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荀子-赋

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倡“性恶论”,强调后天教化和礼法的重要性。

年代:成书于战国末期(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荀子》是荀子及其弟子所著的哲学文集,共32篇。书中系统阐述了荀子的思想,包括“性恶论”“礼法并重”“天人相分”等观点。他强调通过教育和礼法来改造人性,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对后世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是研究先秦哲学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荀子-赋-原文

爰有大物,非丝非帛,文理成章;非日非月,为天下明。生者以寿,死者以葬。 城郭以固,三军以强。粹而王,驳而伯,无一焉而亡。臣愚不识,敢请之王?

王曰:此夫文而不采者欤?简然易知,而致有理者欤?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 者欤?性不得则若禽兽,性得之则甚雅似者欤?匹夫隆之则为圣人,诸侯隆之则一 四海者欤?致明而约,甚顺而体,请归之礼。礼。

皇天隆物,以示施下民,或厚或薄,常不齐均。桀纣以乱,汤武以贤。涽涽淑 淑,皇皇穆穆。周流四海,曾不崇日。君子以修,跖以穿室。大参乎天,精微而无 形,行义以正,事业以成。可以禁暴足穷,百姓待之而后泰宁。臣愚不识,愿问其 名。

曰:此夫安宽平而危险隘者邪?修洁之为亲,而杂污之为狄者邪?甚深藏而外 胜敌者邪?法禹舜而能弇迹者邪?行为动静待之而后适者邪?血气之精也,志意之 荣也,百姓待之而后宁也,天下待之而后平也,明达纯粹而无疵也,夫是之谓君子 之知知。

有物于此,居则周静致下,动则綦高以钜,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大参天地, 德厚尧禹,精微乎毫毛,而充盈乎大寓。忽兮其极之远也,攭兮其相逐而反也,卬 卬兮天下之咸蹇也。德厚而不捐,五采备而成文,往来惛惫,通于大神,出入甚极, 莫知其门。天下失之则灭,得之则存。弟子不敏,此之愿陈,君子设辞,请测意之。

曰:此夫大而不塞者与?充盈大宇而不窕,入却穴而不偪者与?行远疾速,而 不可托讯者与?往来惛惫,而不可为固塞者与?暴至杀伤,而不亿忌者与?功被天 下,而不私置者与?托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冬日作寒,夏日作暑,广大精神, 请归之云云。

有物于此,(人蠡)(人蠡)兮其状,屡化如神,功被天下,为万世文。礼乐以成, 贵贱以分,养老长幼,待之而后存。名号不美,与“暴”为邻。功立而身废,事成 而家败。弃其耆老,收其后世。人属所利,飞鸟所害。臣愚不识,请占之五泰。

五泰占之曰:此夫身女好,而头马首者与?屡化而不寿者与?善壮而拙老者与? 有父母而无牝牡者与?冬伏而夏游,食桑而吐丝,前乱而后治,夏生而恶暑,喜湿 而恶雨,蛹以为母,蛾以为父,三俯三起,事乃大已,夫是之谓蚕理。蚕

有物于此,生于山阜,处于室堂。无知无巧,善治衣裳。不盗不窃,穿窬而行。 日夜合离,以成文章。以能合从,又善连衡。下覆百姓,上饰帝王。功业甚博,不 见贤良。时用则存,不用则亡。臣愚不识,敢请之王。

王曰:此夫始生钜,其成功小者邪?长其尾而锐其剽者邪?头铦达而尾赵缭者 邪?一往一来,结尾以为事。无羽无翼,反复甚极。尾生而事起,尾邅而事已。簪 以为父,管以为母。既以缝表,又以连里:夫是之谓箴理。箴

