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礼乐部-律吕

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代表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成书于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夜航船》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笔记著作,共20卷,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民俗等各个方面。书中以简洁生动的笔触记录了大量的知识和趣闻,既有趣味性又具知识性,被誉为“明末清初的百科全书”,是研究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礼乐部-律吕-原文

伏羲始纪阳气之初,为律法。建日冬至之声,以黄钟为宫。(黄钟自冬至始,其余以次运行,当日者各自为宫,商、征以类应焉。)

黄帝听凤鸣,候气应,比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相生,始为本令。神瞽协中声,始为律度。

武王伐纣,吹律听声,制七律。(各五位三所而用之,一同其数,以律和声。)

汉武帝时,令张仓定音律,访律吕相生之变于京房,始制六十律。(十二律之外,中宫上生执始,执始上生去减,上下相生,终于南事。)

五代钱乐之、沉重因京房而六之,制三百六十律。(日当一管,宫、征旋韵,各以类从。)

黄帝取嶰谷之竹,断两节间而吹律。京房以竹声微不可度调,始作准以定数。(准状如瑟,长丈,十三弦,分寸粗而易达。)后魏陈仲儒请以准代律。

魏杜夔令柴玉铸钟。荀勖较杜夔钟律,造十有二笛。笛具五音,以应京房之术,(各以其律相因,以本宫管上行,则宫亢,因宫穴以本宫。征上行,则征亢。)

梁主衍制为四通。(立为四器,名之为通,皆施二弦,因以通声,转通月气。)又用笛以写通声。

沉重始为子声,以母命子,随所多少合一律。(一,部律数,为日,一中气所有日为子。)为变宫变征。(羽、宫之间,近宫收一声,少高于宫。角征之间,近征收一声少下于征。)四清声。(如黄钟为宫,蕤宾为之商,则减一律之半,为清声以应之。)

隋郑译始立七调,以其七调勘较七声。七声之外,更立一声为应。姜宝常始为八十四调,百四十律,变化终于十声,(率下于译调二律。)

何妥臣用黄钟一宫。(妥立议非古,旋相为宫之乐。)惟击七钟,五钟为哑钟。唐张文收与祖孝孙吹调,始十二钟皆应。

唐末(“黄巢之乱”),工器俱尽。博士殷盈孙铸钟十二。处士萧承训较定石罄。(皆于金石求之。)王朴始寻古法,得十二律管,依律准十三弦,以宣其声。宋太祖命和岘下王朴乐二律。仁宗夏诏李照较定。

宋礼官杨杰请依人声制乐,以歌为本。蜀方士魏汉律用夏禹以身为度之文,取帝中指三寸为度。

伏羲始作乐。黄帝臣伶伦始制六律、六吕。荣缓铸十二钟,协月筩,以和五音。

周礼始奏鼓吹(大乐皆以钟鼓礼。钟师,掌金奏),制九夏。梁武帝本九夏为十二雅。(准十二律始定大乐,世世因之。)祖孝孙本十二雅为十二和。秦燔《乐经》。汉兴,高祖始为乐。武德文帝广为四时乐。叔孙通始定庙乐。武帝始定《郊祀》十九章。明帝始定四品。(郊庙上陵大予乐,辟雍燕射雅颂乐,燕飨黄门鼓吹乐,军中短箫铙歌乐。)

汉东京之乱,乐忘。魏武始命杜夔创定雅乐,四箱乐具。晋永嘉之乱乐又忘。梁武帝更制。及周太祖、隋文帝详定雅乐,颇得其宜。至唐高宗,命祖孝孙考据古音,斟酌南北,始着为唐乐。

汉武帝制乐府,始诸调杂舞悉被丝管。陈后主始制《玉树后庭花》新乐,隋炀帝《金钗两臂垂》。(云俱陈后主。)

