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续资治通鉴-元纪-元纪二十一

作者: 毕沅(1730年—1797年),清代史学家、官员,主持编撰《续资治通鉴》。他以博学多才著称,致力于史学研究和文献整理。

年代:编撰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续资治通鉴》共220卷,是司马光《资治通鉴》的续作,记载了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至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按编年体例编写,内容详实,是研究宋、元历史的重要文献。它对后世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续资治通鉴-元纪-元纪二十一-原文

起旃蒙赤奋若九月,尽强圉单阏十二月,凡二年有奇。

○泰定帝泰定二年(乙丑,一三二五年)

九月,戊申朔,分天下为十八道,遣使宣抚。

诏曰:“朕祗承洪业,夙夜惟寅,凡所以图治者,悉遵祖宗成宪。曩屡诏中外百官,宣布德泽,蠲赋详刑,赈恤贫民,思与黎元共享有土之乐。尚虑有司未体朕意,庶政或阙,惠泽未洽,承宣者失于抚绥,司宪者怠于纠察,俾吾民重困,朕甚愍焉。今遣奉使宣抚,分行诸道,按问官吏不法,询民疾苦,审理冤沈,凡可以兴利除害,从宜举行。有罪者,四品以上,停职申请,五品以下,就便处决。其有政绩尤异,暨晦迹丘园,才堪辅治者,具以名闻。”

太史院使齐履谦之江西、福建宣抚,黜罢官吏之贪污者四百馀人,蠲免括地虚加粮数万石,州县有以先贤子孙充防夫诸役者,悉罢遣之。福建宪司职田,每亩岁输米三石,民不胜苦,履廉命准令输之,由是召怨,及还京,宪司果诬以它事。未风,诬履谦者皆坐事免,履谦始得直,复为太史院使。

以郡县饥,诏:“运米十五万石,贮濒可诸仓,以备赈救。仍敕有司置义仓,募富民入粟拜官,二千石从七品,千石正八品,五百石从八品,三百石正九品,不愿仕者旌其门。”

己酉,海运江南粮百七十万石至京师。

癸丑,帝至自上都。

甲寅,禁饥民结扁担社,伤人者杖一百,著为令。

乙卯,享太庙。

己未,怀远大将军、来安路总管岑世兴上言,自明其不反,请置蒙古、汉人监贰官;优诏从之。

丁丑,浚河间陈玉带河。

礼部员外郎元永贞言:“特克实弑逆,皆由特们德尔始祸,请明其罪,仍录付史馆,以为人臣之戒。”

汉中道文州霖雨,山崩;开元路三河溢。

是秋,以太子宾客曹元用为礼部尚书兼经筵官,及大朝会为纠仪官,申卷班之令,俾以序退,无争门而出之扰。又谓太医、仪凤、教坊等官不当序正班,当自为一列,后皆行之。时宰执有欲罢科举者,元用以为国家文治正在于此,何可罢也!又有欲损太庙四时之祭,止存冬祭者,元用谓:“禴祀烝尝,四时之享,不可阙一,乃经礼之大者,其可惜费而废礼乎!”

冬,十月,戊寅朔,张珪归保定上冢,以病辞禄,不允。

岑世兴及子特穆尔率众寇上林等州,命抚谕之。

癸未,以都尔苏为御史大夫。

丁亥,享太庙。

韩林学士吴澄致仕。先是澄庙议不行,已有去志,会修《英宗实录》,命总其事。居数月,《实录》成,未上,即移疾不出,中书左丞许师敬奉诏赐宴国史院,仍致朝廷勉留之意。宴罢,即出城,登舟去,中书闻之,遣官驿追,不及而还,言于帝曰:“吴澄国之名儒,朝之旧德,今请老而归,不忍重劳之,宜有所褒异。”诏加资善大夫,仍以金织文绮二及钞五千贯赐之。

乙未,皇后受佛戒于帝师。

丁酉,广西猺酋何童降,请防边自效,许之。

十一月,戊申朔,周王和实拉遣使以豹来献。

庚戌,舒玛尔节以岁饥,请罢皇后上都营缮,从之。

宁珠以病乞罢,不允。

丙辰,郭菩萨等伏诛,杖流其党。

丁巳,幸大承华普庆寺,祀昭献元圣皇后于影堂,赐僧钞千锭。

岑世兴结八务蛮班光金等合兵攻石头等寨,敕调兵御之。八番宣慰司官以失备坐罪。

庚申,倭舶来互市。初,成宗遣僧使日本,而日本人竟不至。至是越二十馀年,始来互市。

壬戌,敕军民官廕袭者,由本贯图宗支,申请铨授。

丙寅,都尔苏复为中书左丞相、录军国重事。

都尔苏密专命令,不使中外预知,监察御史赵师鲁上言:“古之人君,将有言也,必先虑之于心,咨之于众,决之于故老大臣,然后行之,未有独出柄臣之意,不咨众谋者也。”不报。都尔苏虽刚狠,亦服其敢言。

丁卯,罢蒙山银冶提举司,命瑞州路领之。

壬申,诸王鄂尔多罕,以追捕广西猺寇上闻。帝曰:“朕自即位,累诏天下悯恤黎元,惟广猺屡叛,杀掠良民,故命鄂尔多罕等讨之。今闻迎降者甚众,宜更以恩抚之。若果不悛,严兵追捕。”

常德路水,民饥,赈之。

十二月,戊寅,以达实特穆尔为中书右丞相、录军国重事,监修国史,封蓟国公。

乙酉,帝复受佛戒于帝师。旋以帝师之弟将至,诏中书持羊酒效劳。而其兄遂尚公主,封白兰王,赐金印,给圆符;其弟子之号司空、司徒、国公、佩金玉印章者,前后相望。为其徒者,怙势恣睢,气焰薰灼,延于四方,为害不可胜言。

监察御史李昌言:“臣尝经平凉府、静、会、定西等州,见西番僧佩金字圆符,络绎道路,驰驱累百,传舍至不能容,则假馆民舍,因迫逐男子,奸污妇女。奉元一路,自正月至七月,往返者百八十五次,用马至八百四十馀匹,较之诸王行省之使,十多六七,驿户无所控诉,台察莫敢谁何。且国家之制圆符,本为边防警报之虞,僧人何事而辄佩之?请更正僧人给驿法,且令台宪得以纠察。”当时以为切论。

丁亥,修鹿顶殿。

镇南王图布哈薨,遣中书平章政事柰曼岱摄镇其地。

中书省言山东、陕西、湖广地接戎夷,请议选宗室往镇,从之。

申禁图谶,私藏不献者罪之。

京师多盗。癸巳,达实特穆尔请处决重囚,增调逻卒,仍立捕盗赏格,从之。

甲午,召张珪于保定。

壬寅,中书左丞赵简请行区田法于内地,以宋董煟所编《救荒活民书》颁州县。

是岁,御河水溢。

广西溪洞,自岑世兴而外,诸猺所在为寇,朝廷命行省督所属讨捕之。寻遣使奉诏分谕,或梗或降,终未能悉平也。

以故翰林学士布哈、中政使布延图、指挥使布延呼尔为特克实等所系死,赠功臣号及阶勋爵谥。

富珠哩翀以国子司业出为河南行省左右司郎中,丞相曰:“吾得贤佐矣!”翀曰:“世祖立法,成宪具在,慎守足矣。譬若乘舟,非一人之力所能运也。”翀乃开壅除弊,省务为之一新。

◎泰定三年

春,正月,丙午,播州宣慰使杨雅尔布哈招谕蛮酋黎平庆等来降。

戊申,元江路总管普双叛,命云南行省招捕。

壬子,封诸王宽彻布哈为威顺王,镇湖广;迈努为宣靖王,镇益都。

以山东、湖广官田赐民耕垦,人三顷,仍给牛具。

征前翰林学士吴澄,不起。

置都水庸田司于松江,掌江南河渠水利。

戊辰,缅国乱,遣使乞授。

安南国阮叩寇思明路,命湖广行省督兵备之。

赈大都属县饥。

二月,丁丑,购能首告谋逆厌魅者,立赏格,谕中外。

壬午,广西全茗州土官许文杰率诸猺以叛,寇茗盈州,杀知州事李德卿等,命湖广行省督兵捕之。

丁亥,中书省臣请罢征猺,敕诸王鄂尔多罕等班师,其镇戍者如故。

甲午,葺真定玉华宫。

丙申,建显宗神御殿于卢师寺,赐额曰大天源延寿寺。

敕以金书西番字《藏经》。

戊戌,爪哇来贡方物。

庚子,以通政院使察纳为中书平章政事。

甲辰,帝如上都。

归德府属县河决,民饥,赈之,复赈河间、建昌诸路饥。

三月,乙巳朔,帝以不雨自责,命审决重囚,遣使分祀五岳、四渎之神及名山大川并京城寺观。

丁未,敕百官集议急务。中书省臣等请汰卫士,节滥赏,罢营缮,防猺寇,诸寺官署坑冶等事归中书,并从之。

壬子,禜星于司天台。

癸丑,八番岩霞洞蛮来降,愿岁输布二千五百匹,设蛮夷官镇抚之。

乙卯,申禁民间龙文织币。

戊午,诏安抚缅国。

甲子,命功德使司简岁修佛事一百二十七。

丙寅,翰林承旨阿林特穆尔、许师敬译《帝训》成,更名曰《皇图大训》,敕授皇太子。

辛未,泉州民阮凤子作乱,寇陷城邑,军民官以失讨坐罪。

癸酉,怀王图卜特穆尔子伊勒哲伯生。

畿内、河北、山东诸路饥。张珪赴召入见,帝问曰:“卿来时,民间如何?”珪曰:“臣老矣,少宾客,不能远知。保定、真定、河间,臣乡里也,民饥甚;朝廷虽赈以金帛,惠未及者十五六。”帝恻然,命赈粮,至是复令免三路及济南等郡县民租之半。