天下不治,请陈佹诗:天地易位,四时易乡。列星殒坠,旦暮晦盲。幽闇登昭, 日月下藏。公正无私,见谓从横。志爱公利,重楼疏堂。无私罪人,憼革贰兵。道 德纯备,谗口将将。仁人绌约,敖暴擅强。天下幽险,恐失世英。螭龙为蝘蜓,鸱 枭为凤凰。比干见刳,孔子拘匡。昭昭乎其知之明也,郁郁乎其遇时之不祥也,拂 乎其欲礼义之大行也,闇乎天下之晦盲也,皓天不复,忧无疆也。千岁必反,古之 常也。弟子勉学,天不忘也。圣人共手,时几将矣。与愚以疑,愿闻反辞。

其小歌曰:念彼远方,何其塞矣,仁人绌约,暴人衍矣。忠臣危殆,谗人服矣。

琁、玉、瑶、珠,不知佩也,杂布与帛,不知异也。闾娵子奢,莫之媒也;嫫 母力父,是之喜也。以盲为明,以聋为聪,以危为安,以吉为凶。呜呼!上天!曷 维其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荀子-赋-译文

有一种伟大的事物,既不是丝也不是帛,却有着美丽的纹理和章法;既不是太阳也不是月亮,却能为天下带来光明。生者因它而长寿,死者因它而得以安葬。城郭因它而坚固,三军因它而强大。纯粹则能成为王者,驳杂则能成为霸主,没有它则国家灭亡。我愚昧无知,敢问大王这是什么?

王说:这是那种有文采却不华丽的东西吗?简单易懂却富有道理的东西吗?君子所敬重,而小人所不重视的东西吗?本性得不到它则像禽兽,本性得到它则非常优雅的东西吗?普通人推崇它则成为圣人,诸侯推崇它则能统一四海的东西吗?它明亮而简约,非常顺从而有体统,请把它归结为礼。礼。

皇天赐予万物,以显示施予下民,有的丰厚有的微薄,常常不均衡。桀纣因它而混乱,汤武因它而贤明。涽涽淑淑,皇皇穆穆。它周游四海,却不需要一天的时间。君子因它而修身,盗跖因它而穿墙。它广大如天,精微而无形状,行义以正,事业以成。它可以禁止暴行,满足贫穷,百姓依赖它而后才能安宁。我愚昧无知,愿问它的名字。

说:这是那种安于宽平而危险狭隘的东西吗?修洁则亲近,杂污则疏远的东西吗?深藏不露却能战胜外敌的东西吗?效法禹舜而能隐藏踪迹的东西吗?行为动静依赖它而后才能适应的东西吗?它是血气的精华,意志的荣耀,百姓依赖它而后才能安宁,天下依赖它而后才能太平,明达纯粹而无瑕疵,这就是君子的智慧。

有一种东西在这里,静居时则周静致下,动时则极高以巨,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广大如天地,德厚如尧禹,精微如毫毛,而充盈如大寓。忽然它极远,攭然它相逐而反,卬卬然天下之咸蹇。德厚而不捐,五采备而成文,往来惛惫,通于大神,出入甚极,莫知其门。天下失之则灭,得之则存。弟子不敏,此之愿陈,君子设辞,请测意之。

说:这是那种大而不塞的东西吗?充盈大宇而不窕,入却穴而不偪的东西吗?行远疾速,而不可托讯的东西吗?往来惛惫,而不可为固塞的东西吗?暴至杀伤,而不亿忌的东西吗?功被天下,而不私置的东西吗?托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冬日作寒,夏日作暑,广大精神,请归之云云。

有一种东西在这里,(人蠡)(人蠡)兮其状,屡化如神,功被天下,为万世文。礼乐以成,贵贱以分,养老长幼,待之而后存。名号不美,与“暴”为邻。功立而身废,事成而家败。弃其耆老,收其后世。人属所利,飞鸟所害。我愚昧无知,请占之五泰。

五泰占之曰:这是那种身女好,而头马首的东西吗?屡化而不寿的东西吗?善壮而拙老的东西吗?有父母而无牝牡的东西吗?冬伏而夏游,食桑而吐丝,前乱而后治,夏生而恶暑,喜湿而恶雨,蛹以为母,蛾以为父,三俯三起,事乃大已,这就是蚕理。蚕

有一种东西在这里,生于山阜,处于室堂。无知无巧,善治衣裳。不盗不窃,穿窬而行。日夜合离,以成文章。以能合从,又善连衡。下覆百姓,上饰帝王。功业甚博,不见贤良。时用则存,不用则亡。我愚昧无知,敢问大王这是什么?

