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代表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成书于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夜航船》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笔记著作,共20卷,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民俗等各个方面。书中以简洁生动的笔触记录了大量的知识和趣闻,既有趣味性又具知识性,被誉为“明末清初的百科全书”,是研究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文学部-勤学-原文
范仲淹夜读书帐中,帐顶如墨。及贵,夫人以示诸子曰:“尔父少时勤学,灯焰之迹也。”
匡衡好学,邑有富民家多书,与之佣作,而不取值,曰:“愿借主人书读耳。”遂博览群书。
倪宽受业于孔安国,时行赁任,带经而锄,力倦,少休息,即起诵读。
柳灿,少孤贫,好学,昼采薪给费,夜燃叶读书。
司马光常以圆木为警枕,少睡则枕转而觉,即起读书,学无不通。
管宁家贫好学,坐藜床五十余年,未尝箕股,当膝处皆穿。
顾欢家贫,乡中有学舍,欢壁后倚听,无遗忘者。夕则燃松节读书,或燃糖自照。
邢邵,任丘人。少游洛阳,遇雨,乃杜门五日读《汉书》,悉强记无遗。文章典丽,既赡且速,与温子升齐名。官太常卿,兼中书监、国子监祭酒,朝士荣之。雅性脱略,不以位望自尊,止卧一小室,未尝内宿。自云:“尝昼入内阁,为犬所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文学部-勤学-译文
范仲淹晚上在帐篷里读书,帐篷顶部被灯烟熏得漆黑。后来他显贵了,他的夫人指着帐篷顶对孩子们说:“这是你们父亲年轻时勤奋学习的痕迹。”
匡衡非常喜欢学习,他所在的地方有一个富人家有很多书,匡衡就去他家做佣工,但不要工钱,只说:“希望能借主人的书读。”于是他广泛阅读了很多书籍。
倪宽在孔安国那里学习,当时他一边做佣工一边学习,带着经书去锄地,累了就稍微休息一下,然后起来继续读书。
柳灿,小时候家境贫寒,但他非常喜欢学习,白天砍柴赚钱,晚上点燃树叶照明读书。
司马光常常用圆木做枕头,稍微睡一会儿枕头就会转动,他就会醒来,然后起来读书,因此他的学问非常广博。
管宁家境贫寒但非常喜欢学习,他坐在藜草编的床上五十多年,从来没有盘腿坐过,膝盖处都磨穿了。
顾欢家境贫寒,乡里有个学堂,顾欢靠在墙后听讲,没有忘记过任何内容。晚上他就点燃松节读书,有时还点燃糖来照明。
邢邵是任丘人。年轻时游历洛阳,遇到下雨,就闭门五天读《汉书》,全部记住没有遗漏。他的文章典雅华丽,既丰富又快速,与温子升齐名。他官至太常卿,兼任中书监、国子监祭酒,朝廷官员都很尊敬他。他性格洒脱,不以地位和声望自傲,只住在一间小屋里,从来没有在内室过夜。他自己说:“曾经白天进入内阁,被狗吠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文学部-勤学-注解
帐中灯焰:指范仲淹年轻时在帐中夜读,灯焰熏黑了帐顶,象征其勤奋学习的精神。
佣作读书:指匡衡为了读书,愿意无偿为富人家做工,以换取读书的机会。
带经而锄:指倪宽在田间劳作时,随身携带经书,劳作间隙便读书,体现了其勤奋学习的态度。
燃叶:指柳灿因家贫,白天采薪,晚上燃烧树叶照明读书,象征其刻苦学习的精神。
圆木警枕:指司马光用圆木做枕头,一旦翻身便会醒来,立即起床读书,象征其勤奋学习的精神。
穿膝:指管宁因长期坐在藜床上读书,膝盖处的床板被磨穿,象征其刻苦学习的精神。
燃糖自照:指顾欢因家贫,晚上燃烧松节或糖块照明读书,象征其刻苦学习的精神。
杜门读书:指邢邵因遇雨,闭门五日专心读《汉书》,象征其专注学习的精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文学部-勤学-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多个历史人物的故事,展现了古代学者勤奋学习的精神。范仲淹的‘帐中灯焰’、匡衡的‘佣作读书’、倪宽的‘带经而锄’、柳灿的‘燃叶’、司马光的‘圆木警枕’、管宁的‘穿膝’、顾欢的‘燃糖自照’以及邢邵的‘杜门读书’,都是古代学者刻苦学习的典范。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古代学者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也体现了他们在艰苦环境中依然坚持学习的毅力。
这些故事中的学者们,无论家境贫富,都表现出了对学习的极大热情和执着。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学习,如范仲淹在帐中夜读,匡衡无偿为富人家做工以换取读书机会,倪宽在田间劳作时随身携带经书,柳灿燃烧树叶照明读书,司马光用圆木做枕头以警醒自己,管宁长期坐在藜床上读书以至于床板被磨穿,顾欢燃烧松节或糖块照明读书,邢邵因遇雨闭门五日专心读《汉书》。
这些故事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它们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生动地展现了古代学者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和启示作用。这些故事激励着后人,无论环境如何,都应坚持学习,追求知识,不断提升自己。
此外,这些故事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氛围和教育观念。在古代,学习被视为一种高尚的行为,学者们受到社会的尊重和推崇。这些故事中的学者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不仅获得了知识,也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这种对学习的重视和推崇,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继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