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代表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成书于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夜航船》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笔记著作,共20卷,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民俗等各个方面。书中以简洁生动的笔触记录了大量的知识和趣闻,既有趣味性又具知识性,被誉为“明末清初的百科全书”,是研究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选举部-制科-原文
宾兴
《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智、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槐花黄
科举年,举子至八月皆赴科场。时人语曰:“槐花黄,举子忙。”
棘围
《通典》:礼部阅试之日,严设兵卫,(扌弃)棘围之,以防假滥。五代和凝知贡举时,进士喜为喧哗以动主司。主司每放榜,则围之以棘,闭省门,绝人出入。凝撤棘围,开省门,而士皆肃然无哗。所取皆一时英彦,称为得人。
乡贡进士
唐《选举志》: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其大略有二:由学校曰生徒,由州县曰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其科目,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
观国之光
《易经·观》:卦六四爻,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象,曰观国之光,尚宾也。
试士沿革
汉文帝始取士以策,武帝加问经疑,左雄加章奏。武帝始取士以词赋,唐太宗加律判及射。玄宗取士以诗赋,德宗加论及诏诰。宋仁宗始加试经义,时王安石始去声律对偶。哲宗始诏专习经义,始废诗赋。
唐太宗始制乡试会试。宋始定秋乡试,春礼部会试。唐玄宗始移贡举礼部典试。唐初郎官试。宋真宗始诏礼部三年一贡试。
唐中宗始设三场。汉文帝始亲策士。唐武后策问贡士于洛城殿,始殿试。宋太祖始御殿复试。先是武后复试,崔沔后间行之。宋太宗始临轩,宰臣读卷。仁宗始殿试贡士,不黜落。
宋孝宗始进士引射,有陛甲。唐武后始制武举。宋始印给试题。唐高祖始贡院设兵卫,搜衣服,稽察出入棘围。武后始弥封,始糊名。宋真宗始席舍。后唐始禁怀挟。唐玄宗始严乡贯,禁举人冒籍。萧何试学童,诵九千字以上为史。左雄奏年十五经为童子科,始制童科。汉文帝始纳粟。宋仁宋始置太学三舍。汉武帝始制补博士弟子,称秀才。元魏始制生员。唐高祖始制秀才,州县类考。后魏令公卿子弟入学。唐睿宗令举人下第听入学。宋开宝六年,因徐士廉诉知举不公,帝御讲武殿复试,亲试自此始。及第人赐绿袍、靴、笏,赐宴赐诗,自兴国二年吕蒙正榜始。分甲次,赐同进士出身,自兴国八年宋白、王世则榜始。唱名自雍熙二年梁灏榜始。封印试卷,自咸平三年始。置誊录、弥封、复考、编排,皆自祥符八年始。
唐制:礼部试举人,夜以三鼓为限。宋率由白昼,不复继烛。
关节
士子行贿,请求试官,曰关节。明朝杨士奇主试,有柱联曰:“场列东西,两道文光齐射斗;帘分内外,一毫关节不通风。”
甲乙科
汉平帝时,岁课甲科四十人为郎中,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补文学掌故。
通籍
举子登科后,禁门中皆有名籍,可恣意出入也。
正奏特奏
科甲为正奏,恩贡为特奏。
金榜题名
崔实暴卒复生,见冥司列榜,将相金榜,其次银榜,州县小官并是铁榜。今人得第,谓之金榜题名。
银袍鹄立
隋唐间试举人,皆以白衣卿相称之,又曰白袍子。试日,引于院中,谓银袍鹄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选举部-制科-译文
宾兴
《周礼·地官·大司徒》中记载:用乡里的三种事物来教育万民,并以宾客之礼来迎接他们。第一种是六德:智慧、仁爱、圣明、正义、忠诚、和谐;第二种是六行:孝顺、友爱、和睦、姻亲、信任、怜悯;第三种是六艺: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数学。
槐花黄
科举考试年,举子们到了八月都会前往考场。当时的人们说:“槐花黄了,举子们忙了。”
棘围
《通典》中记载:礼部在阅卷考试的日子,严密设置兵卫,用荆棘围住考场,以防止作弊和滥竽充数。五代时期和凝担任贡举时,进士们喜欢喧哗以引起主考官的注意。主考官每次放榜时,都会用荆棘围住考场,关闭省门,禁止人员出入。和凝撤去了荆棘围栏,打开了省门,而士子们都肃然无声。他所录取的都是当时的英才,被称为得人。
乡贡进士
唐代《选举志》中记载:唐代选拔人才的制度,大多沿袭隋朝。大致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学校选拔的称为生徒,另一种是通过州县选拔的称为乡贡,都由有关部门进行选拔和淘汰。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
观国之光
《易经·观》卦的六四爻辞说:观察国家的光辉。有利于作为宾客侍奉君王,象征着观察国家的光辉,崇尚宾客之道。
试士沿革
汉文帝开始通过策问选拔人才,汉武帝增加了对经书疑问的提问,左雄增加了章奏的考核。汉武帝开始通过词赋选拔人才,唐太宗增加了律判和射箭的考核。唐玄宗开始通过诗赋选拔人才,唐德宗增加了论和诏诰的考核。宋仁宗开始增加经义的考试,当时王安石取消了声律和对偶的要求。宋哲宗开始诏令专攻经义,废除了诗赋的考试。
唐太宗开始设立乡试和会试。宋代开始规定秋季举行乡试,春季举行礼部会试。唐玄宗开始将贡举考试移至礼部主持。唐代初期由郎官主持考试。宋真宗开始诏令礼部每三年举行一次贡试。
