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三十六

作者: 毕沅(1730年—1797年),清代史学家、官员,主持编撰《续资治通鉴》。他以博学多才著称,致力于史学研究和文献整理。

年代:编撰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续资治通鉴》共220卷,是司马光《资治通鉴》的续作,记载了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至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按编年体例编写,内容详实,是研究宋、元历史的重要文献。它对后世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三十六-原文

起昭阳大渊献正月,尽柔兆摄提格三月,凡三年有奇。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天圣元年(辽太平三年)

春,正月,丙寅朔,诏改元。帝读诏,号泣者久之,谓左右曰:“朕不忍遽更先帝之号也。”

辽主如纳水。

以耶律藏引为平章事。

庚午,辽初使来贺长宁节。

自建隆以来,吴、蜀、江南、荆湖、南粤、皆号富强,相继降附,太祖、太宗因其蓄藏,守以恭俭简易,方是时,天下生齿尚寡,而养兵未甚蕃,任官未甚冗,佛、老之徒未甚炽,百姓亦各安其生,不为巧伪放侈,故上下给足,府库羡溢。承平既久,户口岁增,兵籍益广,吏员亦众,佛、老、塞外,耗蠹中国,县官之费,数倍昔日,百姓亦稍纵侈,而上下始困于财矣。权三司使李谘尝言:“天下赋调有常,今西北寝兵二十年,而边餽如故,它用浸广,戍兵虽未可减,其末作浮费非本务者,宜一切裁损,以宽敛厚下。”盐铁判官歙人俞献卿亦言:“天下谷帛日益耗,物价日益高,人皆谓稻苗未立而和籴,桑叶未吐而和买,自荆湖、江、淮间,民愁无聊。转运使务刻剥以增其数,岁益一岁,又非时调率、营造,一切费用,皆出于民,是以物价益高,民力积困也。自天禧以来,日侈一日,又甚于前。卮不盈者漏在下,木不茂者蠹在内,陛下宜与公卿大臣朝夕图议而救正之。”帝纳其言。癸未,命御史中丞刘筠、提举诸司库务薛贻廓与三司同议裁减冗费。

诏中书、枢密院同议塞滑州决河。

先是茶制,惟川、峡、广南听民自买卖,禁其出境,馀悉榷,犯者有刑。在淮南则蕲、黄、庐、舒、寿、光六州,官自为场,置使总之,谓之山场者十三,六州采茶之民皆隶焉,谓之园户。岁课作茶,输其租,馀则官悉市之。其售于官者,皆先受钱而后入茶,谓之本钱。又,百姓岁输税愿折茶者,谓之折税茶。总为岁课八百六十五万馀斤,其出鬻皆就本场。在江南则宣、歙、江、池、饶、信、洪、抚、筠、袁十州,广德、兴国、临江、建昌、南康、五军,两浙则杭、苏、明、越、婺、处、温、台、湖、常、衢、睦十二州,荆湖则江陵府,潭、鼎、澧、鄂、岳、归、峡七州,荆门军,福建则建、剑二州,岁如山场输租折税,馀则官悉市而敛之。总为岁课,江南千二十七万馀斤,两浙百二十七万九千馀斤,荆湖二百四十七万馀斤,福建三十九万三千馀斤,皆转输要会之地,曰江陵府,曰真州,曰海州,曰汉阳军,曰无为军,曰蕲州之蕲口,为六榷货务。凡民欲茶者,皆售于官,其以给日用者,谓之食茶,出境则给券。商贾之欲贸易者,入钱若金帛京师榷货务,以射六务、十三场茶,给券,随所射与之,谓之交引。愿就东南入钱若金皇者,听计直予茶如京师。凡茶入官以轻估,其出以重估,县官之利甚博,而商贾输于西北以及散于塞外,其利又特厚焉。县官鬻茶,岁课缗钱,虽赢缩不常,景德中至三百六十馀万,此其最厚者也。

然自西北宿兵既多,餽饷不足,因募商人入中刍粟,度地里远近,增其虚估,给券,以茶偿之。后又益以东南缗钱、香药、象齿,谓之三说。而塞下急于兵食,欲广储偫,不受虚估,入中者,以虚钱得实利,人竞趋焉。及南北和好罢兵,边储稍缓,物价差减,而交引虚钱未改,则其法既弊,虚估日益高,茶日益贱,入实钱金帛日益寡,而入中者非尽行商,多其土人,既不知茶利厚薄,且急于售钱,得券则转鬻于茶商或京师坐贾号交引铺者,获利无几。茶商及交引铺,或以券取茶,或收畜贸易以射厚利,由是虚估之利皆入豪商巨贾,券之滞积,虽二三年茶不足以偿,而入中者以利薄不趋,边备日蹙,茶法大坏。景德中,丁谓为三司使,尝计其得失,以为边籴才及五十万,而东南三百六十馀万茶引尽归商贾,当时以为至论。厥后虽屡变以救之,然不能无弊。丁亥,诏置计置司,以枢密副使张士逊、参知政事吕夷简、鲁宗道总之。

庚寅,计置司考茶法利害,奏言:“十三场茶,岁课缗钱五十万。天禧五年,才及缗钱二十三万。每券直钱十万,鬻之,售钱五万五千,总为缗钱实十三万,除九万馀缗为本钱,岁才得息钱三万馀缗,而官吏廪给不与焉。是则虚数虽多,实利殊寡。”因请罢三说,行贴射之法。其法,以十三场茶买卖本息,并计其数,罢官给本钱,使商人与园户自相交易,一切定为中估,而官收其息。如鬻舒州罗源场茶,斤售钱五十有六,其本二十有五,官不复给,但使商人输息钱三十有一而已。然必辇茶入官,随商人所指而与之,给券为验,以防私售,故有贴射之名。若岁课贴射不尽,则官市之如旧。园户过期而输不足者,计所负数,如商人入息。旧输茶百斤,益以二十斤至三十五斤,谓之耗茶,亦皆罢之。其入钱以射六务茶者,如旧制。大率使茶与边籴各以实钱出纳,不得相为轻重,以绝虚估之弊,从之。

庚子,发卒增筑京城。

二月,丙申,铸“天圣元宝”钱。

初,祥符天书既降,建天庆、天祺、天贶、先天降圣节,及真宗诞节,本命三元,用道家法,内外为斋醮,京城之内外,一夕数处。帝即位,并太后诞节亦如之,糜费甚众。至是或以为言,而宰相冯拯,因奏海内久安,用度宜有节,帝及太后曰:“此先帝意也。”即

诏礼仪院裁定。礼仪院请帝及太后诞节、本命宜如旧,它节命八宫观迭醮。旧一岁醮四十九,请损为二十;大醮二千四百分,请损为五百,斋官第给汤茗。诏增醮分为千二百,馀悉可。

辽以丁振为武信军节度使,进封兰陵郡王。

辽萧巴雅尔之败于高丽也,辽主使人责之曰:“汝轻敌深入,以至败绩,何面目来见乎!朕当皮面然后戮之。”及归,止坐免官。至是念其南伐之功,复以为西南面都招讨,进封豳王。

三月,己巳,礼仪院又请罢天庆等五节天下赐宴。诏新定设醮州府,赐宴如旧,馀悉罢。

减玉清昭应宫、景灵宫、会灵观、祥源观清卫卒以分配诸军,其工役送八作司;衮州景灵宫、太极观清卫准此。

辛卯,始行淮南十三山场贴射茶法。

司天监上新历,赐名《崇天》,保章正张奎、灵台郎楚衍等所造也。

夏,四月,己亥,以吏部郎中、龙图阁待制薛奎权知开封府。奎为政严敏,击断无所贷,人畏惮之,目为“薛出油”。其语上达,帝因问奎,谢曰:“臣知击奸,安避此!”帝益加重焉。

辛丑,中书言:“诸道转运使、副,河北、河东、陕西部署、钤辖、都监并奉使契丹臣寮辞见,请并许上殿奏事。”从之。

初,但令两府大臣附奏,太常丞祥符丁度言:“臣下出外,必有所陈,今一切令附奏,非所以防壅蔽也。”故中书为言,卒得请。帝初即位,度上书论六事,又尝献《王凤论》于皇太后,以戒外戚云。

罢礼仪院,从枢密副使张士逊等请也。太常礼院,典礼所出,大中祥符中,又增置礼仪院,以辅臣领其事,于是始罢。

丁巳,诏:“翰林学士至三司副使、知杂御史,各举堪充谏官、御史者,以名闻。”先是上封者请复置谏官、御史三五员,盖宋初左右谏议大夫、司谏、正言多不专言责,而御史或领它局,天禧初,诏两省置谏官,御史台置侍御史以下各六员,不兼职务,每月须一员奏事;其后员缺不补,故言者及之。

钦州深在山谷间,人苦瘴毒,推官建安徐的请徙州濒水。转运使以闻,且留的再任办役;辛酉,诏从其请。的短衣持梃,与役夫同劳苦,筑城郭,立楼橹,画地居军民,治府舍、仓库、沟渠、廛肆,民皆便之。

五月,甲子,行陕西、河北入中刍粮见钱法。

庚寅,议皇太后仪卫,制同乘舆。

是月,辽主清暑缅山;未几,赐缅山名曰永安。

六月,戊申,河南府言永定陵占民田十八顷,凡估钱七十万。帝曰:“营奉先帝陵寝而偿民田直,可拘以常制邪?”特给百万。

乙卯,禁毁钱铸钟。

秋,七月,戊寅,辽以南府宰相耶律哈噶为上京留守,封漆水郡王。

壬午,蠲天下逋欠,以即位赦恩也。自是因赦除欠负,遂为例。

丙戌,辽以皇后生辰为顺天节。

初,后见爱于睿智太后,太后殁後,辽主恩礼有加,为置宫闱司,补官属,得出教令。元妃妒之弥甚。先是辽主南伐,掠深州小儿赵安仁,俘为阉,渐为内侍省押班,元妃密令伺后短长,后宫中动静,元妃无弗知者。久之,无所得。后善琵琶,乃诬后与琵琶工燕文颇、李文福私,辽主不之信。又为国书投辽主帐中,辽主得之,曰:“此必元妃所作也。”命焚之。安仁见谗间不行,而后权方盛,惧祸,谋亡归宋。事泄,后欲诛之,元妃营救于辽主曰:“安仁父母兄弟俱在南朝,每一念及,神魂陨越。今为思亲而亡,亦孝子用心,实可怜悯。”辽主赦之。

八月,乙巳,以太常博士建安曹修古为监察御史,孔延鲁、刘随并为左正言。延鲁常为宁州军事推官,数与州将争事。有蛇出天庆观真武殿中,州将率官属往奠拜之,欲上其事。延鲁径前以笏击蛇,碎其首,观者大惊,已而莫不叹服。迁大理寺丞,知仙源县,主孔氏祠事。孔氏故多放纵者,延鲁一绳以法。上言庙制卑陋,请加崇饰,从之。延鲁后更名道辅。

甲寅,有芝生天安殿柱,召辅臣观之,退,奉表称贺。乙卯,诏群臣就观,监察御史开封鞠讠永言:“陛下新即位,河决未塞,霖雨害稼,宜思所以应灾变。臣愿陛下以援进忠良、退斥邪佞为国宝,以训劝兵农、丰积仓廪为天瑞,草木之怪,何足尚哉!”

