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荀子-解蔽

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倡“性恶论”,强调后天教化和礼法的重要性。

年代:成书于战国末期(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荀子》是荀子及其弟子所著的哲学文集,共32篇。书中系统阐述了荀子的思想,包括“性恶论”“礼法并重”“天人相分”等观点。他强调通过教育和礼法来改造人性,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对后世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是研究先秦哲学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荀子-解蔽-原文

物物。故君子壹于道,而以赞稽物。壹于道则正,以赞稽物则察;以正志行察论,则万物官矣。

昔者舜之治天下也,不以事诏而万物成。处一危之,其荣满侧;养一之微,荣矣而未知。

故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

故人心譬如槃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则足以见鬚眉而察理矣。

微风过之,湛浊动乎下,清明乱于上,则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心亦如是矣。

故导之以理,养之以清,物莫之倾,则足以定是非决嫌疑矣。

小物引之,则其正外易,其心内倾,则不足以决庶理矣。

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好稼者众矣,而后稷独传者,壹也。

好乐者众矣,而夔独传者,壹也;好义者众矣,而舜独传者,壹也。

倕作弓,浮游作矢,而羿精于射;奚仲作车,乘杜作乘马,而造父精于御:自古及今,未尝有两而能精者也。

曾子曰:“是其庭可以搏鼠,恶能与我歌矣!”

空石之中有人焉,其名曰觙。其为人也,善射以好思。

耳目之欲接则败其思,蚊虻之声闻则挫其精。

是以辟耳目之欲,而远蚊虻之声,闲居静思则通。

思仁若是,可谓微乎?

孟子恶败而出妻,可谓能自强矣,未及思也;有子恶卧而焠掌,可谓能自忍矣;未及好也。

辟耳目之欲,远蚊虻之声,可谓危矣;未可谓微也。

夫微者,至人也。至人也,何忍!何强!何危!

故浊明外景,清明内景,圣人纵其欲,兼其情,而制焉者理矣;夫何强!何忍!何危!

故仁者之行道也,无为也;圣人之行道也,无强也。

仁者之思也恭,圣者之思也乐。此治心之道也。

凡观物有疑,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

吾虑不清,未可定然否也。

冥冥而行者,见寝石以为伏虎也,见植林以为后人也:冥冥蔽其明也。

醉者越百步之沟,以为蹞步之浍也;俯而出城门,以为小之闺也:酒乱其神也。

厌目而视者,视一以为两;掩耳而听者,听漠漠而以为哅哅:埶乱其官也。

故从山上望牛者若羊,而求羊者不下牵也:远蔽其大也。

从山下望木者,十仞之木若箸,而求箸者不上折也:高蔽其长也。

水动而景摇,人不以定美恶:水埶玄也。

瞽者仰视而不见星,人不以定有无:用精惑也。

有人焉以此时定物,则世之愚者也。

彼愚者之定物,以疑决疑,决必不当。

夫苟不当,安能无过乎?

夏首之南有人焉;曰涓蜀梁。其为人也,愚而善畏。

明月而宵行,俯见其影,以为伏鬼也;仰视其发,以为立魅也。

背而走,比至其家,失气而死。

岂不哀哉!

凡人之有鬼也,必以其感忽之间,疑玄之时定之。

此人之所以无有而有无之时也,而己以定事。

故伤于湿而痹,痹而击鼓烹豚,则必有敝鼓丧豚之费矣,而未有俞疾之福也。

故虽不在夏首之南,则无以异矣。

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以可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无所疑止之,则没世穷年不能遍也。

其所以贯理焉虽亿万,已不足浃万物之变,与愚者若一。

老身长子而与愚者若一,犹不知错,夫是之谓妄人。

故学也者,固学止之也。

恶乎止之?曰:止诸至足。

曷谓至足?曰:圣王。

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

故学者以圣王为师,案以圣王之制为法,法其法以求其统类,以务象效其人。

向是而务,士也;类是而几,君子也;知之,圣人也。

故有知非以虑是,则谓之惧;有勇非以持是,则谓之贼;察孰非以分是,则谓之篡;多能非以修荡是,则谓之知;辩利非以言是,则谓之詍。

传曰:“天下有二:非察是,是察非。”谓合王制与不合王制也。

天下不以是为隆正也,然而犹有能分是非、治曲直者邪?

