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药性歌括四百味-卷二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明代医家编撰,主要用于中医药学的启蒙教育。

年代:成书于明代(14世纪—17世纪)。

内容简要:《药性歌括四百味》是一部中医药启蒙读物,以歌诀形式介绍了400味常用中药的药性、功效和主治。书中每味药均以四句歌诀概括,便于记忆和传诵,如“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它是古代中医药教育的重要工具书,兼具实用性和普及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药性歌括四百味-卷二-原文

101.苏子(紫苏子)苏子味辛,驱痰降气,止咳定喘,更润心肺。

102.白芥子白芥子辛,专化胁痰,疟蒸痞块,服之能安。

103.甘遂甘遂苦寒,破症(zhēng)消痰,面浮蛊胀,利水能安。

104.大戟大戟甘寒,消水利便,腹胀症坚,其功瞑眩。

105.芫花芫花寒苦,能消胀蛊,利水泻湿,止咳痰吐。

106.商陆(赤商陆、白商陆)商陆苦寒,赤白各异,赤者消风,白利水气。

107.海藻海藻咸寒,消瘿(yǐng)散疬(lì),除胀破症,利水通闭。

108.牵牛子(黑丑、白丑)牵牛苦寒,利水消肿,蛊胀痃(xuán)癖(pǐ),散滞除壅。

109.葶苈(葶苈子)葶苈辛苦,利水消肿,痰咳症瘕(jiǎ),治喘肺痈。

110.瞿麦瞿麦苦寒,专治淋病,且能堕胎,通经立应。

111.荆三棱(三棱)三棱味苦,利血消癖,气滞作痛,虚者当忌。

112.五灵脂五灵味甘,血滞腹痛,止血用炒,行血用生。

113.莪术莪术温苦,善破痃癖,止痛消瘀,通经最宜。

114.干漆干漆辛温,通经破瘕,追积杀虫,效如奔马。

115.蒲黄蒲黄味甘,逐瘀止崩,止血须炒,破血用生。

116.苏木苏木甘咸,能行积血,产后血经,兼医扑跌。

117.桃仁桃仁甘平,能润大肠,通经破瘀,血瘕堪尝。

118.姜黄姜黄味辛,消痈破血,心腹结痛,下气最捷。

119.郁金(广郁金、川郁金)郁金味苦,破血行气,血淋溺血,郁结能舒。

120.金银花附:忍冬藤金银花甘,疗痈无对,未成则散,已成则溃。

121.漏芦漏芦性寒,祛恶疮毒,补血排脓,生肌长肉。

122.白蒺藜蒺藜味苦,疗疮瘙痒,白癜头疮,翳除目朗。

123.白及及白味苦,功专收敛,肿毒疮疡,外科最善。

124.蛇床子蛇床辛苦,下气温中,恶疮疥癞,逐淤祛风。

125.天麻天麻味甘,能驱头眩,小儿惊痫,拘挛瘫痪。

