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代表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成书于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夜航船》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笔记著作,共20卷,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民俗等各个方面。书中以简洁生动的笔触记录了大量的知识和趣闻,既有趣味性又具知识性,被誉为“明末清初的百科全书”,是研究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日用部-衣冠-原文
冠
辰氏始教民绻发閐首。尧始制冠礼。黄帝始制冠冕。女娲氏始制簪导。尧始制缨。伏羲始制弁,用皮韦。鲁昭公始易绢素。周公始制幅巾。汉末始尚幅巾,制角巾。晋制接<罒离>诸巾及葛巾,始以巾为礼。秦始皇加武将袶袙,以别贵贱,始为帻。汉元帝额有壮发,始服帻。王莽秃,加屋帻上,始为头巾。古元巾,止用羃尊罍。
帽
荀始制帽,舜制帽冠。汉成帝始制贵臣乌纱帽,后魏迄隋因之。唐太宗始制纱帽,为视事见宾,上下通用。秦汉始效羌人制为毡帽。晋始以席为骨而挽之,制席帽。隋始制帷帽障尘,为远行,用皂纱连幅缀油帽及毡笠前。唐制大帽,后魏孝文始赐百官。魏文帝始赐百官立冬暖帽。今赐百官暖耳,本此。
幞头
北朝周武帝裁布始制幞头。一云六国时赵魏用全幅向后幞发,通谓头巾,俗呼幞头。
幍
魏武制幍,始燕居着幍(同裁缣布为之,以色别贵)。荀文若始制幍有岐,因触树枝成岐,后效之。
纵
周公制纵,以韬发。宋太祖制网巾,明太祖颁行天下。
古冠名
尧黄收、牟追;汤哻;武王委貌;秦始皇远游冠;汉高祖通天冠、高山冠、鹊尾冠、长冠、竹皮冠;唐太宗翼善冠、交天冠;宋平天冠,并入君冠。殷章甫冠;汉梁冠(以梁数分别),后汉进贤冠;唐太宗进德冠;楚王獬豸冠;汉却非冠;赵武灵王惠文冠,饰金珰豹尾。汉武弁效惠文加蝉、鵔鸃冠、繁冠、鹖冠。秦孝公武帻,汉文帝介帻。西汉翠帽,唐谷帽,李晟绣帽,沉庆之狐皮帽、汝阳王琎砑光帽,南汉平顶帽,后周独孤帽、侧帽,韩熙载轻纱帽,萧载小博风帽。唐乌匼纱巾、夹罗巾,员头、平头、方头巾,宋云巾、歇鸱巾,汉文帝平巾,唐中宗踣养巾,昭宗珠巾,诸葛孔明纶巾,谢万白纶巾,祢衡练巾,石季伦紫纶巾,桑维翰蝉翼纱巾。张孝秀谷皮巾,陶弘景鹿皮巾,王衍尖巾,顾况华阳巾,山简白鹭巾,高九万渔巾,程伊川阔幅巾,苏子瞻加辅方巾,牛弘卜桐巾,王邻菱角巾,罗隐减样平方巾。
履
黄帝臣于则始制履(单底),周公制舄(复底)、制屦(施带)、制屧。伊尹制草屩,周文王始制麻履,秦始用丝,始皇始制靸金泥飞头鞋,始名鞋。汉始以布上脱下加锦饰,东晋始以草木巧织成如澼芙蓉为履是也。
靴
赵武灵王制靴,短靿。隋炀帝制皂靴,始长靿。马周加毡及绦,始着入殿省敷奏。
三代冠制
夏曰母追(音牟堆),周曰委貌。衡,维持冠者;紞,冠之垂者;弦缨,从下而上;綖,冠之上覆者,皆冠饰也。
冕制
有虞氏曰皇,夏后氏曰收,商汤氏曰哻,周武王曰冕。衮冕,一品服鷩冕,二品服毳冕,三品服希冕,四品服玄冕,五品服平冕。郊庙武舞郎之服,爵弁六品以下、九品以上,从祀之服,武弁武官参殿廷,武舞郎、堂下鼓人鼓吹按工之服、弁服,文官九品公事之服。