夏,四月,丙戌,镇安路总管岑修广为弟修仁所攻,来告,命湖广行省辨治之。

戊戌,米洞蛮田先什用等结十二洞蛮寇长阳县,湖广行省遣九姓长官彭忽多布哈招之。田先什用等五洞降,馀发兵讨之。

修夏津、武城河堤二十三所,役丁万七千五百人。

以虞集为翰林学士兼国子祭酒。集尝因讲罢,论京师恃东南海运,实竭民力以航不测,非所以宽远人而因地利也。乃与同列上言:“京师之东,濒海数千里,北极辽海,南滨青齐,萑苇之场也,海潮日至,淤为沃壤。用浙人之法,筑堤捍水为田,听富民欲得官者,合其众,分授以地,官定其畔以为限,能以万夫耕者,授以万夫之田,为万夫之长,千夫、百夫亦如之,察其惰者而易之。一年勿征也,二年勿征也,三年视其成,以地之高下定额于朝廷;以次渐征之,五年有积蓄,命以官,就所储,给以禄;十年佩之符印,得以传子孙,如军官之法。则东方民兵数万,可以近卫京师,外御岛夷,远宽东南海运以纾疲民,遂富民得官之志而获其用,江海游食盗贼之类,皆有所归。”议者以为一有此制,则执事者必以贿成而不可为,事遂寝。其后海口万户之设,大略宗之。

五月,乙巳,修镇雷佛事三十一所。

罢造福建岁贡蔗糖。

禁西僧驰驿拢民,始从李昌奏也。

甲寅,八百媳妇蛮遣子来朝。

甲子,中书会岁钞出纳之数,请节用以补不足,从之。

监察御史劾宣抚使多尔济巴勒、学士李达喇哈、刘绍祖庸鄙不胜任。中书议:“三人皆勋旧子孙,罪无实状,乞复其职,仍敕宪台勿以空言妄劾。”从之。

丁卯,岑世兴及镇安路岑修文合山獠、角蛮六万馀人为寇,命湖广、云南行省招谕之。

遣指挥使乌图曼镌西番咒语于居庸关崖石。

庚午,乞住招谕永明县五洞猺来降。

征处士札实至上都。札实,其先大食国人,后家于真定,博极群籍,见诸践履,皆笃实之学。延祐初,诏以科举取士,有劝其就试者,札实不应;既而侍御史郭思贞,翰林学士刘赓,参知政事王士熙,交章论荐,及是以遗逸征,见帝于龙虎台,眷遇优渥。时都尔苏柄国,西域人多附焉,札实独不往见,都尔苏屡使人招致之,即以养亲辞归。

六月,癸酉朔,以图哈特穆尔为四川行省平章政事;请终母丧,从之。

癸未,播州蛮黎平爱复叛,合谢乌穷为寇,宣抚使杨雅尔布哈招平爱出降。乌穷不附,命湖广行省讨之。

丁酉,遣道士吴全节修醮事于龙虎、三茅、阁皁三山。

戊戌,遣使祀解州盐池神。

中书省臣言:“比来郡县旱蝗,臣等不能调燮,故灾异降戒。今当恐惧修省,力行善政,亦冀陛下敬慎修德,悯恤生民。”帝嘉纳之。

己亥,纳皇姊嘉宁公主之女于中宫。

道州路栎所源猺为寇,命奇珠督兵捕之。

大昌屯河决。

秋,七月,甲辰,车驾发上都,禁车骑践民禾。

造豢豹氈车三十两。

丙午,享太庙。

丁未,绍庆酉阳寨冉世昌及何惹洞蛮为乱。

甲寅,幸大元符寺,敕铸五方佛铜像。

乙卯,诏翰林侍讲学士阿噜卫、直学士雅克齐译《世祖圣训》,以备经筵进讲。

戊午,遣日本僧瑞兴等四十人还国。

作别殿于潜邸。

敕:“入粟拜官者准致仕铨格。”

乙丑,发兵修野狐、色泽、桑乾三岭道。

戊辰,太白经天。

河决郑州阳武县,漂万六千五百馀家,赈之。

大同浑源河溢;檀、顺等州两河决,温榆水溢。

八月,甲戌,乌伯都拉、许师敬,并以灾变饥歉乞解政柄,不允。

甲申,享太庙。

长春宫道士蓝道元,以罪被黜。诏:“道士有妻者悉给徭役。”

宁远州洞蛮刁用为寇,命云南行省备之。

辛卯,云南行省丞相伊尔吉岱,廉访副使萨图济岱,以使酒相抵,状闻,诏两释之。

甲午,以灾变罢猎,罢行宣政院及功德使,免武备寺逋负兵器。

辛丑,帝次中都。

鹿顶殿成。

户部尚书郭良坐赃免。

作天妃宫于海津镇。

诏谕廉州蜑户复业。

盐官州大风,海溢,坏堤防三十馀里,遣使祭海神,不止,徙民居千二百五十家。

大都昌平大风,坏居民九百家。

扬州、崇明州大风雨,海水溢,溺死者给棺敛之。

九月,庚申,帝还大都。

壬戌,以察纳领度支事。

戊辰,中书省言:“今国用不给,陛下当法世祖之勤俭以为永图。臣等在职,苟有滥承恩赏者,必当回奏。”帝嘉纳之。

汾州平遥县汾水溢。

冬,十月,辛未朔,发卒四千治通州道。

庚辰,享太庙。

辛巳,天寿节,遣道士祀卫辉太一万寿宫,敕中书省遣官从行,备供亿。

癸未,河水溢汴梁路,乐利堤坏,役丁夫六万四千人筑之。

京师饥,发粟八十万石,减价粜之。

赐大天源延圣寺钞二万锭,吉安、临江二路田千顷。

中书省言:“养给军民,必藉地利。世祖建大宣文弘教等寺,赐永业,当时已号虚费。而成宗复构天寿万宁寺,较之世祖,用增倍半。若武宗之崇恩福元,仁宗之承华普庆,租榷所入,抑又甚焉。英宗凿山开寺,损民伤农,而卒无益。夫土地祖宗所有,子孙当共惜之。臣恐兹后藉为口实,妄兴工役,徼福利以逞私欲,惟陛下察之。”帝嘉纳焉,然不能用也。

江西行省平章巴延迁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旧有赐田五千顷在河南,以二千顷奉帝师祝釐,八百顷助给缩卫,自取不及其半。

十一月,庚子朔,陕西行台中丞姚炜,请集世祖嘉言善行,以时省览,从之。

宣抚使玛莫哈、李让劾浙西廉访使鄂勒哲布哈受贿,对簿不服,诏遣刑部郎中索珠鞫其侵辱使者,笞之。

赈辽阳等路饥。

癸卯,中书省言西僧每假元辰疏释重囚,有乖政典,请罢之,诏:“自今当释者,令宗正府审覆。”

己酉,作鹿顶棕楼。

辛亥,追复前平章政事李孟官。

乙卯,广西透江团猺为寇,宣慰使迈努谕降之。扶灵、青溪、栎头等洞蛮为寇,湖南道宣尉司遣使谕降之。

戊午,造中统、至元钞各十万锭。

封诸王特穆尔布哈为镇南王,镇扬州。

播州蛮宋王保来降。

己巳,徙上都清宁殿于巴伊勒行宫。

锦州水溢,坏田千顷,漂死者百人,人给钞一锭。崇明州海溢,漂民舍五百家,赈粮一月,死者钞二十贯。

十二月,壬午,监察御史贾垕,请祔武宗皇后于太庙,不报。

敕以来年元夕构灯山于内庭,御史赵师鲁以水旱请罢其事,从之。

丙戌,以回回阴阳家言天变,给钞二千锭,施有道行者及乞人、系囚,以禳之。

丁亥,宁夏路地震,有声如雷,连震者四。

庚寅,赦天下。

左丞相都尔苏与平章政事额卜德寽勒,以私意欲因赦酬累朝贾胡所献诸物之直,及擢用英庙至今为宪台夺官者,以诏稿示左司都事宋本,本曰:“今警灾异而畏献物未酬直者愤怨,此有司细故,形诸王言,必贻笑天下。司宪褫有罪者官,世祖成宪也。今上御位,累诏法世祖,今擢用之,是废成宪而反汗前诏也。后复有邪佞赃秽者,将治之耶,置不问耶?”明日,宣诏竟,本遂称疾不出。