126.白附子白附辛温,治面百病,血痹风疮,中风痰症。

127.全蝎全蝎味辛,祛风痰毒,口眼㖞斜,风痫发搐。

128.蝉蜕蝉蜕甘寒,消风定惊,杀疳除热,退翳侵睛。

129.僵蚕僵蚕味咸,诸风惊痫,湿痰喉痹,疮毒瘢痕。

130.蜈蚣蜈蚣味辛,蛇虺恶毒,镇惊止痉,堕胎逐瘀。

131.木鳖子木鳖甘寒,能追疮毒,乳痈腰疼,消肿最速。

132.蜂房(露蜂房)蜂房咸苦,惊痫瘛疭,牙疼肿毒,瘰疬乳痈。

133.白花蛇花蛇温毒,瘫痪㖞斜,大风疥癞,诸毒称佳。

134.蛇蜕蛇蜕咸平,能除翳膜,肠痔蛊毒,惊痫搐搦。

135.槐花槐花味苦,痔漏肠风,大肠热痢,更杀蛔虫。

136.鼠粘子(牛蒡子、大力子)鼠粘子辛,能除疮毒,瘾疹风热,咽疼可逐。

137.茵陈蒿茵陈味苦,退疸除黄,泻湿利水,清热为凉。

138.红花附:藏红花红花辛温,最消瘀热,多则通经,少则养血。

139.蔓荆子蔓荆子苦,头疼能医,拘挛湿痹,泪眼堪除。

140.马兜铃附:杜青木香兜铃苦寒,能熏痔漏,定喘消痰,肺热久嗽。

141.百合百合味甘,安心定胆,止嗽消浮,痈疽可啖。

142.秦艽秦艽微寒,除湿荣筋,肢节风痛,下血骨蒸。

143.紫菀紫菀苦辛,痰喘咳逆,肺痈吐脓,寒热并济。

144.款冬花款花甘温,理肺消痰,肺痈喘咳,补劳除烦。

145.金沸草附:旋覆花金沸草温,消痰止嗽,明目祛风,逐水尤妙。

146.桑皮(桑白皮)桑皮甘辛,止嗽定喘,泻肺火邪,其功不浅。

147.杏仁(苦杏仁、甜杏仁)杏仁温苦,风寒喘嗽,大肠气闭,便难切要。

148.乌梅乌梅酸温,收敛肺气,止渴生津,能安泻痢。

149.天花粉天花粉寒,止渴祛烦,排脓消毒,善除热痰。

150.瓜蒌仁瓜蒌仁寒,宁嗽化痰,伤寒结胸,解渴止烦。

151.密蒙花密蒙花甘,主能明目,虚翳青盲,服之效速。

152.菊花(黄菊花、白菊花、野菊花)菊花味甘,除热祛风,头晕目赤,收泪殊功。

153.木贼木贼味甘,祛风退翳,能止月经,更消积聚。

154.决明子决明子甘,能祛肝热,目疼收泪,仍止鼻血。

155.犀角(已禁用)附:广角犀角酸寒,化毒辟邪,解热止血,消肿毒蛇。

156.羚羊角羚羊角寒,明目清肝,祛惊解毒,神志能安。

157.龟甲附:龟甲胶龟甲味甘,滋阴补肾,止血续筋,更医颅囟。

158.鳖甲鳖甲咸平,劳嗽骨蒸,散瘀消肿,去痞除症。

159.桑寄生桑上寄生,风湿腰痛,止漏安胎,疮疡亦用。

160.火麻仁火麻味甘,下乳催生,润肠通结,小水能行。

161.山豆根山豆根苦,疗咽肿痛,敷蛇虫伤,可救急用。

162.益母草附:茺蔚子益母草苦,女科为主,产后胎前,生新去瘀。

163.紫草紫草咸寒,能通九窍,利水消膨,痘疹最要。

