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颜氏家训-教子篇

作者: 颜之推(531年—约591年),北齐至隋朝文学家、教育家,历经南北朝动荡,晚年撰写《颜氏家训》以教育子孙。

年代:成书于隋朝初年(6世纪末)。

内容简要:《颜氏家训》共20篇,内容涵盖家庭教育、修身养性、处世之道等方面。颜之推结合自身经历,强调读书明理、勤俭持家、注重礼仪,并批判当时社会的奢靡风气。它是中国古代家训文化的代表作,对后世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颜氏家训-教子篇-原文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

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

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

比及数岁,可省笞罚。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

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

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

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诃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

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

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

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掩藏文饰,冀其自改。

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由命士以上,父子异宫,此不狎之道也;抑搔痒痛,悬衾箧枕,此不简之教也。

或问曰:“陈亢喜闻君子之远其子,何谓也?”对曰:“有是也。盖君子之不亲教其子也。《诗》有讽刺之辞,《礼》有嫌疑之诫,《书》有悖乱之事,《春秋》有邪僻之讥,《易》有备物之象:皆非父子之可通言,故不亲授耳。”

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

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及太子即位,王居别宫,礼数优僭,不与诸王等。

太后犹谓不足,常以为言。

年十许岁,骄恣无节,器服玩好,必拟乘舆;尝朝南殿,见典御进新冰,钩盾献早李,还索不得,遂大怒,訽曰:“至尊已有,我何意无?”

不知分齐,率皆如此。

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

后嫌宰相,遂矫诏斩之,又惧有救,乃勒麾下军士,防守殿门;既无反心,受劳而罢,后竟坐此幽薨。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

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

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共叔之死,母实为之;赵王之戮,父实使之。

刘表之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亡,可为灵龟明鉴也。

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

吾时俛而不答。

异哉,此人之教子也!

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颜氏家训-教子篇-译文

最聪明的人不需要教导就能成功,最愚笨的人即使教导也没有用,中等智力的人如果不教导就不会明白事理。

古代,圣明的君王有胎教的方法:怀孕三个月后,孕妇就搬到别的宫殿居住,眼睛不看邪恶的东西,耳朵不听杂乱的声音,音乐和饮食都要按照礼仪来节制。这些教导写在玉版上,藏在金柜里。

孩子出生后,老师要教导他们孝、仁、礼、义等道德规范,引导他们学习。

普通百姓即使不能做到这样,也应当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教他们看人的脸色,知道人的喜怒,及时进行教导,让他们做该做的事,不做不该做的事。

等到孩子几岁大时,就可以减少体罚了。

父母既要有威严,又要有慈爱,这样孩子才会敬畏谨慎,从而产生孝顺之心。

我看到世间有些人,对孩子只有爱而没有教导,往往不能做到这样;孩子的饮食和行为,都随他们的意愿,该责备时反而奖励,该斥责时反而笑,等到孩子懂事时,还以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等到孩子已经养成了骄纵的习惯,再去纠正他们,即使打骂到死也没有威严,愤怒日益增加,怨恨也随之加深,等到孩子长大成人,最终会成为道德败坏的人。

孔子说:“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就像天性一样,习惯成自然。”这话说得对。

俗话说:“教导媳妇要从她刚进门时开始,教导孩子要从婴儿时开始。”这话说得真对!

那些不能教导子女的人,也不是想让他们陷入罪恶;只是担心严厉的责备会伤害孩子的自尊,不忍心用体罚来伤害他们的身体。

这就像对待疾病一样,怎么能不用药物和针灸来治疗呢?

再说,那些勤于教导孩子的人,难道愿意对自己的骨肉苛刻虐待吗?实在是不得已啊。

王大司马的母亲魏夫人,性格非常严厉正直。王大司马在湓城时,担任三千人的将领,年纪已经超过四十岁,稍微不如意,母亲还会打他,所以他才能成就功业。

梁元帝时,有一位学士,聪明有才华,受到父亲的宠爱,但缺乏教导。父亲只要他说对一句话,就到处宣扬,终年称赞他;只要他做错一件事,就掩盖起来,希望他自己改正。

等到他成年结婚做官后,傲慢的脾气日益增长,最终因为言语不当,被周逖剖腹取肠,用来祭鼓。

父子之间的威严,不能过于亲近;骨肉之间的爱,不能过于简略。简略则慈孝之情无法传递,亲近则怠慢之心就会产生。

从命士以上,父子住在不同的宫殿,这是为了避免过于亲近;而父亲为儿子搔痒、挂衣服、整理枕头,这是为了避免过于简略。

有人问:“陈亢喜欢听到君子疏远自己的儿子,这是什么意思?”回答说:“确实有这种情况。君子不亲自教导自己的儿子。《诗经》中有讽刺的言辞,《礼记》中有嫌疑的告诫,《尚书》中有悖乱的事情,《春秋》中有邪僻的讥讽,《易经》中有备物的象征:这些都不是父子之间可以直接谈论的,所以君子不亲自教导儿子。”

