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代表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成书于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夜航船》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笔记著作,共20卷,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民俗等各个方面。书中以简洁生动的笔触记录了大量的知识和趣闻,既有趣味性又具知识性,被誉为“明末清初的百科全书”,是研究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选举部-荐举-原文
征辟
凡访求遗佚,有诏召之曰征,郡国举擢曰辟。三代官由访举。汉始诏刺史守相得专辟。隋炀帝始州县僚属选举,一由吏部。唐玄宗始文武选,分属吏、兵两部。
劝驾
汉高帝诏曰:“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其有称明德者,长吏必身劝,为之驾。”
计偕
汉武帝元光五年,诏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县次续食,令与计偕。
鹗荐
后汉祢衡始冠,孔融爱其才,与为友,上表荐之曰:“鸷鸟累百,不如一鹗;使衡立朝,必有可观。”
先容
《邹阳传》:“蟠木根柢,轮囷离奇。为万乘器者,以左右为之先容也。”
公门桃李
唐狄仁杰荐张柬之为宰相,又荐夏官侍郎姚崇、监察御史桓彦范、太平州刺史敬晖数人,皆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尽属公门。”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药笼中物
元行冲谓狄仁杰曰:“下之事上,譬之富家积贮以自资也。脯脂膎胰,以供滋膳;参术芝苓,以防疾病。门下充为味者多矣,愿以小人充备一药石。”仁杰叹曰:“君正吾药笼中物,不可一日无也。”
道侧奇宝
韩愈荐樊宗师于袁滋相公书曰:“诚不忍奇宝横弃道侧。”
向阳花木
范文正公知杭州,苏麟为属县巡简。城中官弁往往皆获荐,独麟在外邑,未见收录,因公事入府,献诗曰:“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为春。”文正见而荐之。
夹袋
吕蒙正夹袋中有折子,每四方人谒见,必问有何人才。客去,即识之。朝廷求贤,取诸夹袋以应。
明珠暗投
《邹阳传》: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投于道,莫不按剑相顾盼,无因而至前也。
相见之晚
主父偃上书阁下,朝奏,暮召。时徐乐、严安亦俱上书言世务。上召三人,曰:“公等安在?何相见之晚也!”
齿牙余论
《南史》:谢朓好奖予人才。会稽孔闿有才华,未贵时,孔珪尝令草让表以示朓,朓嗟吟良久,手自折简荐之,谓珪曰:“士子声名未立,应共奖成,无惜齿牙余论。”
铅刀一割
晋以谯王永为湘州刺史,行至武昌,敦与之宴,谓永曰:“足下雅素佳士,恐非将相才也。”永曰:“公未见知耳,铅刀岂无一割之用?”
四辈督趋
唐《马周传》:中郎将常何言:“臣客马周,忠孝人也。”帝即召之。未至,又遣四辈督趋之。
举贤良
汉武帝建元初,始诏天下举贤良方正、直言敢谏之士。又用董仲舒议,令郡县岁举孝廉各一人,限以四科:一曰德行高洁,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习法令,足以决疑,按章复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决断,材任三辅。县令四科取士,终汉世不变。
举茂才
