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荀子-乐论

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倡“性恶论”,强调后天教化和礼法的重要性。

年代:成书于战国末期(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荀子》是荀子及其弟子所著的哲学文集,共32篇。书中系统阐述了荀子的思想,包括“性恶论”“礼法并重”“天人相分”等观点。他强调通过教育和礼法来改造人性,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对后世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是研究先秦哲学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荀子-乐论-原文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

是先王立乐之方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

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

是先王立乐之术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故听其雅颂之声,而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而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

故乐者,出所以征诛也,入所以揖让也;征诛揖让,其义一也。

出所以征诛,则莫不听从;入所以揖让,则莫不从服。

故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是先王立乐之术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且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军旅鈇钺者,先王之所以饰怒也。

先王喜怒皆得其齐焉。

是故喜而天下和之,怒而暴乱畏之。

先王之道,礼乐正其盛者也。

而墨子非之。

故曰:墨子之于道也,犹瞽之于白黑也,犹聋之于清浊也,犹欲之楚而北求之也。

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

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

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

如是,则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其乡,以至足其上矣。

然后名声于是白,光辉于是大,四海之民莫不愿得以为师,是王者之始也。

乐姚冶以险,则民流僈鄙贱矣;流僈则乱,鄙贱则争;乱争则兵弱城犯,敌国危之如是,则百姓不安其处,不乐其乡,不足其上矣。

故礼乐废而邪音起者,危削侮辱之本也。

故先王贵礼乐而贱邪音。

其在序官也,曰:“修宪命,审诗商,禁淫声,以时顺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太师之事也。”

墨子曰:“乐者,圣王之所非也,而儒者为之过也。”

君子以为不然。

乐者,圣王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

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则乱;先王恶其乱也,故修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焉。

故齐衰之服,哭泣之声,使人之心悲。

带甲婴胄,歌于行伍,使人之心伤;姚冶之容,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绅、端、章甫,舞韶歌武,使人之心庄。

故君子耳不听淫声,目不视邪色,口不出恶言,此三者,君子慎之。

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

唱和有应,善恶相象,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也。

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磬管。

故其清明象天,其广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时。

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

故曰:乐者,乐也。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故乐者,所以道乐也,金石丝竹,所以道德也;乐行而民乡方矣。

故乐也者,治人之盛者也,而墨子非之。

且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

穷本极变,乐之情也;着诚去伪,礼之经也。

墨子非之,几遇刑也。

明王已没,莫之正也。

愚者学之,危其身也。

君子明乐,乃其德也。

乱世恶善,不此听也。

于乎哀哉!不得成也。

弟子勉学,无所营也。

声乐之象:鼓大丽,钟统实,磬廉制,竽笙箫和,筦钥发猛,埙篪翁博,瑟易良,琴妇好,歌清尽,舞意天道兼。

鼓其乐之君邪。

故鼓似天,钟似地,磬似水,竽笙箫和筦钥,似星辰日月,鼗柷、拊鞷、椌楬似万物。

曷以知舞之意?曰:目不自见,耳不自闻也,然而治俯仰、诎信、进退、迟速,莫不廉制,尽筋骨之力,以要钟鼓俯会之节,而靡有悖逆者,众积意謘謘乎!

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主人亲速宾及介,而众宾皆从之。

至于门外,主人拜宾及介,而众宾皆入;贵贱之义别矣。

三揖至于阶,三让以宾升。

拜至、献、酬,辞让之节繁,及介省矣。

至于众宾,升受、坐祭、立饮,不酢而降;隆杀之义辨矣。

工入,升歌三终,主人献之;笙入三终,主人献之;间歌三终,合乐三终,工告乐备,遂出。

二人扬觯,乃立司正,焉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

宾酬主人,主人酬介,介酬众宾,少长以齿,终于沃洗者,焉知其能弟长而无遗也。

降,说屦升坐,修爵无数。

饮酒之节,朝不废朝,莫不废夕。

宾出,主人拜送,节文终遂,焉知其能安燕而不乱也。

贵贱明,隆杀辨,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此五行者,足以正身安国矣。

彼国安而天下安。

故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乱世之征:其服组,其容妇。

其俗淫,其志利,其行杂,其声乐险,其文章匿而采,其养生无度,其送死瘠墨,贱礼义而贵勇力,贫则为盗,富则为贼;治世反是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荀子-乐论-译文

音乐,是快乐的表现,是人的情感所不能避免的。

所以人不能没有音乐,音乐必然通过声音表现出来,通过动作和静止来体现;而人的行为,声音和动作,都是性情和技艺的变化。

所以人不能没有音乐,音乐不能没有形式,形式如果不遵循道,就会导致混乱。

先王厌恶这种混乱,所以制定了雅颂的音乐来引导人们,使音乐的声音足以让人快乐而不放纵,使音乐的文辞足以分辨而不混乱,使音乐的曲调、节奏、繁简、廉肉等,足以感动人的善心,使邪恶污浊的气息无法接近。

这是先王制定音乐的方法,而墨子却反对它,这是为什么呢!

