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毕沅(1730年—1797年),清代史学家、官员,主持编撰《续资治通鉴》。他以博学多才著称,致力于史学研究和文献整理。
年代:编撰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续资治通鉴》共220卷,是司马光《资治通鉴》的续作,记载了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至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按编年体例编写,内容详实,是研究宋、元历史的重要文献。它对后世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一百二十七-原文
使。
金主日与近臣酣饮,或继以夜。壬申,平章政事完颜勖上疏谏,金主为止酒,仍布告廷臣。
六月,乙亥朔,日有食之。
丁丑,帝幸秦桧新第。后八日,降制,加恩封桧妻魏国夫人王氏为韩国夫人,熺妻淑人曹氏为和义郡夫人,孙右承事郎埙、堪、坦并直秘阁,赐三品服。时埙年九岁。
乙未,命给事中李若谷权户部侍郎。
丙申,刑部侍郎周三畏,进权本部尚书。
七月,戊午,诏庐、光州上供钱米展一年,用转运司请也。帝曰:“人皆知取之为取,而不知予之为取。若稍与展免,俟其家给人足,税敛自然易办。”淮南平时一路上供内藏绸绢九十万匹有奇,至绍兴末年,才八千匹尔。
八月,丙子,尚书右司郎中林乂权吏部侍郎,右司郎中钱时敏权工部侍郎。
己卯,诏:“自今太学及州县释奠先圣,并令宗子侍祠。”
丙戍,左朝散大夫、知南康军张元礼,乞免牛税一年。帝曰:“天下之物,不当税者其众,如牛、米、柴、面之类是也。”秦桧曰:“去岁浙中艰食,陛下令不收米税,故江西客贩俱来,所全活者不可胜计。”
戊戍,金主发天开殿。
辛丑,增太学弟子员二百人。
时夏人重建太学,亲释奠,弟子员赐予有差。
自建炎初,省诸路提举常平官,并其职于提刑司。次年,朝议复置,且讨论其得失,书成未颁,而帝南渡。继而言者谓常平之法不可行,遂寝。中间常平之职,常隶发运司,亦隶经制司,已而复隶提刑司。至是王鈇言:“常平一司,钱谷敛散,宜专使领之,请复置诸路提举官。”九月,诏以诸路提举茶盐官为提举茶盐常平公事,川、广以宪臣兼领。
知和州刘将乞展免夏税一年。帝谓宰执曰:“言事与行事不同,若此行事,便有实利及民。”秦桧曰:“儒者所陈王道,不过爱民。”帝曰:“然。”
帝亲书“一德格天之閤”赐太师、左仆射秦桧,又金镀银洗锣、唾壶、照匣等物赐之。
甲寅,起居舍人钱周材权尚书刑部侍郎,国子司业严抑权工部侍郎。时将遣二人出疆,乃有是命。
庚申,金主至自东京。
辛酉,以钱周材为贺金国正旦使,閤门祗候俞似副之;严抑为贺生辰使,閤门祗候曹涭副之。
时虔、梅及福建剧盗有号管天下者,其徒日众,攻掠县镇,乡民多结砦自保。先是福建帅臣莫将上言:“漳、泉、汀、剑四州接江西、广东之境,游手从贼,熟识山路,引其直冲山路,如入无人之境。官军不习山险,多染瘅疠,艰于掩捕。乞委四州守臣,募强壮游手每州一千人为效用。”时统制官张渊措置本路盗贼,请逐州先招五百人。既而将改帅广东,以知虔州、集贤殿修撰薛弼为福建帅。是月,弼入福建,沿途盗贼。弼令迓兵列队伍,扬金鼓,声言“新帅以虔兵至矣”,贼不敢犯。
冬,十月,癸未,敷文阁直学士、枢密院都承旨兼侍读李若谷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寻兼参知政事。
戊子,宝文阁直学士、提举亳州明道宫晏敦复卒于明州。
方议和之始,敦复力抵屈己之非。秦桧使人啖以利曰:“公若曲从,两地旦夕可至。”敦复曰:“吾终不以身计而误国家;况姜桂之性,到老愈辣,请勿复言。”桧卒不能屈。帝尝面谕曰:“卿鲠尚直言,无所间辟,可谓无忝尔祖矣。”
辛卯,金追赠太祖谥曰应乾兴运昭德定功睿神庄孝仁明大圣武元皇帝。
己亥,命中书舍人段拂权户部侍郎。
十一月,甲辰,右朝散大夫、主管台州崇道观滕膺卒。
方腊之反也,膺为台州司户参军。贼徒吕师囊以万众围城,膺率军民捍之,数月不能拔。台人为立祠祀之,后名其庙曰义灵。
丙辰,检校少保、奉国军节度使、侍卫步军都虞候、金、房、开、达州安抚使、知金州兼枢密院都统制郭浩薨,谥恭毅。
戊午,右谏议大夫何若试御史中丞,侍御史汪勃试右谏议大夫。
丙寅,右司员外郎王循友权礼部侍郎。
闰十一月,己卯,诏罢新科明法。
丙戍,诏提举秘书省月给公使钱三百缗。
丁酉,太学博士王之望,请仿端拱、咸平故事,悉取近郡所开《经典释文》,令国子监印千百帙,俾郡县各市一本,置之于学,帝曰:“古人读书,须亲师友,虽未必尽得圣经妙旨,然亦自有渊源。今士大夫未有自得处,便为注说,以为人师,此何理也?”
宁国军节度使、权主奉益王祭祀安时薨。辍朝一日,赠少师,追封清化郡王。
十二月,戊申,金增谥始祖以下十帝,增太宗谥曰体元应运世德昭功哲惠仁圣文烈皇帝。
丁卯,金骠骑上将军、殿前右副都点检蒲察说,正议大夫、尚书刑部侍郎吴磐福,来贺来年正旦。
是月,郭仲荀卒于台州。
初,建康府御前都统制王德,以清河郡王张俊之侄子盖及俊亲将马立、顾晖并为统制官。至是俊解兵柄已久,德浸不礼子盖等而罢之。俊怒,每诉诸朝,左仆射秦桧亦忌其勇,诏乃罢德为浙东总管,以统制官王权代之。
时福建土寇未平,本路钤辖李贵,领兵讨管天下失利,为贼所执。转运司申枢密院,言闽人勇于私斗,怯于公战,莫将所招游手,易聚难散,于事不便,诏下安抚司共议。薛弼以为广东总管韩京,每出必捷,正以所部多土人,故所向克捷。今本部素无士兵,故连年受弊。弼又谓前守赣上,有武翼郎周
虎臣、成忠郎陈敏,各有家丁数百人,皆能战,比之官军,一可当十,遂辟虎臣为本路将官,敏为汀、漳巡检。
又请拣取二人家丁,日给钱米,责以捕贼,期于必灭,与漕司合奏,号奇兵。
自此岁费三万六千缗,米九千石,而土寇遂平。
虎臣,开封人;敏,石城人也。
时监司、郡守多献羡馀以希进。
袁州帑廪充溢,或谓知州事王师心,盍献诸朝。
师心不听,以诸县民有逋租,悉为代输之。
福建措置盗贼张渊所部统领官邵宏渊,性质直而喜功,渊恶不用,且衔其尝对众相折,杖之百,斥入卒伍。
宏渊之客钟鼎,走行在上书,为辨曲直,左仆射秦桧怒,始创听读之名,羁鼎于福之郡学。
鼎求于帅臣薛弼,乞依所亲于永福,弼许之。
鼎复诣阙上书,弼自劾,降一秩。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十六年(金皇统六年)
春,正月,壬申,金主封太祖诸孙为王;以褒为葛王,寻授兵部尚书。
乙亥,金主畋于磨棱。
甲申,金主还京师。
戊子,太学外舍生以千人为额。
庚寅,金以边地与夏国。
辛卯,帝致斋于内殿。
壬辰,亲飨先农于东郊,牲用少牢,配以后稷。
帝御通天冠,绛纱袍,诣亲耕位亲耕,九推乃止。
遂登观耕坛,命宰执、使相、侍从、两省、台谏行五推之礼,庶人终千亩焉。
金主如春水,出猎,误入大泽中,金主马陷,因步出,亦不罪导骑。
二月,壬寅,诏:“诸路淫祠非在祀典者,并日下毁去。”以左司郎中李柽请也。
丙寅,金右丞相濮王韩企先薨。
企先为相,每欲为官择人,专以培植奖励后进为己任,推毂士类,甄别人物。
一时台省多君子,弥缝阙失,议论必归于正,时称贤相。
后谥简懿。
三月,庚子朔,诏有司建武学。
先是士人上书者多以为言,帝数谕大臣以文武之道不可偏废,祖宗自有故事,至是乃考卜焉。
壬申,金以谭国公阿里布为行台右丞相。
阿里布,宗室子也,屡从征伐有功,尝以左监军随宗弼复河南,故有是擢。
壬午,复桂阳监临武洞为县。
乙未,增建太庙。
时新祭器将成,而太庙殿室狭,至不能陈列。
给事中段拂请正殿从西增六间,通旧为十三间,其中十有一间为十一室,东西二间为夹室,又作西神门,册宝殿,祭器库。
己亥,工部奏立淮东、江东、两浙、湖北诸县岁较营田赏罚格。
其法以绍兴七年至十三年所收课利最多,酌中者为额。
每县令以十分为率,取二分赏之。
岁收增三分至一分以上,并减磨勘年;仍以最亏一县为罚。
金主以上京宫室太狭,是月,始役五路工匠撤而新之。
规模虽仿汴京,然仅得十之一二而已。
夏,四月,庚子朔,金主至自春水。
以同判大宗正事宗固为太保、右丞相兼中书令。
戊午,兵部上武士弓马及选试去留格。
初补入学,步射弓一石。
若公私试步骑射不中,即不许试程文。
其射格,自一石五斗以下至九斗,凡五等。
帝可其奏,因谕辅臣曰:“国家武选,所系非轻,今诸将子弟皆耻习弓马,求换文资,数年之后,将无人习武矣,岂可不劝诱之!”
