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代表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成书于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夜航船》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笔记著作,共20卷,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民俗等各个方面。书中以简洁生动的笔触记录了大量的知识和趣闻,既有趣味性又具知识性,被誉为“明末清初的百科全书”,是研究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文学部-字学-原文
神农始为历日。
文王始为经书。周公始为政书。
黄帝受玄女始为《兵符》。吕望始为《韬略》。
周公始为《四方志》。李悝次诸国律,始为《法经》。
周公始为稗官。战国时始为小说。宋高宗始为词话。
神农尝百药,始着方书。黄帝与岐伯问答。雷公受业,着《内外经》。巫妎占六岁以下小儿寿天,着《颅顖经》。
汉甘公始为命书,唐举始为相书,郭璞始为风水书。
景虑始口授,大月氏王使尹存浮屠经。蔡愔、秦景始奉使得天竺佛书,梁武帝合五千四百卷为三藏。
黄帝使史甲作戒,始著书。成汤始撰书名(凡书各有名)。黄帝始为铭、为箴。帝喾始为颂。
伏羲始为记事。司马迁始为纪。沉约始为类事。
子夏始为序。公羊高始为注。郑玄始为笺释。赵岐始为题跋。
庄周始为说。田骈始为辨。荀卿始为论解。
夏启始为檄,伊尹始为训。
黄帝始为传。
周公始为诔。
鬻熊始为子。庾仲容始为钞。刘歆始为集。
南朝始为文、为笔(今诗文通称文笔)。恶宋始为文受礼。隋始受钱,唐始盛。
汉始称贾逵为舌耕,唐始称王勃为笔耕(以为文取丰金也)。高颖始索润笔(时为郑译草封沛国制)。王隐君始歌卖文(段湛卖文)。
任昉《文章缘起》:三言诗,晋散骑常侍夏侯湛作。四言诗,前汉楚王傅韦孟谏楚王戊诗。五言诗,汉骑都尉李陵与苏武诗。六言诗,汉大司农谷永作。七言诗,汉武帝柏梁台连句。九言诗,魏高贵乡公作。赋,楚大夫宋玉作。歌,荆轲作《易水歌》。《离骚》,楚屈原作。
诏,起秦时玺文。秦始皇传国玺。
册文,汉武帝封三王册文,表,淮南王安谏代闽表。让表,汉东平王苍上表让骠骑将军。上书,秦丞相李斯上始皇书;汉太史令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对贤良策,汉太子家令晁错。上疏,汉大中大夫东方朔。启,晋吏部郎山涛作选启。作奏记,汉江都相诣公孙弘奏记。笺,汉护军班固说东平王笺。谢恩,汉丞相魏相诣公车谢恩。令,汉淮南王谢群公令。奏,汉牧乘奏书谏吴王濞。驳,汉吾丘寿王驳公孙弘禁民不得挟弓。议论,王褒四子讲德论,汉韦玄成奏罢郡国庙议。弹文,晋刘州刺史王深集杂弹文。
骚,汉扬雄作。荐,后汉云阳令朱云荐伏湛。教,京兆君王尊出教,告属县。封事,汉魏相奏霍氏专权封事。白事,汉孔融主薄作白事书。移书,汉刘歆移书谏太学博士,论《左氏春秋》。铭,秦始皇会稽山刻石铭。箴,扬雄《九州百官箴》。《封禅书》,汉文园令司马相如。赞,司马相如作《荆轲赞》。颂,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序,汉沛郡太守作《邓后序》。引,琴操有《箜篌引》。《志录》,扬雄作。记,扬雄作《蜀记》。
碑,汉惠帝四皓碑。碣,晋潘尼作潘黄门碣。
诰,汉司隶从事冯衍作。誓,汉蔡邕作《艰誓》。露布,汉贾弘为马超伐曹操作。檄,汉丞相琳祭酒陈曹檄作。操明文,汉泰山太守应劭作。对问,宋玉《对楚王问》。传,汉东方朔作《非有先生传》。上章,孔融上章缴。《大中大夫解嘲》,扬雄作。训,汉丞相主簿繁软祠其先生训。乐府,即古诗各体。词,汉武帝《秋风词》。旨,后汉崔骃作《达旨》。劝进,魏尚书令荀攸《劝魏王进文》。喻难,汉司马相如《喻巴蜀》,并《难蜀父老》文。诫,后汉杜笃作《女诫》吊文,贾谊《吊屈原文》。告,魏阮瑀为文帝作《舒告》。传赞,刘歆作《列女传赞》。谒文,后汉别部司马张超谒孔子文。析文,后汉傅毅作高阙析文。祝文,董仲舒祝日蚀文。
行状,汉丞相仓曹傅朝干作《杨元相行状》。哀策,汉乐安相李亢作《和帝哀策》。哀颂,汉会稽东郡尉张纮作《陶侯哀颂》。墓志,晋东阳太守殷仲文作从弟墓志。诔,汉武帝公孙弘诔。悲文,蔡邕作悲温舒文。祭文,后汉车骑郎杜笃作祭延钟文。哀词,汉班固梁氏哀词。挽词,魏光禄勋缪袭作。
发,汉枚乘作《七发》。离合词,孔融作四言离合诗。《连珠》,扬雄作。篇,汉司马相如作《凡将篇》。歌诗,枚乘作丽人歌诗。遗命,晋散骑常侍江统作。图,汉河间相张人作《玄图》。势,汉济北相崔瑗作《草书势》。约,王褒作《僮约》。
伏羲命仓颉、沮诵始造字。仓颉造字,天雨血,鬼夜哭,龙乃潜藏。
六书