所以音乐在宗庙中演奏,君臣上下一起听,就会和谐恭敬;在家庭中演奏,父子兄弟一起听,就会和谐亲近;在乡里族长中演奏,长幼一起听,就会和谐顺从。

所以音乐是通过审察一个音来确定和谐的,通过比较事物来装饰节奏的,通过合奏来形成文辞的;足以引导一种道,足以治理万种变化。

这是先王制定音乐的方法,而墨子却反对它,这是为什么呢!

所以听雅颂的音乐,人的志向和意志会变得宽广;拿着干戚,练习俯仰屈伸,人的容貌会变得庄重;按照音乐的节奏行动,行列会变得整齐,进退会变得一致。

所以音乐,对外用于征伐,对内用于揖让;征伐和揖让,其意义是一样的。

对外用于征伐,那么没有人不听从;对内用于揖让,那么没有人不服从。

所以音乐,是天下的大和谐,是中正的准则,是人的情感所不能避免的。

这是先王制定音乐的方法,而墨子却反对它,这是为什么呢!

而且音乐,是先王用来装饰喜悦的;军旅鈇钺,是先王用来装饰愤怒的。

先王的喜怒都得到了适当的表达。

所以喜悦时天下和谐,愤怒时暴乱畏惧。

先王的道,礼乐是其盛大的表现。

而墨子却反对它。

所以说:墨子对于道,就像盲人对于黑白,聋子对于清浊,就像想去楚国却往北走一样。

音乐对人的影响很深,对人的教化很快,所以先王谨慎地制定音乐。

音乐中正平和,人民就会和谐而不放纵;音乐严肃庄重,人民就会整齐而不混乱。

人民和谐整齐,军队就会强大,城池就会坚固,敌国不敢侵犯。

这样,百姓就会安居乐业,乐于自己的家乡,以至于满足于他们的君主。

然后名声就会显赫,光辉就会广大,四海的百姓都愿意以他为师,这是王者的开始。

音乐如果轻浮险恶,人民就会放纵鄙贱;放纵就会混乱,鄙贱就会争斗;混乱争斗就会导致军队衰弱,城池被侵犯,敌国就会威胁,这样百姓就不会安居乐业,不会乐于自己的家乡,不会满足于他们的君主。

所以礼乐废弃而邪音兴起,是危险和侮辱的根源。

所以先王重视礼乐而轻视邪音。

在序官中,说:“修宪命,审诗商,禁淫声,以时顺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太师之事也。”

墨子说:“音乐,是圣王所反对的,而儒者却过分推崇。”

君子认为不是这样。

音乐,是圣王所喜欢的,可以用来改善民心,对人的影响很深,可以移风易俗。

所以先王用礼乐来引导人民,使人民和睦。

人民有好恶的情感,如果没有喜怒的回应就会混乱;先王厌恶这种混乱,所以修整他们的行为,端正他们的音乐,使天下顺从。

所以穿着齐衰的丧服,听到哭泣的声音,会让人感到悲伤。

穿着铠甲,戴着头盔,在行伍中唱歌,会让人感到伤心;轻浮的容貌,郑卫的音乐,会让人感到淫乱;穿着绅、端、章甫,跳着韶舞,唱着武歌,会让人感到庄重。

所以君子不听淫声,不看邪色,不说恶言,这三者,君子要谨慎对待。

凡是奸邪的声音感染人,逆气就会回应,逆气形成形象,混乱就会产生;正声感染人,顺气就会回应,顺气形成形象,治理就会产生。

唱和有应,善恶相象,所以君子要谨慎选择自己的行为。

君子用钟鼓来表达志向,用琴瑟来愉悦心灵;用干戚来行动,用羽旄来装饰,用磬管来伴奏。

所以音乐的清明像天,广大像地,俯仰周旋像四时。

所以音乐流行,志向就会清明,礼制修整,行为就会成就,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安宁,美善相乐。

