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文学部-书籍

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代表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成书于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夜航船》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笔记著作,共20卷,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民俗等各个方面。书中以简洁生动的笔触记录了大量的知识和趣闻,既有趣味性又具知识性,被誉为“明末清初的百科全书”,是研究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文学部-书籍-原文

二酉藏书

大酉山、小酉山为轩辕黄帝藏书之所。

兰台秘典

汉朝图籍所在,有石渠、石室、延阁、广内,贮之于外府。又有御史中丞居殿中,掌兰台秘典,及麒麟、天禄二阁,藏之于内禁。

石室紬书

司马迁为太史,紬金匮石室之书。紬,谓缀集之也。以金为匮,以石为室,重缄封之,慎重之至也。

家有赐书

班彪家有赐书,好名之士自远方至,父党扬子云以下,莫不造门。

南面百城

李谧杜门却扫,绝迹下帷,弃产营书,手自删削。每叹曰:“丈夫拥书万卷,何暇南面百城!”

三十乘

晋张华好书,尝徒居,载书三十乘,凡天下奇秘,世所未有者悉在华所。有《博物志》行世。

曹氏书仓

曹曾积书万余卷。及世乱,曾虑书箱散失,乃积石为仓,以藏书籍。世名“曹氏书仓”。

五车书

《庄子》: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八万卷

齐金楼子聚书四十年,得书八万卷,虽秘书之省,自谓过之。

三万轴

唐李泌家积书三万轴。韩诗云:“邺侯家多书,架插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

黄卷

古人写书,皆用黄纸,以黄櫱染之,驱逐蠹鱼,故曰黄卷。有错字,以雌黄涂之。

杀青

古人写书,以竹为简。新竹有汗,善朽蠹。凡作简者,先于火上炙去其汗,杀其竹青,故又名汗简。

铅椠

上古结绳而治。二帝以来,始有简册,以竹为之。而书以漆,或用板以铅画之,故有刀笔铅椠之说。

湘帖

古人书卷外必有帖藏之,如今裹袱之类。白乐天尝以文集留庐山草堂,屡亡逸。宋真宗令崇文院写校,包以斑竹帖送寺。

四部

唐《经籍志》:玄宗两都各聚书四部,以甲、乙、丙、丁为号;甲,经部,赤牙签;乙,史部,绿牙签;丙,子部,碧牙签;丁,集部,白牙签。

芸编

芸香草能辟蠹,藏书者用以熏之,故书曰芸编;古诗:“芸叶熏香走蠹鱼。”

书楼孙氏

孙祈六世祖长孺喜藏书,数万余卷置之楼上,人谓之书楼孙氏。

汗牛充栋

陆文通之书,居则充栋,出则汗牛。

悬国门

吕不韦集《吕氏春秋》成,暴之咸阳市,悬千金其上,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人莫能增损。

市肆阅书

王充,好博览。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鬻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着《论衡》八十五篇。

帐中秘书

王充作《论衡》,中土未有传者,蔡邕入吴始得之,秘之帐中,以为谈助。后王郎得其书,及还洛下,时人称其才进。曰:“不见异人,当得异书。”

藏书法

赵子昂书跋云:“聚书藏书,良非易事!善观书者,澄神端虑,净几焚香,勿卷脑,勿折角,勿以爪侵字,勿以唾揭幅,勿以作枕,勿以作夹刺,随损随修,随开随掩。后之得吾书者,并奉赠此法。”

等身书

宋贾黄中幼日聪悟过人,父师取书与其身等,令读之,谓之等身书。

蔡邕遗书

蔡琰归自沙漠,曹操问邕遗书,琰曰:“父亡,遗书四千余篇,流离涂炭,罔有存者。今所诵忆,裁四百余篇。”因乞给纸笔,真草惟命。于是缮写送入,文无遗误。

嘉则殿

隋炀帝嘉则殿书分三品,有红琉璃、绀琉璃、漆轴之异。殿垂锦幔,绕刻飞仙。帝幸书室,践暗机,则飞仙收幔而上,厨扉自启;帝出,扉闭如初。隋之藏书,计三十七万卷。

补亡书三箧

汉张安世博学。武帝幸河东,亡书三箧,诏问群臣,俱莫能知,惟安世识之,为写原本补入。后帝购求得书,以相较对,并无遗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文学部-书籍-译文

二酉藏书

大酉山和小酉山是轩辕黄帝藏书的地方。

兰台秘典

汉朝的图书典籍存放在石渠、石室、延阁、广内等地方,储存在外府。还有御史中丞住在殿中,掌管兰台的秘典,以及麒麟、天禄两个阁楼,藏在内禁。

石室紬书

司马迁担任太史,整理金匮石室中的书籍。紬,指的是缀集。用金做匮,用石做室,重重封缄,非常慎重。

家有赐书

班彪家里有皇帝赐予的书籍,喜欢名声的人从远方来,父亲的朋友扬子云以下,没有不上门拜访的。

南面百城

李谧闭门谢客,绝迹下帷,放弃产业经营书籍,亲手删削。常常感叹说:“丈夫拥有万卷书,哪有时间去南面百城!”