先是钱惟演自河阳赴亳州,因朝京师,图入相。讠永奏:“惟演憸险,尝与丁谓为婚姻,缘此大用;后揣知谓奸状已廕,惧牵连得祸,因出力攻谓。今若遂以为相,必大失天下望。”太后遣内侍持奏示之,惟演犹顾望不行。讠永语右正言刘随曰:“若相惟演,当取白麻廷毁之。”惟演闻,乃亟去。

冯拯病,太后有复相王钦若意,钦若时以刑部尚书知江宁府,帝为飞白书王钦若字。适钦若有奏至,太后因取字缄置汤药合,遣中人赉以赐,且口宣召之,辅臣皆不与闻。己未,钦若至国门,庚申,入见。九月,丙寅,冯拯罢为武胜节度使兼侍中,判河南府;钦若守司徒兼门下侍郎、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

初,拯五上表乞罢相,于是遣使抚问。还,奏其家俭陋,被服甚质,太后赐以衾裯、锦绮屏。然拯平居自奉侈靡,顾禁中不知也。为相气貌严重,宦者传诏至中书,不延坐。林特常诣拯第,累日不得通;白以咨事,使诣中书,既至,又遣堂吏谓之曰:“公事,何不自达朝廷?”卒不见。

钦若再入中书,谓平时百官叙进,皆有常法,为《迁叙图》以献,

冀便省览,然亦不能大用事如真宗时矣。同列往往驳议,钦若不堪,曰:“王子明在政府日,不尔也。”鲁宗道曰:“王文正先朝重德,固非它人可企。公若执政平允,宗道安敢不服!”

闰月,戊戌,寇准卒于雷州。

冯拯病,不能赴河南,己亥,卒。赠太师、中书令,谥文懿。

癸卯,始命寇准为衡州司马,准已卒,弗及知也。其妻宋氏乞归葬西京,许之。道出荆南公安县,人皆设祭于路,折竹植地,挂纸钱焚之。逾月,枯竹尽出笋,众因为立庙,号竹林寇公祠。

淮南、江、浙、荆湖制置发运使封丘赵贺,言苏州太湖塘岸坏及并海支渠堙废,水侵民田。即诏贺与两浙转运使徐奭领其事,伐石增堤,浚积潦,自吴江东赴海;流民归占者二万六千户,岁出苗租三十万。

先是贺通判汉州,蜀吏喜弄法,而贺精明,吏不敢欺,人称为“赵家关”,言如关梁不可越也。后为江淮制置发运使,所部漕船,旧皆由主吏自遣,受赇不平,或数得诣富饶郡,因以商贩,贫者至不堪其役。贺乃籍诸州物产厚薄,分剧易为三等,视其功过自裁定,由是吏巧不得施。

癸丑,诏审官院:自今知州军、同判、知县人并引对于便殿。

冬,十月,辛酉朔,徙陕西缘边军马屯内地。

监察御史鞠讠永嫉王钦若阿倚,数睥睨其短,钦若心忌之。会讠永兼左巡,率府率安崇俊入朝失仪,讠永言崇俊少在边有劳,此不足罪。钦若奏讠永废朝廷仪,责授太常博士、同判信州。

辽主自秋猎于赤山,是月,驻辽河。

十一月,辛卯朔,辽以皇侄宗范为归德军节度使,北府宰相萧孝穆为南京留守,封燕王,南京留守耶律制心为南院大王,兵马都总管仇正为燕京转运使。

戊戌,诏禁江南诸路师巫邪术。先是知洪州夏竦,索部中师巫得一千九百馀户,勒令归农,毁其淫祠,因奏请朝廷严赐条约,故降是诏。

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赀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大中祥符末,薛田为转运使,请官置交子务以榷其出入,久不报。寇咸守蜀,遂乞废交子不复用。会咸去而田代之,诏田与转运使张若谷度其利害。田、若谷议:“废交子不复用,则留易非便,但请官为置务,禁民私造。”戊午,诏从其请,始置益州交子务,以百二十五万六千三百四十为额。咸,临汝人;若谷,南剑人也。

大理寺丞、知彭山县卢察乞官襄州以扫洒坟墓,帝许之。

十二月,壬戌,辽以皇侄宗范为平章事,封三韩郡王。

江州陈蕴,聚居二百年,食口二千,而蕴年八十,且有行义,州以闻。帝曰:“良民一乡之表,旌之则为善者劝矣。”甲子,授蕴本州助教。

丁卯,辽以萧永为太子太师。

辛未,诏吏部流内铨选幕职官知大县,阙京朝官故也。

己卯,辽皇子重元为秦国王。重元,元妃之少子也。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天圣二年(辽太平四年)

春,正月,癸卯,命御史中丞刘筠等四人权知贡举。

诏修景灵宫之万寿殿以奉真宗,署曰奉真;庚辰,命王钦若为礼仪使。

辽主如鸭子河;二月,己未朔,猎达鲁河,改鸭子河为混同江,达鲁河为长春河。

三月,戊子朔,诏礼部:“诸科举人不能对策者,毋辄黜落。”先是上封者言:“经学不究经旨,乞于本科问策一道。”至是对者多纰缪,帝特下诏宽之。

己丑,同提点开封府界公事兖州张君平言:“南京、陈、许、徐、宿、亳、曹、单、蔡、颍等州,古沟洫与畿内相接,岁久不治,故京师数罹水患,请委官疏凿之。”诏从其请。

丁酉,奉安真宗御容于景灵宫奉真殿。

皇太后谕宰臣曰:“比择儒臣侍上讲读,深有开益。”宰相因言工部郎中单父马宗元,通经有行义,可使入奉经筵。辛丑,命宗元直龙图阁。

癸卯,王钦若等上《真宗实录》一百五十卷,降诏褒谕。

乙巳,御崇政殿,赐进士安陆宋郊、长洲叶清臣、吴县郑戬等一百五十四人及第,四十六人同出身。不中格者六人,以尝经真宗御试,特赐同《三礼》出身。丙午,又赐诸科一百九十六人及第,八十一人同出身。

郊与其弟祁,俱以词赋得名,礼部奏祁第三,太后不欲以弟先兄,乃擢郊第一而置祁第十;人呼曰“二宋”,以大、小别之。刘筠得清臣所对策,奇之,故擢第二。以策擢高第,自清臣始。

壬子,赐乡贡进士张瓖、太常寺太祝吕宗简进士及第,仍附春榜。瓖,洎之孙,宰臣王钦若之婿;宗简,参知政事夷简弟也。

夏,四月,知池州李虚己,言州县春初豫支钱和买绢,民或不欲者,强之则为扰。辛酉,诏三司谕州县毋得抑配,非土产者罢之。

初,帝乳母许氏,为宫人所谗出宫,嫁苗继宗,及是邀驾自陈。丙寅,封临颍县君,以继宗为右班殿直。寻加许氏当阳郡夫人,复入宫。

五月,丁亥朔,司天监言日当食不食,宰相奉表称贺。

乙未,录系囚。

六月,乙未,百官表请听乐,不许;表五上,乃许之。因谕王钦若曰:“今虽勉从众请,秋宴但当用乐之半,其诸游幸,则心所未忍也。”

辽南院大王耶律制心卒。制心守上京,多惠政。时酒禁方严,有捕获私昷者,制心一饮而尽,笑而不诘。或劝以奉佛,制心曰:

吾不知佛法,惟心无私,则近之矣。

赠政事令,追封陈王。

壬申,罢天庆、天祺、天贶、先天降圣节宫观然灯。

甲戌,辽以萧迪里为南院大王。

秋,七月,戊子,诏以冬至有事于南郊。

壬辰,遣殿中侍御史王硕、内殿承制硃绪点检山场所积茶。

初,朝廷既用李谘等贴射法,行之期年,豪商大贾不能轩轾为轻重;而论者或谓边籴偿以见钱,恐京师府藏不足以继,争言其不便。会江淮制置司言茶有滞积坏败者,请一切焚弃。朝廷疑变法之弊,下书责计置司,令硕等行视。既而谘等条上利害甚悉,且言:“推行新法,功绪已见。盖积年侵蠹之源,一朝闭塞,商贾利于复故,欲有以动摇,而论者不察其实,助为游说。愿力行之,无为流言所易。”于是诏有司榜谕商贾以推行不变之意,赐典吏银绢有差。

初,禁寺观毋得市田。及真宗崩,内遣中使赐荆门军玉泉山景德院白银三千两,令市田,言为先帝植福,后仍不得为例。由是寺观稍益市田矣。

癸丑,奉安真宗御容于玉清昭应宫安圣殿。

八月,丙辰朔,宴崇政殿,初用乐之半。乐工奏技,帝未始瞩目,终宴,犹有戚容。

时诏下成都府,召优人许朝天等补教坊,左正言刘随以为贱工不足辱诏书。监察御史李纮亦言:“陛下即位,尚未能显岩穴之士,而首召伶官,非所以广德美于天下。”朝天等遂罢归。纮,昌龄从子也。

诏:“举官已迁改而贪污者,举主以状闻;闻而不以实者,坐之。”

辽以驸马萧都哩为殿前都点检。

己卯,幸国子监,谒先圣文宣王。召从臣升讲堂,令直讲、屯田郎中马龟符讲《论语》,赐龟符三品服。已而观《七十二贤赞述》,阅《三礼图》,问侍讲冯元三代制度。又幸昭烈武成王庙。还,幸继照堂,宴从臣。

甲申,太白入太微垣。

九月,辛卯,祠太一宫,赐道左耕者茶帛。

庚子,皇太后手书赐中书门下,以故中书令郭崇孙女为皇后,谕输臣曰:“自古外戚之家,鲜能以富贵自保,故兹选于衰旧之门,庶免它日或挠圣政也。”

冬,十月,辛巳,诏:“自今诏书,令刑部摹印颁行。”

时判部青州燕肃,言旧制,集书吏分录,字多舛误,四方覆奏,或致稽违,因请镂版宣布。或曰:“版本一误,则益甚矣。”王曾曰:“勿使一字有误可也。”遂著于令。

丙辰,奉安真宗御容于洪福院。

是月,辽主驻辽河。

十一月,乙未,朝享玉清昭应宫、景灵宫。丙申,享太庙。丁酉,合祭天地于圜丘,大赦。百官上尊号曰圣文睿武仁明孝德皇帝,上皇太后尊号曰应元崇德仁寿慈圣皇太后。赐百官、诸军加等。

乙巳,立皇后郭氏。时张美人有宠,帝欲立之,太后不可而止,故后虽立,而颇见疏。

辛亥,王钦若封冀国公,曹利用改封鲁国公,并加恩。故事,辅臣例迁官,参知政事吕夷简与同列豫辞之,遂著为式。

十二月,丙寅,权判都省马亮言:“天下僧以数千万计,间或为盗,民颇苦之。请除岁合度人外,非时更不度人;仍令自今毋得收曾犯真刑及文身者系籍。诏可。

是冬,辽大阅,声言猎幽州。二府皆请备粟练师以待不虞,枢密副使张知白独言:“辽人修好未远,今其举兵者,以上初政,观试朝廷耳,岂可自生衅邪!若终以为疑,莫如因今河决,发兵以防河为名,万一有变,亦足应用。”未几,果无事。

辽主尝微服出猎,有耶律罕班者,游京师,寓行宫侧,惟囊衣匹马而已。辽主见而问之,罕班初不识,漫应曰:“我北院部人,觅官耳。”辽主与语,知其才,阴识之。会北院奏南京疑狱久不决,辽主召罕班驰驿审录,举朝皆惊。罕班量情处理,人无冤者,辽主嘉之。又令藉群牧,马阙其二,同事者考寻不已,罕班略不加诘,即先驰奏,辽主益信任焉。

是岁,辽放进士李炯等四十七人。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天圣三年(辽太平五年)

春,正月,乙酉,辽主如混同江。

戊子,辽遣宣徽南院使萧从顺等来贺长宁节,见于崇政殿,皇太后垂帘,置酒殿中以宴之,御史中丞薛奎馆伴。从顺欲请见,且言南使至北者皆见太后,而北使来独不得见。奎折之曰:“皇太后垂帘听政,虽本朝群臣亦未尝得见也。”从顺乃已。及辞,从顺有疾,命宰臣王曾押宴都亭驿。从顺问曾曰:“南朝每降使车,悉皆假摄,何也?”曾曰:“使者之任惟其人,不以官之高下。今二府八人,六常奉使,惟其人,不以官也。”从顺默然。既而从顺称疾留馆,不以时发,帝遣使问劳,挟太医诊视,相属于道。枢密使曹利用请一切罢之,乃引去。

