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日用部-衣裳

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代表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成书于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夜航船》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笔记著作,共20卷,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民俗等各个方面。书中以简洁生动的笔触记录了大量的知识和趣闻,既有趣味性又具知识性,被誉为“明末清初的百科全书”,是研究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日用部-衣裳-原文

有巢氏始衣皮。

轩辕妃嫘祖始兴机杼,成布帛。

尧始加絺苎木绵布毛罽。

黄帝臣胡曹始作衣,伯余始作裳,始衣裳加垂以衣皮,短小也。

舜制韨(冕服之韠,古字,从韦,今从丝),三代增画文;汉明帝用赤皮;魏晋始易络纱。

黄帝始制衮,舜始备,周始详。

傅说制袍,长至足。

隋制大袍,宇文护始加襕。

舜制深衣。

马周制襕衫。

汉制方心曲领,唐制圆领。

公服

唐太宗制朝参拜表朝服,公事谒见,公服始分别。

北齐入中国,始胡服,窄袖。

唐玄宗始公服,褒博大袍。

伏羲制裘(一云黄帝)。

禹制披风(如背子制较长,而袖宽于衫)、制襦(短衣)。

伊尹制夹袄。

汉高祖制汗衫(小仅覆胸背,即古中单帝与楚战汗透,因名)。

唐高祖制半臂(隋文帝时半臂余,即长袖也。高祖减为秃袖,如背心)。

马周制开骻(即今四骻衫)。

周文王制裈,禹始制袴,周武王改为褶,以布;敬王以缯;汉章帝以绫,始加下缘。

晋董威制百结(碎杂缯为之)。

宋太祖制截褶、制海青(俱仿南番作)。

宇文涉制毡衫。

防雨服

陈成子制雨衣、雨帽。

宇文涉制雨笼。

于则制角袜(前后两只相承,中心系带)。

魏文帝吴妃始裁缝如今样。

后魏始赐僧尼偏衫。

天子服

黄帝始定人君服,色随王运。

周公始制天子服,四时各以其色。

隋文帝始专尚黄。

唐玄宗时,韦韬请天子服御皆用黄,设禁。

隋别服色

炀帝诏牛弘等始别服色,三、四品紫,五味朱,六品以下绿,胥吏青,庶人白,商皂。

本秦始皇以紫、绯、绿三等服为制。

僧衣

后魏制僧衣,赤布,后周易黄,宇文周易褐色。

北齐忌黑,以僧衣多黑,始行师忌僧。

鱼袋

即古鱼符,刻鱼,盛之以袋,而饰金银玉。

三代为等袋,用韦。

唐高祖始制鱼袋,饰金银。

武后改制龟,盖为别;后复为鱼,加用铜;宋仁宗加用玉。

唐玄宗敕品卑者借绯及鱼袋。

成汤始制笏,书教令以备忽忘。

武王诛纣,太公解剑带,笏始制为等。

周制诸侯用象笏。

晋、宋以来,惟八座用笏,余执手板。

周武帝始百官皆执笏朝参,以笏为礼。

汉高祖制手板如笏,魏武帝制露板(奏事木简)。

带绶

黄帝制衣带(用革反插垂头),秦二世名腰带。

唐高宗始制金、玉、犀、银、鍮、鉐、铜、铁等差。

尧始制佩,周制为等。

七国去佩留繸,始以彩组连结子繸。

转相受为绶(古绶以贯佩)制,更秦名,本三代。

汉高祖制为等加缥。

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士佩瓀玟而缊组绶,孔子佩象环五寸而綦组绶。

牙牌

宋太祖始制牙牌,给赐立功武臣悬带,令朝参官皆用之。

颛顼制丝绦。

汤制隃囊,厕牖近身之小衫,即今之汗衫也。

绣(上髟下屈)

盖以羽衣为半臂,如《汉书》所谓诸子绣(上髟下屈),其字不同,其义则一也。

襳褵

羽衣也。又曰氅衣。

缊黂敝衣。

袯襫,蓑衣,暆(音夷)(日俞),雨衣。

襜褕(音谄遥)

单衣也。

武安侯田蚡坐襜褕入宫,不敬,国除。

吉光裘

汉武帝时,西域献吉光裘,裘色黄,盖神马之类,入水不濡,入火不燃。

雉头裘

大医程据上雉头裘,武帝诏据:此裘非常衣服,消费功用,其于殿前烧之。

狐白裘

孟尝君使人说昭王幸姬求解,姬曰:“愿得狐白裘”。

此裘孟尝君已献昭王,客有能为狗盗者,夜入秦宫藏中,取以献姬,乃得释。

集翠裘

武后赐张昌宗集翠裘,后令狄仁杰与赌此裘。

仁杰因指所衣紫拖袍,后曰:“不等。”