召江浙行省右丞赵简为集贤大学士,领经筵事。

癸巳,作鹿顶殿。

己亥,命帝师修佛事,释重囚三人。

置大承华普庆寺总管府。

御史言:“比年营缮,以卫军供役,废武事不讲,请遵世祖旧制,教习五卫亲军,以备扈从。”不报。

是岁,亳州河溢,漂民舍八百馀家,坏田二千三百顷,免其租。大宁路大水,坏田五千五百顷,漂民舍八百馀家。死者人给钞一锭。

○泰定帝泰定四年(丁卯,一三二七年)

春,正月,乙巳,御史台请亲祀郊庙。先是监察御史赵师鲁,以大礼未举,言:“天子亲祀郊庙,所以通精诚,逆福釐,生蒸民,阜万物,百王不易之礼也。宜讲求故事,对越以格纯嘏。”至是台臣

复以为言,帝曰:“朕遵世祖旧制,其命大臣摄之。”

庚寅,监察御史辛钧,言西商鬻宝,动以数十万锭,今水旱民贫,请节其费,不报。

壬子,以中政院金银铁冶归中书。

甲寅,鹰师托克托病,赐钞千锭。

戊午,命市珠宝首饰。

庚申,皇子允坦臧布受佛戒于智泉寺。

盐官州海水溢,坏捍海堤二千馀步。

丁卯,浚会通河。筑漷州护仓堤,役丁夫三万人。

赈辽阳诸路饥。

辛未,祀先农。

二月,甲戌,祭太祖、太宗、睿宗御容于大承华普庆寺,以翰林院官执事。

乙亥,亲王额森特穆尔出镇北边。

壬午,狩于漷州。

丙戌,诏同签枢密院事雅克特穆尔教阅诸卫军。

戊子,进袭封衍圣公孔思晦阶嘉议大夫。时山东廉访副使王鹏南,言思晦袭爵上公而阶止四品,于格弗称,且失尊崇之意,故有是命。

思晦以宗祀责重,恒惧弗胜,每遇祭祀,必敬必慎。先是庙毁于兵,后虽苟完,而角楼围墙未备,思晦竭力营度以复其旧;金丝堂坏,一新之,祭器礼服,悉加整饬。又以尼山乃毓圣之地,有庙已毁,民冒耕田且百年,思晦复其田,且请置尼山书院以列于学官,朝廷从之。三氏学旧有田三千亩,占于豪民,子思书院旧有营运钱万缗,贷于民,取子钱以供祭祀,久之民不输子钱,并负其本,思晦皆理而复之。五季时,孔末之后方盛,欲以伪灭真,害宣圣子孙几尽,至是其裔复欲冒称宣圣后。思晦以为:“不早辨,则真伪久益不可明,彼与我不共戴天,乃列于族,与共拜殿庭,可乎?”遂会族人,稽典故,斥之。既又重刻宗谱于石,而孔氏族裔益明。

庚寅,八百媳妇蛮酋来献方物。

三月,辛丑,皇子允坦臧布出镇北边。

以纳哈齐为惠国公,商议内史府事。

癸卯,和宁地震,有声如雷。

丙午,廷试进士,赐阿拉齐、李黼等八十五人及第、出身。

潮州路判官钱珍,挑推官梁楫妻刘氏,不从,诬楫不狱,杀之。事觉,珍饮药死,诏戮尸传首。海北廉访副使刘安仁,坐受珍赂除名。

庚申,遣使往江南求奇花异果。

辛酉,召翰林学士承旨张珪,集贤大学士廉恂,太子宾客王毅,悉复旧职,陕西行台中丞敬俨为集贤大学士,并商议中书省事,珪仍预经筵事。遣使召俨,俨令使者先返,而挈家归易水。

壬戌,帝如上都。

浑河决,发军民万人塞之。

夏,四月,辛未,盗入太庙,窃武宗金主及祭器。以典守宗庙不严,罢太常礼仪院官。壬申,作武宗主。

太常博士东明李好文言:“在礼,神主当以木为之,金玉祭器,宜贮之别室。”又言:“祖宗建国以来七八十年,每遇大礼,皆临时取具,博士不过循故应答而已。往年有诏为《集礼》,而乃令各省及各郡县置局纂修,宜其久不成也。礼乐自朝廷出,郡县何有哉!”白长院者,选僚属数人,乃请出架阁文牍以资采录,三年书成,凡五十卷,名曰《太常集礼》。

甲戌,作棕毛鹿顶楼。

己卯,道州永明县猺为寇。

癸未,盐官州海水溢,侵地十九里,命都水少监张仲仁及行省官发工匠二万馀人,以竹落木栅实石塞之,不止;寻命天师张嗣成修醮禳之。

癸巳,高州猺寇电白县,千户张额力战,死之。邑人立祠,敕赐额曰旌义。

乙未,禜星于回回司天台。

湖广猺寇泉州义宁属县,命守将捕之。

赈河南、奉元诸路饥。

五月,己未,占城来贡。

丁卯,罢诸王分地州县长官世袭,俾如常调官,以三载为考。

元江路部管普双坐赃免,遂结蛮兵作乱,敕复其旧职。未几复叛。

是月,睢州河溢;卫辉路大风九日,禾尽偃;河南路洛阳县有蝗四五亩,群鸟食之既,数日蝗再集,又食之。

六月,辛未,翰林侍讲学士阿噜卫、直学士雅克齐等进讲,仍命译《资治通鉴》以进。

中书参知政事史惟良请解职归养,不允。

都尔苏等以灾变乞罢,诏留之。罢两都营缮工役;录诸郡系囚。

辛巳,造象舆六乘。

甲申,广西花脚蛮为寇,命所部讨之。

乙未,汴梁路河决。

秋,七月,己亥,御史台言内郡、江南旱、蝗洊至,非国细故,丞相达实特穆尔、都尔苏,参知政事布哈、史惟良,参议迈努,并乞解职。帝曰:“朕当自儆,卿等亦宜各钦厥职。”

修大明殿。

建横渠书院于郿县,祀宋儒张载。

丁未,敕:“经筵讲读官,非有代不得去职。”

诏谕宗正府,决狱遵世祖旧制。

庚戌,遣翰林侍读学士阿鲁卫还大都,译《世祖圣训》。

乙丑,周王和实拉及诸王雅济格台等来贡,赐金银、钞币有差。

是月,云州黑水河溢。

八月,戊辰,滹沱河水溢,发丁浚冶河以杀其势。

奉元路治中单鹄,言令民采捕珍禽异兽不便,请罢之,敕:“应猎者其捕以进。”

乙亥,苗人寇李陁寨,命湖广行省捕之。

庚辰,运粟十万石贮濒河仓,备内郡饥。

田州洞猺为寇,遣湖广行省捕之。

壬辰,御史李昌,言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童童,世官河南,大为奸利,请徙它镇,不报。

癸巳,谥武宗皇后曰宣慈惠圣,英宗皇后曰庄静懿圣,升祔太庙。

发卫军八千,修白浮、甕山河堤。

是月,崇明州海门县海水溢,扶沟、兰阳二县河溢,没民田庐,并赈之。通渭县山崩。碉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续资治通鉴-元纪-元纪二十一-译文

从旃蒙赤奋若年九月开始,到强圉单阏年十二月结束,共计两年多。

泰定帝泰定二年(乙丑年,1325年)

九月,戊申日初一,将全国划分为十八个道,派遣使者进行宣抚。

皇帝下诏说:“我继承大业,日夜勤勉,所有治理国家的措施,都遵循祖宗的成法。之前多次诏令朝廷内外的百官,宣布德政,减免赋税,详细审理案件,赈济贫苦百姓,希望与百姓共享国家的安乐。但我仍然担心有关部门未能体会我的意图,政务或有缺失,恩惠未能普及,宣抚官员未能安抚百姓,监察官员懈怠于纠察,导致百姓再次陷入困境,我深感痛心。现在派遣奉使宣抚,分赴各道,查问官吏的不法行为,询问百姓的疾苦,审理冤案,凡是能够兴利除害的事情,都应根据情况施行。有罪的官员,四品以上的停职申请处理,五品以下的就地处置。如果有政绩特别优异,或隐居乡野,才能足以辅佐治理的人,都要上报姓名。”

太史院使齐履谦前往江西、福建宣抚,罢免了贪污的官吏四百多人,减免了虚报的粮食数万石,州县中有用先贤子孙充当防夫等劳役的,全部罢免遣返。福建宪司的职田,每亩每年要交三石米,百姓不堪其苦,齐履谦命令按规定交纳,因此招致怨恨,回京后,宪司果然以其他事情诬告他。不久,诬告齐履谦的人都因事被免职,齐履谦才得以平反,重新担任太史院使。