金行台右丞相阿里布薨。
五月,辛巳,命权吏部王循友、权户部侍郎。
李朝正编类诸路监司郡守条上裕民事件。
丙戍,诏作景钟。
钟高九尺,天子亲祠上帝则用之,以皇祐黍尺为准。
既成,命秦桧铭之。
丁亥,金主使金吾卫上将军、彰德军节度使乌古论海、昭武大将军、同知宣徽院事赵兴祥来贺天申节。
辛卯,金以左宣徽使刘筈为行台右丞相。
筈以能得皇后意,故擢为相,仍兼判左宣徽使。
留京师时,河南官吏滥杂,或请厘革之,筈曰:“废齐用兵江表,求一切近效,其所用人不必皆以章程,故有不由科目而为大吏,不试弓马而握兵柄者。
今抚定未久,姑收人心,奈何为是纷更也?”遂仍其旧。
宇文虚中既留金,累官礼部尚书兼承旨。
虚中恃才轻肆,好讥讪,贵人达官,往往积不能平。
虚中尝撰宫殿榜署,恶虚中者摘其字以为谤讪。
会有告虚中谋反者,诏有司鞫治,无状,乃罗织虚中家图籍为反具。
虚中曰:“死自吾分。至于图籍,南来士大夫家家有之。高士谈图书尤多于我家,岂亦反耶?”
有司承风旨,并逮士谈。
六月,乙巳,杀虚中及士谈,金人冤之。
士谈,琼之孙,尝为忻州户曹参军,降金,官至翰林学士。
丁未,秦桧奏淮东盐课增羡,乞推赏,帝曰:“推赏之典,尤所当慎。今年有羡,次年必亏,益民之食盐,止如是也。”
癸丑,监察御史巫亻及请申严有司,所在刑狱,不得为非法之具,如仁和、钱塘所用浮匣、命绳之类,违者抵罪,诏刑部禁止。
己未,分遣医官循行临安,疗病者,至秋乃止。
后以为例。
监察御史陈积中论监司州县淹留词斥之弊,请令诸部每季检举,劾其尤者,从之。
是月,安南献驯象十。
秋,七月,壬申,检校少傅、保信军节度使、和国公张浚,落节钺职名,依旧特进、提举江州太平观,连州居住。
先是浚因星变,欲力论时事以悟帝意,以其母计氏年高,言之必被祸,恐不能堪。
计氏见其形瘠,浚具言所以,计氏诵其父咸绍圣初举制科策曰:“臣宁言而死于斧钺,不忍不言而负陛下。”
浚意遂决,即上疏言:“当今事势,如养大疽于头目心腹之间,不决
止;决迟则祸大而难测,决疾则祸轻而易治。惟陛下谋之于心,断之以独,谨察情伪,预备仓卒,庶几社稷有安全之理。不然,日复一日,后将噬脐,此臣所以食不下咽而一夕不能安也。”
秦桧见之,大怒。御史中丞何若即奏:“浚建造大第,强占民田,殊失大夫省愆念咎之礼。居常怨恨,以和议非便,惟欲四方多事,侥幸再进,包藏祸心,为害实大。望赐降黜,以为臣子喜乱徇私之戒。”故有是命。
戊子,言者乞禁福建民间私藏军器,帝曰:“此自有法,宜令民通知。若绝其源,则盗自不作矣。”
壬辰,提举秘书省秦熺奉诏立定献书赏格,诏镂板行下:应有官人献秘阁阙书善本及二千卷,与转官,士人免解,馀比类增减推赏,愿给直者听,诸路监司守臣访求晋、唐真迹及善本书籍准此。”
八月,辛丑,筑高禖坛。
初,监察御史王鎡,以上继嗣未立,请行亲祠高禖之礼。礼官言:“自祖宗以来,惟两制侍祠,虽《大唐月令》、《政和新礼》有天子亲享之仪,而未尝举,乞命执政侍祠。”乃改筑于圜丘之东,高咫而广五倍。
诏访遗书于西蜀,仍委逐路帅臣。
壬子,将作监边知白权尚书户部侍郎,右司员外郎周执羔权礼部侍郎。甲寅,以边知白为贺金国正旦使,武节郎兼閤门宣赞舍人孟思恭副之;周执羔为贺生辰使,左武大夫、知閤门使宋钱孙副之。先是奉使者得自辟十人以行,赏典既厚,愿行者多纳金以请,执羔始拒绝之。
金以所教神臂弓弩手八万人讨蒙古,连年不能克。是月,令汴京行台尚书省事萧保寿努与蒙古议和,割西平河以北二十七团寨与之,岁遗牛羊米豆,且册其长为蒙古国,蒙古不受。
九月,甲戍,端明殿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何铸为大金国信使,宾德军节度使、提举万寿观邢孝扬副之,以迎请宗族故也。
丙申,诏:“武成王庙从祀诸将,升赵充国王于堂,降韩信于庑下。”用祠部员外郎、权国子司业陈诚之请也。
是月,刘豫死于金临潢府。
冬,十月,丁酉朔,新礼器成。戊戍,帝观于射殿,宰执、侍从、台谏、南班宗室、礼官、正刺史以上皆与观,撞景钟,奏新乐,用皇祐故事也。
徽猷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观刘子羽卒,年五十。
子羽在泉州,尝献时宜八事:论淮甸郡县不必尽守故城,各随所在,据险置寨,守以偏将;故长驱深入,则我缀其后,二三大将浮江上下为之声援。论荆、襄宜合为一路,置帅公安,益兵聚粮,为战守计。论三衙寡弱未振,宜益增禁卫。论守江宜轻戍江北,重戍江南。论舟船当讲求训练,使大舰利于控扼,小舟利于走集。论南兵剽悍可用,请别立统帅。论江、淮、陕、蜀之兵当互为声援。论募兵,请于荆、粤收集诸盗。后皆不行。
十一月,庚午,言者论:“近来诗赋、经术,各以旧试人数分取,其间不无轻重。大抵习诗赋者多,故取人常广;治经术者鲜,故取人常少。今若专以就试之人立定所取分数,则诗赋人常占十之七八,而治经术者止得十之一二,但恐浸废经术之学矣。望命有司再加讨论,如通经之人有馀,听参以策论,圆融通取,明立分数,庶几主司各有遵守。”帝曰:“当日行诗赋,为士人不读史;今若专用诗赋,士人不读经。大抵读书当以经义为先,所论宜令礼部看详以闻。”
癸酉,帝斋于文德殿。
丙子,合祀天地于南郊,始命普安郡王亚献,恩平郡王璩终献。是岁,备祭器,设八宝,如政和之仪。太史局令胡平言三台星见。礼毕,帝御行宫,赦天下。
庚辰,复置荆门军当阳县。
自建炎渡江,始废御书院;癸未,诏复之。
癸巳,权尚书工部侍郎钱时敏移兵部侍郎,军器监徐琛权工部侍郎。
十二月,己亥,彗出西南方。诏避殿,减膳。
辛酉,金使龙虎卫上将军、会宁尹卢彦论,定远大将军、四方馆伴使张仙寿,来贺来年正旦。
是岁,西夏尊孔子为文宣帝。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十七年(金皇统七年)
春,正月,己卯,诏曰:“朕惟军兴二十馀年,黎元骚动,故力图罢兵以冀休息。今疆埸无虞,流徙有归,四境之内,举获安堵,朕心庶几焉。尚虑监司、郡守不能深体朕意,致或刻削苛细,进献羡馀,失朕爱民本旨。自今敢有违戾,仰御史台弹劾,监司各许互察;部内犯而失按,必与并坐。布告中外,咸体朕意。
左朝议大夫李椿年权尚书户部侍郎。
癸未,金以西京鹿囿为民田。
己丑,诏:“近免税米,而所过尚收力胜钱,其除之,其馀税则并与裁减。”帝因言:“薪面亦宜免税。商旅既通,更平物价,则小民不致失所矣。”
辛卯,左迪功郎陈介言:“国家颁降乡饮酒仪式,而诸郡所行,疏数不同。请令三岁科举之年,行之于庠序,即古者三年大比饮酒于序之意也。”国子监言:“唐人亦止行于贡士之岁,宜依介所请。如愿每岁举行者,听从其便。”从之。
壬辰,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李若谷参知政事,御史中丞何若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二月,乙未朔,右谏议大夫兼侍讲汪勃试御史中丞。
甲辰,帝斋于内殿。时将祀高禖,乃以太师、尚书左仆射秦桧为亲祠使。
乙巳,帝亲祠青帝于东效,以伏羲、高辛配,普安郡王终献。
乱黑白。四川都转运司,盖总四路财计以赡军须也,俾乘间上书,并归宣司,则是制军、制食通而为一,虽密院、户部不得如此,祖宗维持诸路之计,于此扫地。
不知刚中封靡自植,欲以何为?总领司建置之意,盖与诸路一体,刚中怒形于色,不欲总司举职,朝廷不得已为之易置,则又扬言以为己能。自古跋扈籓镇敢如此否?”
