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颜之推(531年—约591年),北齐至隋朝文学家、教育家,历经南北朝动荡,晚年撰写《颜氏家训》以教育子孙。
年代:成书于隋朝初年(6世纪末)。
内容简要:《颜氏家训》共20篇,内容涵盖家庭教育、修身养性、处世之道等方面。颜之推结合自身经历,强调读书明理、勤俭持家、注重礼仪,并批判当时社会的奢靡风气。它是中国古代家训文化的代表作,对后世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颜氏家训-文章篇-原文
夫文章者,原出《五经》:诏命策檄,生于《书》者也;序述论议,生于《易》者也;歌咏赋颂,生于《诗》者也;祭祀哀诔,生于《礼》者也;书奏箴铭,生于《春秋》者也。
朝廷宪章,军旅誓诰,敷显仁义,发明功德,牧民建国,施用多途。
至于陶冶性灵,从容讽谏,入其滋味,亦乐事也。行有余力,则可习之。
然而自古文人,多陷轻薄: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宋玉体貌容冶,见遇俳优;东方曼倩,滑稽不雅;司马长卿,窃赀无操;王褒过章《僮约》;扬雄德败《美新》;李陵降辱夷虏;刘歆反覆莽世;傅毅党附权门;班固盗窃父史;赵元叔抗竦过度;冯敬通浮华摈压;马季长佞媚获诮;蔡伯喈同恶受诛;吴质诋忤乡里;曹植悖慢犯法;杜笃乞假无厌;路粹隘狭已甚;陈琳实号粗疏;繁钦性无检格;刘桢屈强输作;王粲率躁见嫌;孔融、祢衡,诞傲致殒;杨修、丁廙,扇动取毙;阮籍无礼败俗,稽康凌物凶终,傅玄念斗免官,孙楚矜夸凌上,陆机犯顺履险,潘岳干没取危,颜延年负气摧黜,谢灵运空疏乱纪,王元长凶贼自诒,谢玄晖侮慢见及。
凡此诸人,皆其翘秀者,不能悉记,大较如此。
至於帝王,亦或未免。自昔天子而有才华者,唯汉武、魏太祖、文帝、明帝、宋孝武帝,皆负世议,非懿德之君也。
自子游、子夏、荀况、孟轲、枚乘、贾谊、苏武、张衡、左思之传,有盛名而免过患者,时复闻之,但其损败居多耳。
每尝思之,原其所积,文章之体,标举兴会,发引性灵,使人矜伐,故忽於持操,果於进取。
今世文士,此患弥切,一事惬当,一句清巧,神厉九霄,志凌千载,自吟自赏,不觉更有傍人。
加以砂砾所伤,惨於矛戟,讽刺之祸,速乎风尘。深宜防虑,以保元吉。
学问有利钝,文章有巧拙。钝学累功,不妨精熟;拙文研思,终归蚩鄙。
但成学士,自足为人;必乏天才,勿强操笔。
吾见世人,至无才思,自谓清华,流布丑拙,亦以众矣,江南号为“许痴符”。
近在并州,有一士族,好为可笑诗赋,铫弊邢、魏诸公,众共嘲弄,虚相赞说,便击牛釃酒,招延声誉。
其妻明鉴妇人也,泣而谏之,此人叹曰:“才华不为妻子所容,何况行路!”至死不觉。
自见之谓明,此诚难也。
学为文章,先谋亲友,得其评裁,知可施行,然后出手,慎勿师心自任,取笑旁人也。
自古执笔为文者,何可胜言。然至於宏丽精华,不过数十篇耳。
但使不失体裁,辞意可观,便称才士。要须动俗盖世,亦俟河之清乎。
不屈二姓,夷、齐之节也;何事非君,伊、箕之义也。
自春秋已来,家有奔亡,国有吞灭,君臣固无常分矣;然而君子之交绝无恶声,一旦屈膝而事人,岂以存亡而改虑?