因为郡县发生饥荒,皇帝下诏:“运送十五万石米,储存在濒海的仓库中,以备赈灾之用。同时命令有关部门设立义仓,招募富人捐粮授官,捐二千石的授从七品,一千石的授正八品,五百石的授从八品,三百石的授正九品,不愿做官的则在其门上表彰。”

己酉日,从江南海运一百七十万石粮食到京师。

癸丑日,皇帝从上都回到京师。

甲寅日,禁止饥民结成扁担社,伤人的杖责一百,定为法令。

乙卯日,皇帝祭祀太庙。

己未日,怀远大将军、来安路总管岑世兴上书,表明自己没有反叛之心,请求设置蒙古、汉人监贰官;皇帝下诏优厚地同意了他的请求。

丁丑日,疏浚河间的陈玉带河。

礼部员外郎元永贞上书说:“特克实弑君叛逆,都是因为特们德尔引发的祸端,请明确他的罪行,并记录在史馆中,作为臣子的警戒。”

汉中道文州连降大雨,山体崩塌;开元路三河泛滥。

这年秋天,任命太子宾客曹元用为礼部尚书兼经筵官,在大朝会时担任纠仪官,重申卷班的命令,使官员按顺序退朝,避免争门而出的混乱。又认为太医、仪凤、教坊等官员不应排在正班中,应单独列队,后来都实行了。当时有宰相想废除科举,曹元用认为国家的文治正在于此,怎么能废除呢!还有想减少太庙四时祭祀,只保留冬祭的,曹元用说:“禴祀烝尝,四时的祭祀,缺一不可,这是礼仪的根本,怎么能因为节省费用而废礼呢!”

冬,十月,戊寅日初一,张珪回保定上坟,因病请求辞去俸禄,皇帝不允。

岑世兴和他的儿子特穆尔率众侵犯上林等州,皇帝命令安抚他们。

癸未日,任命都尔苏为御史大夫。

丁亥日,皇帝祭祀太庙。

韩林学士吴澄退休。之前吴澄的庙议未被采纳,已有辞官之意,正好赶上修撰《英宗实录》,皇帝命他总领此事。几个月后,《实录》完成,还未上呈,吴澄就因病不出,中书左丞许师敬奉诏在国史院赐宴,表达朝廷挽留之意。宴会结束后,吴澄立即出城,登船离去,中书省得知后,派人骑马追赶,未能追上,回禀皇帝说:“吴澄是国家的名儒,朝廷的老臣,现在请求告老还乡,不忍心再让他劳累,应该有所褒奖。”皇帝下诏加封他为资善大夫,并赐予金织文绮二匹和钞五千贯。

乙未日,皇后在帝师处受佛戒。

丁酉日,广西猺酋何童投降,请求防守边疆以效力,皇帝同意了。

十一月,戊申日初一,周王和实拉派使者献上豹子。

庚戌日,舒玛尔节因饥荒请求停止皇后在上都的营建工程,皇帝同意了。

宁珠因病请求辞官,皇帝不允。

丙辰日,郭菩萨等人被处死,其党羽被杖责流放。

丁巳日,皇帝到大承华普庆寺,在影堂祭祀昭献元圣皇后,赐给僧人钞千锭。

岑世兴联合八务蛮班光金等人合兵攻打石头等寨,皇帝命令调兵防御。八番宣慰司官员因失职被治罪。

庚申日,倭船来互市。当初,成宗派僧人出使日本,但日本人一直没有来。到现在已经过了二十多年,才开始互市。

壬戌日,皇帝下令,军民官员的荫袭者,由本籍绘制宗支图,申请铨授。

丙寅日,都尔苏再次担任中书左丞相、录军国重事。

都尔苏秘密专权,不让朝廷内外知道,监察御史赵师鲁上书说:“古代的君主,要发布命令时,必定先在心里考虑,咨询众人,与老臣商议,然后才施行,没有独断专行,不咨询众谋的。”皇帝没有回复。都尔苏虽然刚狠,但也佩服他的敢言。

丁卯日,撤销蒙山银冶提举司,命令瑞州路接管。

壬申日,诸王鄂尔多罕上报追捕广西猺寇的情况。皇帝说:“我自即位以来,多次下诏怜悯百姓,只有广西猺人屡次叛乱,杀害良民,所以命令鄂尔多罕等人讨伐他们。现在听说投降的人很多,应该再用恩德安抚他们。如果仍然不改,再严兵追捕。”

常德路发生水灾,百姓饥荒,朝廷赈济他们。

十二月,戊寅日,任命达实特穆尔为中书右丞相、录军国重事,监修国史,封为蓟国公。

乙酉日,皇帝再次在帝师处受佛戒。不久,帝师的弟弟即将到来,皇帝命令中书省带着羊酒去慰劳。而帝师的兄长娶了公主,封为白兰王,赐予金印,授予圆符;他的弟子中有被封为司空、司徒、国公、佩带金玉印章的,前后相继。这些僧人依仗权势,肆意妄为,气焰嚣张,遍布四方,危害不可胜言。

监察御史李昌上书说:“我曾经过平凉府、静、会、定西等州,见到西番僧人佩带金字圆符,络绎不绝地走在路上,骑马奔驰数百里,驿站无法容纳,就借住民舍,趁机驱逐男子,奸污妇女。奉元一路,从正月到七月,往返的僧人有一百八十五次,用马多达八百四十多匹,比诸王行省的使者多出六七成,驿户无处控诉,台察也不敢过问。况且国家制定圆符,本是为了边防警报的需要,僧人凭什么佩带?请更正僧人给驿法,并让台宪能够纠察。”当时认为这是切中时弊的言论。

丁亥日,修建鹿顶殿。

镇南王图布哈去世,皇帝派遣中书平章政事柰曼岱代理镇守其地。

中书省上书说山东、陕西、湖广等地靠近戎夷,建议选派宗室前往镇守,皇帝同意了。

重申禁止图谶,私藏不献者治罪。

京师盗贼猖獗。癸巳日,达实特穆尔请求处决重犯,增加巡逻士兵,并设立捕盗赏格,皇帝同意了。

甲午日,皇帝召见张珪于保定。

壬寅日,中书左丞赵简请求在内地推行区田法,并将宋朝董煟所编的《救荒活民书》颁布给各州县。

这一年,御河发生了洪水。

广西的溪洞地区,除了岑世兴之外,其他地方的猺族都在作乱,朝廷命令行省督率所属部队讨伐抓捕他们。不久派遣使者带着诏书分别劝谕,有的抵抗,有的投降,最终未能完全平定。

因为前翰林学士布哈、中政使布延图、指挥使布延呼尔被特克实等人所害,朝廷追赠他们功臣称号及阶勋爵谥。

富珠哩翀从国子司业调任为河南行省左右司郎中,丞相说:“我得到了贤能的辅佐!”富珠哩翀说:“世祖立下的法度,现成的宪章都在,谨慎遵守就足够了。就像乘船一样,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能够推动的。”富珠哩翀于是疏通堵塞,革除弊端,省务因此焕然一新。