章未报,尧弼又奏刚中奢僭、贪饕、妄作威福、罔上不忠、败坏军政五罪,乃有是命,仍令刚中于鄂州听旨,其随行军实,令湖广总领所交割,具数申省,军兵令都统制田师古拘收,押还本司。
是月,金主出猎至阴山之北,遂至西京。
太保、右丞相宗固薨,以都元帅宗弼为太师、领三省事,都元帅、领行台尚书省事如故。以平章政事完颜勖为左丞相兼侍中,都点检宗贤为右丞相兼中书令,行台右丞相刘筈、左丞萧仲恭为平章政事,李德固为尚书右丞,秘书监萧肄为参知政事。
冬,十月,辛卯朔,日有食之。
癸卯,诏建太一宫于行在。自驻跸以来,岁祀十神太一于惠照僧舍。言者以为未称钦崇之意,乃作宫焉。
甲辰,秦桧进呈殿前、马、步三司管军扈卫十年,取旨推恩。帝曰:“往日将帅出战立功,时有迁转。今休兵日久,如已建节者,固不较计,其它岂无升进之望!当有以系其心,且使后来者知劝。”
丁未,诏:“太常少卿岁以春秋二仲荐献绍兴府园陵攒宫,季秋令监察御史按视。”
己酉,少保、宁远军节度使、领殿前都指挥使职事杨存中为少傅,以扈卫十年推恩也。
壬子,金平章行台尚书省事奚宝卒。
十一月,丁卯,权礼部侍郎周执羔,请复赐新及第进士闻喜宴于礼部贡院,从之。
癸酉,金以工部侍郎布萨达蔓为御史大夫。
乙亥,左奉议郎洪适、右朝散郎、通判濠州曾恬并罢。
适通判台州,与守臣曹惇不相能。恬,公亮孙也,为大宗正丞。秦桧专政,士方求媚以取要官,而恬自守无所诎。殿中侍御史余尧弼,论适奸险强暴,得自家传,在台州贪墨逾滥;恬纵脱不检,自谓赵鼎门人,常怀怨望,遂绌之。既而恬又坐擅兴工役贬秩。
己卯,金主命减常膳羊豕五之二。
癸未,金以尚书左丞宗宪为行台平章政事,以同判大宗正事亮为尚书左丞。
是月,金主复归上京。
时右丞亮务揽权柄,用其心腹为省台要职,引萧裕为兵部侍郎。一日,因召对,语及太祖创业艰难,亮呜咽流涕,金主以为忠。
十二月,丁未,郭武郎、閤门祗候张昂充东南第十四将。
甲寅,资政殿学士郑刚中落职,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桂阳临居住。
先是殿中侍御史余尧弼,再论:“刚中抗命偃蹇,迟留不行。四川自建炎之后,惟知宣抚之尊,盖以去朝廷远,能自立威福故也。方今中兴总揽权纲之时,而刚中乃尔怙权傲慢,请亟赐窜责,以为臣子不忠之戒。”右正言巫亻及复论刚中四罪,以为:“驺导儗于乘舆,贿赂溢于私帑,暴无名之敛以重困吾民,告不根之谤以恐动远俗。既被召命,不即引道,而密遣爪牙,窥伺朝政。”故有是命。
丙辰,金主使金吾卫上将军、殿前左副都点检完颜宗籓,安远大将军、充东上閤门使吴前范,来贺来年正旦。
戊午,金参知政事韩昉罢,以兵部尚书秉德为参知政事。
金主未有子嗣,而皇后妒忌。群臣莫敢言。右丞相宗贤劝金主选后宫以广继嗣,金主乃遣使挟相士,下两河诸路选民间室女,得四千馀人,皆令入宫。宗贤于皇后为母党,后专政,宗贤未尝依附,论事无顾忌,后以此怨之。
是岁,夏改元天盛。策举人,始立唱名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一百二十七-译文
使。
金国皇帝每天与亲近的大臣们畅饮,有时甚至持续到深夜。壬申日,平章政事完颜勖上疏劝谏,金国皇帝因此停止饮酒,并向朝廷大臣们发布公告。
六月,乙亥日初一,发生了日食。
丁丑日,皇帝驾临秦桧的新府邸。八天后,皇帝下诏,加封秦桧的妻子魏国夫人王氏为韩国夫人,秦熺的妻子淑人曹氏为和义郡夫人,秦桧的孙子右承事郎秦埙、秦堪、秦坦都被任命为直秘阁,并赐予三品官服。当时秦埙年仅九岁。
乙未日,任命给事中李若谷为权户部侍郎。
丙申日,刑部侍郎周三畏晋升为权本部尚书。
七月,戊午日,皇帝下诏,庐州、光州的上供钱米延期一年,这是根据转运司的请求。皇帝说:“人们都知道索取是索取,却不知道给予也是索取。如果稍微给予一些减免,等到百姓家给人足,税收自然容易办理。”淮南平时一路上供内藏的绸绢有九十万匹有余,到了绍兴末年,只剩下八千匹。
八月,丙子日,尚书右司郎中林乂被任命为权吏部侍郎,右司郎中钱时敏被任命为权工部侍郎。
己卯日,皇帝下诏:“从今以后,太学及州县祭祀先圣时,都要让宗室子弟陪同祭祀。”
丙戍日,左朝散大夫、知南康军张元礼请求免除一年的牛税。皇帝说:“天下有很多东西不应该征税,比如牛、米、柴、面之类。”秦桧说:“去年浙中粮食短缺,陛下下令不收米税,所以江西的商贩都来了,救活了无数人。”
戊戍日,金国皇帝从天开殿出发。
辛丑日,太学的弟子员增加了二百人。
当时西夏人重建了太学,亲自祭祀先圣,弟子员们得到了不同的赏赐。
自从建炎初年,撤销了各路提举常平官,将其职责并入提刑司。第二年,朝廷讨论重新设置,并且讨论其得失,书成后未颁布,皇帝南渡。后来有人提出常平法不可行,于是搁置。中间常平的职责,曾隶属于发运司,也隶属于经制司,后来又隶属于提刑司。此时王鈇说:“常平一司,钱谷的收放,应该由专人负责,请求重新设置各路提举官。”九月,皇帝下诏,以各路提举茶盐官为提举茶盐常平公事,川、广地区由宪臣兼任。
知和州刘将请求免除一年的夏税。皇帝对宰执说:“言事与行事不同,如果这样行事,就能给百姓带来实际利益。”秦桧说:“儒者所陈述的王道,不过是爱民。”皇帝说:“是的。”
皇帝亲自书写“一德格天之閤”赐给太师、左仆射秦桧,还赐给他金镀银洗锣、唾壶、照匣等物品。
甲寅日,起居舍人钱周材被任命为权尚书刑部侍郎,国子司业严抑被任命为权工部侍郎。当时准备派遣二人出使外国,因此有了这个任命。
庚申日,金国皇帝从东京返回。
辛酉日,任命钱周材为贺金国正旦使,閤门祗候俞似为副使;严抑为贺生辰使,閤门祗候曹涭为副使。
当时虔州、梅州及福建的剧盗中有号称“管天下”的人,其徒众日益增多,攻掠县镇,乡民们大多结寨自保。此前福建帅臣莫将上奏说:“漳州、泉州、汀州、剑州四州与江西、广东接壤,游手好闲的人加入盗贼,熟悉山路,引导他们直冲山路,如入无人之境。官军不熟悉山险,大多染上瘴疠,难以抓捕。请求委派四州的守臣,每州招募一千名强壮游手作为效用。”当时统制官张渊负责处理本路的盗贼,请求每州先招募五百人。后来莫将改任广东帅臣,任命知虔州、集贤殿修撰薛弼为福建帅臣。当月,薛弼进入福建,沿途盗贼猖獗。薛弼命令迎接的士兵列队,敲锣打鼓,声称“新帅带着虔州的兵来了”,盗贼不敢侵犯。
冬,十月,癸未日,敷文阁直学士、枢密院都承旨兼侍读李若谷被任命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不久兼任参知政事。
戊子日,宝文阁直学士、提举亳州明道宫晏敦复在明州去世。
当初议和时,晏敦复极力反对屈己求和。秦桧派人以利诱他说:“您如果顺从,两地的高官很快就能到手。”晏敦复说:“我绝不会为了个人利益而误国家;况且姜桂之性,到老愈辣,请不要再说了。”秦桧最终无法使他屈服。皇帝曾当面对他说:“你耿直敢言,无所畏惧,真是无愧于你的祖先。”
辛卯日,金国追赠太祖谥号为应乾兴运昭德定功睿神庄孝仁明大圣武元皇帝。
己亥日,任命中书舍人段拂为权户部侍郎。
十一月,甲辰日,右朝散大夫、主管台州崇道观滕膺去世。
方腊造反时,滕膺担任台州司户参军。贼徒吕师囊率领万人围城,滕膺率领军民抵抗,数月未能攻破。台州人为他立祠祭祀,后来将他的庙命名为义灵。
丙辰日,检校少保、奉国军节度使、侍卫步军都虞候、金、房、开、达州安抚使、知金州兼枢密院都统制郭浩去世,谥号为恭毅。
戊午日,右谏议大夫何若试任御史中丞,侍御史汪勃试任右谏议大夫。
丙寅日,右司员外郎王循友被任命为权礼部侍郎。
闰十一月,己卯日,皇帝下诏废除新科明法。
丙戍日,皇帝下诏,提举秘书省每月给予公使钱三百缗。
丁酉日,太学博士王之望请求仿照端拱、咸平年间的做法,将附近郡县所开的《经典释文》全部取来,令国子监印刷千百册,让各郡县各买一本,放在学校中。皇帝说:“古人读书,必须亲近师友,虽然未必完全理解经典的深意,但也有自己的渊源。现在士大夫们没有自己的见解,便为经典作注,以为人师,这是什么道理?”