陈孔璋居袁裁书,则呼操为豺狼;在魏制檄,则目绍为蛇虺。在时君所命,不得自专,然亦文人之巨患也,当务从容消息之。
凡为文章,犹人乘骐骥,虽有逸气,当以衔勒制之,勿使流乱轨躅,放意填坑岸也。
文章当以理致为心旅,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而为冠冕。
今世相承,趋末弃本,率多浮艳,辞与理竞,辞胜而理伏;事与才争,事繁而才损,放逸者流宕而忘归,穿凿者补缀而不足。
时俗如此,安能独违,但务去泰去甚耳。必有盛才重誉,改革体裁者,实吾所希。
古人之文,宏才逸气,体度风格,去今实远;但缉缀疏朴,未为密致耳。
今世音律谐靡,章句偶对,讳避精详,贤於往昔多矣。
宜以古之制裁为本,今之辞调为末,并须两存,不可偏弃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颜氏家训-文章篇-译文
文章起源于《五经》:诏书、命令、策书、檄文,来源于《尚书》;序言、叙述、议论,来源于《易经》;歌咏、赋颂,来源于《诗经》;祭祀、哀悼文,来源于《礼记》;书奏、箴言、铭文,来源于《春秋》。
朝廷的宪章,军队的誓词,宣扬仁义,彰显功德,治理百姓,建立国家,应用广泛。
至于陶冶性情,从容讽谏,体会其中的滋味,也是一件乐事。如果有余力,可以学习。
然而自古以来,文人大多陷入轻薄:屈原显露才华,张扬自己,暴露君主的过错;宋玉容貌俊美,被当作俳优对待;东方朔滑稽不雅;司马相如偷窃财物,没有操守;王褒在《僮约》中过度夸张;扬雄在《美新》中德行败坏;李陵投降匈奴,受辱;刘歆在王莽时代反复无常;傅毅依附权贵;班固窃取父亲的史书;赵元叔过于傲慢;冯敬通浮华被排斥;马季长谄媚被嘲笑;蔡邕与恶人同流合污被杀;吴质诋毁乡里;曹植傲慢犯法;杜笃乞求无度;路粹心胸狭隘;陈琳粗疏;繁钦没有规矩;刘桢倔强被罚;王粲急躁被嫌弃;孔融、祢衡傲慢致死;杨修、丁廙煽动被杀;阮籍无礼败坏风俗,嵇康凌辱他人不得善终,傅玄因争斗被免官,孙楚自夸凌驾于上,陆机犯上作乱,潘岳贪图名利招致危险,颜延年因负气被贬,谢灵运空疏乱纪,王元长凶恶自招祸患,谢玄晖傲慢被牵连。
这些人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不能一一列举,大致如此。
至于帝王,也难免如此。自古以来有才华的天子,只有汉武帝、魏太祖、文帝、明帝、宋孝武帝,他们都受到世人的非议,不是有德之君。
从子游、子夏、荀况、孟轲、枚乘、贾谊、苏武、张衡、左思等人,有盛名而没有过错的,偶尔也能听到,但他们的失败居多。
我常常思考,追溯其原因,文章的体裁,标举兴会,引发性情,使人自夸,因此忽视了操守,急于进取。
当今的文人,这种毛病更加严重,一件事做得恰当,一句话写得巧妙,就自以为是,志气冲天,自我欣赏,不再顾及他人。
再加上砂砾的伤害,比矛戟还要惨烈,讽刺的祸患,比风尘还要迅速。应该深加防范,以保平安。
学问有快慢,文章有巧拙。慢学积累功夫,不妨碍精通;拙文反复思考,终究会显得粗鄙。
只要成为学士,就足以做人;如果没有天才,不要勉强写作。
我看到世人,甚至没有才思,却自认为清高,传播丑陋拙劣的文章,这样的人很多,江南称之为“许痴符”。
最近在并州,有一个士族,喜欢写可笑的诗赋,模仿邢、魏等人,大家共同嘲笑他,他却假装赞美,击牛釃酒,招揽声誉。
他的妻子是个明理的妇人,哭着劝他,他叹息道:“才华不被妻子所容,何况路人!”到死都不觉悟。
自以为是的人,这确实很难。
学习写文章,先要请教亲友,得到他们的评价,知道可以施行,然后再出手,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取笑旁人。
自古以来执笔写文章的人,数不胜数。然而真正宏丽精华的,不过几十篇而已。
只要不失体裁,辞意可观,就可以称为才士。要想动俗盖世,也要等到黄河水清。
不屈从于二姓,是伯夷、叔齐的节操;不事奉非君,是伊尹、箕子的道义。
自春秋以来,家族奔亡,国家吞灭,君臣之间本来就没有固定的名分;然而君子之间的交往绝不会有恶言,一旦屈膝事奉他人,难道会因为存亡而改变初衷吗?