164.紫葳(凌霄花)紫葳味酸,调经止痛,崩中带下,症瘕通用。

165.地肤子地肤子寒,去膀胱热,皮肤瘙痒,除热甚捷。

166.楝根皮(苦楝根皮)楝根性寒,能追诸虫,疼痛立止,积聚立通。

167.樗根白皮樗根味苦,泻痢带崩,肠风

痔漏,燥湿涩精。

168.泽兰泽兰甘苦,痈肿能消,打扑伤损,肢体虚浮。

169.牙皂(皂荚)牙皂味辛,通关利窍,敷肿痛消,吐风痰妙。

170.芜荑芜荑味辛,驱邪杀虫,痔瘘癣疥,化食除风。

171.雷丸雷丸味苦,善杀诸虫,癫痫蛊毒,治儿有功。

172.胡麻仁(黑芝麻)胡麻仁甘,疔肿恶疮,熟补虚损,筋壮力强。

173.苍耳子苍耳子苦,疥癣细疮,驱风湿痹,瘙痒堪尝。

174.蕤仁蕤仁味甘,风肿烂弦,热胀胬肉,眼泪立痊。

175.青葙子青葙子苦,肝脏热毒,暴发赤障,青盲可服。

176.谷精草谷精草辛,牙齿风痛,口疮咽痹,眼翳通用。

177.白薇白薇大寒,疗风治疟,人事不知,昏厥堪却。

178.白蔹白蔹微寒,儿疟惊痫,女阴肿痛,痈疔可啖。

179.青蒿青蒿气寒,童便熬膏,虚热盗汗,除骨蒸劳。

180.茅根(白茅根)附:白茅花茅根味甘,通关逐瘀,止吐衄血,客热可去。

181.大小蓟(大蓟、小蓟)大小蓟苦,消肿破血,吐衄咯唾,崩漏可啜。

182.枇杷叶枇杷叶苦,偏理肺脏,吐秽不止,解酒清上。

183.射干射干味苦,逐瘀通经,喉痹口臭,痈毒堪凭。

184.鬼箭羽鬼箭羽苦,通经堕胎,杀虫祛结,驱邪除乖。

185.夏枯草夏枯草苦,瘰疬瘿瘤,破症散结,湿痹能疗。

186.卷柏卷柏味辛,症瘕血闭,风眩痿躄,更驱鬼疰。

187.马鞭草马鞭草苦,破血通经,症瘕痞块,服之最灵。

188.鹤虱鹤虱味苦,杀虫追毒,心腹卒痛,蛔虫堪逐。

189.白头翁白头翁寒,散症逐血,瘿疬疟疝,止痛百节。

190.旱莲草旱莲草甘,生须黑发,赤痢堪止,血流可截。

191.慈菰(山慈菇)慈菰辛苦,疔肿痈疽,恶疮瘾疹,蛇虺并施。

192.榆白皮榆皮味甘,通水除淋,能利关节,敷肿痛定。

193.钩藤钩藤微寒,疗儿惊痫,手足瘛疭,抽搐口眼。

194.豨莶草豨莶草苦,追风除湿,聪耳明目,乌须黑发。

195.辛夷辛夷味辛,鼻塞流涕,香臭不闻,通窍之剂。

196.续随子(千金子)续随子辛,恶疮蛊毒,通经消积,不可过服。

197.海桐皮海桐皮苦,霍乱久痢,疳(匿虫(上下)(nì))疥癣,牙痛亦治。

198.石楠叶石楠味辛,肾衰脚弱,风淫湿痹,堪为妙药。

199.大青叶大青气寒,伤寒热毒,黄汗黄疸,时疫宜服。

200.侧柏叶侧柏叶苦,吐衄崩痢,能生须眉,除湿之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药性歌括四百味-卷二-译文