唐中宗开始设立三场考试。汉文帝开始亲自策问士子。唐武后在洛城殿策问贡士,开始了殿试。宋太祖开始在御殿进行复试。在此之前,唐武后曾进行复试,崔沔后来偶尔也进行复试。宋太宗开始在殿前临轩,由宰臣宣读试卷。宋仁宗开始在殿试中不淘汰贡士。
宋孝宗开始让进士进行引射,设立了陛甲。唐武后开始设立武举。宋代开始印发试题。唐高祖开始在贡院设置兵卫,搜查衣服,检查出入棘围。唐武后开始实行弥封和糊名制度。宋真宗开始设立席舍。后唐开始禁止携带作弊物品。唐玄宗开始严格审查乡贯,禁止举人冒籍。萧何曾测试学童,能背诵九千字以上的可以担任史官。左雄上奏年满十五岁能通晓经书的可以参加童子科考试,开始设立童科。汉文帝开始允许纳粟入官。宋仁宗开始设立太学三舍。汉武帝开始设立补博士弟子,称为秀才。元魏开始设立生员制度。唐高祖开始设立秀才,由州县进行类考。后魏命令公卿子弟入学。唐睿宗命令落第的举人可以入学。宋开宝六年,因徐士廉投诉知举不公,皇帝在讲武殿进行复试,从此开始亲自考试。及第的人赐予绿袍、靴、笏,赐宴赐诗,从兴国二年吕蒙正榜开始。分甲次,赐同进士出身,从兴国八年宋白、王世则榜开始。唱名从雍熙二年梁灏榜开始。封印试卷从咸平三年开始。设立誊录、弥封、复考、编排,都从祥符八年开始。
唐代制度:礼部考试举人,夜晚以三鼓为限。宋代则通常在白天进行,不再继续使用烛光。
关节
士子行贿,请求试官,称为关节。明朝杨士奇主持考试时,有一副对联写道:“场列东西,两道文光齐射斗;帘分内外,一毫关节不通风。”
甲乙科
汉平帝时期,每年考核甲科四十人担任郎中,乙科二十人担任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补文学掌故。
通籍
举子登科后,禁门中都有名籍,可以自由出入。
正奏特奏
科甲为正奏,恩贡为特奏。
金榜题名
崔实突然死亡后又复活,看到冥司列榜,将相是金榜,其次是银榜,州县小官是铁榜。现在人们考中进士,称为金榜题名。
银袍鹄立
隋唐时期考试举人,都称为白衣卿相,又称白袍子。考试当天,引到院中,称为银袍鹄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选举部-制科-注解
宾兴:《周礼》中提到的一种教育制度,通过教导万民六德、六行、六艺来选拔人才。
槐花黄:指科举考试年份,举子在八月赴考,此时槐花变黄,象征着举子的忙碌。
棘围:古代科举考试时,为了防止作弊,考场周围设置棘刺围栏,五代时期和凝改革,撤除棘围,使考场秩序井然。
乡贡进士:唐代选拔人才的制度之一,由州县推荐的人才称为乡贡,经过考试后成为进士。
观国之光:出自《易经》,意指观察国家的光辉,象征着对国家未来的洞察和参与。
试士沿革:描述了从汉代到宋代科举考试制度的演变过程,包括考试内容、形式的变化。
关节:指考生通过贿赂考官以获取考试优势的行为。
甲乙科:汉代选拔官员的制度,根据考试成绩分为甲科、乙科、丙科,分别授予不同的官职。
通籍:科举考试合格后,考生的名字被记录在禁门的名册上,可以自由出入。
正奏特奏:科举考试中,通过正式考试获得功名的称为正奏,通过特殊恩典获得功名的称为特奏。
金榜题名:指科举考试中榜上有名,象征着功成名就。
银袍鹄立:隋唐时期举人考试时的装束,象征着举人的身份和地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选举部-制科-评注
《周礼》中的宾兴制度体现了古代中国对教育的重视,通过六德、六行、六艺的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种教育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槐花黄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科举考试对举子生活的影响,槐花变黄成为举子忙碌的象征,这种自然景象与人文活动的结合,展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
棘围的设置反映了古代科举考试的严格性和对公平公正的追求,和凝的改革则体现了对考场秩序的重视,这种改革精神对后世科举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乡贡进士制度是唐代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州县推荐和考试选拔,体现了地方与中央在人才选拔上的互动,这种制度对后世科举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观国之光的概念体现了古代文人对国家未来的关注和参与,这种思想对后世文人的政治参与和社会责任感产生了深远影响。
试士沿革的描述展示了科举考试制度的演变过程,从汉代到宋代,考试内容和形式不断变化,反映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和教育理念的更新。
关节现象揭示了科举考试中的腐败问题,这种不正之风对科举制度的公正性和权威性造成了损害,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权力和利益的追求。
甲乙科制度是汉代选拔官员的重要方式,通过考试成绩划分等级,体现了对人才能力的重视,这种制度对后世官员选拔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籍的概念反映了科举考试合格后的社会地位变化,考生的名字被记录在禁门的名册上,象征着其社会地位的提升和权力的获得。
正奏特奏的区别体现了科举考试中正式与特殊恩典的差异,这种区分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功名的重视和对特殊贡献的认可。
金榜题名是科举考试中榜上有名的象征,这种荣誉对古代文人的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反映了社会对功名的追求。
银袍鹄立的装束体现了隋唐时期举人的身份和地位,这种装束不仅是对举人身份的象征,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文人的尊重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