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选举部-门生

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代表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成书于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夜航船》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笔记著作,共20卷,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民俗等各个方面。书中以简洁生动的笔触记录了大量的知识和趣闻,既有趣味性又具知识性,被誉为“明末清初的百科全书”,是研究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选举部-门生-原文

春官桃李

唐刘禹锡寄王侍郎放榜诗:“礼闱新榜动长安,九陌人人走马看。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园桃李属春官。”

谢衣钵

《摭言》:状元以下,到主司宅,缀行而立,敛名纸通呈,与主司对拜。执事云:“请状元请名第。第几人,谢衣钵。”“衣钵”,谓与主司名第同者,或与主司先人名第同者,谓之谢衣钵。

传衣钵

范质举进士,主司和凝爱其才,以第十三人登第,谓质曰:“君文宜冠多士,屈居第十三者,欲君传老夫衣钵耳。”后和入相,质亦拜相。

沆瀣一气

杜审权知贡举,收卢处权。有戏之者曰:“座主审权,门生处权。”祥符二年,崔沆收崔瀣,说者谓:“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头脑冬烘

郑侍郎熏主试,疑颜标为鲁公之后,擢为状元。及谢主司,知其非是,乃悔误取。时人嘲之曰:“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是鲁公。”

好脚迹门生

唐逢吉知贡举,榜未发而拜相,及第士子皆就中书省见座主。时人谓好脚迹门生。

陆氏荒庄

唐崔群知贡举归,其妻劝令置田。群曰:“予有美庄三十所。”妻曰:“君非陆贽门人乎?君主文柄,约其子不令就试,贽如以君为良田,则陆氏一庄荒矣。”

门生门下见门生

唐裴皞官仆射,宰相马胤孙、桑维翰皆其所取士。胤孙知贡举,引新进诣皞,皞作诗曰:“门生门下见门生。”世以为荣。维翰尝过皞,皞不迎不送。或问之,曰:“我见桑公于中书,庶僚也;桑公见我于私第,门生也。何送迎之有?”

天子门生

宋赵逵,绍兴中对策当旨,擢第一,独忤秦桧意,外除。帝问逵安在,授校书郎,单车赴阙。关吏迎合桧,搜逵,橐中仅书籍耳。比桧卒,迁起居郎。帝曰:“卿知之乎?始终皆朕自擢。桧一语不及卿,以此信卿不附权贵,真天子门生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选举部-门生-译文

春官桃李

唐代刘禹锡寄给王侍郎的放榜诗:“礼部的新榜在长安引起轰动,大街小巷的人们都骑马去看。一天之内,名声传遍天下,满园的桃李都属于春官(指礼部)。”

谢衣钵

《摭言》记载:状元以下的考生,到主考官家中,排成一行站立,收起名纸通报,与主考官对拜。执事说:“请状元报上名次。第几名,谢衣钵。”“衣钵”指的是与主考官名次相同的人,或者与主考官先人名次相同的人,称为谢衣钵。

传衣钵

范质考中进士,主考官和凝欣赏他的才华,让他以第十三名的成绩登第,对范质说:“你的文章应该名列前茅,屈居第十三名,是希望你能传承我的衣钵。”后来和凝成为宰相,范质也拜相。

沆瀣一气

杜审权担任主考官,录取了卢处权。有人戏称:“座主审权,门生处权。”祥符二年,崔沆录取了崔瀣,有人说:“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头脑冬烘

郑侍郎担任主考官,怀疑颜标是鲁公的后代,将他提拔为状元。等到颜标谢主考官时,才知道他不是鲁公的后代,于是后悔误取。当时的人嘲笑说:“主考官头脑太糊涂,错认颜标是鲁公。”

好脚迹门生

唐代逢吉担任主考官,榜单还未发布就被任命为宰相,及第的士子都到中书省拜见座主。当时的人称他们为好脚迹门生。

陆氏荒庄

唐代崔群担任主考官归来,妻子劝他购置田地。崔群说:“我有三十所美庄。”妻子说:“你不是陆贽的门生吗?你主持文柄,却不让他的儿子参加考试,陆贽如果认为你是良田,那么陆氏的一庄就荒废了。”

门生门下见门生

唐代裴皞担任仆射,宰相马胤孙、桑维翰都是他录取的士子。马胤孙担任主考官,带领新进士子拜见裴皞,裴皞作诗说:“门生门下见门生。”世人以此为荣。桑维翰曾拜访裴皞,裴皞既不迎接也不送别。有人问他原因,他说:“我在中书省见到桑公,他是我的同僚;桑公在私第见到我,我是他的门生。有什么好迎接送别的呢?”

天子门生

宋代赵逵,绍兴年间对策符合皇帝旨意,被提拔为第一名,却违背了秦桧的意愿,被外放。皇帝问赵逵在哪里,任命他为校书郎,他独自乘车赴京。关吏迎合秦桧,搜查赵逵,发现他的行李中只有书籍。等到秦桧去世,赵逵被提升为起居郎。皇帝说:“你知道吗?从头到尾都是我亲自提拔你。秦桧一句话都没有提到你,因此我相信你不依附权贵,真是天子的门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选举部-门生-注解

春官:古代官名,掌管礼仪、祭祀等事务,此处指主持科举考试的官员。

桃李:比喻学生或门生,源自《韩诗外传》中“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的典故。

谢衣钵:科举考试中,新科进士向主考官表示感谢的仪式,象征传承学问和地位。

衣钵:原指僧人的袈裟和钵盂,后引申为学问、技艺或地位的传承。

传衣钵:指学问或地位的传承,常用于形容师徒之间的传承关系。

沆瀣一气:原指气味相投,后多用于贬义,形容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

头脑冬烘:形容人糊涂、不明事理,常用于讽刺主考官判断失误。

好脚迹门生:指科举考试中及第的士子,因他们能迅速拜见主考官而得名。

陆氏荒庄:比喻因主考官不公正而导致的人才荒废,源自唐代崔群的故事。

门生门下见门生:形容科举考试中,主考官的门生又成为新的主考官,形成代代相传的关系。

天子门生:指由皇帝亲自选拔的科举及第者,象征极高的荣誉和信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选举部-门生-评注

刘禹锡的《寄王侍郎放榜诗》描绘了科举放榜时的盛况,通过“九陌人人走马看”和“一日声名遍天下”展现了科举及第者瞬间名扬天下的荣耀。诗中“满园桃李属春官”以桃李喻门生,形象地表达了主考官培养人才的成就感。

“谢衣钵”和“传衣钵”反映了科举考试中师徒之间的传承关系。范质与和凝的故事体现了主考官对门生的器重和期望,同时也揭示了科举考试中人情与才学的微妙关系。

“沆瀣一气”和“头脑冬烘”则揭示了科举考试中的弊端。前者讽刺了主考官与门生之间的不正当关系,后者则通过郑侍郎误认颜标为鲁公之后的典故,批评了主考官因偏见而导致的误判。

“好脚迹门生”和“陆氏荒庄”进一步展现了科举考试中的权力与利益关系。前者描绘了及第士子迅速拜见主考官的现象,后者则通过崔群与陆贽的故事,揭示了主考官因私心而导致的人才荒废。

“门生门下见门生”和“天子门生”则体现了科举考试中的荣耀与信任。裴皞与马胤孙、桑维翰的故事展示了科举考试中代代相传的师生关系,而赵逵的故事则突出了皇帝亲自选拔人才的权威与信任。

总体而言,这些典故和诗句不仅展现了科举考试中的荣耀与传承,也揭示了其中的弊端与复杂性,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科举制度的复杂情感与深刻思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选举部-门生》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783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