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颜之推(531年—约591年),北齐至隋朝文学家、教育家,历经南北朝动荡,晚年撰写《颜氏家训》以教育子孙。
年代:成书于隋朝初年(6世纪末)。
内容简要:《颜氏家训》共20篇,内容涵盖家庭教育、修身养性、处世之道等方面。颜之推结合自身经历,强调读书明理、勤俭持家、注重礼仪,并批判当时社会的奢靡风气。它是中国古代家训文化的代表作,对后世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颜氏家训-涉务篇-原文
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
国之用材,大较不过六事:一则朝廷之臣,取其鉴达治体,经纶博雅;二则文史之臣,取其著述宪章,不忘前古;三则军旅之臣,取其断决有谋,强干习事;四则藩屏之臣,取其明练风俗,清白爱民;五则使命之臣,取其识变从宜,不辱君命;六则兴造之臣,取其程功节费,开略有术,此则皆勤学守行者所能辨也。
人性有长短,岂责具美于六涂哉?但当皆晓指趣,能守一职,便无愧耳。
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
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陈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
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仆已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典掌机要。
其余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高,盖护其短也。
至于台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签省,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
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
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
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
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
建康令王复性既儒雅,未尝乘骑,见马嘶喷陆梁,莫不震慑,乃谓人曰:“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其风俗至此。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
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耕种之,茠鉏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之,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
江南朝士,因晋中兴,南渡江,卒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
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垡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
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颜氏家训-涉务篇-译文
士君子处世,最重要的是能够对事物有益,而不仅仅是高谈阔论,弹琴读书,以此消耗君主的俸禄和地位。
国家使用人才,大致有六个方面:一是朝廷的臣子,要求他们能够洞察治理的根本,博学多才;二是文史的臣子,要求他们能够撰写宪章,不忘历史;三是军旅的臣子,要求他们能够果断有谋略,强干熟悉事务;四是藩屏的臣子,要求他们能够熟悉风俗,清白爱民;五是使命的臣子,要求他们能够随机应变,不辱君命;六是兴造的臣子,要求他们能够节约成本,有开创性的方法,这些都是勤奋学习和坚守行为的人所能辨别的。
人的才能有长有短,怎能要求在所有六个方面都完美呢?只要能够明白各自的职责,能够胜任一个职位,就已经无愧了。
我见过许多文学之士,品评古今,如数家珍,但一旦试用,大多无法胜任。
生活在和平时代,不知道有丧乱的祸患;身处朝廷之中,不知道有战争的紧急;依靠俸禄生活,不知道有耕种的辛苦;在吏民之上,不知道有劳役的辛勤,因此难以应对世务。
晋朝南渡时,优待士族;因此江南的士族,有才能的人被提拔为令仆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掌管机要。
其他文学之士,大多迂腐浮华,不涉及实际事务;稍有微小的过失,又舍不得惩罚,因此处于清高的地位,实际上是保护他们的短处。
至于台阁的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的签省,都熟悉吏治,能够及时处理事务,即使有小人的态度,也可以用鞭杖来严肃监督,因此多被委以重任,这是利用他们的长处。
人们常常不自量力,全世界都怨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远士大夫,这也是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
梁朝的士大夫,都喜欢穿宽大的衣服,戴大帽子,穿高鞋,出门乘车,进门有人搀扶,城郊之内,没有人骑马。
周弘正被宣城王宠爱,赐给他一匹果下马,他常常骑着它,整个朝廷都认为他放达。
至于尚书郎骑马,就会被弹劾。
到了侯景之乱时,皮肤脆弱,骨骼柔软,无法行走,身体虚弱,无法忍受寒暑,因此突然死亡的人很多。
建康令王复性格儒雅,从未骑过马,看到马嘶鸣跳跃,无不感到震惊,于是对人说:“这明明是老虎,为什么叫它马呢?”这种风俗已经到了这种地步。
古人想要了解耕种的艰难,这是重视粮食、务本之道。
食物是百姓的天,百姓没有食物就无法生存,三天不吃粮食,父子之间都无法相互照顾。
耕种、除草、收割、运输、打谷、扬场,这些都需要多次动手,才能将粮食收入仓库,怎能轻视农业而重视末业呢?
江南的朝士,因为晋朝中兴,南渡长江,最终成为羁旅之人,至今已经八九代,没有人从事农耕,全都依靠俸禄生活。
即使有人从事农耕,也都是让僮仆去做,从未亲眼看过翻一块土,种一株苗;不知道几月该播种,几月该收获,怎能了解世间的其他事务呢?
因此,治理官务则无法胜任,经营家业则无法办理,这都是过于悠闲的过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颜氏家训-涉务篇-注解
士君子:指有德行、有学问的人,通常指士大夫阶层。
鉴达治体:指能够洞察并理解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
经纶博雅:指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修养。
文史之臣:指负责文献编纂和历史记录的官员。
著述宪章:指撰写法律和规章制度。
军旅之臣:指军事将领和士兵。
断决有谋:指有决断力和谋略。
藩屏之臣:指地方官员,负责维护地方秩序。
明练风俗:指了解并熟悉地方风俗。
使命之臣:指外交使节。
识变从宜:指能够根据情况变化灵活应对。
兴造之臣:指负责工程建设的官员。
程功节费:指在工程建设中控制成本,提高效率。
晋朝南渡:指西晋灭亡后,东晋在江南建立政权。
梁武帝:指南朝梁的开国皇帝萧衍。
侯景之乱:指南朝梁时期侯景发动的叛乱。
建康:今南京,南朝时期的都城。
稼穑:指农业劳动,耕种和收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颜氏家训-涉务篇-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颜氏家训》,作者颜之推通过对比士大夫与实务官员的不同表现,批评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浮华不实之风。文章首先提出了士君子处世的原则,即应有益于社会,而不仅仅是空谈理论。接着,作者列举了国家所需的六种人才,并指出这些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文章进一步批评了当时的文学之士,指出他们在承平之世中缺乏对丧乱之祸的认识,在庙堂之下不了解战争的紧迫,保俸禄而不知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而不懂劳役之勤。这种脱离实际的生活方式使得他们在面对现实问题时显得无能为力。
作者还通过晋朝南渡和梁朝士大夫的例子,揭示了士大夫阶层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局限性。晋朝南渡后,江南的士族虽然被重用,但他们的文义之士往往迂诞浮华,不涉世务。梁朝的士大夫则崇尚褒衣博带,生活奢华,但在侯景之乱中,他们的脆弱和无能暴露无遗。
最后,作者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批评了江南朝士轻视农事、依赖俸禄的生活方式。他指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士大夫应当了解稼穑之艰难,重视农业生产。这种观点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深刻反思和对务实精神的推崇。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士大夫阶层的批评,强调了务实精神和实际能力的重要性,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