宁国军节度使、权主奉益王祭祀安时去世。皇帝停止朝会一天,追赠他为少师,追封为清化郡王。
十二月,戊申日,金国追赠始祖以下十位皇帝的谥号,追赠太宗谥号为体元应运世德昭功哲惠仁圣文烈皇帝。
丁卯日,金国骠骑上将军、殿前右副都点检蒲察说,正议大夫、尚书刑部侍郎吴磐福,前来祝贺来年的正旦。
当月,郭仲荀在台州去世。
当初,建康府御前都统制王德任命清河郡王张俊的侄子张子盖及张俊的亲将马立、顾晖为统制官。此时张俊已经解除了兵权很久,王德逐渐对张子盖等人不敬,并罢免了他们。张俊大怒,多次向朝廷申诉,左仆射秦桧也忌惮王德的勇猛,于是下诏罢免王德为浙东总管,任命统制官王权代替他。
当时福建的土寇尚未平定,本路钤辖李贵领兵讨伐“管天下”失败,被贼人俘虏。转运司向枢密院报告,说福建人勇于私斗,怯于公战,莫将所招募的游手好闲之人,容易聚集但难以解散,对事情不利,皇帝下诏让安抚司共同商议。薛弼认为广东总管韩京每次出战都能取胜,正是因为他所率领的多是本地人,所以所向披靡。现在本部没有士兵,所以连年受挫。薛弼又说以前守赣州时,有武翼郎周
虎臣和成忠郎陈敏,各自有数百名家丁,都能战斗,与官军相比,一人可抵十人,于是任命虎臣为本路的将官,陈敏为汀州、漳州的巡检。
又请求挑选两人的家丁,每天供给钱和米,责成他们抓捕盗贼,期望必定消灭盗贼,与漕司一起上奏,称为奇兵。
从此每年花费三万六千缗钱,九千石米,而当地的盗贼终于被平定。
虎臣是开封人;陈敏是石城人。
当时监司和郡守大多献上多余的财物以求晋升。
袁州的仓库充盈,有人对知州事王师心说,何不将这些财物献给朝廷。
王师心不听,反而用这些财物替各县拖欠租税的百姓缴纳了租税。
福建负责处理盗贼的张渊所部的统领官邵宏渊,性格直率且喜欢立功,张渊不喜欢他,还因为他曾经当众顶撞自己,杖责他一百下,贬为普通士兵。
邵宏渊的门客钟鼎,跑到行在上书,为他辩白是非,左仆射秦桧大怒,首次创立了听读的名义,将钟鼎拘禁在福州的郡学。
钟鼎请求帅臣薛弼,希望能依附亲戚在永福,薛弼同意了。
钟鼎再次到朝廷上书,薛弼因此自劾,被降了一级官职。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十六年(金皇统六年)
春季,正月,壬申日,金主封太祖的孙子们为王;封褒为葛王,不久又任命他为兵部尚书。
乙亥日,金主在磨棱打猎。
甲申日,金主回到京师。
戊子日,太学外舍生的名额定为一千人。
庚寅日,金国将边境的土地割让给夏国。
辛卯日,皇帝在内殿斋戒。
壬辰日,皇帝亲自在东郊祭祀先农,用少牢作为祭品,配以后稷。
皇帝戴着通天冠,穿着绛纱袍,到亲耕的位置亲自耕作,推了九次才停止。
随后登上观耕坛,命令宰执、使相、侍从、两省、台谏行五推之礼,庶人则耕作千亩。
金主到春水,出猎时误入大泽中,金主的马陷了进去,于是步行出来,也没有怪罪引导的骑兵。
二月,壬寅日,下诏:“各路不在祀典中的淫祠,立即拆除。”这是应左司郎中李柽的请求。
丙寅日,金国右丞相濮王韩企先去世。
韩企先担任丞相时,常常为官职选择合适的人,专门以培养和奖励后进为己任,推荐士人,甄别人才。
一时之间,台省中多君子,弥补过失,议论必定归于正道,当时被称为贤相。
后来谥号为简懿。
三月,庚子朔日,下诏有关部门建立武学。
此前士人上书多有提及此事,皇帝多次告诫大臣文武之道不可偏废,祖宗自有先例,至此才开始考察选址。
壬申日,金国任命谭国公阿里布为行台右丞相。
阿里布是宗室子弟,屡次从征伐有功,曾以左监军的身份随宗弼收复河南,因此有此提拔。
壬午日,恢复桂阳监临武洞为县。
乙未日,增建太庙。
当时新的祭器即将完成,但太庙的殿室狭小,以至于无法陈列。
给事中段拂请求从正殿西侧增建六间,与旧殿合为十三间,其中十一间为十一室,东西两间为夹室,又建造西神门、册宝殿和祭器库。
己亥日,工部上奏制定淮东、江东、两浙、湖北诸县每年比较营田的赏罚标准。
其方法是以绍兴七年至十三年所收的课利最多,取中间值作为标准。
每县令以十分为率,取二分作为赏赐。
每年收入增加三分至一分以上,并减少磨勘年;仍以最亏的一县作为惩罚。
金主因为上京的宫室太狭小,这个月,开始征用五路工匠拆除并重建。
规模虽然仿照汴京,但仅得其十分之一二而已。
夏季,四月,庚子朔日,金主从春水返回。
任命同判大宗正事宗固为太保、右丞相兼中书令。
戊午日,兵部上奏武士弓马及选试去留的标准。
初入学时,步射弓一石。
如果在公私试中步骑射不中,就不允许试程文。
其射箭标准,从一石五斗以下至九斗,共五等。
皇帝批准了奏章,并对辅臣说:“国家武选,关系重大,如今诸将子弟都耻于习弓马,求换文资,数年之后,将无人习武矣,岂可不劝诱之!”
