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倡“性恶论”,强调后天教化和礼法的重要性。
年代:成书于战国末期(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荀子》是荀子及其弟子所著的哲学文集,共32篇。书中系统阐述了荀子的思想,包括“性恶论”“礼法并重”“天人相分”等观点。他强调通过教育和礼法来改造人性,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对后世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是研究先秦哲学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荀子-强国-原文
之腹,然而秦使左案左,使右案右,是乃使雠人役也;此所谓威强乎汤武也。
曷谓广大乎舜禹也?曰:古者百王之一天下,臣诸侯也,未有过封内千里者也。
今秦南乃有沙羡与俱,是乃江南也。
北与胡貉为邻,西有巴戎,东在楚者乃界于齐,在韩者踰常山乃有临虑,在魏者乃据圉津--即去大梁百有二十里耳!
其在赵者剡然有苓而据松柏之塞,负西海而固常山,是地遍天下也。
威动海内,强殆中国,然而忧患不可胜校也,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此所谓广大乎舜禹也。
然则奈何?曰:节威反文,案用夫端诚信全之君子治天下焉,因与之参国政,正是非,治曲直,听咸阳,顺者错之,不顺者而后诛之。
若是,则兵不复出于塞外,而令行于天下矣。
若是,则虽为之筑明堂于塞外而朝诸侯,殆可矣。
假今之世,益地不如益信之务也。
应侯问孙卿子曰:入秦何见?
孙卿子曰:其固塞险,形埶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
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
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
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
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
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是所见也。
故曰:佚而治,约而详,不烦而功,治之至也,秦类之矣。
虽然,则有其諰矣。
兼是数具者而尽有之,然而县之以王者之功名,则倜倜然其不及远矣!
是何也?则其殆无儒邪!
故曰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此亦秦之所短也。
积微: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
凡人好敖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于小事者矣。
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县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希,其县日也浅,其为积也小。
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
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
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霸者之善箸焉,可以时托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
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
诗曰:“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
凡奸人之所以起者,以上之不贵义,不敬义也。
夫义者,所以限禁人之为恶与奸者也。
今上不贵义,不敬义,如是,则天下之人百姓,皆有弃义之志,而有趋奸之心矣,此奸人之所以起也。
且上者下之师也,夫下之和上,譬之犹响之应声,影之像形也。
故为人上者,不可不顺也。
夫义者,内节于人,而外节于万物者也;上安于主,而下调于民者也;内外上下节者,义之情也。
然则凡为天下之要,义为本,而信次之。
古者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治,桀纣弃义倍信而天下乱。
故为人上者,必将慎礼义,务忠信,然后可。
此君人者之大本也。
堂上不粪,则郊草不瞻旷芸;白刃扞乎胸,则目不见流矢;拔戟加乎首,则十指不辞断;非不以此为务也,疾养缓急之有相先者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荀子-强国-译文
秦国的腹地,然而秦国让左边的人做左边的事,让右边的人做右边的事,这是让仇人做仆役;这就是所谓的比汤武还要威强。
为什么说比舜禹还要广大呢?回答说:古代百王统一天下,臣服诸侯,没有超过封地千里的。
现在秦国南边有沙羡,这是江南地区。
北边与胡貉为邻,西边有巴戎,东边在楚国的边界与齐国接壤,在韩国的边界越过常山有临虑,在魏国的边界占据圉津——离大梁只有一百二十里!
在赵国的边界有苓地,占据松柏要塞,背靠西海,固守常山,这是遍布天下的土地。
威震海内,强盛于中国,然而忧患不可胜数,常常担心天下联合起来对付自己;这就是所谓的比舜禹还要广大。
那么该怎么办呢?回答说:节制威势,回归文治,任用那些端方诚信的君子来治理天下,让他们参与国政,明辨是非,处理曲直,听从咸阳的命令,顺从的给予赏赐,不顺从的则加以诛杀。
如果这样,军队就不再需要出塞外,而命令可以通行于天下。
如果这样,即使在塞外建造明堂来朝见诸侯,也是可以的。
在当今之世,增加土地不如增加信誉更为重要。
应侯问孙卿子说:你进入秦国看到了什么?