二月,戊午,辽禁其境内服用明金及金钱绮,国亲当服者,奏而后用。

乙丑,权御史中丞薛奎,罢为集贤院学士、知并州,或谮奎漏禁中语也。既而秦州阙守,帝以奎屡官西边,习其土风,即改奎知秦州。秦州宿重兵,经费常不足,奎务俭约,教民水耕,谨商算,岁中廪粟积者三百万,征算衍者三十万,核民隐田数千顷,复得刍粟十馀万。

是月,辽主如鱼儿泺。

三月,丙子,徙知河南府陈尧佐知并州。每汾水涨,州人忧溺,尧佐为筑堤,植柳数万本,作柳溪亭,民赖其利。

壬辰,辽以左丞相张俭为武定军节度使,以殿前都点检萧都哩为契丹行

宫都部署。

是月,辽主如长春河。鱼儿泺有声如雷,其水一夕越沙冈四十里,别为一陂。

夏,四月,壬子朔,诏恤刑狱。

是月,以龙图阁直学士、刑部郎中刘煜知河南府。煜世家河南,衣冠旧族。尝权发遣开封府事,独召见,太后问曰:“知卿名族,欲一见卿家谱,恐与吾同宗也。”煜曰:“不敢。”它日,数问之,煜无以对,因伪风眩,仆而出,乃免。

五月,庚寅,录系囚。

癸巳,幸御庄观刈麦,闻民舍机杼声,赐织妇茶帛。

辽主清暑永安山。以萧从顺为太子太师,吴叔达翰林学士,道士冯若谷加太子中允。命张俭移镇大同。

六月,癸酉,环、原州属羌叛,寇边,环庆都监赵士隆等死之。遣使者安抚陕西。

秋,七月,戊子,诏诸路转运使察举知州、同判不任事者。

壬寅,以前户部郎中夏竦起复知制诰。竦急于进取,喜任数术,世目为奸邪。尝上疏乞与修《真宗实录》,不报。既而丁母忧,潜至京师求起复,依中人张怀德为内助,而王钦若雅善竦,因左右之,故有是命。

辽主猎于平地松林。

八月,辛亥,知益州薛田言:“本州解发举人,自张咏以来,例给馆券至京,今得三司移文,乃责吏人偿所给官物,恐非朝廷之意。”帝曰:“汉贡士皆郡国续食,今独不能行之远方邪?其令悉蠲之!”

戊午,夔州路提点刑狱盛京,言忠州盐井岁增课,奉节、巫山县营田户逃绝,里胥代纳户税,万州户纳谷税钱,皆为民害;诏悉除之。京,度之从兄也。

初,李谘等既条上茶法利害,论者犹争言其不便。辛未,命翰林侍读学士孙奭、知制诰夏竦等再加详定。

九月,庚辰朔,始遣使贺辽后正旦。

辽主驻南京。

己亥,辽始遣使来贺宋太后正旦。

冬,十月,乙卯,太白犯南斗。

辛酉,以翰林学士、礼部侍郎晏殊为枢密副使。

庚午,以宰臣王钦若为译经使。唐译经使以宰相明释学者兼领之;宋初翻译经论,令朝官润文,及丁谓相,始置使;而钦若乃因译经僧法护等请为使,议者非之。

十一月,己卯朔,孙奭等言:“十三场茶积而未售者六百一十三万馀斤,盖许商人贴射,则善者皆入商人,其入官者皆粗恶不时,故人莫肯售。又,园户输岁课不足者,使如商人入息,而园户皆细民贫弱,力不能给,繁扰益甚。又,奸人倚贴射为名,强市盗贩,侵夺官利。其弊如此,不可不革。请罢贴射法,官复给本钱市茶,而商人入钱以售之。”于是茶法复坏。

庚子,辽主幸内果园宴,京民聚观。求进士得七十二人,命赋诗,第其工拙,以张昱等一十四人为太子校书郎,韩栾等五十八人为崇文馆校书郎。

王钦若既兼译经使,始赴传法院,感疾亟归;车驾临问,赐白金五千两。戊申,卒。皇太后临奠出涕,赠太师,中书令,谥文穆,遣官护葬事,录亲事及所亲信二十馀人。建隆以来,宰相恤恩,未有此比。

钦若状貌短小,项有附疣,时人目为“瘿相”。智数过人,每朝廷有所兴造,委典迁就以中上意。性倾巧,敢为矫诞。太后以先朝所宠异,故复用之。及吴植事败,太后滋不悦,同列稍侵之,钦若悒悒以殁。后有诏塑像茅山,列于仙官。

辽北院枢密使萧哈绰有疾,辽主欲临视之,哈绰谢曰:“臣无状,猥蒙重任;今形容毁瘁,恐陛下见而动心。”辽主乃止。会北府宰相萧朴问疾,哈绰握其手曰:“吾死,君必为枢密使,慎勿举胜己者。”朴闻而鄙之。乙丑,卒。

十二月,戊辰,辽以萧朴为北院枢密使,封兰陵郡王。

先是朝班以宰相为首,亲王次之,使相又次之,枢密使虽检校三师兼侍中、尚书、中书令,犹班宰相下。咸平初,曹彬以枢密副使兼侍中,位户部侍郎、平章事李沆下,循旧制也。乾兴中,王曾由次相为会灵观使,曹利用由枢密使领景灵宫使,时以宫观使为重,诏利用班曾之上,议者深以为非。至是曾进昭文馆大学士、玉清昭应宫使,同集殿庐,将告谢,而利用犹欲班曾上,閤门不敢裁。曾抗声目吏曰:“但奏宰相王曾等告谢。”班既定,利用郁郁不平,张士逊慰晓之。庚申,诏宰臣、枢密使序班如故事。而利用志矫,尚居次相张知白上。及闻召张旻于河阳为枢密使,利用疑代己,始悔惧焉。

殿前副指挥使杨崇勋,尝诣中书白事,属微雨新霁,崇勋穿泥靴登阶,王曾颔之,不以常礼延坐。崇勋退,劾奏其失,送宣徽院问状。翼日,曾入对,请传诏释罪,太后问其故,曰:“崇勋武夫,不知朝廷之仪。举劾者,柄臣所以振纪纲;宽释者,人君所以示恩德。如此,则仁爱归于上而威令肃于下矣。”

癸亥,徙崖州司户参军丁谓雷州司户参军。

谓以家寓洛阳,常为书自责,叙国厚恩,戒家人毋辄怨望,遣人致于西京留守刘煜,祈付其家,戒使伺煜会众寮时达之。煜得书,不敢私,即以闻;帝见之感恻,故有是命。宰相言:“谓,天下不容其罪而窜之,今不缘赦宥,未可内徙。”帝曰:“谓斥海上已数年,欲令生还岭表耳。”

乙丑,淮南节度使、检校太师、同平章事张旻依前充枢密使。太后微时,尝寓旻家,旻事之甚谨,后深德之,故复掌枢府。寻改名耆。

是岁,燕民以年谷丰熟,辽主车驾临幸,争以土物来献。辽主礼高年,惠鳏寡,赐酺饮。至夕,六街灯火如昼。

士庶嬉游,辽主亦微行观之。

丁丑,辽禁工匠不得销毁金银器。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天圣四年(辽太平六年)

春,正月,癸未,辽使萧迪里等入见。辽又遣人持酒果与迪里等。帝问宰相王曾曰:“送酒果者三十馀人,已至莫州,听其来否?”曾曰:“宜止其来,而以舟兵代之,转酒果付迪里可也。”帝曰:“善!”

知益州薛田言:“两川犯罪人配隶它州,虽老疾得释者,悉留不遣;自今请无拘停。”帝曰:“远民无知犯法,而终身不得还乡里,岂朕意乎!察其情有可矜者,听遣还。”

庚辰,辽主如鸳鸯泺。

二月,己酉,辽以同知枢密院黄翩为兵马都部署,引军城混同江、疏木河之间。黄龙府请建堡障三,烽台十,辽主命俟农隙筑之。

东京留守耶律巴格奏黄翩领兵入女真界徇地,俘获不可胜计,得降者二百七十户。辽主奖谕之。

庚戌,玉清昭应宫使王曾请下三馆校《道藏》,从之。帝因曰:“道书多言飞炼金石,岂若老氏五千言之约哉!”

壬戌,遣官祀九宫贵神。帝谓辅臣曰:“祀日适与真宗大忌同,其施乐邪?”王曾曰:“但设而不作耳。”又问古今乐之异同。曾曰:“古乐用于天地、宗庙、社稷、山川、鬼神,而听者莫不和悦。今乐则不然,徒娱人耳目而荡人心志,自昔人君流连荒亡者,莫不由此。”帝曰:“朕于声技未尝留意,内外宴游,皆勉强尔。”

己巳,辽以南京水,遣使赈之。

庚午,命:“党项别部塌西,设契丹节度使治之。”

三月,庚寅,辽以大同军节度使张俭入为南院枢密使、左丞相兼政事令。辽主方眷倚俭,参知政事吴淑达与俭不相能,辽主怒,出叔达为康州刺史。

御史台自薛奎后,中丞阙人不补,侍御史知杂事韩亿独掌台务者逾年。壬午,始命权知开封府汝阴王臻权御史中丞。臻建言:“三司、开封府诸曹参军及赤县丞、尉,率用贵游子弟,骄惰不任事,请易以孤寒登第、更仕宦书考无过者为之。”又言:“京百司吏人入官,请如《长定格》,归司三年。”并从之。

是月,准布侵辽,西北路招讨使萧惠破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三十六-译文

从昭阳大渊献正月开始,到柔兆摄提格三月结束,共三年多。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天圣元年(辽太平三年)

春天,正月,丙寅朔日,皇帝下诏改年号。皇帝读诏书时,哭泣了很久,对左右的人说:“我不忍心这么快就更改先帝的年号。”

辽主前往纳水。

任命耶律藏引为平章事。

庚午日,辽国首次派使者来祝贺长宁节。

自从建隆年间以来,吴、蜀、江南、荆湖、南粤等地都号称富强,相继归附,太祖、太宗因为他们的积蓄,以恭俭简易的方式治理,当时天下人口还不多,养兵也不多,官员也不冗杂,佛教、道教的影响也不大,百姓也都安居乐业,不做巧伪奢侈之事,所以上下富足,国库充盈。和平已久,户口逐年增加,兵籍也扩大,官员也增多,佛教、道教、塞外的影响逐渐侵蚀中国,官府的支出是过去的数倍,百姓也逐渐放纵奢侈,上下开始为财政所困。权三司使李谘曾经说:“天下的赋税有固定的标准,现在西北已经停战二十年,但边境的供给仍然如故,其他用途也逐渐扩大,戍兵虽然不能减少,那些不必要的开支应该全部削减,以减轻百姓的负担。”盐铁判官歙人俞献卿也说:“天下的粮食和布帛日益减少,物价日益上涨,人们都说稻苗还没长出来就开始和籴,桑叶还没长出来就开始和买,从荆湖、江、淮一带,百姓愁苦无聊。转运使们为了增加税收,每年都在增加,又时不时地调派、营造,一切费用都出自百姓,所以物价越来越高,百姓的负担也越来越重。自从天禧年以来,奢侈之风一天比一天严重,比以前更甚。杯子不满是因为下面有漏洞,树木不茂盛是因为里面有蛀虫,陛下应该与公卿大臣们日夜商议,纠正这些问题。”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癸未日,命令御史中丞刘筠、提举诸司库务薛贻廓与三司一起商议裁减冗费。