泰定三年

春天,正月,丙午日,播州宣慰使杨雅尔布哈招降了蛮族酋长黎平庆等人。

戊申日,元江路总管普双叛乱,朝廷命令云南行省招降抓捕他。

壬子日,封诸王宽彻布哈为威顺王,镇守湖广;封迈努为宣靖王,镇守益都。

将山东、湖广的官田赐给百姓耕种,每人三顷,并给予耕牛和农具。

征召前翰林学士吴澄,但他没有应召。

在松江设立都水庸田司,掌管江南的河渠水利。

戊辰日,缅甸发生内乱,派遣使者请求援助。

安南国的阮叩侵犯思明路,朝廷命令湖广行省督率军队防备。

赈济大都所属县份的饥荒。

二月,丁丑日,悬赏能够首先告发谋逆和厌魅的人,设立赏格,通告中外。

壬午日,广西全茗州的土官许文杰率领猺族叛乱,侵犯茗盈州,杀害知州事李德卿等人,朝廷命令湖广行省督率军队抓捕他们。

丁亥日,中书省大臣请求停止征讨猺族,敕令诸王鄂尔多罕等人班师回朝,镇守的部队照旧。

甲午日,修缮真定的玉华宫。

丙申日,在卢师寺建造显宗神御殿,赐匾额为“大天源延寿寺”。

敕令用金书写西番文字的《藏经》。

戊戌日,爪哇国来进贡特产。

庚子日,任命通政院使察纳为中书平章政事。

甲辰日,皇帝前往上都。

归德府所属县份的河堤决口,百姓饥荒,朝廷赈济他们,并再次赈济河间、建昌等路的饥荒。

三月,乙巳日,皇帝因为不下雨而自责,命令审决重犯,派遣使者分别祭祀五岳、四渎之神以及名山大川和京城的寺观。

丁未日,敕令百官集中讨论紧急事务。中书省大臣等请求裁减卫士,节制滥赏,停止营建修缮,防备猺族寇乱,将各寺官署的坑冶等事务归中书省管理,皇帝都同意了。

壬子日,在司天台举行禜星仪式。

癸丑日,八番岩霞洞的蛮族来投降,愿意每年进贡布二千五百匹,朝廷设立蛮夷官镇抚他们。

乙卯日,重申禁止民间使用龙文织币。

戊午日,诏令安抚缅甸。

甲子日,命令功德使司简选每年修行的佛事一百二十七项。

丙寅日,翰林承旨阿林特穆尔、许师敬翻译的《帝训》完成,改名为《皇图大训》,敕令授予皇太子。

辛未日,泉州的阮凤子作乱,攻陷城邑,军民官员因为失职而被定罪。

癸酉日,怀王图卜特穆尔的儿子伊勒哲伯出生。

畿内、河北、山东等路发生饥荒。张珪应召入见,皇帝问道:“你来的时候,民间情况如何?”张珪说:“臣老了,少有宾客,不能知道远处的情况。保定、真定、河间是臣的家乡,百姓非常饥饿;朝廷虽然用金帛赈济,但仍有十分之五六的人没有得到恩惠。”皇帝感到悲伤,命令赈济粮食,并下令免除三路及济南等郡县百姓一半的租税。

夏天,四月,丙戌日,镇安路总管岑修广被弟弟岑修仁攻击,前来告状,朝廷命令湖广行省审理此事。

戊戌日,米洞的田先什用等人联合十二洞的蛮族侵犯长阳县,湖广行省派遣九姓长官彭忽多布哈招降他们。田先什用等五洞投降,其余的派兵讨伐。

修缮夏津、武城的河堤二十三处,动用了一万七千五百名壮丁。

任命虞集为翰林学士兼国子祭酒。虞集曾经在讲学结束后,讨论京师依赖东南海运,实际上是竭尽民力来航行于不可预测的海上,这不是为了宽待远方的人而利用地利。于是与同僚上奏说:“京师的东面,濒临大海数千里,北至辽海,南至青齐,是芦苇丛生的地方,海潮每日到来,淤积成肥沃的土地。采用浙江人的方法,筑堤挡水造田,允许想要得到官职的富民,联合众人,分授土地,官府划定界限,能够带领一万人耕种的,授予一万人的田地,成为万夫之长,千夫、百夫也是如此,考察懒惰的人并更换他们。第一年不征税,第二年不征税,第三年根据收成,按照土地的高低向朝廷定额;逐步征税,五年后有积蓄,任命官职,根据储备给予俸禄;十年后授予符印,可以传给子孙,如同军官的制度。这样东方的民兵数万,可以近卫京师,外御岛夷,远宽东南海运以缓解疲民,实现富民得官的愿望并发挥他们的作用,江海游食盗贼之类的人,都有所归依。”议论的人认为一旦有这个制度,执事的人必定会通过贿赂来达成目的而不可行,事情于是搁置。后来设立海口万户,大致遵循了这个方法。

五月,乙巳日,修缮镇雷佛事三十一处。

停止制造福建每年进贡的蔗糖。

禁止西僧驰驿扰民,这是听从了李昌的奏请。

甲寅日,八百媳妇蛮派遣儿子来朝见。

甲子日,中书省统计每年的钞币收支情况,请求节约开支以弥补不足,皇帝同意了。

监察御史弹劾宣抚使多尔济巴勒、学士李达喇哈、刘绍祖庸鄙不胜任。中书省商议:“三人都是勋臣的后代,没有实际的罪状,请求恢复他们的职务,并敕令宪台不要以空言妄加弹劾。”皇帝同意了。

丁卯日,岑世兴及镇安路的岑修文联合山獠、角蛮六万多人作乱,朝廷命令湖广、云南行省招降他们。

派遣指挥使乌图曼在居庸关的崖石上镌刻西番咒语。

庚午日,乞住招降永明县五洞的猺族。

征召处士札实到上都。札实,祖先是阿拉伯人,后来定居在真定,博览群书,实践所学,都是笃实的学问。延祐初年,朝廷下诏以科举取士,有人劝他参加考试,札实没有答应;后来侍御史郭思贞,翰林学士刘赓,参知政事王士熙,纷纷上奏推荐他,于是以遗逸的身份被征召,在龙虎台见到皇帝,受到优厚的待遇。当时都尔苏掌权,西域人多依附他,札实独不去见他,都尔苏多次派人招揽他,札实以养亲为由辞归。

六月,癸酉日,任命图哈特穆尔为四川行省平章政事;他请求为母亲守丧,皇帝同意了。

癸未日,播州的黎平爱再次叛乱,联合谢乌穷作乱,宣抚使杨雅尔布哈招降了黎平爱。谢乌穷不投降,朝廷命令湖广行省讨伐他。

丁酉日,派遣道士吴全节在龙虎、三茅、阁皁三山举行醮事。

戊戌日,派遣使者祭祀解州的盐池神。

中书省的大臣们说:“近来各郡县发生旱灾和蝗灾,我们这些臣子无法调和天时,所以灾异降临以示警戒。现在应当心怀恐惧,修身反省,努力推行善政,也希望陛下能够谨慎修德,怜悯百姓。”皇帝赞许并采纳了他们的意见。

己亥日,将皇姊嘉宁公主的女儿纳入中宫。

道州路栎所源的猺人作乱,命令奇珠率兵抓捕他们。

大昌屯的河水决堤。

秋天,七月,甲辰日,皇帝的车驾从上都出发,禁止车马践踏百姓的庄稼。

制造了三十辆豢养豹子的毡车。

丙午日,祭祀太庙。

丁未日,绍庆酉阳寨的冉世昌和何惹洞的蛮人作乱。

甲寅日,皇帝前往大元符寺,下令铸造五方佛的铜像。

乙卯日,诏令翰林侍讲学士阿噜卫和直学士雅克齐翻译《世祖圣训》,以备经筵进讲之用。

戊午日,遣送日本僧人瑞兴等四十人回国。

在潜邸建造了一座别殿。

敕令:“通过献粮获得官职的人,按照退休官员的标准进行铨选。”

乙丑日,派兵修建野狐、色泽、桑乾三座山岭的道路。

戊辰日,太白星经过天空。

郑州阳武县的黄河决堤,冲毁了一万六千五百多户人家,朝廷进行赈济。

大同浑源河泛滥;檀州、顺州等地的两条河流决堤,温榆河泛滥。

八月,甲戌日,乌伯都拉和许师敬因灾变和饥荒请求辞去政务,皇帝没有批准。

甲申日,祭祀太庙。

长春宫的道士蓝道元因犯罪被罢黜。皇帝下诏:“道士有妻子的,全部要服徭役。”

宁远州的洞蛮刁用作乱,命令云南行省防备。

辛卯日,云南行省丞相伊尔吉岱和廉访副使萨图济岱因饮酒争执,事情上报后,皇帝下令释放两人。

甲午日,因灾变停止狩猎,撤销行宣政院和功德使,免除武备寺拖欠的兵器。

辛丑日,皇帝到达中都。

鹿顶殿建成。

户部尚书郭良因贪污被免职。

在海津镇建造天妃宫。

诏令廉州的蜑户恢复生产。

盐官州发生大风,海水泛滥,冲毁堤防三十多里,派遣使者祭祀海神,但未能止住灾害,迁移了一千二百五十户居民。

大都昌平发生大风,毁坏了九百户居民的房屋。

扬州、崇明州发生大风雨,海水泛滥,溺死的人给予棺材安葬。

九月,庚申日,皇帝返回大都。

壬戌日,任命察纳掌管度支事务。

戊辰日,中书省说:“现在国家财政困难,陛下应当效仿世祖的勤俭,以图长远。我们这些臣子在任时,如果有滥受恩赏的,一定会回奏。”皇帝赞许并采纳了他们的意见。

汾州平遥县的汾水泛滥。

冬天,十月,辛未日,派四千士兵修建通州的道路。

庚辰日,祭祀太庙。

辛巳日,天寿节,派遣道士祭祀卫辉太一万寿宫,命令中书省派遣官员随行,准备供应。

癸未日,黄河水泛滥汴梁路,乐利堤被冲毁,动用六万四千名丁夫修筑。

京师发生饥荒,发放八十万石粮食,减价出售。

赐给大天源延圣寺二万锭钞,吉安、临江二路一千顷田地。

中书省说:“供养军民,必须依靠土地。世祖建造大宣文弘教等寺庙,赐予永业田,当时已经被称为浪费。而成宗又建造天寿万宁寺,比世祖的花费增加了一倍半。像武宗的崇恩福元寺,仁宗的承华普庆寺,租税收入更是多得多。英宗凿山建寺,损害了百姓和农业,最终却没有益处。土地是祖宗留下的,子孙应当共同珍惜。我们担心以后会以此为借口,妄自兴修工程,追求福利以满足私欲,希望陛下明察。”皇帝赞许并采纳了他们的意见,但未能实施。