孙卿子回答说:秦国的要塞险峻,地形便利,山林川谷美丽,自然资源丰富,这是地理上的优势。
进入秦国境内,观察其风俗,百姓朴实,音乐不流于污秽,服饰不轻佻,非常敬畏官府而顺从,这是古代的百姓。
到了都邑官府,百官肃然,无不恭敬节俭、敦厚敬慎、忠信而不懈怠,这是古代的官吏。
进入秦国国都,观察其士大夫,从家门出来,进入官府;从官府出来,回到家中,没有私事;不结党营私,不拉帮结派,光明磊落,公正无私,这是古代的士大夫。
观察其朝廷,朝廷闲暇,处理百事不留滞,恬然如无治者,这是古代的朝廷。
所以秦国四代强盛,不是侥幸,而是必然。这是我看到的。
所以说:安逸而治理,简约而详尽,不烦琐而有功绩,这是治理的最高境界,秦国类似于此。
尽管如此,还是有它的忧虑。
虽然具备了这些条件,但用王者的功名来衡量,还是远远不及的!
这是为什么呢?大概是因为没有儒者吧!
所以说纯粹的王道可以称王,驳杂的霸道可以称霸,两者都没有则会灭亡。这也是秦国的短处。
积累微小的努力:月不如日,时不如月,年不如时。
一般人喜欢轻视小事,大事来了才去努力,这样常常比不上那些在小事上努力的人。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小事频繁发生,涉及的时间广泛,积累的效果大;大事很少发生,涉及的时间短暂,积累的效果小。
所以善于把握每一天的人可以称王,善于把握时机的人可以称霸,补漏的人危险,荒废的人灭亡。
所以王者重视每一天,霸者重视时机,仅存的国家在危险时才感到忧虑。
亡国到了灭亡才知道灭亡,到了死才知道死,亡国的祸患,不可胜悔。
霸者的善政可以依靠时机,王者的功名不可胜数。
财物珍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则相反——能积累微小努力的人才能迅速成功。
《诗经》说:“德行轻如毛,百姓很少能举起它。”就是这个意思。
凡是奸人之所以兴起,是因为上位者不重视义,不敬重义。
义是用来限制和禁止人们作恶和奸诈的。
现在上位者不重视义,不敬重义,这样,天下的百姓都会放弃义的志向,而有趋奸的心思,这就是奸人兴起的原因。
而且上位者是下位者的榜样,下位者与上位者的关系,就像回声响应声音,影子跟随形体一样。
所以作为上位者,不可不谨慎。
义,对内节制于人,对外节制于万物;对上安于君主,对下调和于百姓;内外上下都节制,这就是义的本质。
那么治理天下的关键,义是根本,信是其次。
古代的禹汤以义为本,以信为务,天下大治;桀纣抛弃义,背弃信,天下大乱。
所以作为上位者,必须谨慎礼义,务求忠信,然后才能成功。
这是君主的大本。
堂上不打扫,郊外的草就不会被清理;白刃刺胸,眼睛就看不见飞箭;拔戟加头,十指就不会断;不是不重视这些,而是轻重缓急有先后之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荀子-强国-注解
刑范正:指法律和规范公正严明。
金锡美:比喻国家的法律和制度如同精炼的金锡一样美好。
工冶巧:比喻治理国家的技艺高超。
火齐得:比喻治理国家的时机和条件恰到好处。
剖刑而莫邪已:比喻通过法律和规范来治理国家,如同用莫邪剑剖开刑具一样有效。
剥脱:比喻去除不良的习俗和风气。
砥厉:比喻通过教育和训练来提高人民的素质。
劙盘盂:比喻通过教育和训练来提高人民的素质,如同磨砺盘盂一样。
刎牛马:比喻通过教育和训练来提高人民的素质,如同割断牛马的缰绳一样。
礼义节奏:指礼仪和道德的规范和节奏。
道德之威:指通过道德的力量来树立威信。