101. 苏子(紫苏子)味道辛辣,能够驱散痰液,降低气逆,止咳平喘,还能滋润心肺。

102. 白芥子味道辛辣,专门化解胁部的痰液,对于疟疾、蒸热、痞块等症状,服用后能够安定。

103. 甘遂味道苦寒,能够破除症结,消散痰液,对于面部浮肿、蛊胀等症状,能够通过利水来安定。

104. 大戟味道甘寒,能够消水利便,对于腹胀、症结坚硬等症状,其功效显著。

105. 芫花味道寒苦,能够消除胀蛊,利水泻湿,止咳化痰。

106. 商陆(赤商陆、白商陆)味道苦寒,赤色和白色的功效不同,赤色的能够消散风邪,白色的能够利水气。

107. 海藻味道咸寒,能够消散瘿瘤、疬核,消除胀满,破除症结,利水通闭。

108. 牵牛子(黑丑、白丑)味道苦寒,能够利水消肿,对于蛊胀、痃癖等症状,能够散滞除壅。

109. 葶苈(葶苈子)味道辛苦,能够利水消肿,对于痰咳、症瘕等症状,能够治疗喘咳和肺痈。

110. 瞿麦味道苦寒,专门治疗淋病,还能够堕胎,通经效果显著。

111. 荆三棱(三棱)味道苦,能够利血消癖,对于气滞引起的疼痛,虚者应当忌用。

112. 五灵脂味道甘,能够治疗血滞腹痛,止血时用炒的,行血时用生的。

113. 莪术味道温苦,善于破除痃癖,止痛消瘀,通经效果最佳。

114. 干漆味道辛温,能够通经破瘕,追积杀虫,效果迅速。

115. 蒲黄味道甘,能够逐瘀止崩,止血时用炒的,破血时用生的。

116. 苏木味道甘咸,能够行积血,治疗产后血经,兼治扑跌伤。

117. 桃仁味道甘平,能够润肠通便,通经破瘀,治疗血瘕。

118. 姜黄味道辛,能够消痈破血,治疗心腹结痛,下气效果显著。

119. 郁金(广郁金、川郁金)味道苦,能够破血行气,治疗血淋、溺血,舒解郁结。

120. 金银花附:忍冬藤味道甘,治疗痈疽无与伦比,未成时能够消散,已成时能够溃破。

121. 漏芦性寒,能够祛除恶疮毒,补血排脓,生肌长肉。

122. 白蒺藜味道苦,能够治疗疮痒、白癜风、头疮,消除翳膜,使眼睛明亮。

123. 白及味道苦,功效专于收敛,治疗肿毒疮疡,是外科的良药。

124. 蛇床子味道辛苦,能够下气温中,治疗恶疮、疥癞,逐瘀祛风。

125. 天麻味道甘,能够驱散头眩,治疗小儿惊痫、拘挛瘫痪。

126. 白附子味道辛温,能够治疗面部百病,血痹风疮,中风痰症。

127. 全蝎味道辛,能够祛风痰毒,治疗口眼歪斜,风痫发搐。

128. 蝉蜕味道甘寒,能够消风定惊,杀疳除热,退翳侵睛。

129. 僵蚕味道咸,能够治疗各种风惊痫,湿痰喉痹,疮毒瘢痕。

130. 蜈蚣味道辛,能够治疗蛇虺恶毒,镇惊止痉,堕胎逐瘀。

131. 木鳖子味道甘寒,能够追疮毒,治疗乳痈、腰疼,消肿效果迅速。

132. 蜂房(露蜂房)味道咸苦,能够治疗惊痫瘛疭,牙疼肿毒,瘰疬乳痈。

