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荀子-尧问

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倡“性恶论”,强调后天教化和礼法的重要性。

年代:成书于战国末期(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荀子》是荀子及其弟子所著的哲学文集,共32篇。书中系统阐述了荀子的思想,包括“性恶论”“礼法并重”“天人相分”等观点。他强调通过教育和礼法来改造人性,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对后世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是研究先秦哲学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荀子-尧问-原文

尧问于舜曰:“我欲致天下,为之奈何?”

对曰:“执一无失,行微无怠,忠信无倦,而天下自来。执一如天地,行微如日月,忠诚盛于内,贲于外,形于四海,天下其在一隅邪!夫有何足致也!”

魏武侯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喜色。

吴起进曰:“亦尝有以楚庄王之语,闻于左右者乎?”

武侯曰:“楚庄王之语何如?”

吴起对曰:“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有忧色。申公巫臣进问曰:‘王朝而有忧色,何也?’庄王曰:‘不谷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是以忧也。其在中蘬之言也,曰:“诸侯自为得师者王,得友者霸,得疑者存,自为谋而莫己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群臣莫能逮,吾国几于亡乎!是以忧也。’楚庄王以忧,而君以喜。”

武侯逡巡再拜曰:“天使夫子振寡人之过也。”

伯禽将归于鲁,周公谓伯禽之傅曰:“汝将行,盍志而子美德乎?”

对曰:“其为人宽,好自用以慎。此三者,其美德也。”

周公曰:“呜呼!以人恶为美德乎?君子好以道德,故其民归道。彼其宽也,出无辨矣,女又美之!彼其好自用也,是所以窭小也。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知如士,不与士争知。彼争者均者之气也,女又美之!彼其慎也,是其所以浅也。闻之曰:‘无越踰不见士。’见士问曰:‘无乃不察乎?’不闻即物少至,少至则浅。彼浅者,贱人之道也,女又美之!吾语女:我、文王之为子,武王之为弟,成王之为叔父,吾于天下不贱矣;然而吾所执贽而见者十人,还贽而相见者三十人,貌执之士者百有余人,欲言而请毕事者千有余人,于是吾仅得三士焉,以正吾身,以定天下。吾所以得三士者,亡于十人与三十人中,乃在百人与千人之中。故上士吾薄为之貌,下士吾厚为之貌,人人皆以我为越踰好士,然故士至;士至而后见物,见物然后知其是非之所在。戒之哉!女以鲁国骄人,几矣!夫仰禄之士犹可骄也,正身之士不可骄也。彼正身之士,舍贵而为贱,舍富而为贫,舍佚而为劳,颜色黎黑而不失其所,是以天下之纪不息,文章不废也。”

语曰:缯丘之封人,见楚相孙叔敖曰:“吾闻之也:处官久者士妒之,禄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为相国有此三者,而不得罪于楚之士民何也?”

孙叔敖曰:“吾三相楚而心愈卑,每益禄而施愈博,位滋尊而礼愈恭,是以不得罪于楚之士民也。”

子贡问于孔子曰:“赐为人下而未知也。”

孔子曰:“为人下者乎?其犹土也。深抇之而得甘泉焉,树之而五谷蕃焉,草木殖焉,禽兽育焉;生则立焉,死则入焉;多其功,而不“息”德。为人下者其犹土也。”

昔虞不用宫之奇而晋幷之,莱不用子马而齐幷之,纣刳王子比干而武王得之。不亲贤用知,故身死国亡也。

为说者曰:“孙卿不及孔子。”是不然。孙卿迫于乱世,遒于严刑,上无贤主,下遇暴秦,礼义不行,教化不成,仁者绌约,天下冥冥,行全刺之,诸侯大倾。当是时也,知者不得虑,能者不得治,贤者不得使。故君上蔽而无睹,贤人距而不受。然则孙卿怀将圣之心,蒙佯狂之色,视天下以愚。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此之谓也。是其所以名声不白,徒与不众,光辉不博也。今之学者,得孙卿之遗言余教,足以为天下法式表仪。所存者神,所过者化,观其善行,孔子弗过。世不详察,云非圣人,奈何!天下不治,孙卿不遇时也。德若尧禹,世少知之;方术不用,为人所疑;其知至明,循道正行,足以为纪纲。呜呼!贤哉!宜为帝王。天地不知,善桀纣,杀贤良,比干剖心,孔子拘匡,接舆避世,箕子佯狂,田常为乱,阖闾擅强。为恶得福,善者有殃。今为说者,又不察其实,乃信其名。时世不同,誉何由生?不得为政,功安能成?志修德厚,孰谓不贤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荀子-尧问-译文

尧问舜说:“我想治理天下,应该怎么做呢?”