后汉安帝元嘉初,尚书令左雄上言:郡国强仕,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请诣公府,诸生试经学、文吏课笺奏。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帝从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选举部-荐举-译文
征辟
凡是寻找遗失的人才,皇帝下诏召见的称为征,郡国推荐提拔的称为辟。三代时期的官员都是通过访举选拔的。汉代开始,皇帝下诏让刺史、守相可以自行辟举官员。隋炀帝开始,州县的僚属选举都由吏部负责。唐玄宗开始,文武官员的选拔分别由吏部和兵部负责。
劝驾
汉高帝下诏说:“贤士大夫有愿意跟随我游历的,我能够使他们尊贵显赫。……那些有明德之称的人,长吏必须亲自劝勉,为他们驾车。”
计偕
汉武帝元光五年,下诏征召那些明白当代事务、熟悉先圣之术的吏民,县里依次提供食物,让他们与计吏一同前往。
鹗荐
后汉祢衡刚成年,孔融欣赏他的才华,与他成为朋友,上表推荐他说:“一百只猛禽,不如一只鹗;让祢衡在朝廷任职,必定会有出色的表现。”
先容
《邹阳传》中说:“蟠木的根柢,弯曲离奇。成为万乘之器的人,是因为左右的人为他先行介绍。”
公门桃李
唐代狄仁杰推荐张柬之为宰相,又推荐夏官侍郎姚崇、监察御史桓彦范、太平州刺史敬晖等几人,都成为名臣。有人对狄仁杰说:“天下的桃李都出自您的门下。”狄仁杰说:“推荐贤才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私利。”
药笼中物
元行冲对狄仁杰说:“下属侍奉上级,就像富家积累储备以自给自足。脯脂膎胰,用来供给美食;参术芝苓,用来预防疾病。门下充作美味的人很多,希望我能充作一剂药石。”狄仁杰感叹说:“你正是我药笼中的必需品,一天也不能缺少。”
道侧奇宝
韩愈在推荐樊宗师给袁滋相公的信中说:“实在不忍心看到奇宝被遗弃在路边。”
向阳花木
范文正公在杭州任职时,苏麟是属县的巡简。城中的官员大多得到了推荐,唯独苏麟在外县,没有被录用,因公事进入府中,献诗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为春。”范文正公看到后推荐了他。
夹袋
吕蒙正的夹袋中有折子,每当有四方的人来拜见,他一定会问有什么人才。客人离开后,他就会记下来。朝廷求贤时,他就从夹袋中取出推荐。
明珠暗投
《邹阳传》中说:“明月之珠,夜光之璧,如果投在路边,没有人不会按剑相顾,因为它们无缘无故地出现在面前。”
相见之晚
主父偃上书给皇帝,早上上奏,晚上就被召见。当时徐乐、严安也一起上书谈论世务。皇帝召见三人,说:“你们在哪里?为什么相见得这么晚!”
齿牙余论
《南史》中记载:谢朓喜欢奖励人才。会稽的孔闿有才华,还未显贵时,孔珪曾让他草拟让表给谢朓看,谢朓感叹良久,亲手折简推荐他,对孔珪说:“士子的名声还未建立,应该共同奖励成就,不要吝惜齿牙余论。”
铅刀一割
晋朝任命谯王永为湘州刺史,行至武昌,王敦与他宴饮,对他说:“你是个雅素佳士,恐怕不是将相之才。”谯王永说:“您还不了解我,铅刀难道就没有一割之用吗?”
四辈督趋
唐代《马周传》中记载:中郎将常何说:“我的客人马周,是个忠孝之人。”皇帝立即召见他。还未到,又派了四批人去催促他。
举贤良
汉武帝建元初年,开始下诏天下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敢谏之士。又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命令郡县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限定在四个方面:一是德行高洁,志节清白;二是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是明习法令,足以决疑,按章复问,文中御史;四是刚毅多略,遇事不惑,明足决断,材任三辅。县令按照这四个方面选拔人才,直到汉朝结束都没有改变。