133. 白花蛇味道温毒,能够治疗瘫痪、口眼歪斜,大风疥癞,各种毒症效果佳。

134. 蛇蜕味道咸平,能够消除翳膜,治疗肠痔蛊毒,惊痫搐搦。

135. 槐花味道苦,能够治疗痔漏、肠风,大肠热痢,还能杀蛔虫。

136. 鼠粘子(牛蒡子、大力子)味道辛,能够消除疮毒,治疗瘾疹、风热,咽疼可逐。

137. 茵陈蒿味道苦,能够退疸除黄,泻湿利水,清热凉血。

138. 红花附:藏红花味道辛温,最善于消散瘀热,多用则通经,少用则养血。

139. 蔓荆子味道苦,能够治疗头疼,拘挛湿痹,消除泪眼。

140. 马兜铃附:杜青木香味道苦寒,能够熏痔漏,定喘消痰,治疗肺热久嗽。

141. 百合味道甘,能够安心定胆,止咳消浮,治疗痈疽。

142. 秦艽味道微寒,能够除湿荣筋,治疗肢节风痛,下血骨蒸。

143. 紫菀味道苦辛,能够治疗痰喘咳逆,肺痈吐脓,寒热并济。

144. 款冬花味道甘温,能够理肺消痰,治疗肺痈喘咳,补劳除烦。

145. 金沸草附:旋覆花味道温,能够消痰止嗽,明目祛风,逐水效果尤妙。

146. 桑皮(桑白皮)味道甘辛,能够止咳定喘,泻肺火邪,功效显著。

147. 杏仁(苦杏仁、甜杏仁)味道温苦,能够治疗风寒喘嗽,大肠气闭,便难切要。

148. 乌梅味道酸温,能够收敛肺气,止渴生津,安定泻痢。

149. 天花粉味道寒,能够止渴祛烦,排脓消毒,善于消除热痰。

150. 瓜蒌仁味道寒,能够宁嗽化痰,治疗伤寒结胸,解渴止烦。

151. 密蒙花味道甘,主要功效是明目,治疗虚翳青盲,服用效果迅速。

152. 菊花(黄菊花、白菊花、野菊花)味道甘,能够除热祛风,治疗头晕目赤,收泪效果显著。

153. 木贼味道甘,能够祛风退翳,止月经,消除积聚。

154. 决明子味道甘,能够祛除肝热,治疗目疼收泪,还能止鼻血。

155. 犀角(已禁用)附:广角味道酸寒,能够化毒辟邪,解热止血,消肿毒蛇。

156. 羚羊角味道寒,能够明目清肝,祛惊解毒,安定神志。

157. 龟甲附:龟甲胶味道甘,能够滋阴补肾,止血续筋,治疗颅囟。

158. 鳖甲味道咸平,能够治疗劳嗽骨蒸,散瘀消肿,去痞除症。

159. 桑寄生味道甘,能够治疗风湿腰痛,止漏安胎,疮疡亦用。

160. 火麻仁味道甘,能够下乳催生,润肠通结,利小便。

161. 山豆根味道苦,能够治疗咽肿痛,敷蛇虫伤,可救急用。

162. 益母草附:茺蔚子味道苦,主要用于妇科,产后胎前,生新去瘀。

163. 紫草味道咸寒,能够通九窍,利水消膨,治疗痘疹最为重要。

164. 紫葳(凌霄花)味道酸,能够调经止痛,治疗崩中带下,症瘕通用。

165. 地肤子味道寒,能够去膀胱热,治疗皮肤瘙痒,除热效果显著。

166. 楝根皮(苦楝根皮)味道寒,能够追诸虫,止痛效果迅速,消除积聚。