下诏中书、枢密院一起商议堵塞滑州的决河。

以前的茶制,只有川、峡、广南允许百姓自由买卖,禁止出境,其余地方都实行专卖,违者受罚。在淮南则有蕲、黄、庐、舒、寿、光六州,官府自己设立茶场,设置官员管理,称为山场的有十三处,六州的采茶百姓都隶属于这些山场,称为园户。每年按课税制作茶叶,缴纳租税,其余的则由官府全部收购。那些卖给官府的茶叶,都是先收钱后交茶,称为本钱。另外,百姓每年缴纳的税愿意折成茶叶的,称为折税茶。总计每年课税八百六十五万多斤,出售都在本场。在江南则有宣、歙、江、池、饶、信、洪、抚、筠、袁十州,广德、兴国、临江、建昌、南康、五军,两浙则有杭、苏、明、越、婺、处、温、台、湖、常、衢、睦十二州,荆湖则有江陵府,潭、鼎、澧、鄂、岳、归、峡七州,荆门军,福建则有建、剑二州,每年像山场一样缴纳租税折成茶叶,其余的则由官府全部收购。总计每年课税,江南一千零二十七万多斤,两浙一百二十七万九千多斤,荆湖二百四十七万多斤,福建三十九万三千多斤,都转运到重要的地方,称为江陵府、真州、海州、汉阳军、无为军、蕲州的蕲口,为六榷货务。凡是百姓想要茶叶的,都从官府购买,用于日常生活的,称为食茶,出境则给券。商人想要贸易的,交钱或金帛到京师的榷货务,以换取六务、十三场的茶叶,给券,随所换取的数量给予,称为交引。愿意在东南交钱或金帛的,按照价值给予茶叶,如同在京师一样。凡是茶叶进入官府时估价较低,出售时估价较高,官府的利益很大,而商人将茶叶输送到西北以及散到塞外,利益又特别丰厚。官府出售茶叶,每年课税缗钱,虽然有时多有时少,景德年间达到三百六十多万,这是最丰厚的时候。

然而自从西北驻兵增多,军饷不足,于是招募商人交纳粮草,根据距离的远近,增加虚估,给券,用茶叶偿还。后来又增加了东南的缗钱、香药、象牙,称为三说。而塞下急需军粮,想要多储备,不接受虚估,交纳的人,用虚钱得到实利,人们争相前往。等到南北和好停战,边境储备稍微缓解,物价有所下降,但交引的虚钱没有改变,于是这个办法就出现了弊端,虚估越来越高,茶叶越来越便宜,实际交纳的钱和金帛越来越少,而交纳的人不全是商人,很多是当地人,既不知道茶叶的利润高低,又急于卖钱,得到券后就转卖给茶商或京师的坐贾,称为交引铺,获利不多。茶商和交引铺,或者用券换取茶叶,或者囤积贸易以获取厚利,于是虚估的利润都落入豪商巨贾手中,券的积压,即使两三年茶叶也不足以偿还,而交纳的人因为利润薄而不愿意去,边境储备日益紧张,茶法大坏。景德年间,丁谓担任三司使,曾经计算过其得失,认为边境的军粮才五十万,而东南的三百六十多万茶引都归商人所有,当时被认为是至理名言。后来虽然多次改变以挽救,但仍然无法避免弊端。丁亥日,下诏设立计置司,由枢密副使张士逊、参知政事吕夷简、鲁宗道负责。

庚寅日,计置司考察茶法的利弊,上奏说:“十三场茶,每年课税缗钱五十万。天禧五年,才达到缗钱二十三万。每券价值十万,出售时,售价五万五千,总计缗钱实际十三万,除去九万多缗为本钱,每年才得到利息钱三万多缗,而官吏的俸禄还不包括在内。这说明虚数虽然多,实际利益却很少。”因此请求废除三说,实行贴射法。这个办法是,将十三场茶的买卖本息,一并计算,废除官府给本钱,让商人与园户自行交易,一切定为中估,官府收取利息。比如出售舒州罗源场的茶,每斤售价五十六钱,成本二十五钱,官府不再给本钱,只让商人交纳利息钱三十一钱。但必须将茶叶运到官府,随商人所指给予,给券为证,以防止私下交易,所以称为贴射。如果每年的贴射没有完成,则官府按旧法收购。园户过期未缴纳足够的茶叶,按所欠数量,像商人一样交纳利息。过去缴纳一百斤茶叶,增加二十斤到三十五斤,称为耗茶,也都废除。那些交钱换取六务茶的,按旧制。大致使茶叶与边境军粮各自以实钱出纳,不得相互影响,以杜绝虚估的弊端,皇帝同意了。

庚子日,派兵增筑京城。

二月,丙申日,铸造“天圣元宝”钱。

起初,祥符天书降下后,设立了天庆、天祺、天贶、先天降圣节,以及真宗的诞节,本命三元,采用道家的方法,内外进行斋醮,京城内外,一夜之间多处举行。皇帝即位后,太后的诞节也如此,花费很大。这时有人提出意见,宰相冯拯因此上奏说天下已经久安,用度应该有节制,皇帝和太后说:“这是先帝的意思。”即

皇帝下诏让礼仪院进行裁定。礼仪院请求皇帝和太后的诞辰节、本命年等节日仍按旧例进行,其他节日则命令八个宫观轮流举行醮祭。过去一年举行四十九次醮祭,现请求减少为二十次;大醮祭的规模从二千四百分减少为五百分,斋官只提供茶汤。皇帝下诏将醮祭的规模增加到一千二百分,其余的都按礼仪院的建议执行。

辽国任命丁振为武信军节度使,并进封为兰陵郡王。

辽国的萧巴雅尔在高丽战败后,辽国皇帝派人责备他说:“你轻敌深入,导致战败,还有什么脸面来见我!我应当剥下你的脸皮然后处死你。”等他回来后,只是免去了他的官职。后来因为念及他南征的功劳,又任命他为西南面都招讨,并进封为豳王。

三月,己巳日,礼仪院又请求取消天庆等五个节日的全国赐宴。皇帝下诏新设立的醮祭州府仍按旧例赐宴,其余的赐宴全部取消。

减少玉清昭应宫、景灵宫、会灵观、祥源观的清卫士兵,将他们分配到各军中,工役则送到八作司;衮州的景灵宫、太极观的清卫士兵也按此处理。

辛卯日,开始实行淮南十三山场的贴射茶法。

司天监进献了新历法,皇帝赐名为《崇天》,这是保章正张奎、灵台郎楚衍等人所编制的。

夏季,四月,己亥日,任命吏部郎中、龙图阁待制薛奎为权知开封府。薛奎为政严厉敏捷,断案毫不留情,人们都畏惧他,称他为“薛出油”。这些话传到皇帝耳中,皇帝便问薛奎,薛奎回答说:“臣只知道打击奸邪,怎能避免这些!”皇帝因此更加器重他。

辛丑日,中书省上奏:“各道的转运使、副使,河北、河东、陕西的部署、钤辖、都监以及出使契丹的臣僚辞行或回朝时,请允许他们上殿奏事。”皇帝同意了。

起初,只让两府大臣代为上奏,太常丞祥符丁度说:“臣下出外,必定有所陈述,现在一切都让代为上奏,这不是防止壅蔽的办法。”因此中书省上奏,最终得到了批准。皇帝刚即位时,丁度曾上书论及六件事,还曾向皇太后献上《王凤论》,以告诫外戚。

撤销礼仪院,这是根据枢密副使张士逊等人的请求。太常礼院是典礼的出处,大中祥符年间又增设了礼仪院,由辅臣负责,现在开始撤销。

丁巳日,皇帝下诏:“翰林学士至三司副使、知杂御史,各自举荐能够担任谏官、御史的人,将名字上报。”此前有人上书请求恢复设置谏官、御史三五员,因为宋初左右谏议大夫、司谏、正言大多不专司言责,而御史有时还兼任其他职务,天禧初年,皇帝下诏在两省设置谏官,御史台设置侍御史以下各六员,不兼任其他职务,每月必须有一人奏事;后来员额空缺不补,因此有人提出此事。

钦州位于深山中,人们苦于瘴毒,推官建安徐的请求将州治迁到水边。转运使将此事上报,并请求让徐的再任以办理此事;辛酉日,皇帝下诏同意了他的请求。徐的穿着短衣手持木棒,与役夫一同劳苦,修筑城墙,建立楼橹,规划军民居住地,修建府舍、仓库、沟渠、市场,百姓都感到便利。

五月,甲子日,开始实行陕西、河北的入中刍粮见钱法。

庚寅日,商议皇太后的仪卫,制度与皇帝相同。

这个月,辽国皇帝到缅山避暑;不久,赐缅山名为永安。

六月,戊申日,河南府上奏永定陵占用了民田十八顷,估价为七十万钱。皇帝说:“为奉先帝陵寝而占用民田,怎能拘泥于常制?”特别给予一百万钱。

乙卯日,禁止毁坏钱币铸造钟。

秋季,七月,戊寅日,辽国任命南府宰相耶律哈噶为上京留守,封为漆水郡王。

壬午日,免除天下拖欠的赋税,这是因皇帝即位大赦的恩典。从此以后,因大赦免除欠税成为惯例。

丙戌日,辽国将皇后的生辰定为顺天节。

起初,皇后受到睿智太后的宠爱,太后去世后,辽国皇帝对她更加恩宠,为她设立了宫闱司,补充官属,可以发布教令。元妃非常嫉妒她。此前辽国皇帝南征,掳走了深州的小孩赵安仁,将他阉割,逐渐成为内侍省押班,元妃密令赵安仁监视皇后的短处,皇后宫中的动静,元妃无所不知。但时间久了,一无所获。皇后擅长琵琶,元妃便诬陷皇后与琵琶工燕文颇、李文福私通,辽国皇帝不相信。元妃又写了一封国书投到辽国皇帝的帐中,辽国皇帝看到后说:“这一定是元妃写的。”命令将其烧掉。赵安仁见谗言无效,而皇后的权势正盛,害怕祸及自身,便谋划逃回宋朝。事情败露后,皇后想处死他,元妃向辽国皇帝求情说:“赵安仁的父母兄弟都在南朝,他每次想到这些,都心神不宁。如今他因思念亲人而逃亡,也是孝子的用心,实在值得怜悯。”辽国皇帝赦免了他。

八月,乙巳日,任命太常博士建安曹修古为监察御史,孔延鲁、刘随同为左正言。孔延鲁曾任宁州军事推官,多次与州将争辩事务。有一次,一条蛇出现在天庆观的真武殿中,州将率领官员前去祭拜,并想上报此事。孔延鲁径直上前用笏板击打蛇,将其头打碎,围观的人大惊,随后无不叹服。后来他升任大理寺丞,担任仙源县知县,负责孔氏祠事。孔氏族人中多有放纵者,孔延鲁一律依法处置。他上书说庙制简陋,请求加以修缮,皇帝同意了。孔延鲁后来改名为道辅。

甲寅日,天安殿的柱子上长出了灵芝,皇帝召见辅臣观看,退朝后,辅臣上表祝贺。乙卯日,皇帝下诏让群臣前去观看,监察御史开封鞠讠永上奏说:“陛下刚即位,黄河决口尚未堵塞,大雨损害庄稼,应当思考如何应对灾变。臣希望陛下以提拔忠良、斥退奸佞为国宝,以劝勉兵农、充实仓廪为天瑞,草木的怪异现象,何足挂齿!”

此前,钱惟演从河阳前往亳州,顺便到京师朝见,图谋入朝为相。鞠讠永上奏说:“钱惟演为人阴险,曾与丁谓结为姻亲,因此得以重用;后来他察觉到丁谓的奸状已经败露,害怕牵连获罪,便极力攻击丁谓。如今若让他为相,必定大失天下人的期望。”太后派内侍将奏章拿给钱惟演看,钱惟演仍犹豫不决。鞠讠永对右正言刘随说:“如果让钱惟演为相,我当取白麻纸在朝廷上撕毁。”钱惟演听说后,便急忙离开。

冯拯生病,太后有意让王钦若再次为相,王钦若当时以刑部尚书身份担任江宁府知府,皇帝用飞白体书写了“王钦若”三字。恰好王钦若有奏章送到,太后便将字封在汤药盒中,派宦官送去赐给他,并口头宣召他入朝,辅臣们都不知情。己未日,王钦若到达京城,庚申日,入朝觐见。九月,丙寅日,冯拯被罢免为武胜节度使兼侍中,判河南府;王钦若被任命为司徒兼门下侍郎、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

起初,冯拯五次上表请求罢相,于是皇帝派使者前去慰问。使者回来后,上奏说冯拯家中俭朴,被服简陋,太后赐给他被褥、锦绮屏风。然而冯拯平时生活奢侈,只是宫中不知情。他担任宰相时气度威严,宦官传诏到中书省,他都不让坐下。林特曾多次到冯拯府上拜访,多日不得见;林特以咨询事务为由,让他到中书省,到了之后,冯拯又派堂吏对他说:“公事,为什么不直接上奏朝廷?”最终也没有见他。

王钦若再次入主中书省,认为平时百官晋升都有常规,便编制了《迁叙图》进献给皇帝。

希望便于审阅,然而也不能像真宗时期那样大用事了。同僚们常常反驳他的意见,王钦若受不了,说:“王子明在政府的时候,不是这样的。”鲁宗道说:“王文正是先朝的重臣,他的德行固然不是其他人可以企及的。您如果执政公平,宗道怎敢不服!”