所以说:音乐,是快乐的表现。

君子以得到道为乐,小人以得到欲望为乐;用道来制约欲望,就会快乐而不混乱;用欲望来忘记道,就会迷惑而不快乐。

所以音乐,是用来引导快乐的,金石丝竹,是用来引导道德的;音乐流行,人民就会向往正道。

所以音乐,是治理人民的盛大工具,而墨子却反对它。

而且音乐,是和谐不可改变的;礼制,是道理不可改变的。

音乐使合同,礼制使别异,礼乐的统一,管理人心。

穷尽根本,极尽变化,是音乐的本质;表现真诚,去除虚伪,是礼制的原则。

墨子反对它,几乎要受到刑罚。

明王已经去世,没有人来纠正它。

愚者学习它,会危害自身。

君子明白音乐,是他们的德行。

乱世厌恶善行,不听这些。

唉,悲哀啊!不能成功。

弟子们要努力学习,不要有所图谋。

音乐的象征:鼓大而华丽,钟统一而实在,磬廉洁而节制,竽笙箫和谐,筦钥发出猛烈的声音,埙篪翁博,瑟易良,琴妇好,歌清尽,舞意天道兼。

鼓是音乐的君主。

所以鼓像天,钟像地,磬像水,竽笙箫和筦钥像星辰日月,鼗柷、拊鞷、椌楬像万物。

怎么知道舞蹈的意义?说:眼睛看不见自己,耳朵听不见自己,但是通过俯仰、屈伸、进退、迟速,没有不节制的,尽筋骨的力量,以符合钟鼓的节奏,而没有悖逆的,众人的心意积累得很多!

我观察乡里,就知道王道的容易。

主人亲自迎接宾客和介,众宾客都跟随。

到了门外,主人拜见宾客和介,众宾客都进入;贵贱的意义分明了。

三次揖让到台阶,三次让宾客升堂。

拜至、献、酬,辞让的礼节繁多,介的礼节简化了。

至于众宾客,升堂接受、坐祭、立饮,不酢而降;隆杀的意义分明了。

乐工进入,升歌三次,主人献酒;笙进入三次,主人献酒;间歌三次,合乐三次,乐工报告音乐准备完毕,然后出去。

二人举起酒杯,设立司正,怎么知道他们能和谐而不放纵呢。

宾客酬谢主人,主人酬谢介,介酬谢众宾客,少长按年龄顺序,最后到沃洗的人,怎么知道他们能尊敬长者而不遗漏呢。

降下,脱鞋升坐,修爵无数。

饮酒的礼节,早晨不废朝,晚上不废夕。

宾客出去,主人拜送,礼节结束,怎么知道他们能安燕而不混乱呢。

贵贱分明,隆杀分明,和谐而不放纵,尊敬长者而不遗漏,安燕而不混乱,这五种行为,足以正身安国。

那个国家安定,天下就安定。

所以说:我观察乡里,就知道王道的容易。

乱世的征兆:他们的服饰华丽,容貌像妇人。

他们的风俗淫乱,志向追求利益,行为杂乱,音乐险恶,文章隐匿而华丽,养生没有节制,送死瘠墨,轻视礼义而重视勇力,贫穷就做盗贼,富有就做贼;治世则相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荀子-乐论-注解

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乐不仅指音乐,还包括舞蹈、诗歌等艺术形式,是表达情感、教化民众、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雅颂:雅颂是古代中国音乐的两大类别,雅乐用于宫廷和宗教仪式,颂乐则用于歌颂君王和祖先的功德。

墨子:墨子,名翟,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主张兼爱非攻,反对奢侈和过度礼仪,包括对音乐的批评。

礼乐:礼乐是儒家文化中的核心概念,礼指的是社会规范和仪式,乐指的是音乐和舞蹈,二者共同作用于社会的和谐与秩序。

金石丝竹:古代乐器的分类,金指钟,石指磬,丝指琴瑟,竹指箫笛等,这些乐器在古代礼仪和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荀子-乐论-评注

本文深入探讨了音乐在古代社会中的多重功能和深远影响。首先,音乐被视为人类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通过音乐,人们表达欢乐,这种表达不仅限于声音,还通过身体的动作来展现。这种全面的表达方式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音乐全面性的理解和重视。

其次,音乐在维护社会秩序和教化民众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古代君王通过制定雅颂之声来引导民众的情感,使之不至于过度放纵,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这种通过音乐来调节社会情绪的做法,显示了古代中国对音乐社会功能的深刻认识。

再次,音乐在军事和政治活动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音乐,可以激发士兵的勇气,也可以在朝堂上作为礼仪的一部分,增强君臣之间的和谐。这种将音乐与政治、军事结合的做法,体现了音乐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广泛应用和重要地位。

最后,本文还批评了墨子对音乐的否定态度,认为墨子未能理解音乐在维护社会秩序和教化民众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墨子观点的反驳,本文进一步强调了音乐在传统文化中的不可替代性。

综上所述,本文不仅展示了音乐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多重角色,还通过对墨子观点的批评,强调了音乐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这种对音乐的全面理解和重视,是古代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荀子-乐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801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