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荀子-修身

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倡“性恶论”,强调后天教化和礼法的重要性。

年代:成书于战国末期(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荀子》是荀子及其弟子所著的哲学文集,共32篇。书中系统阐述了荀子的思想,包括“性恶论”“礼法并重”“天人相分”等观点。他强调通过教育和礼法来改造人性,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对后世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是研究先秦哲学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荀子-修身-原文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

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

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

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

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诗》曰:“噏噏呰呰,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此之谓也。

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

宜于时通,利以处穷,礼信是也。

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

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

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

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诗》曰:“礼仪卒度,笑语卒获。”此之谓也。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

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伤良曰谗,害良曰贼。

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曰诞。

趣舍无定谓之无常。

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多闻曰博,少闻曰浅。

多见曰闲,少见曰陋。

难进曰偍,易忘曰漏。

少而理曰治,多而乱曰秏。

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

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

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

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

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

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

庸众驽散,则刦之以师友;

怠慢僄弃,则炤之以祸灾;

愚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

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

夫是之谓治气养心之术也。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

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

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

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

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

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端悫诚信,拘守而详,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任。

体倨固而心执诈,术顺墨而精杂污,横行天下,虽达四方,人莫不贱。

劳苦之事则偷儒转脱,饶乐之事则佞兑而不曲,辟违而不悫,程役而不录,横行天下,虽达四方,人莫不弃。

行而供冀,非渍淖也;行而俯项,非击戾也;偶视而先俯,非恐惧也。

然夫士欲独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

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其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

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

不识步道者,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意亦有所止之与?

夫坚白、同异、有厚无厚之察,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辩,止之也;

倚魁之行,非不难也,然而君子不行,止之也。

故学曰:“迟,彼止而待我,我行而就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同至也?”

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

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

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

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齐明而不竭,圣人也。

人无法,则伥伥然;有法而无志其义,则渠渠然;依乎法而又深其类,然后温温然。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

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

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

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

故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

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

故学也者,礼法也。

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

《诗》云:“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此之谓也。

端悫顺弟,则可谓善少者矣;加好学逊敏焉,则有钧无上,可以为君子者矣。

偷儒惮事,无廉耻而嗜乎饮食,则可谓恶少者矣;加愓悍而不顺,险贼而不弟焉,则可谓不详少者矣,虽陷刑戮可也。

老老而壮者归焉,不穷穷而通者积焉,行乎冥冥而施乎无报,而贤不肖一焉。

人有此三行,虽有大过,天其不遂乎?

君子之求利也略,其远害也早,其避辱也惧,其行道理也勇。

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安燕而血气不惰,劳勌而容貌不枯,怒不过夺,喜不过予。

君子贫穷而志广,隆仁也;富贵而体恭,杀势也;安燕而血气不惰,柬理也;劳勌而容貌不枯,好交也;怒不过夺,喜不过予,是法胜私也。

《书》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此言君子之能以公义胜私欲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荀子-修身-译文

看到善行,要努力修养自己以保持它;看到不善的行为,要严肃反省自己。

善行在自己身上,要坚定地保持它;不善的行为在自己身上,要坚决地厌恶它。

所以,批评我而恰当的人,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恰当的人,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是我的敌人。

因此,君子尊重老师,亲近朋友,厌恶敌人。

喜欢善行而不满足,接受劝谏并能警诫自己,即使不想进步,怎么可能不进步呢?

小人则相反,他们制造混乱却厌恶别人批评自己,自己无能却希望别人称赞自己,心如虎狼、行为如禽兽,却又厌恶别人伤害自己。

阿谀奉承的人亲近,直言劝谏的人疏远,修正错误被嘲笑,忠诚被视为敌人,即使不想灭亡,怎么可能不灭亡呢?

《诗经》说:“纷纷扰扰,真是悲哀。好的建议被违背,坏的建议却被依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善于修身养性的人,能够治理气血、养生延年,甚至可以与彭祖相比;能够修身立名的人,可以与尧、禹相配。

适应时势,善于在困境中生存,这就是礼和信的作用。

凡是运用血气、意志、智慧,遵循礼则能治理通达,不遵循礼则会混乱无序;

饮食、衣服、居处、动静,遵循礼则和谐有节,不遵循礼则会引发疾病;

容貌、态度、进退、行为,遵循礼则优雅,不遵循礼则会变得粗俗、固执、偏激,平庸而野蛮。

所以,人没有礼就无法生存,事情没有礼就无法成功,国家没有礼就无法安宁。

《诗经》说:“礼仪完备,笑语和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以善行引导别人叫做教,以善行与人和谐相处叫做顺;