唐玄宗立部伎、坐部伎,三十六曲。

隋文帝始分雅俗二部。唐玄宗始法曲,与胡部合奏。

汉始立鼓吹署隶,北狄乐分二部。朝会用鼓吹,有箫笳者。军中马上用横吹,有鼓角者。隋以后,始以横吹用之卤簿,与鼓吹列为四部(掆鼓部、铙鼓部、大横吹、小横吹部),总为鼓吹,供大驾及皇太子王公。

张骞入西域,得胡音,始为胡角以应。胡笳本黄帝吹角,战于涿鹿。魏时减为半鸣始衰。

汉唐山姓夫人造房中祠乐,本周房中乐讽,用丝竹遗声为清乐。隋高祖制房内乐。炀帝始加歌钟、歌磬,丝竹副之。

元魏孝文篡汉,获南音,始为清商乐,本汉三调。隋文帝笃好清乐,置清商署为七部。炀帝始定清乐九部。唐高祖仍设九部,太宗为十部,俱主清商。

唐玄宗始制教坊隶。

散乐始周,有缦乐、散乐。秦汉因之,为杂伎。武帝始沿为俳优百戏,总谓散乐。

舜调八音,用乐器八百般。至周,改宫、商、角、征、羽,减乐器五百般。唐又减三百般。

周制乐,编悬钟磬各八,二八十六,而在一虡,半为堵,全为肆。(肆,陈也。堵,犹墙之堵,言一列也。)黄帝始煞夔作冒披,帝喾作鼗鼓,禹作鼗鼓(小鼓),倕作鼙鼓。周有瓦鼓,汉有杖鼓,唐有羯鼓。

母句始作磬。南齐作云板。梁作方响(制编罄以铁为之)。

黄帝御蚩尤,作钲角,学喾平共工,作埙箎、柷敔(即控揭)。

神农始作钟,禹作铎,汤作錞(以钟以和鼓)。

女娲氏作笙簧,随作竽,神农作钥,伏羲作箫(一云女娲,一云舜),师延作控箜篌,蒙恬作筝,沉怀远作绕梁(似箜篌)。

伶伦伐昆溪之竹作笛,汉丘仲始充其制。

女娲氏始作管,唐刘(亻纟)作七星管。

伏羲始作瑟,黄帝始使素女破二十五弦(伏羲瑟五十弦)。

梁柳恽作击瑟击琴。唐道源作击瓯。李(丕宛)作水盏(二俱用箸击)。师旷制月琴。

秦苦役弦鼗而鼓之,作琵琶。

李伯阳入西戎,作胡笳。黄幡绰侍明皇,谱拍板琴。

弦琴

伏羲氏始削桐为琴,十弦。神农作五弦琴,具五音。文王始增少宫、少商二弦,为七弦。

伏羲始为《琴操》。师延始为新曲。赵定(汉宣时人)始为散操,九引十二操,皆以音相援,不着辞(或云琴曲皆魏晋人为之)。至梁始琴有辞。

古琴名

伏羲离徽,黄帝清角,帝俊电母,伊陟国阿,周宣王响风

秦惠文王宣和、闲邪,楚庄王绕梁,齐桓公鸣廉、号钟,庄子橘梧,闵损掩容,卫师曹凤嗉,鲁谢涓龙腰,魏师坚履杯,鲁贺云龙颔,魏杨英凤势,秦陈章神晖,赵胡言亚额(琴额女亚字),李斯龙腮,始皇秦琴(弦轸徽尾俱黑),司马相如绿绮,荣启期双月,张道响泉,赵飞燕凤凰,梁鸿灵机,马明四峰,宋蒙蝉翼,扬雄清英,晋刘安云泉,王钦古瓶,谢庄怡神、仙人,庄女落霞,李勉百纳,徐勉玉床,荀季和龙唇、柷敔,牧太古,赵孟俯震余(许旌阳手植桐),吴思懿王洗凡(斫瀑布泉亭柱)。