金国行台右丞相阿里布去世。
五月,辛巳日,任命权吏部王循友、权户部侍郎。
李朝正编类诸路监司郡守条上裕民事件。
丙戍日,下诏制作景钟。
钟高九尺,天子亲自祭祀上帝时使用,以皇祐黍尺为准。
完成后,命秦桧撰写铭文。
丁亥日,金主派金吾卫上将军、彰德军节度使乌古论海、昭武大将军、同知宣徽院事赵兴祥来贺天申节。
辛卯日,金国任命左宣徽使刘筈为行台右丞相。
刘筈因为能得皇后欢心,所以被提拔为丞相,仍兼任判左宣徽使。
留在京师时,河南官吏滥杂,有人请求整顿,刘筈说:“废齐用兵江表,求一切近效,其所用人不必皆以章程,故有不由科目而为大吏,不试弓马而握兵柄者。
如今抚定未久,姑且收拢人心,为何要如此频繁地改变呢?”于是维持原状。
宇文虚中留在金国后,累官至礼部尚书兼承旨。
宇文虚中恃才傲物,喜欢讥讽,贵人达官,往往积怨难平。
宇文虚中曾撰写宫殿榜署,厌恶他的人摘取其中的字句作为诽谤的证据。
恰逢有人告发宇文虚中谋反,下诏有关部门审讯,没有证据,于是罗织宇文虚中家中的图籍作为谋反的证据。
宇文虚中说:“死是我分内之事。至于图籍,南来的士大夫家家都有。高士谈的图书比我家还多,难道他也谋反吗?”
有关部门秉承旨意,一并逮捕了高士谈。
六月,乙巳日,处死宇文虚中及高士谈,金人认为冤枉。
高士谈是高琼的孙子,曾任忻州户曹参军,投降金国后,官至翰林学士。
丁未日,秦桧上奏淮东盐课增加盈余,请求推赏,皇帝说:“推赏的典章,尤其应当谨慎。今年有盈余,次年必定亏损,百姓的食盐,不过如此。”
癸丑日,监察御史巫亻及请求严令有关部门,所在刑狱,不得使用非法刑具,如仁和、钱塘所用的浮匣、命绳之类,违者抵罪,下诏刑部禁止。
己未日,分派医官巡视临安,治疗病人,至秋季才停止。
后来成为惯例。
监察御史陈积中论及监司州县拖延词讼的弊端,请求命令各部每季检举,弹劾其中特别严重的,皇帝同意了。
这个月,安南献上十头驯象。
秋季,七月,壬申日,检校少傅、保信军节度使、和国公张浚,被剥夺节钺职名,依旧为特进、提举江州太平观,连州居住。
此前张浚因星变,想极力论及时事以感悟皇帝,但因母亲计氏年事已高,担心一旦上奏必遭祸患,恐不能承受。
计氏见他形貌消瘦,张浚详细说明原因,计氏背诵其父咸绍圣初举制科策中的话:“臣宁言而死于斧钺,不忍不言而负陛下。”
张浚于是下定决心,立即上疏说:“当今事势,如养大疽于头目心腹之间,不决
停止;决策迟缓则祸患大而难以预测,决策迅速则祸患小而易于处理。希望陛下在心中谋划,独自决断,谨慎地观察情况,预备突发事件,这样国家或许能有安全的道理。否则,日复一日,以后将后悔莫及,这是我为什么食不下咽,一夜不能安睡的原因。”
秦桧看到后,非常生气。御史中丞何若立即上奏:“张浚建造大宅,强占民田,严重违背了大夫反省过失的礼节。他常常心怀怨恨,认为和议不利,只希望四方多事,侥幸再次升官,包藏祸心,危害实在很大。希望赐予降职,作为臣子喜欢混乱、徇私的警戒。”因此有了这个命令。
戊子日,有人请求禁止福建民间私藏军器,皇帝说:“这自有法律,应该让民众知道。如果断绝了源头,那么盗贼自然就不会出现了。”
壬辰日,提举秘书省秦熺奉诏制定献书赏格,诏令刻板下发:所有官员献上秘阁缺失的善本书籍及二千卷,可以转官,士人免解,其余按类别增减推赏,愿意给钱的听便,各路监司守臣访求晋、唐真迹及善本书籍也按此办理。”
八月,辛丑日,建造高禖坛。
起初,监察御史王鎡因为皇帝继嗣未立,请求举行亲祠高禖的礼仪。礼官说:“自祖宗以来,只有两制侍祠,虽然《大唐月令》、《政和新礼》有天子亲享的仪式,但从未举行过,请求命令执政侍祠。”于是改筑在圜丘的东边,高一尺而广五倍。
诏令在西蜀访求遗书,仍然委派各路帅臣。
壬子日,将作监边知白权尚书户部侍郎,右司员外郎周执羔权礼部侍郎。甲寅日,任命边知白为贺金国正旦使,武节郎兼閤门宣赞舍人孟思恭为副使;周执羔为贺生辰使,左武大夫、知閤门使宋钱孙为副使。之前奉使者可以自行招募十人随行,赏典丰厚,愿意随行的人多纳金请求,周执羔开始拒绝。
金国派遣所教的神臂弓弩手八万人讨伐蒙古,连年不能攻克。这个月,命令汴京行台尚书省事萧保寿努与蒙古议和,割让西平河以北的二十七团寨给蒙古,每年赠送牛羊米豆,并且册封其首领为蒙古国,蒙古不接受。
九月,甲戍日,端明殿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何铸为大金国信使,宾德军节度使、提举万寿观邢孝扬为副使,以迎请宗族。
丙申日,诏令:“武成王庙从祀的诸将,升赵充国王于堂,降韩信于庑下。”这是采纳祠部员外郎、权国子司业陈诚之的请求。
这个月,刘豫死于金国的临潢府。
冬,十月,丁酉日,新礼器完成。戊戍日,皇帝在射殿观看,宰执、侍从、台谏、南班宗室、礼官、正刺史以上都参与观看,撞景钟,奏新乐,这是按照皇祐的旧例。
徽猷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观刘子羽去世,享年五十岁。
刘子羽在泉州时,曾献上时宜八事:论淮甸郡县不必尽守故城,各随所在,据险置寨,守以偏将;故长驱深入,则我缀其后,二三大将浮江上下为之声援。论荆、襄宜合为一路,置帅公安,益兵聚粮,为战守计。论三衙寡弱未振,宜益增禁卫。论守江宜轻戍江北,重戍江南。论舟船当讲求训练,使大舰利于控扼,小舟利于走集。论南兵剽悍可用,请别立统帅。论江、淮、陕、蜀之兵当互为声援。论募兵,请于荆、粤收集诸盗。后来都没有实行。
十一月,庚午日,有人议论:“近来诗赋、经术,各按旧试人数分取,其间不无轻重。大抵习诗赋者多,故取人常广;治经术者鲜,故取人常少。今若专以就试之人立定所取分数,则诗赋人常占十之七八,而治经术者止得十之一二,但恐浸废经术之学矣。望命有司再加讨论,如通经之人有馀,听参以策论,圆融通取,明立分数,庶几主司各有遵守。”皇帝说:“当日行诗赋,为士人不读史;今若专用诗赋,士人不读经。大抵读书当以经义为先,所论宜令礼部看详以闻。”
癸酉日,皇帝在文德殿斋戒。
丙子日,合祀天地于南郊,开始命令普安郡王亚献,恩平郡王璩终献。这一年,备祭器,设八宝,按照政和的仪式。太史局令胡平说三台星出现。礼毕,皇帝御行宫,赦天下。
庚辰日,复置荆门军当阳县。
自建炎渡江,开始废除御书院;癸未日,诏令恢复。
癸巳日,权尚书工部侍郎钱时敏移兵部侍郎,军器监徐琛权工部侍郎。
十二月,己亥日,彗星出现在西南方。诏令避殿,减膳。
辛酉日,金国派遣龙虎卫上将军、会宁尹卢彦论,定远大将军、四方馆伴使张仙寿,来贺来年正旦。
这一年,西夏尊孔子为文宣帝。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十七年(金皇统七年)
春,正月,己卯日,诏令说:“朕考虑到军兴二十馀年,百姓骚动,所以力图罢兵以希望休息。现在边疆无虞,流徙有归,四境之内,都获得安定,朕心庶几焉。尚虑监司、郡守不能深体朕意,致或刻削苛细,进献羡馀,失朕爱民本旨。自今敢有违戾,仰御史台弹劾,监司各许互察;部内犯而失按,必与并坐。布告中外,咸体朕意。
左朝议大夫李椿年权尚书户部侍郎。
癸未日,金国将西京的鹿囿改为民田。
己丑日,诏令:“近来免税米,而所过尚收力胜钱,其除之,其馀税则并与裁减。”皇帝因此说:“薪面亦宜免税。商旅既通,更平物价,则小民不致失所矣。”
辛卯日,左迪功郎陈介说:“国家颁降乡饮酒仪式,而诸郡所行,疏数不同。请令三岁科举之年,行之于庠序,即古者三年大比饮酒于序之意也。”国子监说:“唐人亦止行于贡士之岁,宜依介所请。如愿每岁举行者,听从其便。”皇帝同意了。
壬辰日,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李若谷参知政事,御史中丞何若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二月,乙未日,右谏议大夫兼侍讲汪勃试御史中丞。
甲辰日,皇帝在内殿斋戒。当时将要祭祀高禖,于是以太师、尚书左仆射秦桧为亲祠使。
乙巳日,皇帝亲自在东郊祭祀青帝,以伏羲、高辛配祀,普安郡王终献。
混淆是非。四川都转运司,原本是总管四路财政以供应军需的机构,却趁机上书,将所有事务归并到宣抚司,这样将军权和财权合二为一,即使是枢密院和户部也无法做到,祖宗维持各路独立的策略,就此被破坏。
不知道郑刚中为何要如此自我放纵,他到底想干什么?总领司设立的初衷,是与各路保持一致的,郑刚中却怒形于色,不愿意总领司履行职责,朝廷不得已为他调换职位,他却到处宣扬这是自己的能力。自古以来,跋扈的藩镇敢这样吗?
