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颜氏家训-杂艺篇

作者: 颜之推(531年—约591年),北齐至隋朝文学家、教育家,历经南北朝动荡,晚年撰写《颜氏家训》以教育子孙。

年代:成书于隋朝初年(6世纪末)。

内容简要:《颜氏家训》共20篇,内容涵盖家庭教育、修身养性、处世之道等方面。颜之推结合自身经历,强调读书明理、勤俭持家、注重礼仪,并批判当时社会的奢靡风气。它是中国古代家训文化的代表作,对后世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颜氏家训-杂艺篇-原文

真草书迹,微须留意。江南谚云:“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也”承晋宋馀俗,相与事之,故无顿狼狈者。

吾幼承门业,加性爱重,所见法书亦多,而玩习功夫颇至,遂不能佳者,良由无分故也。然而此艺不须过精。夫巧者劳而智者忧,常为人所役使,更觉为累。韦仲将遗戒,深有以也。

王逸少风流才士,萧散名人,举世唯知其书,翻以能自蔽也。萧子云每叹曰:“吾著《齐书》,勒成一典,文章弘义,自谓可观,唯以笔迹得名,亦异事也。”

王褒地胃清华,才学仇敏,后虽入关,亦被礼遇,犹以书工,崎岖碑碣之间,辛苦笔砚之役,尝悔恨曰:“假使吾不知书,可不至今日邪?”以此观之,慎勿以书自命。虽然,廝猥之人,以能书拔擢者多矣。故“道不同不相为谋”也。

梁氏秘阁散逸以来,吾见二王真草多矣,家中尝得十卷,方知陶隐居、阮交州、萧祭酒诸书,莫不得羲之之体,故是书之渊源。萧晚节所变,乃右军年少时法也。

晋宋以来,多能书者,故其时俗,递相染尚,所有部帙,楷正可观,不无俗字,非为大损。至梁天监之间,斯风未变。大同之末,讹替滋生,萧子云改易字体,邵陵王颁行伪字,朝野翕然,以为楷式,画虎不成,多所伤败。至为一字,唯见数点,或妄斟酌,逐便转移。尔后坟籍,略不可看。北朝丧乱之馀,书迹鄙陋,加以专辄造字,猥拙甚於江南,乃以“百”“念”为“忧”,“言”“反”为“变”,“不”“用”为“罢”,“追”“来”为“归”,”“更”“生”为“苏”,“先”“人”为“老”,如此非一,遍满经传。唯有姚元标工於楷隶,留心小学,后生师之者众,泊于齐末,秘书缮写,贤於往日多矣。

江南闾里间有《画书赋》,乃陶隐居弟子林道士所为。其人未甚识字,轻为轨则,托名贵师,世俗传信,后生颇为所误也。

画绘之工,亦为妙矣,自古名士,多或能之。吾家尝有梁元帝手画蝉雀白团扇及马图,亦难及也。武烈太子偏能写真,坐上宾客,随宜点染,即成数人,以问童孺,皆知姓名矣。萧贲、刘孝先、刘灵,并文学已外,复佳此法。玩阅古今,特可宝爱。若官未通显,每被公私使令,亦为猥役。吴县顾士端出身湘东王国待郎,后为镇南府刑狱参军,有子曰庭,西朝中书舍人,父子并有琴、书之艺,尤妙丹青,常被元帝所使,每怀羞恨。彭城刘岳,囊之子也,仕为骠骑府管记、平氏县令,才学快士,而画绝伦。后随武陵王入蜀,下牢之败,遂为陆护军画支江寺壁,与诸工巧杂处。向使三贤都不晓画,直运素业,岂见此耻乎?

孤矢之利,以威天下,先王所以现德择贤,亦济身之急务也。江南谓世之常射,以为“兵射”,冠冕儒生,多不习此。别有“博射”,弱弓长箭,施於准的,揖让升降,以行礼焉,防御寇难,了无所益,乱离之后,此术遂亡。河北文士,率晓“兵射”,非直葛洪一箭,已解追兵,三九宴集,常縻荣赐。虽然,要轻禽,截狡兽,不愿汝辈为之。

算术亦是六艺要事。自古儒士论天道。定律历者,智学通之。然可以兼明,不可以专业。江南此学殊少,唯范阳祖恒精之,位至南康太守。河北多晚此术。

医方之事,取妙极难,不劝汝曾以自命也。微解药性,小小和合,居家得以救急,亦为胜事,皇甫谧、殷仲堪则其人也。

《礼》曰:“君子无故不彻琴瑟。”古来名士,多所爱好。洎于梁初,衣冠子孙,不知琴者,号有所阙。大同以末,斯风顿尽。然而此乐音音雅致,有深味哉!今世曲解,虽变于古,犹足以畅神情也。唯不可令有称誉,见役勋贵,处之下坐,以取残杯冷炙之辱。戴安道犹遭之,况尔曹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颜氏家训-杂艺篇-译文