琴操

雅度五等,伏羲、舜、仲尼、灵关、云和。

十二操:孔子《将归》、《猗兰》、《龟山》,周公《越裳》,文王《拘幽》,太王《岐山》,尹伯奇《履霜》,牧渎《雉朝飞》,商陵牧子《别鹤》,曾子《残形》,伯牙《水仙》、《怀陵》。

九引:楚樊姬《烈女引》,鲁伯妃《伯妃引》,晋漆室女《贞女引》,卫女《思归引》,楚商梁《霹雳引》,樗里牧恭《走马引》,樗里子《箜篌引》,秦屠高门《琴引》。

蔡邕五弄:《游春》,《渌水》,《幽居》,《坐愁》,《秋思》。

师涓四时操:春操离鸿、去雁、应苹;夏操明晨、焦泉、流金;秋操商风、落叶、吹蓬;冬操凝和、流郐、沉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礼乐部-律吕-译文

伏羲开始记录阳气的初始,制定了律法。他建立了冬至的声音,以黄钟为宫音。(黄钟从冬至开始,其余的依次运行,当天者各自为宫音,商音、征音以类相应。)

黄帝听到凤凰的鸣叫,等待气息的相应,比照黄钟的宫音,发现它们都可以相生,于是开始制定本令。神瞽协调中声,开始制定律度。

武王伐纣时,吹奏律管听声音,制定了七律。(每个音位有三个位置使用,数目相同,以律和声。)

汉武帝时期,命令张仓确定音律,向京房请教律吕相生的变化,开始制定六十律。(在十二律之外,中宫上生执始,执始上生去减,上下相生,最终到南事。)

五代时期的钱乐之、沉重根据京房的理论,制定了三百六十律。(每天对应一管,宫音、征音旋韵,各自以类相从。)

黄帝取嶰谷的竹子,断两节之间吹奏律管。京房认为竹声微弱无法度量调音,开始制作准器来确定音律。(准器的形状像瑟,长一丈,十三弦,分寸粗而易达。)后来北魏的陈仲儒请求用准器代替律管。

魏国的杜夔命令柴玉铸造钟。荀勖比较杜夔的钟律,制作了十二支笛子。笛子具备五音,以应京房的理论,(各自以其律相因,以本宫管上行,则宫音亢,因宫穴以本宫。征音上行,则征音亢。)

梁主衍制作了四通。(立为四器,名为通,都施以二弦,用以通声,转通月气。)又用笛子来写通声。

沉重开始制作子声,以母音命名子音,随所多少合一律。(一,部律数,为日,一中气所有日为子。)为变宫变征。(羽音、宫音之间,近宫收一声,少高于宫音。角音征音之间,近征收一声少下于征音。)四清声。(如黄钟为宫音,蕤宾为商音,则减一律之半,为清声以应之。)

隋朝的郑译开始设立七调,以其七调勘较七声。七声之外,更设立一声为应。姜宝常开始制作八十四调,百四十律,变化最终到十声,(率下于译调二律。)

何妥臣使用黄钟一宫。(何妥的提议不符合古法,旋相为宫的音乐。)只敲击七钟,五钟为哑钟。唐朝的张文收与祖孝孙吹调,开始十二钟都相应。

唐朝末年(“黄巢之乱”),乐器都毁坏了。博士殷盈孙铸造了十二钟。处士萧承训较定了石罄。(都在金石中寻找。)王朴开始寻找古法,得到十二律管,依律准十三弦,以宣其声。宋太祖命令和岘下王朴乐二律。仁宗夏诏李照较定。