旒制
汉明帝采《周官礼记》,以定冕制,广七寸、长一尺二寸,系白珠于其端,曰旒。天子十二旒,三公及诸侯九旒,卿七旒。
冠制
太白冠,太古之白布冠也。通天冠,天子冠名。惠文冠,汉法冠也,御史服之。葛巾,葛布冠也,居士野人所服。方山冠,乐人之冠也。铁柱冠,即獬豸冠也,后以铁为柱,取其执法如铁也,故御史服之。
鵔鸃冠
汉惠帝时,郎中皆冠鵔鸃冠,傅脂粉。岸帻,起冠露额曰岸。
雄鸡冠
子路性鄙,好勇力,冠雄鸡,佩豭豚,凌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服,委贽因门人请为弟子。
竹皮冠
汉高祖为亭长,以竹皮为冠。及贵,浑服之,所谓“刘氏冠”也。诏曰:爵非公乘以上,不得冠刘氏冠。公乘,第八爵也。
弁髦
男子始冠则用弁髦,既冠则弃之,故凡物弃之不用,则曰弁髦。
帽制
接<罒离>,白帽也。常脱,毡帽也。褦襶,即今暑月所戴凉帽也,内以笠为之,外以青缯缀其檐而蔽日者也。
进贤冠
今文臣所着纱帽,即古之进贤冠也。
貂蝉冠
为侍中、中常侍所服之冠,黄金铛附蝉为文,貂尾为饰,侍中插左,常侍插右。
鹖冠
楚人居于深山,以鹖为冠,著书十六篇,号《鹖冠子》。
虎贲冠
虎卉插两鹖尾,竖左右。鹖,鸷鸟中之劲果者,秦汉施之武人。
黄冠
道士冠也。文文山愿黄冠归故乡,以备顾问。
椰子冠
苏东坡有椰子冠,广东所产,俗言茄瓢是也。
束发冠
古制也。三王画像多着此冠,名曰束发者,亦以仅能束一髻耳。
折角巾
后汉郭林宗常行梁陈之间,遇雨,巾一角沾雨而折。三国名士着巾,莫不折其角,号“林宗巾”。其见仪则如此。
折上巾
汉魏以前戴幅巾,晋、宋用幂<罒离>,后周以三尺皂绢向后幞发,名折上巾。
方巾
元杨维祯被召入见,太祖问:“卿所冠何巾?”对曰:“四方平定巾。”太祖悦其名,召中书省,依此巾制颁天下尽冠之。
网巾
明太祖一日微行至神乐观,有道士结网巾,问结此何用,对曰:“网巾用以裹头,则万发俱齐。”明日有旨命道官取网巾一十三顶,颁行天下,无贵贱,皆令裹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日用部-衣冠-译文
冠
辰氏最早教导民众将头发盘绕在头顶。尧最早制定了冠礼。黄帝最早制作了冠冕。女娲氏最早制作了簪子。尧最早制作了冠带。伏羲最早用皮革制作了弁。鲁昭公最早用绢素代替了皮革。周公最早制作了幅巾。汉末开始流行幅巾,并制作了角巾。晋代制作了接<罒离>等各种巾和葛巾,开始将巾作为礼仪用品。秦始皇为武将增加了袶袙,以区分贵贱,开始使用帻。汉元帝因为额头有浓密的头发,开始佩戴帻。王莽因为秃头,在帻上加了一层,开始使用头巾。古代没有巾,只用羃尊罍。
帽
荀最早制作了帽,舜制作了帽冠。汉成帝最早为贵臣制作了乌纱帽,后魏到隋朝都沿用。唐太宗最早制作了纱帽,用于视事和见宾,上下通用。秦汉时期开始效仿羌人制作毡帽。晋代开始用席子做骨架制作席帽。隋代开始制作帷帽用于遮挡尘土,用于远行,用皂纱连幅缀在油帽和毡笠前。唐代制作了大帽,后魏孝文帝最早赐给百官。魏文帝最早赐给百官立冬暖帽。现在赐给百官暖耳,源于此。
幞头
北朝周武帝裁布开始制作幞头。一说六国时赵魏用全幅布向后幞发,通称为头巾,俗称幞头。
幍
魏武帝制作了幍,开始在家中穿着幍(用缣布制作,用颜色区分贵贱)。荀文若最早制作了有岐的幍,因为碰到树枝形成了岐,后来效仿。
纵
周公制作了纵,用来束发。宋太祖制作了网巾,明太祖颁布天下。