江西行省平章巴延调任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他在河南原有赐田五千顷,其中二千顷献给帝师祝釐,八百顷用于资助缩卫,自己只取了不到一半。

十一月,庚子日,陕西行台中丞姚炜请求收集世祖的嘉言善行,以便随时参考,皇帝同意了。

宣抚使玛莫哈和李让弹劾浙西廉访使鄂勒哲布哈受贿,鄂勒哲布哈对簿公堂时不服,皇帝下令派遣刑部郎中索珠审问他侮辱使者的事情,并处以笞刑。

赈济辽阳等路的饥荒。

癸卯日,中书省说西僧常常借元辰之日释放重囚,违背了政典,请求停止这种做法,皇帝下诏:“今后要释放的囚犯,必须由宗正府审查。”

己酉日,建造鹿顶棕楼。

辛亥日,追复前平章政事李孟的官职。

乙卯日,广西透江团的猺人作乱,宣慰使迈努劝降了他们。扶灵、青溪、栎头等洞的蛮人作乱,湖南道宣慰司派遣使者劝降了他们。

戊午日,铸造中统、至元钞各十万锭。

封诸王特穆尔布哈为镇南王,镇守扬州。

播州的蛮人宋王保前来投降。

己巳日,将上都的清宁殿迁到巴伊勒行宫。

锦州河水泛滥,毁坏了一千顷田地,淹死了一百人,每人给予一锭钞。崇明州海水泛滥,冲毁了五百户民宅,赈济一个月的粮食,死者给予二十贯钞。

十二月,壬午日,监察御史贾垕请求将武宗皇后祔于太庙,没有得到答复。

敕令明年元夕在内庭建造灯山,御史赵师鲁因水旱灾害请求停止此事,皇帝同意了。

丙戌日,因回回阴阳家说天象有变,赐予二千锭钞,施舍给有道行的人、乞丐和囚犯,以祈求消灾。

丁亥日,宁夏路发生地震,声音如雷,连续震动了四次。

庚寅日,大赦天下。

左丞相都尔苏和平章政事额卜德寽勒,因私意想借大赦之机酬谢历代贾胡所献物品的价值,并提拔英宗以来被宪台罢免的官员,将诏书草稿给左司都事宋本看,宋本说:“现在因灾异而担心献物未酬的人会愤怨,这是有关部门的小事,如果写在诏书中,必定会被天下人嘲笑。司宪罢免有罪者的官职,是世祖的成法。现在陛下即位,多次下诏效法世祖,如今却要提拔这些人,这是废除成法而违背前诏。以后再有邪佞贪污的人,是治罪呢,还是置之不理呢?”第二天,诏书宣读完毕后,宋本便称病不出。

召江浙行省右丞赵简为集贤大学士,掌管经筵事务。

癸巳日,建造鹿顶殿。

己亥日,命令帝师举行佛事,释放三名重囚。

设立大承华普庆寺总管府。

御史说:“近年来因营建工程,让卫军服役,荒废了武事,请求遵循世祖的旧制,训练五卫亲军,以备扈从。”没有得到答复。

这一年,亳州河水泛滥,冲毁了八百多户民宅,毁坏了二千三百顷田地,免除了他们的租税。大宁路发生大水,毁坏了五千五百顷田地,冲毁了八百多户民宅。死者每人给予一锭钞。

○泰定帝泰定四年(丁卯,一三二七年)

春天,正月,乙巳日,御史台请求皇帝亲自祭祀郊庙。此前监察御史赵师鲁因大礼未举行,说:“天子亲自祭祀郊庙,是为了通达精诚,祈求福佑,养育百姓,繁荣万物,这是历代帝王不变的礼仪。应当讲求旧制,对越以格纯嘏。”至此,御史台的大臣们

再次提出此事,皇帝说:“我遵循世祖的旧制,命令大臣代理。”

庚寅日,监察御史辛钧上奏说,西方商人贩卖珍宝,动辄花费数十万锭,如今水旱灾害频发,百姓贫困,请求节制这些费用,但未得到回复。

壬子日,将中政院的金银铁冶事务归中书省管理。

甲寅日,鹰师托克托生病,皇帝赐予他一千锭钞。

戊午日,命令购买珠宝首饰。

庚申日,皇子允坦臧布在智泉寺受佛戒。

盐官州海水泛滥,冲毁海堤两千多步。

丁卯日,疏浚会通河。修筑漷州护仓堤,动用三万丁夫。

赈济辽阳各路的饥荒。

辛未日,祭祀先农。

二月,甲戌日,在大承华普庆寺祭祀太祖、太宗、睿宗的御容,由翰林院官员主持。

乙亥日,亲王额森特穆尔出镇北方边境。

壬午日,在漷州狩猎。

丙戌日,诏令同签枢密院事雅克特穆尔检阅各卫军。

戊子日,晋升袭封衍圣公孔思晦为嘉议大夫。当时山东廉访副使王鹏南上奏说,孔思晦袭爵为上公,但官阶仅为四品,与制度不符,且有失尊崇之意,因此有此任命。

孔思晦因宗祀责任重大,常担心无法胜任,每次祭祀时都极为恭敬谨慎。此前孔庙毁于战火,后来虽然勉强修复,但角楼和围墙尚未完备,孔思晦竭尽全力规划修复,恢复旧貌;金丝堂损坏,他重新修建,祭器和礼服也都加以整饬。他还认为尼山是圣人的发源地,庙宇已毁,百姓冒耕田地近百年,孔思晦恢复了这些田地,并请求设立尼山书院,列入学官,朝廷同意了。三氏学原有田地三千亩,被豪强侵占,子思书院原有营运钱一万缗,借给百姓,收取利息以供祭祀,但久而久之百姓不再支付利息,连本金也拖欠,孔思晦都加以清理并恢复。五代时,孔末的后代势力强盛,企图以伪代真,几乎害尽宣圣子孙,如今其后代又想冒称宣圣后裔。孔思晦认为:“如果不尽早辨别,真假将更加难以分辨,他们与我不共戴天,怎能列为族人,一同在殿庭参拜?”于是召集族人,查考典故,将其斥退。随后又重刻宗谱于石碑上,孔氏族裔的身份更加明确。

庚寅日,八百媳妇蛮酋来献土特产。

三月,辛丑日,皇子允坦臧布出镇北方边境。

任命纳哈齐为惠国公,商议内史府事务。

癸卯日,和宁发生地震,声音如雷。

丙午日,举行廷试,赐阿拉齐、李黼等八十五人进士及第、出身。

潮州路判官钱珍,挑逗推官梁楫的妻子刘氏,刘氏不从,钱珍诬告梁楫不狱,将其杀害。事情败露后,钱珍服毒自尽,皇帝下令将其尸体斩首示众。海北廉访副使刘安仁因收受钱珍贿赂被除名。

庚申日,派遣使者前往江南寻求奇花异果。

辛酉日,召翰林学士承旨张珪、集贤大学士廉恂、太子宾客王毅,全部恢复旧职,任命陕西行台中丞敬俨为集贤大学士,并商议中书省事务,张珪仍参与经筵事务。派遣使者召敬俨,敬俨让使者先返回,自己则携家眷回到易水。

壬戌日,皇帝前往上都。

浑河决堤,调发军民一万人堵塞决口。

夏季,四月,辛未日,盗贼进入太庙,偷走武宗的金主和祭器。因典守宗庙不严,罢免太常礼仪院官员。壬申日,制作武宗的神主。

太常博士东明李好文上奏说:“按照礼制,神主应当用木头制作,金玉祭器应存放在别室。”又说:“自祖宗建国以来七八十年,每逢大礼,都是临时准备,博士不过是按旧例应答而已。往年有诏令编纂《集礼》,却让各省及各郡县设局纂修,难怪久未完成。礼乐应由朝廷制定,郡县怎能胜任!”他建议院长挑选几名僚属,请求查阅架阁文牍以资采录,三年后书成,共五十卷,名为《太常集礼》。

