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颜氏家训-归心篇

作者: 颜之推(531年—约591年),北齐至隋朝文学家、教育家,历经南北朝动荡,晚年撰写《颜氏家训》以教育子孙。

年代:成书于隋朝初年(6世纪末)。

内容简要:《颜氏家训》共20篇,内容涵盖家庭教育、修身养性、处世之道等方面。颜之推结合自身经历,强调读书明理、勤俭持家、注重礼仪,并批判当时社会的奢靡风气。它是中国古代家训文化的代表作,对后世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颜氏家训-归心篇-原文

内外两教,本为一体,渐积为异,深浅不同。

内典初门,设五种禁,外典仁、义、礼、智、信,皆与之符。

仁者,不杀之禁也;义者,不盗之禁也;礼者,不邪之禁也;智者,不酒之禁也;信者,不妄之禁也。

至如畋狩军旅,燕享刑罚,因民之性,不可卒除,就为之节,使不淫滥尔。

归周、孔而背释宗,何其迷也!

释三曰:“开辟已来,不善人多而善人少,何由悉责其精洁乎?

见有名僧向行,异而不说;若睹凡僧流俗,便生非毁。

且学者之不勤,岂教者之为过?

俗僧之学经律,何异世人之学《诗》、《礼》?

以《诗》、《礼》之教,格朝廷之人,略无全行者;以经律之禁,格出家之辈,而独责无犯哉?

且阙行之臣,犹求禄位;毁禁之侣,何惭供养乎?

其於戒行,自当有犯。

一披法服,已堕僧数,岁中所计,斋讲诵持.比诸白衣,犹不啻山海也。

形体虽死,精神犹存。

人生在世,望於后身似不相属;及其殁后,则与前身似犹老少朝夕耳。

世有魂神,示现梦想,或降童妾,或感妻孥,求索饮食,征须福祜,亦为不少矣。

今人贫贱疾苦,莫不怨尤前世不修功业。

以此而论,安可不为之作地乎?

夫有子孙,自是天地间一苍生耳,何预身事,而乃爱护,遗其基址。

况於已之神爽,顿欲弃之哉?

凡夫蒙蔽,不见未来,故言彼生与今非一体耳……

世有痴人,不识仁义,不知富贵并由天命。

为子娶妇,恨其生资不足,倚作舅始之尊,蛇虺其性,毒口加诬,不识忌讳,骂辱妇之父母,却成教妇不孝己身,不顾他恨。

但怜己之子女,不爱己之儿妇。

如此之人,阴纪其过,鬼夺其算。

慎不可与为邻,何况交结乎?

避之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颜氏家训-归心篇-译文

内外两种教义,原本是一体的,逐渐积累差异,深浅不同。

内典的初入门,设有五种禁戒,外典的仁、义、礼、智、信,都与这五种禁戒相符。

仁,是不杀生的禁戒;义,是不偷盗的禁戒;礼,是不邪淫的禁戒;智,是不饮酒的禁戒;信,是不妄语的禁戒。

至于像打猎、军队、宴会、刑罚等,因为顺应民众的本性,不能立即废除,就加以节制,使其不过度泛滥。

回归周孔之道而背离佛教,这是多么迷惑啊!

释三说:“自从开天辟地以来,不善的人多而善的人少,怎么能要求所有人都精洁呢?

看到有名望的僧人行为异常,却不说;如果看到普通僧人随波逐流,便加以非议和诋毁。

况且学者不勤奋,难道是教者的过错吗?

世俗僧人学习经律,与世人学习《诗》、《礼》有什么不同?

用《诗》、《礼》的教义来规范朝廷的人,几乎没有完全做到的;用经律的禁戒来规范出家人,却独独要求他们不犯戒吗?

况且那些行为有缺的臣子,尚且追求禄位;那些破坏禁戒的僧人,又何必羞于接受供养呢?