齐武成帝的儿子琅邪王,是太子的同母弟弟,天生聪明,皇帝和皇后都非常宠爱他,衣服和饮食都与太子相同。

皇帝常常当面称赞他说:“这个聪明的孩子,将来一定会有成就。”

等到太子即位后,琅邪王住在别的宫殿,礼仪规格超过了其他诸侯王。

太后还觉得不够,常常为此说话。

琅邪王十几岁时,骄纵无度,器皿、服饰、玩物都要与皇帝相比;有一次他上朝到南殿,看到典御官进献新冰,钩盾官献上早熟的李子,他也要,结果没得到,于是大怒,骂道:“皇帝已经有了,为什么我没有?”

他不懂得分寸,经常这样。

有见识的人常常用叔段、州吁来讥讽他。

后来他嫌宰相碍事,就假传圣旨杀了宰相,又担心有人来救,就命令手下的士兵防守殿门;其实他并没有反叛之心,只是受了一番劳累后作罢,最终因此被幽禁而死。

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很少能做到公平;从古至今,这种弊病很多。

聪明能干的孩子自然值得喜爱,愚笨迟钝的孩子也应该怜悯。

那些偏爱的父母,虽然想厚待某个孩子,反而会害了他。

共叔段的死,实际上是他的母亲造成的;赵王的被杀,实际上是他的父亲导致的。

刘表的家族覆灭,袁绍的军队溃败,都可以作为明鉴。

齐朝有一位士大夫,曾经对我说:“我有一个儿子,已经十七岁了,很懂得读书写字,我教他鲜卑语和弹琵琶,他稍微懂了一些,用这些来侍奉公卿,没有不受到宠爱的,这也是很重要的事。”

我当时低头没有回答。

真是奇怪啊,这个人教导孩子的方式!

如果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做到卿相,我也不希望你们这样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颜氏家训-教子篇-注解

胎教:古代的一种教育方法,指在母亲怀孕期间,通过特定的环境和行为来影响胎儿的成长和发展。

玉版:古代用来书写重要文献的玉制版片,象征着珍贵和重要。

金匮:古代用来保存重要文献的金属箱子,象征着安全和保密。

咳提:指婴儿出生后的早期阶段,此时开始进行教育和引导。

师保:古代负责教育和指导皇子和贵族子弟的官员。

笞罚:古代的一种体罚方式,用鞭子或棍子打人。

孔子云:引用孔子的话,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俗语,强调教育应从早期开始。

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指王导的母亲魏夫人,以严格教育著称。

梁元帝:南朝梁的皇帝,以文学和艺术成就闻名。

周逖:梁元帝时期的官员,以严厉著称。

齐武成帝:北齐的皇帝,以宠爱子女著称。

琅邪王:齐武成帝的儿子,因宠爱而骄纵。

叔段、州吁:古代因宠爱而导致悲剧的历史人物。

共叔:指共叔段,因母亲的偏爱而导致悲剧。

赵王:指赵王如意,因父亲的偏爱而导致悲剧。

刘表:东汉末年的军阀,因偏爱导致家族衰败。

袁绍:东汉末年的军阀,因偏爱导致军队失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颜氏家训-教子篇-评注

本文通过多个历史故事和典故,深入探讨了教育子女的重要性和方法。首先,文章强调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引用孔子的名言“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说明从小培养的良好习惯会像天性一样自然。其次,文章通过对比不同家庭的教育方式,指出过度宠爱和缺乏教育会导致子女的骄纵和失败。例如,梁元帝时期的学士因父亲的宠爱而失于教义,最终导致悲剧。

文章还通过齐武成帝和琅邪王的故事,进一步说明了过度宠爱的危害。琅邪王因父母的宠爱而骄纵无度,最终导致自身的失败。这些故事不仅揭示了教育子女的复杂性,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和反思。

此外,文章还引用了一些历史人物的悲剧,如共叔段、赵王如意、刘表和袁绍,说明偏宠不仅不能带来好的结果,反而会导致更大的灾难。这些历史教训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最后,文章通过齐朝士大夫的例子,批评了那种只注重表面功夫而忽视实质教育的做法。士大夫教儿子学习鲜卑语和弹琵琶,以此讨好公卿,忽视了真正的教育和品德培养。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无助于子女的成长,反而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丰富的历史故事和典故,深入探讨了教育子女的重要性和方法,强调了早期教育、适度严厉和避免偏宠的重要性。这些观点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对现代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颜氏家训-教子篇》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787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