杰曰:“此大臣朝见之服也。”

昌宗累局连北,仁杰褫其裘,拜恩出,赐与舆前厮养。

鹔鹴裘

司马相如初与文君还成都,居贫愁惫,以所着鹔鹴裘,就市人杨昌贳酒,与文君拨闷。

深衣

古者深衣,盖有制度,短毋见肤,长毋被土。

制有十二幅,以应十有二月;袂圆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

黑貂裘

苏秦初说赵,赵相李兑遗以黑貂裘。

及游说秦王,王不能用,黑貂之裘敝。

通天犀带

南唐严续相公歌姬、唐镐给事通天犀带,皆一代尤物,因出伎解带呼卢。

唐彩大胜,乃酌酒,命美人歌一曲而别,严怅然久之。

月影犀带

张九成有犀带,文理缜密,中有一月影,过望则见,贵重在通天犀之上,盖犀牛望月之久,故感其影于角也。

黄琅带

唐太宗赐房玄龄黄琅带,云服此带,鬼神畏之。

百花带

宗测春游山谷,见奇花异卉,则系于带上,归而图其形状,名“百花带”,人多效之。

笏囊

唐故事,公卿皆搢笏于带,而后乘马。

张九龄体弱,使人持之,因设笏囊。

笏囊自此始。

只逊

殿上直校鹅帽锦衣,总曰“只逊”。

曾见有旨下工部,造只逊八百副。

身衣弋绨

张安世尊为公侯,而身衣弋绨,夫人自绩。

衣不重帛

晋国苦奢,文公以俭矫之,乃衣不重帛,食不嫌肉。

未几时,国人皆大布之衣,脱粟之饭。

韎韦跗注

韎,赤也。

跗注,戎服,若袴而属于跗,与袴连,言军中君子之饰也。

飞云履

白乐天烧丹于庐山草堂,制飞云履,立云为直,四面以素绢作云梁,染以诸香,振履,则如烟雾。

常着示道友云,吾足下生云,计不久上升矣。

襕衫

明朝高皇后见秀才服饰与胥吏同,乃更制儒巾襕衫,令太祖着之。

太祖曰:“此真儒者服也

遂颁天下。

毳衣

《诗经》:“毳衣如菼。”天子、大夫之服。纨袴,贵家子弟之服。逢腋,肘腋宽大之衣,为庶人之服。

初服

初,始也,谓未仕时清洁之服,故致仕归,曰得遂初衣。

轻裘缓带

羊祜在军中尝服之。偏裻,戎衣名;肠夷,甲名;皆从军所服之饰。

赤芾

芾,冕之饰也。大夫以上,赤韠乘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日用部-衣裳-译文

有巢氏开始穿兽皮。

轩辕黄帝的妃子嫘祖开始使用织布机,制作布帛。

尧帝开始使用絺、苎麻、木棉、布、毛、罽等材料制作衣物。

黄帝的臣子胡曹开始制作上衣,伯余开始制作下裳,开始将上衣和下裳加长,用兽皮制作,衣服较短小。

舜帝制作了韨(古代冕服中的韠,古字从韦,今从丝),三代增加了花纹;汉明帝使用赤色皮革;魏晋时期开始改用络纱。

黄帝开始制作衮服,舜帝时完善,周朝时详细规定。

傅说制作了长至脚踝的袍。

隋朝制作了大袍,宇文护开始加襕。

舜帝制作了深衣。

马周制作了襕衫。

汉朝制作了方心曲领,唐朝制作了圆领。

公服

唐太宗制定了朝参拜表的朝服,公事谒见时,公服开始区分。

北齐进入中国后,开始穿胡服,袖子较窄。

唐玄宗开始穿公服,袍子宽大。

伏羲制作了裘衣(一说黄帝)。

禹制作了披风(像背子,较长,袖子比衫宽)、襦(短衣)。