苍颉造字,有六书:一曰象形(谓日月之类,象日月之形体也),二曰假借(谓令长之类,一字两用也),三曰指事(谓上下之类,人在一上为上,人在一下为下,各指其事,以为言也),四曰会意(谓武信之类,止戈为武,人言为信,会合人意也),五曰转注(谓考老之类,左右相转,以为言也),六曰谐声(谓江河之类,以水为形,以工可为声也)。
字祖
蝌蚪书乃字之祖。庖牺氏有龙瑞,作龙书。神农有嘉穗,作穗书。黄帝因卿云作云书。尧因灵龟作龟书。夏后氏作钟鼎,有钟鼎书。朱宣氏有凤瑞,作凤书。周文王因赤雁衔书,武王因丹鸟入室作鸟书,因白鱼入舟作鱼书。
周宣王史籀始为大篆,名籀篆。李斯始为小篆,名玉箸篆。
历朝断书
仓颉而降,凡五变:古文,蝌蚪,籀篆,隶,草。
秦书八体
大篆、小篆、刻符鸟(有云脚,印符用),虫书、摹印(曲体印用,亦名缪篆),置书(即萧何题笔未央),殳书(随势书),隶书
汉六体
试吏古文、奇字、篆、隶、缪篆、虫书。
唐定五体
古文、大篆、小篆、虫书、隶。
张怀瓘十体断书
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章、草、行书、飞白。
唐度之十体
古文、大篆、小篆、八分、飞白、薤叶(本务光)、悬针、垂露(表章用,三曹喜作)、鸟书、连珠。
宋十二体
殳书、传信、鸟书、刻符、萧籀、署书、芝英书(汉武帝植芝作)、气候直时书(相如采日辰虫形作)、鹤头书(汉诏板用)、偃波书(鹤头纤乱者)、转宿篆(司马子韦以荧惑退舍作)、蚕书(秋胡妻作)。
小篆体八鼎
小篆、薤叶、垂露、悬针、缨络(刘德观星作)、柳叶(卫瓘作)、剪刀(韦诞作)、外国胡书(阿马儿抹王授)。
韵之字数
沈约韵一万一千五百二十字,《广韵》二万六千一百九十四字。
八分书
蔡文姬言,割程隶字八分,取二分;割李篆字二分,取八分,故名八分书。
章草
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谓之章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文学部-字学-译文
神农最早制定了历法。
周文王最早编写了经书。周公最早编写了政书。
黄帝从玄女那里接受了《兵符》。吕望最早编写了《韬略》。
周公最早编写了《四方志》。李悝整理了各国的法律,最早编写了《法经》。
周公最早设立了稗官。战国时期开始有了小说。宋高宗最早编写了词话。
神农尝百草,最早编写了药方书。黄帝与岐伯进行了问答。雷公学习医术,编写了《内外经》。巫妎占卜六岁以下儿童的寿命,编写了《颅顖经》。
汉朝的甘公最早编写了命书,唐朝的唐举最早编写了相书,郭璞最早编写了风水书。
景虑最早口授佛经,大月氏王派尹存带来了浮屠经。蔡愔和秦景最早奉命从天竺带回了佛经,梁武帝将这些佛经合编为三藏,共五千四百卷。
黄帝让史甲编写了戒律,最早编写了书籍。成汤最早为书籍命名(每本书都有自己的名字)。黄帝最早编写了铭文和箴言。帝喾最早编写了颂文。
伏羲最早开始记事。司马迁最早编写了纪传体史书。沉约最早编写了类书。
子夏最早编写了序文。公羊高最早编写了注释。郑玄最早编写了笺释。赵岐最早编写了题跋。
庄周最早编写了说理文。田骈最早编写了辩论文。荀卿最早编写了论解文。
夏启最早编写了檄文,伊尹最早编写了训诫文。
黄帝最早编写了传记。
周公最早编写了诔文。
鬻熊最早编写了子书。庾仲容最早编写了钞书。刘歆最早编写了文集。
南朝时期开始有了文和笔的区分(现在诗文通称为文笔)。宋朝开始有了文受礼的习俗。隋朝开始有了受钱的习俗,唐朝开始盛行。
汉朝开始称贾逵为舌耕,唐朝开始称王勃为笔耕(因为写文章可以赚取丰厚的报酬)。高颖最早索要润笔费(当时为郑译起草封沛国的制书)。王隐君最早以卖文为生(段湛卖文)。
任昉的《文章缘起》中提到:三言诗是晋朝散骑常侍夏侯湛所作。四言诗是前汉楚王傅韦孟劝谏楚王戊的诗。五言诗是汉朝骑都尉李陵与苏武的诗。六言诗是汉朝大司农谷永所作。七言诗是汉武帝在柏梁台连句所作。九言诗是魏高贵乡公所作。赋是楚大夫宋玉所作。歌是荆轲所作的《易水歌》。《离骚》是楚国的屈原所作。
诏书起源于秦朝的玺文。秦始皇的传国玺是最早的诏书。
册文是汉武帝封三王的册文,表是淮南王安劝谏代闽的表。让表是汉东平王苍上表让骠骑将军。上书是秦朝丞相李斯上给秦始皇的书信;汉朝太史令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对贤良策是汉朝太子家令晁错所作。上疏是汉朝大中大夫东方朔所作。启是晋朝吏部郎山涛所作的选启。作奏记是汉朝江都相诣公孙弘的奏记。笺是汉朝护军班固说东平王的笺。谢恩是汉朝丞相魏相诣公车的谢恩。令是汉朝淮南王谢群公的令。奏是汉朝牧乘奏书劝谏吴王濞。驳是汉朝吾丘寿王驳公孙弘禁止百姓携带弓箭的奏章。议论是王褒的四子讲德论,汉朝韦玄成奏罢郡国庙的议论。弹文是晋朝刘州刺史王深集的杂弹文。