167. 樗根白皮味道苦,能够治疗泻痢、带崩、肠风。

痔漏,燥湿涩精。

168.泽兰味道甘苦,能消除痈肿,治疗打扑伤损,缓解肢体虚浮。

169.牙皂(皂荚)味道辛辣,能通关节、利窍,敷在肿痛处能消肿,吐风痰效果很好。

170.芜荑味道辛辣,能驱邪杀虫,治疗痔瘘癣疥,还能化食除风。

171.雷丸味道苦,擅长杀灭各种虫,治疗癫痫蛊毒,对小儿有疗效。

172.胡麻仁(黑芝麻)味道甘甜,能治疗疔肿恶疮,熟用能补虚损,增强筋骨力量。

173.苍耳子味道苦,能治疗疥癣细疮,驱风湿痹,缓解瘙痒。

174.蕤仁味道甘甜,能治疗风肿烂弦、热胀胬肉,眼泪立止。

175.青葙子味道苦,能治疗肝脏热毒,暴发赤障,青盲可服用。

176.谷精草味道辛辣,能治疗牙齿风痛、口疮咽痹,眼翳通用。

177.白薇性大寒,能治疗风症和疟疾,人事不知、昏厥也能缓解。

178.白蔹性微寒,能治疗小儿疟疾惊痫,女性阴部肿痛,痈疔可食用。

179.青蒿性寒,用童便熬膏,能治疗虚热盗汗,消除骨蒸劳。

180.茅根(白茅根)附:白茅花味道甘甜,能通关节、逐瘀血,止吐衄血,消除客热。

181.大小蓟(大蓟、小蓟)味道苦,能消肿破血,治疗吐衄咯唾,崩漏可服用。

182.枇杷叶味道苦,偏于调理肺脏,止吐秽不止,解酒清上。

183.射干味道苦,能逐瘀通经,治疗喉痹口臭,痈毒可依赖。

184.鬼箭羽味道苦,能通经堕胎,杀虫祛结,驱邪除乖。

185.夏枯草味道苦,能治疗瘰疬瘿瘤,破症散结,湿痹能治疗。

186.卷柏味道辛辣,能治疗症瘕血闭,风眩痿躄,还能驱鬼疰。

187.马鞭草味道苦,能破血通经,治疗症瘕痞块,服用效果最好。

188.鹤虱味道苦,能杀虫追毒,治疗心腹卒痛,驱蛔虫。

189.白头翁性寒,能散症逐血,治疗瘿疬疟疝,止痛百节。

190.旱莲草味道甘甜,能生须黑发,止赤痢,截断血流。

191.慈菰(山慈菇)味道辛苦,能治疗疔肿痈疽,恶疮瘾疹,蛇虺并施。

192.榆白皮味道甘甜,能通水除淋,利关节,敷在肿痛处能止痛。

193.钩藤性微寒,能治疗小儿惊痫,手足瘛疭,抽搐口眼。

194.豨莶草味道苦,能追风除湿,聪耳明目,乌须黑发。

195.辛夷味道辛辣,能治疗鼻塞流涕,香臭不闻,通窍之剂。

196.续随子(千金子)味道辛辣,能治疗恶疮蛊毒,通经消积,但不可过量服用。

197.海桐皮味道苦,能治疗霍乱久痢,疳(匿虫(上下)(nì))疥癣,牙痛也能治疗。

198.石楠叶味道辛辣,能治疗肾衰脚弱,风淫湿痹,是很好的药物。

199.大青叶性寒,能治疗伤寒热毒,黄汗黄疸,时疫宜服用。

200.侧柏叶味道苦,能治疗吐衄崩痢,能生须眉,除湿之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药性歌括四百味-卷二-注解