三十乘

晋朝的张华喜欢书籍,曾经搬家,载了三十车的书,凡是天下奇秘的书籍,世上没有的都在他那里。有《博物志》流传于世。

曹氏书仓

曹曾积攒了万余卷书。到了世道混乱时,曹曾担心书箱散失,于是用石头堆积成仓,用来藏书。世人称之为“曹氏书仓”。

五车书

《庄子》中说:惠施学问广博,他的书有五车。

八万卷

齐国的金楼子聚书四十年,得到了八万卷书,即使是秘书省,也自认为比不上。

三万轴

唐朝的李泌家里积攒了三万轴书。韩愈的诗中说:“邺侯家多书,架插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

黄卷

古人写书都用黄纸,用黄櫱染色,驱逐蠹鱼,所以叫黄卷。有错字就用雌黄涂改。

杀青

古人写书用竹简。新竹有汗,容易朽烂和虫蛀。凡是做竹简的,先要在火上烤去汗,杀死竹青,所以又叫汗简。

铅椠

上古时代用结绳记事。二帝以来,开始有简册,用竹子做成。用漆书写,或者用板子用铅画,所以有刀笔铅椠的说法。

湘帖

古人的书卷外面一定有帖子包裹,就像现在的包袱一样。白居易曾经把文集留在庐山草堂,屡次丢失。宋真宗命令崇文院抄写校对,用斑竹帖包好送到寺庙。

四部

唐朝的《经籍志》记载:玄宗在两都各聚书四部,用甲、乙、丙、丁为号;甲是经部,用赤牙签;乙是史部,用绿牙签;丙是子部,用碧牙签;丁是集部,用白牙签。

芸编

芸香草能驱虫,藏书的人用它来熏书,所以书叫芸编;古诗中说:“芸叶熏香走蠹鱼。”

书楼孙氏

孙祈的六世祖长孙孺喜欢藏书,数万余卷书放在楼上,人们称之为书楼孙氏。

汗牛充栋

陆文通的书,家里堆满了屋子,出门时牛都累得流汗。

悬国门

吕不韦编撰《吕氏春秋》完成后,在咸阳市场上展示,悬赏千金,能增删一字的人给千金。没有人能增删。

市肆阅书

王充喜欢博览群书。家里贫穷没有书,经常去洛阳的市场,阅读所卖的书,一看就能记住,于是博通众家之言。著有《论衡》八十五篇。

帐中秘书

王充写的《论衡》,中原地区没有流传,蔡邕到吴地才得到,秘密藏在帐中,作为谈资。后来王郎得到这本书,回到洛阳后,当时的人称赞他的才学进步。说:“不见异人,当得异书。”

藏书法

赵子昂在书跋中说:“聚书藏书,实在不是容易的事!善于看书的人,要澄神端虑,净几焚香,不要卷脑,不要折角,不要用指甲划字,不要用唾液揭幅,不要用来当枕头,不要用来夹刺,随损随修,随开随掩。后来得到我的书的人,也要奉行这个方法。”

等身书

宋朝的贾黄中幼年时聪明过人,父亲和老师取书和他的身高一样高,让他读,称之为等身书。

蔡邕遗书

蔡琰从沙漠归来,曹操问蔡邕的遗书,蔡琰说:“父亲去世,遗书四千余篇,流离失所,没有保存下来的。现在能记住的,只有四百余篇。”于是请求给纸笔,真草随意。于是抄写送入,文字没有遗漏和错误。

嘉则殿

隋炀帝的嘉则殿藏书分为三品,有红琉璃、绀琉璃、漆轴的区别。殿内挂着锦幔,雕刻着飞仙。皇帝到书室,踩到暗机,飞仙收起幔帐上升,书柜门自动打开;皇帝离开,门自动关闭。隋朝的藏书,总计三十七万卷。

补亡书三箧

汉朝的张安世博学多才。汉武帝到河东,丢失了三箧书,诏问群臣,没有人知道,只有张安世记得,于是抄写原本补入。后来皇帝购得原书,对照比较,没有遗漏和错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文学部-书籍-注解

二酉藏书:大酉山、小酉山是轩辕黄帝藏书的地方,象征着古代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兰台秘典:汉朝时期,兰台是存放重要文献的地方,包括石渠、石室等,御史中丞负责管理这些珍贵的典籍。

石室紬书:司马迁作为太史,负责整理和保存金匮石室中的书籍,体现了对文化遗产的极度重视。

家有赐书:班彪家中藏有皇帝赐予的书籍,吸引了众多学者前来学习,反映了书籍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南面百城:李谧放弃世俗生活,专注于书籍的收藏和整理,表达了对知识的追求和尊重。

三十乘:晋代张华搬家时携带了三十车的书籍,显示了他对书籍的热爱和收藏的丰富。

曹氏书仓:曹曾为了保护书籍不被战乱破坏,建造了石仓来存放书籍,体现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五车书:惠施的学识广博,拥有五车的书籍,象征着知识的丰富和学问的深厚。