骚是汉朝扬雄所作。荐是后汉云阳令朱云推荐伏湛的奏章。教是京兆君王尊发布的教令,告知属县。封事是汉朝魏相奏霍氏专权的封事。白事是汉朝孔融主薄所作的白事书。移书是汉朝刘歆移书劝谏太学博士,讨论《左氏春秋》。铭是秦始皇在会稽山刻石的铭文。箴是扬雄的《九州百官箴》。《封禅书》是汉朝文园令司马相如所作。赞是司马相如所作的《荆轲赞》。颂是汉朝王褒的《圣主得贤臣颂》。序是汉朝沛郡太守所作的《邓后序》。引是琴操中的《箜篌引》。《志录》是扬雄所作。记是扬雄所作的《蜀记》。
碑是汉惠帝的四皓碑。碣是晋朝潘尼所作的潘黄门碣。
诰是汉朝司隶从事冯衍所作。誓是汉朝蔡邕所作的《艰誓》。露布是汉朝贾弘为马超伐曹操所作的檄文。檄是汉朝丞相琳祭酒陈曹檄所作。操明文是汉朝泰山太守应劭所作。对问是宋玉的《对楚王问》。传是汉朝东方朔所作的《非有先生传》。上章是孔融上章缴。《大中大夫解嘲》是扬雄所作。训是汉朝丞相主簿繁软祠其先生的训诫。乐府是古诗的各种体裁。词是汉武帝的《秋风词》。旨是后汉崔骃所作的《达旨》。劝进是魏朝尚书令荀攸的《劝魏王进文》。喻难是汉朝司马相如的《喻巴蜀》,以及《难蜀父老》文。诫是后汉杜笃所作的《女诫》。吊文是贾谊的《吊屈原文》。告是魏朝阮瑀为文帝所作的《舒告》。传赞是刘歆所作的《列女传赞》。谒文是后汉别部司马张超谒孔子的文。析文是后汉傅毅所作的高阙析文。祝文是董仲舒的祝日蚀文。
行状是汉朝丞相仓曹傅朝干所作的《杨元相行状》。哀策是汉朝乐安相李亢所作的《和帝哀策》。哀颂是汉朝会稽东郡尉张纮所作的《陶侯哀颂》。墓志是晋朝东阳太守殷仲文为从弟所作的墓志。诔是汉武帝为公孙弘所作的诔文。悲文是蔡邕所作的悲温舒文。祭文是后汉车骑郎杜笃所作的祭延钟文。哀词是汉朝班固的梁氏哀词。挽词是魏朝光禄勋缪袭所作。
发是汉朝枚乘所作的《七发》。离合词是孔融所作的四言离合诗。《连珠》是扬雄所作。篇是汉朝司马相如所作的《凡将篇》。歌诗是枚乘所作的丽人歌诗。遗命是晋朝散骑常侍江统所作。图是汉朝河间相张人所作的《玄图》。势是汉朝济北相崔瑗所作的《草书势》。约是王褒所作的《僮约》。
伏羲命令仓颉和沮诵最早创造了文字。仓颉创造文字时,天上下血雨,鬼在夜里哭泣,龙也潜藏起来。
六书
仓颉创造文字时,有六种书写方式:一是象形(比如日月,像日月的形状),二是假借(比如令长,一个字有两种用法),三是指事(比如上下,人在一上为上,人在一下为下,各指其事,用来表达意思),四是会意(比如武信,止戈为武,人言为信,合起来表达意思),五是转注(比如考老,左右相转,用来表达意思),六是谐声(比如江河,以水为形,以工可为声)。
字祖
蝌蚪书是文字的始祖。庖牺氏有龙的祥瑞,创造了龙书。神农有嘉穗,创造了穗书。黄帝因卿云创造了云书。尧因灵龟创造了龟书。夏后氏创造了钟鼎,有了钟鼎书。朱宣氏有凤的祥瑞,创造了凤书。周文王因赤雁衔书,武王因丹鸟入室创造了鸟书,因白鱼入舟创造了鱼书。
周宣王的史籀最早创造了大篆,称为籀篆。李斯最早创造了小篆,称为玉箸篆。
历朝断书
从仓颉开始,文字经历了五次变化:古文,蝌蚪文,籀篆,隶书,草书。
秦书八体
大篆、小篆、刻符鸟(有云脚,用于印符),虫书、摹印(曲体印用,也叫缪篆),置书(即萧何题笔未央),殳书(随势书),隶书。
汉代的六种书体
包括试吏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
唐代确定的五种书体
包括古文、大篆、小篆、虫书、隶书。
张怀瓘的十种书体
包括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草、草书、行书、飞白。
唐代的十种书体
包括古文、大篆、小篆、八分、飞白、薤叶(本务光)、悬针、垂露(用于表章,三曹喜作)、鸟书、连珠。
宋代的十二种书体
包括殳书、传信、鸟书、刻符、萧籀、署书、芝英书(汉武帝植芝作)、气候直时书(相如采日辰虫形作)、鹤头书(用于汉诏板)、偃波书(鹤头纤乱者)、转宿篆(司马子韦以荧惑退舍作)、蚕书(秋胡妻作)。
小篆体的八种变体
包括小篆、薤叶、垂露、悬针、缨络(刘德观星作)、柳叶(卫瓘作)、剪刀(韦诞作)、外国胡书(阿马儿抹王授)。
韵书的字数
沈约的韵书有一万一千五百二十字,《广韵》有二万六千一百九十四字。
八分书
蔡文姬说,将程隶字的八分去掉,取二分;将李篆字的二分去掉,取八分,因此称为八分书。
章草
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创作《急就章》,解散隶书的体式,称为章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文学部-字学-注解
神农: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始祖,相传他尝百草,发明了农业和医药。
文王:周文王,周朝的奠基者之一,以仁德著称,被后世尊为圣人。
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周朝的重要政治家,制定了周礼,对后世影响深远。
