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毕沅(1730年—1797年),清代史学家、官员,主持编撰《续资治通鉴》。他以博学多才著称,致力于史学研究和文献整理。
年代:编撰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续资治通鉴》共220卷,是司马光《资治通鉴》的续作,记载了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至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按编年体例编写,内容详实,是研究宋、元历史的重要文献。它对后世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续资治通鉴-元纪-元纪二十三-原文
起屠维大荒落正月,尽十二月,凡一年。
讳和实拉,武宗长子也,母曰仁献章圣皇后伊奇哩氏。帝以大德四年十一月壬子生。十一年,武宗入继大统,立仁宗为皇太子,命以次传于帝。武宗崩,仁宗立,延祐三年春,立英宗为皇太子,封帝为周王,出镇云南。行至陕西,从臣不欲南行,拥帝至金山之北,遂居焉。
◎天历二年
春,正月,己未朔,立都督府,以总左右奇彻及龙翊卫,命雅克特穆尔兼统之。
庚申,遣前翰林学士承旨布达实哩赴周王行所,仍命太府太监实喇卜奉金币以往。
平章政事敬俨以伤足告归。
辛酉,以高昌王特穆尔布哈为中书左丞相,大司农王毅为平章政事。
周王遣和勒图达逊喇至京师。以巴特穆尔扈从有功,遣使以币帛百匹即行所赐之。
武宁王库库图遣使来言周王启行之期。
癸亥,以雅克特穆尔为御史大夫。初,雅克特穆尔乞解相印,还宿卫,帝勉之曰:“卿已为省院,惟未入台,其听后命。”至是迁御史大夫,依前录军国重事、达喇罕、太平王。
甲子,齐王伊噜特穆尔薨。
乙丑,命中书左丞伊勒特穆尔迎周王。
丙寅,帝幸大崇恩福元寺。
戊辰,遣使献海东鹘于周王。
辛未,中书省言:“近籍没奇彻家,其子年十六,请令与其母同居;仍请自今臣僚有罪籍没有,其妻、其子,他人不得陈乞没为官口。”从之。
壬申,遣近侍星吉巴勒以诏往四川谕囊加特。
癸酉,以辽阳省、蒙古、高丽、肇州三万户将校从逆,举兵犯京畿,拘其符印制敕。
囊嘉特乞师于镇西武靖王绰斯班,绰斯班以兵守关隘。
甲戌,复命太仆卿嘉晖献海东鹘于周王。
丙子,皇后媵臣章珠图等七人,授集贤侍进学士等官。
丁丑,囊嘉特攻破播州猫儿垭隘,宣慰使杨雅尔布哈开关纳之。陕西蒙古军都元帅布哈台者,囊嘉特之弟;囊嘉特遣使招之,布哈台不从,斩其使。
中书省言:“朝廷赏赉,不宜滥及罔功。鹰、鹘、狮、豹之食,旧支肉价二百馀锭,今增至万三千八百锭,控鹤旧止六百二十八户,今增至二千四百户;又,佛事岁费,以今较旧,增多金千一百五十两,银六千二百两,钞五万六千二百锭,币帛三万四千馀匹;请悉简汰。”从之。
壬午,周王遗常侍博啰及特珠勒先至京师,赏以金币、居宅,仍遣内侍图嘉珲如周王行所。
乙酉,萨题等见周王于行幄,致命辞劝进。
播州杨万户,引四川贼兵至乌江峰,官军击败之;八番元帅图楚克破乌江北岸贼兵,复夺关口;诸王伊噜特穆尔,统军五万五千至乌江,与图楚克会,囊嘉特焚鸡武关大桥,又烧绝栈道。
丙戌,周王即皇帝位于和宁之北,是为明宗。扈行诸王大臣咸入贺,乃命萨题遣人还报京师。已而布达实里等辇金银币帛至,遂遣萨题等还京师。帝命之曰:“朕弟曩观书史,迩者得毋废乎?听政之暇,宜亲贤士大夫,讲论史籍,以知古今治乱得失。卿等至京师,当以朕意谕之。”
奉元蒲城县民王显政,五世同居;卫辉安寅妻陈氏,河间王成妻刘氏,冀宁李孝仁妻寇氏,濮州王义妻雷氏,南阳郄二妻张氏,怀庆阿鲁辉妻翟氏,皆以贞节闻;并旌其家。
二月,己丑,曲赦四川囊嘉特。
庚寅,大都复以雅克特穆尔为中书右丞相、监修国史、知枢密院事,馀如故。辛卯,御大明殿,册命皇妃永吉喇氏。
壬辰,宣靖王迈努自大都来觐于行在。
癸巳,大都遣翰林侍讲学士曹元用祀孔子于阙里。
囊嘉特据鸡武关,夺三叉、柴关等驿,以书诱巩总帅汪延昌,又进兵至金州,据白土关,陕西行省督军御之。大都枢密院言:“囊嘉特阻兵四川,其乱未已,请命镇西武靖王绰斯班等皆调军,以湖广行省官托欢、集赛博啰及郑昂霄总其兵进讨。”戊戌,命察罕托诺尔,宣慰使萨特密实,将本部蒙古军,会镇西武靖王讨四川。
颁行《农桑辑要》及《栽桑图》。
辛丑,大都中书省议追尊皇妣伊奇哩氏曰仁献章圣皇后,唐古氏曰文献昭圣皇后,伊奇哩,明宗母;唐古,文宗母也。
丙午,囊嘉特分兵逼襄阳,湖广行省调兵镇播州及归州。
辛亥,大都谕廷臣曰:“萨题还,言大兄已即皇帝位。凡二月二十一日以前除官者,速与制敕。后凡铨选,其诣行在以闻。”
庐州路合肥县地震。
壬子,命有司造行在帐殿。
癸丑,诸王伊噜特穆尔等至播州,招谕土官之从囊嘉特者,杨延里布哈及其弟等皆来降。
大都立奎章阁学士院,秩正三品,以翰林学士承旨呼图鲁都尔、集贤大学士赵世延并为大学士,侍御史萨题、翰林直学士虞集并为侍读学士;又置承制、供奉各一员,遣使以除目奏于行在,帝并从之。
三月,戊午朔,帝次洁坚察罕之地。
辛酉,大都遣右丞相雅克特穆尔奉皇帝宝于行在所,御史中丞巴实喇、知枢密院事图尔、哈特穆尔等各率其属以从。复命有司以金银、币帛诣行在所以备赐予。因谓其廷臣曰:“宝玺既北上,继今国家政事,其遣人闻于行在所。”
癸亥,大都命有司造乘舆服御,北迎大驾。
大都改潜邸所幸诸路,名建康曰集庆,江陵曰中兴,琼州曰乾宁,潭州曰天临。
丙寅,耀里特穆尔自行在还大都,谕旨曰:“朕至上都,宗王、大臣必皆会集,有司当备供帐。上都
壬申,监察御史巴迪斯言:“朝廷自去秋命将出师,戡定祸乱,其供给军需,赏赉将士,所费不可胜计。况冬春之交,雪雨愆期,麦苗槁死,秋田未种,民庶遑遑,流移者众,此正国家节用之时也。如果有功必当赏赉者,宜视其官之崇卑而轻重之,不惟省费,亦可示劝。其近侍诸臣奏请恩赐,宜悉停罢,以纾民力。”帝嘉纳之,仍敕中书省,以其言示有司。
癸亥,太白经天。
丙子,皇太子受新宝。
辛巳,冀宁阳曲县雨雹,大者如鸡卵。
