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颜之推(531年—约591年),北齐至隋朝文学家、教育家,历经南北朝动荡,晚年撰写《颜氏家训》以教育子孙。
年代:成书于隋朝初年(6世纪末)。
内容简要:《颜氏家训》共20篇,内容涵盖家庭教育、修身养性、处世之道等方面。颜之推结合自身经历,强调读书明理、勤俭持家、注重礼仪,并批判当时社会的奢靡风气。它是中国古代家训文化的代表作,对后世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颜氏家训-诫兵篇-原文
颜氏之先,本乎邹、鲁,或分入齐,世以儒雅为业,遍在书记。
仲尼门徒,升堂者七十有二,颜氏居八人焉。
秦汉魏晋,下逮齐梁,未有用兵以取达者。
春秋世颜高、颜鸣、颜息、颜羽之徒,皆一斗夫耳。
齐有颜涿聚,赵有颜最,汉末有颜良,宋有颜延之,并处将军之任,竟以颠覆。
汉郎颜驷,自称好武,更无事迹。
颜忠以党楚王受诛,颜俊以据武威见杀,得姓已来,无清操者,唯此二人,皆罹祸败。
顷世乱离,衣冠之士,虽无身手,或聚徒众,违弃素业,侥幸战功。
吾既赢薄,你惟前代,故置心於此,子孙志之。
孔子力翘门关,不以力闻,此圣证也。
吾见今世士大夫,才有气干,便倚赖之,不能被甲执兵,以卫社稷,但微行险服,逞弄拳腕,大则陷危亡,小则贻耻辱,遂无免者。
国之兴亡,兵之胜败,博学所至,幸讨论之。
入帷幄之中,参庙堂之上,不能为主尽规以谋社稷,君子所耻也。
然而每见文士,颇读兵书,微有经略。
若居承平之世,脾睨宫阃,幸灾乐祸,首为逆乱,诖误善良;
如在兵革之时,构扇反覆,纵横说诱,不识存亡,强相扶戴:此皆陷身灭族之本也。
诫之哉!诫之哉!
习五兵,便乘骑,正可称武夫尔。
今世士大夫,但不读书,即称武夫儿,乃饭囊酒瓮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颜氏家训-诫兵篇-译文
颜氏的祖先,原本来自邹、鲁两地,有的分支迁入齐国,世代以儒雅为业,广泛见于史书记载。
孔子的门徒中,能够登堂入室的有七十二人,其中颜氏占了八人。
从秦汉到魏晋,再到齐梁时期,颜氏家族中没有人通过用兵来取得显达。
春秋时期的颜高、颜鸣、颜息、颜羽等人,都只是普通的武士。
齐国有颜涿聚,赵国有颜最,汉末有颜良,宋国有颜延之,他们都担任过将军的职位,但最终都失败了。
汉朝的郎官颜驷,自称喜欢武艺,但没有留下什么事迹。
颜忠因为支持楚王而被诛杀,颜俊因为占据武威而被杀,颜氏家族自得姓以来,没有清正廉洁的人,只有这两人,都遭遇了祸败。
近世乱离,那些有身份地位的人,虽然没有武艺,却聚集徒众,放弃本业,侥幸求取战功。
我虽然身体赢弱,但你们要记住前代的事迹,所以我把心思放在这里,希望子孙们记住。
孔子能够举起门关,但并不以力气闻名,这是圣人的证明。
我看到现在的士大夫,稍微有点气力,就依赖它,不能披甲执兵,保卫国家,只是穿着危险的衣服,炫耀拳脚,大的则陷入危亡,小的则留下耻辱,最终没有能够幸免的。
国家的兴亡,战争的胜败,是博学之人所讨论的。
进入帷幄之中,参与庙堂之上的决策,不能为主上尽忠谋划国家大事,这是君子所耻的。
然而我常常看到一些文士,读了一些兵书,稍微懂得一些战略。
如果在和平时期,他们轻视宫廷,幸灾乐祸,首先挑起逆乱,误导善良的人;
如果在战争时期,他们煽动反复,纵横捭阖,不懂得存亡之道,强行扶持:这些都是导致自身和家族灭亡的根本原因。
要警惕啊!要警惕啊!
学习五种兵器,能够骑马,才能称得上是武夫。
现在的士大夫,只要不读书,就自称是武夫,其实只是饭囊酒瓮罢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颜氏家训-诫兵篇-注解
颜氏:颜氏家族,源自中国春秋时期的邹、鲁地区,后分散至齐国等地,世代以儒学为业,文化底蕴深厚。
仲尼门徒:指孔子的学生,孔子字仲尼,其门下弟子众多,其中七十二人被认为是升堂入室的弟子。
颜高、颜鸣、颜息、颜羽:春秋时期的颜氏家族成员,以武力著称,但均为一般战士,未能在历史上留下深远影响。
颜涿聚、颜最、颜良、颜延之:分别来自齐国、赵国、汉末和宋朝的颜氏家族成员,曾担任将军职务,但最终都遭遇失败。
颜驷、颜忠、颜俊:汉朝时期的颜氏家族成员,颜驷自称好武但无显著事迹,颜忠因党附楚王被诛,颜俊因据守武威被杀。
孔子力翘门关:指孔子虽然有力气,但并不以此闻名,强调其以德服人的圣贤形象。
五兵:古代指五种兵器,包括戈、矛、戟、殳、弓矢,泛指军事技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颜氏家训-诫兵篇-评注
本文通过对颜氏家族历史的回顾,反映了中国古代士族在历史变迁中的命运和角色。颜氏家族虽以儒学为业,但在历史的动荡中,部分成员转向军事,却多以失败告终。这不仅揭示了个人与家族在历史大潮中的无奈,也反映了儒家文化在战乱时期的局限性。
文中提到孔子不以力闻,强调德行之重要性,与后文对当时士大夫的批评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批评那些仅凭一时之气干而忽视德行修养的士大夫,他们虽读兵书,却无真正的战略眼光,往往在和平时期幸灾乐祸,战乱时期则摇摆不定,最终导致身败名裂。
通过对颜氏家族和当时士大夫的对比分析,本文不仅展示了历史的教训,也深刻指出了士人应有的责任和担当。在国难当头之际,士人更应坚守道德和学问,以智慧和德行服务于国家和人民,而非仅凭一时之勇或投机取巧。
此外,本文还反映了作者对于文武之道的深刻理解。真正的武夫不仅仅是能骑马射箭,更应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种文武兼备的理想人格,是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批判和期望。
总之,本文不仅是对颜氏家族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深刻反思。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对当时士人的批评,作者传达了对士人责任和道德修养的重视,以及对文武之道的理想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