黄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开创了中华文明。
吕望:即姜子牙,周朝开国功臣,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李悝:战国时期魏国的政治家,制定了《法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成文法典之一。
伏羲: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之一,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始祖,发明了八卦。
司马迁:西汉时期的史学家,著有《报任少卿书》。
庄周:即庄子,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有《庄子》。
荀卿:即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有《荀子》。
夏启:夏朝的开国君主,大禹的儿子,继承了大禹的治水事业。
伊尹:商朝的开国功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辅佐商汤建立了商朝。
鬻熊: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者,著有《鬻子》。
庾仲容:南朝时期的文学家,著有《庾子山集》。
刘歆:西汉时期的学者,著有《列女传赞》。
贾逵:东汉时期的学者,以舌耕(讲学)著称。
王勃:唐代文学家,以笔耕(写作)著称,著有《滕王阁序》。
高颖:隋朝时期的文学家,以索润笔(索要稿费)著称。
任昉:南朝时期的文学家,著有《文章缘起》。
夏侯湛:晋朝时期的文学家,著有《三言诗》。
韦孟:西汉时期的文学家,著有《四言诗》。
李陵:西汉时期的将领,著有《五言诗》。
谷永:西汉时期的文学家,著有《六言诗》。
汉武帝:西汉时期的皇帝,著有《公孙弘诔》。
宋玉:战国时期楚国的文学家,著有《对楚王问》。
荆轲:战国时期燕国的刺客,著有《易水歌》。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的文学家,著有《离骚》。
秦始皇:秦朝的开国皇帝,著有《会稽山刻石铭》。
淮南王安:西汉时期的诸侯王,著有《谏代闽表》。
东平王苍:西汉时期的诸侯王,著有《上表让骠骑将军》。
李斯:秦朝的丞相,始为小篆。
晁错:西汉时期的政治家,著有《对贤良策》。
东方朔:西汉时期的文学家,著有《非有先生传》。
山涛:晋朝时期的政治家,著有《选启》。
班固:东汉时期的史学家,著有《梁氏哀词》。
魏相:西汉时期的丞相,著有《奏霍氏专权封事》。
淮南王:西汉时期的诸侯王,著有《谢群公令》。
牧乘:西汉时期的文学家,著有《奏书谏吴王濞》。
吾丘寿王:西汉时期的文学家,著有《驳公孙弘禁民不得挟弓》。
王褒:西汉时期的文学家,著有《僮约》。
韦玄成:西汉时期的政治家,著有《奏罢郡国庙议》。
王深:晋朝时期的文学家,著有《杂弹文》。
扬雄:西汉时期的文学家,著有《连珠》。
朱云:东汉时期的文学家,著有《荐伏湛》。
君王尊:东汉时期的文学家,著有《出教》。
孔融:东汉时期的文学家,著有《四言离合诗》。
司马相如:西汉时期的文学家,著有《凡将篇》。
沛郡太守:西汉时期的官员,著有《邓后序》。
琴操:古代琴曲,著有《箜篌引》。
汉惠帝:西汉时期的皇帝,著有《四皓碑》。
潘尼:晋朝时期的文学家,著有《潘黄门碣》。
冯衍:东汉时期的文学家,著有《诰》。
蔡邕:东汉时期的文学家,著有《悲温舒文》。
贾弘:东汉时期的文学家,著有《露布》。
陈琳:东汉时期的文学家,著有《檄》。
应劭:东汉时期的文学家,著有《操明文》。
繁钦:东汉时期的文学家,著有《祠其先生训》。
崔骃:东汉时期的文学家,著有《达旨》。
荀攸:三国时期魏国的政治家,著有《劝魏王进文》。
杜笃:东汉时期的文学家,著有《祭延钟文》。
贾谊:西汉时期的文学家,著有《吊屈原文》。
阮瑀:三国时期魏国的文学家,著有《舒告》。
张超:东汉时期的文学家,著有《谒孔子文》。
傅毅:东汉时期的文学家,著有《高阙析文》。
董仲舒:西汉时期的学者,著有《祝日蚀文》。
傅朝干:东汉时期的文学家,著有《杨元相行状》。
李亢:东汉时期的文学家,著有《和帝哀策》。
张纮:东汉时期的文学家,著有《陶侯哀颂》。
殷仲文:晋朝时期的文学家,著有《从弟墓志》。
缪袭:三国时期魏国的文学家,著有《挽词》。
枚乘:西汉时期的文学家,著有《丽人歌诗》。
江统:晋朝时期的文学家,著有《遗命》。
张人:东汉时期的文学家,著有《玄图》。
崔瑗:东汉时期的文学家,著有《草书势》。
仓颉: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文字始祖,相传他创造了汉字。