真草书迹,需要稍微留意。江南有谚语说:“书信和奏疏,是千里之外的面目。”继承了晋宋时期的习俗,大家互相效仿,所以没有突然变得狼狈的情况。

我从小就继承了家族的事业,加上天性喜爱,见过的法书也很多,而且玩习的功夫也很深,但最终没能写得很好,确实是因为没有天赋。不过,这门技艺不需要过于精通。因为巧者劳而智者忧,常常被人驱使,反而觉得是负担。韦仲将的遗训,确实有道理。

王逸少是个风流才子,萧散名人,全世界只知道他的书法,反而因此掩盖了他的其他才能。萧子云常常感叹说:“我写了《齐书》,编成了一部典籍,文章和义理都自认为不错,却因为笔迹而闻名,真是奇怪的事情。”

王褒出身清华,才学出众,后来虽然入关,也受到了礼遇,但仍然因为书法而辛苦地在碑碣之间奔波,辛苦地从事笔砚的工作,曾经悔恨地说:“如果我不懂书法,是不是就不会有今天的处境?”由此可见,千万不要以书法自命。不过,那些卑微的人,因为能写书法而被提拔的也很多。所以“道不同不相为谋”。

梁氏秘阁散逸以来,我见过很多二王的真草书迹,家里也曾得到十卷,才知道陶隐居、阮交州、萧祭酒等人的书法,都得到了王羲之的风格,所以这是书法的渊源。萧子云晚年所变的风格,其实是王羲之年轻时的写法。

晋宋以来,有很多能写书法的人,所以当时的习俗,互相影响,所有的书籍,楷书都很端正可观,虽然有些俗字,但并不算大问题。到了梁天监年间,这种风气还没有改变。大同末年,错误和替代开始滋生,萧子云改变了字体,邵陵王颁行了伪字,朝野上下都认为这是楷书的典范,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以至于一个字,只看到几个点,或者随意斟酌,随便转移。从那以后,书籍几乎无法阅读。北朝在丧乱之后,书迹变得鄙陋,加上随意造字,比江南还要拙劣,甚至把“百”和“念”写成“忧”,“言”和“反”写成“变”,“不”和“用”写成“罢”,“追”和“来”写成“归”,“更”和“生”写成“苏”,“先”和“人”写成“老”,这样的例子不止一个,遍布经传。只有姚元标擅长楷隶,留心小学,后来有很多年轻人向他学习,到了齐末,秘书的缮写,比过去好了很多。

江南的民间有一本《画书赋》,是陶隐居的弟子林道士写的。这个人并不怎么识字,却轻易地制定了规则,假借名师的名义,世俗的人都相信,后来很多年轻人因此被误导。

绘画的技艺,也是非常精妙的,自古以来的名士,很多人都会。我家里曾经有梁元帝亲手画的蝉雀白团扇和马图,也很难比得上。武烈太子特别擅长写真,坐在宾客中间,随意点染,就能画出几个人,问小孩子,都知道画中人的名字。萧贲、刘孝先、刘灵,除了文学之外,也擅长这种技艺。玩阅古今,特别值得珍惜。如果官职没有显达,常常被公私使唤,也是一种卑微的劳役。吴县的顾士端出身湘东王国的待郎,后来做了镇南府的刑狱参军,有个儿子叫庭,是西朝的中书舍人,父子俩都有琴、书的技艺,尤其擅长丹青,常常被元帝使唤,每次都觉得羞耻和悔恨。彭城的刘岳,是刘囊的儿子,做了骠骑府的管记、平氏县令,才学出众,但画技更是绝伦。后来随武陵王入蜀,下牢之败后,就为陆护军画支江寺的壁画,和那些工匠混在一起。如果这三位贤人都不懂绘画,只从事本业,怎么会受到这样的耻辱呢?