舜回答说:“坚持一个原则而不失误,做小事不懈怠,忠诚守信不厌倦,天下自然会归顺。坚持原则如同天地,做小事如同日月,忠诚充满内心,表现在外,影响四海,天下难道只在一角吗!有什么值得去追求的呢!”

魏武侯谋划事情得当,群臣无人能及,退朝后脸上露出喜悦之色。

吴起进言说:“您是否曾听说过楚庄王的话,从左右的人那里听到过吗?”

武侯说:“楚庄王的话是怎样的?”

吴起回答说:“楚庄王谋划事情得当,群臣无人能及,退朝后却面带忧色。申公巫臣进前问道:‘大王退朝后面带忧色,为什么呢?’庄王说:‘我谋划事情得当,群臣无人能及,因此感到忧虑。正如中蘬所说:“诸侯自己得到老师的人可以称王,得到朋友的人可以称霸,得到怀疑的人可以生存,自己谋划而无人能及的人则会灭亡。”如今以我的不才,而群臣无人能及,我的国家几乎要灭亡了!因此感到忧虑。’楚庄王因为忧虑,而您却因为喜悦。”

武侯恭敬地再次拜谢说:“天使先生振作我的过失。”

伯禽将要回到鲁国,周公对伯禽的师傅说:“你将要离开,为什么不记录下你儿子的美德呢?”

师傅回答说:“他为人宽厚,喜欢自己做事并且谨慎。这三点是他的美德。”

周公说:“唉!把人的缺点当作美德吗?君子喜欢以道德为准则,所以他的百姓归顺于道德。他的宽厚,表现在外没有分辨,你还要赞美他!他喜欢自己做事,这是导致他贫穷的原因。君子力量如牛,不与牛争力;跑得如马,不与马争跑;智慧如士,不与士争智慧。那些争强好胜的人都是平庸之气,你还要赞美他!他的谨慎,是他浅薄的原因。我听说:‘不超越自己就不会见到士人。’见到士人问道:‘难道不是没有明察吗?’不听说就会少接触事物,少接触事物就会浅薄。那些浅薄的人,是贱人的道路,你还要赞美他!我告诉你:我、文王作为儿子,武王作为弟弟,成王作为叔父,我在天下并不低贱;然而我所执贽而见的人有十人,还贽而相见的人有三十人,貌执之士有一百多人,想要说话而请毕事的人有一千多人,于是我仅得到三位士人,用来端正我的身体,安定天下。我之所以得到三位士人,不在十人和三十人中,而是在百人和千人之中。所以对上士我薄待他们的外貌,对下士我厚待他们的外貌,人人都认为我超越了好士,因此士人到来;士人到来后见到事物,见到事物后才知道是非所在。要警惕啊!你以鲁国骄傲,几乎要出事了!那些仰仗俸禄的士人还可以骄傲,但正身的士人不可骄傲。那些正身的士人,舍弃富贵而甘于贫贱,舍弃安逸而甘于劳苦,面色黎黑而不失其所,因此天下的纲纪不衰,文章不废。”

有句话说:缯丘的封人见到楚相孙叔敖说:“我听说:做官久的人士会嫉妒他,俸禄厚的人民众会怨恨他,地位高的人君主会恨他。作为相国有这三种情况,而不得罪于楚国的士人和民众,为什么呢?”

