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颜氏家训-慕贤篇

作者: 颜之推(531年—约591年),北齐至隋朝文学家、教育家,历经南北朝动荡,晚年撰写《颜氏家训》以教育子孙。

年代:成书于隋朝初年(6世纪末)。

内容简要:《颜氏家训》共20篇,内容涵盖家庭教育、修身养性、处世之道等方面。颜之推结合自身经历,强调读书明理、勤俭持家、注重礼仪,并批判当时社会的奢靡风气。它是中国古代家训文化的代表作,对后世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颜氏家训-慕贤篇-原文

古人云:“千载一圣,犹旦暮也;五百年一贤,犹比膊也。”

言圣贤之难得疏阔如此。

傥遭不世明达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

吾生於乱世,长於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

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於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

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墨子悲於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

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

颜、闵之徒,何可世得,但优於我,便足贵之。

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远轻近。

少长周旋,如有贤哲,每相狎侮,不加礼敬;他乡异县,微借风声,延颈企踵,甚於饥渴。

校其长短,核其精粗,或 彼不能如此矣,所以鲁人谓孔子为东家丘。

昔虞国宫之奇少长於君,君狎之, 不纳其谏,以至亡国,不可不留心也!

用其言,弃其身,古人所耻。

凡有一言一行取于人者,皆显称之,不可窃人之美,以为己力;虽轻虽贱,这归功焉。

窃人之财,刑辟之所处;窃人之美,鬼神之所责。

梁孝元前在荆州,有丁觇者,洪亭民耳,颇善属文,殊工草、隶,孝元书记,一皆使之。

军府轻贱,多未之重,耻令子弟以为楷法。

时云:“丁君十纸,不敌王褒数位。”

吾雅爱其手迹,常所宝持。

孝元尝遣典签惠编送文章示萧祭酒,祭酒问云:“君王比赐书翰,及写笔,殊为传手,姓名为谁,那得都无声问?”

编以实答,子云叹曰:“此人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亦是奇事!”

於是闻者稍复刮目,稍仕至尚仪曹郎。

末为晋安王侍读,随王东下。

及西台陷殁,简犊湮散,丁亦寻卒於扬州。

前所轻者,后思一纸不可得矣。

侯景初入建业,台门虽闭,公私草扰,各不自全。

太子左卫率羊侃坐东掖门,部分经略,一宿皆办,遂得百馀日抗拒凶逆。

於是城内四万许人,王公朝士,不下一百,便是恃侃一人安之,其相去如此。

齐文宣帝即位数年,便沉湎纵恣,略无纲纪。

尚能委政尚书令杨遵彦,内外清谧,朝野晏如,各得其所,物无异议,终天保之朝。

遵彦后为孝昭所戮,刑政於是衰矣。

斛律明月,齐朝折冲之臣,无罪被诛,将士解体,周人始有吞齐之志,关中至今之。

此人用兵,岂止万夫之望而已哉,国之存亡,系其生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颜氏家训-慕贤篇-译文

古人说:“千年才出一个圣人,就像早晚一样;五百年才出一个贤人,就像比肩一样。”

这说明圣贤是多么难得和稀少。

如果遇到非凡的明达君子,怎能不追随和敬仰呢!

我生在乱世,长在战乱中,流离失所,见闻很多,遇到的贤人,无不让我心醉神迷,向往不已。

人在年轻时,性情未定,与谁亲近,就会受到其影响,言行举止,不知不觉中就会模仿,更何况是学习和技能,更容易受到影响!

所以与善良的人相处,就像进入芝兰之室,时间久了自然会芳香;与恶人相处,就像进入鲍鱼之肆,时间久了自然会臭。

墨子为染丝而悲伤,就是这个道理,君子必须慎重选择交友。

孔子说:“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像颜回、闵子骞这样的人,世上难得,只要比我优秀,就值得珍惜。

世人多有偏见,重视耳闻而轻视眼见,重视远方而轻视近处。

年少时与贤哲相处,常常轻慢,不加礼敬;到了他乡异县,稍微听到一点风声,就伸长脖子踮起脚尖,渴望得不得了。

比较他们的长短,考察他们的优劣,或许他们还不如自己,所以鲁人称孔子为东家丘。

从前虞国的宫之奇从小与国君一起长大,国君轻慢他,不听他的劝谏,最终导致亡国,不可不警惕!