宋朝的礼官杨杰请求根据人声制作音乐,以歌唱为本。蜀地的方士魏汉律使用夏禹以身为度的文字,取皇帝中指三寸为度。

伏羲开始制作音乐。黄帝的臣子伶伦开始制定六律、六吕。荣缓铸造了十二钟,协月筩,以和五音。

周礼开始奏鼓吹(大乐都以钟鼓礼。钟师,掌管金奏),制定了九夏。梁武帝根据九夏制定了十二雅。(根据十二律开始确定大乐,世世代代沿用。)祖孝孙根据十二雅制定了十二和。秦朝焚毁了《乐经》。汉朝兴起,高祖开始制作音乐。武德文帝广泛制作四时乐。叔孙通开始制定庙乐。武帝开始制定《郊祀》十九章。明帝开始确定四品。(郊庙上陵大予乐,辟雍燕射雅颂乐,燕飨黄门鼓吹乐,军中短箫铙歌乐。)

汉朝东京之乱,音乐被遗忘。魏武帝命令杜夔创定雅乐,四箱乐器齐全。晋朝永嘉之乱,音乐再次被遗忘。梁武帝重新制作。到了周太祖、隋文帝详细确定雅乐,颇为适宜。到了唐高宗,命令祖孝孙考据古音,斟酌南北,开始制定唐乐。

汉武帝制作乐府,开始将各种调杂舞都用丝管演奏。陈后主开始制作《玉树后庭花》新乐,隋炀帝制作《金钗两臂垂》。(据说都是陈后主。)

唐玄宗设立了立部伎、坐部伎,共三十六曲。

隋文帝开始将音乐分为雅俗二部。唐玄宗开始制作法曲,与胡部合奏。

汉朝开始设立鼓吹署隶,北狄乐分为二部。朝会使用鼓吹,有箫笳者。军中马上使用横吹,有鼓角者。隋朝以后,开始将横吹用于卤簿,与鼓吹列为四部(掆鼓部、铙鼓部、大横吹、小横吹部),总为鼓吹,供大驾及皇太子王公使用。

张骞进入西域,得到胡音,开始制作胡角以应。胡笳本是黄帝吹角,战于涿鹿。魏朝时减为半鸣开始衰落。

汉朝的唐山姓夫人制作房中祠乐,本周房中乐讽,用丝竹遗声为清乐。隋高祖制作房内乐。炀帝开始加歌钟、歌磬,丝竹副之。

元魏孝文篡汉,获得南音,开始制作清商乐,本汉三调。隋文帝非常喜欢清乐,设立清商署为七部。炀帝开始确定清乐九部。唐高祖仍然设立九部,太宗为十部,都以清商为主。

唐玄宗开始设立教坊隶。

散乐始于周朝,有缦乐、散乐。秦汉沿用,为杂伎。武帝开始沿袭为俳优百戏,总称为散乐。

舜调八音,使用乐器八百种。到了周朝,改为宫、商、角、征、羽,减少乐器五百种。唐朝又减少三百种。

周朝制作音乐,编悬钟磬各八,二八十六,而在一虡,半为堵,全为肆。(肆,陈也。堵,犹墙之堵,言一列也。)黄帝开始煞夔制作冒披,帝喾制作鼗鼓,禹制作鼗鼓(小鼓),倕制作鼙鼓。周朝有瓦鼓,汉朝有杖鼓,唐朝有羯鼓。

母句开始制作磬。南齐制作云板。梁朝制作方响(制编罄以铁为之)。

黄帝御蚩尤,制作钲角,学喾平共工,制作埙箎、柷敔(即控揭)。

神农开始制作钟,禹制作铎,汤制作錞(以钟以和鼓)。

女娲氏制作笙簧,随制作竽,神农制作钥,伏羲制作箫(一说女娲,一说舜),师延制作控箜篌,蒙恬制作筝,沉怀远制作绕梁(似箜篌)。

伶伦伐昆溪的竹子制作笛子,汉朝的丘仲开始完善其制。

女娲氏开始制作管,唐朝的刘(亻纟)制作七星管。

伏羲开始制作瑟,黄帝开始使素女破二十五弦(伏羲瑟五十弦)。

梁朝的柳恽制作击瑟击琴。唐朝的道源制作击瓯。李(丕宛)制作水盏(两者都用箸击)。师旷制作月琴。

秦朝苦役弦鼗而鼓之,制作琵琶。

李伯阳进入西戎,制作胡笳。黄幡绰侍奉明皇,谱写拍板琴。

弦琴

伏羲氏开始削桐为琴,十弦。神农制作五弦琴,具备五音。文王开始增加少宫、少商二弦,为七弦。

伏羲开始制作《琴操》。师延开始制作新曲。赵定(汉宣帝时期的人)开始制作散操,九引十二操,都以音相援,不着辞(有人说琴曲都是魏晋人制作的)。到了梁朝,琴曲开始有辞。