六书:古代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蝌蚪书:古代的一种文字,形状像蝌蚪,被认为是汉字的早期形式。
庖牺氏: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之一,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始祖。
尧: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以仁德著称,被后世尊为圣人。
夏后氏:夏朝的君主,大禹的后代。
朱宣氏: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相传有凤瑞,作凤书。
周文王:周朝的奠基者之一,以仁德著称,被后世尊为圣人。
周宣王:周朝的君主,史籀始为大篆。
秦书八体:秦朝时期的八种书体,包括大篆、小篆、刻符鸟、虫书、摹印、置书、殳书、隶书。
古文:指古代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等,是中国文字的早期形式。
奇字:指古代一些特殊的、不常见的文字形式,常用于特定的场合或装饰。
篆:篆书,古代的一种书体,分为大篆和小篆,小篆由秦始皇统一文字时推广。
隶:隶书,由篆书演变而来,是汉代主要的书体,书写较为简便。
缪篆:一种装饰性较强的篆书变体,常用于印章。
虫书:一种模仿虫形的书体,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大篆:篆书的一种,早于小篆,字形较为复杂。
籀文:古代的一种书体,相传为周宣王时的史籀所创。
八分:隶书的一种变体,字形介于隶书和楷书之间。
章:章草,隶书的草写形式,书写较为简便。
草:草书,书写的简化形式,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书写流畅。
飞白:一种书体,笔画中带有飞白效果,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薤叶:一种书体,字形如薤叶,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悬针:一种书体,笔画如悬针,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垂露:一种书体,笔画如垂露,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鸟书:一种模仿鸟形的书体,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连珠:一种书体,字形如连珠,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殳书:古代的一种书体,常用于兵器铭文。
传信:古代的一种书体,常用于传递信息的文书。
刻符:古代的一种书体,常用于刻写符咒。
萧籀:古代的一种书体,相传为萧何所创。
署书:古代的一种书体,常用于官府文书。
芝英书:一种书体,字形如芝英,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气候直时书:一种书体,字形模仿日辰虫形,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鹤头书:一种书体,字形如鹤头,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偃波书:一种书体,字形如鹤头纤乱,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转宿篆:一种书体,字形模仿荧惑退舍,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蚕书:一种书体,字形如蚕,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缨络:一种书体,字形如缨络,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柳叶:一种书体,字形如柳叶,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剪刀:一种书体,字形如剪刀,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外国胡书:一种书体,字形模仿外国文字,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沈约韵:南朝沈约所编的韵书,收录了一万一千五百二十字。