用其言而弃其身,这是古人所耻的。

凡是借用别人的一言一行,都要公开称赞,不可窃取别人的美名,当作自己的功劳;即使微不足道,也要归功于他人。

窃取别人的财物,会受到法律的惩罚;窃取别人的美名,会受到鬼神的谴责。

梁孝元在荆州时,有个叫丁觇的人,是洪亭的平民,擅长写文章,尤其擅长草书和隶书,孝元的书记工作都由他负责。

军府中的人轻视他,不重视他,甚至耻于让子弟以他为榜样。

当时有人说:“丁君十张纸,比不上王褒几个字。”

我非常喜欢他的字迹,常常珍藏。

孝元曾派典签惠编送文章给萧祭酒,祭酒问:“君王最近赐的书信和笔迹,写得非常好,是谁写的,怎么没听说过?”

惠编如实回答,萧祭酒感叹道:“这个年轻人无人能比,竟然不被世人所知,真是奇怪!”

于是听到的人开始对他刮目相看,后来他升任尚仪曹郎。

最后成为晋安王的侍读,随王东下。

西台陷落后,简犊散失,丁觇也在扬州去世。

以前轻视他的人,后来想得到他的一张纸都不可得了。

侯景刚进入建业时,城门虽然关闭,但城内一片混乱,人人自危。

太子左卫率羊侃坐在东掖门,指挥调度,一夜之间就安排妥当,得以抵抗叛军一百多天。

当时城内有四万多人,王公朝臣不下百人,全靠羊侃一人安定局势,差距如此之大。

齐文宣帝即位几年后,便沉溺于放纵,毫无纲纪。

但他还能委任尚书令杨遵彦处理政务,内外安宁,朝野平静,各得其所,没有异议,直到天保年间。

杨遵彦后来被孝昭帝所杀,政治从此衰落。

斛律明月是齐朝的功臣,无罪被杀,将士们心灰意冷,周人开始有吞并齐国的野心,关中至今如此。

这个人用兵,岂止是万夫之望,国家的存亡,系于他的生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颜氏家训-慕贤篇-注解

千载一圣:形容圣人的出现极为罕见,千年难遇。

五百年一贤:形容贤人的出现也极为稀少,五百年难遇。

攀附景仰:指对杰出人物的仰慕和追随。

乱世:指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

戎马:指战争或军事生涯。

流离播越:形容生活漂泊不定,四处流浪。

心醉魂迷:形容对某人或某事物极度迷恋。

芝兰之室:比喻与品德高尚的人相处,环境也会变得美好。

鲍鱼之肆:比喻与品行恶劣的人相处,环境也会变得污浊。

墨子悲於染丝:墨子曾感叹染丝的过程,比喻环境对人的影响。

无友不如己者:孔子的话,意为不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颜、闵之徒:指颜回和闵子骞,孔子的弟子,以德行著称。

贵耳贱目:形容人们往往重视传闻而轻视亲眼所见。

重远轻近:形容人们往往重视远方的事物而轻视近处的事物。

虞国宫之奇:虞国的宫之奇,因国君不听其谏言而导致亡国。

窃人之美:指剽窃他人的成果或名誉。

梁孝元:指南朝梁的孝元帝萧绎。

丁觇:梁孝元时期的文人,擅长书法。

侯景:南朝梁时期的叛将,曾攻入建康(今南京)。

羊侃:南朝梁的将领,曾抵御侯景的进攻。

齐文宣帝:指北齐的文宣帝高洋。

杨遵彦:北齐的尚书令,曾辅佐文宣帝治理国家。

斛律明月:北齐的名将,因无罪被诛杀,导致军心涣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颜氏家训-慕贤篇-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多个历史典故和人物事迹,深刻阐述了圣贤的难得、环境对人的影响以及交友的重要性。作者首先引用古语,强调圣贤的稀有性,表达了对明达君子的景仰之情。接着,作者结合自身经历,指出人在年少时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强调了与品德高尚的人相处的重要性。

文中还引用了墨子和孔子的言论,进一步阐明了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告诫人们要谨慎选择交友对象。作者通过对比与善人和恶人相处的不同结果,形象地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

此外,作者还批评了世人往往重视传闻而轻视亲眼所见的现象,指出人们常常对身边的贤哲不加礼敬,而对远方的名声却趋之若鹜。这种偏见导致了人们对身边人才的忽视,甚至导致了国家的衰亡。作者通过虞国宫之奇的例子,警示人们要重视身边的人才,不可轻视他们的谏言。

最后,作者通过梁孝元时期的丁觇、侯景之乱中的羊侃、北齐文宣帝时期的杨遵彦和斛律明月等历史人物的故事,进一步说明了人才对国家的重要性。这些人物或因才华被忽视,或因忠诚被误解,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衰败。作者通过这些历史教训,呼吁人们要珍惜和重视身边的人才,不可因一时的偏见而错失良机。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还通过生动的历史典故和人物事迹,向读者传达了关于圣贤、环境、交友和人才的重要思想。作者通过对比和举例,使得这些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具有很高的艺术特色和教育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颜氏家训-慕贤篇》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786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