他们在戒行上,自然会有犯戒的时候。

一旦穿上法衣,就已经属于僧人的行列,一年中所做的,斋戒、讲经、诵经、持戒,比起白衣居士,简直如同山海之别。

形体虽然死亡,精神仍然存在。

人生在世,对来世的期望似乎与今生无关;等到死后,却与前世的关系如同老少朝夕一般。

世间有魂神,通过梦境显现,有时降临到童妾身上,有时感应到妻儿,求取饮食,祈求福佑,这样的情况也不少。

现在的人贫贱疾苦,无不怨恨前世没有修功业。

由此看来,怎么能不为来世做准备呢?

有子孙,自然是天地间的一个生灵,与自身有什么关系,却要爱护他们,留下基业。

何况自己的精神,怎能轻易抛弃呢?

凡夫俗子被蒙蔽,看不到未来,所以说来生与今生不是一体……

世间有愚痴的人,不懂得仁义,不知道富贵都是由天命决定的。

为儿子娶媳妇,怨恨她嫁妆不足,倚仗作为舅父的尊贵,像蛇蝎一样狠毒,口出恶言,不加忌讳,辱骂媳妇的父母,反而教唆媳妇不孝顺自己,不顾他人的怨恨。

只怜爱自己的子女,不爱自己的儿媳。

这样的人,阴间会记录他的过错,鬼神会夺去他的寿命。

千万不要与这样的人为邻,更何况结交呢?

避开他们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颜氏家训-归心篇-注解

内典:指佛教经典,与‘外典’相对。内典主要涉及佛教教义、修行方法等。

外典:指儒家经典,如《诗》、《书》、《礼》、《易》、《春秋》等,与‘内典’相对。外典主要涉及伦理道德、政治制度等。

仁、义、礼、智、信:儒家五常,即五种基本道德规范。仁指仁爱,义指正义,礼指礼仪,智指智慧,信指诚信。

畋狩军旅:畋狩指打猎,军旅指军队。这里指涉及战争和狩猎的活动。

燕享刑罚:燕享指宴会,刑罚指法律惩罚。这里指涉及宴会和法律的活动。

归周、孔而背释宗:周指周公,孔指孔子,释宗指佛教。这里指推崇儒家而背离佛教。

魂神:指灵魂或精神,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

阴纪其过:阴指阴间,纪指记录。这里指在阴间记录人的过错。

鬼夺其算:鬼指鬼神,夺指夺取,算指寿命。这里指鬼神夺取人的寿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颜氏家训-归心篇-评注

本文通过对内外两教的比较,探讨了儒家与佛教在道德规范上的共通性与差异性。作者指出,尽管内外两教在教义和修行方法上有所不同,但在道德规范上却有相似之处。例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与佛教的‘五禁’相对应,体现了两种文化在伦理道德上的共通性。

文章进一步批评了那些推崇儒家而背离佛教的人,认为他们的行为是‘迷’的。作者认为,佛教的戒律与儒家的经典一样,都是对人行为的规范,不能因为佛教的戒律严格就对其产生偏见。这种观点反映了作者对佛教的尊重和对儒家与佛教融合的期望。

在谈到人生与死亡时,作者提出了‘形体虽死,精神犹存’的观点,认为人的精神在死后仍然存在,并通过梦境等方式与生者沟通。这种观点体现了古人对灵魂不灭的信仰,以及对来世的关注。作者还批评了那些只关注现世利益而忽视来世修行的人,认为他们应该为来世积累功德。

最后,作者批评了那些不识仁义、不知天命的人,认为他们的行为会导致阴间记录其过错,甚至鬼神会夺取他们的寿命。这种观点反映了古人对道德行为的重视,以及对因果报应的信仰。作者呼吁人们要谨慎选择交往对象,避免与那些不道德的人为邻或交结。

总体而言,本文通过对内外两教的比较、对人生与死亡的探讨以及对道德行为的批评,展现了作者对儒家与佛教融合的期望,以及对道德行为的重视。文章不仅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还反映了古人对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和人生价值的思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特色。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颜氏家训-归心篇》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786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