古琴名

伏羲离徽,黄帝清角,帝俊电母,伊陟国阿,周宣王响风

秦惠文王有宣和、闲邪两琴,楚庄王有绕梁琴,齐桓公有鸣廉、号钟两琴,庄子有橘梧琴,闵损有掩容琴,卫师曹有凤嗉琴,鲁谢涓有龙腰琴,魏师坚有履杯琴,鲁贺有云龙颔琴,魏杨英有凤势琴,秦陈章有神晖琴,赵胡言有亚额琴(琴额上有女亚字),李斯有龙腮琴,秦始皇有秦琴(琴弦、琴轸、琴徽、琴尾都是黑色的),司马相如有绿绮琴,荣启期有双月琴,张道有响泉琴,赵飞燕有凤凰琴,梁鸿有灵机琴,马明有四峰琴,宋蒙有蝉翼琴,扬雄有清英琴,晋刘安有云泉琴,王钦有古瓶琴,谢庄有怡神、仙人两琴,庄女有落霞琴,李勉有百纳琴,徐勉有玉床琴,荀季和有龙唇、柷敔两琴,牧太古有太古琴,赵孟俯有震余琴(许旌阳亲手种植的桐木制成),吴思懿王有洗凡琴(用瀑布泉亭的柱子制成)。

琴操

雅度分为五等,分别是伏羲、舜、仲尼、灵关、云和。

十二操:孔子有《将归》、《猗兰》、《龟山》三操,周公《越裳》,文王《拘幽》,太王《岐山》,尹伯奇《履霜》,牧渎《雉朝飞》,商陵牧子《别鹤》,曾子《残形》,伯牙《水仙》、《怀陵》。

九引:楚樊姬《烈女引》,鲁伯妃《伯妃引》,晋漆室女《贞女引》,卫女《思归引》,楚商梁《霹雳引》,樗里牧恭《走马引》,樗里子《箜篌引》,秦屠高门《琴引》。

蔡邕五弄:《游春》,《渌水》,《幽居》,《坐愁》,《秋思》。

师涓四时操:春操有离鸿、去雁、应苹;夏操有明晨、焦泉、流金;秋操有商风、落叶、吹蓬;冬操有凝和、流郐、沉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礼乐部-律吕-注解

伏羲: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之一,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始祖之一,传说中他创造了八卦、婚姻制度等。