若夫非分是非,非治曲直,非辨治乱,非治人道,虽能之无益于人,不能无损于人;

案直将治怪说,玩奇辞,以相挠滑也;

案强钳而利口,厚颜而忍诟,无正而恣睢,妄辨而几利;

不好辞让,不敬礼节,而好相推挤:此乱世奸人之说也,则天下之治说者,方多然矣。

传曰:“析辞而为察,言物而为辨,君子贱之。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此之谓也。

为之无益于成也,求之无益于得也,忧戚之无益于几也,则广焉能弃之矣,不以自妨也,不少顷干之胸中。

不慕往,不闵来,无邑怜之心,当时则动,物至而应,事起而辨,治乱可否,昭然明矣。

周而成,泄而败,明君无之有也。

宣而成,隐而败,闇君无之有也。

故人君者,周则谗言至矣,直言反矣;小人迩而君子远矣!

诗云:“墨以为明,狐狸而苍。”此言上幽而下险也。

君人者,宣则直言至矣,而谗言反矣;君子迩而小人远矣!

诗云:“明明在下,赫赫在上。”此言上明而下化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荀子-解蔽-译文

万物各有其性。所以君子专注于道,并以此来辅助考察万物。专注于道则能正,辅助考察万物则能明;以正志行明察之论,则万物皆能得其位。

从前舜治理天下,不靠命令而万物自然成就。处于危险之中,其荣耀充满四周;修养至微,荣耀虽至却不知。

所以道经上说:“人心危险,道心微妙。”危险与微妙的区别,只有明智的君子才能明白。

人心就像盘中的水,端正而不动,则浑浊在下,清明在上,足以照见须眉和纹理。

微风吹过,浑浊在下动荡,清明在上混乱,就无法得到大形的正位。心也是如此。

所以用理来引导,用清来修养,万物不倾,则足以定是非决嫌疑。

小物引诱,则其正外易,其心内倾,则不足以决庶理。

所以喜欢书法的人很多,但只有仓颉独传,是因为他专注;喜欢农耕的人很多,但只有后稷独传,是因为他专注。

喜欢音乐的人很多,但只有夔独传,是因为他专注;喜欢义的人很多,但只有舜独传,是因为他专注。

倕制作弓,浮游制作箭,而羿精于射箭;奚仲制作车,乘杜制作马,而造父精于驾车:从古至今,没有两人能同时精通。

曾子说:“这样的庭院可以抓老鼠,怎么能与我唱歌呢!”

空石之中有一个人,名叫觙。他善于射箭且喜欢思考。

耳目之欲接触则败坏其思考,蚊虻之声听闻则挫伤其精神。

因此避开耳目之欲,远离蚊虻之声,闲居静思则通达。

思考仁德如此,可以说是微妙吗?

孟子厌恶失败而出妻,可以说是能自强,但未及思考;有子厌恶睡觉而焠掌,可以说是能自忍,但未及喜好。

避开耳目之欲,远离蚊虻之声,可以说是危险,但未及微妙。

微妙者,是至人。至人,何须忍!何须强!何须危!

所以浊明外景,清明内景,圣人放纵其欲,兼其情,而制之以理;何须强!何须忍!何须危!

所以仁者行道,无为;圣人行道,无强。

仁者思考恭敬,圣人思考快乐。这是治心之道。

凡观察事物有疑惑,心中不定,则外物不清。

我的思虑不清,无法确定是非。

在黑暗中行走的人,看见卧石以为是伏虎,看见树林以为是后人:黑暗遮蔽了其明。

醉酒的人越过百步的沟,以为是半步的小沟;低头出城门,以为是小的闺房:酒乱其神。

厌目而视的人,看见一物以为是两物;掩耳而听的人,听见漠漠声以为是哅哅声:感官混乱。

所以从山上望牛,牛像羊,而求羊的人不下牵:远遮蔽了其大。

从山下望树,十仞高的树像筷子,而求筷子的人不上折:高遮蔽了其长。

水动而影摇,人不以此定美恶:水势玄妙。

盲人仰视而不见星,人不以此定有无:用精迷惑。

有人在此刻定物,则是世上的愚人。

那些愚人定物,以疑决疑,决必不当。

如果决断不当,怎能无过?

夏首之南有一个人,名叫涓蜀梁。他愚笨而善畏。

明月夜行,低头看见自己的影子,以为是伏鬼;仰头看见自己的头发,以为是立魅。

背身逃跑,到家时,失气而死。

岂不悲哀!

