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颜之推(531年—约591年),北齐至隋朝文学家、教育家,历经南北朝动荡,晚年撰写《颜氏家训》以教育子孙。
年代:成书于隋朝初年(6世纪末)。
内容简要:《颜氏家训》共20篇,内容涵盖家庭教育、修身养性、处世之道等方面。颜之推结合自身经历,强调读书明理、勤俭持家、注重礼仪,并批判当时社会的奢靡风气。它是中国古代家训文化的代表作,对后世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颜氏家训-后娶篇-原文
吉甫,贤父也,伯奇,孝子也。
以贤父御孝子,合得终于天性,而后妻间之,伯奇遂放。
曾参妇死,谓其子曰:“吾不及吉甫,汝不及伯奇。”
王骏丧妻,亦谓人曰:“我不及曾参,子不如华、元。”
并终身不娶,此等足以为诫。
其后,假继惨虐孤遗,离间骨肉,伤心断肠者,何可胜数。
慎之哉!慎之哉!
江左不讳庶孽,丧室之后,多以妾媵终家事;疥癣蚊虻,或未能免,限以大分,故稀斗阋之耻。
河北鄙于侧出,不预人流,是以必须重娶,至于三四,母年有少于子者。
后母之弟,与前妇之兄,衣服饮食,爰及婚宦,至于士庶贵贱之隔,俗以为常。
身没之后,辞讼盈公门,谤辱彰道路,子诬母为妾,弟黜兄为佣,播扬先人之辞迹,暴露祖考之长短,以求直己者,往往而有。
悲夫!自古奸臣佞妾,以一言陷人者众矣!
况夫妇之义,晓夕移之,婢仆求容,助相说引,积年累月,安有孝子乎?
此不可不畏。
凡庸之性,后夫多宠前夫之孤,后妻必虐前妻之子;
非唯妇人怀嫉妒之情,丈夫有沉惑之僻,亦事势使之然也。
前夫之孤,不敢与我子争家,提携鞠养,积习生爱,故宠之;
前妻之子,每居己生之上,宦学婚嫁,莫不为防焉,故虐之。
异姓宠则父母被怨,继亲虐则兄弟为仇,家有此者,皆门户之祸也。
思鲁等从舅殷外臣,博达之士也。
有子基、谌,皆已成立,而再娶王氏。
基每拜见后母,感慕呜咽,不能自持,家人莫忍仰视。
王亦凄怆,不知所容,旬月求退,便以礼遣,此亦悔事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颜氏家训-后娶篇-译文
吉甫是一位贤明的父亲,伯奇是一位孝顺的儿子。
以贤明的父亲来管理孝顺的儿子,本应顺从天性,和睦相处,但后妻从中挑拨,伯奇最终被放逐。
曾参的妻子去世后,他对儿子说:“我不如吉甫,你不如伯奇。”
王骏丧妻后,也对别人说:“我不如曾参,我的儿子不如华、元。”
他们都终身不再娶妻,这些例子足以作为警示。
之后,继母残酷虐待前妻留下的孤儿,离间骨肉亲情,导致伤心断肠的事情数不胜数。
要谨慎啊!要谨慎啊!
江左地区不忌讳庶出的子女,丧偶后,多由妾室来管理家事;虽然有些小问题,但总体上避免了家庭纷争的耻辱。
河北地区则鄙视侧室所生的子女,不让他们参与家族事务,因此必须再娶,有时甚至娶三四次,后母的年龄有时比儿子还小。
后母的弟弟与前妻的儿子,在衣食住行、婚姻仕途等方面,常常有士庶贵贱的隔阂,这已成为习俗。
父亲去世后,家族内部的诉讼纷争充斥公堂,诽谤和侮辱在街头巷尾传扬,儿子诬告母亲为妾,弟弟贬低哥哥为佣人,宣扬先人的言行,揭露祖先的短处,以求为自己正名,这种情况屡见不鲜。
可悲啊!自古以来,奸臣和佞妾用一句话陷害他人的事情太多了!
何况夫妻之间的情义,朝夕相处,婢仆为了讨好主人,互相挑拨,日积月累,哪里还会有孝子呢?
这种情况不能不让人警惕。
普通人的本性,后夫往往宠爱前夫留下的孤儿,后妻则必然虐待前妻的儿子;
这不仅仅是因为妇人怀有嫉妒之情,男人也有沉迷于偏见的倾向,这也是形势所迫。
前夫留下的孤儿,不敢与自己的儿子争夺家产,抚养他们,久而久之会产生感情,所以宠爱他们;
前妻的儿子,往往地位高于自己的亲生子女,在仕途、学业、婚姻等方面,处处设防,所以虐待他们。
异姓的子女受宠,父母会因此被怨恨;继母虐待前妻的儿子,兄弟之间会因此成为仇敌,家庭中有这种情况,都是家门的不幸。
思鲁等人的舅舅殷外臣,是一位博学通达的人。
他有两个儿子,基和谌,都已经成年,但他又娶了王氏。
基每次拜见后母,都会感动得哭泣,无法自持,家人都不忍心抬头看他。
王氏也感到悲伤,不知如何自处,几个月后请求离开,殷外臣便以礼相待,送她离去,这也是一件令人后悔的事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颜氏家训-后娶篇-注解
吉甫:古代贤明的父亲,以其智慧和德行著称。
伯奇:吉甫的儿子,以孝行闻名。
曾参:孔子的学生,以孝道和忠诚著称。
王骏:古代人物,以丧妻后不再娶妻的行为著称。
江左:指中国长江以东的地区,特指江南地区。
河北:指中国黄河以北的地区。
庶孽:指非正室所生的子女。
妾媵:古代指正室以外的妻子或妾室。
疥癣蚊虻:比喻小问题或小麻烦。
斗阋:指家庭内部的争斗和纷争。
辞讼:指法律诉讼。
谤辱:指诽谤和侮辱。
殷外臣:古代人物,以其博学和通达著称。
基、谌:殷外臣的儿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颜氏家训-后娶篇-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几个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刻揭示了家庭关系中的复杂性和潜在的冲突。首先,通过吉甫和伯奇的故事,作者展示了即使在贤父孝子的理想家庭中,后妻的介入也可能导致家庭破裂。这一情节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家庭结构的脆弱性,以及后妻在家庭中的潜在破坏力。
接着,通过曾参和王骏的故事,作者强调了丧偶后不再娶妻的行为,这种行为被视为对前配偶的忠诚和对家庭和谐的维护。这种选择不仅体现了个人品德的高尚,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家庭稳定的重视。
文中还提到了江左和河北地区的不同家庭习俗,江左地区对庶孽的宽容与河北地区对侧出的鄙视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地域差异不仅揭示了古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也反映了不同地区对家庭结构和继承权的不同看法。
最后,通过殷外臣的故事,作者展示了再婚家庭中可能出现的复杂情感和家庭矛盾。基对后母的感慕呜咽,以及后母的凄怆和求退,都深刻描绘了再婚家庭中的情感纠葛和道德困境。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不仅是对古代家庭关系的一种深刻反思,也是对人性、道德和社会习俗的一种探讨。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述,作者不仅展示了古代社会的复杂性,也提供了对现代家庭关系的有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