暴察之威:指通过暴力和严厉的惩罚来树立威信。
狂妄之威:指通过狂妄和无理的行为来树立威信。
礼义则修:指礼仪和道德得到修整和完善。
分义则明:指分工和职责明确。
举错则时:指行动和决策适时。
爱利则形:指爱护和利益得到体现。
赏不用而民劝:指不需要赏赐,人民就会自觉努力。
罚不用而威行:指不需要惩罚,威信就会自然树立。
礼乐则不修:指礼仪和音乐没有得到修整和完善。
分义则不明:指分工和职责不明确。
举错则不时:指行动和决策不适时。
爱利则不形:指爱护和利益没有得到体现。
禁暴也察:指禁止暴力的行为得到严格执行。
诛不服也审:指惩罚不服的行为得到审慎处理。
刑罚重而信:指刑罚严厉而公正。
诛杀猛而必:指诛杀行为猛烈而必然。
黭然而雷击之:比喻惩罚如同雷击一样猛烈。
如墙厌之:比喻惩罚如同墙壁倒塌一样猛烈。
劫则致畏:指通过劫持来使人畏惧。
嬴则敖上:指通过胜利来使人傲慢。
执拘则聚:指通过拘捕来使人聚集。
得间则散:指通过间隙来使人分散。
敌中则夺:指通过敌人内部来夺取胜利。
非劫之以形埶:指不是通过劫持来树立威信。
非振之以诛杀:指不是通过诛杀来树立威信。
无以有其下:指无法控制下属。
下比周贲溃以离上矣:指下属通过比附和贿赂来脱离上级。
倾覆灭亡:指国家倾覆和灭亡。
可立而待也:指可以立即等待。
道德之威成乎安强:指道德的力量能够使国家安定和强大。
暴察之威成乎危弱:指暴力和严厉的惩罚会使国家陷入危险和衰弱。
狂妄之威成乎灭亡:指狂妄和无理的行为会使国家灭亡。
子发将西伐蔡:指子发将要西征蔡国。
克蔡:指征服蔡国。
获蔡侯:指俘虏蔡国的君主。
归致命:指返回并报告战果。
蔡侯奉其社稷:指蔡国的君主献上国家的社稷。
归之楚:指将蔡国归附楚国。
舍属二三子而治其地:指放弃属下的二三子而治理蔡国的土地。
楚发其赏:指楚国发放赏赐。
子发辞曰:指子发辞谢赏赐。
发诫布令而敌退:指通过发布诫令和布告来使敌人撤退。
是主威也:指这是君主的威信。
徙举相攻而敌退:指通过调动军队和相互攻击来使敌人撤退。
是将威也:指这是将领的威信。
合战用力而敌退:指通过联合战斗和用力来使敌人撤退。
是众威也:指这是众人的威信。
臣舍不宜以众威受赏:指臣子不应该因为众人的威信而接受赏赐。
讥之曰:指讥讽地说。
子发之致命也恭:指子发的致命行为恭敬。
其辞赏也固:指他辞谢赏赐的态度坚定。
尚贤使能:指崇尚贤能和使用有才能的人。
赏有功:指赏赐有功的人。
罚有罪:指惩罚有罪的人。
彼先王之道也:指这是古代君王的治国之道。
一人之本也:指这是一个人的根本。
善善恶恶之应也:指善恶的报应。
治必由之:指治理国家必须遵循这些原则。
古今一也:指古今都是一样的。
明主之举大事:指明智的君主进行大事。
立大功也:指建立大功。
大事已博:指大事已经广泛传播。
大功已立:指大功已经建立。
君享其成:指君主享受成果。
群臣享其功:指群臣分享功劳。
士大夫益爵:指士大夫增加爵位。
官人益秩:指官员增加俸禄。
庶人益禄:指平民增加收入。
为善者劝:指鼓励行善的人。
为不善者沮:指阻止作恶的人。
上下一心:指上下同心。
三军同力:指三军共同努力。
百事成:指百事成功。
功名大也:指功名显赫。
子发独不然:指子发却不同。
反先王之道:指违背古代君王的治国之道。
乱楚国之法:指扰乱楚国的法律。
堕兴功之臣:指贬低有功的臣子。
耻受赏之属:指以接受赏赐为耻。
无僇乎族党:指没有侮辱族党。
抑卑其后世:指贬低他的后代。
案独以为私廉:指独自认为这是私人的廉洁。
岂不过甚矣哉:指难道不是太过分了吗?