苏子:紫苏子,味辛,具有驱痰、降气、止咳、定喘、润心肺的功效。

白芥子:味辛,主要用于化解胁痰,治疗疟疾、痞块,服用后能安神。

甘遂:味苦寒,能破症消痰,治疗面浮蛊胀,利水安神。

大戟:味甘寒,消水利便,治疗腹胀症坚,功效显著。

芫花:味寒苦,能消胀蛊,利水泻湿,止咳痰吐。

商陆:味苦寒,赤商陆和白商陆功效各异,赤者消风,白者利水气。

海藻:味咸寒,消瘿散疬,除胀破症,利水通闭。

牵牛子:味苦寒,利水消肿,治疗蛊胀痃癖,散滞除壅。

葶苈:味辛苦,利水消肿,治疗痰咳症瘕,治喘肺痈。

瞿麦:味苦寒,专治淋病,且能堕胎,通经立应。

荆三棱:味苦,利血消癖,治疗气滞作痛,虚者当忌。

五灵脂:味甘,治疗血滞腹痛,止血用炒,行血用生。

莪术:味温苦,善破痃癖,止痛消瘀,通经最宜。

干漆:味辛温,通经破瘕,追积杀虫,效如奔马。

蒲黄:味甘,逐瘀止崩,止血须炒,破血用生。

苏木:味甘咸,能行积血,治疗产后血经,兼医扑跌。

桃仁:味甘平,能润大肠,通经破瘀,治疗血瘕。

姜黄:味辛,消痈破血,治疗心腹结痛,下气最捷。

郁金:味苦,破血行气,治疗血淋溺血,郁结能舒。

金银花:味甘,疗痈无对,未成则散,已成则溃。

漏芦:味寒,祛恶疮毒,补血排脓,生肌长肉。

白蒺藜:味苦,疗疮瘙痒,治疗白癜头疮,翳除目朗。

白及:味苦,功专收敛,治疗肿毒疮疡,外科最善。

蛇床子:味辛苦,下气温中,治疗恶疮疥癞,逐淤祛风。

天麻:味甘,能驱头眩,治疗小儿惊痫,拘挛瘫痪。

白附子:味辛温,治面百病,治疗血痹风疮,中风痰症。

全蝎:味辛,祛风痰毒,治疗口眼㖞斜,风痫发搐。

蝉蜕:味甘寒,消风定惊,杀疳除热,退翳侵睛。

僵蚕:味咸,治疗诸风惊痫,湿痰喉痹,疮毒瘢痕。

蜈蚣:味辛,治疗蛇虺恶毒,镇惊止痉,堕胎逐瘀。

木鳖子:味甘寒,能追疮毒,治疗乳痈腰疼,消肿最速。

蜂房:味咸苦,治疗惊痫瘛疭,牙疼肿毒,瘰疬乳痈。

白花蛇:味温毒,治疗瘫痪㖞斜,大风疥癞,诸毒称佳。

蛇蜕:味咸平,能除翳膜,治疗肠痔蛊毒,惊痫搐搦。

槐花:味苦,治疗痔漏肠风,大肠热痢,更杀蛔虫。

鼠粘子:味辛,能除疮毒,治疗瘾疹风热,咽疼可逐。

茵陈蒿:味苦,退疸除黄,泻湿利水,清热为凉。

红花:味辛温,最消瘀热,多则通经,少则养血。

蔓荆子:味苦,治疗头疼,拘挛湿痹,泪眼堪除。

马兜铃:味苦寒,能熏痔漏,定喘消痰,治疗肺热久嗽。

百合:味甘,安心定胆,止嗽消浮,治疗痈疽。

秦艽:味微寒,除湿荣筋,治疗肢节风痛,下血骨蒸。

紫菀:味苦辛,治疗痰喘咳逆,肺痈吐脓,寒热并济。

款冬花:味甘温,理肺消痰,治疗肺痈喘咳,补劳除烦。

金沸草:味温,消痰止嗽,明目祛风,逐水尤妙。

桑皮:味甘辛,止嗽定喘,泻肺火邪,其功不浅。

杏仁:味温苦,治疗风寒喘嗽,大肠气闭,便难切要。

乌梅:味酸温,收敛肺气,止渴生津,能安泻痢。

天花粉:味寒,止渴祛烦,排脓消毒,善除热痰。

瓜蒌仁:味寒,宁嗽化痰,治疗伤寒结胸,解渴止烦。

密蒙花:味甘,主能明目,治疗虚翳青盲,服之效速。

菊花:味甘,除热祛风,治疗头晕目赤,收泪殊功。

木贼:味甘,祛风退翳,能止月经,更消积聚。

决明子:味甘,能祛肝热,治疗目疼收泪,仍止鼻血。

犀角:味酸寒,化毒辟邪,解热止血,消肿毒蛇。

羚羊角:味寒,明目清肝,祛惊解毒,神志能安。

龟甲:味甘,滋阴补肾,止血续筋,更医颅囟。

鳖甲:味咸平,治疗劳嗽骨蒸,散瘀消肿,去痞除症。

桑寄生:治疗风湿腰痛,止漏安胎,疮疡亦用。

火麻仁:味甘,下乳催生,润肠通结,小水能行。

山豆根:味苦,治疗咽肿痛,敷蛇虫伤,可救急用。

益母草:味苦,女科为主,治疗产后胎前,生新去瘀。

紫草:味咸寒,能通九窍,利水消膨,痘疹最要。

紫葳:味酸,调经止痛,治疗崩中带下,症瘕通用。

地肤子:味寒,去膀胱热,治疗皮肤瘙痒,除热甚捷。

楝根皮:味寒,能追诸虫,治疗疼痛立止,积聚立通。

樗根白皮:味苦,治疗泻痢带崩,肠风。

痔漏:指痔疮和肛瘘,是肛门部位的常见疾病。

燥湿涩精:指通过药物调节体内湿气和精气的平衡。

泽兰: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牙皂:即皂荚,味辛,具有通便利窍、消肿止痛的作用。