黄钟:古代十二律之一,代表冬至时节的音律,是古代音律体系的基础。

黄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传说中他发明了医药、音律等。

伶伦:黄帝的臣子,传说中他制定了六律六吕,奠定了古代音律的基础。

武王伐纣:指周武王推翻商纣王的战争,标志着商朝的灭亡和周朝的建立。

京房:西汉时期的音律学家,提出了六十律的理论,对后世音律学有重要影响。

张仓:汉武帝时期的音律学家,曾与京房合作制定音律。

钱乐之、沉重:五代时期的音律学家,进一步发展了京房的音律理论,提出了三百六十律。

嶰谷之竹:传说中黄帝用来制作音律的竹子,嶰谷是竹子的产地。

准:古代用来测量音律的乐器,形状像瑟,有十三根弦。

杜夔:魏国的音律学家,曾铸造钟器,对音律的制定有重要贡献。

荀勖:晋朝的音律学家,曾制作十二笛,进一步完善了音律体系。

梁主衍:梁朝的音律学家,制作了四通乐器,推动了音律的发展。

郑译:隋朝的音律学家,提出了七调理论,对音律的调式有重要贡献。

姜宝常:隋朝的音律学家,提出了八十四调的理论,进一步丰富了音律体系。

何妥臣:唐朝的音律学家,主张使用黄钟一宫,对音律的简化有重要影响。

王朴:宋朝的音律学家,恢复了古代十二律管的使用,推动了音律的复兴。

和岘:宋朝的音律学家,曾与王朴合作制定音律。

李照:宋朝的音律学家,曾参与音律的制定和调整。

杨杰:宋朝的礼官,主张根据人声制定音乐,强调音乐与歌唱的结合。

魏汉律:蜀国的方士,主张使用夏禹的身体尺度来制定音律。

荣缓:传说中黄帝的臣子,曾铸造十二钟,协和五音。

周礼:古代周朝的礼制文献,记载了周朝的音乐制度和礼仪。

梁武帝:南朝梁朝的皇帝,曾制定十二雅乐,推动了音乐的发展。

祖孝孙:唐朝的音律学家,曾制定十二和乐,对音律的调式有重要贡献。

秦燔《乐经》:指秦始皇焚书坑儒时烧毁的《乐经》,是古代音乐理论的重要文献。

汉高祖: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曾制定音乐,推动了汉朝音乐的发展。

叔孙通:汉朝的音律学家,曾制定庙乐,对汉朝的音乐制度有重要影响。

汉武帝:汉朝的皇帝刘彻,曾制定《郊祀》十九章,推动了汉朝音乐的发展。

明帝:汉朝的皇帝刘庄,曾制定四品音乐,丰富了汉朝的音乐体系。

魏武:魏国的皇帝曹操,曾命杜夔制定雅乐,推动了魏国音乐的发展。

晋永嘉之乱:指西晋末年永嘉年间的战乱,导致音乐文化的衰落。

周太祖:北周的开国皇帝宇文泰,曾制定雅乐,推动了北周音乐的发展。

隋文帝: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曾制定雅乐,推动了隋朝音乐的发展。

唐高宗:唐朝的皇帝李治,曾命祖孝孙制定唐乐,推动了唐朝音乐的发展。

汉武帝制乐府:指汉武帝设立乐府机构,负责收集和整理民间音乐。

陈后主:南朝陈朝的皇帝陈叔宝,曾制定《玉树后庭花》新乐。

隋炀帝:隋朝的皇帝杨广,曾制定《金钗两臂垂》新乐。

唐玄宗:唐朝的皇帝李隆基,曾制定立部伎、坐部伎,推动了唐朝音乐的发展。

隋文帝始分雅俗二部:指隋文帝将音乐分为雅乐和俗乐两部分,推动了音乐的分类发展。

汉始立鼓吹署隶:指汉朝设立鼓吹署,负责管理鼓吹乐,推动了鼓吹乐的发展。

张骞入西域:指汉朝的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胡音,推动了胡乐的发展。

汉唐山姓夫人造房中祠乐:指汉朝的唐山夫人创造了房中祠乐,推动了房中乐的发展。

元魏孝文篡汉:指北魏的孝文帝改革汉化政策,推动了清商乐的发展。

唐玄宗始制教坊隶:指唐玄宗设立教坊机构,负责管理宫廷音乐。

散乐:指古代的杂技和百戏,是古代娱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舜调八音:指舜帝调和八音,推动了古代音乐的发展。

