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颜氏家训-名实篇

作者: 颜之推(531年—约591年),北齐至隋朝文学家、教育家,历经南北朝动荡,晚年撰写《颜氏家训》以教育子孙。

年代:成书于隋朝初年(6世纪末)。

内容简要:《颜氏家训》共20篇,内容涵盖家庭教育、修身养性、处世之道等方面。颜之推结合自身经历,强调读书明理、勤俭持家、注重礼仪,并批判当时社会的奢靡风气。它是中国古代家训文化的代表作,对后世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颜氏家训-名实篇-原文

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

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

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

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

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祜,非所以求名也;

立名者,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

窃名者,厚貌深奸,於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也。

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不知后之矛戟,毁前之干橹也!

虑子贱云:“诚于此者形於彼。”

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平迹,但察之未熟耳。

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

伯石让卿,王莽辞政,当于尔时,自以巧密,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为骨寒毛竖也。

近有大贵,以孝著声,前后居丧,哀毁逾制,亦足以高於人矣;

而尝於苫块之中,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左右童竖,不能掩之,益使外人谓其居处饮食皆为不信。

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

有一士族,读书不过二三百卷,天才钝拙,而家世殷厚,雅自矜持,多以酒犊珍玩,交诸名士。

甘其饵者,递共吹嘘,朝廷以为文华,亦尝出境聘。

东莱王韩晋明笃好文学,疑彼制作,多非机杼,遂设宴言,面相讨试。

竟日欢谐,辞人满席,属音赋韵,命笔为诗,彼造次即成,了非向韵,众客各自沉吟,遂无觉者。

韩退叹曰:“果如所量。”

治点子弟文章,以为声价,大弊事也。

一则不可常继,终露其情;二则学者有凭,益不精励。

邺下有一少年,出为襄国今,颇自勉笃,公事经怀,每加抚恤,以求声誉。

凡遣兵役,握手送离,或齎梨枣饼饵,人人赠别,云:“上命相烦,情所不忍,道路饥渴,以此见思。”

民庶称之,不容於口。

及迁为泗州别驾,此费日广,不可常周。

一有伪情,触涂难继,功绩遂损败矣。

或问曰:​“夫神灭形消,遗声余价,亦犹蝉壳蛇皮,兽迒鸟迹耳,何预于死者,而圣人以为名教乎?​”

对曰:​“劝也,劝其立名,则获其实。

且劝一伯夷,而千万人立清风矣;

劝一季札,而千万人立仁风矣;

劝一柳下惠,而千万人立贞风矣;

劝一史鱼,而千万人立直风矣。

故圣人欲其鱼鳞凤翼,杂沓参差,不绝于世,岂不弘哉?

四海悠悠,皆慕名者,盖因其情而致其善耳。

抑又论之,祖考之嘉名美誉,亦子孙之冕服墙宇也,自古及今,获其庇荫者亦众矣。

夫修善立名者,亦犹筑室树果,生则获其利,死则遗其泽。

世之汲汲者,不达此意,若其与魂爽俱升,松柏偕茂者,惑矣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颜氏家训-名实篇-译文

名声和实际的关系,就像形体和影子的关系一样。

如果一个人的德行和技艺都很深厚,那么他的名声一定会很好;如果一个人的容貌美丽,那么他的影子也一定会很美。

现在有些人不修身养性却想在社会上获得好名声,就像容貌丑陋却责怪镜子里的影子不美一样。

上等的人忘记名声,中等的人树立名声,下等的人窃取名声。

忘记名声的人,他们体悟道义,合乎德行,享受鬼神的福佑,并不是为了追求名声;

树立名声的人,他们修身养性,谨慎行事,担心自己的荣耀不显赫,并不是为了让出名声;

窃取名声的人,他们外表忠厚,内心奸诈,追求虚浮的赞誉,并不是为了真正获得名声。

我看到世人,清高的名声上升了,金钱也随之而来,信誉显赫了,但承诺却无法兑现,不知道后来的矛盾会毁掉之前的努力!

虑子贱说:“真诚在这里,就会表现在那里。”

人的虚实真伪都在心里,没有不表现在行为上的,只是观察得不够仔细罢了。

一旦被仔细观察,巧妙的伪装不如笨拙的真诚,承受的羞耻也更大。

伯石让出卿位,王莽辞去政权,当时他们自以为巧妙周密,后人记录下来,流传万代,真是让人毛骨悚然。

最近有位大贵人,以孝顺著称,前后守丧时,哀伤过度,也足以让人敬仰;

但他曾在守丧期间,用巴豆涂脸,结果脸上长疮,表现出哭泣过度的样子,身边的仆人都无法掩饰,反而让外人认为他的居处和饮食都不真实。

因为一次虚伪而丧失百次真诚,这都是因为贪图名声不止的缘故!