奏章还未得到回复,余尧弼又弹劾郑刚中奢侈僭越、贪婪无度、妄作威福、欺上不忠、败坏军政等五条罪状,于是朝廷下令,让郑刚中在鄂州听候旨意,他的随行军需物资,由湖广总领所接管,详细数目上报朝廷,军队则由都统制田师古收编,押送回原属部门。
这个月,金国皇帝出猎到阴山以北,随后到达西京。
太保、右丞相宗固去世,任命都元帅宗弼为太师、领三省事,仍然担任都元帅、领行台尚书省事。任命平章政事完颜勖为左丞相兼侍中,都点检宗贤为右丞相兼中书令,行台右丞相刘筈、左丞萧仲恭为平章政事,李德固为尚书右丞,秘书监萧肄为参知政事。
冬季,十月,辛卯日初一,发生了日食。
癸卯日,皇帝下诏在行在建造太一宫。自从皇帝驻跸以来,每年都在惠照僧舍祭祀十神太一。有人提出这样不足以表达崇敬之意,于是建造了太一宫。
甲辰日,秦桧进呈殿前、马、步三司管军扈卫十年的功劳,请求皇帝给予恩赏。皇帝说:“以往将帅出战立功,时常会有升迁。如今休战已久,像已经建节的人,自然不必计较,但其他人难道就没有升迁的希望吗?应当有所激励,以维系他们的心,也让后来者有所劝勉。”
丁未日,皇帝下诏:“太常少卿每年在春秋两季向绍兴府园陵攒宫献祭,秋季末由监察御史巡视。”
己酉日,少保、宁远军节度使、领殿前都指挥使职事的杨存中被封为少傅,以表彰他扈卫十年的功劳。
壬子日,金国平章行台尚书省事奚宝去世。
十一月,丁卯日,权礼部侍郎周执羔请求恢复在礼部贡院为新及第进士举行闻喜宴,皇帝同意了。
癸酉日,金国任命工部侍郎布萨达蔓为御史大夫。
乙亥日,左奉议郎洪适、右朝散郎、通判濠州的曾恬一同被罢免。
洪适在台州任通判时,与守臣曹惇不和。曾恬是曾公亮的孙子,担任大宗正丞。秦桧专权时,士人纷纷献媚以求高官,但曾恬坚守原则,不屈从。殿中侍御史余尧弼弹劾洪适奸险强暴,继承了家族的不良作风,在台州贪污腐败;曾恬放纵不检点,自称是赵鼎的门生,常常心怀不满,于是被罢免。不久,曾恬又因擅自兴修工程被降职。
己卯日,金国皇帝下令减少日常膳食中的羊和猪,削减了五分之二。
癸未日,金国任命尚书左丞宗宪为行台平章政事,任命同判大宗正事完颜亮为尚书左丞。
这个月,金国皇帝返回上京。
当时右丞完颜亮一心揽权,任用他的心腹担任省台要职,提拔萧裕为兵部侍郎。一天,皇帝召见他,谈到太祖创业的艰难,完颜亮痛哭流涕,金国皇帝认为他忠诚。
十二月,丁未日,郭武郎、閤门祗候张昂被任命为东南第十四将。
甲寅日,资政殿学士郑刚中被免职,调任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居住在桂阳。
此前,殿中侍御史余尧弼再次弹劾:“郑刚中抗命不遵,拖延不行。四川自建炎以来,只知道宣抚使的权威,因为离朝廷远,能够自立威福。如今正是中兴时期,朝廷总揽大权,而郑刚中却如此傲慢专权,请立即将他贬谪,以警示那些不忠的臣子。”右正言巫亻及也弹劾郑刚中四条罪状,认为:“他的仪仗堪比皇帝,贿赂充斥私库,横征暴敛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散布无根据的谣言恐吓远方百姓。接到召命后,不立即启程,反而暗中派遣爪牙窥探朝政。”因此有了这个命令。
丙辰日,金国皇帝派金吾卫上将军、殿前左副都点检完颜宗籓,安远大将军、充东上閤门使吴前范,前来祝贺来年正旦。
戊午日,金国参知政事韩昉被罢免,任命兵部尚书秉德为参知政事。
金国皇帝没有子嗣,而皇后嫉妒。群臣不敢进言。右丞相宗贤劝皇帝选后宫以广继嗣,皇帝于是派使者带着相士,到两河诸路挑选民间女子,共选了四千多人,全部送入宫中。宗贤是皇后的母党,皇后专权时,宗贤从未依附,论事毫无顾忌,皇后因此怨恨他。
这一年,西夏改元为天盛。策试举人,开始实行唱名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一百二十七-注解
旃蒙赤奋若: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宿名称,用于纪年。
强圉单阏: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宿名称,用于纪年。
大朝会礼:古代皇帝在重要节日或庆典时举行的盛大朝会仪式。
黄麾仗:古代皇帝出行时的仪仗队,以黄色旗帜为标志。
经义、诗赋:古代科举考试的两个科目,经义考察儒家经典的理解,诗赋考察文学创作能力。
千亩:古代土地丈量单位,此处指土地登记。
经界:古代土地管理和税收制度,涉及土地丈量和税收分配。
免丁钱:古代对僧侣和道士征收的一种税,免除其徭役。
国学弟子员:古代国子监的学生,负责培养国家未来的官员。
上舍、内舍:古代国子监学生的等级,上舍为最高等级,内舍次之。
春水:古代皇帝春季出巡的活动。
检校少保: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和校核事务。
恩平郡王:古代封爵,郡王为皇室成员的封号。
兵马钤辖:古代军事官职,负责统领军队。
安抚司统制:古代军事官职,负责安抚和管理地方军队。
大孤山:位于江西省鄱阳湖中的一座山,古代传说中有龙出没。
交邻国之道:古代处理与邻国关系的原则,强调守信和和平共处。
彗星:古代天文学中的一种天体现象,常被视为不祥之兆。
疏决狱囚:古代皇帝因天象异常而赦免囚犯的行为。
御制小字:古代皇帝亲自书写的文字,具有特殊的意义。
天申节:金朝皇帝的生日。
燕射:古代皇帝在庆典时举行的射箭活动。
接伴使:古代负责接待外国使节的官员。
金主:指金朝的皇帝。
完颜勖:金朝的平章政事,是金太宗的重要大臣之一。
秦桧:南宋时期的权臣,曾任宰相,以专权和迫害忠良著称。
魏国夫人王氏:秦桧的妻子,被封为魏国夫人。
韩国夫人:秦桧妻子王氏的封号升级为韩国夫人。
和义郡夫人:秦桧儿子秦熺的妻子曹氏的封号。
直秘阁:宋代官职,负责管理皇家图书馆和文献。
三品服:宋代官员的服饰等级,三品为高级官员。
李若谷:南宋时期的官员,曾任敷文阁直学士、枢密院都承旨等职。
周三畏:南宋时期的官员,曾任刑部侍郎、尚书等职。
转运司:宋代负责地方财政和物资转运的机构。
内藏绸绢:指皇家仓库中储存的绸缎和绢帛。
林乂:南宋时期的官员,曾任尚书右司郎中、吏部侍郎等职。
钱时敏:南宋时期的官员,曾任右司郎中、工部侍郎等职。
释奠:古代祭祀先圣先师的仪式。
宗子:指皇族子弟。
张元礼:南宋时期的官员,曾任知南康军。
牛税:古代对耕牛征收的税。
常平官:宋代负责常平仓(用于平抑粮价的官仓)的官员。
提刑司:宋代负责司法和监察的地方机构。
王鈇:南宋时期的官员,曾提议恢复提举常平官。
提举茶盐常平公事:宋代负责茶盐专卖和常平仓事务的官员。
刘将:南宋时期的官员,曾任知和州。
一德格天之閤:宋高宗亲笔题写的匾额,赐给秦桧,意为秦桧的德行能够感通上天。
钱周材:南宋时期的官员,曾任起居舍人、尚书刑部侍郎等职。
严抑:南宋时期的官员,曾任国子司业、工部侍郎等职。
管天下:南宋时期福建地区的盗贼首领。
莫将:南宋时期的官员,曾任福建帅臣。
薛弼:南宋官员,曾任帅臣。
晏敦复:南宋时期的官员,曾任宝文阁直学士、提举亳州明道宫等职。
姜桂之性:比喻人的性格刚直不阿,像姜和桂一样辛辣。
段拂:南宋时期的官员,曾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滕膺:南宋时期的官员,曾任台州司户参军。
方腊:北宋末年的农民起义领袖。
郭浩:南宋时期的将领,曾任奉国军节度使、金州安抚使等职。
何若:南宋时期的官员,曾任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等职。
汪勃:南宋时期的官员,曾任御史中丞兼侍讲。
王循友:南宋时期的官员,曾任右司员外郎、礼部侍郎等职。
新科明法:宋代科举考试中的法律科目。
王之望:南宋时期的官员,曾任太学博士。
端拱、咸平:宋太宗和宋真宗的年号,这里指宋代早期的文化政策。
经典释文:古代对儒家经典的注释和解释。
安时:南宋时期的官员,曾任宁国军节度使、权主奉益王祭祀等职。
清化郡王:安时的追封爵位。
蒲察说:金朝的官员,曾任骠骑上将军、殿前右副都点检等职。
吴磐福:金朝的官员,曾任正议大夫、尚书刑部侍郎等职。
郭仲荀:南宋时期的官员,曾任建康府御前都统制。
王德:南宋时期的将领,曾任清河郡王张俊的统制官。
张俊:南宋时期的将领,曾任太傅、醴泉观使等职。
王权:南宋时期的将领,曾任统制官。
李贵:南宋时期的将领,曾任福建钤辖。
韩京:南宋时期的将领,曾任广东总管。
虎臣:指陈敏,因其勇猛如虎,故称虎臣。
成忠郎:宋代武官名,属于低级武官。
汀、漳巡检:汀州和漳州的巡检官,负责地方治安和捕盗。
漕司:宋代负责漕运的机构,此处指与漕司合奏。
奇兵:指特别招募的军队,因其战斗力强,故称奇兵。
羡馀:指地方官员向朝廷进献的多余财物,以求得晋升。
帑廪:指国库和粮仓。
逋租:指拖欠的租税。
邵宏渊:张渊的部下,因性格直率而喜功,被张渊排斥。
钟鼎:邵宏渊的门客,为其上书辩冤。
听读:秦桧创立的惩罚方式,将人羁押在郡学中听读。
高宗:南宋皇帝赵构,庙号高宗。
太学外舍生:太学的学生,外舍生为太学的初级学生。
先农:古代祭祀的农神,象征农业的起源。
少牢:古代祭祀用的牺牲,通常指羊和猪。
通天冠:皇帝祭祀时戴的冠冕。
绛纱袍:皇帝祭祀时穿的红色纱袍。
亲耕:皇帝亲自耕种的仪式,象征重视农业。
观耕坛:皇帝观看耕种的坛台。
宰执:指宰相和执政官。
使相:指兼任宰相的地方官员。
台谏:指御史台和谏院的官员。
五推之礼:皇帝亲耕时,官员们推犁五次的礼仪。
淫祠:指不在官方祀典中的民间祠庙。
韩企先:金朝右丞相,以培植后进为己任。
简懿:韩企先的谥号,意为简朴而贤明。
武学:宋代设立的军事学校。
