家,曾任宰相,以节俭和治国才能闻名。
丁酉:干支纪年法中的一年,此处指具体的历史年份。
崇政殿:北宋皇宫中的一处重要殿堂,皇帝在此处理政务。
中书:即中书省,北宋时期的中央行政机构,负责起草诏令和处理政务。
枢密院:北宋时期的中央军事机构,负责军事指挥和国防事务。
三司:北宋时期的财政机构,负责国家财政收支和赋税管理。
审刑院:北宋时期的司法机构,负责审理重大刑事案件。
请对官:指在皇帝面前奏事的官员。
钱若水:北宋官员,曾任开封府知府,以清廉和公正著称。
高辅尧:北宋进士,曾任开封府解元。
钱易:北宋进士,曾任开封府解元,后因不满考试结果而上书指陈。
宋白:北宋翰林学士,曾任翰林学士承旨,以文学才能著称。
冯拯:北宋官员,曾任度支员外郎,后因与钱易交结而被下狱。
孙暨:北宋进士,曾任开封府解元,后因文行兼著而被擢为第一。
折逋游龙钵:河西军右厢副使,归德将军,四世受朝命为酋长。
河西军:即西凉府,北宋时期的军事重镇。
安远大将军:北宋时期的武官职衔,授予有功将领。
陈恕:北宋官员,曾任盐铁使,以节俭和谨慎著称。
估马司:北宋时期的机构,负责评估和购买马匹。
辽:即辽国,北宋时期的北方邻国,与北宋时有战争和外交往来。
耶律休格:辽国裕悦宋国王,以军事才能和仁慈著称。
柴成务:北宋官员,曾任给事中,以编纂《新定编敕》著称。
王禹偁:北宋官员,曾任知制诰,后因修《太祖实录》被贬。
柳开:北宋官员,曾任如京使,后因修城垒和战具被诸将所怨。
杨文立:辽国进士,以文学才能著称。
真宗:北宋皇帝,以文治武功著称。
温仲舒:北宋官员,曾任礼部尚书,以文学才能著称。
张咏:北宋时期的官员,曾任御史中丞和工部侍郎,以明断著称。
师颃:北宋官员,曾任刑部郎中,以文学才能著称。
杨徽之:北宋官员,曾任礼部侍郎,以清廉和文学才能著称。
赵普:北宋政治家,曾任宰相,以治国才能和忠诚著称。
戚纶:北宋官员,曾任著作佐郎,以文学才能和清廉著称。
裴庄:北宋官员,曾任度支郎中,以清廉和公正著称。
硃台符:北宋时期的官员,曾上书建议重农积谷等政策。
节钺:古代授予将帅的权力象征,通常指授予军事指挥权的符节和斧钺。
黎桓:指黎桓,北宋时期的少数民族首领,被封为王爵。
契丹: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强大民族,建立了辽朝,与北宋长期对峙。
渥泽:深厚的恩泽,指皇帝对臣民的恩惠。
王道:指古代帝王治理国家的正道,强调仁政和无偏无私。
台符:指北宋时期的官员硃台符,曾上书建议与契丹修好。
丁忧:古代官员因父母去世而辞官守丧的制度。
秦悼王:指北宋时期的秦悼王赵元佐,死后葬于涪陵。
万安:北宋皇太后居住的宫殿名称,寓意万世安宁。
亢旱:严重的干旱,指长时间不下雨导致的水资源匮乏。
索湘:北宋时期的官员,曾任河北转运使,以节俭和善于治理著称。
榷场:古代官府设立的专卖市场,通常用于控制某些商品的流通。
龙图阁:北宋皇宫中的藏书阁,收藏了大量珍贵典籍。
太清楼:北宋皇宫中的另一座藏书楼,与龙图阁并列。
耿望:北宋时期的官员,曾建议在襄阳和宜城进行屯田。
曹彬:北宋初年的名将,曾任枢密使,以军事才能和忠诚著称。
何承矩:北宋时期的官员,曾任知雄州,负责边防事务。
公私贸市:指官方和私人之间的贸易活动。在古代,这种贸易往往涉及到税收、市场管理等问题,对国家的经济政策有重要影响。
人马交度:形容贸易活动中人员和物资的频繁往来。这里的‘度’指的是通过关卡或检查站,意味着贸易活动需要经过官方的监管和检查。
便宜:在这里指对国家或社会有利的政策或措施。古代文献中常用‘便宜’来形容对国家和人民都有益的决策。
寨、铺:寨指边境或重要地点的军事防御设施,铺则是指驿站或邮递系统。这些设施在古代是维护国家安全和信息传递的重要部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二十-评注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宋真宗赵恒的出生、成长及其即位初年的政治活动。从文化内涵上看,这段文字体现了中国古代皇权继承的合法性和神圣性。宋真宗的出生被赋予了神话色彩,如’赤光照空,左足指有文,成‘大’字’,这些描述旨在强调其天命所归,符合古代帝王’君权神授’的观念。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详细记录了宋真宗即位初年的政治举措,如改元、赐宴、任命官员、处理政务等,反映了北宋初年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特别是对科举制度的重视,如’贡举当选擢寒俊,精求艺实’,体现了北宋初期对人才的选拔和培养的重视,这对后世科举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宋真宗对天文异象的反应,如’慧出甚异,奈何?’,这反映了古代帝王对天象的重视,认为天象与国家的兴衰密切相关。