周制乐:指周朝制定的音乐制度,推动了古代音乐的规范化发展。

黄帝始煞夔作冒披:指黄帝制作冒披乐器,推动了古代乐器的发展。

母句始作磬:指母句制作磬乐器,推动了古代乐器的发展。

南齐作云板:指南齐制作云板乐器,推动了古代乐器的发展。

梁作方响:指梁朝制作方响乐器,推动了古代乐器的发展。

黄帝御蚩尤:指黄帝与蚩尤的战争,推动了古代乐器的发展。

神农始作钟:指神农制作钟乐器,推动了古代乐器的发展。

女娲氏作笙簧:指女娲制作笙簧乐器,推动了古代乐器的发展。

伶伦伐昆溪之竹作笛:指伶伦制作笛乐器,推动了古代乐器的发展。

女娲氏始作管:指女娲制作管乐器,推动了古代乐器的发展。

伏羲始作瑟:指伏羲制作瑟乐器,推动了古代乐器的发展。

梁柳恽作击瑟击琴:指梁朝的柳恽制作击瑟击琴乐器,推动了古代乐器的发展。

秦苦役弦鼗而鼓之:指秦朝制作琵琶乐器,推动了古代乐器的发展。

李伯阳入西戎:指李伯阳制作胡笳乐器,推动了古代乐器的发展。

黄幡绰侍明皇:指黄幡绰制作拍板琴乐器,推动了古代乐器的发展。

伏羲氏始削桐为琴:指伏羲制作琴乐器,推动了古代乐器的发展。

神农作五弦琴:指神农制作五弦琴乐器,推动了古代乐器的发展。

文王始增少宫、少商二弦:指周文王增加琴弦,推动了古代乐器的发展。

伏羲始为《琴操》:指伏羲创作《琴操》,推动了古代音乐理论的发展。

师延始为新曲:指师延创作新曲,推动了古代音乐的发展。

赵定:指汉朝的赵定创作散操,推动了古代音乐的发展。

古琴名:指古代琴的名称,反映了古代音乐文化的丰富性。

秦惠文王:战国时期秦国君主,以宣和、闲邪著称,象征其治世之和谐与道德之高尚。

楚庄王:春秋时期楚国君主,以绕梁之音象征其音乐才华与治国之智。

齐桓公:春秋时期齐国君主,以鸣廉、号钟象征其清廉与权威。

庄子: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以橘梧象征其超然物外的哲学思想。

闵损:春秋时期鲁国大夫,以掩容象征其谦逊与自省。

卫师曹:春秋时期卫国乐师,以凤嗉象征其音乐之高雅。

鲁谢涓:春秋时期鲁国乐师,以龙腰象征其音乐之力量。

魏师坚:战国时期魏国乐师,以履杯象征其音乐之技巧。

鲁贺云:春秋时期鲁国乐师,以龙颔象征其音乐之威严。

魏杨英:战国时期魏国乐师,以凤势象征其音乐之灵动。

秦陈章:战国时期秦国乐师,以神晖象征其音乐之神秘。

赵胡言:战国时期赵国乐师,以亚额象征其音乐之独特。

李斯:秦朝丞相,以龙腮象征其政治之智慧。

始皇秦琴:秦始皇的琴,以弦轸徽尾俱黑象征其威严与权力。

司马相如:西汉文学家,以绿绮象征其文学之才华。

荣启期:东汉琴师,以双月象征其音乐之和谐。

张道:东汉琴师,以响泉象征其音乐之清越。

赵飞燕:西汉皇后,以凤凰象征其美貌与高贵。

梁鸿:东汉隐士,以灵机象征其智慧与超脱。

马明:东汉琴师,以四峰象征其音乐之壮丽。

宋蒙:东汉琴师,以蝉翼象征其音乐之细腻。

扬雄:西汉文学家,以清英象征其文学之清新。

晋刘安:西晋琴师,以云泉象征其音乐之深邃。

王钦:西晋琴师,以古瓶象征其音乐之古朴。

谢庄:南朝宋文学家,以怡神、仙人象征其文学之超然。

庄女:南朝宋琴师,以落霞象征其音乐之美。

李勉:唐朝琴师,以百纳象征其音乐之丰富。

徐勉:唐朝琴师,以玉床象征其音乐之高贵。

荀季和:唐朝琴师,以龙唇、柷敔象征其音乐之庄重。

牧太古:唐朝琴师,以太古象征其音乐之古老。

赵孟俯:元朝琴师,以震余象征其音乐之震撼。

吴思懿:明朝琴师,以王洗凡象征其音乐之超凡。

琴操:琴曲的总称,包括雅度五等、十二操、九引、蔡邕五弄、师涓四时操等。

雅度五等:琴曲的五种等级,包括伏羲、舜、仲尼、灵关、云和。

十二操:十二首琴曲,包括孔子《将归》、《猗兰》、《龟山》,周公《越裳》,文王《拘幽》,太王《岐山》,尹伯奇《履霜》,牧渎《雉朝飞》,商陵牧子《别鹤》,曾子《残形》,伯牙《水仙》、《怀陵》。

九引:九首琴曲,包括楚樊姬《烈女引》,鲁伯妃《伯妃引》,晋漆室女《贞女引》,卫女《思归引》,楚商梁《霹雳引》,樗里牧恭《走马引》,樗里子《箜篌引》,秦屠高门《琴引》。

蔡邕五弄:蔡邕创作的五首琴曲,包括《游春》,《渌水》,《幽居》,《坐愁》,《秋思》。

