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倡“性恶论”,强调后天教化和礼法的重要性。
年代:成书于战国末期(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荀子》是荀子及其弟子所著的哲学文集,共32篇。书中系统阐述了荀子的思想,包括“性恶论”“礼法并重”“天人相分”等观点。他强调通过教育和礼法来改造人性,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对后世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是研究先秦哲学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荀子-致士-原文
衡听、显幽、重明、退奸、进良之术:朋党比周之誉,君子不听;残贼加累之谮,君子不用;隐忌雍蔽之人,君子不近;货财禽犊之请,君子不许。
凡流言、流说、流事、流谋、流誉、流愬,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闻听而明誉之,定其当而当,然后士其刑赏而还与之;如是则奸言、奸说、奸事、奸谋、奸誉、奸愬,莫之试也;忠言、忠说、忠事、忠谋、忠誉、忠愬、莫不明通,方起以尚尽矣。
夫是之谓衡听、显幽、重明、退奸、进良之术。
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刑政平而百姓归之,礼义备而君子归之。
故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能以礼挟而贵名白,天下愿,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
诗曰:“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此之谓也。
川渊者,鱼龙之居也,山林者、鸟兽之居也,国家者、士民之居也。
川渊枯、则鱼龙去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国家失政、则士民去之。
无土则人不安居,无人则土不守,无道法则人不至,无君子则道不举。
故土之与人也,道之与法也者,国家之本作也。
君子也者,道法之摠要也,不可少顷旷也。
得之则治,失之则乱;得之则安,失之则危;得之则存,失之则亡,故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传曰:“治生乎君子,乱生于小人。”此之谓也。
得众动天。美意延年。诚信如神,夸诞逐魂。
人主之害,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
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难乎!
夫耀蝉者,务在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无益也。
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
临事接民,而以义变应,宽裕而多容,恭敬以先之,政之始也。
然后中和察断以辅之,政之隆也。
然后进退诛赏之,政之终也。
故一年与之始,三年与之终。
用其终为始,则政令不行,而上下怨疾,乱所以自作也。
书曰:“义刑义杀;勿庸以即,女惟曰:未有顺事。”言先教也。
程者、物之准也,礼者、节之准也;程以立数,礼以定伦;德以叙位,能以授官。
凡节奏欲陵,而生民欲宽;节奏陵而文,生民宽而安;上文下安,功名之极也,不可以加矣。
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
隆一而治,二而乱。
自古及今,未有二隆争重,而能长久者。
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故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
水深而回,树落则粪本,弟子通利则思师。
诗曰:“无言不雠,无德不报。”此之谓也。
赏不欲僭,刑不欲滥。
赏僭则利及小人,刑滥则害及君子。
若不幸而过,宁僭勿滥。
与其害善,不若利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荀子-致士-译文
衡听、显幽、重明、退奸、进良的方法:对于朋党勾结的赞誉,君子不听;对于残害他人、加重罪名的谗言,君子不用;对于隐瞒忌讳、阻塞视听的人,君子不接近;对于用财物、禽兽来请求的人,君子不允许。
凡是流言、流说、流事、流谋、流誉、流愬,不是通过官方渠道而来的,君子要谨慎对待,听到后要明辨是非,确定其是否恰当,然后根据其恰当与否来决定刑罚或奖赏,并返还给当事人;这样,奸诈的言论、奸诈的说法、奸诈的事情、奸诈的谋划、奸诈的赞誉、奸诈的控诉,就没有人敢尝试了;忠实的言论、忠实的说法、忠实的事情、忠实的谋划、忠实的赞誉、忠实的控诉,都会得到明确的理解,从而得以充分实现。
这就是所谓的衡听、显幽、重明、退奸、进良的方法。
河流深广,鱼鳖就会聚集;山林茂密,禽兽就会聚集;刑罚政令公平,百姓就会归附;礼义完备,君子就会归附。
所以,礼义体现在个人身上,行为就会得到修养;义理体现在国家中,政治就会清明;能够以礼义来约束自己,名声就会显赫,天下人都会愿意归附,政令能够执行,禁令能够遵守,王者的事业就完成了。
《诗经》说:“恩惠施于中国,以安抚四方。”就是这个意思。
河流是鱼龙的居所,山林是鸟兽的居所,国家是士民的居所。
河流干涸,鱼龙就会离开;山林险恶,鸟兽就会离开;国家政治失当,士民就会离开。
没有土地,人民就无法安居;没有人民,土地就无法守护;没有道法,人民就不会来归附;没有君子,道法就无法推行。
所以,土地与人民,道法与法律,是国家的根本。
君子是道法的总纲,不可一刻或缺。
得到君子,国家就会治理;失去君子,国家就会混乱;得到君子,国家就会安定;失去君子,国家就会危险;得到君子,国家就会存在;失去君子,国家就会灭亡。所以,有好的法律而国家混乱的情况是有的,但有君子而国家混乱的情况,从古至今,从未听说过。古书上说:“治理国家靠君子,混乱国家靠小人。”就是这个意思。
得到众人的支持,就能感动上天。美好的意愿能延长寿命。诚信如神,夸诞则逐魂。
君主的祸害,不在于不谈论任用贤人,而在于不诚心诚意地任用贤人。
谈论任用贤人,是口头上说的;排斥贤人,是行动上做的,口头上说的和行动上做的相反,想要贤人到来,不肖之人退去,这不是很难吗?