八月,乙酉朔,帝次鸿和尔之地。丙戌,皇太子入见。是日,宴皇太子及诸王、大臣于行殿。庚寅,帝暴崩,年三十,葬起辇谷。
皇太子入临,哭尽哀。雅克特穆尔以皇后命,奉皇帝玺宝授皇太子。皇太子疾驱而还,雅克特穆尔从行,昼则率宿卫士以扈从,夜则躬擐甲胄,绕幄殿巡护。壬辰,次博啰察罕,以巴延为中书左丞相,依前太保;奇彻台、阿尔斯兰哈雅、赵世延并中书平章政事;甘肃行省平章多尔济为中书右丞,中书参议阿荣、太子詹事丞赵世安并中书参知政事;前右相相达实特穆尔、知枢密院事特穆尔布哈及上都留守特穆尔图并为御史大夫。
宣政院使回回闻明宗崩,流涕不能食,自是杜门不出者数年,以疾卒。回回与弟库库皆为时之名臣,世号双璧,皆博果密之子也。
癸巳,皇太子至上都,雅克特穆尔遂与诸王、大臣陈劝复进大位。
丙申,流诸王图喇楚于海南。
戊戌,四川囊嘉特以指斥乘舆,坐大不道弃市。
己亥,皇太子复即位于上都之大安阁。
诏曰:“晋邸违盟构逆,据有神器,天示谴告,竟陨厥身;于是宗戚旧臣,协谋以举义,正名以讨罪,揆诸统绪,属在眇躬。朕兴念大兄播迁朔漠,以贤以长,历数宜归,力拒群言,至于再四。乃曰艰难之际,天位久虚,则众志弗固,恐隳大业。朕虽从其请,初志不移,是以固让之诏始颁,奉迎之使已遣。寻命喇特纳实里、雅克特穆尔奉皇帝宝玺,远迓于途,受宝即位之日,即遣使授朕皇太子宝;朕幸释重负,实获素心,乃率臣民,北迎大驾。而先皇帝跋涉山川,蒙犯霜露,道路辽远,自春徂秋,怀艰阻于历年,望都邑而增慨,徒御弗慎,屡爽节宣,信使往来,相望于道。八月一日,大驾次鸿和尔,朕切瞻对之有期,兼程先进,相见之顷,悲喜交集。何数日之间,而宫车弗驾,国家多难,遽至于斯!念之痛心,以夜继旦,诸王、大臣以为祖宗基业之隆,先帝付托之重,天命所在,诚不可违,请即正位,以安九有。朕以先皇帝奄弃方新,衔哀辞对,固请弥坚,执谊伏阙者三日,皆宗社大计,乃于八月十五日即皇帝位于上都。可大赦天下。”
辛丑,立宁徽寺,掌明宗宫分事。壬寅,以钞万锭,币帛二千匹,供明宗皇后费用。
乙巳,发诸卫军浚通惠河。
丙午,自庚子至是日,昼雾夜晴。
丁未,以玛萨尔岱为上都留守。玛萨尔岱前为陕西行台侍御史,坐涂毁诏书得罪,以其兄巴延有功,故特官之。
曹元用自曲阜代祀还,以司寇像及《代祀记》献,帝甚喜。值大禧宗禋院副使缺,中书请以元用为之。帝不允,曰:“此人翰林中所不可无者,将大用之”会卒,帝嗟悼久之,追封东平郡公,谥文献。
己酉,车驾发上都。
庚戌,改詹事院为储政院,以巴延兼储政院使。
河东宣慰使哈克繖托朝贺为名,敛所属钞千锭入己,事觉,征钞还其主。敕:“自今有以朝贺敛钞者,以枉法论罪。”
甲寅,监察御史劾“前丞相齐布哈,昔以赃罢;天历初,因人成功,遂居相位。既矫制以玛闾家资赐平章苏苏,又与苏苏等潜呼日者推测圣算。今奉诏已释其罪,请窜诸海岛以杜奸萌。”帝曰:“流窜海岛,朕所不忍,其并妻子置之集庆。”
加封大都城隍为护国保宁王。
景州莜县尹吕思诚,差民户为三等,均其徭役;刻孔子像,令社学祀事。每岁春,行田,树畜勤敏者赏以农器,人争趋事,地无遣力。民石安儿等,流离积年,至是闻风复业。印识文簿,俾社长藏之,季月报县,不孝弟、不事生业者悉书之,罚其输作。胥吏至社者何人,用饮食若干,多者责偿其直。豪猾者窜名职田户,思诚尽袪其弊。天旱,道士持青蛇曰:“卢师谷小青,谓龙也,祷之即雨。”思诚以其惑人,杀蛇,逐道士,雨亦随至,遂有年。县多淫祠,动以百馀计,刑牲以祭者无虚日,思诚悉命毁之,唯存汉董仲舒祠。
九月,乙卯朔,市故宋太后全氏田,赐大承大护圣寺。
辛酉,诏:“凡往明宗所送宝官吏,越次超升者,皆从黜降。”
丁卯,帝至自上都。
戊辰,敕翰林国史院官同奎章阁学士,采辑本朝典故,准唐、宋《会要》著为《经世大典》。
敕:“使者颁诏赦,率日行三百里。既受命,逗留三日及所至饮宴稽期者治罪;受赂者以枉法论。”
辛未,监察御史劾奏:“如枢密院事达实特穆尔,阿附都尔苏,又与旺沁举兵犯阙。今既待以不死,而又付之兵柄,事非便。”诏罢之。
癸酉,帝御大明殿,受诸王、百官朝贺。
特们德尔诸子索珠等,明宗尝敕流于南方。雅克特穆尔言天历初有劳于国,请各遣还田里,从之。
甲戌,命江浙行省明年漕运粮二百八十万石赴京师。
乙亥,史惟良上疏言:“今天下
僧人师也。予,孔子之徒,天下儒人师也。请各不为礼。”帝师笑而起,举觞卒饮。众为之悚然。
诏:“僧尼徭役一切无有所预。”
丙戌,诏:“百官一品至三品,先言朝政得失一事,四品以下,悉听敷陈。”仍命赵世安、阿荣辑录所上章疏,善者即议举行。
追封雅克特穆尔曾祖班都察为溧阳王。祖托克托呼为升王,父绰和尔为扬王。
乙未,改封前镇南王特穆尔布哈为宣让王。初,镇南王托布哈薨,子博啰布哈幼,命特穆尔布哈袭其爵,博啰布哈既长,特穆尔布哈请以王爵归之,乃特封富让王,以示褒宠。
诏谕群臣臣:“皇姑鲁国大长公主早寡守节,不从诸叔继尚,鞠育遗孤,其子袭其王,女配予一人。朕思庶民若是者犹当旌表,况在懿亲乎!赵世延、虞集等可议封号以闻。”
诏:“诸僧寺田,自金、宋所有及累朝赐予者,悉除其租;其有当输租者,仍免其役;僧还俗者,听复为僧。”
壬寅,命江浙行省印《佛经》二十七藏。
丁未,造至元钞四十五万锭,中统钞五万锭。
是岁,中书平章政事彻尔特穆尔,出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是时黄河清,有司以为瑞,请闻于朝,彻尔特穆尔曰:“吾知为臣忠,为子孝,天下治,百姓安为瑞,馀何益于治!”岁大饥,彻尔特穆尔议赈之,其属以为必自县上之府,府上之省,然后以闻,彻尔特穆尔曰:“民饥,死者已众,乃欲拘以常格耶!往复累月,民存无几矣。此盖有司畏罪,将归怨于朝廷,吾不为也。”大发仓廪赈之,乃请专擅之罪;帝嘉之,赐龙衣、上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续资治通鉴-元纪-元纪二十三-译文
从屠维大荒落的正月开始,到十二月结束,共一年。