古冠名
尧的黄收、牟追;汤的哻;武王的委貌;秦始皇的远游冠;汉高祖的通天冠、高山冠、鹊尾冠、长冠、竹皮冠;唐太宗的翼善冠、交天冠;宋代的平天冠,都并入君冠。殷代的章甫冠;汉代的梁冠(以梁数区分),后汉的进贤冠;唐太宗的进德冠;楚王的獬豸冠;汉代的却非冠;赵武灵王的惠文冠,装饰有金珰豹尾。汉代的武弁效仿惠文冠加蝉、鵔鸃冠、繁冠、鹖冠。秦孝公的武帻,汉文帝的介帻。西汉的翠帽,唐代的谷帽,李晟的绣帽,沉庆之的狐皮帽、汝阳王琎的砑光帽,南汉的平顶帽,后周的独孤帽、侧帽,韩熙载的轻纱帽,萧载的小博风帽。唐代的乌匼纱巾、夹罗巾,员头、平头、方头巾,宋代的云巾、歇鸱巾,汉文帝的平巾,唐中宗的踣养巾,昭宗的珠巾,诸葛孔明的纶巾,谢万的白纶巾,祢衡的练巾,石季伦的紫纶巾,桑维翰的蝉翼纱巾。张孝秀的谷皮巾,陶弘景的鹿皮巾,王衍的尖巾,顾况的华阳巾,山简的白鹭巾,高九万的渔巾,程伊川的阔幅巾,苏子瞻的加辅方巾,牛弘的卜桐巾,王邻的菱角巾,罗隐的减样平方巾。
履
黄帝的臣子于则最早制作了履(单底),周公制作了舄(复底)、屦(带子)、屧。伊尹制作了草屩,周文王最早制作了麻履,秦代开始用丝,秦始皇最早制作了靸金泥飞头鞋,开始称为鞋。汉代开始在布鞋上加锦饰,东晋开始用草木巧妙编织成如澼芙蓉的履。
靴
赵武灵王制作了靴,短靿。隋炀帝制作了皂靴,开始长靿。马周加上了毡和绦,开始穿着进入殿省敷奏。
三代冠制
夏代称为母追(音牟堆),周代称为委貌。衡,是维持冠的;紞,是冠的垂饰;弦缨,是从下而上的;綖,是冠的上覆部分,都是冠的装饰。
冕制
有虞氏称为皇,夏后氏称为收,商汤氏称为哻,周武王称为冕。衮冕,一品服鷩冕,二品服毳冕,三品服希冕,四品服玄冕,五品服平冕。郊庙武舞郎的服装,爵弁六品以下、九品以上,从祀的服装,武弁武官参殿廷,武舞郎、堂下鼓人鼓吹按工的服装、弁服,文官九品公事的服装。
旒制
汉明帝采用《周官礼记》,制定了冕制,宽七寸、长一尺二寸,在末端系上白珠,称为旒。天子十二旒,三公及诸侯九旒,卿七旒。
冠制
太白冠,是太古的白布冠。通天冠,是天子的冠名。惠文冠,是汉代的法冠,御史佩戴。葛巾,是葛布冠,居士和野人佩戴。方山冠,是乐人的冠。铁柱冠,即獬豸冠,后来用铁做柱,取其执法如铁,所以御史佩戴。
鵔鸃冠
汉惠帝时,郎中都佩戴鵔鸃冠,涂脂粉。岸帻,是起冠露额。
雄鸡冠
子路性格粗鄙,好勇力,戴雄鸡冠,佩豭豚,凌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来服气,委贽通过门人请求成为弟子。
竹皮冠
汉高祖做亭长时,用竹皮做冠。后来显贵,仍然佩戴,称为“刘氏冠”。诏曰:爵位不到公乘以上,不得戴刘氏冠。公乘,是第八爵。
弁髦
男子开始戴冠时用弁髦,戴冠后就弃之不用,所以凡物弃之不用,就称为弁髦。
帽制
接<罒离>,是白帽。常脱,是毡帽。褦襶,即现在暑月所戴的凉帽,内用笠,外用青缯缀其檐而蔽日。
进贤冠
现在文臣所戴的纱帽,就是古代的进贤冠。
貂蝉冠
是侍中、中常侍所戴的冠,黄金铛附蝉为文,貂尾为饰,侍中插左,常侍插右。
鹖冠
楚人居于深山,以鹖为冠,著书十六篇,号《鹖冠子》。
虎贲冠
虎卉插两鹖尾,竖左右。鹖,是鸷鸟中的劲果者,秦汉时用于武人。
黄冠
是道士的冠。文文山愿戴黄冠归故乡,以备顾问。
椰子冠
苏东坡有椰子冠,广东所产,俗称茄瓢。
束发冠
是古制。三王画像多戴此冠,称为束发者,也因仅能束一髻。
折角巾