八万卷:齐金楼子花费四十年时间收集了八万卷书籍,显示了对书籍的极大热情和投入。

三万轴:唐代李泌家中藏书三万轴,韩愈的诗句赞美了其书籍的丰富和珍贵。

黄卷:古人使用黄纸书写书籍,黄櫱染纸以防虫蛀,体现了古代书籍制作的精细和对书籍的保护。

杀青:古代制作竹简时,先要用火烤去竹子的水分,以防止腐朽,这一过程称为杀青。

铅椠:上古时期使用竹简记录,后来发展出用铅在木板上书写的方法,反映了书写材料的演变。

湘帖:古人用帖来保护书卷,类似于现代的包裹,体现了对书籍的珍视和保护。

四部:唐代将书籍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牙签标识,反映了古代图书分类的系统性。

芸编:芸香草用于防虫,古人用其熏书,故书籍被称为芸编,体现了对书籍保护的智慧。

书楼孙氏:孙祈的祖先长孺喜欢藏书,将数万卷书籍存放在楼上,形成了著名的书楼孙氏。

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搬运时牛都出汗,存放时充满整个房间,形象地描绘了书籍的丰富。

悬国门:吕不韦将《吕氏春秋》悬挂在咸阳城门上,悬赏千金征求修改意见,显示了对其作品的自信和重视。

市肆阅书:王充因家贫无书,常在洛阳市场阅读出售的书籍,通过自学成为博学之士,体现了对知识的渴望和自学能力。

帐中秘书:蔡邕将王充的《论衡》秘藏于帐中,作为谈资,反映了书籍在学术交流中的重要性。

藏书法:赵子昂提出的藏书方法,强调了对书籍的尊重和保护,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书籍的珍视。

等身书:贾黄中幼年时,父亲和老师取书与其身高等,让他阅读,形象地描绘了其对书籍的热爱和学习的勤奋。

蔡邕遗书:蔡琰回忆其父蔡邕遗留下的书籍,虽然大部分在战乱中遗失,但仍能背诵四百余篇,体现了对文化遗产的传承。

嘉则殿:隋炀帝的嘉则殿藏书丰富,分为三品,装饰华丽,反映了隋代对书籍的重视和收藏的规模。

补亡书三箧:张安世能够识别并补写汉武帝丢失的三箧书籍,显示了他的博学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文学部-书籍-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多个典故和实例,展示了中国古代对书籍的珍视、收藏和保护的深厚文化传统。从轩辕黄帝的藏书之所到隋炀帝的嘉则殿,每一段文字都透露出古人对知识的尊重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文中提到的‘二酉藏书’、‘兰台秘典’等,不仅是对古代藏书地点的描述,更是对文化传承的象征。这些藏书之所不仅是知识的宝库,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节点,体现了古人对文化遗产的极度重视。

‘石室紬书’、‘家有赐书’等典故,则进一步展示了古代文人对书籍的热爱和收藏的丰富。司马迁、班彪等人物的故事,不仅是对他们个人学识的赞美,更是对古代文化传承的生动描绘。

‘南面百城’、‘三十乘’等描述,形象地展现了古代文人对书籍的痴迷和投入。李谧、张华等人物的故事,不仅是对他们个人追求的赞美,更是对古代文化传承的深刻体现。

‘黄卷’、‘杀青’等词汇,则从书籍制作的角度,展示了古代文人对书籍保护的智慧。这些细节不仅体现了古人对书籍的珍视,也反映了他们在书籍制作和保护方面的精湛技艺。

‘四部’、‘芸编’等分类和保护方法,则进一步展示了古代图书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这些方法不仅体现了古人对书籍的尊重,也反映了他们在图书管理方面的先进理念。

‘书楼孙氏’、‘汗牛充栋’等典故,则形象地描绘了古代文人对书籍的丰富收藏。这些故事不仅是对他们个人学识的赞美,更是对古代文化传承的生动体现。

‘悬国门’、‘市肆阅书’等典故,则进一步展示了古代文人对书籍的自信和热爱。吕不韦、王充等人物的故事,不仅是对他们个人才华的赞美,更是对古代文化传承的深刻描绘。

‘帐中秘书’、‘藏书法’等典故,则从书籍保护和使用的角度,展示了古代文人对书籍的尊重和珍视。这些故事不仅体现了古人对书籍的珍视,也反映了他们在书籍保护和使用方面的智慧。

‘等身书’、‘蔡邕遗书’等典故,则进一步展示了古代文人对书籍的热爱和传承。贾黄中、蔡琰等人物的故事,不仅是对他们个人学识的赞美,更是对古代文化传承的生动体现。

‘嘉则殿’、‘补亡书三箧’等典故,则从书籍收藏和保护的角度,展示了古代文人对书籍的重视和投入。这些故事不仅体现了古人对书籍的珍视,也反映了他们在书籍收藏和保护方面的精湛技艺。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多个典故和实例,全面展示了中国古代对书籍的珍视、收藏和保护的深厚文化传统。这些故事不仅是对古代文人才华的赞美,更是对古代文化传承的深刻体现,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文学部-书籍》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766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