阿里布:金朝宗室,曾任行台右丞相。
太庙:皇帝祭祀祖先的庙宇。
淮东、江东、两浙、湖北:宋代的地方行政区划。
营田:指军队屯田,以自给自足。
上京:金朝的都城,今黑龙江省阿城市。
汴京:北宋的都城,今河南省开封市。
弓马:指骑射技艺。
景钟:古代祭祀用的钟,象征国家的威严。
刘筈:金朝官员,曾任行台右丞相。
宇文虚中:金朝官员,曾任礼部尚书。
高士谈:金朝官员,曾任翰林学士。
巫亻及:南宋监察御史,曾上书请求严惩非法刑具。
张浚:南宋名将,曾任检校少傅、保信军节度使。
星变:指天象异常,古人认为与人事有关。
高禖坛:古代祭祀高禖神的祭坛,高禖神是古代中国神话中的生育之神,祭祀高禖以求子嗣。
神臂弓弩手:指使用神臂弓的士兵,神臂弓是一种古代强力弩,因其射程远、威力大而得名。
八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八宝通常指八种吉祥的宝物,如宝珠、宝伞、宝瓶等,常用于宗教仪式或皇家礼仪中。
彗出西南方:古代天文学中,彗星的出现常被视为不祥之兆,西南方在古代风水学中也有特定的意义。
乡饮酒仪式:古代中国的一种礼仪活动,主要用于教育和选拔人才,强调礼仪和道德教育。
简狄: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女性人物,被认为是商朝的始祖契的母亲。
姜嫄: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女性人物,被认为是周朝的始祖后稷的母亲。
太牢:古代祭祀时使用的最高等级的牺牲,通常包括牛、羊、猪三种动物。
青玉:古代祭祀时使用的一种玉器,颜色为青色,象征天。
南郊:古代皇帝祭天的地方,位于都城的南郊。
端诚殿:宋代皇宫中的一座殿宇,用于举行重要仪式和典礼。
婕妤:古代后宫中的一种妃嫔称号,地位较高。
杨存中:南宋时期的将领,曾任领都指挥使。
牛皋:南宋时期的将领,曾任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
益国公:宋代的一种封爵,秦桧曾被封为此爵。
韩世忠:南宋时期的著名将领,曾任太傅、醴泉观使等职。
边知白:南宋时期的官员,曾任权尚书户部侍郎。
金人:指金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由女真族建立。
蒙古:指蒙古帝国,由成吉思汗建立,后成为元朝。
鄂罗贝勒:蒙古帝国的一位贵族,自称祖元皇帝。
天兴:蒙古帝国的一个年号,由鄂罗贝勒所改。
赵鼎:南宋时期的忠臣,曾任宰相,因反对秦桧而被贬。
洪晧:南宋时期的官员,曾任徽猷阁直学士,后被贬至濠州。
完颜卞:金朝的官员,曾任龙虎卫上将军、殿前右副都点检。
刘锜:南宋时期的将领,曾任武泰军节度使、知荆南府事。
张阐:南宋时期的官员,曾任提举太平观。
吴璘:南宋时期的将领,曾任行营右护军都统制。
沈该:南宋时期的官员,曾任直秘阁、知临安府。
詹大方:南宋时期的官员,曾任龙图阁学士、知绍兴府。
王奂:南宋时期的官员,曾任宝文阁学士。
吕摭:南宋时期的官员,曾任右朝散郎、直秘阁。
郑刚中:南宋时期的官员,曾任资政殿学士、四川宣抚副使。
四川都转运司:宋代设立的负责四川地区财政和军需物资转运的机构。
宣司:指宣抚司,宋代设立的负责地方军政事务的机构。
密院:即枢密院,宋代最高军事机构。
户部:古代中国负责财政、税收等事务的中央机构。
总领司:宋代设立的负责地方财政和军需物资管理的机构。
鄂州:今湖北省武汉市一带,宋代重要的军事和经济中心。
湖广总领所:宋代设立的负责湖广地区财政和军需物资管理的机构。
都统制:宋代高级军事指挥官,负责统领军队。
阴山: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西京:指金朝的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
太保:古代高级官职,位列三公之一。
右丞相:古代高级官职,负责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都元帅:古代高级军事指挥官,负责统领全国军队。
太师:古代最高荣誉官职,位列三公之首。
领三省事:指兼任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事务,权力极大。
平章政事:古代高级官职,相当于宰相。
都点检:古代高级军事指挥官,负责统领禁军。
行台尚书省:金朝设立的负责地方政务的机构。
秘书监:古代负责文书档案管理的机构。
参知政事:古代高级官职,相当于副宰相。
太一宫:古代祭祀太一神的宫殿。
惠照僧舍:宋代著名的佛教寺庙。
殿前、马、步三司:宋代禁军的三大主要组成部分。
太常少卿:古代负责礼仪祭祀的官员。
绍兴府园陵:南宋时期皇帝的陵墓所在地。
监察御史:古代负责监察官员的官职。
少保:古代高级官职,位列三公之一。
宁远军节度使:宋代高级军事指挥官,负责统领宁远军。
礼部侍郎:古代负责礼仪、科举等事务的官员。
闻喜宴:古代科举考试后为新科进士举行的庆祝宴会。
工部侍郎:古代负责工程建设的官员。
御史大夫:古代负责监察官员的最高官职。
左奉议郎:古代文官的一种,负责起草文书。
右朝散郎:古代文官的一种,负责起草文书。
大宗正丞:古代负责皇室事务的官员。
殿中侍御史:古代负责监察官员的官职。
金吾卫上将军:古代高级军事指挥官,负责统领禁军。
安远大将军:古代高级军事指挥官,负责统领军队。
东上閤门使:古代负责宫廷礼仪的官员。
兵部尚书:古代负责军事事务的最高官员。
天盛:西夏的年号。
唱名法:古代科举考试中公布考生名次的方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一百二十七-评注
本文记载了南宋高宗绍兴十五年(金皇统五年)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反映了当时政治、文化、宗教、军事等多方面的历史背景。首先,文中提到的大朝会礼的举行,标志着南宋朝廷在经历战乱后逐渐恢复秩序,礼仪制度的重建象征着国家的稳定与复兴。黄麾仗的规模虽然较东都旧仪有所缩减,但仍显示出朝廷的威严与庄重。
在文化教育方面,文中提到分经义、诗赋为二科以取士,反映了南宋科举制度的完善与改革。这一举措不仅促进了儒家经典的传播,也推动了文学创作的发展。同时,增国学弟子员百人,显示出朝廷对教育的重视,旨在培养更多的人才以巩固国家的基础。
在宗教政策方面,文中提到初命诸路僧道士纳免丁钱,反映了南宋政府对宗教团体的管理与控制。这一政策的实施,既是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也是为了平衡僧侣与普通民众之间的社会地位。
在军事方面,文中提到程师回统兵戍赣上,以及白常的忠诚与不屈,展现了南宋将领在抵御外敌时的英勇与坚定。程师回在大孤山射中龙目的传说,不仅增添了故事的传奇色彩,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英雄的崇拜与敬仰。
在外交方面,文中提到高宗与秦桧关于交邻国之道的讨论,强调了守信与和平共处的重要性。南宋在与金国的交往中,虽然处于弱势,但仍试图通过外交手段维护国家的利益与尊严。
最后,文中提到彗星出现后,高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消弭灾异,包括避殿、减膳、宽民力、出滞狱等,反映了古代皇帝对天象的敬畏与对民生的关怀。这一系列措施不仅体现了皇帝的仁政,也展示了南宋政府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应对策略。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记载绍兴十五年的历史事件,展现了南宋在政治、文化、宗教、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复杂面貌,为我们理解南宋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南宋时期的一些政治、军事和文化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首先,文中提到了金朝皇帝与近臣的宴饮,以及完颜勖的劝谏,这反映了金朝宫廷生活的奢华和君臣之间的关系。完颜勖的劝谏虽然暂时制止了皇帝的纵酒行为,但也揭示了金朝内部的政治斗争和权力平衡。
其次,文中详细记载了南宋朝廷对秦桧及其家族的封赏,显示了秦桧在南宋政治中的显赫地位。秦桧作为南宋与金朝和议的主导者,其家族成员的封赏不仅是对其个人的褒奖,也是对和议政策的肯定。然而,秦桧的历史评价复杂,后世对其多有争议。
文中还提到了南宋朝廷对地方税收的调整,特别是对庐州、光州等地钱米的展免,体现了南宋政府对民生的关注。宋高宗的言论“人皆知取之为取,而不知予之为取”反映了其治国理念,即通过减轻赋税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此外,文中还记载了南宋朝廷对太学的重视,增加了太学弟子员的数量,并亲自主持释奠仪式,显示了南宋政府对教育和文化的重视。太学作为培养官员的重要机构,其规模的扩大和地位的提升,反映了南宋政府对人才的需求和对儒家文化的推崇。
文中还提到了南宋时期的地方盗贼问题,特别是福建地区的“管天下”盗贼集团。南宋政府通过招募游手和加强地方防御来应对盗贼的威胁,反映了当时社会治安的严峻性和政府应对措施的多样性。