芜荑:一种中药材,味辛,具有驱邪杀虫、化食除风的功效。

雷丸:一种中药材,味苦,具有杀虫、解毒的功效。

胡麻仁:即黑芝麻,味甘,具有滋补虚损、强壮筋骨的作用。

苍耳子:一种中药材,味苦,具有驱风湿痹、止痒的功效。

蕤仁:一种中药材,味甘,具有消肿止痛、治疗眼疾的作用。

青葙子:一种中药材,味苦,具有清热解毒、治疗眼疾的功效。

谷精草:一种中药材,味辛,具有治疗牙痛、口疮、眼翳的作用。

白薇:一种中药材,性大寒,具有治疗风病、疟疾、昏厥的功效。

白蔹:一种中药材,性微寒,具有治疗疟疾、惊痫、痈疔的作用。

青蒿:一种中药材,性寒,具有治疗虚热、盗汗、骨蒸劳的功效。

茅根:即白茅根,味甘,具有逐瘀止血、清热的作用。

大小蓟:指大蓟和小蓟,味苦,具有消肿破血、止血的功效。

枇杷叶:一种中药材,味苦,具有清肺化痰、解酒的作用。

射干:一种中药材,味苦,具有逐瘀通经、治疗喉痹口臭的功效。

鬼箭羽:一种中药材,味苦,具有通经堕胎、杀虫祛结的作用。

夏枯草:一种中药材,味苦,具有破症散结、治疗湿痹的功效。

卷柏:一种中药材,味辛,具有治疗症瘕、血闭、风眩的作用。

马鞭草:一种中药材,味苦,具有破血通经、治疗症瘕痞块的作用。

鹤虱:一种中药材,味苦,具有杀虫追毒、治疗心腹卒痛的功效。

白头翁:一种中药材,性寒,具有散症逐血、治疗瘿疬疟疝的作用。

旱莲草:一种中药材,味甘,具有生须黑发、止血的功效。

慈菰:即山慈菇,味辛苦,具有治疗疔肿痈疽、恶疮瘾疹的作用。

榆白皮:一种中药材,味甘,具有通水除淋、利关节的作用。

钩藤:一种中药材,性微寒,具有治疗小儿惊痫、手足抽搐的作用。

豨莶草:一种中药材,味苦,具有追风除湿、聪耳明目的功效。

辛夷:一种中药材,味辛,具有治疗鼻塞流涕、通窍的作用。

续随子:即千金子,味辛,具有治疗恶疮蛊毒、通经消积的作用。

海桐皮:一种中药材,味苦,具有治疗霍乱久痢、疳疥癣的作用。

石楠叶:一种中药材,味辛,具有治疗肾衰脚弱、风淫湿痹的功效。

大青叶:一种中药材,性寒,具有治疗伤寒热毒、黄汗黄疸的作用。

侧柏叶:一种中药材,味苦,具有止血、生须眉、除湿的功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药性歌括四百味-卷二-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列举了多种中药材及其功效,反映了古代中医药学的丰富知识和实践经验。每一种药材都有其独特的性味和主治功能,体现了中医药学中‘药性归经’的理论。

文中提到的药材如苏子、白芥子、甘遂等,不仅在古代医学中广泛应用,至今仍在中医药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药材的功效涵盖了驱痰、止咳、利水、消肿、破症、消痰等多个方面,显示了中医药学在治疗各种疾病中的多样性和全面性。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药材的炮制方法,如‘止血用炒,行血用生’,这反映了古代中医药学对药材炮制的重视,认为不同的炮制方法可以改变药材的性味和功效,从而更好地适应不同的治疗需求。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对中药材功效的详细描述,更是对古代中医药学理论和实践的生动展示,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意义。

这段古文主要描述了多种中药材的性味、功效及其在治疗各种疾病中的应用。这些药材大多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驱邪杀虫、通经活血等功效,反映了古代中医药学对疾病治疗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些药材的使用体现了古代中医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利用。古人通过长期的实践,发现了这些植物的药用价值,并将其应用于疾病的治疗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医药理论体系。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每句话都准确地描述了药材的性味和功效,体现了古代医书的精炼和实用。同时,这些药材的名称和功效也反映了古代汉语的丰富性和表现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些药材的使用方法和功效记载,为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通过对这些药材的研究和应用,现代中医药学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继续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医药学的丰富知识,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药性歌括四百味-卷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783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