闰月,戊戌日,寇准在雷州去世。

冯拯生病,不能前往河南,己亥日,去世。追赠太师、中书令,谥号文懿。

癸卯日,开始任命寇准为衡州司马,但寇准已经去世,未能得知。他的妻子宋氏请求归葬西京,得到允许。途经荆南公安县时,人们都在路边设祭,折竹插地,挂纸钱焚烧。一个月后,枯竹都长出了新笋,众人因此为他立庙,称为竹林寇公祠。

淮南、江、浙、荆湖制置发运使封丘赵贺,报告苏州太湖塘岸损坏及并海支渠淤塞废弃,水侵民田。朝廷立即下诏让赵贺与两浙转运使徐奭负责此事,采石增堤,疏通积水,从吴江东流入海;流民回归占田的有二万六千户,每年出苗租三十万。

之前赵贺任汉州通判,蜀地官吏喜欢玩弄法律,而赵贺精明,官吏不敢欺骗他,人们称他为“赵家关”,意思是像关梁一样不可逾越。后来他任江淮制置发运使,所管辖的漕船,过去都由主吏自行派遣,受贿不公,有的多次前往富饶的郡县,趁机经商,贫者甚至不堪其役。赵贺于是登记各州物产的厚薄,分为难易三等,根据功过自行裁定,因此官吏的巧诈无法施展。

癸丑日,下诏审官院:从今以后知州军、同判、知县等人都要在便殿引对。

冬,十月,辛酉日,将陕西边境的军马迁移到内地。

监察御史鞠讠永嫉恨王钦若阿谀依附,多次窥视他的短处,王钦若心中忌惮。恰逢鞠讠永兼任左巡,率府率安崇俊入朝时失仪,鞠讠永说崇俊年轻时在边疆有功劳,这不足以定罪。王钦若上奏鞠讠永废朝廷礼仪,责授太常博士、同判信州。

辽主自秋天在赤山狩猎,这个月,驻扎在辽河。

十一月,辛卯日,辽国任命皇侄宗范为归德军节度使,北府宰相萧孝穆为南京留守,封燕王,南京留守耶律制心为南院大王,兵马都总管仇正为燕京转运使。

戊戌日,下诏禁止江南各路师巫邪术。之前知洪州夏竦,搜查部中师巫得一千九百余户,勒令他们归农,毁掉他们的淫祠,因此上奏朝廷严赐条约,故降此诏。

起初,蜀地百姓因为铁钱重,私下发行券,称为交子,以便贸易,由十六户富民主持。后来富者的财力逐渐衰退,不能偿还所欠的债务,争讼屡起。大中祥符末年,薛田任转运使,请求官方设立交子务以管理其出入,但迟迟未得到回复。寇咸守蜀时,便请求废除交子不再使用。恰逢咸离任而薛田接任,下诏让薛田与转运使张若谷权衡其利弊。薛田、若谷建议:“废除交子不再使用,则贸易不便,但请求官方设立交子务,禁止民间私自制造。”戊午日,下诏采纳他们的建议,开始设立益州交子务,以一百二十五万六千三百四十为额。咸是临汝人;若谷是南剑人。

大理寺丞、知彭山县卢察请求官襄州以扫洒坟墓,皇帝同意了。

十二月,壬戌日,辽国任命皇侄宗范为平章事,封三韩郡王。

江州陈蕴,聚居二百年,有二千口人,而陈蕴年八十,且有德行,州里上报。皇帝说:“良民是一乡的表率,表彰他们则能劝善。”甲子日,授予陈蕴本州助教。

丁卯日,辽国任命萧永为太子太师。

辛未日,下诏吏部流内铨选幕职官知大县,因为缺少京朝官。

己卯日,辽国皇子重元为秦国王。重元是元妃的少子。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天圣二年(辽太平四年)

春,正月,癸卯日,任命御史中丞刘筠等四人权知贡举。

下诏修建景灵宫的万寿殿以供奉真宗,署名为奉真;庚辰日,任命王钦若为礼仪使。

辽主前往鸭子河;二月,己未日,狩猎于达鲁河,改鸭子河为混同江,达鲁河为长春河。

三月,戊子日,下诏礼部:“诸科举人不能对策的,不要轻易黜落。”之前有上封者说:“经学不究经旨,请求在本科中问策一道。”至此时对答者多有纰缪,皇帝特下诏宽恕。

己丑日,同提点开封府界公事兖州张君平说:“南京、陈、许、徐、宿、亳、曹、单、蔡、颍等州,古沟洫与畿内相接,年久不治,故京师屡遭水患,请委派官员疏浚。”下诏采纳他的建议。

丁酉日,奉安真宗御容于景灵宫奉真殿。

皇太后对宰臣说:“近来选择儒臣侍讲读,深有启发。”宰相因此推荐工部郎中单父马宗元,通经有德行,可以入奉经筵。辛丑日,任命宗元直龙图阁。

癸卯日,王钦若等上《真宗实录》一百五十卷,下诏褒奖。

乙巳日,皇帝在崇政殿,赐进士安陆宋郊、长洲叶清臣、吴县郑戬等一百五十四人及第,四十六人同出身。不中格者六人,因曾经过真宗御试,特赐同《三礼》出身。丙午日,又赐诸科一百九十六人及第,八十一人同出身。

宋郊与其弟宋祁,都以词赋闻名,礼部上奏宋祁第三,太后不想让弟弟先于兄长,于是擢升宋郊第一而置宋祁第十;人们称他们为“二宋”,以大、小区别。刘筠看到叶清臣的对策,觉得奇特,因此擢升他为第二。以对策擢升高第,自叶清臣开始。

壬子日,赐乡贡进士张瓖、太常寺太祝吕宗简进士及第,仍附春榜。张瓖是张洎的孙子,宰臣王钦若的女婿;吕宗简是参知政事吕夷简的弟弟。

夏,四月,知池州李虚己,说州县春初预支钱和买绢,百姓有的不愿意,强迫他们则成为扰民。辛酉日,下诏三司谕州县不得强制摊派,非土产者罢免。

起初,皇帝的乳母许氏,被宫人谗言出宫,嫁给苗继宗,此时拦驾自陈。丙寅日,封为临颍县君,任命苗继宗为右班殿直。不久加封许氏为当阳郡夫人,重新入宫。

五月,丁亥日,司天监说日当食不食,宰相奉表称贺。

乙未日,记录囚犯。

六月,乙未日,百官上表请求听乐,不许;上表五次,才允许。因此谕王钦若说:“现在虽然勉强听从众请,秋宴只用乐的一半,其他游幸,则心中不忍。”

辽国南院大王耶律制心去世。制心守上京,多有惠政。当时酒禁严厉,有人捕获私酿酒者,制心一饮而尽,笑而不问。有人劝他奉佛,制心说:

我不懂佛法,但只要心中没有私欲,就接近佛法了。

追赠政事令,追封为陈王。

壬申日,取消了天庆、天祺、天贶、先天降圣节宫观的点灯仪式。

甲戌日,辽国任命萧迪里为南院大王。

秋季,七月,戊子日,皇帝下诏在冬至时在南郊举行祭祀。

壬辰日,派遣殿中侍御史王硕、内殿承制硃绪去检查山场积存的茶叶。

起初,朝廷采用了李谘等人的贴射法,实行了一年,豪商大贾无法操纵价格;但有人认为边境购买粮食用现钱支付,恐怕京城的府库无法持续供应,纷纷说这种办法不便。正好江淮制置司报告说茶叶有积压腐烂的情况,请求全部焚烧丢弃。朝廷怀疑变法有弊端,下书责问计置司,命令王硕等人去视察。后来李谘等人详细陈述了利弊,并说:“推行新法,成效已经显现。多年的侵吞之源,一朝被堵塞,商人希望恢复旧制,想要动摇新法,而议论者不察实情,助长了他们的游说。希望坚持推行,不要被流言所动摇。”于是皇帝下诏让有关部门向商人宣告推行新法不变的决心,并赐给典吏不同数量的银绢。

起初,禁止寺庙和道观购买田地。等到真宗去世,内廷派遣中使赐给荆门军玉泉山景德院白银三千两,命令购买田地,说是为先帝祈福,以后不得再这样做。从此寺庙和道观逐渐增加了购买田地的情况。

癸丑日,将真宗的御容安放在玉清昭应宫的安圣殿。

八月,丙辰日,皇帝在崇政殿设宴,首次使用一半的乐工。乐工演奏技艺,皇帝始终没有看,宴会结束时,皇帝仍然面带忧色。

当时皇帝下诏到成都府,召优人许朝天等人补充教坊,左正言刘随认为这些低贱的工匠不值得用诏书召见。监察御史李纮也说:“陛下即位以来,还没有能够显扬隐居的贤士,却首先召见伶官,这不是向天下展示美德的做法。”许朝天等人于是被罢免回家。李纮是李昌龄的侄子。

皇帝下诏:“举荐的官员已经升迁但贪污的,举荐者要如实报告;如果报告不实,将受到处罚。”

辽国任命驸马萧都哩为殿前都点检。

己卯日,皇帝到国子监,拜谒先圣文宣王。召见随从大臣登上讲堂,命令直讲、屯田郎中马龟符讲解《论语》,赐给马龟符三品官服。随后观看《七十二贤赞述》,阅读《三礼图》,询问侍讲冯元关于三代的制度。又到昭烈武成王庙。回宫后,到继照堂,宴请随从大臣。

甲申日,太白星进入太微垣。

九月,辛卯日,在太一宫祭祀,赐给道路左侧耕种的农民茶和帛。

庚子日,皇太后亲手写信赐给中书门下,任命已故中书令郭崇的孙女为皇后,告诉大臣们说:“自古以来,外戚之家很少能够保持富贵,所以这次选择在衰落的旧族中选皇后,希望将来不会干扰圣政。”

冬季,十月,辛巳日,皇帝下诏:“从今以后,诏书由刑部摹印后颁布。”

当时判部青州燕肃说,按照旧制,诏书由书吏分别抄录,字多错误,四方回复奏章时,有时会延误,因此请求用雕版印刷发布。有人说:“雕版一旦有误,错误会更严重。”王曾说:“只要不让一个字有误就可以了。”于是这个办法被定为法令。

丙辰日,将真宗的御容安放在洪福院。

这个月,辽国皇帝驻扎在辽河。

十一月,乙未日,皇帝在玉清昭应宫、景灵宫举行朝享仪式。丙申日,在太庙举行祭祀。丁酉日,在圜丘合祭天地,大赦天下。百官上尊号为圣文睿武仁明孝德皇帝,上皇太后尊号为应元崇德仁寿慈圣皇太后。赐给百官和诸军加等赏赐。

乙巳日,立郭氏为皇后。当时张美人受宠,皇帝想立她为皇后,太后不同意而作罢,所以皇后虽然立了,但皇帝对她很疏远。

辛亥日,王钦若被封为冀国公,曹利用改封为鲁国公,并加恩。按照惯例,辅臣应该升官,参知政事吕夷简与同僚们预先辞谢,于是这个做法被定为制度。

十二月,丙寅日,权判都省马亮说:“天下僧人数量以千万计,有时会为盗,百姓很受其苦。请除了每年按规定度人外,其他时间不再度人;并命令从今以后不得收曾经犯过真刑及文身的人入僧籍。”皇帝下诏同意。