伊尹制作了夹袄。

汉高祖制作了汗衫(仅覆盖胸背,因与楚军战斗时汗透而得名)。

唐高祖制作了半臂(隋文帝时半臂较长,高祖改为秃袖,像背心)。

马周制作了开骻(即现在的四骻衫)。

周文王制作了裈,禹开始制作袴,周武王改为褶,用布制作;敬王用缯;汉章帝用绫,开始加下缘。

晋朝董威制作了百结(用碎杂缯制作)。

宋太祖制作了截褶、海青(仿照南番制作)。

宇文涉制作了毡衫。

防雨服

陈成子制作了雨衣、雨帽。

宇文涉制作了雨笼。

于则制作了角袜(前后两只相承,中间系带)。

魏文帝的吴妃开始裁缝成现在的样式。

后魏开始赐给僧尼偏衫。

天子服

黄帝开始规定君主的服饰,颜色随王运变化。

周公开始制作天子服,四季各用其色。

隋文帝开始专尚黄色。

唐玄宗时,韦韬建议天子服御都用黄色,设立禁令。

隋别服色

隋炀帝诏令牛弘等人开始区分服色,三、四品穿紫色,五品穿朱色,六品以下穿绿色,胥吏穿青色,庶人穿白色,商人穿皂色。

秦始皇以紫、绯、绿三等服为制。

僧衣

后魏制作了僧衣,赤色布,后周改为黄色,宇文周改为褐色。

北齐忌讳黑色,因僧衣多为黑色,开始忌讳僧人。

鱼袋

即古代的鱼符,刻有鱼形,装在袋中,饰以金银玉。

三代用韦制作等袋。

唐高祖开始制作鱼袋,饰以金银。

武则天改为龟形,以示区别;后又改为鱼形,加用铜;宋仁宗加用玉。

唐玄宗下令品级低者可以借绯色及鱼袋。

成汤开始制作笏,书写教令以备遗忘。

武王诛纣后,太公解下剑带,笏开始分为等级。

周朝规定诸侯用象笏。

晋、宋以来,只有八座用笏,其余执手板。

周武帝开始百官皆执笏朝参,以笏为礼。

汉高祖制作了手板如笏,魏武帝制作了露板(奏事木简)。

带绶

黄帝制作了衣带(用革反插垂头),秦二世称为腰带。

唐高宗开始制作金、玉、犀、银、鍮、鉐、铜、铁等差别的带。

尧开始制作佩,周朝分为等级。

七国去掉佩,保留繸,开始用彩组连结子繸。

转相受为绶(古代绶以贯佩)制,秦朝改名,本于三代。

汉高祖制作了等级加缥。

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士佩瓀玟而缊组绶,孔子佩象环五寸而綦组绶。

牙牌

宋太祖开始制作牙牌,赐给立功的武臣悬挂,令朝参官皆用之。

颛顼制作了丝绦。

汤制作了隃囊,厕所近身的小衫,即现在的汗衫。

绣(上髟下屈)

以羽衣为半臂,如《汉书》所谓诸子绣(上髟下屈),字不同,义相同。

襳褵

羽衣。又称氅衣。

缊黂敝衣。

袯襫,蓑衣,暆(音夷)(日俞),雨衣。

襜褕(音谄遥)

单衣。

武安侯田蚡穿襜褕入宫,不敬,被剥夺封国。

吉光裘

汉武帝时,西域献上吉光裘,裘色黄,似神马,入水不湿,入火不燃。

雉头裘

大医程据献上雉头裘,武帝诏令程据:此裘非常衣服,消费功用,于殿前烧之。

狐白裘

孟尝君派人劝说昭王的宠姬求解,姬说:“愿得狐白裘”。

此裘孟尝君已献给昭王,客有能狗盗者,夜入秦宫藏中,取以献姬,乃得释。

集翠裘

武则天赐给张昌宗集翠裘,后令狄仁杰与赌此裘。

仁杰指所穿紫拖袍,后说:“不等。”

杰说:“此大臣朝见之服也。”