皇帝名叫和实拉,是武宗的长子,母亲是仁献章圣皇后伊奇哩氏。皇帝在大德四年十一月壬子日出生。十一年后,武宗继承皇位,立仁宗为皇太子,并命令依次传位给皇帝。武宗去世后,仁宗继位,延祐三年春天,立英宗为皇太子,封皇帝为周王,派他出镇云南。走到陕西时,随从的臣子们不愿意继续南行,于是拥立皇帝到金山的北边,从此定居在那里。
◎天历二年
春天,正月初一,设立都督府,总管左右奇彻和龙翊卫,命令雅克特穆尔兼任统领。
初二,派遣前翰林学士承旨布达实哩前往周王的行宫,同时命令太府太监实喇卜带着金币前往。
平章政事敬俨因为脚伤告假回家。
初三,任命高昌王特穆尔布哈为中书左丞相,大司农王毅为平章政事。
周王派遣和勒图达逊喇到京师。因为巴特穆尔随从有功,派遣使者带着一百匹币帛到行宫赏赐他。
武宁王库库图派遣使者来报告周王启程的日期。
初五,任命雅克特穆尔为御史大夫。起初,雅克特穆尔请求解除相印,回到宿卫,皇帝勉励他说:“你已经担任省院职务,只是还没有进入御史台,等待后续的命令吧。”现在升任御史大夫,仍然负责军国重事、达喇罕、太平王等职务。
初六,齐王伊噜特穆尔去世。
初七,命令中书左丞伊勒特穆尔迎接周王。
初八,皇帝驾临大崇恩福元寺。
初十,派遣使者向周王献上海东鹘。
十三,中书省上奏:“最近抄没了奇彻的家产,他的儿子年仅十六岁,请求让他与母亲同居;同时请求从今以后,臣僚有罪被抄没家产时,其妻子、儿子,其他人不得请求将他们没为官奴。”皇帝同意了。
十四,派遣近侍星吉巴勒带着诏书前往四川劝谕囊加特。
十五,因为辽阳省、蒙古、高丽、肇州三万户的将校叛乱,举兵侵犯京畿,拘捕了他们的符印制敕。
囊嘉特向镇西武靖王绰斯班请求援军,绰斯班派兵守住关隘。
十六,再次命令太仆卿嘉晖向周王献上海东鹘。
十八,皇后的媵臣章珠图等七人,被授予集贤侍进学士等官职。
十九,囊嘉特攻破播州猫儿垭隘,宣慰使杨雅尔布哈打开关门接纳他。陕西蒙古军都元帅布哈台是囊嘉特的弟弟;囊嘉特派遣使者招降他,布哈台不从,斩杀了使者。
中书省上奏:“朝廷的赏赐,不应该滥发给无功之人。鹰、鹘、狮、豹的食物,过去每年花费二百多锭,现在增加到一万三千八百锭;控鹤过去只有六百二十八户,现在增加到二千四百户;另外,佛事的费用,与过去相比,增加了金一千一百五十两,银六千二百两,钞五万六千二百锭,币帛三万四千多匹;请求全部精简。”皇帝同意了。
二十二,周王派遣常侍博啰和特珠勒先到京师,赏赐他们金币和居宅,同时派遣内侍图嘉珲前往周王的行宫。
二十五,萨题等人在行宫见到周王,传达致命辞劝他登基。
播州杨万户带领四川贼兵到乌江峰,官军击败了他们;八番元帅图楚克攻破乌江北岸的贼兵,重新夺回关口;诸王伊噜特穆尔率领五万五千军队到达乌江,与图楚克会合,囊嘉特烧毁了鸡武关大桥,又烧断了栈道。
二十六,周王在和宁的北边即皇帝位,这就是明宗。随行的诸王大臣都来祝贺,于是命令萨题派人回京师报告。不久,布达实里等人带着金银币帛到来,于是派遣萨题等人回京师。皇帝对他们说:“朕的弟弟过去喜欢读书,近来是否荒废了?在听政的闲暇时间,应该亲近贤士大夫,讨论史籍,了解古今治乱的得失。你们到京师后,应当把朕的意思传达给他们。”
奉元蒲城县的百姓王显政,五世同堂;卫辉安寅的妻子陈氏,河间王成的妻子刘氏,冀宁李孝仁的妻子寇氏,濮州王义的妻子雷氏,南阳郄二的妻子张氏,怀庆阿鲁辉的妻子翟氏,都以贞节闻名;朝廷表彰了他们的家庭。
二月,初二,特赦四川的囊嘉特。
初三,大都再次任命雅克特穆尔为中书右丞相、监修国史、知枢密院事,其他职务不变。初四,皇帝在大明殿册封皇妃永吉喇氏。
初五,宣靖王迈努从大都来到行宫觐见。
初六,大都派遣翰林侍讲学士曹元用到阙里祭祀孔子。
囊嘉特占据鸡武关,夺取了三叉、柴关等驿站,写信引诱巩总帅汪延昌,又进兵到金州,占据白土关,陕西行省督军抵御。大都枢密院上奏:“囊嘉特在四川阻兵作乱,叛乱尚未平息,请求命令镇西武靖王绰斯班等人调集军队,由湖广行省官员托欢、集赛博啰和郑昂霄统领军队进讨。”初十,命令察罕托诺尔,宣慰使萨特密实,率领本部蒙古军,与镇西武靖王一起讨伐四川。
颁布《农桑辑要》和《栽桑图》。
十三,大都中书省商议追尊皇妣伊奇哩氏为仁献章圣皇后,唐古氏为文献昭圣皇后,伊奇哩是明宗的母亲;唐古是文宗的母亲。
十八,囊嘉特分兵逼近襄阳,湖广行省调兵镇守播州和归州。
二十三,大都谕令廷臣说:“萨题回来,说大兄已经即皇帝位。凡是二月二十一日以前任命的官员,尽快给予制敕。以后凡是铨选官员,都要到行宫报告。”
庐州路合肥县发生地震。
二十四,命令有关部门建造行宫的帐殿。
二十五,诸王伊噜特穆尔等人到达播州,招降那些跟随囊嘉特的土官,杨延里布哈和他的弟弟等人都来投降。
大都设立奎章阁学士院,秩正三品,任命翰林学士承旨呼图鲁都尔、集贤大学士赵世延为大学士,侍御史萨题、翰林直学士虞集为侍读学士;又设置承制、供奉各一员,派遣使者将任命名单奏报行宫,皇帝都同意了。
三月,初一,皇帝驻扎在洁坚察罕的地方。
初四,大都派遣右丞相雅克特穆尔带着皇帝宝玺前往行宫,御史中丞巴实喇、知枢密院事图尔、哈特穆尔等人各自率领属下随行。再次命令有关部门带着金银、币帛前往行宫以备赏赐。皇帝对廷臣说:“宝玺已经北上,今后国家的政事,要派人到行宫报告。”
初六,大都命令有关部门制造乘舆服御,北上迎接大驾。
大都将潜邸所经过的诸路改名,建康改为集庆,江陵改为中兴,琼州改为乾宁,潭州改为天临。
初九,耀里特穆尔从行宫回到大都,传达皇帝的旨意说:“朕到上都时,宗王、大臣们必定都会聚集,有关部门应当准备好供帐。上都
壬申日,监察御史巴迪斯上奏说:“朝廷自从去年秋天派遣将领出征,平定祸乱,供应军需,赏赐将士,所花费的财物不计其数。况且冬春之交,雪雨不按时节,麦苗枯死,秋田还未播种,百姓惶恐不安,流离失所的人很多,这正是国家应该节约用度的时候。如果有功的人必须赏赐,应该根据他们的官职高低来决定赏赐的轻重,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开支,也可以起到激励作用。那些近侍大臣请求恩赐的奏章,应该全部停止,以减轻百姓的负担。”皇帝赞赏并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命令中书省将他的意见传达给有关部门。