这个冬天,辽国举行大阅兵,声称要狩猎幽州。二府都请求准备粮食和训练军队以防不测,枢密副使张知白却说:“辽国与我们修好不久,现在他们举兵,是因为皇帝刚刚即位,想试探朝廷的反应,我们怎么能自己制造矛盾呢!如果始终怀疑,不如趁现在黄河决口,以防御黄河为名发兵,万一有变,也足以应对。”不久,果然没有发生什么事。

辽国皇帝曾经微服出猎,有个叫耶律罕班的人,游历到京师,住在行宫旁边,只有一匹马和一件衣服。辽国皇帝见到他并询问,罕班起初不认识皇帝,随便回答说:“我是北院部的人,来找官做。”皇帝与他交谈,发现他有才能,暗中记住了他。后来北院报告南京有疑案久未决断,皇帝召罕班快马加鞭去审理,满朝震惊。罕班根据情况处理,没有人受冤,皇帝很赞赏他。又命令他管理群牧,马匹少了二匹,同事们不停地查找,罕班不加追问,直接先向皇帝报告,皇帝更加信任他。

这一年,辽国录取了李炯等四十七名进士。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天圣三年(辽太平五年)

春季,正月,乙酉日,辽国皇帝前往混同江。

戊子日,辽国派遣宣徽南院使萧从顺等人来祝贺长宁节,在崇政殿会见,皇太后垂帘,在殿中设酒宴招待他们,御史中丞薛奎陪同。萧从顺想请求见太后,并且说南方的使者到北方都能见到太后,而北方的使者来却见不到。薛奎反驳说:“皇太后垂帘听政,即使是本朝的群臣也未曾见过。”萧从顺这才作罢。到辞别时,萧从顺生病了,皇帝命令宰臣王曾押宴到都亭驿。萧从顺问王曾说:“南朝每次派遣使者,都是临时任命,为什么呢?”王曾说:“使者的任命只看其人,不看官职高低。现在二府八人,六人经常奉命出使,只看其人,不看官职。”萧从顺默然。后来萧从顺称病留在馆舍,不按时出发,皇帝派遣使者慰问,带着太医诊治,使者络绎不绝。枢密使曹利用请求全部停止,萧从顺才离开。

二月,戊午日,辽国禁止境内使用明金和金钱绮,皇亲国戚如果要使用,必须上奏后才能使用。

乙丑日,权御史中丞薛奎被罢免为集贤院学士、知并州,有人诬告他泄露宫中机密。后来秦州缺守,皇帝因为薛奎多次在西部任职,熟悉当地情况,于是改任他为秦州知州。秦州驻有重兵,经费常常不足,薛奎致力于节俭,教导百姓水耕,谨慎管理商业税收,一年中积存了三百万吨粮食,征收了三十万税收,核查了数千顷隐田,又得到了十多万刍粟。

这个月,辽国皇帝前往鱼儿泺。

三月,丙子日,调任知河南府陈尧佐为并州知州。每当汾水上涨,州人担心被淹,陈尧佐为他们筑堤,种植了数万棵柳树,修建了柳溪亭,百姓因此受益。

壬辰日,辽国任命左丞相张俭为武定军节度使,任命殿前都点检萧都哩为契丹行

宫都部署。

这个月,辽国的君主前往长春河。鱼儿泺发出雷鸣般的声音,水一夜之间越过沙冈四十里,形成一个新的池塘。

夏季,四月,壬子朔日,皇帝下诏体恤刑狱。

这个月,任命龙图阁直学士、刑部郎中刘煜为河南府知府。刘煜家族世代居住在河南,是显赫的旧族。他曾代理开封府的事务,被单独召见,太后问他说:“我知道你出身名门,想看看你的家谱,担心我们可能是同宗。”刘煜回答说:“不敢。”后来,太后多次询问,刘煜无法回答,便假装头晕,昏倒后离开,才得以免于追问。

五月,庚寅日,记录囚犯的情况。

癸巳日,皇帝到御庄观看收割麦子,听到民舍中织布机的声音,赐给织妇茶和帛。

辽国君主在永安山避暑。任命萧从顺为太子太师,吴叔达为翰林学士,道士冯若谷加封为太子中允。命令张俭调任大同镇守。

六月,癸酉日,环州、原州的羌族叛乱,侵犯边境,环庆都监赵士隆等人战死。派遣使者安抚陕西。

秋季,七月,戊子日,皇帝下诏各路转运使考察并举报不称职的知州和同判。

壬寅日,任命前户部郎中夏竦为知制诰。夏竦急于升迁,喜欢玩弄权术,世人认为他是奸邪之人。他曾上疏请求参与修撰《真宗实录》,未获批准。后来因母亲去世,他偷偷到京城请求复职,依靠宦官张怀德作为内应,而王钦若一向与夏竦交好,因此推荐他,所以有了这个任命。

辽国君主在平地松林打猎。

八月,辛亥日,益州知府薛田上奏说:“本州解送举人,自张咏以来,惯例是提供馆券到京城,现在接到三司的文书,要求吏人偿还所给的官物,恐怕这不是朝廷的本意。”皇帝说:“汉代的贡士都是由郡国提供食宿,现在难道不能在远方实行吗?命令全部免除!”

戊午日,夔州路提点刑狱盛京上奏说,忠州盐井每年增加税收,奉节、巫山县的营田户逃亡绝户,里胥代纳户税,万州户纳谷税钱,这些都成为百姓的负担;皇帝下诏全部免除。盛京是盛度的堂兄。

起初,李谘等人已经上奏了茶法的利弊,但仍有争议认为不便。辛未日,命令翰林侍读学士孙奭、知制诰夏竦等人再次详细审定。

九月,庚辰朔日,首次派遣使者祝贺辽国皇后的正旦节。

辽国君主驻跸南京。

己亥日,辽国首次派遣使者来祝贺宋朝太后的正旦节。

冬季,十月,乙卯日,太白星侵犯南斗星。

辛酉日,任命翰林学士、礼部侍郎晏殊为枢密副使。

庚午日,任命宰相王钦若为译经使。唐代的译经使由精通佛学的宰相兼任;宋朝初期翻译佛经,由朝官润色文字,到了丁谓任宰相时,才开始设立译经使;而王钦若因为译经僧法护等人的请求担任此职,议论者对此不满。

十一月,己卯朔日,孙奭等人上奏说:“十三场茶叶积压未售的有六百一十三万多斤,因为允许商人贴射,好的茶叶都被商人买走,官府得到的都是粗劣的茶叶,所以没有人愿意购买。此外,茶园户缴纳岁课不足的,让他们像商人一样缴纳利息,而茶园户都是贫弱的百姓,无力承担,负担更加沉重。还有,奸商以贴射为名,强行买卖,盗贩茶叶,侵夺官府的利润。这些弊端如此严重,不能不改革。请废除贴射法,官府重新提供本钱购买茶叶,商人则缴纳钱款购买茶叶。”于是茶法再次被破坏。

庚子日,辽国君主在内果园设宴,京城百姓聚集观看。选拔进士七十二人,命令他们作诗,评定优劣,任命张昱等十四人为太子校书郎,韩栾等五十八人为崇文馆校书郎。

王钦若兼任译经使后,首次前往传法院,突然生病急忙返回;皇帝亲自探望,赐予白金五千两。戊申日,王钦若去世。皇太后亲临奠祭,流泪不止,追赠他为太师、中书令,谥号文穆,派遣官员护葬,记录他的亲属及亲信二十多人。自建隆以来,宰相的恤恩未有如此隆重。

王钦若身材矮小,脖子上有赘疣,当时人称他为“瘿相”。他智谋过人,每当朝廷有重大工程,他总是设法迎合皇帝的意愿。他性格狡猾,敢于弄虚作假。太后因为他是先朝宠臣,所以再次重用他。后来吴植事件败露,太后对他更加不满,同僚也逐渐排挤他,王钦若郁郁而终。后来有诏令在茅山为他塑像,列入仙官。

辽国北院枢密使萧哈绰生病,辽国君主想亲自探望,萧哈绰推辞说:“臣无德无能,蒙受重任;如今形容憔悴,恐怕陛下见了会伤心。”辽国君主于是作罢。北府宰相萧朴前来探病,萧哈绰握着他的手说:“我死后,你一定会成为枢密使,千万不要推荐比自己强的人。”萧朴听后对他感到鄙视。乙丑日,萧哈绰去世。

十二月,戊辰日,辽国任命萧朴为北院枢密使,封为兰陵郡王。

此前,朝班以宰相为首,亲王次之,使相再次之,枢密使虽然兼任三师、侍中、尚书、中书令,仍然排在宰相之下。咸平初年,曹彬以枢密副使兼任侍中,位在户部侍郎、平章事李沆之下,这是遵循旧制。乾兴年间,王曾由次相担任会灵观使,曹利用由枢密使担任景灵宫使,当时以宫观使为重,诏令曹利用排在王曾之上,议论者对此深表不满。此时,王曾晋升为昭文馆大学士、玉清昭应宫使,同集殿庐,准备告谢,而曹利用仍想排在王曾之上,閤门不敢裁决。王曾高声对吏员说:“只需奏报宰相王曾等告谢。”班次确定后,曹利用郁郁不平,张士逊安慰他。庚申日,皇帝下诏,宰臣、枢密使的班次按旧例排列。但曹利用心高气傲,仍然排在次相张知白之上。后来听说召张旻从河阳回京担任枢密使,曹利用怀疑是要取代自己,开始感到后悔和恐惧。

殿前副指挥使杨崇勋曾到中书省报告事务,当时刚下过小雨,杨崇勋穿着泥靴登上台阶,王曾点头示意,没有按常礼请他入座。杨崇勋退下后,上奏弹劾王曾失礼,送宣徽院审问。第二天,王曾入宫奏对,请求传诏赦免杨崇勋的罪,太后问其原因,王曾说:“杨崇勋是武夫,不懂朝廷礼仪。弹劾他,是权臣用来整肃纲纪;宽恕他,是君主用来显示恩德。这样,仁爱归于皇上,威令肃于臣下。”

癸亥日,将崖州司户参军丁谓调任雷州司户参军。

丁谓因家住在洛阳,常常写信自责,叙述国家的厚恩,告诫家人不要抱怨,派人将信送到西京留守刘煜那里,请求转交给他的家人,并嘱咐在刘煜会见众僚时送达。刘煜收到信后,不敢私自处理,立即上报;皇帝看后感到同情,因此有了这个任命。宰相说:“丁谓,天下不容其罪而被流放,现在没有赦免,不能内调。”皇帝说:“丁谓被流放海上已经多年,想让他生还岭表。”

乙丑日,淮南节度使、检校太师、同平章事张旻继续担任枢密使。太后年轻时曾寄居在张旻家,张旻对她非常恭敬,太后深感其恩,所以再次让他掌管枢密院。不久,张旻改名为耆。

这一年,燕地百姓因年谷丰收,辽国君主车驾临幸,争相献上土特产。辽国君主礼遇年长者,惠及鳏寡孤独,赐予酒宴。到了晚上,六街灯火通明如同白昼。

百姓们游玩娱乐,辽国的君主也微服出行观看。

丁丑日,辽国禁止工匠销毁金银器皿。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天圣四年(辽太平六年)

春天,正月,癸未日,辽国使者萧迪里等人入朝觐见。辽国又派人带着酒和水果给萧迪里等人。皇帝问宰相王曾说:“送酒和水果的有三十多人,已经到了莫州,让他们来吗?”王曾说:“应该阻止他们来,而用船兵代替他们,把酒和水果转交给萧迪里就可以了。”皇帝说:“好!”

益州知州薛田说:“两川的犯罪人被发配到其他州,即使年老或有病被释放的,也全部留下不遣返;从今以后请不要再拘禁他们。”皇帝说:“远方的百姓无知犯法,而终身不能回到家乡,这难道是我的意思吗!考察他们的情状有值得怜悯的,允许遣返。”

庚辰日,辽国君主前往鸳鸯泺。

二月,己酉日,辽国任命同知枢密院黄翩为兵马都部署,带领军队在混同江和疏木河之间筑城。黄龙府请求建造三个堡垒,十个烽火台,辽国君主命令等到农闲时再建造。

东京留守耶律巴格上奏说黄翩带领军队进入女真地区巡视,俘获的财物不计其数,得到投降的有二百七十户。辽国君主奖励并表扬了他。

庚戌日,玉清昭应宫使王曾请求下令三馆校勘《道藏》,皇帝同意了。皇帝因此说:“道教的书籍大多讲飞炼金石,哪里比得上老子的五千言简约呢!”