以不善的行为引导别人叫做谄,以不善的行为与人和谐相处叫做谀。

肯定对的,否定错的叫做明智;否定对的,肯定错的叫做愚蠢。

伤害善良的人叫做谗言,危害善良的人叫做贼。

肯定对的,否定错的叫做正直。

偷窃财物叫做盗,隐藏行为叫做诈,轻易许诺叫做诞。

取舍不定叫做无常。

追求利益而抛弃道义叫做至贼。

见闻广博叫做博学,见闻少叫做浅薄。

见识多叫做闲熟,见识少叫做孤陋。

难以进步叫做迟钝,容易忘记叫做遗漏。

少而有序叫做治理,多而混乱叫做浪费。

治理气血、修养心性的方法:血气刚强,就用柔和来调和;

智慧深沉,就用简单来统一;

勇敢凶猛,就用道义来辅助;

行动迅速,就用节制来控制;

心胸狭隘,就用广阔来扩展;

卑贱贪利,就用高尚的志向来对抗;

平庸散漫,就用师友来约束;

怠慢放纵,就用灾祸来警示;

愚钝诚实,就用礼乐来调和,用思考来通达。

凡是治理气血、修养心性的方法,没有比遵循礼更直接的,没有比得到老师更重要的,没有比专注一个爱好更神奇的。

这就是治理气血、修养心性的方法。

志向修养得好,就会轻视富贵;道义重视得多,就会轻视王公;内心反省得多,外物就会变得轻了。

古书上说:“君子支配外物,小人被外物支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身体劳累但心安理得,就去做;利益少但道义多,就去做。

侍奉昏乱的君主而通达,不如侍奉穷困的君主而顺从。

所以,好的农夫不会因为水旱灾害而不耕种,好的商人不会因为亏损而不做生意,士君子不会因为贫穷而懈怠于道义。

外表恭敬而内心忠信,遵循礼义而情感仁爱,这样的人即使走遍天下,即使困在四方蛮夷之地,人们也会尊重他。

劳苦的事情争先去做,享乐的事情能让给别人,诚实守信,严谨细致,这样的人即使走遍天下,即使困在四方蛮夷之地,人们也会信任他。

外表傲慢而内心狡诈,行为顺从墨家而精神污浊,这样的人即使走遍天下,即使通达四方,人们也会轻视他。

劳苦的事情逃避推脱,享乐的事情阿谀奉承而不正直,违背道义而不诚实,做事不认真,这样的人即使走遍天下,即使通达四方,人们也会抛弃他。

行走时昂首挺胸,并不是因为傲慢;行走时低头俯首,并不是因为屈服;偶然对视时先低头,并不是因为恐惧。

然而,士人想要独自修养自身,并不是为了得罪世俗之人。

千里马一天能跑千里,劣马跑十天也能达到。

想要穷尽无穷,追逐无极吗?即使折断筋骨,终身也无法达到。

如果有所止步,那么即使千里遥远,也可以或快或慢、或先或后,为什么不能达到呢?

不懂得走路的人,想要穷尽无穷、追逐无极吗?还是有所止步呢?

关于坚白、同异、有厚无厚的辩论,并不是不深刻,但君子不去辩论,是因为有所止步;

倚魁的行为,并不是不难,但君子不去做,是因为有所止步。

所以学习的人说:“慢一点,别人停下来等我,我走过去,那么也可以或快或慢、或先或后,为什么不能一起到达呢?”

所以,一步一步不停歇,跛脚的鳖也能走千里;一锹一锹不停止,土堆也能堆成山。

堵塞源头,挖开沟渠,江河也会干涸;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匹骏马也无法到达。

人与人之间的才能和性情相差悬殊,难道像跛脚的鳖和六匹骏马那样吗?

然而,跛脚的鳖能到达,六匹骏马却不能到达,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做与不做罢了。

道路虽然近,不走就无法到达;事情虽然小,不做就无法完成。

那些有很多闲暇时间的人,他们的成就也不会太远。

喜欢法度并遵循它,是士人;坚定志向并身体力行,是君子;明察秋毫而不竭尽,是圣人。

人没有法度,就会迷茫;有法度但没有志向,就会局促;遵循法度并深入理解,然后才能从容自在。

礼是用来端正自身的;老师是用来端正礼的。

没有礼,怎么端正自身?没有老师,我怎么知道礼的正确性呢?

礼是这样,所以情感安于礼;老师这样说,所以智慧像老师一样。

情感安于礼,智慧像老师一样,这就是圣人。

所以,没有礼,就是没有法度;没有老师,就是没有老师。

不遵循师法而喜欢自作主张,就像盲人辨别颜色,聋子辨别声音一样,只会陷入混乱和妄为。

所以,学习就是学习礼法。

老师,是以自身为榜样并重视自我修养的人。

《诗经》说:“不知不觉,顺应天帝的法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诚实守信、顺从兄长,可以说是好少年;再加上好学、谦逊、聪敏,就可以成为君子了。