昌宗连败,仁杰夺其裘,拜恩出,赐与舆前厮养。

鹔鹴裘

司马相如初与文君回成都,居贫愁惫,以所穿鹔鹴裘,向市人杨昌贳酒,与文君解闷。

深衣

古代的深衣,有制度,短不露肤,长不拖地。

制作有十二幅,以应十二月;袖子圆以应规;领口如矩以应方;背线至踝以应直,下摆如权衡以应平。

黑貂裘

苏秦初说赵,赵相李兑赠以黑貂裘。

及游说秦王,王不能用,黑貂之裘破旧。

通天犀带

南唐严续相公的歌姬、唐镐给事的通天犀带,皆一代尤物,因出伎解带呼卢。

唐彩大胜,乃酌酒,命美人歌一曲而别,严怅然久之。

月影犀带

张九成有犀带,文理缜密,中有一月影,过望则见,贵重在通天犀之上,因犀牛望月之久,故感其影于角。

黄琅带

唐太宗赐房玄龄黄琅带,说服此带,鬼神畏惧。

百花带

宗测春游山谷,见奇花异卉,则系于带上,归而图其形状,名“百花带”,人多效之。

笏囊

唐朝故事,公卿皆将笏插于带,而后乘马。

张九龄体弱,使人持之,因设笏囊。

笏囊自此始。

只逊

殿上直校鹅帽锦衣,总称“只逊”。

曾见有旨下工部,造只逊八百副。

身衣弋绨

张安世尊为公侯,而身衣弋绨,夫人自织。

衣不重帛

晋国苦于奢侈,文公以节俭矫正,乃衣不重帛,食不嫌肉。

未几时,国人皆穿大布之衣,吃脱粟之饭。

韎韦跗注

韎,赤色。

跗注,戎服,像袴而属于跗,与袴连,言军中君子之饰。

飞云履

白乐天在庐山草堂烧丹,制作飞云履,立云为直,四面以素绢作云梁,染以诸香,振履,则如烟雾。

常穿示道友说,吾足下生云,计不久上升矣。

襕衫

明朝高皇后见秀才服饰与胥吏同,乃更制儒巾襕衫,令太祖穿之。

太祖说:“此真儒者服也。”

于是颁布于天下。

毳衣

《诗经》中说:“毳衣像菼草一样。”这是天子和大夫的服饰。纨袴是贵族子弟的服饰。逢腋是肘腋宽大的衣服,是普通百姓的服饰。

初服

初,就是开始的意思,指的是未做官时穿的清洁衣服,所以辞官回家,叫做得以穿上初服。

轻裘缓带

羊祜在军中曾经穿过这种衣服。偏裻是军服的名字;肠夷是铠甲的名字;这些都是军人所穿的服饰。

赤芾

芾是冕的装饰。大夫以上级别的人,穿着红色的韠乘坐轩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日用部-衣裳-注解

