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代表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成书于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夜航船》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笔记著作,共20卷,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民俗等各个方面。书中以简洁生动的笔触记录了大量的知识和趣闻,既有趣味性又具知识性,被誉为“明末清初的百科全书”,是研究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物理部-菜蔬-原文
收芥菜子,宜隔年者则辣。
生姜,社前收无筋。
茄子以淋汁过柴灰藏之,可至四五月。
小满前收腌芥菜,可交新。
葫芦照水种,则多生。
或三四株,微去其薄皮,用肥土包作一株。
麻皮扎好,其藤粗大生出者,止留一二个养老,其大如斗,可作器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物理部-菜蔬-译文
收获芥菜籽时,最好选择隔年的,因为这样的芥菜籽更辣。
生姜要在社日之前收获,这样生姜才不会有筋。
茄子可以用淋汁和柴灰处理后保存,这样可以保存到四五月。
在小满节气之前收获并腌制芥菜,可以和新菜交替食用。
葫芦如果按照水种的方法种植,会结出更多的果实。
或者将三四株葫芦稍微去掉薄皮,用肥沃的土壤包裹成一株。
用麻皮扎好,藤蔓粗大长出的葫芦,只留下一两个用来养老,这些葫芦可以长得像斗一样大,可以用来制作器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物理部-菜蔬-注解
芥菜子:芥菜的种子,常用于调味,具有辛辣味。
生姜:一种常用的调味品,具有辛辣味和药用价值。
社前:指农历春社之前,春社是中国古代祭祀土地神的节日,通常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
茄子:一种常见的蔬菜,果实可食用。
淋汁:指用液体(如水或调味汁)浸泡或浇灌。
柴灰:燃烧木材后留下的灰烬,常用于保存食物或作为肥料。
小满: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每年的5月20日左右,标志着夏季的开始。
腌芥菜:将芥菜用盐腌制,以延长保存时间并增加风味。
葫芦:一种蔓生植物,果实可食用或用作容器。
照水种:指将种子浸泡在水中后再种植,以促进发芽。
麻皮:麻类植物的外皮,常用于捆绑或制作绳索。
藤粗大生出者:指葫芦藤上生长出的粗大果实。
养老:指保留果实以使其成熟,通常用于制作容器或其他用途。
大如斗:形容果实非常大,斗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容量单位,约合10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物理部-菜蔬-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中国古代的农书或生活指南,反映了古代农业社会的种植和保存食物的智慧。文中详细描述了如何种植和保存芥菜、生姜、茄子、葫芦等作物,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利用。
首先,文中提到芥菜子的收获时间对其辛辣味的影响,说明古人已经注意到植物生长周期与品质之间的关系。生姜在社前收获无筋,反映了古人对作物生长阶段的细致观察,以确保收获的生姜质地最佳。
其次,文中提到茄子用淋汁过柴灰保存,可以延长其保存时间至四五月。这种方法不仅利用了柴灰的防腐作用,还体现了古人对食物保存的巧妙处理。小满前收腌芥菜,可交新,说明古人通过腌制技术,将芥菜的保存时间延长至新菜上市,确保了食物的持续供应。
葫芦的种植方法也颇具智慧,照水种则多生,说明古人已经掌握了种子浸泡促进发芽的技术。通过微去薄皮、用肥土包作一株的方法,古人能够控制葫芦的生长,使其藤粗大生出,最终结出大如斗的果实,可用于制作器皿。这种技术不仅提高了葫芦的产量,还充分利用了其作为容器的功能。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展示了古代农业技术的精湛,还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精神。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实践,古人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知识,为后世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段文字不仅是农业技术的记录,更是中国古代文化智慧的体现,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