癸亥日,太白星经过天空。
丙子日,皇太子接受了新的宝印。
辛巳日,冀宁阳曲县下冰雹,大的像鸡蛋一样。
八月乙酉日,皇帝驻扎在鸿和尔地区。丙戌日,皇太子入宫觐见。当天,皇帝在行宫宴请皇太子及诸王、大臣。庚寅日,皇帝突然驾崩,年仅三十岁,葬于起辇谷。
皇太子入宫哀悼,痛哭流涕。雅克特穆尔奉皇后之命,将皇帝的玺印交给皇太子。皇太子迅速返回,雅克特穆尔随行,白天率领宿卫士兵护卫,晚上则亲自披甲执剑,围绕行宫巡逻保护。壬辰日,驻扎在博啰察罕,任命巴延为中书左丞相,仍保留太保职位;奇彻台、阿尔斯兰哈雅、赵世延为中书平章政事;甘肃行省平章多尔济为中书右丞,中书参议阿荣、太子詹事丞赵世安为中书参知政事;前右相达实特穆尔、知枢密院事特穆尔布哈及上都留守特穆尔图均为御史大夫。
宣政院使回回听说明宗驾崩,悲痛得无法进食,从此闭门不出数年,最终因病去世。回回与弟弟库库都是当时的名臣,世人称他们为“双璧”,他们都是博果密的儿子。
癸巳日,皇太子到达上都,雅克特穆尔与诸王、大臣一起劝说他重新登上皇位。
丙申日,将诸王图喇楚流放到海南。
戊戌日,四川的囊嘉特因指责皇帝,犯下大不敬之罪,被处死。
己亥日,皇太子在上都的大安阁重新登基。
皇帝下诏说:“晋王违背盟约,谋反篡位,占据皇位,上天降下警告,最终使他丧命;于是宗室亲戚和旧臣们共同谋划,举起义旗,正名讨伐罪人,按照正统继承的顺序,皇位应当归于我。我想到兄长流亡北方,以贤德和年长,天命应当归于他,我多次拒绝众人的建议。然而在艰难的时刻,皇位长期空缺,众人的意志难以坚定,恐怕会毁掉大业。我虽然接受了他们的请求,但初衷未变,因此在我发布让位的诏书后,立即派遣使者迎接兄长。随后命令喇特纳实里、雅克特穆尔奉皇帝宝玺,远道迎接,兄长接受宝玺登基之日,立即派遣使者授予我皇太子宝印;我庆幸卸下重担,实现了心愿,于是率领臣民,北上迎接皇帝。然而先皇帝跋山涉水,历经风霜,路途遥远,从春天到秋天,历经艰难险阻,望着都城感慨万千,随从们不够谨慎,多次违背节制,信使往来,络绎不绝。八月一日,皇帝驻扎在鸿和尔,我急切盼望与他相见,日夜兼程,终于相见,悲喜交加。没想到几天之后,皇帝突然驾崩,国家陷入多难,竟然到了这种地步!我心中悲痛,夜以继日,诸王、大臣们认为祖宗基业昌盛,先帝托付重任,天命所在,不可违背,请求我立即登基,以安定天下。我因先皇帝刚刚去世,心怀悲痛,坚决推辞,但众人坚持了三天,最终在八月十五日在上都登基。现在大赦天下。”
辛丑日,设立宁徽寺,负责管理明宗的宫务。壬寅日,拨出一万锭钞和二千匹币帛,供明宗皇后使用。
乙巳日,派遣各卫军疏通通惠河。
丙午日,从庚子日到这一天,白天有雾,晚上晴朗。
丁未日,任命玛萨尔岱为上都留守。玛萨尔岱之前担任陕西行台侍御史,因涂改诏书获罪,因其兄长巴延有功,所以特别任命他。
曹元用从曲阜代祀回来,献上司寇像和《代祀记》,皇帝非常高兴。当时大禧宗禋院副使职位空缺,中书省请求任命曹元用担任。皇帝不同意,说:“此人是翰林院中不可或缺的人才,将来要重用他。”不久曹元用去世,皇帝哀悼许久,追封他为东平郡公,谥号文献。
己酉日,皇帝的车驾离开上都。
庚戌日,将詹事院改为储政院,任命巴延兼任储政院使。
河东宣慰使哈克繖以朝贺为名,向所属官员收取一千锭钞据为己有,事情败露后,被要求将钞归还给原主。皇帝下令:“从今以后,如果有人以朝贺为名收取钞币,将以枉法罪论处。”
甲寅日,监察御史弹劾:“前丞相齐布哈,过去因贪污被罢免;天历初年,因他人成功,得以重新担任丞相。他不仅伪造诏书将玛闾的家产赐给平章苏苏,还与苏苏等人暗中请占卜者推测皇帝的寿命。如今皇帝已经赦免了他的罪,请求将他流放到海岛,以杜绝奸邪的萌芽。”皇帝说:“流放到海岛,我不忍心,将他及其妻子安置在集庆。”
加封大都城隍为护国保宁王。
景州莜县尹吕思诚将民户分为三等,平均他们的徭役;雕刻孔子像,命令社学祭祀。每年春天,巡视田地,奖励勤劳的农民农具,人们争相劳作,土地得到充分利用。百姓石安儿等人,流离失所多年,现在听说吕思诚的政策,纷纷回乡务农。吕思诚还印制文簿,让社长保管,每季度上报县里,不孝顺父母、不务正业的人都会被记录,并罚他们服劳役。胥吏到社里办事,记录他们用了多少饮食,超过标准的要赔偿。豪强们冒充职田户,吕思诚彻底消除了这些弊端。天旱时,道士拿着青蛇说:“这是卢师谷的小青,是龙,祈祷就会下雨。”吕思诚认为他在迷惑百姓,杀了蛇,赶走了道士,随后果然下雨,当年获得了丰收。县里有很多淫祠,数量超过一百,每天都有杀牲祭祀的活动,吕思诚下令全部拆除,只保留了汉代的董仲舒祠。
九月乙卯日,购买宋朝太后全氏的田地,赐给大承大护圣寺。
辛酉日,皇帝下诏:“凡是前往明宗处送宝的官吏,越级晋升的,一律降职。”
丁卯日,皇帝从上都返回。
戊辰日,皇帝命令翰林国史院官员与奎章阁学士一起,收集本朝的典故,参照唐、宋的《会要》,编写《经世大典》。
皇帝下令:“使者颁布诏书赦令,每天必须行进三百里。接受命令后,拖延三天或在途中饮宴耽误时间的,将治罪;受贿的以枉法罪论处。”
辛未日,监察御史弹劾:“枢密院事达实特穆尔,依附都尔苏,又与旺沁举兵犯上。如今皇帝不仅赦免了他的死罪,还让他掌握兵权,这是不合适的。”皇帝下令罢免他的职务。
癸酉日,皇帝在大明殿接受诸王、百官的朝贺。
特们德尔的儿子索珠等人,明宗曾下令将他们流放到南方。雅克特穆尔说他们在天历初年对国家有功,请求将他们遣返回乡,皇帝同意了。
甲戌日,命令江浙行省明年漕运二百八十万石粮食到京师。
乙亥日,史惟良上疏说:“如今天下
僧人是老师。我是孔子的学生,是天下儒者的老师。请我们各自不必行礼。”皇帝的老师笑着站起来,举起酒杯一饮而尽。众人对此感到敬畏。
皇帝下诏:“僧人和尼姑的徭役一律不参与。”
丙戌日,皇帝下诏:“一品到三品的官员,先陈述朝政的得失一事,四品以下的官员,可以自由陈述。”并命令赵世安、阿荣收集所上的奏章,好的就立即讨论执行。
追封雅克特穆尔的曾祖父班都察为溧阳王。祖父托克托呼为升王,父亲绰和尔为扬王。