甲戌日,建造棕毛鹿顶楼。

己卯日,道州永明县的猺人作乱。

癸未日,盐官州海水泛滥,淹没土地十九里,命令都水少监张仲仁及行省官员调发工匠两万多人,用竹落木栅和石头堵塞,但未能阻止;随后命令天师张嗣成举行醮祭以禳灾。

癸巳日,高州的猺人侵犯电白县,千户张额力战而死。当地人为他立祠,皇帝赐匾额“旌义”。

乙未日,在回回司天台禜星。

湖广的猺人侵犯泉州义宁属县,命令守将抓捕。

赈济河南、奉元各路的饥荒。

五月,己未日,占城来进贡。

丁卯日,废除诸王分地州县长官世袭制度,改为常调官,以三年为考核期。

元江路部管普双因贪赃被免职,随后勾结蛮兵作乱,皇帝下令恢复其旧职。不久后他又叛乱。

这个月,睢州河水泛滥;卫辉路连续九日大风,庄稼全部倒伏;河南路洛阳县有四五亩地的蝗虫,群鸟吃光后,几天后蝗虫再次聚集,又被吃掉。

六月,辛未日,翰林侍讲学士阿噜卫、直学士雅克齐等进讲,皇帝还命令翻译《资治通鉴》进呈。

中书参知政事史惟良请求解职归养,未获批准。

都尔苏等人因灾变请求罢免,皇帝下诏留任。停止两都的营缮工役;记录各郡的囚犯。

辛巳日,制造六乘象舆。

甲申日,广西花脚蛮作乱,命令当地部队讨伐。

乙未日,汴梁路河水决堤。

秋季,七月,己亥日,御史台报告内郡、江南旱灾、蝗灾接连发生,并非小事,丞相达实特穆尔、都尔苏,参知政事布哈、史惟良,参议迈努,都请求解职。皇帝说:“我应当自我警醒,你们也应各尽其职。”

修缮大明殿。

在郿县建立横渠书院,祭祀宋儒张载。

丁未日,敕令:“经筵讲读官,除非有替代者,否则不得离职。”

诏令宗正府,审判案件遵循世祖旧制。

庚戌日,派遣翰林侍读学士阿鲁卫返回大都,翻译《世祖圣训》。

乙丑日,周王和实拉及诸王雅济格台等来进贡,赐予金银、钞币不等。

这个月,云州黑水河泛滥。

八月,戊辰日,滹沱河泛滥,调发丁夫疏浚冶河以减弱水势。

奉元路治中单鹄上奏说,命令百姓采捕珍禽异兽不便,请求停止,皇帝敕令:“应猎者捕来进献。”

乙亥日,苗人侵犯李陁寨,命令湖广行省抓捕。

庚辰日,运送十万石粮食贮存在濒河仓库,以备内郡饥荒。

田州洞的猺人作乱,派遣湖广行省抓捕。

壬辰日,御史李昌上奏说,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童童世代在河南为官,大肆谋取私利,请求将其调往他镇,未获回复。

癸巳日,谥武宗皇后为宣慈惠圣,英宗皇后为庄静懿圣,升祔太庙。

调发卫军八千人,修筑白浮、甕山河堤。

这个月,崇明州海门县海水泛滥,扶沟、兰阳两县河水泛滥,淹没民田和房屋,朝廷予以赈济。通渭县发生山崩。碉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续资治通鉴-元纪-元纪二十一-注解

旃蒙赤奋若: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宿名称,用于纪年。

强圉单阏: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宿名称,用于纪年。

泰定帝:元朝皇帝,名也孙铁木儿,1323年至1328年在位。

宣抚:古代官职,负责巡视地方,安抚百姓。

太史院使:古代官职,负责天文历法、历史记录等。

宪司:古代官职,负责监察地方官员。

义仓:古代用于储存粮食以备灾荒的仓库。

太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庙宇。

经筵官:古代官职,负责为皇帝讲解经史。

纠仪官:古代官职,负责监督朝廷礼仪。

佛戒:佛教中的戒律,指皇子允坦臧布在智泉寺接受佛教戒律的仪式。

帝师:元朝时期对佛教高僧的尊称,通常指皇帝的佛教导师。

圆符:古代用于传递紧急军情的符牌。

图谶:古代预言吉凶的书籍或图画。

张珪:元代官员,曾任中书省左丞,以清廉著称。

区田法:一种古代农业耕作方法,旨在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粮食产量。

救荒活民书:宋代董煟所编的关于救灾和民生的书籍,内容涉及农业、水利、救灾等方面。

御河:指京杭大运河,元代重要的水利工程和交通要道。

岑世兴:元代广西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曾多次叛乱。

猺: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主要指瑶族。

布哈:元代官员,曾任翰林学士,因政治斗争被处死。

富珠哩翀:元代官员,曾任国子司业,以清廉和改革著称。

泰定三年:元泰定帝的年号,泰定三年为公元1326年。

播州宣慰使:元代在播州(今贵州遵义)设立的行政官职,负责管理当地少数民族事务。

元江路总管:元代在元江(今云南元江)设立的行政官职,负责管理当地事务。

威顺王:元代封号,授予宗室或功臣,镇守重要地区。

都水庸田司:元代设立的管理水利和农田的机构,负责江南地区的河渠水利事务。

缅国:古代对缅甸的称呼,元代与缅甸有频繁的外交和军事往来。

安南国:古代对越南的称呼,元代与越南有频繁的外交和军事往来。

显宗神御殿:元代为祭祀显宗(元英宗)而建的宫殿。

西番字《藏经》:指用藏文书写的佛教经典,元代曾多次翻译和刊印。

爪哇:古代对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称呼,元代与爪哇有频繁的外交和贸易往来。

通政院使:元代设立的官职,负责管理朝廷的文书和政令传达。

上都:元代的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是元朝的夏都,皇帝常在此避暑。

五岳、四渎:五岳指中国的五大名山,四渎指中国的四大河流。

八番岩霞洞蛮:元代对贵州地区少数民族的称呼,曾多次叛乱。

龙文织币:指带有龙纹的织锦或货币,元代曾多次禁止民间使用。

功德使司:元代设立的机构,负责管理佛教事务和佛事活动。

《帝训》:元代皇帝训诫臣民的书籍,后更名为《皇图大训》。

怀王图卜特穆尔:元代宗室,怀王是其封号,图卜特穆尔是其名字。

虞集:元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翰林学士兼国子祭酒。

镇雷佛事:元代为祈求风调雨顺而举行的佛教仪式。

八百媳妇蛮:指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反映了元代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和民族关系。

札实:元代学者,原为大食国(今阿拉伯地区)人,后定居中国,博学多才。

龙虎台:元代上都的一处重要建筑,皇帝常在此接见臣民。

图哈特穆尔:元代官员,曾任四川行省平章事。

吴全节:元代道士,曾多次主持修醮仪式。

解州盐池神:解州盐池神是中国古代信仰中的神灵,主要崇拜于解州(今山西运城)的盐池地区。盐池在古代是重要的盐产地,盐神崇拜反映了古代人民对盐业生产的重视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五方佛铜像:五方佛是佛教中的五位主要佛陀,分别代表五个方向。铸造五方佛铜像是一种宗教行为,旨在祈求佛的庇佑和国家的安宁。

经筵:经筵是古代皇帝学习经典和讨论国家大事的场所,通常由翰林院的学者主持。经筵进讲是皇帝接受教育和咨询的重要方式。

太白经天:太白星(金星)在天空中特别明亮,古人认为这是不祥之兆。

天寿节:天寿节是古代皇帝的生日庆祝活动,通常会举行祭祀和庆祝活动,以祈求皇帝长寿和国家安宁。

中统、至元钞:中统钞和至元钞是元朝时期的两种货币,分别由中统和至元年号命名。造钞反映了当时的经济政策和货币流通情况。

镇南王:镇南王是元朝时期的一个王爵,通常授予皇帝的亲属或重要将领,负责镇守南方地区。

御史台:御史台是古代中国的监察机构,负责监督官员的行为和国家的法律执行情况。御史台的建议和弹劾对皇帝的决策有重要影响。

世祖旧制:指元世祖忽必烈时期的制度和政策,元世祖是元朝的建立者,其制度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监察御史:古代官职,负责监察百官,弹劾不法行为,维护朝廷纲纪。

西商鬻宝:指西域商人贩卖珍宝,反映了元代与西域的贸易往来。

中政院:元代中央机构之一,负责财政、税收等事务。

鹰师:负责训练和饲养猎鹰的官员,反映了元代贵族对狩猎活动的重视。

捍海堤:用于防御海潮侵袭的堤坝,反映了古代对水利工程的重视。

会通河:元代重要的运河之一,连接南北,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先农:古代祭祀农业神祇的仪式,反映了农业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大承华普庆寺:元代皇家寺庙,用于祭祀先祖和举行重要宗教仪式。

衍圣公:孔子的后裔被封的爵位,象征对儒家文化的尊崇。

尼山书院:位于山东曲阜的书院,与孔子及其后裔有关,是儒家文化的重要象征。

孔末:指孔子后裔中的一支,曾试图冒称孔子嫡系后裔,反映了宗族内部的权力斗争。

惠国公:元代封爵之一,象征对功臣的封赏和尊崇。

棕毛鹿顶楼:元代建筑,反映了当时的建筑风格和工艺水平。

禜星:古代祭祀星辰的仪式,反映了古人对天象的崇拜和敬畏。

资治通鉴:宋代司马光编撰的编年体史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著作之一。

大明殿:元代皇家宫殿,象征皇权的威严和尊贵。

横渠书院:位于陕西郿县的书院,纪念宋代儒学家张载,反映了元代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世祖圣训:指元世祖忽必烈的教诲和训诫,反映了元代对先祖的尊崇和继承。