陈琳在袁绍手下写书,称曹操为豺狼;在魏国写檄文,称袁绍为蛇虺。在当时君主的命令下,不能自主,这也是文人的大患,应当从容应对。
写文章就像人骑骏马,虽然有逸气,但要用缰绳控制,不要让它乱跑,放纵自己填坑岸。
文章应当以理致为核心,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
当今世风相承,追求末节而抛弃根本,大多浮艳,辞藻与理致竞争,辞藻胜而理致隐;事义与才华竞争,事义繁而才华损,放纵者流荡而忘归,穿凿者补缀而不足。
时俗如此,怎能独自违背,但要去除过分和极端。
古人的文章,宏才逸气,体度风格,与今天相差甚远;但辑录疏朴,不够精密。
当今的音律和谐,章句对偶,讳避精详,比过去好多了。
应当以古代的体裁为本,今天的辞调为末,两者并存,不可偏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颜氏家训-文章篇-注解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的总称,对后世文学、哲学、政治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诏命策檄:古代官方文书的一种,用于发布命令、政策或动员民众。
序述论议:指文章的序言、叙述、论述和议论部分,常用于表达作者的观点和论证。
歌咏赋颂:古代文学体裁,歌咏多用于歌颂,赋颂则用于赞美或纪念。
祭祀哀诔:祭祀是古代宗教仪式,哀诔是悼念死者的文章。
书奏箴铭:书奏是上呈君主的文书,箴铭是劝诫或纪念的文字。
朝廷宪章:指朝廷的法律和规章制度。
军旅誓诰:军队中的誓言和命令。
陶冶性灵:通过文学艺术来培养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轻薄:指文人轻浮、不庄重的行为或态度。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以《离骚》闻名,因忠君爱国而投江自尽。
宋玉:战国时期楚国文学家,以辞赋见长。
东方曼倩:即东方朔,西汉文学家,以幽默诙谐著称。
司马长卿:即司马相如,西汉文学家,以辞赋闻名。
王褒:西汉文学家,以《僮约》一文闻名。
扬雄:西汉文学家、哲学家,以《法言》、《太玄》等著作闻名。
李陵:西汉将领,因战败投降匈奴而备受争议。
刘歆:西汉学者,曾参与王莽篡汉,后因反对王莽而被杀。
傅毅:东汉文学家,以辞赋见长。
班固:东汉史学家,著有《汉书》。
赵元叔:东汉文学家,以辞赋见长。
冯敬通:东汉文学家,以辞赋见长。
马季长:东汉文学家,以辞赋见长。
蔡伯喈:东汉文学家,以辞赋见长。
吴质:东汉文学家,以辞赋见长。
曹植: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曹操之子,以《洛神赋》闻名。
杜笃:东汉文学家,以辞赋见长。
路粹:东汉文学家,以辞赋见长。
陈琳:东汉末文学家,以《为袁绍檄豫州文》闻名。
繁钦:东汉文学家,以辞赋见长。
刘桢:东汉文学家,以辞赋见长。
王粲:东汉末文学家,以《登楼赋》闻名。
孔融:东汉末文学家,以《论盛孝章书》闻名,因直言进谏被杀。
祢衡:东汉末文学家,以《鹦鹉赋》闻名,因傲慢被杀。
杨修:东汉末文学家,因聪明过人而被曹操所杀。
丁廙:东汉末文学家,因参与政治斗争被杀。
阮籍: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以《咏怀诗》闻名,因放荡不羁而备受争议。
稽康: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以《与山巨源绝交书》闻名,因反对司马氏被杀。
傅玄:西晋文学家,以辞赋见长。
孙楚:西晋文学家,以辞赋见长。
陆机:西晋文学家,以《文赋》闻名。
潘岳:西晋文学家,以《悼亡诗》闻名。
颜延年:南朝宋文学家,以辞赋见长。
谢灵运:南朝宋文学家,以山水诗闻名。
王元长:南朝齐文学家,以辞赋见长。
谢玄晖:南朝齐文学家,以辞赋见长。
汉武:即汉武帝,西汉皇帝,以文治武功著称。
魏太祖:即曹操,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者,以文治武功著称。
文帝:即曹丕,三国时期魏国皇帝,以文学见长。