弓箭的威力,可以用来威慑天下,先王用它来显示德行和选拔贤才,也是救急的重要事务。江南把世间的常射称为“兵射”,冠冕儒生大多不练习这个。还有一种“博射”,用弱弓长箭,射向目标,揖让升降,用来行礼,防御寇难,却没有什么实际用处,乱离之后,这种技艺就消失了。河北的文士,大多懂得“兵射”,不仅仅是葛洪一箭解追兵,三九宴集时,常常得到荣赐。不过,射杀轻禽,截击狡兽,我不希望你们去做。

算术也是六艺中的重要事务。自古以来的儒士讨论天道,制定律历的人,都是智学通达的。不过,可以兼通,不可以专业。江南在这方面很少,只有范阳的祖恒精通,做到了南康太守。河北在这方面也大多晚熟。

医方的事情,要取得妙处非常难,我不劝你们以此自命。稍微了解一些药性,小小地调配一些,居家时可以救急,也是好事,皇甫谧、殷仲堪就是这样的人。

《礼记》说:“君子无故不撤琴瑟。”自古以来的名士,大多爱好这个。到了梁初,衣冠子孙中,不懂琴的人,被认为有所欠缺。大同末年,这种风气突然消失了。不过,这种音乐音韵雅致,有很深的韵味!现在的曲解,虽然和古代有所不同,但仍然足以畅快神情。只是不要因此得到称誉,被勋贵驱使,坐在下座,受到残杯冷炙的羞辱。戴安道都曾遭遇过,何况你们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颜氏家训-杂艺篇-注解

真草书迹:指书法中的真书和草书,真书即楷书,草书则是书法的另一种风格,以流畅、简化为特点。

尺牍书疏:古代的书信和公文,尺牍指书信,书疏指公文。

晋宋馀俗:指晋朝和宋朝时期的文化习俗和风气。

韦仲将:古代书法家,以其书法技艺闻名。

王逸少:即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萧子云: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和书法家。

王褒: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和书法家。

梁氏秘阁:指南朝梁时期的皇家图书馆,收藏了大量珍贵的书籍和书法作品。

二王:指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二人均为著名书法家。

陶隐居:即陶弘景,南朝梁时期的道士和书法家。

阮交州:即阮籍,三国时期的名士和书法家。

萧祭酒:指南朝梁时期的书法家萧衍。

羲之之体:指王羲之的书法风格。

右军:指王羲之,因其曾任右军将军,故称。

梁天监:南朝梁武帝的年号(502-519年)。

大同:南朝梁武帝的年号(535-546年)。

萧子云改易字体:指萧子云在书法上对字体的改革和创新。

邵陵王:指南朝梁时期的邵陵王萧纶,曾推行伪字。

姚元标:北朝时期的书法家,擅长楷书和隶书。

陶隐居弟子林道士:指陶弘景的弟子林道士,擅长书法。

梁元帝:南朝梁的皇帝萧绎,擅长绘画。

武烈太子:指南朝梁的太子萧统,擅长绘画。

萧贲: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和画家。

刘孝先: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和画家。

刘灵: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和画家。

顾士端:南朝梁时期的官员,擅长琴艺和书法。

刘岳:南朝梁时期的官员,擅长绘画。

孤矢:指弓箭,古代用于战争和狩猎。

兵射:指军事上的射箭技艺。

博射:指礼仪性的射箭活动,常用于宴会和礼仪场合。

算术:古代六艺之一,指数学和天文历法。

范阳祖恒:南朝梁时期的数学家,精通算术。

医方:指医学和药方。

皇甫谧:西晋时期的医学家和文学家。

殷仲堪:东晋时期的医学家和文学家。

琴瑟:古代的两种乐器,常用于礼仪和娱乐。

戴安道:东晋时期的文学家和音乐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颜氏家训-杂艺篇-评注

这段文字主要讨论了书法、绘画、射箭、算术、医学和音乐等古代六艺的重要性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作者通过对这些技艺的评述,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首先,作者强调了书法的重要性,尤其是真书和草书。他指出,书法不仅是技艺的表现,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通过引用江南谚语“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也”,作者说明了书法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作者也提到了一些著名的书法家,如王羲之、王献之、萧子云等,他们的书法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作者讨论了绘画的艺术价值。他提到了一些著名的画家,如梁元帝、武烈太子、萧贲等,他们的绘画作品不仅技艺高超,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作者认为,绘画不仅是艺术的表现,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

接着,作者谈到了射箭的重要性。他将射箭分为“兵射”和“博射”,前者用于军事,后者用于礼仪。作者指出,射箭不仅是技艺的表现,更是古代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后,作者讨论了算术和医学的重要性。他认为,算术和医学是古代六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这些技艺在现代社会中可能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但在古代,它们是知识分子必须掌握的技能。

最后,作者谈到了音乐的重要性。他引用《礼记》中的话“君子无故不彻琴瑟”,说明了音乐在古代礼仪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作者认为,音乐不仅是娱乐的表现,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古代六艺的评述,展现了作者对古代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作者不仅对这些技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还通过对一些著名人物的评述,展现了这些技艺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这段文字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具有很强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颜氏家训-杂艺篇》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787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