滹沱河:华北地区的重要河流,反映了元代对水利工程的重视。

白浮、甕山河堤:元代重要的水利工程,用于防洪和灌溉,反映了当时的水利技术水平。

地震: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日有食之:日食,当月球运行至地球与太阳之间时,对地球上的部分地区来说,月球挡住了太阳的部分或全部光线,看起来好像是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消失了。

国子监: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负责培养国家官员。

僧道:指佛教僧侣和道教道士。

铨衡:古代指选拔和考核官员的制度。

谥:古代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评价,用以定其名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续资治通鉴-元纪-元纪二十一-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元朝泰定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宗教等多方面的历史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首先,泰定帝派遣使者宣抚各地,体现了皇帝对民生的关注和对地方官员的监督。这一举措旨在通过巡视地方,了解民情,审理冤案,兴利除害,显示了皇帝对治理国家的重视。

其次,文中提到太史院使齐履谦在江西、福建宣抚期间,罢免了贪污的官吏,并蠲免了虚加的粮税,这一行为反映了当时官场的腐败问题以及朝廷对此的整治措施。齐履谦的行动虽然召来了怨恨,但最终得到了平反,显示了朝廷对清廉官员的支持。

在经济方面,朝廷通过设立义仓、募富民入粟拜官等措施,试图缓解饥荒问题。这些措施不仅体现了朝廷对民生的关注,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困境。特别是海运江南粮至京师的记载,显示了元朝对南方粮食资源的依赖。

宗教方面,泰定帝及其皇后受佛戒,显示了元朝皇室对佛教的尊崇。帝师的地位极高,其弟子甚至被封为王,赐金印,显示了佛教在元朝政治中的影响力。然而,西番僧的滥用圆符、骚扰百姓的行为,也反映了宗教势力过度膨胀带来的社会问题。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地方官员的奏议,如元永贞对特克实弑逆事件的建议,以及吴澄对科举制度的维护,这些内容反映了当时朝廷内部的争议和不同政治派别的斗争。吴澄作为国之名儒,其致仕后的待遇也显示了朝廷对知识分子的尊重。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元朝泰定帝时期的具体历史事件,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等多方面的复杂情况。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元朝中期的社会状况和朝廷的治理策略。

这段古文记载了元代泰定三年(1326年)的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事件,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首先,文中提到张珪被召入朝,富珠哩翀的改革措施,以及虞集的建议,都体现了元代朝廷对地方治理和民生问题的重视。张珪和富珠哩翀的改革措施,尤其是富珠哩翀的‘开壅除弊’,显示了元代朝廷在地方治理上的努力,试图通过改革来缓解社会矛盾。虞集的建议则反映了元代对东南海运依赖的反思,提出了通过开发沿海土地来减轻民力的方案,虽然最终未能实施,但这一建议体现了元代士人对国家经济政策的深刻思考。

其次,文中多次提到对少数民族的招抚和讨伐,如播州宣慰使杨雅尔布哈招谕蛮酋黎平庆、广西全茗州土官许文杰的叛乱等,反映了元代对边疆地区的复杂治理策略。元代朝廷在处理少数民族问题时,既有招抚也有武力镇压,显示了元代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力度。这些事件也反映了元代边疆地区的动荡不安,少数民族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再次,文中提到的赈灾措施,如赈大都属县饥、归德府属县河决等,显示了元代朝廷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应对措施。元代朝廷通过赈灾来缓解民困,体现了其对民生的关注。然而,文中也提到‘朝廷虽赈以金帛,惠未及者十五六’,说明赈灾措施在实际执行中仍存在不足,未能完全解决灾民的困境。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文化事件,如敕以金书西番字《藏经》、翰林承旨阿林特穆尔、许师敬译《帝训》成等,反映了元代对宗教和文化的重视。元代朝廷通过翻译和刊印佛教经典,以及编纂皇帝训诫书籍,来加强思想控制和文化传播。这些文化事件也反映了元代多元文化的特点,尤其是对藏传佛教的重视。

最后,文中提到的虞集的建议,虽然未能实施,但其提出的通过开发沿海土地来减轻民力的方案,体现了元代士人对国家经济政策的深刻思考。虞集的建议不仅是对东南海运依赖的反思,也是对元代经济结构的深刻洞察。这一建议虽然未能实施,但其思想对后世的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事件的记载,展现了元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元代朝廷在地方治理、边疆控制、赈灾措施和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努力,反映了其对国家治理的全面思考。然而,文中也揭示了元代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如边疆动荡、赈灾不力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元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元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这段古文记录了元朝泰定帝时期的一系列政治、宗教和社会事件,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皇帝的治国理念。首先,文中提到的祭祀活动,如祀解州盐池神、享太庙等,体现了古代中国对神灵和祖先的崇拜,以及皇帝作为天子的宗教职责。这些活动不仅是宗教仪式,也是政治行为,旨在通过祭祀来巩固皇权和国家的稳定。

其次,文中提到的自然灾害,如旱蝗、河决、大风等,以及朝廷的应对措施,如赈灾、修路、罢猎等,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自然灾害的重视和对民生的关注。这些措施显示了皇帝对百姓的关怀和对国家稳定的重视,同时也揭示了古代中国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应对策略。

再次,文中提到的宗教活动,如铸五方佛铜像、修佛事等,反映了元朝时期佛教的兴盛和皇帝对佛教的重视。这些活动不仅是宗教信仰的体现,也是政治手段,通过宗教来安抚民心、巩固统治。

此外,文中提到的政治事件,如官员的任免、政策的制定等,反映了元朝时期的政治运作和皇帝的治国理念。例如,中书省臣言及皇帝应法世祖之勤俭,体现了对前朝治国经验的借鉴和对节俭的重视。

最后,文中提到的社会事件,如洞蛮为寇、赈饥等,反映了元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朝廷的应对措施。这些事件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朝廷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努力。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记录一系列政治、宗教和社会事件,展现了元朝泰定帝时期的治国理念和社会状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宗教和社会生活,以及皇帝在国家治理中的角色和作用。

这段文本记录了元代朝廷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活动,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多元面貌和复杂的历史背景。首先,文本中提到元帝遵循世祖旧制,命大臣摄政,体现了元代对先祖制度的继承和尊重。世祖忽必烈作为元朝的建立者,其制度和政策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尤其是在中央集权和官僚体系方面。

在经济方面,文本提到西商鬻宝、中政院金银铁冶归中书等事件,反映了元代与西域的贸易往来以及国家对财政和税收的重视。元代作为横跨欧亚的大帝国,其经济活动和贸易网络极为发达,尤其是与西域的贸易,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在宗教方面,皇子允坦臧布受佛戒于智泉寺,反映了元代皇室对佛教的尊崇。元代是一个多元宗教并存的时代,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都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发展。尤其是佛教,作为元代皇室的主要信仰,对当时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文化方面,文本提到孔思晦袭封衍圣公、尼山书院的设立等事件,反映了元代对儒家文化的尊崇和传承。衍圣公是孔子后裔的封号,象征着对儒家文化的尊崇。尼山书院的设立,则是为了弘扬儒家思想,培养人才。元代虽然是一个由蒙古族建立的王朝,但在文化上却大量吸收了汉族的儒家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融合现象。

在水利工程方面,文本提到浚会通河、筑漷州护仓堤、修白浮、甕山河堤等事件,反映了元代对水利工程的重视。会通河是元代重要的运河之一,连接南北,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白浮、甕山河堤则是重要的防洪工程,反映了元代在水利技术上的成就。

在军事方面,文本提到亲王额森特穆尔出镇北边、雅克特穆尔教阅诸卫军等事件,反映了元代对边疆地区的军事控制和防御。元代作为一个横跨欧亚的大帝国,其边疆地区的稳定对国家的统一和安全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记录了元代朝廷的日常事务,还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多元面貌和复杂的历史背景。通过对这些事件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元代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和军事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元代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这段古文记载了元代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和政治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统治者的应对措施。文中提到的地震、日食等自然现象,在古代常被视为天象示警,预示着国家的动荡或君主的失德。

文中提到的国子监岁贡生员、禁止僧道买民田、御史建议以职官赃污者流放广海等,都体现了元代对于教育、宗教和法律制度的重视和调整。这些措施旨在加强中央集权,整顿社会秩序,提高官员的廉洁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提到的礼部尚书曹元用的言论,他主张应天以实不以文,强调修德明政,撙节浮费,选贤任能,严禋祀,汰佛事,止造作以纾民力,慎赏罚以示劝惩。这些观点深刻反映了儒家思想在元代政治中的影响,强调了道德和政治的紧密联系。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多位官员的任命和去世,如敬俨、尚文、哈喇托克托、耶律希亮等,他们的生平事迹和品德评价,不仅展示了元代官员的风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忠孝、廉洁、学识等价值观的推崇。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元代的一系列重要事件,也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和思想状况,对于我们理解元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续资治通鉴-元纪-元纪二十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840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