捕捉蝉的人,关键在于点亮火把,摇动树木;火把不亮,即使摇动树木,也没有用。
现在君主如果有能彰显其德行的,天下人就会归附他,就像蝉归向明亮的火把一样。
处理事务、接待民众,要以义理来应对,宽容而多包容,恭敬为先,这是政治的起点。
然后以中和的态度来审察决断,这是政治的兴盛。
然后进行进退、诛赏,这是政治的终结。
所以,一年是开始,三年是终结。
如果用终结作为开始,政令就无法执行,上下之间就会产生怨恨和不满,混乱就会由此而生。
《书经》说:“义刑义杀;不要急于执行,你要说:还没有顺理成章的事情。”这是说先要教化。
程是事物的标准,礼是节制的标准;程用来确立数量,礼用来确定伦理;德用来排列位次,能用来授予官职。
凡是节奏要严格,而民生要宽松;节奏严格而有文采,民生宽松而安定;上层有文采,下层安定,这是功名的极致,不能再增加了。
君主是国家的最高权威,父亲是家庭的最高权威。
一个权威就能治理,两个权威就会混乱。
从古至今,没有两个权威争夺权力而能长久存在的。
为师的方法有四种——而博学不在其中:威严而令人敬畏,可以成为老师;年高而有威信,可以成为老师;诵读讲解而不逾越、不冒犯,可以成为老师;知道细微之处而能论述,可以成为老师:所以为师的方法有四种——而博学不在其中。
水深则回流,树叶落下则滋养树根,弟子通达则思念老师。
《诗经》说:“没有一句话不得到回应,没有一种德行不得到回报。”就是这个意思。
奖赏不要过分,刑罚不要滥用。
奖赏过分则利益会及于小人,刑罚滥用则祸害会及于君子。
如果不幸而有过错,宁可奖赏过分也不要刑罚滥用。
与其伤害善良的人,不如让邪恶的人得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荀子-致士-注解
衡听:指公正地听取各方意见,不偏听偏信。
显幽:指揭示隐藏的真相,使隐秘之事显露。
重明:指重视光明正大的行为,推崇正直。
退奸:指排斥奸邪之人,使其远离权力中心。
进良:指提拔贤能之士,使其发挥作用。
朋党比周:指结党营私,互相勾结。
残贼加累:指残害忠良,增加负担。
隐忌雍蔽:指隐瞒忌讳,阻塞言路。
货财禽犊:指贿赂财物,如同禽兽般贪婪。
流言、流说、流事、流谋、流誉、流愬:指各种未经证实的言论、说法、事情、计谋、赞誉、控告。
不官而衡至:指未经官方渠道而直接到达的言论或信息。
川渊深而鱼鳖归之:比喻环境优越,自然吸引人才。
山林茂而禽兽归之:比喻环境优越,自然吸引人才。
刑政平而百姓归之:指政治清明,百姓自然归附。
礼义备而君子归之:指礼仪完备,君子自然归附。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出自《诗经》,意为施恩于中国,以安抚四方。
得众动天:指得到众人的支持,可以感动天地。
美意延年:指美好的意愿可以延长寿命。
诚信如神:指诚信如同神明般灵验。
夸诞逐魂:指夸大的言辞会迷惑人心。
耀蝉者:指捕捉蝉的人,比喻吸引人才。
临事接民:指处理事务,接触百姓。
义刑义杀:指按照正义进行刑罚和杀戮。
程者、物之准也:指程是事物的标准。
礼者、节之准也:指礼是节制的标准。
德以叙位:指根据德行来安排职位。
能以授官:指根据能力来授予官职。
节奏欲陵:指节奏要严谨。
生民欲宽:指对百姓要宽容。
师术有四:指成为老师的四种方法。
尊严而惮:指威严而令人敬畏。
耆艾而信:指年长而有威信。
诵说而不陵不犯:指讲解而不冒犯。
知微而论:指洞察细微而能论述。
赏不欲僭:指赏赐不要过分。
刑不欲滥:指刑罚不要滥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荀子-致士-评注
这段古文主要探讨了政治治理和道德伦理的重要性。首先,文中提出了‘衡听、显幽、重明、退奸、进良’的治理原则,强调公正、透明、正直和贤能的重要性。这些原则不仅是古代政治的理想,也是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参考。
其次,文中通过‘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的比喻,说明了环境对于吸引人才的重要性。这一观点在现代社会中同样适用,良好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文中还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指出‘诚信如神,夸诞逐魂’。诚信是人际交往和社会运行的基石,缺乏诚信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和不安。这一观点在现代社会中尤为重要,诚信不仅是个人品德的表现,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赏不欲僭,刑不欲滥’的原则,强调赏罚要适度,不能过分。这一原则在现代法律和治理中同样适用,过度的赏罚会导致社会的不公和不满,适度的赏罚则能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最后,文中提出了‘师术有四’的观点,强调成为老师的四种方法:威严、年长、讲解和洞察。这一观点不仅适用于古代的教育,也适用于现代的教育。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道德的引导者,他们的言行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政治治理、道德伦理、诚信、赏罚和教育等方面的探讨,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和启示。这些观点不仅适用于古代社会,也适用于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