懒惰怕事,没有廉耻而贪图吃喝,可以说是坏少年;再加上凶悍不顺从,阴险狡诈而不顺从兄长,就可以说是凶险的少年了,即使受到刑罚也不为过。

尊敬老人,壮年人就会归附;不轻视穷人,通达的人就会聚集;行为隐秘而施恩不图回报,贤与不贤都会一样。

人有这三种行为,即使有大过错,天也不会抛弃他。

君子追求利益时很简略,远离祸害时很早,避免耻辱时很谨慎,遵循道理时很勇敢。

君子贫穷时志向远大,富贵时态度恭敬,安逸时血气不松懈,劳累时容貌不憔悴,愤怒时不过分夺取,高兴时不过分给予。

君子贫穷时志向远大,是因为推崇仁德;富贵时态度恭敬,是因为克制权势;安逸时血气不松懈,是因为遵循道理;劳累时容貌不憔悴,是因为喜欢交往;愤怒时不过分夺取,高兴时不过分给予,是因为法度战胜了私欲。

《尚书》说:“不要有私心,遵循王道的法则。不要作恶,遵循王道的道路。”这是说君子能够以公义战胜私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荀子-修身-注解

修然:形容态度严肃认真,自我反省。

愀然:形容心情忧虑,自我反省。

介然:形容坚定不移,自我珍视。

菑然:形容心情沉重,自我厌恶。

隆师:尊重老师。

谄谀:奉承讨好。

谗:诽谤中伤。

贼:伤害他人。

直:正直诚实。

盗:偷窃财物。

诈:欺骗隐瞒。

诞:虚妄不实。

无常:没有固定的原则。

至贼:极度伤害他人。

博:知识广博。

浅:知识浅薄。

闲:见识广泛。

陋:见识狭窄。

偍:难以进步。

漏:容易遗忘。

治:有条理。

秏:混乱无序。

礼: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师:教导和引导的人。

圣人:道德和智慧极高的人。

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小人:道德低下的人。

礼信:礼仪和诚信。

礼义:礼仪和道义。

礼乐:礼仪和音乐。

思索:深入思考。

役物:控制外物。

役于物:被外物控制。

端悫:正直诚实。

拘守:严格遵守。

倨固:傲慢固执。

执诈:坚持欺骗。

顺墨:顺从墨守成规。

精杂污:精神混杂污浊。

佞兑:巧言令色。

不曲:不弯曲,正直。

辟违:违背正道。

程役:按照规矩行事。

不录:不记录,不重视。

供冀:恭敬地期待。

渍淖:陷入泥淖。

俯项:低头。

击戾:攻击和违背。

偶视:偶尔看。

恐惧:害怕。

骥:良马。

驽马:劣马。

跬步:小步。

跛鳖:跛脚的鳖。

累土:堆积泥土。

丘山:小山。

崇成:高耸完成。

厌其源:堵塞源头。

开其渎:疏通水道。

江河:大江大河。

六骥:六匹良马。

伥伥然:迷茫不知所措。

渠渠然:勉强应付。

温温然:温和从容。

正身:端正自身。

正礼:端正礼仪。

情安礼:情感安于礼仪。

知若师:知识如同老师。

盲辨色:盲人辨别颜色。

聋辨声:聋子辨别声音。

乱妄:混乱和虚妄。

顺弟:顺从和尊敬兄长。

善少:善良的年轻人。

恶少:恶劣的年轻人。

不详少:不祥的年轻人。

老老:尊敬老人。

壮者:年轻人。

穷穷:贫穷的人。

通者:通达的人。

冥冥:深远。

无报:不求回报。

贤不肖:贤能和不肖。

大过:大的过错。

天其不遂:天意不成就。

略:简略。

早:及早。

惧:畏惧。

勇:勇敢。

隆仁:推崇仁爱。

杀势:抑制权势。

柬理:选择道理。

好交:善于交往。

法胜私:法律战胜私欲。

公义:公共利益。

私欲:个人欲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荀子-修身-评注

这段古文主要探讨了个人修养、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的重要性。首先,文中强调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指出无论是见到善行还是恶行,都应该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以此来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这种自我反省的态度是儒家思想中“修身”的核心内容,强调个人通过不断的内省和自我完善,达到道德的高境界。

其次,文中提到了“礼”的重要性。礼不仅是社会规范,更是个人修养的基础。通过遵循礼仪,个人可以在行为上达到和谐、节制和高雅,反之则会陷入混乱和疾病。这种对礼的重视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礼治”的理念,认为通过礼仪的规范,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秩序。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师”的重要性。师不仅是教导知识的人,更是引导道德的人。通过尊重老师,个人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遵循礼仪,从而达到道德的高境界。这种对师的尊重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尊师重道”的传统,认为通过学习和模仿老师,个人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最后,文中还探讨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君子通过遵循礼仪和道德准则,实现了自我修养和社会和谐,而小人则通过违背礼仪和道德准则,导致了社会的混乱和个人的堕落。这种对君子和小人的区分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君子之道”的理念,认为通过遵循道德准则,个人可以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探讨自我反省、礼仪、师道和君子之道,深刻阐述了儒家思想中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这些思想不仅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通过遵循这些道德准则,个人可以实现自我完善,社会可以实现和谐与秩序。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荀子-修身》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802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