乙未日,改封前镇南王特穆尔布哈为宣让王。起初,镇南王托布哈去世,他的儿子博啰布哈年幼,命令特穆尔布哈继承爵位,博啰布哈长大后,特穆尔布哈请求将王爵归还给他,于是特封为富让王,以示褒奖和宠爱。
皇帝下诏告诉群臣:“皇姑鲁国大长公主早年守寡,守节不嫁,不随从各位叔叔再婚,抚养遗孤,她的儿子继承了王位,女儿嫁给了我一个人。我想,即使是普通百姓这样做也应该表彰,何况是皇亲国戚呢!赵世延、虞集等人可以讨论封号并报告给我。”
皇帝下诏:“各僧寺的田地,自金、宋时期所有以及历代朝廷赐予的,全部免除其租税;那些应当缴纳租税的,仍然免除其徭役;僧人还俗的,允许重新为僧。”
壬寅日,命令江浙行省印刷《佛经》二十七套。
丁未日,制造至元钞四十五万锭,中统钞五万锭。
这一年,中书平章政事彻尔特穆尔,出任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当时黄河水清,有关部门认为是祥瑞,请求报告朝廷,彻尔特穆尔说:“我知道为臣要忠诚,为子要孝顺,天下治理得好,百姓安居乐业才是祥瑞,其他的对治理有什么好处!”这一年大饥荒,彻尔特穆尔提议赈灾,他的下属认为必须从县上报到府,府上报到省,然后才能报告朝廷,彻尔特穆尔说:“百姓饥饿,已经死了很多人,还要拘泥于常规吗!来回几个月,百姓剩下的不多了。这是有关部门害怕承担责任,想把怨恨归咎于朝廷,我不这样做。”他大量发放仓库粮食赈灾,然后请求承担擅自行动的罪责;皇帝嘉奖他,赐给他龙衣和上等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续资治通鉴-元纪-元纪二十三-注解
屠维大荒落:古代纪年法中的一种,用于表示年份。屠维是干支纪年中的一个组合,大荒落则是古代对月份的别称。
武宗:元朝的一位皇帝,即元武宗海山,他在位期间加强了中央集权。
仁献章圣皇后伊奇哩氏:元武宗的皇后,伊奇哩氏是她的姓氏,仁献章圣是她的谥号。
周王:元朝时期的一个王爵,通常授予皇帝的兄弟或儿子。
雅克特穆尔:人名,元朝时期的官员。
布达实哩:元朝的一位官员,曾任翰林学士承旨。
囊嘉特:元代官员,曾任湖广行省参知政事。
奎章阁学士院:元朝设立的一个学术机构,主要负责编纂和整理文献。
集庆:地名,今江苏省南京市。
中兴:元朝时期对江陵的别称。
乾宁:元朝时期对琼州的别称。
天临:元朝时期对潭州的别称。
都尔苏:元代官员,曾任御史大夫等职,因贪污被查处。
八番:元代地名,今贵州省境内。
集庆潜邸:元代皇太子在集庆(今南京)的住所。
大龙翔集庆寺:元代皇家寺庙,位于集庆(今南京)。
漷州漕运河:元代运河,位于今北京市通州区。
达喇罕:元代官职,意为“太平王”。
哈玛尔图:元代官员,曾任中书平章政事。
巴特穆尔:元代官员,曾任中书平章政事。
博啰:元代官员,曾任御史大夫。
昭武王:元代王爵,封号为昭武。
和锡:元代官员,曾任行枢密院事。
赛特穆尔:元代官员,曾任同知行枢密院事。
迈努:元代官员,曾任同知行枢密院事。
塔齐尔:元代官员,曾任御史台官员。
宾达杰尔:元代官员,曾任御史台官员。
特穆尔图:元代官员,曾任上都留守。
特穆尔布哈:元代官员,曾任中书左丞相。
库库图:元代王爵,封号为武宁王。
彻尔特穆尔:元代官员,曾任中书平章政事。
阔尔吉:元代官员,曾任中书右丞。
达锡济:元代官员,曾任岭北行省平章。
玛谟:元代官员,曾任岭北行省右丞。
罗勒:元代官员,曾任岭北行省郎中。
呼鲁呼:元代官员,曾任晋邸卫卒。
多勒巴津:元代地名,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鄂尔木东:元代地名,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拜萨济图:元代地名,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温都尔海:元代地名,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呼图喇:元代地名,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哈尔纳图:元代地名,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六十店:元代地名,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凤翔府岐阳书院:元代书院,位于凤翔府(今陕西省凤翔县)。
周文宪王:周文王,西周开国君主,儒家尊为圣人。
壬申: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年份,用于记录历史事件的具体时间。
监察御史:古代官名,负责监察百官,纠察不法行为。
巴迪斯:人名,元朝时期的监察御史。
戡定祸乱:平定叛乱,恢复社会秩序。
供给军需:为军队提供必要的物资和装备。
赏赉将士:对有功的将士进行奖赏。
雪雨愆期:指天气异常,雪雨不按时节到来。
麦苗槁死:麦苗因干旱或其他原因而枯死。
秋田未种:秋季的田地还未播种。
民庶遑遑:百姓生活困苦,惶惶不安。
流移者众:流离失所的人很多。
节用:节约开支,减少不必要的花费。
官之崇卑:官职的高低。
近侍诸臣:皇帝身边的亲近大臣。
恩赐:皇帝对臣子的特别赏赐。
纾民力:减轻百姓的负担。
帝嘉纳之:皇帝赞许并采纳了这个建议。
中书省:元朝时期的中央行政机构。
太白经天:天文现象,指金星在白天可见。
皇太子受新宝:皇太子接受新的宝玺,象征权力的传承。
冀宁阳曲县:地名,位于今山西省。
雨雹:下冰雹。
鸿和尔: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行殿:皇帝在外出时的临时宫殿。
暴崩:皇帝突然去世。
起辇谷:地名,元朝皇帝的陵墓所在地。
皇帝玺宝:皇帝的印玺,象征皇权。
博啰察罕: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中书左丞相:元朝时期的中书省高级官员。
