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倡“性恶论”,强调后天教化和礼法的重要性。
年代:成书于战国末期(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荀子》是荀子及其弟子所著的哲学文集,共32篇。书中系统阐述了荀子的思想,包括“性恶论”“礼法并重”“天人相分”等观点。他强调通过教育和礼法来改造人性,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对后世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是研究先秦哲学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荀子-法行-原文
公输不能加于绳墨,圣人不能加于礼。礼者,众人法而不知,圣人法而知之。
曾子曰:“无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无身不善而怨人,无刑己至而呼天。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不亦反乎!身不善而怨人,不亦远乎!刑己至而呼天,不亦晚乎!诗曰:‘涓涓源水,不雝不塞。毂已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曾子病,曾元持足,曾子曰:“元!志之!吾语汝。夫鱼鳖鼋鼍犹以渊为浅而堀其中,鹰鸢犹以山为卑而增巢其上,及其得也必以饵。故君子能无以利害义,则耻辱亦无由至矣。”
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邪?”孔子曰:“恶!赐!是何言也!夫君子岂多而贱之,少而贵之哉!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此之谓也。”
曾子曰:“同游而不见爱者,吾必不仁也;交而不见敬者,吾必不长也;临财而不见信者,吾必不信也。三者在身曷怨人!怨人者穷,怨天者无识。失之己而反诸人,岂不亦迂哉!”
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曰:“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
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不能报,有子而求其孝,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听令,非恕也。士明于此三恕,则可以端身矣。”
孔子曰:“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无思也;有而不施,穷无与也。是故君子少思长,则学;老思死,则教;有思穷,则施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荀子-法行-译文
公输般无法超越规矩,圣人无法超越礼制。礼制是众人遵循却不知其所以然的,圣人遵循并且明白其中的道理。
曾子说:“不要疏远家人而亲近外人,不要自己行为不善却怨恨他人,不要刑罚临到自己才呼天抢地。疏远家人而亲近外人,不是反了吗?自己行为不善却怨恨他人,不是太远了吗?刑罚临到自己才呼天抢地,不是太晚了吗?《诗经》说:‘细小的水源,不堵塞就会泛滥。车轮已经破碎,才去加大轮辐。事情已经失败,才重重叹息。’这有什么益处呢!”
曾子生病,曾元抱着他的脚,曾子说:“元啊!记住!我告诉你。鱼鳖鼋鼍尚且认为深渊太浅而挖洞藏身,鹰鸢尚且认为山太低而筑巢其上,等到它们被捕时必定是因为贪图诱饵。所以君子如果能不因利益损害道义,那么耻辱也就无从到来了。”
子贡问孔子:“君子为什么珍视玉而轻视珉呢?是因为玉少而珉多吗?”孔子说:“唉!赐啊!这是什么话!君子怎么会因为东西多就轻视,少就珍视呢!玉是君子用来比喻德行的。温润而有光泽,象征仁;坚实而有纹理,象征智;坚硬而不屈,象征义;有棱角而不伤人,象征行;折断而不弯曲,象征勇;瑕疵与美好并存,象征情;敲击它,声音清扬而远传,停止时戛然而止,象征辞。所以即使珉雕琢得再精美,也不如玉的自然光彩。《诗经》说:‘说起君子,温和如玉。’就是这个意思。”
曾子说:“与人同游却不被喜爱,我一定是不仁;与人交往却不被尊敬,我一定是不长;面对财物却不被信任,我一定是不信。这三者在自己身上,何必怨恨别人!怨恨别人的人会陷入困境,怨恨上天的人是无知的。自己有过失却归咎于别人,岂不是太迂腐了吗!”
南郭惠子问子贡:“先生的门下为什么这么杂呢?”子贡说:“君子端正自身等待他人,想来的人不拒绝,想走的人不挽留。况且良医的门前多病人,矫正器的旁边多弯曲的木头,所以显得杂。”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宽恕:有君主却不能侍奉,有臣子却要求他们效劳,这不是宽恕;有父母却不能报答,有子女却要求他们孝顺,这不是宽恕;有兄长却不能尊敬,有弟弟却要求他们听从命令,这不是宽恕。士人明白这三种宽恕,就可以端正自身了。”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思考不可不深思:年少时不学习,长大后就没有能力;年老时不教导,死后就没有人思念;有财富却不施舍,穷困时就没有人帮助。所以君子年少时思考未来,就会学习;年老时思考死亡,就会教导;有财富时思考穷困,就会施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荀子-法行-注解
公输:公输般,春秋时期鲁国的著名工匠,以技艺高超著称。
绳墨:木工用来画直线的工具,比喻规矩、法度。
圣人:指道德、智慧极高的人,通常指孔子。
礼:中国古代社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曾子:孔子的学生,名参,字子舆,以孝道著称。
诗:指《诗经》,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
子贡:孔子的学生,名赐,字子贡,以口才和商业才能著称。
玉: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美德和高贵。
珉:一种类似玉的石头,但价值较低。
南郭惠子:春秋时期的人物,具体事迹不详。
三恕:孔子提出的三种宽恕之道,涉及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的关系。
三思:孔子提出的三种思考,涉及学习、教育和施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荀子-法行-评注
这段文本主要探讨了儒家思想中的礼、义、仁、智等核心概念,以及君子应如何修身养性。通过公输般和圣人的比喻,强调了礼的重要性,指出礼是众人遵循的法则,而圣人则能深刻理解并实践这些法则。曾子的话进一步阐述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强调了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的重要性。
子贡与孔子的对话则通过玉与珉的对比,阐述了君子应如何以德行为重,而非外在的多少。孔子对玉的赞美,实际上是对君子德行的赞美,玉的温润、坚韧、廉洁等特性,都是君子应有的品质。
曾子的另一段话则强调了人际关系中的仁爱、尊敬和信任的重要性,指出如果一个人在这些方面做得不好,就不应该怨天尤人,而应该反省自己。
南郭惠子与子贡的对话则展示了孔子门下的包容性,强调了君子应以正身待人的态度,接纳各种不同的人。
最后,孔子提出的三恕和三思,进一步阐述了君子应如何在不同的生活阶段和情境中,保持正确的态度和行为。三恕强调了在君臣、父子、兄弟关系中应有的宽恕和理解,而三思则强调了学习、教育和施与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段文本深刻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强调了个人修养、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