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方术部-符咒

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代表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成书于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夜航船》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笔记著作,共20卷,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民俗等各个方面。书中以简洁生动的笔触记录了大量的知识和趣闻,既有趣味性又具知识性,被誉为“明末清初的百科全书”,是研究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方术部-符咒-原文

治脚麻法

口称木瓜曰:“还我木瓜钱,急急如律令!”一气念七遍,即止。

治疟咒饼法,先面东烧香虔诚,于油饼中书一“摊”字,以笔圈之,从左边圈三次,将饼于香上诵“乾元亨利贞”七遍。当发日,早掐取所书字,用枣汤嚼饼食之,无不效。 病痞,多念《秽迹咒》,愈。

辟百邪恶鬼,令人不病疫,常以鸡鸣时存心念四海神名三七遍,曰:“东海神阿明,南海神祝融,西海神巨来,北海神禹强。”每入病人宅,存心念三遍,口勿诵。

咒疟法,取梨一个,先吸南方气一口,将梨子咒曰:“南方有池,池中有水,水中有鱼,三头九尾,不食人间五谷,唯食疟鬼。”咒三遍,吹于梨上,书“敕杀死”三字,令病人临发前食之。

一切疾患疼痛咒枣法,咒曰:“金木水火土,五行助力,六甲同威,天罡大神,收入枣心,枣入肠中,六腑安宁,万病俱息。急速求荣!”用枣一个,念咒一遍,吸罡气一口入枣中。男去尖,女去蒂,用水嚼下,忌厌物七日。

咒齿痛,用纸一张,随大小方圆,折作七层,取三寸钉一枚,于屋袱或梁上,当纸中心钉之。下钉之时,先吸南方气一口,默咒曰:“南方赤虫子,故来食我齿,钉在袱梁上,永处千年纸。”每咒一遍,令患人咳一声,及吸气一口,下钉锤一捶。如是咒七遍,即七吸气,七捶钉其齿,立效。

咒风疹,用纸一张,熟挪之于患人身体上下冒掠之。其初欲行时取东方气一口,默念曰:“东来马子,西来驴子,好面败客待文书,急急如律令!敕。”乃上下冒掠,弃乱纸于门外东道口而归。

如入山林,默念“仪方不见蛇”,默念“仪康不怕虎”。 有蛇虺处,多以小瓦片书“仪方”二字,蛇自畏避。

凡被蜈蚣咬,急以手指于地上“干上”中书一“王”字,于“王”字内撮土糁咬处,即愈。

“多求致怨憎,少求人不爱,梵智求龙珠,水不复相见。”书此四句,雕贴于墙壁间,可断蛇。

辟蚊子,咒曰:“天地太清,日月太明,阴阳太和,急急如律令!敕。”面北阴念七遍,吸气吹灯草上,点之。

“地哩穴哩娑婆诃”,此咒,居人家每夜点烛了,面北立志,心念诵七遍,将剔灯杖子,灯焰上度过,搅油七匝,能免一切蛾蠓投焰之苦。

去壁虱法,上写“欠我青州木瓜钱”,贴床脚,即去。

倒念《揭谤咒》七遍,能使网罟无所得。

遇夜行或寝处惊怖恶梦,即咒曰:“婆珊婆,演底摄。”

脚转筋疼,书木瓜字于疼处,则止。

闭气念“干元亨利贞”七遍,嚼钱即碎。

釜鸣,呼“婆女”七。

每闻鸦噪,默念“干元亨利贞”七遍。

渡江者朱书“禹”字佩之,免风涛,保安吉。

蜂螫人,就地以竹写“丙丁火”三字七遍,取土揩螫处。

降犬法,左手挑寅剔丁掐戌,念“云龙风虎,降伏猛兽”。其犬不吠而去,不咬人。

降蛇法,咒曰:“天迷迷,地迷迷,不识吾时。天蒙蒙,地蒙蒙,不识吾踪。左为潭鹿鸟乙步,右为鸟鹞三二步。”又念曰:“吾是大鹏鸟,千年万年王。”

咒枣法治百病,咒曰:“华表柱。”念七遍,望天罡取气一口,吹于枣上,嚼吃汤水下。

华表柱,鬼之祖名也。

遇人捕鱼鳖飞禽走兽之属,但念“南无宝胜如来”,捕者终无所获。

赌骰子咒云:“伊帝弥帝,弥揭罗帝。”

百鸟粪衣,念“护罗”七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方术部-符咒-译文

治疗脚麻的方法

口中念着木瓜说:“还我木瓜钱,急急如律令!”一口气念七遍,脚麻就会停止。

治疗疟疾的咒饼法,先面向东方烧香虔诚祈祷,在油饼上写一个“摊”字,用笔圈起来,从左边圈三次,然后将饼放在香上念“乾元亨利贞”七遍。在发病当天,早上掐取所写的字,用枣汤嚼饼吃下,效果显著。治疗痞病,多念《秽迹咒》,病就会痊愈。

辟除百邪恶鬼,使人不生病疫,常在鸡鸣时心中默念四海神的名字三七遍,说:“东海神阿明,南海神祝融,西海神巨来,北海神禹强。”每次进入病人家里,心中默念三遍,不要出声念。

咒疟法,取一个梨,先吸一口南方的气,对着梨子念咒:“南方有池,池中有水,水中有鱼,三头九尾,不食人间五谷,唯食疟鬼。”念三遍,吹在梨上,写上“敕杀死”三个字,让病人在发病前吃下。

治疗一切疾病疼痛的咒枣法,念咒:“金木水火土,五行助力,六甲同威,天罡大神,收入枣心,枣入肠中,六腑安宁,万病俱息。急速求荣!”用一个枣,念一遍咒,吸一口罡气吹入枣中。男人去掉枣尖,女人去掉枣蒂,用水嚼下,忌食厌物七天。