凡人认为有鬼,必是在感忽之间,疑玄之时定之。

此人之所以无有而有无之时,而自己定事。

所以因湿而伤,痹而击鼓烹豚,则必有破鼓丧豚的费用,而未有愈疾之福。

所以即使不在夏首之南,也无异。

凡以知,是人的本性;可以知,是物的道理。

以可以知人的本性,求可以知物的道理,而无所疑止,则终生不能遍知。

其所以贯通道理虽亿万,已不足以涵盖万物之变,与愚人无异。

老身长子而与愚人无异,犹不知错,这就是妄人。

所以学习,固学止之。

如何止之?曰:止于至足。

何为至足?曰:圣王。

圣者,尽伦者也;王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

所以学者以圣王为师,以圣王之制为法,法其法以求其统类,以务象效其人。

向此而务,是士;类此而几,是君子;知此,是圣人。

所以有知非以虑是,则谓之惧;有勇非以持是,则谓之贼;察孰非以分是,则谓之篡;多能非以修荡是,则谓之知;辩利非以言是,则谓之詍。

传曰:“天下有二:非察是,是察非。”谓合王制与不合王制也。

天下不以是为隆正,然而犹有能分是非、治曲直者邪?

若夫非分是非,非治曲直,非辨治乱,非治人道,虽能之无益于人,不能无损于人;

案直将治怪说,玩奇辞,以相挠滑也;

案强钳而利口,厚颜而忍诟,无正而恣睢,妄辨而几利;

不好辞让,不敬礼节,而好相推挤:此乱世奸人之说也,则天下之治说者,方多然矣。

传曰:“析辞而为察,言物而为辨,君子贱之。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此之谓也。

为之无益于成,求之无益于得,忧戚之无益于几,则广焉能弃之矣,不以自妨也,不少顷干之胸中。

不慕往,不闵来,无邑怜之心,当时则动,物至而应,事起而辨,治乱可否,昭然明矣。

周而成,泄而败,明君无之有也。

宣而成,隐而败,闇君无之有也。

所以人君,周密则谗言至,直言反;小人近而君子远!

诗云:“墨以为明,狐狸而苍。”此言上幽而下险也。

君人者,宣则直言至,而谗言反;君子近而小人远!

诗云:“明明在下,赫赫在上。”此言上明而下化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荀子-解蔽-注解

