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代表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成书于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夜航船》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笔记著作,共20卷,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民俗等各个方面。书中以简洁生动的笔触记录了大量的知识和趣闻,既有趣味性又具知识性,被誉为“明末清初的百科全书”,是研究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选举部-学官-原文
学校
有虞氏始立国学。汉文翁守蜀,起学宫,始天下皆立学。后魏文帝始立郡县学。
唐高祖始诏国学立周孔庙。高宗始敕天下皆立庙,特祀孔子,初并祀周公。
舜始制释奠、释采。
魏正始七年,始祀孔子于太学,前此皆祀于阙里释奠。晋武帝始皇太子释奠。隋四仲月上丁释奠。魏曹芳始以颜子配飨。唐太宗加左丘明等配享。宋神宗加孟子配享。
儒学
宋神宗各府置教授,掌教诸生,始战国博士祭酒。汉武帝置博士于京师,文学于郡国。及唐太宗诏天下师为学官。
取法为则
胡瑗尝为湖州学官,言行而身化之,使诚明者达,昏愚者厉,而顽傲者革。其为法严而信,为道久而尊。自景佑、明道以来,学者有师,惟瑗与孙复、石介三人。庆历四年,建太学于京师,有司请下湖州取瑗教学之法以为则,召为诸生官教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选举部-学官-译文
学校
有虞氏最早建立了国学。汉代的文翁在蜀地任职时,建立了学宫,从此全国各地都开始设立学校。后来魏文帝开始设立郡县学。
唐高祖下令在国学中建立周孔庙。唐高宗命令全国各地都建立庙宇,特别祭祀孔子,最初还同时祭祀周公。
舜最早制定了释奠和释采的仪式。
魏正始七年,开始在太学中祭祀孔子,在此之前都是在阙里进行释奠。晋武帝首次让皇太子进行释奠。隋朝在四季的仲月上丁日进行释奠。魏曹芳首次让颜子配享祭祀。唐太宗增加了左丘明等人配享。宋神宗增加了孟子配享。
儒学
宋神宗在各府设立教授,负责教导学生,这是从战国时期的博士祭酒开始的。汉武帝在京师设立博士,在郡国设立文学。到了唐太宗时,诏令天下有学问的人担任学官。
取法为则
胡瑗曾经担任湖州学官,他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使诚实聪明的人得以通达,愚昧的人得到激励,顽固傲慢的人得以改正。他的教学方法严格而可信,他的道德长久而受人尊敬。自景佑、明道以来,学者有老师,只有胡瑗、孙复、石介三人。庆历四年,在京师建立太学,有关部门请求从湖州取胡瑗的教学方法作为准则,并召他为诸生的官教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选举部-学官-注解
有虞氏: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首领,即舜帝,被尊为五帝之一。
国学:古代国家设立的学校,主要教授儒家经典和礼仪制度。
汉文翁:指汉代的文翁,他在蜀地建立了学宫,推动了教育的普及。
后魏文帝:北魏的皇帝,他在位期间推动了郡县学的建立。
唐高祖: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他在位期间诏令国学立周孔庙。
高宗:唐高宗李治,他在位期间敕令天下皆立庙,特祀孔子。
释奠:古代祭祀先师的一种仪式,通常在学宫或庙宇举行。
释采:古代祭祀先师时的一种仪式,表示对先师的尊敬。
魏正始七年:指曹魏正始七年(246年),这一年首次在太学祭祀孔子。
晋武帝: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他在位期间始皇太子释奠。
隋四仲月上丁:指隋朝时期,每年四仲月的上丁日举行释奠仪式。
魏曹芳:曹魏的皇帝,他在位期间首次以颜子配飨孔子。
唐太宗: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李世民,他在位期间加左丘明等配享孔子。
宋神宗:北宋的皇帝赵顼,他在位期间加孟子配享孔子,并在各府置教授。
胡瑗:北宋时期的教育家,他在湖州学官期间推行严格的教学方法,影响深远。
孙复:北宋时期的学者,与胡瑗、石介并称为“宋初三先生”。
石介:北宋时期的学者,与胡瑗、孙复并称为“宋初三先生”。
庆历四年:指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这一年建太学于京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选举部-学官-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记录了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从有虞氏始立国学,到汉文翁在蜀地建立学宫,再到后魏文帝立郡县学,唐高祖诏国学立周孔庙,高宗敕天下皆立庙,特祀孔子,初并祀周公,展示了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逐步完善和儒家思想的深入人心。
文中提到的释奠、释采等祭祀仪式,反映了古代对先师的尊崇和对教育的重视。这些仪式不仅是宗教活动,更是文化传承和教育普及的重要手段。
魏正始七年始祀孔子于太学,晋武帝始皇太子释奠,隋四仲月上丁释奠,魏曹芳始以颜子配飨,唐太宗加左丘明等配享,宋神宗加孟子配享,这些历史事件表明,孔子及其弟子在中国古代教育中的地位逐渐提升,儒家思想成为国家教育的主导思想。
宋神宗在各府置教授,掌教诸生,始战国博士祭酒,汉武帝置博士于京师,文学于郡国,唐太宗诏天下师为学官,这些措施进一步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儒家思想的传播。
胡瑗在湖州学官期间,言行而身化之,使诚明者达,昏愚者厉,而顽傲者革,其为法严而信,为道久而尊。自景佑、明道以来,学者有师,惟瑗与孙复、石介三人。庆历四年,建太学于京师,有司请下湖州取瑗教学之法以为则,召为诸生官教授。这段文字生动地描绘了胡瑗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他的严格教学方法和身教言传的教育方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还展示了儒家思想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以及古代教育家如胡瑗等人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