荀卿子说齐相曰:指荀卿子对齐国的相国说。
处胜人之埶:指处于胜过他人的地位。
行胜人之道:指实行胜过他人的方法。
天下莫忿:指天下没有人怨恨。
汤武是也:指汤武就是这样的人。
不以胜人之道:指不采用胜过他人的方法。
厚于有天下之埶:指过于依赖拥有天下的地位。
索为匹夫不可得也:指想要成为普通人都不可得。
桀纣是也:指桀纣就是这样的人。
得胜人之埶者:指获得胜过他人地位的人。
其不如胜人之道远矣:指他们不如胜过他人的方法远。
主相者:指君主和相国。
胜人以埶也:指通过地位来胜过他人。
是为是:指这是对的。
非为非:指这是错的。
能为能:指能做的是能做的。
不能为不能:指不能做的是不能做的。
并己之私欲:指合并自己的私欲。
必以道:指必须遵循道义。
公道通义之可以相兼容者:指公道和通义可以相互兼容。
是胜人之道也:指这是胜过他人的方法。
今相国上则得专主:指现在相国在上位可以专权。
下则得专国:指在下位可以专权国家。
相国之于胜人之埶:指相国在胜过他人的地位上。
亶有之矣:指确实有这样的地位。
然则胡不驱此胜人之埶:指那么为什么不利用这个胜过他人的地位。
赴胜人之道:指实行胜过他人的方法。
求仁厚明通之君子而托王焉:指寻求仁厚明通的君子并托付给君王。
与之参国政:指与他们共同参与国家政事。
正是非:指纠正是非。
如是:指如果这样。
则国孰敢不为义矣:指那么国家谁敢不行义呢?
君臣上下:指君臣上下。
贵贱长少:指贵贱长少。
至于庶人:指至于平民。
莫不为义:指没有人不行义。
则天下孰不欲合义矣:指那么天下谁不想合义呢?
贤士愿相国之朝:指贤士愿意在相国的朝廷任职。
能士愿相国之官:指有才能的人愿意在相国的官府任职。
好利之民莫不愿以齐为归:指好利的民众没有不愿意以齐国为归宿的。
是一天下也:指这是统一天下。
相国舍是而不为:指相国放弃这些而不去做。
案直为是世俗之所以为:指只是按照世俗的做法去做。
则女主乱之宫:指那么女主会扰乱宫廷。
诈臣乱之朝:指奸诈的臣子会扰乱朝廷。
贪吏乱之官:指贪婪的官吏会扰乱官府。
众庶百姓皆以争夺贪利为俗:指民众百姓都以争夺贪利为习俗。
曷若是而可以持国乎:指如果这样怎么能够持国呢?
今巨楚县吾前:指现在强大的楚国在我们前面。
大燕(鱼酋)吾后:指强大的燕国在我们后面。
劲魏钩吾右:指强大的魏国在我们右边。
西壤之不绝若绳:指西边的土地连绵不断如同绳子。
楚人则乃有襄贲开阳以临吾左:指楚国人则有襄贲和开阳在我们左边。
是一国作谋:指这是一个国家在谋划。
则三国必起而乘我:指那么三个国家必定会起来攻击我们。
则齐必断而为四、三:指那么齐国必定会被分割成四、三部分。
国若假城然耳:指国家如同假城一样。
必为天下大笑:指必定会被天下人嘲笑。
曷若两者孰足为也:指两者哪一个更值得去做呢?
夫桀纣:指桀纣。
圣王之后子孙也:指圣王的后代子孙。
有天下者之世也:指拥有天下的人的后代。
埶籍之所存:指地位和籍贯的所在。
天下之宗室也:指天下的宗室。
土地之大:指土地广大。
封内千里:指封地内千里。
人之众数以亿万:指人口数以亿万。
俄而天下倜然举去桀纣而奔汤武:指不久天下人纷纷离开桀纣而投奔汤武。
反然举恶桀纣而贵汤武:指反而厌恶桀纣而尊贵汤武。
是何也:指这是为什么呢?
夫桀纣何失:指桀纣失去了什么?
而汤武何得也:指汤武得到了什么?