蔽于一曲:指被局部或片面的观点所蒙蔽,无法看到整体或真理。

大理:指宇宙的根本道理或原则。

治则复经:指治理国家或事物时,应回归到经典或根本的原则。

两疑则惑:指在面对两种不同的观点或选择时,容易产生困惑。

圣人无两心:指圣人心中只有一种正确的道理,不会有两重标准。

诸侯异政:指各个诸侯国的政治制度或政策不同。

百家异说:指各种学派或思想家的学说不同。

妒缪于道:指因嫉妒或误解而偏离正道。

私其所积:指只关注自己积累的知识或经验,不愿接受他人的批评。

倚其所私:指依赖自己的偏见或私心来看待事物。

德道之人:指有德行和道德修养的人。

乱国之君:指导致国家混乱的君主。

乱家之人:指导致家庭混乱的人。

夏桀殷纣:指夏朝的桀和商朝的纣,两位暴君。

末喜斯观:指夏桀沉迷于末喜的歌舞,忽视国家大事。

关龙逄:指夏桀的忠臣关龙逄,因劝谏而被杀。

妲己、飞廉:指商纣王的宠妃妲己和奸臣飞廉。

微子启:指商纣王的贤臣微子启,因劝谏而被流放。

九牧之地:指古代中国的九州,泛指全国。

虚宗庙之国:指国家衰败,宗庙无人祭祀。

鬲山:指夏桀被流放并死于鬲山。

赤旆:指商纣王被周武王击败后自焚而死。

成汤:指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

伊尹:指商朝的贤臣伊尹,辅佐成汤建立商朝。

文王:指周文王,周朝的开国君主。

吕望:指周文王的贤臣吕望,辅佐文王建立周朝。

唐鞅奚齐:指春秋时期的两位权臣唐鞅和奚齐,因贪权而遭祸。

鲍叔、宁戚、隰朋:指春秋时期的贤臣鲍叔、宁戚和隰朋,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

管仲:指春秋时期齐国的贤相管仲。

召公、吕望:指周朝的贤臣召公和吕望,辅佐周文王和周武王。

周公:指周朝的贤臣周公旦,辅佐周成王。

墨子:指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

宋子:指宋国的思想家宋钘。

慎子:指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慎到。

申子:指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申不害。

惠子:指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惠施。

庄子:指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

孔子:指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虚壹而静:指心灵空虚、专注和宁静的状态。

大清明:指心灵达到极度清明和智慧的状态。

大人:指达到极高道德和智慧境界的人。

壹于道:专注于道,即专注于道德和原则。

赞稽物:观察和研究事物,以理解和掌握其本质。

人心之危,道心之微:人心易受外界影响而动摇,道心则深藏不露,微妙难测。

槃水:比喻人心,平静时清澈见底,动荡时浑浊不清。

仓颉:传说中的汉字创造者。

后稷:中国古代农业神,教人种植五谷。

夔:古代音乐家,擅长音乐。

倕:古代工匠,擅长制作弓箭。

浮游:古代工匠,擅长制作箭矢。

羿:古代神射手。

奚仲:古代工匠,擅长制作车辆。

乘杜:古代工匠,擅长驯养马匹。

造父:古代驾车高手。

曾子:孔子的学生,以德行著称。

觙:文中虚构的人物,善于射箭和思考。

涓蜀梁:文中虚构的人物,愚昧且易受惊吓。

圣王:指具有至高道德和智慧的君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荀子-解蔽-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荀子·解蔽》,主要探讨了人们在认知和判断事物时容易产生的偏见和蒙蔽,以及如何通过‘虚壹而静’的心态来达到对真理的全面理解。文章首先指出,普通人往往被局部的观点所蒙蔽,无法看到整体的道理,导致在面对复杂情况时产生困惑。接着,文章通过历史上的暴君夏桀和商纣王的例子,说明君主如果被私欲和偏见所蒙蔽,会导致国家的衰败和自身的灭亡。

文章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学派的思想家,如墨子、宋子、慎子、申子、惠子、庄子等,指出他们各自被某种特定的观点所蒙蔽,无法全面理解‘道’的真谛。荀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原则,具有普遍性和变化性,任何片面的观点都无法完全涵盖‘道’的全部内涵。因此,只有通过‘虚壹而静’的心态,才能全面理解‘道’,避免被偏见所蒙蔽。

荀子强调,心灵的清明和专注是理解‘道’的关键。他认为,心灵是身体的主宰,是智慧和判断的源泉。只有保持心灵的虚静和专注,才能全面理解万物,做出正确的判断。这种心态不仅适用于个人修养,也适用于治理国家。荀子通过历史上的贤臣如伊尹、吕望、管仲等人的例子,说明只有具备清明心灵的人,才能辅佐君主成就大业。

最后,荀子总结道,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知道’,即理解‘道’的真谛。而要‘知道’,必须通过‘虚壹而静’的心态来达到心灵的清明和智慧。这种心态不仅能够帮助个人避免偏见和蒙蔽,还能够帮助国家实现长治久安。荀子的这一思想,不仅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现代社会的个人修养和领导力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通过多个典故和比喻,深入探讨了人心与道心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专注和修养来达到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和正确判断。文章首先提出君子应专注于道,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来达到对事物的深刻理解。这种专注不仅能使人心正,还能使人在观察事物时更加敏锐和准确。

文中引用了舜治天下的例子,说明了一个真正的领导者不需要事事亲为,而是通过专注于道,使万物自然成就。这种观点强调了内在修养和专注的重要性,而不是外在的干预和控制。

文章还通过比喻人心如槃水,说明了人心的易变性和脆弱性。只有在平静和清澈的状态下,人心才能正确判断事物。这种比喻生动形象,深刻揭示了人心的本质和修养的重要性。

此外,文中还列举了仓颉、后稷、夔等古代圣贤的例子,说明了专注和专一的重要性。这些圣贤之所以能够成就非凡,正是因为他们专注于自己的领域,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最后,文章通过涓蜀梁的故事,揭示了愚昧和恐惧对人心的影响。这种愚昧和恐惧不仅使人无法正确判断事物,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这一部分通过具体的故事,进一步强调了修养和专注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丰富的典故和生动的比喻,深入探讨了人心与道心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专注和修养来达到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和正确判断。文章不仅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现代人如何修养心性、专注事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荀子-解蔽》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809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