明帝:即曹叡,三国时期魏国皇帝,以文学见长。
宋孝武帝:南朝宋皇帝,以文学见长。
子游:即子游,孔子弟子,以文学见长。
子夏:即子夏,孔子弟子,以文学见长。
荀况:即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学者,以《荀子》闻名。
孟轲:即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学者,以《孟子》闻名。
枚乘:西汉文学家,以辞赋见长。
贾谊:西汉文学家,以《过秦论》闻名。
苏武:西汉将领,因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而闻名。
张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以《二京赋》闻名。
左思:西晋文学家,以《三都赋》闻名。
许痴符:指江南地区对无才思却自命清高的文人的讽刺称呼。
不屈二姓:指不屈服于两个不同的君主,强调忠诚。
夷、齐之节:指伯夷、叔齐的节操,二人因不食周粟而饿死。
伊、箕之义:指伊尹、箕子的忠义,二人均为古代忠臣。
陈孔璋:即陈琳,东汉末文学家,以《为袁绍檄豫州文》闻名。
袁裁书:指陈琳为袁绍撰写的文书。
魏制檄:指陈琳为曹操撰写的檄文。
衔勒:指驾驭马匹的缰绳,比喻对文章的控制。
理致:指文章的思想内容。
气调:指文章的气势和风格。
事义:指文章所表达的事理和意义。
华而为冠冕:指文章的外在华丽与内在思想的结合。
趋末弃本:指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
浮艳:指文章过于华丽而缺乏实质内容。
辞与理竞:指形式与内容的竞争。
事与才争:指题材与才华的竞争。
放逸者:指过于放纵的文风。
穿凿者:指过于雕琢的文风。
去泰去甚:指去除过分和极端。
盛才重誉:指有才华和声誉的人。
改革体裁:指对文学形式的革新。
宏才逸气:指宏大的才华和超凡的气度。
体度风格:指文章的体裁和风格。
缉缀疏朴:指文章的简朴和自然。
音律谐靡:指音律的和谐与优美。
章句偶对:指文章的章法和句式的对仗。
讳避精详:指对忌讳和细节的精心处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颜氏家训-文章篇-评注
本文通过对古代文人的批评,揭示了文人在创作过程中容易陷入的轻薄、浮躁等问题。作者指出,文章虽然可以陶冶性灵、表达思想,但文人往往因追求才华而忽视操守,导致行为失范。这种批评不仅针对古代文人,也适用于当代文士,提醒他们在创作时应注重内在修养,避免过分追求外在的华丽。
文章通过对历代文人的列举,展示了文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命运和遭遇。从屈原到谢灵运,这些文人虽然才华横溢,但大多因性格或行为问题而遭遇不幸。作者通过这一系列例子,强调了文人应如何在才华与操守之间找到平衡,避免因过分张扬而招致祸患。
本文还探讨了文章的创作原则,提出了‘理致为心旅,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而为冠冕’的观点。这一观点强调了文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认为文章不仅要有华丽的外表,更要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作者批评了当时文坛上‘趋末弃本’的现象,呼吁文人回归文章的本质,注重思想与内容的表达。
最后,作者提出了对文学改革的期望,认为只有具备‘盛才重誉’的人才能推动文学体裁的革新。这一观点反映了作者对文学发展的深刻思考,认为文学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既不能完全抛弃古人的经验,也不能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华丽。通过对古今文学的比较,作者提出了‘以古之制裁为本,今之辞调为末’的创作原则,为后世文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