太保:古代官职,负责辅佐皇帝。
中书平章政事:元朝官职,相当于宰相,负责国家政务。
中书右丞:元朝时期的中书省高级官员。
中书参知政事:元朝时期的中书省高级官员。
御史大夫:古代官职,负责监察百官。
宣政院使:元朝时期的官职,负责宗教事务。
明宗:元朝皇帝,庙号明宗。
杜门不出:闭门不出,形容隐居或避世。
双璧:比喻兄弟二人都是杰出的人才。
博果密:人名,元朝时期的官员。
上都:元朝的都城之一,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
大位:皇位。
海南:地名,今海南省。
四川囊嘉特:人名,元朝时期的官员。
指斥乘舆:指责皇帝的车驾,引申为批评皇帝。
大不道:严重的罪行。
弃市:古代的一种刑罚,将罪犯在市场上公开处死。
大安阁:上都的宫殿名。
晋邸:指晋王,元朝时期的宗室成员。
神器:指皇位。
天示谴告:上天通过灾异来警示人间。
宗戚旧臣:皇帝的亲属和旧臣。
协谋:共同谋划。
正名:纠正名分,恢复正统。
眇躬:皇帝自称,表示谦逊。
大兄:皇帝对兄长的尊称。
朔漠:北方的大漠。
历数:天命,指皇位的传承。
天位:皇位。
固让:坚决辞让。
奉迎:迎接。
喇特纳实里:人名,元朝时期的官员。
大驾:皇帝的车驾。
宫车弗驾:皇帝的车驾不再前行,指皇帝去世。
九有:天下。
奄弃:突然去世。
衔哀:怀着悲痛。
宗社:宗庙和社稷,指国家。
大赦天下:皇帝颁布赦令,赦免全国的罪犯。
宁徽寺:元朝时期的寺庙名。
明宗宫分事:明宗皇帝的宫廷事务。
钞万锭:元朝时期的货币单位。
币帛:丝绸等贵重物品。
通惠河:元朝时期的一条运河。
玛萨尔岱:人名,元朝时期的官员。
上都留守:元朝时期的官职,负责上都的行政事务。
陕西行台侍御史:元朝时期的官职,负责陕西地区的监察事务。
涂毁诏书:故意毁坏皇帝的诏书。
巴延:人名,元朝时期的官员。
曹元用:人名,元朝时期的官员。
曲阜:地名,今山东省曲阜市,孔子的故乡。
司寇像:孔子的画像。
代祀记:记录祭祀活动的文献。
大禧宗禋院:元朝时期的宗教机构。
东平郡公:元朝时期的爵位。
谥文献:谥号,表示对死者的评价。
储政院:元朝时期的机构,负责皇太子的教育和管理。
河东宣慰使:元朝时期的官职,负责河东地区的行政事务。
哈克繖:人名,元朝时期的官员。
朝贺:向皇帝朝拜祝贺。
枉法:违法乱纪。
齐布哈:人名,元朝时期的官员。
赃罢:因贪污而被罢免。
天历:元朝皇帝的年号。
矫制:伪造皇帝的诏令。
玛闾:人名,元朝时期的官员。
苏苏:人名,元朝时期的官员。
日者:占卜者。
圣算:皇帝的寿命。
窜诸海岛:流放到海岛上。
大都城隍:元朝时期大都(今北京)的城隍神。
护国保宁王:元朝时期的封号。
景州莜县:地名,今河北省景县。
吕思诚:人名,元朝时期的官员。
社学:古代的地方学校。
农器:农具。
石安儿:人名,元朝时期的百姓。
印识文簿:盖有印章的文书。
社长:古代地方行政单位的负责人。
胥吏:古代的地方官吏。
职田户:古代的一种户籍制度。
卢师谷小青:传说中的龙神。
淫祠:不合礼制的祠庙。
董仲舒:西汉时期的儒家学者。
大承大护圣寺:元朝时期的寺庙名。
奎章阁:元朝时期的皇家图书馆。
经世大典:元朝时期的一部重要典籍。
大明殿:元朝时期的宫殿名。
江浙行省:元朝时期的行政区域,包括今江苏、浙江等地。
漕运:通过水路运输粮食。
史惟良:人名,元朝时期的官员。
帑藏:国库,指国家储存财物的地方。
生民凋瘵:百姓生活困苦,形容社会经济的衰败。
世祖成宪:指元世祖忽必烈制定的法律和制度。
汰冗滥蚕食之人:裁减那些多余且贪污腐败的官员。
土木不急之役:指不必要的建筑工程。
祯祥:吉祥的征兆。
因循苟且:指因循守旧,不思进取。
治乱之由:国家治乱的原因。
苏门:指苏门答腊,此处指从苏门答腊征收的米粮。
颜子庙:为纪念孔子弟子颜回而建的庙宇。
龙翔集庆寺:元代的一座著名佛寺。
使民以时:指按照农时安排百姓的劳役,不误农时。
使臣以礼:指对待臣子要以礼相待。
丰、沛: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今江苏丰县和沛县。
光武中兴:指东汉光武帝刘秀复兴汉朝。
奎章侍书学士:元代官职,负责皇帝的文书工作。
纳粟补官:指通过捐献粮食来获得官职。
太史院使:元代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
郊庙之乐:指祭祀天地和祖先时所用的音乐。
衮冕:古代皇帝祭祀时穿的礼服。
风宪官:指负责监察的官员。
大行皇帝:指已故的皇帝。
都水监:古代负责水利工程的机构。
国子监:古代最高学府,负责教育和管理学生。
英宗实录:记录元英宗时期的官方史书。
帝师:指皇帝的老师,这里特指元朝皇帝的老师,通常为佛教高僧。
觞:古代的一种酒器,用于盛酒。
徭役:古代官府强制百姓承担的无偿劳动,如修路、筑城等。
溧阳王:元朝封号,溧阳为地名,王为爵位。
升王:元朝封号,升为地名,王为爵位。
扬王:元朝封号,扬为地名,王为爵位。
宣让王:元朝封号,宣让为地名,王为爵位。
鲁国大长公主:元朝皇族女性封号,鲁国为地名,大长公主为皇族女性爵位。
旌表:古代官府对忠孝节义等行为进行表彰的一种方式。
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元朝地方官职,负责河南地区的政务。
至元钞:元朝货币,至元为年号,钞为纸币。
中统钞:元朝货币,中统为年号,钞为纸币。
仓廪:古代官府储存粮食的仓库。
龙衣:皇帝赐予臣子的贵重衣物,象征极高的荣誉。
