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颜之推(531年—约591年),北齐至隋朝文学家、教育家,历经南北朝动荡,晚年撰写《颜氏家训》以教育子孙。
年代:成书于隋朝初年(6世纪末)。
内容简要:《颜氏家训》共20篇,内容涵盖家庭教育、修身养性、处世之道等方面。颜之推结合自身经历,强调读书明理、勤俭持家、注重礼仪,并批判当时社会的奢靡风气。它是中国古代家训文化的代表作,对后世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颜氏家训-养生篇-原文
神仙之事,未可全诬;但性命在天,或难钟值。
人生居世,触途牵絷;幼少之日,既有供养之勤;成立之年,便增妻孥之累。
衣食资须,公私驱役;而望遁迹山林,超然尘滓,千万不遇一尔。
加以金玉之费,炉器所须,益非贫士所办。
学如牛毛,成如麟角。
华山之下,白骨如莽,何有可遂之理?
考之内教,纵使得仙,终当有死,不能出世,不愿汝曹专精於此。
若其爱养神明,调护气息,慎节起卧,均适寒暄,禁忌食饮,将饵药物,遂其所禀,不为夭折者,吾无间然”。
诸药饵法,不废世务也。
庚肩吾常服槐实,年七十馀,目看细字,须发犹黑。
邺中朝士,有单服杏仁、枸杞、黄精、白术、车前得益者甚多,不能—一说尔。
吾尝患齿,摇动欲落,饮食热冷,皆苦疼痛。
见《抱朴子》牢齿之法,早朝叩齿三百下为良;行之数日,即便平愈,今恒持之。
此辈小术,无损於事,亦可修也。
凡欲饵药,陶隐居《太清方》中总录甚备,但须精审,不可轻脱。
近有王爱州在邺学服松脂不得节度,肠塞而死,为药所误者其多。
夫养生者先须虑祸,全身保性,有此生然后养之,勿徒养其无生也。
单豹养於内而丧外,张毅养於外而丧内,前贤所戒也。
稽康著《养身》之论,而以傲物受刑,石崇冀服饵之征,而以贪溺取祸,往事之所迷也。
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
涉险畏之途,干祸难之事,贪欲以伤生,谗慝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
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
自乱离已来,吾见名臣贤士,临难求生,终为不救,徒取窘辱,令人愤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颜氏家训-养生篇-译文
关于神仙的事情,不能完全否定;但人的命运由天定,或许难以遇到。
人生在世,处处受到牵绊;年幼时,就要承担供养家庭的辛劳;成年后,又增加了妻子儿女的负担。
为了衣食所需,公私事务的驱使;而想要隐居山林,超脱尘世,千万人中难得有一个。
再加上修炼所需的金玉费用,炉器等器具,更不是贫穷之人所能负担的。
学习的人多如牛毛,成功的人却少如麟角。
华山之下,白骨遍布,哪有那么容易成功?
考察道教内部,即使成仙,终究还是会死,不能真正超脱,所以我不希望你们专注于此。
如果你们能爱护精神,调节气息,谨慎起居,适应寒暑,注意饮食禁忌,服用药物,顺应自然禀赋,不至于夭折,那我就没有意见了。
各种药物和修炼方法,不应妨碍日常事务。
庚肩吾经常服用槐实,七十多岁时,眼睛还能看清小字,须发依然黑亮。
邺中的官员中,有人单独服用杏仁、枸杞、黄精、白术、车前等,获益良多,不能一一列举。
我曾经牙齿松动,快要脱落,吃冷热食物都感到疼痛。
看到《抱朴子》中提到的固齿方法,每天早上叩齿三百下效果很好;坚持几天后,牙齿就恢复了正常,现在我一直坚持这样做。
这些小技巧,对生活没有影响,也可以尝试。
凡是想要服用药物,陶隐居的《太清方》中有详细的记载,但必须仔细审慎,不可轻率。
最近有王爱州在邺城学习服用松脂,因没有节制,导致肠塞而死,被药物所害的人很多。
养生的人首先要考虑避免灾祸,保全性命,有了生命才能养生,不要只养生而不顾生命。
单豹注重内在修养却忽视了外在,张毅注重外在却忽视了内在,这是前人的教训。
稽康写了《养身》的论述,却因傲慢而受刑,石崇希望通过服用药物延年益寿,却因贪婪而招致祸患,这些都是前车之鉴。
生命不能不珍惜,但也不能过分珍惜。
冒险走危险的路,做招致祸患的事,因贪欲而伤害生命,因谗言而致死,这是君子所惋惜的!