后汉郭林宗常行梁陈之间,遇雨,巾一角沾雨而折。三国名士戴巾,无不折其角,称为“林宗巾”。其见仪则如此。
折上巾
汉魏以前戴幅巾,晋、宋用幂<罒离>,后周以三尺皂绢向后幞发,称为折上巾。
方巾
元杨维祯被召入见,太祖问:“卿所戴何巾?”对曰:“四方平定巾。”太祖悦其名,召中书省,依此巾制颁天下尽戴之。
网巾
明太祖一日微行至神乐观,有道士结网巾,问结此何用,对曰:“网巾用以裹头,则万发俱齐。”明日有旨命道官取网巾一十三顶,颁行天下,无贵贱,皆令裹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日用部-衣冠-注解
冠:古代男子成年时戴的帽子,象征着成年和尊严。
帽:头部覆盖物,用于保护头部或作为装饰。
幞头:古代的一种头巾,用于包裹头发。
幍:古代的一种头巾,通常用于日常家居。
纵:古代用于束发的带子。
履:鞋子,古代鞋子的种类和材质多样,反映了不同的社会地位和时代特色。
靴:高筒鞋,通常用于骑马或军事活动。
冕:古代帝王或高级官员的礼帽,象征着权力和尊贵。
旒:冕上的垂饰,通常由珠子制成,数量和长度代表不同的等级。
弁髦:古代男子成年后不再使用的头饰,象征着成年的过渡。
进贤冠:古代文官所戴的帽子,象征着学识和地位。
貂蝉冠:古代高级官员的帽子,装饰有貂尾和蝉形金饰。
鹖冠:古代楚地的一种帽子,以鹖鸟的羽毛装饰。
虎贲冠:古代武士的帽子,装饰有虎皮和鹖尾。
黄冠:道士的帽子,象征着道教的身份。
椰子冠:以椰子壳制成的帽子,具有地方特色。
束发冠:古代用于束发的帽子,常见于古代帝王的画像中。
折角巾:古代名士常戴的头巾,因一角折起而得名。
折上巾:古代的一种头巾,向后折叠固定。
方巾:古代的一种方形头巾,象征着文人的身份。
网巾:古代用于包裹头发的网状头巾,明代广泛流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日用部-衣冠-评注
这段文本详细记录了古代中国各种头饰的起源、发展和文化意义,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审美观念。从黄帝制冠冕到明代网巾的普及,每一种头饰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功能。例如,冕和旒的使用严格遵循等级制度,体现了古代中国严格的礼仪规范。而像折角巾和方巾这样的头饰,则更多地体现了文人的风雅和个性。
此外,文本中还提到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头饰,如鹖冠和椰子冠,这些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的地域文化多样性,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通过对这些头饰的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审美趣味以及社会结构。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是对古代头饰的简单记录,更是对古代中国文化、社会结构和审美观念的一次深刻展示。通过对这些头饰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