上尊:皇帝赐予臣子的贵重酒器,象征极高的荣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续资治通鉴-元纪-元纪二十三-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元朝时期的一系列政治事件和宫廷变动,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和权力斗争。文中提到的周王、雅克特穆尔、布达实哩等人物,都是当时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他们的行动和决策对元朝的政治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中提到的囊嘉特叛乱事件,是元朝中期的一次重大内乱,反映了当时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囊嘉特据守四川,试图割据一方,最终被朝廷派兵镇压。这一事件不仅影响了元朝的政治稳定,也对后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中还提到了奎章阁学士院的设立,这是元朝文化政策的一个重要举措。奎章阁学士院的设立,旨在整理和编纂文献,推动文化发展。这一机构的设立,反映了元朝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元朝对地方行政区划的调整,如将建康改为集庆,江陵改为中兴等。这些调整不仅反映了元朝对地方行政管理的重视,也体现了元朝在政治和文化上的统一和整合。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元朝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也反映了当时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元朝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这一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这段古文记载了元代朝廷的一系列政治、军事和文化活动,反映了元代政治体制的复杂性和皇权的集中化。首先,文中提到都尔苏贪污府库财物,导致大都府库空虚,朝廷不得不动用御史台、司农寺等机构的储备来填补空缺。这一事件揭示了元代官僚体系中存在的腐败问题,以及朝廷对财政管理的重视。
其次,文中提到云南诸王达实布哈、图沁布哈等人集众五万,指控丞相额森吉尼专擅十罪,意图杀之。额森吉尼逃至八番,达实布哈则伪署参知政事等官职。这一事件反映了元代地方势力与中央政权之间的权力斗争,地方诸王对中央官员的不满和反抗,显示了元代政治的不稳定性。
文中还提到大都命改集庆潜邸,封大龙翔集庆寺,并计划来年兴工。这一举措体现了元代皇室对宗教和文化的重视,尤其是对佛教的支持。大龙翔集庆寺的修建不仅是为了宗教目的,也是为了彰显皇权的威严和合法性。
此外,文中提到雅克特穆尔被任命为太师、中书右丞相等职,显示了他在朝廷中的重要地位。雅克特穆尔建议皇帝选择合适的人担任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等重要职位,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任命了哈玛尔图、巴特穆尔、博啰等人。这一任命过程反映了元代朝廷对官员选拔的重视,尤其是对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等核心机构的控制。
文中还提到皇帝在行殿宴请诸王、大臣,并特别告诫台臣要谨记太祖皇帝的训诫,强调风纪的重要性。皇帝将国家比作一人之身,中书省为右手,枢密院为左手,御史台则是治病的良医。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御史台在监督和纠正朝廷官员行为中的重要作用。皇帝还鼓励御史台官员大胆弹劾违法越礼的诸王和百司,显示了朝廷对廉政和法制的重视。
最后,文中提到皇太子赐凤翔府岐阳书院额,书院祀周文宪王,并命设学官,春秋释奠,如孔子庙仪。这一举措体现了元代皇室对儒家文化的推崇,尤其是对周文王的尊崇。岐阳书院的设立不仅是为了弘扬儒家文化,也是为了培养人才,巩固皇权的文化基础。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记载元代朝廷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活动,揭示了元代政治体制的复杂性、皇权的集中化以及对廉政、法制和文化的重视。这些内容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理解元代政治、文化和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文字记载了元朝时期的一系列政治事件和社会状况,反映了当时朝廷的运作方式、官员的职责以及皇帝与臣子之间的关系。首先,监察御史巴迪斯的谏言体现了元朝朝廷在军事开支和赏赐方面的巨大压力,尤其是在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百姓生活困苦,流离失所者众多。巴迪斯建议朝廷应根据官职高低来合理分配赏赐,以节省开支并激励官员,同时停止对近臣的恩赐,以减轻百姓的负担。这一建议得到了皇帝的赞许和采纳,显示了元朝朝廷在财政管理上的谨慎和对民生的关注。
接下来,文中记载了皇帝突然去世的事件,以及皇太子在雅克特穆尔等人的辅佐下顺利继位的过程。这一系列事件反映了元朝皇位继承的复杂性和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雅克特穆尔作为重要的辅政大臣,不仅在皇帝去世后迅速采取行动,确保皇太子顺利继位,还在夜间亲自巡逻,保护皇太子的安全,显示了其忠诚和才干。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元朝朝廷对贪腐行为的严厉打击。例如,河东宣慰使哈克繖因贪污被查处,朝廷明确规定今后凡是以朝贺名义敛财的官员都将受到严惩。这一举措反映了元朝朝廷对吏治的重视,试图通过法律手段来遏制贪腐,维护朝廷的清廉形象。