有巢氏:传说中的远古部落首领,被认为是人类最早的居住形式——巢居的发明者。

轩辕妃嫘祖:黄帝的妻子,传说中发明了养蚕和纺织技术。

尧: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以仁德著称。

黄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胡曹:黄帝的臣子,传说中发明了衣服。

伯余:黄帝的臣子,传说中发明了裤子。

舜: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以孝道著称。

韨:古代的一种服饰,类似于现代的围裙。

衮:古代帝王或贵族的礼服。

傅说:商朝时期的贤臣,传说中发明了长袍。

宇文护:北周时期的权臣,对服饰有重要改革。

马周:唐朝时期的官员,对服饰有重要改革。

伏羲: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之一,被认为是人类的始祖。

禹: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夏朝的建立者。

伊尹:商朝时期的贤臣,对服饰有重要贡献。

汉高祖: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

唐高祖: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

周文王:周朝的奠基者,以仁德著称。

周武王:周朝的开国君主,以武力推翻商朝。

晋董威:晋朝时期的官员,对服饰有重要贡献。

宋太祖: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

宇文涉:北周时期的官员,对服饰有重要贡献。

陈成子:春秋时期的齐国大夫,对服饰有重要贡献。

魏文帝:魏朝的开国皇帝曹丕。

吴妃:魏文帝的妃子,对服饰有重要贡献。

后魏:指北魏,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政权。

隋文帝: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

唐玄宗:唐朝的皇帝李隆基,以开元盛世著称。

韦韬:唐朝时期的官员,对服饰有重要贡献。

炀帝:隋朝的第二位皇帝杨广。

牛弘:隋朝时期的官员,对服饰有重要贡献。

秦始皇:秦朝的开国皇帝嬴政,统一六国。

后魏制僧衣:北魏时期对僧侣服饰的规定。

鱼袋:古代官员佩戴的装饰品,象征身份和地位。

笏:古代官员上朝时手持的板子,用于记录或指示。

带绶:古代官员佩戴的腰带和绶带,象征身份和地位。

佩:古代官员佩戴的装饰品,象征身份和地位。

牙牌:古代官员佩戴的身份证明,用于出入宫廷。

颛顼: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以治理洪水著称。

汤:商朝的开国君主,以仁德著称。

绣(上髟下屈):古代的一种服饰,类似于现代的披肩。

襳褵:古代的一种服饰,类似于现代的披风。

襜褕:古代的一种单衣,类似于现代的长衫。

吉光裘:古代的一种珍贵皮草,传说中具有神奇的功能。

雉头裘:古代的一种珍贵皮草,以雉鸡的头羽制成。

狐白裘:古代的一种珍贵皮草,以白狐的皮毛制成。

集翠裘:古代的一种珍贵皮草,以翠鸟的羽毛制成。

鹔鹴裘:古代的一种珍贵皮草,以鹔鹴的羽毛制成。

深衣:古代的一种长袍,具有严格的制作规范。

黑貂裘:古代的一种珍贵皮草,以黑貂的皮毛制成。

通天犀带:古代的一种珍贵腰带,以犀牛角制成。

月影犀带:古代的一种珍贵腰带,以犀牛角制成,具有特殊的光影效果。

黄琅带:古代的一种珍贵腰带,以黄琅制成。

百花带:古代的一种装饰性腰带,以各种花卉图案装饰。

笏囊:古代官员佩戴的装饰品,用于存放笏板。

只逊:古代的一种服饰,类似于现代的礼服。

身衣弋绨:古代的一种简朴服饰,以粗布制成。

衣不重帛:古代的一种简朴生活方式,不穿华丽的丝绸衣服。

韎韦跗注:古代的一种军服,以红色皮革制成。

飞云履:古代的一种鞋子,以云纹装饰,象征飞升。

襕衫:古代的一种长袍,具有严格的制作规范。

毳衣:《诗经》中提到的天子、大夫所穿的服饰,象征高贵身份。

纨袴:贵家子弟所穿的服饰,代表富贵与特权。

逢腋:肘腋宽大的衣服,为庶人所穿,象征平民身份。

初服:指未仕时清洁的服饰,象征纯洁与初心。致仕归隐时,称为‘得遂初衣’,表达回归本心的愿望。

轻裘缓带:羊祜在军中常穿的服饰,象征从容与优雅。偏裻和肠夷是戎衣和甲的名称,代表军旅生活的装饰。

赤芾:大夫以上贵族所佩戴的冕饰,赤韠乘轩,象征尊贵与权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日用部-衣裳-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历史,从最早的巢居时代到后来的各个朝代,服饰的样式、材质和象征意义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通过对这些服饰的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文化习俗和审美观念。

首先,服饰的演变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技术进步和文化发展。例如,有巢氏始衣皮,轩辕妃嫘祖始兴机杼,成布帛,这些记载表明,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服饰从最初的简单兽皮逐渐发展到复杂的纺织品。这不仅体现了纺织技术的进步,也反映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质量的提升。

其次,服饰的样式和材质往往与社会的等级制度密切相关。例如,黄帝始定人君服,色随王运,周公始制天子服,四时各以其色,这些记载表明,古代帝王和贵族的服饰具有严格的等级区分,不同的颜色和样式象征着不同的身份和地位。这种等级制度不仅体现在服饰上,也贯穿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此外,服饰的象征意义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例如,后魏制僧衣,赤布,后周易黄,宇文周易褐色,这些记载表明,僧侣的服饰颜色随着朝代的变化而变化,反映了不同时期对佛教的态度和信仰的变化。同时,鱼袋、笏、带绶等装饰品的使用,也体现了古代官员的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意义。

最后,这段古文还记载了许多珍贵的服饰和装饰品,如吉光裘、雉头裘、狐白裘等,这些服饰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奢侈生活和审美观念。例如,吉光裘入水不濡,入火不燃,这种神奇的描述不仅增添了服饰的神秘色彩,也反映了古代人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向往。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古代服饰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古代社会的技术进步、等级制度、文化习俗和审美观念,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通过对这些服饰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为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文化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这段文字通过对古代服饰的描述,展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服饰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更是社会秩序和文化传统的体现。

‘毳衣’和‘纨袴’分别代表了天子、大夫和贵家子弟的服饰,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分明。‘逢腋’则是庶人的服饰,体现了平民阶层的朴素与实用。

‘初服’一词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指未仕时的清洁服饰,更象征了士人的初心与纯洁。致仕归隐时‘得遂初衣’,表达了士人对本心的追求和对世俗的超脱。

‘轻裘缓带’描绘了羊祜在军中的从容形象,展现了古代士人即使在军旅生活中也保持优雅与从容的风范。偏裻和肠夷作为军旅服饰,体现了古代军人的威武与荣耀。

‘赤芾’作为大夫以上贵族的冕饰,象征着尊贵与权力。赤韠乘轩的描写,进一步凸显了古代贵族的显赫地位和礼仪规范。

总体而言,这段文字通过对服饰的细致描写,不仅展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还深刻反映了古代士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传统。服饰作为文化的载体,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日用部-衣裳》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770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