广韵:宋代编撰的韵书,收录了二万六千一百九十四字。
八分书:隶书的一种变体,字形介于隶书和楷书之间。
章草:隶书的草写形式,书写较为简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文学部-字学-评注
这段文字详细记录了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文学的起源与发展,涵盖了从神农、文王、周公等传说中的圣王到秦汉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多样性。
文中提到的各种书籍、文体和文学形式,如《兵符》、《韬略》、《法经》、《四方志》等,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军事、法律、地理等方面的成就,也体现了古代文人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文化的传承。
从神农尝百草、黄帝与岐伯问答到汉代的贾逵、王勃,再到晋朝的江统、殷仲文,这段文字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医学、哲学、历史等领域的辉煌成就,揭示了中华文明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的不断演进和创新。
文中提到的六书、蝌蚪书、籀篆、隶书等文字形式,反映了汉字从象形到表意、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字的独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内涵。
这段文字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文学的总结,也是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深刻反思,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启示。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书体的演变和分类,涵盖了从汉代到宋代的各种书体形式。这些书体不仅反映了中国文字的演变过程,也展示了古代书法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首先,文中提到的‘古文’、‘奇字’、‘篆’、‘隶’等书体,代表了中国文字的早期形式。这些书体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篆书和隶书,它们不仅是文字书写的工具,也是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篆书的庄重、隶书的简洁,都为后来的书法艺术奠定了基础。
其次,文中提到的‘虫书’、‘鸟书’、‘芝英书’等书体,具有较强的装饰性。这些书体往往模仿自然界的形态,如虫、鸟、芝英等,体现了古代书法家对自然美的追求和艺术创造力。这些书体不仅用于日常书写,还常用于装饰、印章等场合,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八分书’、‘章草’等书体,这些书体是隶书的变体,字形介于隶书和楷书之间。它们的出现,反映了书法艺术在实用性和艺术性之间的平衡。八分书的规整、章草的流畅,都为后来的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最后,文中提到的‘沈约韵’、‘广韵’等韵书,反映了古代对文字音韵的研究和整理。这些韵书不仅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工具,也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参考。通过对音韵的研究,书法家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文字的韵律美,从而创作出更具艺术性的书法作品。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中国古代书体的演变过程,也展示了书法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通过对这些书体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字和书法艺术的历史发展,以及它们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