有一个士族,读书不过二三百卷,天资愚钝,但家世显赫,自视甚高,常常用美酒和珍玩结交名士。

那些被他收买的人,纷纷吹捧他,朝廷也认为他文采斐然,还曾派他出使外国。

东莱王韩晋明非常喜欢文学,怀疑他的作品大多不是自己写的,于是设宴邀请他,当面考校。

整日欢乐和谐,文人满座,大家按韵律作诗,他匆忙写就,完全不符合韵律,众客人各自沉吟,竟然没有人察觉。

韩晋明退席后叹息道:“果然如我所料。”

修改子弟的文章,以此提高声价,这是很大的弊端。

一是不能长久维持,最终会暴露真相;二是学者有了依靠,更加不努力。

邺下有个年轻人,出任襄国县令,非常努力,处理公务时总是关心百姓,以求得声誉。

每次派遣兵役,他都握手送别,有时还赠送梨枣饼饵,对每个人都说:“上级的命令让我很为难,心里不忍,路上饥渴,用这些表达我的思念。”

百姓们对他赞不绝口。

后来他升任泗州别驾,这种花费越来越大,无法长久维持。

一旦有了虚伪的情感,遇到困难就难以继续,功绩也随之败坏。

有人问:“人的精神消失,形体消亡,留下的名声和余价,就像蝉壳蛇皮,野兽的足迹和鸟的痕迹一样,对死者有什么意义,为什么圣人要提倡名教呢?”

回答说:“这是为了劝勉,劝勉人们树立名声,就能获得实际的好处。

而且劝勉一个伯夷,就会有千万人树立清正的风气;

劝勉一个季札,就会有千万人树立仁爱的风气;

劝勉一个柳下惠,就会有千万人树立贞节的风气;

劝勉一个史鱼,就会有千万人树立正直的风气。

所以圣人希望这些美德像鱼鳞和凤翼一样,参差不齐,代代相传,岂不是非常宏大吗?

四海之内,人们都仰慕名声,这是因为他们的情感驱使着他们向善。

再说,祖先的好名声和美誉,也是子孙的荣耀和庇护,自古以来,获得这种庇荫的人很多。

修善立名的人,就像建造房屋和种植果树,活着时享受其利益,死后留下其恩泽。

世上那些急功近利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如果他们以为名声和灵魂一起升天,像松柏一样茂盛,那就太糊涂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颜氏家训-名实篇-注解

名之与实:名指名声、名誉,实指实际、实质。此句比喻名声与实际的关系如同形体与影子,密不可分。

德艺周厚:德指道德,艺指才能。周厚意为全面而深厚,形容一个人道德高尚且才能出众。

容色姝丽:容色指容貌,姝丽意为美丽。形容一个人容貌美丽。

上士忘名:上士指品德高尚的人,忘名意为不追求名声。形容品德高尚的人不刻意追求名声。

中士立名:中士指中等品德的人,立名意为树立名声。形容中等品德的人通过修身慎行来树立名声。

下士窃名:下士指品德低下的人,窃名意为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名声。形容品德低下的人通过虚伪手段获取名声。

伯石让卿:伯石指古代贤人,让卿意为辞让官职。形容伯石不贪图官职,品德高尚。

王莽辞政:王莽指西汉末年的权臣,辞政意为辞去官职。形容王莽表面上辞去官职,实则心怀不轨。

东莱王韩晋明:东莱王指韩晋明,东莱为地名,韩晋明为东莱王,笃好文学,喜欢文学。

邺下:邺下指邺城,古代地名,今河北临漳县一带。

襄国:襄国指古代地名,今河北邢台一带。

泗州别驾:泗州指古代地名,今江苏泗洪一带,别驾为官职名,指州郡的副职。

伯夷:伯夷为商末周初的贤人,以清廉著称。

季札:季札为春秋时期吴国的贤人,以仁德著称。

柳下惠:柳下惠为春秋时期鲁国的贤人,以贞节著称。

史鱼:史鱼为春秋时期卫国的贤人,以正直著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颜氏家训-名实篇-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比喻和举例,深入探讨了名声与实际的关系,强调了修身立德的重要性。文章开篇以‘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为喻,形象地说明了名声与实际的关系密不可分。接着,文章通过‘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进一步阐述了名声的好坏取决于个人的品德和才能,而非外在的容貌。

文章随后将人分为上士、中士、下士三类,分别对应‘忘名’、‘立名’、‘窃名’三种态度。上士通过体道合德,不刻意追求名声;中士通过修身慎行,树立名声;下士则通过虚伪手段窃取名声。这种分类不仅揭示了不同品德层次的人对待名声的态度,也反映了作者对道德修养的重视。

文章还通过伯石让卿、王莽辞政等历史典故,进一步说明了名声的虚伪与真实。伯石让卿体现了真正的品德高尚,而王莽辞政则揭示了虚伪名声的不可靠。这些典故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文章的后半部分通过具体事例,进一步揭示了名声的虚伪与真实。例如,文中提到一位以孝著称的大贵,表面上哀毁逾制,实际上却通过巴豆涂脸来伪装哭泣,最终被揭穿。这一事例生动地说明了虚伪名声的不可靠,进一步强调了修身立德的重要性。

最后,文章通过‘劝也,劝其立名,则获其实’的论述,强调了名声的劝善作用。作者认为,通过树立名声,可以引导人们向善,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种观点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名声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作者对社会道德建设的关注。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比喻、分类、典故和事例,深入探讨了名声与实际的关系,强调了修身立德的重要性,揭示了虚伪名声的不可靠,并提出了名声的劝善作用。文章内容丰富,论述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颜氏家训-名实篇》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785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