孙叔敖说:“我三次担任楚相而心越来越谦卑,每次增加俸禄而施舍越来越广泛,地位越来越尊贵而礼节越来越恭敬,因此不得罪于楚国的士人和民众。”

子贡问孔子说:“我为人下而不知道。”

孔子说:“为人下者吗?就像土地一样。深挖它就能得到甘泉,种植它就能五谷丰登,草木繁茂,禽兽繁衍;生时站立,死时入土;功劳多,而不停止德行。为人下者就像土地一样。”

从前虞国不用宫之奇而被晋国吞并,莱国不用子马而被齐国吞并,纣王剖开王子比干的心而武王得到了天下。不亲近贤人用智慧,所以身死国亡。

有评论者说:“孙卿不如孔子。”这是不对的。孙卿生活在乱世,受到严刑的压迫,上没有贤明的君主,下遇到暴秦,礼义不能推行,教化不能成功,仁者被束缚,天下昏暗,行为完全被刺伤,诸侯大倾。在那个时候,智者不能思考,能者不能治理,贤者不能使用。所以君主被蒙蔽而看不见,贤人被拒绝而不被接受。然而孙卿怀着成为圣人的心,假装疯狂的样子,视天下为愚昧。诗中说:“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这就是说的他。因此他的名声不显,徒众不多,光辉不广。现在的学者,得到孙卿的遗言和余教,足以成为天下的法式和表仪。他所存留的是神,他所经历的是化,观察他的善行,孔子也不过如此。世人不详细考察,说他不是圣人,怎么办呢!天下不治,孙卿没有遇到好时机。他的德行如尧禹,世人少有人知道;他的方术不被使用,被人怀疑;他的智慧非常明达,遵循正道行事,足以成为纲纪。唉!贤人啊!应该成为帝王。天地不知道,善待桀纣,杀害贤良,比干剖心,孔子被困在匡地,接舆避世,箕子假装疯狂,田常作乱,阖闾擅权。作恶得福,善者有祸。现在的评论者,又不考察实际情况,只相信他的名声。时代不同,赞誉从何而来?不能执政,功业怎能成就?志向修德深厚,谁说他不贤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荀子-尧问-注解

执一无失:坚持一个原则而不偏离,意指坚定不移地遵循某种道德或政治原则。

行微无怠:在细微之处也不懈怠,意指在细节上也要保持谨慎和努力。

忠信无倦:忠诚和信实不懈怠,意指始终保持对君主或国家的忠诚和诚实。

贲于外:外在表现光彩照人,意指内在的美德通过外在行为表现出来。

中蘬之言:指古代贤人的言论,蘬是古代的一种乐器,这里比喻为贤人的智慧之言。

越踰不见士:不超越自己的地位去见士人,意指不因地位高而轻视士人。

缯丘之封人:缯丘是地名,封人指被封赏的人,这里指一个被封赏的人。

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的著名宰相,以廉洁和智慧著称。

虞不用宫之奇:虞国没有重用宫之奇,导致被晋国吞并,宫之奇是虞国的贤臣。

莱不用子马:莱国没有重用子马,导致被齐国吞并,子马是莱国的贤臣。

纣刳王子比干:商纣王剖开王子比干的心脏,比干是商朝的贤臣。

孙卿:即荀子,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主张性恶论。

佯狂:假装疯狂,意指在乱世中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接舆避世:接舆是古代的一个隐士,避世指隐居不仕。

箕子佯狂:箕子是商朝的贤臣,佯狂指假装疯狂以避祸。

田常为乱:田常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曾发动叛乱。

阖闾擅强:阖闾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擅强指专权强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荀子-尧问-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多个历史故事和对话,展现了古代政治家和思想家对于治国理政、道德修养和人才使用的深刻见解。首先,尧与舜的对话强调了坚持原则、细致入微和忠诚信实的重要性,这些都是治国安邦的根本。魏武侯与吴起的对话则揭示了君主在成功时应保持谦逊和忧虑,以避免骄傲自满导致国家衰败。

周公与伯禽的对话则进一步探讨了美德的定义,指出真正的美德应基于道德而非表面的宽厚、自用和谨慎。周公通过自身的经历,强调了选拔人才的重要性,指出真正的贤士往往隐藏在众多普通人之中,需要通过细致观察和严格筛选才能发现。

孙叔敖的故事则展示了如何在位高权重时保持谦卑和礼贤下士,以避免引起士民的嫉妒和怨恨。子贡与孔子的对话则通过比喻,强调了为人下者应像土地一样,默默奉献而不求回报。

最后,文中通过对孙卿(荀子)的评价,揭示了在乱世中贤人如何通过智慧和策略保全自身,并指出孙卿的思想和言行足以成为后世的楷模。整段古文不仅展现了古代政治智慧和道德观念,还通过具体的历史故事和人物对话,生动地传达了这些思想的内涵和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荀子-尧问》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805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