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荀子-君子

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倡“性恶论”,强调后天教化和礼法的重要性。

年代:成书于战国末期(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荀子》是荀子及其弟子所著的哲学文集,共32篇。书中系统阐述了荀子的思想,包括“性恶论”“礼法并重”“天人相分”等观点。他强调通过教育和礼法来改造人性,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对后世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是研究先秦哲学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荀子-君子-原文

天子无妻,告人无匹也。

四海之内无客礼,告无适也。

足能行,待相者然后进;

口能言,待官人然后诏。

不视而见,不听而聪,不言而信,不虑而知,不动而功,

告至备也。

天子也者,埶至重,形至佚,心至愈,志无所诎,形无所劳,尊无上矣。

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此之谓也。

圣王在上,分义行乎下,则士大夫无流淫之行,百吏官人无怠慢之事,众庶百姓无奸怪之俗,无盗贼之罪,莫敢犯上之大禁,天下晓然皆知夫盗窃之不可以为富也,皆知夫贼害之不可以为寿也,皆知夫犯上之禁不可以为安也。

由其道则人得其所好焉,不由其道则必遇其所恶焉。

是故刑罚綦省而威行如流,世晓然皆知夫为奸则虽隐窜逃亡之由不足以免也,故莫不服罪而请。

书云:“凡人自得罪。”此之谓也。

故刑当罪则威,不当罪则侮;爵当贤则贵,不当贤则贱。

古者刑不过罪,爵不踰德。

故杀其父而臣其子,杀其兄而臣其弟。

刑罚不怒罪,爵赏不踰德,分然各以其诚通。

是以为善者劝,为不善者沮;刑罚綦省,而威行如流,政令致明,而化易如神。

传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此之谓也。

乱世则不然:刑罚怒罪,爵赏踰德,以族论罪,以世举贤。

故一人有罪,而三族皆夷,德虽如舜,不免刑均,是以族论罪也。

先祖当贤,后子孙必显,行虽如桀纣,列从必尊,此以世举贤也。

以族论罪,以世举贤,虽欲无乱,得乎哉!

诗曰:“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此之谓也。

论法圣王,则知所贵矣;以义制事,则知所利矣。

论知所贵,则知所养矣;事知所利,则动知所出矣。

--二者是非之本,得失之原也。

故成王之于周公也,无所往而不听,知所贵也。

桓公之于管仲也,国事无所往而不用,知所利也。

吴有伍子胥而不能用,国至于亡,倍道失贤也。

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

故尚贤,使能,等贵贱,分亲疏,序长幼,此先王之道也。

故尚贤使能,则主尊下安;贵贱有等,则令行而不流;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

故仁者,仁此者也;义者,分此者也;节者,死生此者也;忠者,惇慎此者也;兼此而能之备矣;备而不矜,一自善也,谓之圣。

不矜矣,夫故天下不与争能,而致善用其功。

有而不有也,夫故为天下贵矣。

诗曰:“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此之谓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荀子-君子-译文

天子没有妻子,这是告诉人们他没有匹敌的人。

四海之内没有客礼,这是告诉人们他没有适合的对手。

脚能走路,但要等待相者引导才能前进;

口能说话,但要等待官人传达才能下诏。

不看而能见,不听而能聪,不说而能信,不思考而能知,不动而能成功,

这是告诉人们他已经达到了最完备的境界。

天子,权势最重,形体最安逸,心情最愉悦,志向没有屈辱,形体没有劳累,尊贵无比。

《诗经》说:“普天之下,没有不是王的土地;率土之滨,没有不是王的臣民。”这就是所说的。

圣王在上,分义行于下,那么士大夫没有放纵的行为,百官没有怠慢的事情,百姓没有奸邪的习俗,没有盗贼的罪行,没有人敢犯上的大禁,天下人都明白盗窃不能致富,贼害不能长寿,犯上不能安宁。