师涓四时操:师涓创作的四首琴曲,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包括春操离鸿、去雁、应苹;夏操明晨、焦泉、流金;秋操商风、落叶、吹蓬;冬操凝和、流郐、沉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礼乐部-律吕-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中国古代音律的起源和发展,涵盖了从伏羲、黄帝到隋唐时期的音律演变过程。文中提到的伏羲、黄帝、伶伦等人物,都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贡献奠定了中国古代音律的基础。伏羲被认为是音律的创始人,他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制定了最初的音律体系。黄帝则进一步发展了音律,通过听凤鸣、候气应等方式,完善了音律的调式。

文中还提到了武王伐纣、汉武帝、京房、张仓等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了音律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武王伐纣时期,音律被用于战争中的指挥和鼓舞士气;汉武帝时期,音律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和发展,京房提出了六十律的理论,张仓则与京房合作制定了音律。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贡献,推动了中国古代音律的不断进步。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钱乐之、沉重、郑译、姜宝常等音律学家,他们进一步发展了音律理论,提出了三百六十律、七调、八十四调等理论,丰富了音律的调式和变化。这些音律学家的贡献,使得中国古代音律体系更加完善和多样化。

文中还提到了古代乐器的制作和发展,如黄帝制作的冒披、神农制作的钟、女娲制作的笙簧等,反映了古代乐器制作的多样性和创新性。这些乐器的制作和使用,不仅丰富了古代音乐的表现形式,也推动了音乐文化的发展。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音律的起源和发展,还反映了古代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这段古文列举了众多历史人物与琴曲,展现了古代中国音乐文化的丰富与深厚。通过这些人名与琴曲的象征意义,我们可以窥见古代音乐与政治、哲学、文学等领域的紧密联系。

首先,文中提到的历史人物大多为君主、乐师或文学家,他们的名字与琴曲相结合,象征着他们在各自领域的卓越成就。例如,秦惠文王的宣和、闲邪,不仅体现了其治世的和谐与道德的高尚,也暗示了音乐在政治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琴曲的名称多取自自然景物或历史典故,如《将归》、《猗兰》、《龟山》等,这些名称不仅富有诗意,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这些琴曲,古人表达了对自然、历史、道德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再者,蔡邕五弄与师涓四时操等琴曲的创作,体现了古代音乐家对四季变化与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这些琴曲不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境遇的隐喻与反思。

最后,这段古文通过对琴曲的列举,展现了古代中国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从伏羲、舜到蔡邕、师涓,这些琴曲跨越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反映了古代音乐在不同时代的发展与演变。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对古代音乐文化的记录,更是对古代中国社会、政治、哲学、文学等多方面文化的综合反映。通过对这些琴曲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精神与艺术特色。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礼乐部-律吕》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775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