壬戌日,派遣官员祭祀九宫贵神。皇帝对辅臣说:“祭祀的日子正好与真宗的大忌日相同,要演奏音乐吗?”王曾说:“只设乐而不演奏。”皇帝又问古今音乐的异同。王曾说:“古乐用于天地、宗庙、社稷、山川、鬼神,听的人无不感到和悦。现在的音乐则不然,只是娱乐人的耳目而动摇人的心志,自古以来君主沉迷于荒淫亡国的,无不由此而来。”皇帝说:“我对于声乐技艺从未留意,内外的宴游,都是勉强应付。”

己巳日,辽国因为南京发生水灾,派遣使者赈济。

庚午日,命令:“党项别部塌西,设立契丹节度使治理。”

三月,庚寅日,辽国任命大同军节度使张俭为南院枢密使、左丞相兼政事令。辽国君主正倚重张俭,参知政事吴淑达与张俭不和,辽国君主发怒,将吴淑达贬为康州刺史。

御史台自从薛奎之后,中丞职位空缺无人补任,侍御史知杂事韩亿独自掌管台务超过一年。壬午日,开始任命权知开封府汝阴王臻为权御史中丞。王臻建议说:“三司、开封府各曹参军及赤县丞、尉,大多任用贵族子弟,骄纵懒惰不能胜任事务,请改用孤寒出身、科举及第、仕宦经历无过失的人担任。”又说:“京城各司吏人入官,请按照《长定格》,归司三年。”皇帝都同意了。

这个月,准布侵犯辽国,西北路招讨使萧惠击败了他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三十六-注解

昭阳大渊献:昭阳是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名,大渊献可能指某种天文现象或特定的年份。这里可能指特定的年份或时期。

柔兆摄提格:柔兆和摄提格都是古代天文学中的术语,可能指特定的年份或时期。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这是对宋仁宗的尊称,体现了他在位时期的治国理念和成就。

天圣元年:宋仁宗的年号,天圣元年即1023年。

辽太平三年:辽圣宗的年号,太平三年即1023年。

长宁节:宋仁宗母亲的生日,被定为节日。

建隆:宋太祖赵匡胤的年号,960年至963年。

吴、蜀、江南、荆湖、南粤:指五代十国时期的各个割据政权。

太祖、太宗:指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

佛、老:指佛教和道教。

权三司使:宋代官职,负责财政事务。

盐铁判官:宋代官职,负责盐铁税收事务。

天禧:宋真宗的年号,1017年至1021年。

御史中丞:宋代官职,负责监察事务。

提举诸司库务:宋代官职,负责管理国库事务。

中书、枢密院:宋代的中书省和枢密院,分别负责行政和军事事务。

滑州决河:指滑州(今河南滑县)的黄河决口事件。

茶制:指宋代的茶叶专卖制度。

川、峡、广南:指四川、峡州(今湖北宜昌)和广南(今广西、广东一带)。

榷:专卖制度。

山场:指茶叶的种植和加工场所。

园户:指从事茶叶生产的农户。

本钱:指政府预付给茶农的茶叶收购款。

折税茶:指茶农以茶叶代替税收。

六榷货务:指六个茶叶专卖管理机构。

交引:指茶叶交易的凭证。

三说:指宋代的一种财政政策,涉及茶叶、缗钱、香药和象齿的交易。

贴射:宋代茶叶贸易中的一种税收方式。

天圣元宝:宋仁宗时期的货币名称。

祥符天书:指宋真宗时期的祥瑞事件,天书被认为是天降的祥瑞。

天庆、天祺、天贶、先天降圣节:宋代为庆祝祥瑞事件而设立的节日。

真宗诞节:宋真宗的生日,被定为节日。

本命三元:指道教中的三元节,即上元、中元、下元。

斋醮:道教中的一种祭祀仪式。

宰相冯拯:宋仁宗时期的宰相,主张节俭。

醮:古代道教的一种祭祀仪式,用以祈福消灾。

斋官:指在斋戒期间负责管理祭祀事务的官员。

汤茗:指茶,古代祭祀时常用茶作为供品。

节度使:唐代至宋代的地方军政长官,负责一地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郡王:古代封爵的一种,地位次于亲王。

招讨:古代官职名,负责征讨叛乱或外敌。

贴射茶法:宋代的一种茶叶专卖制度,政府通过招标方式将茶叶的专卖权授予商人。

司天监:古代负责天文历法的机构。

龙图阁待制:宋代官职名,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文献。

谏官:古代负责向皇帝进谏的官员。

御史:古代负责监察官员的官职。

转运使:宋代官职,负责地方财政和物资运输。

太常礼院:宋代负责礼仪事务的机构。

翰林学士:宋代高级文官职位,负责起草诏书和参与政事。

三司副使:宋代负责财政事务的副职官员。

知杂御史:宋代负责监察事务的御史。

推官:宋代地方官员,负责司法事务。

大理寺丞:古代负责司法事务的官员。

监察御史:古代负责监察官员的御史。

左正言:宋代负责进谏的官职。

天瑞:指天降的祥瑞,象征国家的吉祥和繁荣。

白麻:古代用于书写诏书的白色麻纸,代指诏书。

飞白书:一种书法风格,笔画中带有飞白效果。

司徒:古代三公之一,负责礼仪和教育事务。

门下侍郎:古代官职名,负责协助宰相处理政务。

平章事:宋代高级官职,负责处理国家政务。

昭文馆大学士:宋代高级文官职位,负责编纂和整理皇家文献。

王子明:指北宋政治家王旦,字子明,曾任宰相,以清廉公正著称。

王文正:王旦的谥号,因其在政治上的贡献和品德,被尊称为文正。

寇准: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曾任宰相,因直言敢谏而闻名。

雷州:古代地名,今广东省雷州市。

冯拯:北宋政治家,曾任宰相,因病去世。

太师:古代最高级别的官职之一,通常授予功勋卓著的大臣。

中书令:古代高级官职,负责起草诏书和处理政务。

文懿:冯拯的谥号,表彰其文治和德行。

衡州司马:衡州的地方官职,司马为州郡的副职。

西京:指北宋的洛阳,为当时的陪都。

荆南公安县:今湖北省公安县,宋代属荆南府。

竹林寇公祠:为纪念寇准而建的祠堂,因竹子生长茂盛而得名。

赵贺:北宋官员,曾任淮南、江、浙、荆湖制置发运使,以精明能干著称。

交子:中国最早的纸币,起源于四川,后由官方发行。

薛田:宋朝的官员,担任益州知州。

张若谷:北宋官员,曾任转运使,与薛田共同建议官方发行交子。

益州交子务:北宋官方设立的纸币管理机构,负责交子的发行和管理。

卢察:北宋官员,曾任大理寺丞,后请求调任襄州以扫墓。

陈蕴:江州居民,因家族聚居二百年且有德行,被授予本州助教。

刘筠:北宋官员,曾任御史中丞,主持科举考试。

景灵宫:北宋皇家祭祀场所,供奉真宗皇帝的灵位。

王钦若:宋代宰相,以权谋著称。

鸭子河:今吉林省松花江的一段,辽代称为鸭子河。

混同江:古代对黑龙江的称呼,是辽代的重要河流之一,象征着辽国的边疆和领土。

达鲁河:今吉林省境内的河流,辽代称为达鲁河。

长春河:辽代的河流名称,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辽主巡游的地点之一。

宋郊:北宋进士,与其弟宋祁并称“二宋”,以文学才华著称。

叶清臣:北宋进士,以对策优异而闻名。

郑戬:北宋进士,曾任官职。

许氏:宋仁宗的乳母,因宫人谗言出宫,后复入宫并受封。

耶律制心:辽代官员,曾任南院大王,以惠政著称。

贴射法:宋代的一种茶叶专卖制度,旨在通过政府直接控制茶叶的销售,减少中间商的利润,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寺观市田:指寺庙和道观购买田地,这在宋代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寺庙和道观通过购买田地来增加其经济基础。

真宗御容:指宋真宗的画像或雕像,供奉在特定的宫殿或寺庙中,以示尊敬和纪念。

教坊:古代官方设立的音乐机构,负责培养乐工和舞者,为宫廷和官方活动提供娱乐。

太微垣: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座之一,属于二十八宿中的一宿,象征着皇权和天子的权威。

圜丘:古代用于祭祀天地的圆形祭坛,象征着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辽河:中国东北地区的一条重要河流,流经辽宁、吉林等地,是辽代的重要地理标志。

宫都部署:古代官名,负责宫廷的日常管理和安全。

鱼儿泺:古代湖泊名称,位于今中国北方,具体位置不详。

恤刑狱:指皇帝下令减轻或赦免刑罚,体现仁政。

龙图阁直学士:宋代高级文官职位,负责编纂和整理皇家文献。

河南府:古代行政区划,今河南省一带。

衣冠旧族:指世代为官的家族,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开封府:宋朝的首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

太后:指皇帝的母亲,通常具有较高的政治影响力。

风眩:古代医学术语,指头晕目眩的症状。

系囚:指被关押的囚犯。

御庄:皇帝的庄园,通常用于农业生产或休闲。

刈麦:收割麦子,指农业生产活动。

机杼声:织布机的声音,指纺织业。

茶帛:茶叶和丝绸,古代常见的赏赐物品。

永安山:辽代的避暑胜地,具体位置不详。

太子太师:古代官职,负责教导太子。

太子中允:古代官职,负责太子的日常事务。

大同:古代地名,今山西省大同市。

环、原州:古代行政区划,今甘肃省一带。

属羌:指居住在边疆的羌族部落。

环庆都监:古代官职,负责边疆的军事防御。

陕西:古代行政区划,今陕西省一带。

知州:宋代官职,负责州一级的行政事务。

同判:宋代官职,协助知州处理政务。

户部郎中:古代官职,负责财政和税收事务。

知制诰:宋代官职,负责起草诏书。

真宗实录:宋代皇帝真宗的官方历史记录。

丁母忧:指因母亲去世而守孝。

中人:指宫廷中的宦官或近臣。

平地松林:辽代的狩猎地点,具体位置不详。

益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四川省。

解发举人:指地方选拔的举人,送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

馆券:古代官府发放的凭证,用于举人进京的食宿费用。

三司:宋朝的财政机构,负责管理国家的财政事务。

夔州路:古代行政区划,今重庆市一带。

提点刑狱:宋代官职,负责司法和刑狱事务。

忠州:古代地名,今重庆市忠县。

盐井:古代产盐的地方。

奉节、巫山县:古代地名,今重庆市奉节县和巫山县。

营田户:指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

里胥:古代乡村的基层官吏。

万州:古代地名,今重庆市万州区。

谷税钱:古代税收的一种,以谷物或钱币形式缴纳。

茶法:宋代关于茶叶生产和销售的法规。

奸人:指不法之徒,常从事非法贸易。

内果园:辽代的皇家园林,具体位置不详。

进士:科举考试中的最高级别,考中者称为进士。

太子校书郎:古代官职,负责太子的文书工作。

崇文馆校书郎:古代官职,负责皇家图书馆的文书工作。

传法院:宋代负责翻译佛经的机构。

白金:指白银,古代贵重的货币。

谥文穆:古代对去世大臣的追封,文穆是谥号之一。

瘿相:指王钦若,因其外貌特征而得名。

矫诞:指行为虚伪、夸张。

茅山:古代道教圣地,位于今江苏省。

仙官:指道教中的神仙或高级道士。

北院枢密使:辽代高级官职,负责军事和外交事务。

兰陵郡王:古代封号,授予有功的贵族或大臣。

朝班:指朝廷中官员的排列顺序。

宰相:古代最高级别的官职,负责国家的政务。

亲王:皇帝的兄弟或儿子,通常被封为王。

使相:宋代官职,负责外交事务。

枢密使:宋代高级官职,负责军事事务。

检校三师:宋代高级官职,负责监督军事和政务。

侍中:古代高级官职,负责起草诏书和处理政务。

尚书:古代高级官职,负责国家的行政事务。

户部侍郎:古代官职,负责财政和税收事务。

会灵观使:宋代官职,负责管理皇家道观。

景灵宫使:宋代官职,负责管理皇家宫殿。

玉清昭应宫使:宋朝的官职,负责管理玉清昭应宫。

閤门:指宫廷中的门禁机构。

殿前副指挥使:宋代高级武官职位,负责宫廷的警卫工作。

中书:宋代中央行政机构,负责处理国家政务。

宣徽院:宋代机构,负责宫廷的礼仪和外交事务。

崖州:古代地名,今海南省一带。

司户参军:古代官职,负责地方户籍和税收事务。

洛阳: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洛阳市。

西京留守:宋代官职,负责西京(洛阳)的行政事务。

淮南节度使:宋代高级武官职位,负责淮南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检校太师:宋代高级官职,负责监督军事和政务。