遵循正道则人能得到他们所喜欢的,不遵循正道则必定遇到他们所厌恶的。

因此刑罚极少而威势如流水般广泛传播,世人都明白做奸邪之事即使隐遁逃亡也无法逃脱,所以没有人不认罪而请求宽恕。

《书经》说:“凡人自得罪。”这就是所说的。

所以刑罚与罪行相当则有威势,不相当则被轻视;爵位与贤能相当则尊贵,不相当则卑贱。

古时候刑罚不超过罪行,爵位不超过德行。

所以杀其父而臣其子,杀其兄而臣其弟。

刑罚不因愤怒而加重,爵赏不因德行而超过,分明各自以其诚心相通。

因此为善者受到鼓励,为不善者受到阻止;刑罚极少,而威势如流水般广泛传播,政令明确,而教化如神般迅速。

《传》说:“一人有庆,兆民赖之。”这就是所说的。

乱世则不然:刑罚因愤怒而加重,爵赏超过德行,以家族论罪,以世系举贤。

所以一人有罪,而三族都被诛灭,德行即使如舜,也不免受到同样的刑罚,这是以家族论罪。

先祖贤能,后子孙必定显贵,行为即使如桀纣,列位也必定尊贵,这是以世系举贤。

以家族论罪,以世系举贤,即使想不乱,可能吗?

《诗经》说:“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这就是所说的。

论法圣王,则知道所贵重的;以义制事,则知道所利的。

论知道所贵重的,则知道所培养的;事知道所利的,则行动知道所出的。

--这两者是是非的根本,得失的根源。

所以成王对于周公,无所不听,知道所贵重的。

桓公对于管仲,国事无所不用,知道所利的。

吴国有伍子胥而不能用,国家因此灭亡,背离正道失去贤能。

所以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

所以尚贤,使能,等贵贱,分亲疏,序长幼,这是先王之道。

所以尚贤使能,则君主尊贵,臣下安宁;贵贱有等,则令行而不流;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迅速完成而有所休息。

所以仁者,仁此者也;义者,分此者也;节者,死生此者也;忠者,惇慎此者也;兼此而能之备矣;备而不矜,一自善也,谓之圣。

不矜矣,夫故天下不与争能,而致善用其功。

有而不有也,夫故为天下贵矣。

《诗经》说:“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这就是所说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荀子-君子-注解

天子无妻:天子没有妻子,象征其至高无上的地位,无人能与之匹敌。

四海之内无客礼:四海之内没有客礼,表示天子无适,即没有特定的礼仪规范。

埶至重:埶,同‘势’,指天子的权势极其重大。

形至佚:形,指天子的身体;佚,安逸。表示天子的身体极其安逸。

心至愈:愈,指天子的心境极其愉悦。

志无所诎:诎,屈。表示天子的志向无所屈服。

形无所劳:形,指天子的身体;劳,劳累。表示天子的身体无所劳累。

尊无上矣:尊,尊贵;无上,没有比之更高的。表示天子的尊贵无与伦比。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出自《诗经·小雅·北山》,意为普天之下都是王的土地,所有土地上的人都是王的臣民。

刑罚綦省:綦,极;省,减少。表示刑罚极其减少。

威行如流:威,威严;行,施行;如流,像流水一样顺畅。表示威严的施行像流水一样顺畅。

政令致明:政令,政治命令;致明,极其明确。表示政治命令极其明确。

化易如神:化,教化;易,改变;如神,像神一样。表示教化改变像神一样神奇。

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出自《尚书·大禹谟》,意为一个人有福庆,亿万人依赖他。

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出自《诗经·小雅·十月之交》,形容社会动荡不安的景象。

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出自《诗经·小雅·鹿鸣》,意为善良的君子,他的仪态没有差错;他的仪态没有差错,正是四方国家的榜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荀子-君子-评注

这段古文主要论述了天子的至高无上地位以及圣王治国的理念。首先,文中通过‘天子无妻’、‘四海之内无客礼’等描述,强调了天子的独特地位和权威。天子不仅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也是道德和礼仪的典范。这种描述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天子地位的极端尊崇,认为天子是天地之间的中介,其权威和地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其次,文中提到‘刑罚綦省而威行如流’,强调了圣王治国时刑罚的适度使用。圣王通过适度的刑罚和明确的政令,使得社会秩序井然,教化如神。这种治国理念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德治’和‘礼治’,即通过道德教化和礼仪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而不是单纯依赖严刑峻法。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尚贤使能’、‘贵贱有等’、‘亲疏有分’、‘长幼有序’等原则,这些都是儒家思想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观念。通过这些原则,圣王能够实现‘主尊下安’、‘令行而不流’、‘施行而不悖’、‘事业捷成而有所休’的理想社会状态。

最后,文中引用了《诗经》中的诗句,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和‘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进一步强调了天子的权威和圣王的治国理念。这些诗句不仅丰富了文本的文化内涵,也增强了其历史价值和艺术特色。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天子地位和圣王治国理念的描述,深刻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思想和社会价值观。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治国经验和道德规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荀子-君子》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803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