举茂才
后汉安帝元嘉初年,尚书令左雄上言:郡国的强仕,从今以后孝廉年不满四十的,不得察举,都要到公府,诸生要考试经学、文吏要考试笺奏。如果有茂才异行,自然可以不拘年齿。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选举部-荐举-注解
征辟: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方式,皇帝直接下诏召见称为‘征’,地方官员推荐称为‘辟’。
劝驾:汉高祖刘邦的诏令,鼓励贤士大夫跟随他,承诺给予尊贵和显赫的地位。
计偕:汉武帝时期的政策,选拔有才能的人,由地方政府提供食宿,与计吏一同进京。
鹗荐:孔融推荐祢衡的比喻,认为祢衡的才能如同鹗鸟,超过百只普通鸟。
先容:邹阳的比喻,形容有才能的人需要有人推荐才能被重用。
公门桃李:狄仁杰推荐多名人才,被赞誉为‘天下桃李尽属公门’,意指他推荐的人才遍布朝廷。
药笼中物:元行冲自比药笼中的药材,表示自己虽小但有用,狄仁杰认为他不可或缺。
道侧奇宝:韩愈推荐樊宗师的比喻,认为他的才能如同被遗弃在路边的奇宝。
向阳花木:苏麟的比喻,形容自己虽在外地,但希望能得到推荐,如同向阳的花木早春开花。
夹袋:吕蒙正记录人才的方式,将人才信息记录在夹袋中,以备朝廷选拔。
明珠暗投:邹阳的比喻,形容有才能的人未被发现,如同明珠被投在暗处。
相见之晚:汉武帝对主父偃等人的感叹,表示相见恨晚。
齿牙余论:谢朓推荐孔闿的比喻,表示愿意为有才华的人发声。
铅刀一割:谯王永的比喻,表示自己虽不如将相之才,但也有用武之地。
四辈督趋:唐太宗对马周的重视,派人催促他尽快进京。
举贤良:汉武帝时期的选拔政策,要求地方官员推荐贤良方正、直言敢谏的人才。
举茂才:后汉时期的选拔政策,要求地方官员推荐有特殊才能的人,不受年龄限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选举部-荐举-评注
这段古文主要描述了古代中国选拔官员的多种方式和文化背景。从‘征辟’到‘举茂才’,每一种选拔方式都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重视和选拔机制的多样性。
‘征辟’和‘劝驾’体现了皇帝和地方官员在选拔人才中的不同角色,皇帝通过直接诏令选拔人才,而地方官员则通过推荐来发现和提拔人才。这种双重机制确保了人才的广泛选拔和合理使用。
‘计偕’和‘鹗荐’则展示了选拔过程中的具体操作和比喻手法。‘计偕’通过提供食宿和与计吏一同进京的方式,确保有才能的人能够顺利进京;‘鹗荐’则通过比喻,强调了被推荐人才的卓越才能。
‘公门桃李’和‘药笼中物’进一步强调了推荐人才的重要性。狄仁杰推荐多名人才,被赞誉为‘天下桃李尽属公门’,显示了他对国家的贡献;元行冲自比药笼中的药材,表示自己虽小但有用,狄仁杰认为他不可或缺,这体现了对人才的珍视和合理使用。
‘道侧奇宝’和‘向阳花木’则通过比喻,表达了有才能的人未被发现和希望得到推荐的心情。韩愈推荐樊宗师的比喻,认为他的才能如同被遗弃在路边的奇宝;苏麟的比喻,形容自己虽在外地,但希望能得到推荐,如同向阳的花木早春开花。
‘夹袋’和‘明珠暗投’则展示了记录和发现人才的方式。吕蒙正通过夹袋记录人才信息,以备朝廷选拔;邹阳的比喻,形容有才能的人未被发现,如同明珠被投在暗处。
‘相见之晚’和‘齿牙余论’则表达了推荐者和被推荐者之间的情感和互动。汉武帝对主父偃等人的感叹,表示相见恨晚;谢朓推荐孔闿的比喻,表示愿意为有才华的人发声。
‘铅刀一割’和‘四辈督趋’则展示了人才的自荐和朝廷的重视。谯王永的比喻,表示自己虽不如将相之才,但也有用武之地;唐太宗对马周的重视,派人催促他尽快进京。
最后,‘举贤良’和‘举茂才’则总结了汉武帝和后汉时期的选拔政策,要求地方官员推荐贤良方正、直言敢谏的人才,以及有特殊才能的人,不受年龄限制。这些政策确保了人才的广泛选拔和合理使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