宋真宗通过诏令百官极言得失、避正殿、减常膳等方式来应对天象变化,体现了古代帝王对天命的敬畏和对国家治理的责任感。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文字语言简练,叙事清晰,既有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记录,也有对人物性格的生动刻画。如宋真宗幼时’好作战阵之状,自称元帅’,展现了其早年的军事天赋和领导才能;又如韩见素’性恬退,喜修炼’,反映了其淡泊名利的性格特点。这些细节描写使得历史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通过生动的叙事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北宋初年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风貌,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北宋时期的一些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首先,文中提到关于太祖庙称号的讨论,体现了古代中国对祖先祭祀的重视,以及对宗法制度的严格遵守。张齐贤的言论和礼官的讨论,展示了当时社会对礼仪和传统的尊重,同时也反映了政治决策中的辩论和权衡。
其次,文中提到的广西转运使陈尧叟的建议,反映了当时政府对农业和手工业的重视。通过鼓励种植麻苎,并以钱盐折变收市,政府不仅增加了财政收入,还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这一政策体现了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以及通过经济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智慧。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关于官吏管理的改革,特别是姚铉的建议,强调了官吏的责任感和对民众的关怀。这一改革旨在减少官吏的腐败和不作为,提高政府的效率和公信力。通过要求官吏在离职时将经画利济的事迹记录下来,并交由新官尊守,政府试图建立一个更加透明和负责任的管理体系。
最后,文中提到的《太宗实录》的编纂和吕端的政治生涯,反映了当时对历史记录和政治道德的重视。吕端的清廉正直和对风波之言的淡然态度,展示了古代中国政治家应有的品质和风范。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北宋时期的一些重要事件,还展示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面貌。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以及政府在面对各种挑战时所采取的策略和措施。
这段古文记载了北宋时期的一系列政治事件和人物活动,展现了当时朝廷的运作方式、官员的品德和才能,以及皇帝对国家的治理理念。
首先,文中提到吕端和张齐贤的互动,反映了北宋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政治智慧。吕端请求召集百官集议,并弹劾济,而张齐贤则表现出宽容和大度,不愿与庶僚争较曲直,最终皇帝采纳了张齐贤的建议,罢免了集议,济得以免于弹劾。这一事件体现了北宋朝廷在处理政务时的谨慎和权衡,以及皇帝对官员品德的重视。
其次,文中详细描述了皇帝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展现了北宋皇帝勤政爱民的形象。皇帝每天早晨御前殿处理政务,中午回宫进食,下午继续处理诸司事务,晚上则召儒臣询问得失,甚至工作到深夜。这种勤政的态度不仅体现了皇帝对国家的责任感,也反映了北宋朝廷对政务的高度重视。
再次,文中提到钱若水等人覆考开封府得解进士试卷的事件,反映了北宋科举制度的严格和公正。尽管钱易因不满考试结果而上书指陈,但最终皇帝还是根据文行兼著的原则,擢孙暨为第一,辅尧第二,易第三。这一事件不仅体现了科举制度的公正性,也反映了北宋朝廷对人才的重视和选拔标准。
此外,文中还提到折逋游龙钵来朝献马的事件,展现了北宋与周边民族的外交关系。龙钵四世受朝命为酋长,虽贡方物,未尝自行,今始至,献马二千馀匹。这一事件不仅体现了北宋与河西军的友好关系,也反映了北宋朝廷对边疆地区的重视和控制。