最后,文中记载了南宋朝廷对官员的任命和封赏,以及对金朝的外交活动,显示了南宋政府在内外政策上的灵活性和务实性。南宋政府通过任命有能力的官员和加强与金朝的外交关系,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总体而言,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南宋时期的一些具体事件,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状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南宋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动态,以及当时政府应对各种挑战的策略和措施。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南宋高宗绍兴十六年(金皇统六年)的一些重要事件,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首先,文中提到虎臣陈敏和成忠郎邵宏渊的事迹,反映了南宋时期地方官员和将领在平定盗贼、维护治安方面的作用。陈敏和邵宏渊的家丁被招募为奇兵,显示了南宋政府在军事上的灵活应对策略。
其次,文中提到袁州知州王师心拒绝献羡馀,代民输逋租,体现了当时一些地方官员的廉洁和为民着想的精神。这一行为与当时许多官员为求晋升而献羡馀的风气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南宋官场中的清廉与腐败并存的现象。
再次,文中提到金朝的政治动态,如金主封太祖诸孙为王、金主畋猎、金朝官员的任命等,反映了金朝在政治上的稳定与扩张。特别是韩企先的贤相形象,展现了金朝在用人方面的明智与远见。
此外,文中还提到南宋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举措,如太学外舍生的定额、建武学等,反映了南宋政府对文教事业的重视。尤其是武学的设立,显示了南宋在文武并重方面的努力,旨在培养文武兼备的人才。
最后,文中提到南宋在祭祀、礼仪方面的活动,如亲飨先农、亲耕等,反映了南宋皇帝对农业的重视和对传统礼仪的遵循。这些活动不仅具有象征意义,也体现了南宋政府对国家根基的重视。
总体而言,这段文字通过记载南宋和金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动态,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文中的人物和事件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理解南宋和金朝的政治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这段文本详细记录了南宋时期的一系列政治、军事和文化活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政治决策到军事行动,从文化礼仪到天文现象,这些记录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南宋时期社会状况的宝贵资料。
文本中提到的‘高禖坛’的建设和祭祀活动,显示了古代中国对生育和子嗣的重视,这种重视不仅体现在宗教信仰中,也深深植根于社会结构和家庭观念中。
军事方面,提到金国与蒙古的冲突,以及金国试图通过和谈解决问题,这反映了当时边疆地区的紧张局势和外交策略的复杂性。
文化方面,文本中提到的‘乡饮酒仪式’和‘八宝’的使用,展示了古代中国丰富的礼仪文化和象征意义。这些活动不仅是社会秩序和道德教育的体现,也是文化交流和传承的重要方式。
最后,文本中提到的天文现象‘彗出西南方’及其引发的朝廷反应,揭示了古代中国对自然现象的解读和应对方式,这种解读往往与政治决策和社会心理紧密相关。
总体而言,这段文本不仅记录了具体的历史事件,也反映了南宋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们的世界观,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这段古文记载了南宋时期的一系列政治、军事和文化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动荡不安的局面。首先,文中提到了祭祀简狄和姜嫄的仪式,这是中国古代对祖先的崇拜和敬仰的体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祭祀仪式中使用太牢和青玉,显示了祭祀的庄严和隆重,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
其次,文中提到了南宋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人事变动。例如,秦桧的封爵变动、张俊和韩世忠的移节、赵鼎的贬谪等,这些事件反映了南宋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政治斗争的激烈程度。特别是秦桧的权势和影响力,通过封爵和官属的设置,显示了他在朝廷中的主导地位。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南宋与金朝、蒙古的关系。金人与蒙古的和解,显示了南宋在外交上的困境和无奈。金朝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杀戮,也反映了当时金朝政局的动荡不安。南宋朝廷在处理与金朝和蒙古的关系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最后,文中还提到了南宋朝廷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例如,皇帝对临安居民饮水问题的关注,以及对沿江石岸的修缮,显示了朝廷对民生的重视和对社会稳定的追求。然而,朝廷内部的腐败和权力斗争,使得这些民生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记载南宋时期的一系列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动荡不安的局面。无论是祭祀仪式、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还是外交关系和民生问题,都显示了南宋朝廷在内外交困中的挣扎和努力。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理解南宋时期的社会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南宋时期的一些重要政治和军事事件,反映了当时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地方官员的腐败现象。文中提到的四川都转运司、宣司、总领司等机构,展示了宋代复杂的官僚体系和财政管理制度。通过这些机构的运作,可以看出宋代朝廷对地方财政和军需物资的严格控制,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博弈。
文中提到的金朝皇帝出猎、官员任免、太一宫的修建等事件,反映了金朝的政治和文化生活。金朝作为南宋的北方强敌,其内部的政治动态对南宋的政局有着重要影响。金朝皇帝的出猎活动不仅是其个人生活的体现,也反映了金朝皇权的威严和对边疆的控制。
文中还提到了秦桧的专权和迫害忠良的行为,如对赵鼎门人的打压,展示了南宋朝廷内部的腐败和权力斗争。秦桧作为南宋时期的权臣,其专权行为对南宋的政治生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导致了忠良被贬、朝政腐败的局面。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金朝皇后的妒忌和群臣的无奈,反映了金朝后宫政治的复杂性和皇权对朝政的深远影响。金朝皇后的妒忌不仅影响了皇帝的继嗣问题,也对朝政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群臣不敢直言进谏。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南宋和金朝政治、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记载,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的政治制度、官僚体系、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能够看到金朝作为北方强敌对南宋政局的影响。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研究宋代和金朝的政治、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