王说:这是那种始生时巨大,成功时微小的东西吗?长其尾而锐其剽的东西吗?头铦达而尾赵缭的东西吗?一往一来,结尾以为事。无羽无翼,反复甚极。尾生而事起,尾邅而事已。簪以为父,管以为母。既以缝表,又以连里:这就是箴理。箴

天下不治,请陈佹诗:天地易位,四时易乡。列星殒坠,旦暮晦盲。幽闇登昭,日月下藏。公正无私,见谓从横。志爱公利,重楼疏堂。无私罪人,憼革贰兵。道德纯备,谗口将将。仁人绌约,敖暴擅强。天下幽险,恐失世英。螭龙为蝘蜓,鸱枭为凤凰。比干见刳,孔子拘匡。昭昭乎其知之明也,郁郁乎其遇时之不祥也,拂乎其欲礼义之大行也,闇乎天下之晦盲也,皓天不复,忧无疆也。千岁必反,古之常也。弟子勉学,天不忘也。圣人共手,时几将矣。与愚以疑,愿闻反辞。

其小歌曰:念彼远方,何其塞矣,仁人绌约,暴人衍矣。忠臣危殆,谗人服矣。

琁、玉、瑶、珠,不知佩也,杂布与帛,不知异也。闾娵子奢,莫之媒也;嫫母力父,是之喜也。以盲为明,以聋为聪,以危为安,以吉为凶。呜呼!上天!曷维其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荀子-赋-注解

文理成章:指事物的纹理和结构自然形成,如同文章一样有条理。

粹而王:纯粹而成为王者,指道德纯正的人能够成为君主。

驳而伯:驳杂而成为伯者,指道德不纯但仍有一定德行的人能够成为诸侯。

礼:中国古代社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是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基础。

桀纣:夏朝末代君主桀和商朝末代君主纣,均为暴君的代表。

汤武:商朝开国君主汤和周朝开国君主武王,均为贤君的代表。

禹舜:传说中的古代圣王,以治水和德政著称。

蚕理:指蚕的生长和吐丝的过程,象征着自然规律和生命的循环。

箴理:指针线缝纫的道理,象征着事物的连接和修补。

佹诗:指讽刺时政的诗篇,表达对社会不公和道德沦丧的批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荀子-赋-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一系列比喻和象征,探讨了道德、礼法、自然规律和社会秩序的关系。首先,文中提到‘大物’,它既非丝非帛,却文理成章;既非日非月,却为天下明。这种‘大物’象征着道德和礼法,它们无形无质,却能规范社会秩序,使生者得寿,死者得葬,城郭坚固,三军强大。

接着,文中通过对比桀纣与汤武、禹舜的德行,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桀纣因暴政而亡,汤武因贤德而兴,禹舜因德政而成为圣王。这些历史典故表明,道德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国家的兴衰。

文中还提到‘蚕理’和‘箴理’,分别象征自然规律和事物的连接。蚕的生长和吐丝过程展示了自然界的循环与和谐,而针线缝纫则象征着社会关系的修补与维系。这两者都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深刻理解。

最后,文中通过‘佹诗’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道德沦丧的批判。天地易位、四时易乡、列星殒坠等意象,描绘了一个混乱无序的世界。公正无私的人被误解,仁人志士被排挤,暴人得势,谗人当道。这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忧虑。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道德、礼法、自然规律和社会秩序的探讨,表达了古人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对道德沦丧的批判。它不仅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还展现了古代文人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荀子-赋》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810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