曰:指说。
是无它故焉:指这不是其他原因。
桀纣者善为人所恶也:指桀纣善于被人厌恶。
而汤武者善为人所好也:指汤武善于被人喜爱。
人之所恶何也:指人们厌恶什么?
污漫、争夺、贪利是也:指污秽、争夺、贪利。
人之所好者何也:指人们喜爱什么?
礼义、辞让、忠信是也:指礼义、辞让、忠信。
今君人者:指现在的君主。
譬称比方则欲自并乎汤武:指比喻和比方则想要与汤武并列。
若其所以统之:指如果他们的统治方法。
则无以异于桀纣:指那么与桀纣没有区别。
而求有汤武之功名:指而想要有汤武的功名。
可乎:指可以吗?
故凡得胜者:指所以凡是获得胜利的人。
必与人也:指必定与人有关。
凡得人者:指凡是得到人心的人。
必与道也:指必定与道义有关。
道也者:指道义。
何也:指是什么?
故自四五万而往者:指所以从四五万开始。
强胜非众之力也:指强大胜利不是靠众人的力量。
隆在信矣:指关键在于信任。
自数百里而往者:指从数百里开始。
安固非大之力也:指安定稳固不是靠大的力量。
隆在修政矣:指关键在于修政。
今已有数万之众者也:指现在已经有数万民众。
陶诞比周以争与:指通过陶诞和比周来争夺。
已有数百里之国者也:指已经有数百里的国家。
污漫突盗以争地:指通过污秽和突盗来争夺土地。
然则是弃己之所安强:指那么这是放弃自己的安定和强大。
而争己之所以危弱也:指而争夺自己的危险和衰弱。
损己之所不足:指损害自己的不足。
以重己之所有余:指以加重自己的有余。
若是其悖缪也:指如果这样是荒谬的。
辟之:指比喻。
是犹伏而咶天:指这如同伏在地上而仰望天空。
救经而引其足也:指如同救经而拉自己的脚。
说必不行矣:指说法必定行不通。
愈务而愈远:指越是努力越是远离目标。
为人臣者:指作为臣子的人。
不恤己行之不行:指不顾自己的行为是否可行。
苟得利而已矣:指只要得到利益就可以了。
是渠冲入穴而求利也:指这如同渠冲入洞穴而求利。
是仁人之所羞而不为也:指这是仁人所羞耻而不去做的事情。
故人莫贵乎生:指所以人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
莫乐乎安:指没有比安定更快乐的。
所以养生安乐者:指所以养生和安乐的方法。
莫大乎礼义:指没有比礼义更重要的。
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指人们知道珍惜生命和安乐而放弃礼义。
是犹欲寿而刎颈也:指这如同想要长寿而割断脖子。
愚莫大焉:指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了。
故君人者:指所以君主。
爱民而安:指爱护民众而安定。
好士而荣:指喜好贤士而荣耀。
两者亡一焉而亡:指两者缺一而灭亡。
诗曰:指《诗经》说。
价人维藩:指贤人是国家的屏障。
大师维垣:指大师是国家的城墙。
此之谓也:指这就是所说的。
力术止:指力量的方法停止。
义术行:指道义的方法实行。
曷谓也:指这是什么意思?
秦之谓也:指这是秦国的说法。
威强乎汤武:指秦国的威势强大,堪比商汤和周武王。汤武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贤君,商汤灭夏建商,周武王灭商建周,都是通过强大的武力实现的。
广大乎舜禹:指秦国的疆域广阔,堪比舜和禹。舜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王,舜以德治国,禹治水有功,都是通过德行和功绩赢得天下的。
然而忧患不可胜校也:指然而忧患不可胜数。
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指常常担心天下联合起来压迫自己。
此所谓力术止也:指这就是所谓的力量的方法停止。
曷谓乎威强乎汤武:指为什么说威势强大如同汤武?