同平章事:宋代高级官职,负责处理国家政务。

燕民:指辽代的汉族居民。

年谷丰熟:指农作物丰收。

酺饮:古代的一种庆祝活动,通常伴随着饮酒。

六街灯火:指城市中的繁华景象,灯火通明。

士庶嬉游:士人和百姓的娱乐活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

辽主亦微行观之:辽国的君主也微服出行观看这些活动,显示了辽主对民间生活的关注。

丁丑:古代干支纪日法中的一个日子,用于记录历史事件的具体日期。

辽禁工匠不得销毁金银器:辽国禁止工匠销毁金银器,反映了辽国对贵重金属的重视和保护。

天圣四年:宋仁宗年号,用于纪年。

辽太平六年:辽国的年号,用于纪年。

萧迪里:辽国的使者,代表辽国出使宋朝。

王曾:宋朝的宰相,以其智慧和忠诚著称。

莫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鸳鸯泺: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辽宁省。

黄翩:辽国的官员,担任同知枢密院。

混同江、疏木河:古代河流名称,位于今天的东北地区。

黄龙府: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吉林省。

耶律巴格:辽国的官员,担任东京留守。

女真界:指女真族的居住地区,位于今天的东北地区。

三馆:指宋朝的国子监、太学、四门学等教育机构。

道藏:道教经典的总称,包含了大量的道教文献。

九宫贵神:道教中的神灵,被认为是掌管天地万物的神灵。

真宗大忌:指宋真宗的忌日,是宋朝的重要纪念日。

古今乐之异同:指古代和现代音乐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南京: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党项别部塌西:指党项族的一个分支,位于今天的西北地区。

契丹节度使:辽国的官职,负责管理契丹族的地区。

大同军节度使:辽国的官职,负责管理大同军。

张俭:辽国的官员,担任大同军节度使。

南院枢密使:辽国的官职,负责管理南院的军事事务。

左丞相兼政事令:辽国的官职,负责管理政务。

吴淑达:辽国的官员,担任参知政事。

康州刺史:辽国的官职,负责管理康州。

御史台:古代中国的监察机构,负责监察官员的行为。

薛奎:宋朝的官员,曾任御史中丞。

韩亿:宋朝的官员,曾任侍御史知杂事。

权知开封府:宋朝的官职,负责管理开封府。

汝阴王臻:宋朝的官员,曾任权知开封府。

赤县丞、尉:宋朝的地方官职,负责管理赤县的行政和司法事务。

孤寒登第:指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的寒门子弟。

京百司吏人:指在京城各机构中任职的吏员。

长定格:宋朝的法律规定,规定了吏员的任职年限。

准布:古代民族名称,位于今天的西北地区。

西北路招讨使:辽国的官职,负责管理西北地区的军事事务。

萧惠:辽国的官员,担任西北路招讨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三十六-评注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首先,文中提到宋仁宗在改元时的情感反应,体现了他对先帝的敬重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接着,文中详细描述了宋代的经济政策,特别是茶叶专卖制度的运作方式。宋代的茶叶专卖制度(茶制)是当时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政府通过控制茶叶的生产和销售,获取了大量的财政收入。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制度逐渐暴露出弊端,如虚估、茶价下跌、商人垄断等问题,导致国家财政困难。

文中还提到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如滑州黄河决口、京城增筑、货币铸造等,这些事件反映了宋代在水利、城市建设和货币制度方面的努力。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宋代的宗教活动,如道教斋醮仪式的盛行,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宗教的重视。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宋代的政治理念和经济思想。宋仁宗在改元时的情感反应,体现了他对先帝的敬重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孝道和治国理念。茶叶专卖制度的运作方式,则反映了宋代政府对经济的严格控制和对财政收入的重视。此外,文中提到的宗教活动,反映了宋代社会对宗教的重视,特别是道教的盛行。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采用了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详细描述了宋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文中使用了大量的专有名词和历史事件,使得内容更加丰富和具体。同时,文中还通过对比和举例的方式,生动地展示了宋代经济政策的运作方式和存在的问题。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了解宋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史料。通过对茶叶专卖制度、黄河决口、京城增筑、货币铸造等事件的描述,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宋代的经济政策和国家治理方式。此外,文中提到的宗教活动,也为我们了解宋代的宗教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这段文本主要记载了宋代的政治、礼仪和官员任免等方面的内容,反映了当时朝廷的运作方式和政治生态。首先,文本提到了礼仪院的裁定和调整,显示了宋代对礼仪制度的重视。礼仪院作为负责国家礼仪事务的机构,其裁定和调整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礼仪规范和皇帝的权威。通过减少醮的次数和规模,朝廷在保持礼仪庄重的同时,也体现了对财政的节制。

其次,文本中提到了辽国的官员任免和封赏,反映了辽国的政治结构和对外政策。辽国作为宋代的北方强邻,其内部的政治变动和对外战争对宋辽关系有着重要影响。萧巴雅尔的免职和复职,显示了辽国在对外战争中的挫折和对功臣的宽恕。

此外,文本中还提到了宋代的茶叶专卖制度和天文历法的修订,反映了宋代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的成就。贴射茶法的实施,显示了宋代政府对茶叶贸易的重视和控制,而新历《崇天》的制定,则体现了宋代在天文历法方面的进步。

最后,文本中提到了官员的任免和监察制度的调整,反映了宋代政治体制的复杂性和对官员的严格管理。薛奎的严政和丁度的谏言,显示了宋代官员的职责和对皇帝的忠诚。而钱惟演和王钦若的任免,则反映了宋代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政治风向的变化。

总体而言,这段文本通过对宋代政治、礼仪、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记载,展现了宋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不仅为我们了解宋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风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这段文字记载了北宋时期的一系列政治、社会和文化事件,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首先,文中提到寇准的去世及其后事的处理,展现了北宋朝廷对忠臣的尊重和怀念。寇准作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其去世引发了民间的广泛哀悼,甚至在他去世后,民间自发为其立庙,体现了他在民众心中的崇高地位。

其次,文中提到赵贺在淮南、江、浙、荆湖等地的治理,尤其是他对漕运制度的改革,展现了北宋官员在地方治理中的智慧和能力。赵贺通过合理分配资源,减少了吏员的腐败行为,使得贫富之间的差距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这反映了北宋时期地方官员在治理中的务实态度。

此外,文中还提到交子的发行和管理,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纸币制度。交子的出现反映了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如富户的破产和争讼的增加。薛田和张若谷的建议最终被朝廷采纳,官方设立交子务,标志着北宋政府对货币管理的重视和制度化的尝试。

在文化方面,文中提到宋郊、宋祁兄弟的科举成绩,以及叶清臣因对策优异而被擢升,反映了北宋科举制度的公平性和对人才的重视。宋郊和宋祁并称“二宋”,成为当时文坛的佳话,展现了北宋文人的风采和文学成就。

最后,文中还提到辽代的一些政治事件,如辽主的狩猎活动和官员的任命,反映了辽代的政治生活和文化习俗。辽代与北宋的关系复杂,既有战争也有和平交往,这段文字为我们了解辽代的政治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北宋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面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北宋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

这段古文记载了宋代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首先,文中提到的贴射法改革,显示了宋代政府对经济控制的重视,试图通过改革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减少中间商的利润。这种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但也引发了商人和部分官员的不满,反映了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

其次,文中提到的寺观市田现象,揭示了宋代宗教机构的经济活动。寺庙和道观通过购买田地来增加其经济基础,这不仅反映了宗教机构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也显示了宗教与世俗经济之间的紧密联系。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资源的分配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再次,文中提到的真宗御容的奉安仪式,体现了宋代对先帝的尊崇和纪念。这种仪式不仅是对先帝的尊敬,也是对国家权威和传统的维护。通过这种仪式,宋代政府强化了皇权的神圣性和不可侵犯性,巩固了统治基础。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教坊的设立和优人的选拔,反映了宋代宫廷文化的繁荣。教坊作为官方设立的音乐机构,不仅为宫廷提供了娱乐,也培养了大量乐工和舞者,推动了音乐和舞蹈艺术的发展。然而,优人的选拔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显示了宫廷文化与社会观念之间的冲突。

最后,文中提到的辽国的活动和宋辽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宋代与周边国家的复杂关系。辽国的活动和宋辽之间的互动,不仅影响了宋代的外交政策,也影响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通过对这些活动的记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以及其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这段古文记载了辽代和宋代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首先,文中提到辽主巡游长春河和永安山,展示了辽代皇帝的巡游习惯,体现了辽代皇权的威严和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其次,文中多次提到恤刑狱、录系囚等举措,反映了宋代皇帝对司法公正的重视,体现了仁政的理念。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重要人物的活动,如王钦若、夏竦等,这些人物在宋代政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王钦若作为宰相,虽然以权谋著称,但其在译经使的职位上也表现出对佛教文化的重视。夏竦则是一个急于进取的官员,虽然被世人视为奸邪,但其在茶法改革中的努力也反映了宋代经济政策的复杂性。

文中还提到了一些地方官员的活动,如薛田、盛京等,这些官员在地方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薛田关于举人馆券的建议,反映了宋代科举制度的完善和对人才的重视。盛京关于盐井和户税的建议,则体现了宋代地方官员对民生问题的关注。

最后,文中提到辽主在内果园宴请京民,展示了辽代皇帝与民众的互动,体现了辽代社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而宋代皇帝在御庄观刈麦时赐予织妇茶帛,则反映了宋代皇帝对农业和手工业的重视,体现了宋代社会的经济繁荣。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记载辽代和宋代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活动,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辽代和宋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记录了宋仁宗天圣四年(辽太平六年)的一系列历史事件,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通过这些记录,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政治动态。

首先,文中提到辽主微服出行观看士庶嬉游,这反映了辽国君主对民间生活的关注,也显示了辽国社会的开放和包容。辽主的行为不仅是对民间风俗的尊重,也是对民意的重视,这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是较为罕见的。

其次,辽国禁止工匠销毁金银器,这一政策反映了辽国对贵重金属的重视和保护。金银器在古代不仅是财富的象征,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辽国的这一政策不仅保护了国家的财富,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再次,文中提到宋仁宗对两川犯罪人的处理,体现了他的仁政思想。宋仁宗认为,远民无知犯法,不应终身不得还乡里,这种宽厚仁慈的态度在当时的社会中是非常难得的。宋仁宗的这一政策不仅体现了他的仁爱之心,也反映了他对法律的公正和人道的追求。

此外,文中还提到辽国派遣使者萧迪里等人入见宋朝,并赠送酒果。这一外交行为显示了辽国与宋朝之间的友好关系。宋仁宗与宰相王曾的对话,也反映了宋朝对外交礼仪的重视和对辽国的尊重。

最后,文中提到辽国在混同江、疏木河之间筑城,并在黄龙府建堡障和烽台。这些军事设施的建设,显示了辽国对边疆防御的重视。辽国的这一举措不仅加强了边疆的防御能力,也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记录一系列历史事件,展现了宋仁宗和辽国君主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治国理念和政策。这些记录不仅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我们研究古代中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三十六》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873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