治疗牙痛的咒法,用一张纸,按大小折成七层,取一枚三寸长的钉子,在屋梁或房梁上,对准纸的中心钉下。钉钉子时,先吸一口南方的气,默念咒语:“南方赤虫子,故来食我齿,钉在袱梁上,永处千年纸。”每念一遍咒,让病人咳一声,并吸一口气,钉一锤。这样念七遍咒,吸七口气,钉七锤,牙痛立刻见效。

治疗风疹的咒法,用一张纸,揉搓后在病人身体上下擦拭。开始时先吸一口东方的气,默念:“东来马子,西来驴子,好面败客待文书,急急如律令!敕。”然后上下擦拭,将纸扔到门外东道口再回来。

如果进入山林,默念“仪方不见蛇”,默念“仪康不怕虎”。在有蛇的地方,多用小瓦片写上“仪方”二字,蛇自然会避开。

凡是被蜈蚣咬伤,赶紧用手指在地上写一个“王”字,在“王”字内撮土敷在咬伤处,立刻痊愈。

“多求致怨憎,少求人不爱,梵智求龙珠,水不复相见。”写下这四句话,雕刻贴在墙壁上,可以驱蛇。

驱蚊子的咒语:“天地太清,日月太明,阴阳太和,急急如律令!敕。”面向北方默念七遍,吸气吹在灯草上,点燃。

“地哩穴哩娑婆诃”,这个咒语,每晚点蜡烛时,面向北方立志,心中默念七遍,用剔灯杖在灯焰上搅动七圈,可以避免蛾蠓扑火的困扰。

去除壁虱的方法,写上“欠我青州木瓜钱”,贴在床脚,壁虱就会离开。

倒念《揭谤咒》七遍,可以使渔网一无所获。

遇到夜行或睡觉时做恶梦,立刻念咒:“婆珊婆,演底摄。”

脚抽筋疼痛,在疼痛处写“木瓜”二字,疼痛就会停止。

闭气念“干元亨利贞”七遍,嚼钱就会碎。

锅鸣时,喊“婆女”七遍。

每次听到乌鸦叫,默念“干元亨利贞”七遍。

渡江的人用朱砂写“禹”字佩戴,可以避免风浪,保平安。

被蜂蜇伤,就地用竹子写“丙丁火”三字七遍,取土擦在蜇伤处。

降服狗的方法,左手挑寅剔丁掐戌,念“云龙风虎,降伏猛兽”。狗就不会吠叫,也不会咬人。

降服蛇的咒语:“天迷迷,地迷迷,不识吾时。天蒙蒙,地蒙蒙,不识吾踪。左为潭鹿鸟乙步,右为鸟鹞三二步。”又念:“吾是大鹏鸟,千年万年王。”

用咒枣法治疗百病,念咒:“华表柱。”念七遍,望天罡取气一口,吹在枣上,嚼碎后用汤水送下。

华表柱,是鬼的祖先的名字。

遇到有人捕鱼鳖飞禽走兽时,只要念“南无宝胜如来”,捕猎者最终会一无所获。

赌骰子的咒语:“伊帝弥帝,弥揭罗帝。”

用百鸟粪做衣服,念“护罗”七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方术部-符咒-注解

木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木瓜常被视为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乾元亨利贞:出自《易经》,是乾卦的卦辞,象征着天道的运行和宇宙的秩序。

秽迹咒:一种道教咒语,用于驱邪治病。

四海神名:指东海、南海、西海、北海的神名,反映了古代中国对海洋的崇拜和信仰。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

六甲:道教中的六位神将,分别代表天干中的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

天罡:道教中的星神,被认为是北斗七星中的一颗,具有驱邪避凶的力量。

仪方: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能够驱赶蛇类。

干上:指地面上的干燥部分,常用于书写符咒。

揭谤咒:一种咒语,用于消除诽谤和谣言。

婆珊婆,演底摄:一种咒语,用于驱除恶梦和恐惧。

禹: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治水英雄,被认为具有保护渡江者免受风涛之害的能力。

丙丁火:指五行中的火,丙丁是天干中的火属性。

云龙风虎:道教中的神兽,象征着力量和威严。

华表柱:道教中的鬼祖名,被认为具有驱邪治病的力量。

南无宝胜如来:佛教中的一种咒语,用于祈求保护和庇佑。

伊帝弥帝,弥揭罗帝:一种咒语,用于祈求赌博时的好运。

护罗:一种咒语,用于保护衣物免受鸟粪污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方术部-符咒-评注

这段文本展示了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和道教、佛教咒语的多样性。通过这些咒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超自然力量的依赖。这些咒语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还体现了人们对健康和安全的追求。

文本中的咒语大多与治疗疾病、驱邪避凶有关,如治脚麻法、治疟咒饼法、咒齿痛等。这些咒语的使用方法往往结合了具体的物品和仪式,如使用木瓜、油饼、梨子、枣等,反映了古代中国医学与宗教的紧密结合。

此外,文本中还提到了许多神名和神兽,如四海神名、天罡、仪方等,这些神名和神兽在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象征着自然力量和宇宙秩序。通过这些神名和神兽,古人试图与自然力量沟通,祈求保护和庇佑。

文本中的咒语和仪式还体现了古代中国对文字和符号的崇拜。如书写“摊”字、“敕杀死”三字、“王”字等,这些文字和符号被认为具有驱邪治病的力量,反映了古代中国对文字的重视和崇拜。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习俗,还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力量和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和依赖。通过这些咒语和仪式,古人试图与自然力量沟通,祈求健康、安全和幸福。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方术部-符咒》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769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