汤武也者:指汤武。
乃能使说己者使耳:指只能使说服自己的人使用。
今楚、父死焉:指现在楚国,父亲死了。
国举焉:指国家举事。
负三王之庙:指背负三王的庙宇。
而辟于陈蔡之间:指而躲避在陈蔡之间。
视可司间:指观察可以司间的时机。
案欲剡其胫而以蹈秦:指想要削尖他的胫骨而踩踏秦国。
节威反文:指节制武力,回归文治。文治是指通过礼乐教化来治理国家,与武力相对。
端诚信全之君子:指品德端正、诚信全面的贤人。君子在古代指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明堂:古代帝王举行朝会、祭祀等重大仪式的地方,象征王权的威严。
四世有胜:指秦国连续四代君主都有所成就,非偶然,而是有其必然性。
粹而王,驳而霸:指纯粹的德行可以成就王业,驳杂的德行只能成就霸业。王业是指以德服人,霸业是指以力服人。
积微:指积累微小的努力,最终成就大事。微小的努力虽然不起眼,但积累起来可以产生巨大的效果。
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出自《诗经》,意思是德行虽然轻如毛发,但民众却很少能够真正践行。
义:指正义、道义,是古代社会伦理道德的核心概念,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信:指诚信、信任,是人与人之间、君臣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基本准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荀子-强国-评注
这段古文主要探讨了国家的治理和威信的形成。首先,通过比喻法律和规范如同精炼的金锡,强调了法律和规范的重要性。接着,通过比喻教育和训练如同磨砺盘盂和割断牛马的缰绳,强调了教育和训练的必要性。然后,通过对比道德之威、暴察之威和狂妄之威,强调了道德的力量在树立威信中的重要性。最后,通过子发的故事,强调了赏罚分明和遵循古代君王治国之道的重要性。
这段古文还探讨了君主和相国的责任。通过对比汤武和桀纣,强调了君主和相国应该遵循道义,实行胜过他人的方法,而不是依赖地位和权力。通过对比齐国和秦国的处境,强调了君主和相国应该修政和信任,而不是争夺和贪利。最后,通过比喻和比方,强调了君主和相国应该爱护民众和喜好贤士,而不是只顾自己的利益。
这段古文的文化内涵丰富,艺术特色鲜明,历史价值重大。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思想和治国理念,还体现了古代中国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通过比喻和对比,它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复杂的思想和深刻的道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这段古文通过对秦国政治、军事、文化的描述,展现了秦国的强大与隐患。首先,作者通过对比秦国的威势与商汤、周武王的武力,以及秦国的疆域与舜禹的德行,强调了秦国在军事和疆域上的强大。然而,作者也指出,秦国的强大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忧患,即‘忧患不可胜校也’,秦国虽然威动海内,但始终担心天下诸侯联合起来对抗自己。这种矛盾的心理反映了秦国在扩张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接着,作者提出了‘节威反文’的治国理念,主张通过节制武力、回归文治来治理国家。这一理念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以德治国’观念,强调通过礼乐教化来维护社会秩序,而不是单纯依赖武力。作者认为,秦国应当任用‘端诚信全之君子’来治理国家,通过正直、诚信的贤人来参议国政,明辨是非,治理曲直。这种治国理念与法家的严刑峻法形成了鲜明对比,反映了儒家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在描述秦国的社会风貌时,作者通过对百姓、官吏、士大夫和朝廷的观察,展现了秦国的社会秩序和文化风貌。秦国的百姓朴实,官吏恭俭敦敬,士大夫公正无私,朝廷高效廉洁,这些都是古代理想社会的体现。然而,作者也指出,秦国虽然在这些方面做得很好,但仍然缺乏儒家的教化,导致其‘倜倜然其不及远矣’。这一批评反映了儒家对秦国文化的反思,认为秦国虽然强大,但在文化上仍有不足。
最后,作者通过对‘积微’的论述,强调了积累微小努力的重要性。作者认为,小事虽然不起眼,但积累起来可以产生巨大的效果,而大事虽然重要,但往往难以持久。这一观点体现了儒家对日常行为的重视,强调通过日常的积累来实现长远的成功。同时,作者也指出,义和信是治理天下的根本,只有重视义和信,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一观点与儒家‘以义为本,以信为次’的思想相契合,反映了儒家对伦理道德的重视。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秦国政治、军事、文化的描述,展现了秦国的强大与隐患,并提出了‘节威反文’、‘积微’、‘义信为本’等治国理念。这些理念不仅反映了儒家对理想政治的追求,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治国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