最后,文中还记载了元朝朝廷对文化和宗教的重视。例如,曹元用代祀孔子并献上《代祀记》,皇帝对此表示赞赏,并计划重用他。此外,朝廷还下令编纂《经世大典》,以整理和传承本朝的历史和文化。这些举措显示了元朝朝廷在文化建设和宗教管理方面的努力,试图通过文化和宗教来巩固统治。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元朝时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还反映了当时朝廷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状况。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描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元朝的历史背景和朝廷的运作方式,以及皇帝与臣子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元代中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文中提到国家经费繁重,国库空虚,百姓生活困苦,显示出当时社会经济的不景气。作者提出应遵循世祖忽必烈的制度,裁减冗员,停止不必要的工程,以恢复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秩序。这种建议反映了当时一些有识之士对国家现状的担忧和对改革的渴望。
文中还提到了一些具体的政策,如免除苏门岁输米、建颜子庙、建龙翔集庆寺等。这些政策既有对百姓的关怀,也有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特别是建颜子庙,体现了对儒家文化的重视。然而,建佛寺的政策却引发了争议,南台御史盖苗上书反对,认为不应为了建佛寺而损害百姓的利益。这种争议反映了当时佛教与儒家思想之间的冲突。
文中还提到了一些官员的事迹,如虞集和张养浩。虞集提出通过宽政和恢复生产来救助灾民,显示出他对民生的关注。张养浩则以其廉洁和仁爱著称,他在陕西任职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救助灾民,深受百姓爱戴。这些官员的事迹反映了当时一些有识之士对国家和百姓的责任感。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天文历法和音乐方面的内容,如齐履谦对乐律的研究。这些内容反映了元代在文化和科技方面的成就。齐履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恢复古代的雅乐,还对天文历法有重要贡献。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元代中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描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有对国家和百姓的关怀,也有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既有对现状的担忧,也有对未来的希望。这些内容为我们了解元代中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文本主要记载了元朝时期的一些政治、宗教和社会事件,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政治制度。首先,文本中提到的‘帝师’和‘僧人’的对话,体现了元朝时期佛教与儒教的并存与互动。帝师作为皇帝的老师,其地位显赫,而儒生则以孔子为尊,两者在礼仪上的冲突,反映了当时宗教与文化的多元性。
其次,文本中提到的‘僧尼徭役一切无有所预’和‘诸僧寺田,自金、宋所有及累朝赐予者,悉除其租’等政策,显示了元朝政府对佛教的优待。这些政策不仅减轻了僧尼的负担,还进一步巩固了佛教在社会中的地位。这种对佛教的扶持,可能与元朝统治者希望通过宗教来巩固政权的意图有关。
此外,文本中提到的‘百官一品至三品,先言朝政得失一事,四品以下,悉听敷陈’的政策,反映了元朝政府对官员意见的重视。这种开放的政治氛围,有助于集思广益,促进政策的完善。同时,赵世安、阿荣等人负责辑录官员的章疏,显示了元朝政府对文书工作的重视。
在封爵方面,文本中提到的‘追封雅克特穆尔曾祖班都察为溧阳王’等事件,反映了元朝政府对功臣及其家族的封赏制度。这种封赏不仅是对个人功绩的肯定,也是对家族荣誉的传承。
最后,文本中提到的‘彻尔特穆尔议赈之’的事件,展现了元朝官员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果断与担当。彻尔特穆尔不顾常规程序,直接发放粮食赈济灾民,体现了其对民生的关怀。这种以民为本的施政理念,得到了皇帝的嘉奖,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朝廷中的地位。
总体而言,这段文本不仅记录了元朝时期的一些重要事件,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和宗教政策。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元朝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