最后,文中提到张齐贤和陈恕的节俭理念,反映了北宋朝廷对财政管理的重视。张齐贤引用《书》称大禹克俭于家,老氏三宝,俭居其一,强调节俭的重要性。陈恕则因担心皇帝知道府库充羡后会生侈心,故不敢进言。这些言论不仅体现了北宋官员的节俭理念,也反映了朝廷对财政管理的谨慎态度。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一系列政治事件和人物活动,展现了北宋朝廷的运作方式、官员的品德和才能,以及皇帝对国家的治理理念。这些内容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北宋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北宋时期的一些政治、军事和社会事件,反映了当时朝廷的政策导向和官员的治理理念。首先,文中提到硃台符上书建议与契丹修好,体现了北宋朝廷在处理与北方少数民族关系时的外交策略。通过派遣使者、恢复旧盟、开放关市等手段,试图缓和与契丹的紧张关系,以便集中精力应对西部的威胁。这种外交策略不仅体现了北宋朝廷的务实态度,也反映了当时复杂的国际局势。
其次,文中提到朝廷对官员丁忧制度的调整,允许川峡、广南、福建路的官员在丁忧期间使用驿站归乡。这一政策的出台,反映了朝廷对官员的关怀和对孝道的重视。丁忧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孝道的核心地位。朝廷通过这一政策,不仅缓解了官员因丁忧而面临的困境,也进一步强化了社会对孝道的认同。
此外,文中还提到朝廷对力役和营缮的整顿,要求取消不必要的工程和劳役,体现了北宋朝廷在财政管理和民生问题上的谨慎态度。这一政策的出台,反映了朝廷对民生的关注和对财政负担的担忧。通过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朝廷试图减轻百姓的负担,维护社会的稳定。
文中还提到张咏在杭州的治理,展现了他在面对饥荒和民生问题时的灵活处理方式。张咏宽恕了私自贩卖盐的百姓,认为在饥荒时期,百姓需要通过贩卖盐来维持生计,过于严厉的惩罚可能会导致更大的社会动荡。这种治理方式不仅体现了张咏的智慧和仁政思想,也反映了北宋时期官员在处理民生问题时的务实态度。
最后,文中提到朝廷对风俗侈靡的整顿,要求公卿士庶遵守朴素的生活规范,禁止使用奢侈的装饰品。这一政策的出台,反映了朝廷对社会风气的重视和对奢侈之风的担忧。通过规范官员和百姓的行为,朝廷试图引导社会回归朴素,维护社会的道德秩序。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记载北宋时期的一系列政治、军事和社会事件,展现了当时朝廷的政策导向和官员的治理理念。无论是外交策略的调整、丁忧制度的改革,还是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对社会风气的整顿,都体现了北宋朝廷在治理国家时的务实态度和仁政思想。这些政策和措施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借鉴。
这段古文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贸易活动的严格管理和对国家安全的重视。文中提到的‘公私贸市’和‘人马交度’揭示了当时贸易活动的频繁和复杂性,以及官方对这些活动的监管需求。
通过对‘寨、铺为虚设矣’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国家安全和信息传递系统的重视。在古代,这些设施不仅是军事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关键。
文中提到的‘帝纳其言,即停前诏’显示了古代君主对于臣下建议的重视和采纳。这种决策过程体现了古代政治中的咨询和决策机制,以及君主对于国家大事的审慎态度。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和国家安全观念,也展示了古代文献中对于国家治理的深刻思考和智慧。这种对于国家利益的关注和对政策的审慎态度,是中华文化中重视集体利益和长远规划的体现。
艺术特色方面,这段文字简洁明了,用词精准,能够有效地传达作者的观点和情感。通过对比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如‘人马交度’和‘寨、铺为虚设矣’,增强了文本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历史价值方面,这段文字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中国贸易政策、国家安全观念和政治决策过程的窗口。通过对这些历史细节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