行孝道却遭到伤害,履行仁义却获罪,牺牲自己保全家庭,献身救国,君子不会责备。
自从乱世以来,我看到许多名臣贤士,在危难时求生,最终却无法自救,白白遭受羞辱,令人愤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颜氏家训-养生篇-注解
神仙之事:指道教中追求长生不老、成仙得道的修炼方法和信仰。
性命在天:指人的生命和命运由天决定,强调命运不可完全掌控。
华山之下,白骨如莽:比喻追求长生不老的人很多,但成功者极少,许多人因此丧命。
内教:指佛教,强调佛教对生死轮回的看法。
神明:指人的精神和元气,强调养生的重要性。
槐实:槐树的果实,古代认为有明目、黑发等功效。
杏仁、枸杞、黄精、白术、车前:均为中药材,古代认为有养生保健的功效。
抱朴子:东晋葛洪所著的道教经典,内容涉及炼丹、养生等。
陶隐居:即陶弘景,南朝著名道士,著有《太清方》等养生书籍。
单豹、张毅:古代人物,单豹注重内在修养而忽视外在,张毅注重外在而忽视内在,均因偏颇而失败。
稽康:即嵇康,三国时期文学家、思想家,因傲物受刑而死。
石崇:西晋富豪,因贪溺财富而招致祸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颜氏家训-养生篇-评注
本文通过对神仙之事的讨论,揭示了古代人们对长生不老的追求与现实的矛盾。作者认为,虽然神仙之事并非完全虚妄,但人的命运由天注定,追求长生不老的机会极为渺茫。文中提到‘华山之下,白骨如莽’,形象地描绘了无数人因追求长生而丧命的悲剧,反映了古代社会对长生不老的狂热与现实的残酷。
作者进一步指出,即使通过修炼得道成仙,最终仍难免一死,无法真正超脱生死轮回。这种观点与佛教的生死观相契合,体现了作者对生死问题的深刻思考。作者并不反对养生,但强调养生应以‘全身保性’为前提,避免因过度追求长生而忽视现实生活中的责任与义务。
文中列举了一些古代养生方法,如服用槐实、杏仁、枸杞等药材,以及《抱朴子》中的叩齿法,反映了古代养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作者对这些小术持肯定态度,认为它们‘无损於事,亦可修也’,体现了对实用养生方法的推崇。
然而,作者也警示人们,养生不可盲目,必须‘精审’而行。文中提到王爱州因服松脂不当而丧命,强调了养生方法的选择与节制的重要性。这种观点与古代医学思想中的‘中庸之道’相契合,体现了作者对养生问题的理性态度。
最后,作者通过对单豹、张毅、嵇康、石崇等人物的分析,进一步阐明了养生的真正意义。单豹和张毅因偏重内外而失败,嵇康因傲物受刑,石崇因贪溺取祸,这些事例警示人们,养生不仅仅是追求身体的健康,更应注重内在修养与外在行为的平衡。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神仙之事的讨论,揭示了古代人们对长生不老的追求与现实的矛盾,强调了养生应以‘全身保性’为前提,避免因过度追求长生而忽视现实生活中的责任与义务。作者通过对古代养生方法的介绍与批判,体现了对养生问题的理性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养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